- 相關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1
看完電影之后大概瀏覽了一下豆瓣的影評,毀譽參半。愛它的盛贊電影中表達出的信仰的力量;罵它的主要集中在消費藏民信仰方面。還有關于導演不得不說的二三事也一一牽扯出來。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作為一部講朝圣的公路片,拍得很具有代表性,從記錄的性質來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記錄了藏民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其中有傾向性,但傾向性不深。從紀實的角度來說,通過觀看這部電影,那些不了解朝圣習俗的觀眾,比如我等,對藏民磕長頭朝圣這一行為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電影揭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為了將這種生活方式放在公眾處讓不了解的人做一個了解。而這方面的了解肯定是系統(tǒng)性的,因為電影必然表現(xiàn)出足夠多的細節(jié)勾勒群像。比如:藏民的生存環(huán)境,語言習慣,宗教信仰。在記錄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必然不可避免地面臨許多困難,比如:天氣,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艱辛,別的朝圣隊伍。都是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電影幾乎不動聲色,但是已將這一群人的特征勾勒出來,淳樸,都和現(xiàn)代社會諸多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電影無疑稱得上是成功的,如果這一點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話。
另一方面,該片爭議的地方,也正是筆者持保留意見的一點在于,該片的目的是否是歌頌磕長頭朝圣信仰的偉大?相信觀看過該片的許多觀眾都會有這樣的對影片的判斷,不可能毫無野心的無所表達,這樣文藝小眾的題材必然有所表達,有所臧否。那么,電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否持中?持反對意見的觀眾認為:該片是對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種過度消費,而這種消費不管是為了獵奇、標新立異還是對現(xiàn)代化快節(jié)奏迷茫生活的刺諷,都是不當?shù)。簡單?說,對于無宗教信仰的觀眾而言,電影是對現(xiàn)實另一種生活的記錄是可以的,但是如若是褒揚虔誠的朝圣信仰而貶低現(xiàn)代化無信仰的生活,則是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究竟是有選擇的,還是無選擇的?這一點延展開就太多了。
生活本無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將是白費。
影片中表現(xiàn)的藏民的生活的確和現(xiàn)代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很不一樣。1、語言的運用。雖然古語有言:巧言令色鮮仁矣,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更好的表達技能會使得生活變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則不然,語言是極簡或者沒有的。僅有的臺詞中,語言只起到達意的作用,幾乎沒有任何的修飾,簡直就像是來到了另一個話語體系,然而不是,自然從另一個角度體現(xiàn)了生活的不同。
2、人際。影片中藏民的村莊體現(xiàn)著原始的淳樸的鄰里關系,主角決定去岡仁波齊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說一聲就行了,這在現(xiàn)代社會幾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見同樣朝圣的行人,交談,相互幫助,幾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便他們僅僅是相識的陌生人。這種自發(fā)的相互幫助、和睦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后便幾乎不存在。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虔誠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樂土。
總的來說,是一部拍得好,頗為真實的朝圣公路片,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2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仿佛要作一場朝圣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夸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圣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xiàn)一段生活、一種狀態(tài),而不像是表現(xiàn)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fā)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盡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xiàn)手法上對“重復”的不斷運用或顯現(xiàn)。重復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里的這些重復隱含著在各種“變數(shù)”面前益發(fā)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shù)”體現(xiàn)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jié),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動作中變成“執(zhí)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優(yōu)秀的影片里被闡釋為“救贖”;但吊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里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于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xiàn)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愈現(xiàn)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并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zhí)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相關文章: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01-15
觀電影《岡仁波齊》有感 ——信仰的力量08-04
朝圣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精選31篇)07-21
《岡仁波齊》觀后感11-06
岡仁波齊觀后感11-20
《岡仁波齊》觀后感7篇12-05
游馬仁奇峰03-25
長岡小學國旗下講話03-28
鼓號嘹亮,齊奪冠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