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也是一種美
“文”在漢字中有多種解釋,“文采”、“文筆”都可以成為“文”;“明”的意思也不少,“聰明”、“明辨是非”都是很好的詮釋;“禮”字則比較拘謹,主要是“禮儀”、“禮貌”等;“讓”則皆是“謙讓”、“退讓”之類。當這四個字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種高尚品德——文明禮讓。
“讓”仿佛總覺得很簡單,可上帝就是這樣,令不完美的人類擁有自私之心。我認為,這個簡單的舉動,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公交車是我每天放學回家的唯一途徑,細微的善惡也時常在這里發(fā)生。有一次,我經(jīng)過與斑馬線“飛一般”的較量后勉強趕上了車,并成功搶到了一個座位,使沉重的書包終于有了一個支點。
在我與公交車同時長舒了一口氣之后,下一站走上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奶奶,令我覺得汽車稍一顛簸,就能將她震倒。“哪位給老人家讓個座?”售票員高喊,車廂鴉雀無聲,再次高喊,仍無回應。老奶奶向售票微笑著搖頭,無聲地:“算了,謝謝!”
“尊老愛幼,無私奉獻”、“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中學生多站會兒鍛煉身體有什么不好?”……一瞬間,我的腦海和全身充滿了正義感,“蹭”的一聲站了起來,但是羞怯是我并沒有說出“奶奶您坐”四個字。我只是回頭,以為會看到上座的老奶奶向我微笑致謝。但我只相對了一半——老奶奶的確謝了我,也的確走向了座位,但與她同時到達的還有一個壯碩的身軀。他擠開老奶奶坐了下來,翹起二郎腿,而老奶奶則差點失衡摔倒。
這一刻,我的心情很復雜。知道下一次急剎停站,他因為“個性”的坐姿沒有坐穩(wěn),一個“狗啃泥”栽倒地上。我心里暗笑——這就是報應。其實這個大漢,以他的體質就算下車跑到目的地都沒問題,卻昧心擠開年過花甲的老太太。他得到了什么?全車人的嘲笑與唾棄;他失去了什么?一個人該有的尊嚴和道德!
有時,僅僅一讓,就能化解看似激烈的矛盾。清朝時期在安徽桐城有張、葉兩戶人家毗鄰而居,因為這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fā)生糾紛。張家的人就給在朝廷做宰相的少爺張英寫信,要他幫忙;而張英收到信后二話不說,回了封信:“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庇谑,張家的人主動把院墻退后三尺,葉家見了,也把院墻退后三尺。這樣中間便空出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被后人傳頌為“仁義胡同”。
沒錯,生活中的小事小非,幾乎都是讓一讓就能解決的。文明禮讓也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道德情懷。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讓,也是一種美】相關文章:
殘缺也是一種美02-18
這也是一種美12-09
殘缺也是一種美08-18
這也是一種美08-24
忍讓也是一種美02-26
放棄也是一種美-日記02-24
挫折也是一種美優(yōu)秀作文02-22
平凡也是一種美優(yōu)秀作文08-14
殘疾,也是一種美優(yōu)秀作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