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久久躁夜夜躁狠狠躁_偷碰人妻无码视频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時間:2023-01-28 15:02:50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匯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匯編15篇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qū)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qū)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fā)展發(fā)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huán)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qū),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僮畋保81°N;最南:11°3′S;

 、谧顤|: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qū)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qū)》,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qū)》,回答問題:

 、傩隆ⅠR、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谑澜绲诙丝诖髧《葘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qū)

 、郯⒏缓箤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qū)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莨_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拗袊鴮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qū),這個地理分區(qū)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qū)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qū)?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qū),所見到的地貌環(huán)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qū)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qū)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fā)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qū):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__、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__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qū)。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yōu)美的風景。他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課

 。ㄒ唬﹣喼薜孛挠蓙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之為Eerb,意為西方日落之地,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ǘ﹣喼薜牡乩砦恢煤头秶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師點撥描述區(qū)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嚎磮D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

 、僮畋保罕本81度;最南:南緯11度

  ②最東:西經170度;最西:東經26度。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ㄈ┱n堂小結

  認識區(qū)域首先要認識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ㄋ模┳鳂I(yè)安排

  完成地理點撥練習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qū)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qū)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qū)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yè)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yè)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4

  一、情景導入

  見書問題

  二、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們知道,在平面內建立直角坐標系后,平面內的點都可以用坐標來表示,為此,要確定區(qū)域內一些地點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標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選取怎樣的比例尺?

  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學校為參照物來描述的,故選學校位置為原點.

  以正東方向為x軸,以正北方向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圖中1格相當于實際的100米).

  點(150,200)就是小剛家的位置.

  畫出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標明它們的坐標.

  歸納:

  注意:

 。1)通常選擇比較有名的地點,或者較居中的位置為坐標原點;

 。2)坐標軸的方向通常以正北為縱軸的正方向,正東為橫軸的正方向;

  (3)要標明比例尺或坐標軸上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下圖是小紅所在學校的平面示意圖,請你指出學校各地點的位置.

  四、課堂小結

  怎樣利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明確亞洲的范圍。

  分析亞洲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及人口

  教學重難點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位置和范圍。

  展示亞洲的范圍及分區(qū)

  學生活動:(1)總結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線和主要分區(qū)。

  總結講述:亞洲跨三帶,臨三洋和二洲,與北美洲隔白令海峽相望,主要位于北溫帶。共分為6個分區(qū),我們中國位于東亞。

  展示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圖和亞洲地形剖面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亞洲主要的地形區(qū),總結亞洲的地勢特征。

  (2)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根據其流向分析特征。

  總結: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懸殊。

  2、河流特征:發(fā)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海洋。長江、瀾滄江等流入太平洋;葉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qū)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學生活動:找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總結亞洲氣候特征。

  總結:1、氣候復雜多樣。缺水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2、季風氣候顯著。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3、大陸性氣候強。面積最大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展示季風氣候示意圖

  學生活動:找出冬季風和夏季風的發(fā)源地,分析其風向和性質。

  總結列表:

  項目發(fā)源地風向性質

  冬季風高緯度內陸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風低緯度海洋偏南溫暖濕潤

  補充:季風區(qū)的范圍和夏季風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風的影響。

  播放洪澇災害的視頻

  學生活動:根據課本資料,分析季風氣候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

  總結:1、有利影響:帶來豐沛的'降水,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2、降水不穩(wěn)定,容易引發(fā)旱澇災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長和數量柱狀圖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柱狀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幾個在亞洲,在亞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長最快的,分析亞洲人口特征。

  總結:1、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一億,東亞有中國和日本,南亞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有印度尼西亞。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亞洲,增長最快的是非洲,亞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長快。

  展示亞洲人口分布圖

  分析:回憶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亞洲人口分布規(guī)律,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分析其原因。

  總結: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長造成的住房緊張,就業(yè)困難等圖片

  講解:亞洲人口多,增長快,給資源和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四、經濟發(fā)展的差異

  展示亞洲部分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圖

  學生活動:做課本14頁讀圖題。

  分析: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差異巨大,日本是唯一的發(fā)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沙特依靠豐富的石油發(fā)展很快,新加坡和韓國發(fā)展成新興的工業(yè)國。

  展示新加坡示意圖。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點,總結其發(fā)展經濟是怎樣因地制宜的。

  總結: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中,地理位置優(yōu)越,他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航運和旅游,利用中東的石油發(fā)展煉油業(yè),成為發(fā)展很快的國家。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huán)境及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fā)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huán)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yè)。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yè)的發(fā)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并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游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閱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qū):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3.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并思考:

 、倌壳坝《热丝谝呀洺^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蹚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凈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4.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5.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說說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诒姸嗟娜丝趯Y源、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的壓力。

  6.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購奈淖仲Y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于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tǒng)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huán)境以及經濟的發(fā)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么?

  8.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qū)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么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9.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谖髂巷L的幾種變化情況,并填表。

  10.學生討論,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

  課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風向:吹向:降水季節(jié)

  6~9月:西南風:海洋—陸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東北風:陸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災: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

  由于受季風(特別是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過于集中,且年際間變化極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災害頻繁。

  11.課件展示:圖7.36“印度的洪災”和圖7.37“印度的旱災”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圖片。

  從圖片可以看出,水旱災害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抵御災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抗災的需求,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板書設計: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二、水旱災害頻繁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fā)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yè)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ò鍟┑厍虻男螤睢⒋笮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ㄕ故緢D片)觀看教材地球衛(wèi)星照片

  (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

 。ㄒ龑В┑厍蚴且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ㄒ龑W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W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直覺→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ㄌ釂枺┪覀兩钤诘厍蛏,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fā)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

  (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fā)、解釋。)

  (總結)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wèi)星照片。

 。ㄓ懻摚⿵娜祟悓Φ厍蛐螤畹恼J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ǹ偨Y)任何一個真理的發(fā)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ǔ修D)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ㄕ故緢D片)地球的大小

 。▽W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ò鍟┒⒌厍虻哪P汀厍騼x

  (展示)地球儀

 。ㄌ釂枺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qū)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l(fā)學生積極回答)

 。ㄖv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xù)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fā)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值出現在哪個地區(qū)?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9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jié)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huán)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fā)展表現,在變化中發(fā)現問題――傳統(tǒng)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tǒng)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fā)展,順應學生心理發(fā)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huán)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發(fā)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tǒng)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fā)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chuàng)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fā)學生分析:分出鄉(xiāng)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huán)境,謀求生存與發(fā)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huán)境。因而,聚落與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huán)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fā)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huán)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xù))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huán)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huán)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__帶雨林區(qū)的民居,西__帶沙漠區(qū)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huán)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huán)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梢哉f:傳統(tǒng)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fā)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并在飛速發(fā)展中。

  2.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師: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fā)展,生態(tài)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fā)展農耕中,生態(tài)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fā)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fā)展。聚落的發(fā)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fā)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fā)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tǒng)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tǒng)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xiāng)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fā)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__。(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tǒng)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xiāng),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huán)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fā)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jié)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fā)展,我們家鄉(xiāng)也在發(fā)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xiāng),有哪些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fā)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huán)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伴著歌曲,緊跟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自然環(huán)境的獨特韻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了解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

  【設計意圖】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fā)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講授新知

  活動一:亞洲之旅

  教師:結合圖6.8和圖6.9,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qū)?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記錄所經國家、地形區(qū),所見到的地貌環(huán)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ńM織:活動中各小組要選出同學記錄所經地區(qū)的特征。)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圖描述所經地區(qū)名稱、景觀及海拔。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ń處熣n前準備好以上地區(qū)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視教室空間情況而定,也可分別在講臺前一字排開,但說明一組表示的是東西方向,另一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教師: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奇、樂趣。

  活動二: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們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讀圖、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最后的學習目標。

  活動三:技能拓展

  教師:回顧剛才我們分析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xù)”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qū)域,說出這三個區(qū)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設計意圖】

  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活動四:復雜的氣候

  教師:情境設計

  家住廣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間出國旅游,這次旅游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路線是從東向西沿北回歸線進行,他從廣東省出發(fā)時盛行東南風,來到了南亞,風向發(fā)生了改變,變成西南風,而且遇上滂沱大雨,當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時,天氣卻異常炎熱、干燥。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教師: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1.我會讀圖

  (1)仔細讀圖,亞洲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2)不同類型的氣候有何特點?

 。3)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4)我們家鄉(xiāng)所在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聯系生活思考一下,該氣候類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歸納得出答案,教師行間點撥。

  2.我會探究

  探究方案一:結合“亞洲氣候類型圖”,探究亞洲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為什么具有這些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預習回答: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緯度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域遼闊,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海陸間熱力差異明顯,地形復雜多樣。

  氣候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綜合影響。

  探究方案二:亞洲大陸東部從北向南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說明季風氣候顯著,那么冬夏季風的性質是什么?季風氣候對當地農業(yè)有什么影響?

  學生預習回答: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由于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所以季風氣候易于發(fā)生旱澇自然災害。

  3.我會拓展

 。1)讀課本第12頁圖6.15“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賮喼薜赜蜻|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诒泵乐薜牡匦翁攸c劃分為三大地形區(qū):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么作用?

  教師:最后我用一句歌訣來形容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最復雜。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交由學生自己回顧,是對本節(jié)課的課堂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反饋。用歌訣記憶增強學生的興趣,最后的課后延伸是對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技能的鞏固。

  【板書設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概況,通過地形分布圖的判讀,總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根據地形圖判讀,明確了亞洲的地形特征,明確了地形和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認識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北美洲與亞洲的維度位置有相似之處,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異,請課后類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fā)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qū)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qū)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qū)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qū)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fā)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qū)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qū)的工業(yè)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yè)及工業(yè)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xiāng)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qū)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qū)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qū)域中找出有關區(qū)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牧區(qū)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qū),共有幾個分區(qū)?中國位于哪個分區(qū)?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qū)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qū)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xù)引導:其他的分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2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fā)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么形狀?緯線又是什么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qū)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布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xù)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qū)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fā)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么?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qū)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fā)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jié)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3

  ●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3.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能力。

 。ǘ┻^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ǘ┙虒W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教學結構與過程

 。ㄕn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fā)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jié)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fā)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qū)

 。ㄕn堂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全章的基礎,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組成的,學會在地圖上確認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首先讓學生觀察地球儀,比較海陸面積大小,讓學生計算海陸面積和比例,通過對世界地圖(東西兩半球圖)的閱讀,引出大陸、大洲、半島、島嶼的概念,教師可提出一些思考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或通過圖片、錄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大洲的概念后,重點要求學生熟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輪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圖,讓學生當堂填寫。

  2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先讓學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間望望蔚藍色的星球,鏡頭放大后讓學生計算海陸面積的比例,用餅狀圖展現陸地和海洋的面積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聲音和音樂匹配,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掌握。

  二、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共安排1課時。

  教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組成;

  2.學會在地圖上確認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形狀。

  2.教學難點:大陸、大洲、半島、島嶼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線,幫助學生記憶三個世界之最(第一大陸、第一島嶼、第一半島)。

  三、教學準備:

  世界地圖、地球儀、投影片(從衛(wèi)星上拍攝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圖片,陸地和海洋面積比較圖)

  四、教學過程:(含板書設計)

  (一)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1、陸地表面積:1.49億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積的29%;

  2、海洋表面積:3.61億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積的71%。

  (二)七大洲:

  1.陸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分大陸、島嶼、半島。(全球共6塊大陸)

  (1)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

  (2)格陵蘭島為世界島嶼;

  (3)阿拉伯半島為世界半島。

  2.大洲:大陸與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

  (1)亞細亞洲(日出處):S=4400萬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東半球;

  (2)阿非利加洲(灼熱的陽光):S=3000萬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東半球;

  (3)歐羅巴洲(日沒處):S=1000萬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東半球;

  (4)北亞美利加洲(新大陸):S=2400萬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南亞美利加洲:S=1800萬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南極洲:(冰雪大陸):S=1400萬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東西半球;

  (7)大洋洲:(海洋中的陸地)S=900萬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東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亞洲與歐洲的分界: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

  [博斯普魯士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

  (2)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3)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qū)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峽,(也稱中美七國)。

  (三)四大洋:

  1.邊緣海:以半島或島嶼與大洋隔開的海。(如黃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2.內海:深入大陸內部,僅有狹窄的水道同大洋或邊緣海相通的'海。(波羅的海、渤海)

  3.海峽: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1)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

  (2)白令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北冰洋;

  (3)麥哲倫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

  4.海灣:延伸入陸地,水深逐漸變淺的;蜓蟮乃虻牟糠帧(如墨西哥灣、哈得孫灣、波斯灣、北部灣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積,S=18000萬平方千米(1.8億平方千米)

 、谒w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馬里亞納海溝11034米)

  ③水溫:均溫19攝氏度.

  (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賁=9300萬平方千米,呈“S”形,

 、诰1200M,最深9218M,

 、劬鶞17攝氏度。

  (與印度洋的分界線: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賁=7500萬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诰3897M,最深7450M;

 、劬鶞16.7攝氏度。

  (與太平洋的分界線: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賁=1300萬平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鬯疁兀罕睒O海區(qū)-1.7-1攝氏度

  北歐海區(qū)2-12攝氏度.

  (四)小結:

  1.今天的課要求同學們重點掌握:七個大洲和四個大洋的名稱、及在地圖上的分布(根據初中學生學習的情況,可以采用由教師指圖學生集體回答,個人回答,來幫助記憶)

  2.課后作業(yè)

  (1)作業(yè)本:P.1-2

  (2)課本P.3想一想思考題(口頭回答)

  (3)填圖冊:P.1。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

  第二章 了解地區(qū) 第一節(jié) 東南亞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qū),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標

  1.了解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2. 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分布和在各過中的經濟地位,以及錫、適宜兩種礦產的分布。

  2.掌握東南亞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的繁榮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 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2. 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fā)法、讀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如果我們在廣西或云南越過我國的國界線,就來到了一片極具熱帶風情的地區(qū),”揶風海韻”是這里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東南亞地區(qū)。

  一、 位置和范圍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1,指出東南亞的范圍: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并介紹中南半島得名的由來。

  2. 結合世界政區(qū)圖,由學生分析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特征:亞洲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二、 中南半島的地形與河流

  1. 引導學生找出中南半島上的主要河流,并設問:a這些河流都發(fā)源與哪國?

  b大致是什么流向?為什么?

  C 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區(qū)?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

  D 這些河流的下游流經什么地形區(qū)?(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E 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因此,這里河流的 什么資源豐富?

  F 中南半島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對+東南亞的人口和經濟發(fā)展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D 學生討論完成P36活動4題。

  2. 教師以手作比,小結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令列分布。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引導學生找到馬來群島,并設問:

  A 從整體上看,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位置?

  B 這些河流的長度與流速與中南半島相比,有什么特點?

  C 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思考:馬來群島位于哪些板塊的交界處?根據板快構造學說理論,馬來群島有什么特點?

  2.小結馬來群島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是什么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各是什么?對農作物的生產各有什么影響?

  4.結合教材,重點突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對東南亞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5.學生做P35活動3題,小結。

  [課堂總結、作業(yè)布置]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第 一 節(jié) 東南亞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2.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眾列分布

  2.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上游: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

 。2)下游:流速慢,沖積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圍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地勢崎嶇,山嶺崎嶇

  2. 平原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氣候與農業(yè)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中南半島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農作物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馬來群島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隨時播種,隨時收獲

  ●教學探討與反思:

  第 二 課 時

  (復習提問) 東南亞的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氣候特征對農業(yè)生產各有怎樣的影響?

  五、主要國家

  1.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查找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分布著哪些國家?

  2.提問:東南亞各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唯一的內陸國是哪個?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哪些?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國家有哪些?(學生識記東南亞的國家)突出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地位。

  3.引導學生找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強調: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區(qū)圖,指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并提問:

  (1) 東南亞處于哪兩大洲和哪兩大洋之間?

 。2) 東南亞處于這兩大洲、兩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鄭和下西洋的典故,說明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馬六甲海峽

  1.討論:從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線,該怎樣走?(引入馬六甲海峽,突出其位置特點: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并提問:馬六甲海峽聯系著哪兩大洋?通過馬六甲海峽航線向西向東,可以分別到達哪些地區(qū)?

  3.結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動2題,小結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過渡)東南亞因地處赤道,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平原鑄就了東南亞豐富的物產。

  七、富饒的物產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6,熟悉圖例,了解東南亞的主要物產,并指出:東南亞有豐富的礦產和種類繁多的熱帶經濟作物。

  2.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國,教師小結:

  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油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水稻——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錫——馬來西亞、緬甸;石油——印度尼西亞、文萊。

  3.結合教材P39活動1、2題,理解泰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說明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之一,并設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學生自度思考:東南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東南亞的居民組成有什么特點?

  3.結合教材重點突出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別,并結合有關資料說明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fā)所做的貢獻。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課堂小結、作業(yè):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五、主要國家

  1.中南半島: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2. 馬來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

  六、富饒的物產

  ●教學探討與反思: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17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6-08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1-18

【熱門】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14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11-19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11-18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06-08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15篇11-2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15篇)02-01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