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久久躁夜夜躁狠狠躁_偷碰人妻无码视频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高三語文教案>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2-11-07 08:46:54 高三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三、教學設想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xiàn)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侗囆小肥堑谝黄獮槿嗣窈艉暗慕茏,它記錄了統(tǒng)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教學方法:誦讀法、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復習導入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杜甫的《兵車行》。哪位同學能說說我們已經學過的杜甫詩歌中的名句?

  明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2、明確律詩和古體詩的不同

  提問:這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春望》是五言律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律詩也叫近體詩,興起于隋唐時期,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肪褪且皇灼哐月稍。律詩的一半叫“絕句”,“絕”就是斷的意思。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都講求嚴格的格律,而不僅僅是壓韻。而古體詩則沒有句數(shù)的限制,一般較長,只求壓韻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1、關于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2、作者生平

  (1)讀書游歷時期(712-746)35歲以前,讀書和壯游時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結果,使他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文風走向現(xiàn)實主義。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yè)”——世代相襲的職業(yè),他的各種文化教養(yǎng)都是與這一點相聯(lián)系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藝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后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借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此后他又以詩干謁一些權要,如京兆尹鮮于仲通、來京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希望他們援引,然而并不見效。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種種努力的結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3)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chuàng)作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高峰。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yǎng),達到了顛峰狀態(tài)。

  (4)漂泊西南時期(759-770)49歲以后,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zhèn)蜀時,并表薦杜甫擔任了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時間,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亂方面,則出現(xiàn)普遍的軍閥割據或半割據狀態(tài),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qū)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fā)生軍閥割據的地方。就在嚴武二次鎮(zhèn)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fā)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蕩轉化為持續(xù)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后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fā)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束。

  4、創(chuàng)作背景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頻繁發(fā)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zhàn)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三、把握詩歌內容

  1、請學生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的大意。

  2、提問:詩歌展現(xiàn)出哪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我們猶如聽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訴說?這樣寫有怎樣的效果?

  明確:看到的畫面有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頭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

  3、提問: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確:“點行頻”(詩眼)是頻繁征兵的意思。

  4、提問:這是一首古體詩,它是側重于敘事的。它敘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并說明全文的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

  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5、請概括各段的內容。

  板書設計: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

  四、誦讀指導

  1、講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戰(zhàn)是處于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著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凄慘景象。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伴L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熬灰姟睉刈x,“古來”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2、教師示范朗讀。

  3、學生試讀、齊讀。

  4、理清思路,背誦詩歌

  《兵車行》詩詞鑒賞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韻譯】

  戰(zhàn)車叮鈴響不停,戰(zhàn)馬聲聲嘶嘯;

  遠征的壯丁,個個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兒呵,都匆匆跑來相送,車馬揚起的塵埃,遮蔽了咸陽橋。

  拖的拖抱的抱,攔路頓腳放聲哭,悲慘的哭聲,一陣陣沖上九重霄。

  有一個行人,同情地問一個壯丁,壯丁只輕輕說:頻繁地點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歲,就征去駐守黃河,到了四十歲,還編入屯田的軍營。

  當年出發(fā),還是村長替他扎頭巾,歸來頭白了,還要再去衛(wèi)戍邊境。

  邊境上的戰(zhàn)士,鮮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邊的雄心,仍然沒有休止。

  你沒聽說嗎?

  漢朝的華山以東,有二百多個州,千村萬落,處處長滿野草和荊棘。

  雖有健壯的婦女,把握鋤犁種地,但是莊稼雜蕪,阡陌也難辨東西。

  再說關東士兵,素以苦戰(zhàn)稱第一,如今被人驅趕,與狗雞并無差異。

  要不是你這個老人家來問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說象今年已經是冬天了,關西守卒沒一個回家休息。

  縣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稅,無人種地租稅從哪去籌集?

  早知生男孩招來許多麻煩,倒不如生女孩還來得適宜。

  生女孩可以嫁給隔壁鄰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戰(zhàn)場草地。

  你沒看見嗎?就在青海頭的那邊,自古來白骨堆成山,沒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煩惱,舊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陰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賞析】

  天寶以后,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不僅給邊疆少數(shù)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qū)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边@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xiàn)了這一社會現(xiàn)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fā),即事名篇,自創(chuàng)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xiàn)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zhàn)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么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寄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xù)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xiàn)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征發(fā)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著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斑呁チ餮珊K浠书_邊意未已!薄拔浠省,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fā)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里,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聞見,聯(lián)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xiàn)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xiàn)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役夫”是士卒自稱!翱h官”指唐王朝!伴L者”二句透露出統(tǒng)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fā)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終于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xiàn)得極為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為“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征發(fā)。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白舛悘暮纬?”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后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xiàn)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里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xiàn)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tài)。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fā)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于連年戰(zhàn)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tài),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么嚴重的摧殘啊!最后,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xiàn)實:青海邊的古戰(zhàn)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敘事之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輝映,互相補充。同時,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xiàn)“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并茂。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薄伴L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還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暗琅赃^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lián)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yōu)美動聽。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边@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兵車行》同步練習

  一、給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標上漢語拼音

  車轔轔耶娘妻子干云霄生荊杞聲啾啾生男惡隴畝

  二、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行人弓箭各在腰

  2、役夫敢申恨

  3、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4、武皇開邊意未已

  5、縱有健婦把鋤犁

  6、耶娘妻子走相送

  7、老翁逾墻走

  8、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

  9、預備走舸,系于船尾

  10、信知生男惡

  11、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

  12、余固笑而不信也

  13、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

  三、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B、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C、道旁過者問行人D、禾生隴畝無東西

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倮斫庠娭袛⑹、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特色。

  ②把握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理解這首詩的特色和技巧

  教學難點:理解杜詩的敘事技巧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情感揣摩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甫七歲,始作詩文。年十四,出入東都翰墨場。開元十九年,漫游吳越。二十三年,舉進士落第,游齊趙。天寶三四載間,與李白、高適等同游宋、齊魯間。五載至長安。十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賢院。安史亂起,陷于賊中。至德二載,脫身赴鳳翔,為右拾遺。因上書救人,觸怒肅宗,放還省親。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營草堂,世稱“杜甫草堂”。時故人嚴武為成都尹,時有饋贈,互有唱和。后被嚴武聘為校檢工部員外郎,后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后,攜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峽,飄泊于岳陽、潭州、衡州一帶,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與李白并稱,謂之“李杜”。杜甫為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長安十年,辛苦備嘗,對下層人民的苦難及朝廷政治的腐敗,有相當深刻的認識,所作如《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亂起至入蜀之前,為創(chuàng)作高峰期,《悲陳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頭》《北征》《洗兵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興》《詠懷古跡》《登高》《登岳陽樓》等,成為典范之作。韓愈贊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二、評講:

  (一)詩歌背景:

  據《資治通鑒》記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史鮮于仲通討南詔,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詩歌再現(xiàn)了這一社會現(xiàn)實。

  (二)解題: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fā),即事名篇,自創(chuàng)新題,運用樂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三)朗讀訓練(運有各種方法)

  (四)整體把握

  1.1-3行,詩人杜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給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寫有哪些?

  2.4-7行,你對征夫們有命運有何感受?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根源是什么?

  3.8-10行,這幾句在內容上與控訴“武皇開邊意未已”有何聯(lián)系?

  4.11-13行,這三行的內容與上文聯(lián)系是怎樣的?

  5.14-15行,你怎樣理解這幾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這樣的結尾在內容、結構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賞析詩句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1.釋“轔轔(車輪聲)”“蕭蕭(馬鳴聲)”“耶(爺)”“干gān(沖)”“走(跑)”“妻子”(妻子和兒女)。

  2.這幅送別圖的構成有哪些要素?

  A聲音;B動作;C景物!败囖O轔”“馬蕭蕭”“哭聲”;“塵埃不見咸陽橋”景物描寫;“牽衣頓足攔道哭”是動作。繪聲繪形。

  3.運用了哪些手法?

  A夸張“哭聲直上干云霄”。

  4.它們共同突出構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倉促、混亂、嘈雜、悲慘。妻離子散、生死離別、混亂動蕩表明行軍之急、場面之慘。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1. 釋“點行”“裹頭”“或”“意”“但”

  2.道旁行者是誰?行人是誰?

  作者,征夫

  3.詩人為什么采用問答的方式來寫?

  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訴,使戰(zhàn)爭之苦更加真實!暗啤倍钟謱懗隽恕靶腥恕庇杂种、滿腔怨恨卻又不敢申訴的畏懼心理。

  4.“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與“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表意是一樣的,但效果有何不同?

  上句是從年齡來寫的,具體。下句是從頭發(fā)來寫的,生動。

  5.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源于統(tǒng)治者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

  1.釋“荊杞”“山東”“漢家”“況復”。

  2.“千村萬落生荊杞”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為什么會這樣?

  一幅田園荒蕪的景象。根源是男子都被抓去打仗了,沒有壯丁從事農業(yè)生產,所以田園荒蕪。根源仍是武皇開邊和抓丁。

  3.這幾句在內容上與上文有何聯(lián)系?

  是對戰(zhàn)爭的深入控訴,由征夫的痛苦推及農業(yè)的衰敗和田園的荒蕪,是戰(zhàn)爭災難的深化和拓展。戰(zhàn)爭使得經濟凋敝,人民負擔加重,民不聊生。擴大了詩的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xiàn)深度。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1.釋“長者”“役夫”“縣官”“休”。

  2.“役夫”不敢申恨,為什么?

  3.“役夫”還是申恨了,表明什么?

  滿腹怨恨,但苦于抓夫高壓,不敢申恨。但是怨恨太深,痛苦太深,不吐不快。說明役夫所遭受的苦難到了極點,也說明戰(zhàn)爭造成的苦難到了極點。

  4.在內容上與上文哪些詩句照應?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與上文的“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毕嗪魬

  而“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與上文的“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焙魬S汕拔牡摹暗啤钡娇卦V,表明了“行人”的悲憤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再也忍不住了,也說明戰(zhàn)爭帶來的痛苦已讓人無法承受。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1.如何理解這四句話的情感。

  現(xiàn)在確實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還能嫁近鄰,生男難免戰(zhàn)死埋荒草。在中國這樣一個素有“重男輕女”傳統(tǒng)的國家,說這樣的話,并非一時憤激之語,而是為社會現(xiàn)實所逼。生個女兒,就算出嫁了,好歹還可以嫁給近鄰,有個照應。生個兒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戰(zhàn),即便活著,也讓家人牽腸掛肚,擔驚受怕,更何況兇多吉少。在這里,生兒生女“好”與“不好”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即是否能活下來。這種異樣的心態(tài),進一步點出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苦難。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您沒看到嗎,自古以來那青海邊,遍地白骨沒人收掩。舊鬼在啼哭,新鬼在訴冤,每當天陰雨濕,哭聲啾啾,真是凄慘!開篇是人哭,終篇是鬼哭,悲慘的場面、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這都是“開邊未已”導致的惡果。詩人將眼前的生死離別與千百年來無數(shù)征人有去無回的事實相聯(lián)系,使這首詩從更為高遠的角度,暗示了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歷史延

  三、課堂小結:

  1.這是一首諷世傷時的七言歌行,它寓情于敘事之中,在敘述中張翕變化有序,前后呼應,嚴謹縝密。

  2.詩的字數(shù)雜言互見,韻腳平仄互換,多處使用了民歌的“頂真”手法,誦讀起來,累累如貫珠,聲調抑揚頓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條,又曲折多變。

  3.寓情于敘事描寫,水乳交融。車聲隆隆,戰(zhàn)馬嘶鳴。詩歌一開頭就仿佛使我們回到了那連年征戰(zhàn)的歲月。一隊隊身著戎裝的窮苦百姓,被官吏們驅趕著奔赴前線!靶腥恕钡母改钙迌海沸仡D足,邊叮嚀邊呼號,為親人送別。無數(shù)的車隊人群揚起的滾滾塵埃,遮天蔽日,連咸陽橋都淹沒了。“爺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寄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

  “牽衣頓足攔道哭”,千萬人的哭聲震撼大地直沖云霄,這景象多么凄慘啊!詩人用鋪敘渲染的`手法,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生離死別的圖畫,為全詩創(chuàng)設了一種悲涼的氣氛。在這些平實的敘事描寫中,字字句句蘊含著詩人對統(tǒng)治階級窮兵黷武的譴責,對廣大勞動人們的無限同情,始終貫穿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思想感情。

  4.句型靈活,平仄相間。詩人將情節(jié)的推進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起來,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參差錯落,整齊中富于變化,加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5.語言直白,通俗易懂。通篇采用通俗口語,如“爺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反是生女好”、“古來白骨無人收”、“租稅從何出”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再加上詩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等,蟬聯(lián)而下,累累如貫珠,讀起來鏗鏘和諧,悅耳動聽。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此言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杜詩善用民歌,語言通俗易懂的特點。

  《兵車行》隨堂練習

  給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標上漢語拼音

  車轔轔( )耶娘妻子( )干云霄( )生荊杞( )聲啾啾( ) 生男惡(

  )隴畝( )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行人弓箭各在腰 ( ) 2、役夫敢申恨( )

  3、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4、武皇開邊意未已 ( )

  5、縱有健婦把鋤犁 ( ) 6、耶娘妻子走相送 ( )

  7、老翁逾墻走( ) 8、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 )

  9、預備走舸,系于船尾( ) 10、信知生男惡( )

  11、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 ) 12、余固笑而不信也( )

  13、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 )

  三、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

  耶娘妻子走相送B、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C、道旁過者問行人D、禾生隴畝無東西

  四、填空

  1、《兵車行》是一首_______________,題目是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它是根據________ 年間

  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鮮于仲通進攻南詔均遭大敗后,為補充兵力,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___________________送往軍所,送行者__________________這一情況寫的。它在廣闊的背景上,再現(xiàn)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深刻地揭示了苦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旁過者問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驈氖灞狈篮樱阒了氖鳡I田。去時里正

  ______________,歸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

  家山東二百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有健婦把鋤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驅不異犬與雞。

  五、請在句后標明下列詩句各自用了什么修辭格。

  1、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

  2、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

  3、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4、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

  六、閱讀杜甫的《江村》,回答后面的問題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這首詩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于同一時期,但兩首詩所抒發(fā)的感情不同。作者筆下的“江村”環(huán)境

  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這從第一聯(lián)中就可以看出來;第二、三聯(lián)先描寫眼前景物,又選取了家庭生

  活的兩幅畫面,從中表現(xiàn)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首詩對仗工整、

  音調和諧,語言的突出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病所需惟藥物”一句,有的版本也寫作“但有故人來祿米”,你認為哪一句更好?請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

  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

  死亦足!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掛罥( )三重茅( )布衾( )長林梢( )怒號( )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高者掛罥長林梢( ) 秋天漠漠向昏黑( )

  長夜沾濕何由徹( ) 八月秋高風怒號( )

  歸納每一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可以看出詩人當時的處境怎樣?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詩人通過些茅屋秋風所破

  的情景,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人又由自己的處境想到天下的寒士,反映他具有一種什么樣的胸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案03-05

語文上冊教案01-17

高三上冊語文教案:陳情表11-03

高三數(shù)學上冊教案02-01

小學語文上冊教案01-25

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02-18

《莊暴見孟子》高三上冊語文教案11-06

高三語文教案11-06

高三語文優(yōu)秀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