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
2.能判斷一個給定的函數(shù)是否為反比例函數(shù),并會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函數(shù)解析式
3.能根據(jù)實際問題中的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體會函數(shù)的模型思想
二、重、難點
1.重點: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能根據(jù)已知條件寫出函數(shù)解析式
2.難點: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
3.難點的突破方法: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時,可適當復習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數(shù)、一次函數(shù)等相關知識,這樣以舊帶新,相互對比,能加深對反比例函數(shù)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導學生對反比例函數(shù)概念的理解,看形式,等號左邊是函數(shù)y,等號右邊是一個分式,自變量x在分母上,且x的指數(shù)是1,分子是不為0的常數(shù)k;看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由于x在分母上,故取x≠0的一切實數(shù);看函數(shù)y的取值范圍,因為k≠0,且x≠0,所以函數(shù)值y也不可能為0。講解時可對照正比例函數(shù)y=kx(k≠0),比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k≠0)還可以寫成(k≠0)或xy=k(k≠0)的形式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教材第46頁的思考題是為引入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而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fā),探索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通過觀察、討論、歸納,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體會函數(shù)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頁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反比例函數(shù)解析式的題,此題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學生對反比例函數(shù)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數(shù)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shù)所蘊含的“變化與對應”的思想,特別是函數(shù)與自變量之間的.單值對應關系。
補充例1、例2都是常見的題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補充例3是一道綜合題,此題是用待定系數(shù)法確定由兩個函數(shù)組合而成的新的函數(shù)關系式,有一定難度,但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引入
1.回憶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數(shù)、一次函數(shù)?它們的一般形式是怎樣的?
2.體育課上,老師測試了百米賽跑,那么,時間與平均速度的關系是怎樣的?
五、例習題分析
例1.見教材P47
分析:因為y是x的反比例函數(shù),所以先設,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求出常數(shù)k,即利用了待定系數(shù)法確定函數(shù)解析式。
例1.(補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數(shù)
。1)(2)(3)xy=21(4)(5)(6)(7)y=x-4
分析:根據(jù)反比例函數(shù)的定義,關鍵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寫成(k為常數(shù),k≠0)的形式,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單獨含x,(6)改寫后是,分子不是常數(shù),只有(2)、(3)、(5)能寫成定義的形式
例2.(補充)當m取什么值時,函數(shù)是反比例函數(shù)?
分析:反比例函數(shù)(k≠0)的另一種表達式是(k≠0),后一種寫法中x的次數(shù)是-1,因此m的取值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m-2≠0且3-m2=-1,特別注意不要遺漏k≠0這一條件,也要防止出現(xiàn)3-m2=1的錯誤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2
一、回顧交流,合作學習
【活動方略】
活動設計:教師先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交流各自的小結,并結合課本P87的小結進行反思,教師巡視,并且不斷引導學生進入復習軌道.然后進行小組匯報,匯報時可借助投影儀,要求學生上臺匯報,最后教師歸納.
【問題探究1】(投影顯示)
飛機在空中水平飛行,某一時刻剛好飛到小明頭頂正上方4000米處,過了20秒,飛機距離小明頭頂5000米,問:飛機飛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點撥:根據(jù)題意,可以先畫出符合題意的圖形,如右圖,圖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飛機這時飛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飛機在20秒時間里飛行的路程,也就是圖中的BC長,在這個問題中,斜邊和一直角邊是已知的,這樣,我們可以根據(jù)勾股定理來計算出BC的長.(3000千米)
【活動方略】
教師活動:操作投影儀,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請兩位學生上臺演示,然后講評.
學生活動:獨立完成“問題探究1”,然后踴躍舉手,上臺演示或與同伴交流.
【問題探究2】(投影顯示)
一個零件的形狀如右圖,按規(guī)定這個零件中∠A與∠BDC都應為直角,工人師傅量得零件各邊尺寸:AD=4,AB=3,DB=5,DC=12,BC=13,請你判斷這個零件符合要求嗎?為什么?
思路點撥:要檢驗這個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斷△ADB和△DBA是否為直角三角形,這樣可以通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決: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這個零件符合要求.
【活動方略】
教師活動:操作投影儀,關注學生的思維,請兩位學生上講臺演示之后再評講.
學生活動:思考后,完成“問題探究2”,小結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這個零件符合要求.
【問題探究3】
甲、乙兩位探險者在沙漠進行探險,某日早晨8:00甲先出發(fā),他以6千米/時的速度向東行走,1小時后乙出發(fā),他以5千米/時的速度向北行進,上午10:00,甲、乙兩人相距多遠?
思路點撥:要求甲、乙兩人的距離,就要確定甲、乙兩人在平面的位置關系,由于甲往東、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線與乙所走的路線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兩人的距離.(13千米)
【活動方略】
教師活動:操作投影儀,巡視、關注學生訓練,并請兩位學生上講臺“板演”.
學生活動:課堂練習,與同伴交流或舉手爭取上臺演示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3
菱形
學習目標(學習重點):
1.經(jīng)歷探索菱形的識別方法的過程,在活動中培養(yǎng)探究意識與合作交流的習慣;
2.運用菱形的識別方法進行有關推理.
補充例題:
例1. 如圖,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線。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邊形AEDF是菱形嗎?說明你的理由.
例2.如圖,平行四邊形ABCD的`對 角線AC的垂直平分線與邊AD、BC分別交于E、F.
四邊形AFCE是菱形嗎?說明理由.
例3.如圖 , ABCD是矩形紙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設F、H分別是B、D落在AC上的兩點,E、G分別是折痕CE、AG與AB、CD的交點
(1)試說明四邊形AECG是平行四邊形;
(2)若AB=4cm,BC=3cm,求線段EF的長;
(3)當矩形兩邊AB、BC具備怎樣的關系時,四邊形AECG是菱形.
課后續(xù)助:
一、填空題
1.如果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加上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圖,D、E、F分別是△ABC的邊BC、CA、AB上的點,
且DE∥BA,DF∥ CA
(1)要使四邊形AFDE是菱形,則要增加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邊形AFDE是矩形,則要增加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題
1.如圖,在□ABCD中 ,若2,判斷□ABCD是矩形還是菱形?并說明理由。
2.如圖 ,平行四邊形A BCD的兩條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嗎?為什么?
(2) 四邊形ABCD是菱形 嗎?
3.如圖,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線交AD于E,EF∥AB交BC于F,試問: 四 邊形ABFE是菱形嗎?請說明理由。
4.如圖,把一張矩形的紙ABCD沿對角線BD折疊,使點C落在點E處,BE與AD交于點F.
⑴求證:ABF≌
⑵若將折疊的圖形恢復原狀,點F與BC邊上的點M正好重合,連接DM,試判斷四邊形BMDF的形狀,并說明理由.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4
總課時:7課時 使用人:
備課時間:第八周 上課時間:第十周
第4課時:5、2平面直角坐標系(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下,會根據(jù)坐標描出點的位置;
2.通過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的問題,能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畫坐標 系、描點、連線、看圖以及由點找坐標等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形結合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2.通過由點確定坐標到根據(jù)坐標描點的轉化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豐富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難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 感 受生活中的情境,導入新課(10分鐘,學生自己繪圖找點)
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定義,以及橫軸、縱軸、點 的坐標的定義,練習了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由點找坐標,還探討了橫坐標或縱坐標相同的點的連線與坐標軸的關系,坐標軸上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
練習:指出下列 各點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A(-1,-2.5),B(3,-4),C( ,5),D(3,6),E (-2.3,0),F(xiàn)(0, ), G(0,0) (抽取學生作答)
由點找坐標是已知點在直角坐標 系中的位置,根據(jù)這點在方格紙上對應的x軸、y軸上的數(shù)字寫出它的坐標,反過來,已知坐標,讓 你在直角坐標系中找點,你能找到嗎?這就是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
第二環(huán)節(jié) 分類討論,探索新知.(15分鐘,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方格紙,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后按照我給出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點,并依次用線段連接起來。
(-9,3),(-9,0),(-3,0),( -3,3)
( 學生操作完畢后)
2.(出示投影)還是在這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組內(nèi)的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
(1)(-6,5),(-10,3),(-9,3),(-3,3),(-2,3),(-6,5);
(2)(3.5,9),(2,7),(3,7),(4,7) ,(5,7),(3.5,9);
(3)(3,7),(1,5),(2,5),(5,5),(6,5),(4,7);
(4)(2,5),( 0,3),(3,3),(3,0),(4,0),(4,3),(7,3),(5,5)。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
分成4人小組,大家合作在剛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選出小組中最好的)添畫。各人分工,每人畫一小題?茨膫小組做得最快?
(出示學生的作品)畫出是 這樣的嗎?這幅圖畫很美,你們覺得它像什么?
這個圖形像一棟房子旁邊還有一棵大樹。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書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標系畫,要求每位同學獨立完成。
(學生描點、畫圖)
(拿出一位做對的學生的作品投影)
你們觀察所得的圖形和它是否一樣?若一樣,你能判斷出它像什么呢?
(像貓臉)
第三環(huán)節(jié) 學有所用.(10分鐘,先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
(補充)1.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點,并將各組內(nèi)的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像移動的菱形)
2.在直角坐標系中,設法找到若干個點使得連接各點所得的封閉圖形是如下圖所示的十字。
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討論是否正確。
第四環(huán)節(jié) 感悟與收獲(5分鐘,學生總結,全班交流)
本節(jié)課在復習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通過找點、連 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nèi)容。
在例題和練習中,我們畫出了不少美麗的圖形,自己設計一些圖形,并把圖形放在直角坐標系下,寫出點的坐標。
第五環(huán)節(jié) 布置作業(yè)
習題5、4
A組(優(yōu)等生)1、2、3
B組(中等生)1、2
C組(后三分之一生)1、2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zhì),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
數(shù)學思考
能夠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zhì)進行有關問題的論證和計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計算能力.
解決問題
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使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情感態(tài)度
在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的過程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重點
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及其應用.
難點
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及正確運用輔助線),及梯形有關知識的應用.
教學流程安排
活動流程圖
活動的內(nèi)容和目的
活動1想一想
活動2說一說
活動3畫一畫
活動4做—做
活動5練一練
活動6理一理
觀察梯形圖片,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了解梯形定義、各部分名稱及分類.
通過畫圖活動,初步發(fā)現(xiàn)梯形與三角形的轉化關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尋找解決梯形問題的方法.
通過整理回顧,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滲透思想.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1]
觀察下圖中,有你熟悉的圖形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演示圖片,學生欣賞.
結合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征: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由現(xiàn)實中實際問題入手,設置問題情境,引出本課主題.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和歸納圖形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活動2]
梯形定義 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學生根據(jù)梯形概念畫出圖形,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類比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通過類比,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些基本概念
。1)(如圖):底、腰、高.
。2)等腰梯形: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學生在小學已經(jīng)對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讓學生自己介紹(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聽學生發(fā)言后, 教師可以強調(diào):①梯形與四邊形的關系;
、谏稀⑾碌椎母拍钍怯傻椎拈L短來定義的,而并不是指位置來說的.
熟悉圖形,明確概念,為探究圖形性質(zhì)做準備.
[活動3]
畫一畫
在下列所給圖中的每個三角形中畫一條線段,
。1)怎樣畫才能得到一個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夠得到一個等腰梯形?
在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
教師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正確作圖.
本次活動教師應重點關注:
。1)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否發(fā)現(xiàn)梯形與三角形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之間的轉化方法.
(2)學生能否將等腰三角形轉化為等腰梯形.
。3)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在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質(zhì)疑,從中獲益.
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與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動3中設計了第(2)題,在推導等腰梯形性質(zhì)或需要添加輔助線時,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來研究.尤其是根據(jù)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這條性質(zhì),為活動4種開展探究奠定了基礎.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4]
做—做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引入用軸對稱解決問題的思想).
在一張方格紙上作一個等腰梯形,連接兩條對角線.
。1)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在哪里?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角?學生畫圖并通過觀察猜想;
。2)這個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按照實驗步驟,獨立完成畫圖過程,觀察圖形,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猜想、驗證、歸納結論.
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師生共同歸納:
、俚妊菪问禽S對稱圖形,上下底的中點連線是對稱軸.
、诘妊菪蝺裳嗟龋
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
、艿妊菪蔚膬蓷l對角線相等.
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證明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尤其在證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這條性質(zhì)時,“平移腰”和“作高”這兩種常見的輔助線,在教學中頭一次出現(xiàn),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介紹這兩種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活動5]
練—練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圖,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長.
師生共同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質(zhì)的直接運用,請學生分析、解答,教師聆聽,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在證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時,要用到梯形的定義“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這一點.
分析:設法把已知中所給的條件都移到一個三角形中,便可以解決問題.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過點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邊形AECD是平行四邊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通過題目的練習與講解應讓學生知道: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過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把梯形問題轉化為已經(jīng)熟悉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在教學時應讓學生注意它們的作用,掌握這些輔助線的使用對于學好梯形內(nèi)容很有幫助.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例3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證:BE=CD.
分析:要證BE=CD,需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過點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邊形ABFD是平行四邊形,則DF=AB,由已知可導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證明(略)
例2與例3這里給出的輔助線均是“平移一腰”,老師們在教學或練習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引導、補充其他輔助線的添加方法,讓學生多了解、多見識.
[活動6]
1.小結
2.布置作業(yè)
。1)已知等腰梯形的銳角等于60°它的兩底分別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長和面積.
(2)已知:如圖,
梯形ABCD中,CD//AB,,.
求證:AD=AB—DC.
。3)已知,如圖,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點,DE⊥CE,求證:AD+BC=DC.(延長DE交CB延長線于點F,由全等可得結論)
師生歸納總結:
解決梯形問題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圖1);
。2)“作高”:使兩腰在兩個直角三角形中(圖2);
。3)“延腰”:構造具有公共角的兩個等腰三角形(圖3);
(4)“平移對角線”:使兩條對角線在同一個三角形中(圖4);
(5)“等積變形”,連結梯形上底一端點和另一腰中點,并延長與下底延長線交于一點,構成三角形(圖5).
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發(fā)言是一個交流的過程.
梳理本節(jié)課應用過的輔助線添加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又可以留給學生繼續(xù)探究的空間.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完成課后作業(yè),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查漏補缺.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6
課時目標
1.掌握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掌握分式是否有意義、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識別方法。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分式的意義,分式是否有意義的條件及分式的值為零的條件。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分式的意義,分式是否有意義的條件及分式的值為零的條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用具: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整式?什么是單項式?什么是多項式?
2.判斷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
、伲玬2 ②1+x+y2- ③ ④
⑤ ⑥ ⑦
二.新課講解:
設問:不是整工式子中,和整式有什么區(qū)別?
小結: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和B均為整式,B中含有字母。
練習: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不是?
(1)、、(2)、(3)、(4)、(5)x2、(6)+4
強調(diào):(6)+4帶有是無理式,不是整式,故不是分式。
2.小結:對整式、分式的正確區(qū)別: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須含有字母,這是分式與整式的根本區(qū)別。
練習:課后練習P6練習1、2題
設問:(讓學生看課本上P5“思考”部分,然后回答問題。)
例題講解:課本P5例題1
分析:各分式中的分母是:(1)3x(2)x-1(3)5-3b(4)x-y。只要這引起分母不為零,分式便有意義。
。ò鍟忸}過程。)
3.小結:分式是否有意義的識別方法:當分式的分母為零時,分式無意義;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時,分式有意義。
增加例題:當x取什么值時,分式有意義?
解:由分母x2-4=0,得x=±2。
∴ 當x≠±2時,分式有意義。
設問:什么時候分式的值為零呢?
例:
解:當 ① 分式的值為零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7
數(shù)據(jù)的波動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的探索過程
2、了解刻畫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能借助計算器求出相應的數(shù)值。
教學重點:會計算某些數(shù)據(jù)的極差、標準差和方差。
教學難點:理解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與三個差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計算器,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投影課本P138引例。
(通過對問題串的解決,使學生直觀地估計從甲、乙兩廠抽取的20只雞腿的平均質(zhì)量,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時,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
2、極差:是指一組數(shù)據(jù)中最大數(shù)據(jù)與最小數(shù)據(jù)的差,極差是用來刻畫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
二、活動與探究
如果丙廠也參加了競爭,從該廠抽樣調(diào)查了20只雞腿,數(shù)據(jù)如圖(投影課本159頁圖)
問題:1、丙廠這20只雞腿質(zhì)量的平均數(shù)和極差是多少?
2、如何刻畫丙廠這20只雞腿質(zhì)量與其平均數(shù)的差距?分別求出甲、丙兩廠的20只雞腿質(zhì)量與對應平均數(shù)的差距。
3、在甲、丙兩廠中,你認為哪個廠雞腿質(zhì)量更符合要求?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比較甲、乙兩廠被抽取雞腿質(zhì)量的極差,即可得出結論。這里增加一個丙廠,其平均質(zhì)量和極差與甲廠相同,此時導致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為引出另兩個刻畫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的量度標準差和方差作鋪墊。
三、講解概念:
方差:各個數(shù)據(jù)與平均數(shù)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shù),記作s2
設有一組數(shù)據(jù):x1, x2, x3,,xn,其平均數(shù)為
則s2= ,
而s= 稱為該數(shù)據(jù)的標準差(既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從上面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組數(shù)據(jù)的極差,方差或標準差越小,這組數(shù)據(jù)就越穩(wěn)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計算器計算上述甲、丙兩廠分別抽取的20只雞腿質(zhì)量的方差和標準差嗎?你認為選哪個廠的雞腿規(guī)格更好一些?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通過對此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回顧了用計算器求平均數(shù)的步驟,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詳細步驟)
五、鞏固練習:課本第172頁隨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1、怎樣刻畫一組數(shù)據(jù)的離散程度?
2、怎樣求方差和標準差?
七、布置作業(yè):習題5.5第1、2題。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8
一、平移:在平面內(nèi),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質(zhì):⑴經(jīng)過平移,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⑵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⑶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只改變圖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圖形與原圖形全等。
3.簡單的平移作圖
、俅_定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條件:
、判枰瓐D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離或一個對應點的位置。
、谧髌揭坪蟮膱D形的方法:
、耪页鲫P鍵點;⑵作出這些點平移后的對應點;⑶將所作的對應點按原來方式順次連接,所得的;
二、旋轉:在平面內(nèi),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
1.旋轉
2.旋轉的性質(zhì)
、判D變化前后,對應線段,對應角分別相等,圖形的大小,形狀都不改變(只改變圖形的位置)。
、菩D過程中,圖形上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
、侨我庖粚c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角,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⑷旋轉前后的兩個圖形全等。
3.簡單的旋轉作圖
⑴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點,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埔阎瓐D,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線段,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且阎瓐D,旋轉中心和旋轉角,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三、分析組合圖案的形成
、俅_定組合圖案中的“基本圖案”
②發(fā)現(xiàn)該圖案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厶剿髟搱D案的形成過程,類型有:⑴平移變換;⑵旋轉變換;⑶軸對稱變換;⑷旋轉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尚D變換與軸對稱變換的組合;⑹軸對稱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和函數(shù)值的意義.
2.使學生會用描點法畫出簡單函數(shù)的圖象.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與認識函數(shù)圖象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的看圖、識圖能力.
難點:在畫圖的三個步驟的列表中,如何恰當?shù)剡x取自變量與函數(shù)的對應值問題.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函數(shù)有哪三種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圖象法.)
2.結合函數(shù)y=x的圖象,說明什么是函數(shù)的圖象?
3.說出下列各點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新課
1.畫函數(shù)圖象的方法是描點法.其步驟:
(1)列表.要注意適當選取自變量與函數(shù)的對應值.什么叫“適當”?——這就要求能選取表現(xiàn)函數(shù)圖象特征的幾個關鍵點.比如畫函數(shù)y=3x的圖象,其關鍵點是原點(0,0),只要再選取另一個點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們把自變量與函數(shù)的對應值分別作為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這就要把自變量與函數(shù)的對應值列出表來.
(2)描點.我們把表中給出的有序實數(shù)對,看作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相應的點.
(3)用光滑曲線連線.根據(jù)函數(shù)解析式比如y=3x,我們把所描的兩個點(0,0),(3,9)連成直線.
一般地,根據(jù)函數(shù)解析式,我們列表、描點是有限的幾個,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有限的'幾個點連成表示函數(shù)的曲線(或直線).
2.講解畫函數(shù)圖象的三個步驟和例.畫出函數(shù)y=x+0.5的圖象.
小結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根據(jù)函數(shù)解析式畫函數(shù)圖象的三個步驟,自己動手畫圖.
練習
①選用課本練習(前一節(jié)已作:列表、描點,本節(jié)要求連線)
、谘a充題:畫出函數(shù)y=5x-2的圖象.
作業(yè)
選用課本習題.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注意滲透數(shù)形結合思想.通過研究函數(shù)的圖象,對圖象所表示的一個變量隨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觀的認識.把函數(shù)的解析式、列表、圖象三者結合起來,更有利于認識函數(shù)的本質(zhì)特征.
2.注意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的積極性.
3.認識到由于計算器和計算機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繪圖功能.故在教學中要傾向培養(yǎng)學生看圖、識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