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范例【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xiàn)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fā)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chuàng)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yǎng)改革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樹立“實現(xiàn)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
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布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搜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xiàn)出商鞅舌戰(zhàn)守舊群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xiàn)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tǒng)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xiàn)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zhàn)守舊群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于舞臺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孝公要啟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guī)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怎么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么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xiàn)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么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么不對?墨守成規(guī)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秦國現(xiàn)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稅,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閑,百姓不愿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堂練習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xiàn)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tǒng)一鑄造發(fā)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xiàn)了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xiàn)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tǒng)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tǒng)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tǒng)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并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七、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xiàn)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tǒng)鑄五銖錢,實現(xiàn)了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xiàn)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tǒng)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掌握西周分封制;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去感悟歷史;通過制作表格、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夏商西周的興亡和西周的分封制。
三、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嗎?我國神話傳說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從王母那里求來的長生不死藥,奔向了月宮。據說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時的著名人物。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緊接著哪個朝代?下面你就學這些內容。
【自主預習】
結合課文學習以下內容
。ㄒ唬 夏朝
1 、禹死后,誰繼承了王位?這標志著什么?
2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什么?它的統(tǒng)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處?
3 、夏朝有哪些國家機構?實質是什么?
4 、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誰?他是一個怎樣的國君?
。ǘ 商朝
1 、夏朝什么時候滅亡?被誰滅亡?
2 、商湯是一個怎樣的國君?他重用哪個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強大起來?
3 、商朝又叫什么名稱?“盤庚遷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 、商朝最后一個國王是誰?他是一個怎樣的國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 、周國位于什么流域?國君是誰?任用什么人使國力強盛?
2 、 “ 牧野大戰(zhàn) ” 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對陣的雙方是誰?結果是什么?
3 、西周什么時候由誰建立?都城何處?
。ㄋ模┓址庵
1 、分封制是哪個朝代實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對象是誰?
2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實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xiàn)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2 、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學生合作掌握課文內容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史實; 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過程與方法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 、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篩選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和考古知識的興趣。樹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2、青銅文明的概念
四、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老師(出示幻燈片──司母戊鼎)(提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司母戊大方鼎的資料)
。ㄏ葘Α扒嚆~時代”進行簡單介紹:)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fā)展階段。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fā)展最高峰則出現(xiàn)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為著名。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后來發(fā)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 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的。
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自主預習】
快速瀏覽教材,獨立完成下列問題,完不成的作好標志。
(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 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xiàn)青銅器。
2、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 和四羊方尊。
3、與商周同期,我國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銅面具、
大型青銅立人像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業(yè)也很發(fā)達,最早在 朝就有燒制原始青瓷的瓷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 的國家。
( 二)、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1、農業(yè):后代成為“五谷”的農作物, 時期已經齊備。農業(yè)上已知道 、 和 。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 朝時都已經有了,還建有 。
(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
1、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階級和 階級的矛盾。
2、最能體現(xiàn)奴隸生活悲慘的是奴隸主用奴隸做 和 活動。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你是怎么看的?
2、經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青銅文明確實很燦爛,但是奴隸們的生活卻是十分的 悲慘,那么你覺得奴隸社會與原始社會相比,是進步呢還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銅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原始社會到末期,我國已有青銅器。
夏朝種類漸增多,商朝青銅燦爛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藝精。
舉世聞名三星堆,青銅立人有新意。
奴隸生活多悲慘,沒有自由和權利。
生命不如牛與馬,人祭人殉任屠殺。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4
一、預習導學
統(tǒng)一中國的人物、時間;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目的、措施和影響。
二、學習目標:
1. 了解秦統(tǒng)一六國的基本情況,記住秦統(tǒng)一中國的時間,都城及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
2.通過對統(tǒng)一的理解,讓學生認識統(tǒng)一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產生感情共鳴。
三、重難點:
重點:秦的統(tǒng)一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作用。
難點:秦王朝的性質與特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內容;度量衡的統(tǒng)一。
四、精講釋疑:
(一)秦滅六國
秦國經過________,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tǒng)一六國的條件。秦王________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二) 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________,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治機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統(tǒng)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________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たh制的實行,開創(chuàng)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統(tǒng)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劃一文字,制定筆畫規(guī)整的________,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統(tǒng)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________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
統(tǒng)一度量衡: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國家統(tǒng)一監(jiān)制。 車同軌:統(tǒng)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開靈渠、修長城:派人開鑿________,溝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東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帶,南達________,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五、引導點撥
1秦朝確立了“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的規(guī)制。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質是( )
A.皇權專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2.秦始皇采納李斯“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的建議,在地方上推行(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廠衛(wèi)制
六、反饋矯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請寫出促進秦國歷史發(fā)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zhàn)役。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
(3)在經濟、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稱道的措施?
(4)為了鞏固邊疆地區(qū),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舉措?
七、知識拓展與隨堂過關檢測。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知道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了解緯度帶與五帶的劃分;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地球儀了解其基本構造,掌握經緯線、經緯度的特性;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點的地理位置;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利用地球儀確定中國的地理位置,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
2、使學生學會利用經緯網判斷方向和位置。
3、掌握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
三、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講解法
3、討論法
四、預設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我們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
師:假如一個人日行50千米,從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繞地球赤道一周要走801天,地球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
提問:為了更好地直觀地認識地球,我們有什么好辦法呢?
答:使用地球儀。
教師啟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儀的概念:地球儀──模仿地球而制作的地球模型,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工具。
。ㄒ唬┯^察地球儀
1、教師展示地球儀圖片,學生仔細觀察地球儀:
提問:你在地球儀上發(fā)現(xiàn)什么?
。ǖ剌S、北極、南極、大洲、大洋、國家、經緯線、山脈、河流等)
。1)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的地軸是地球自轉的旋轉軸,它交地表于南北兩個極點;北極是地面最北點,南極是地面的最南點。
。2)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表面縱橫交錯的弧線,以及地球儀的主體顏色。
。3)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在廣闊的海洋上有一些重要的航線,在陸地上分布著一個個國家城市。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所在的`大洲。
(4)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地球儀上的山脈和河流,然后讓學生找到長江和黃河。
2、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經線:不同的經線相比較,它們的長度相同嗎?
經線與南極、北極有著怎樣的關系?
東經和西經是以哪條經線為起點劃分的?
地球儀上的經度是怎樣排列的?
東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緯線:不同的緯線相比較,它們的長度相同嗎?
經線與緯線有怎樣的關系?
北緯與南緯是以哪條線為起點劃分的?
地球儀上的緯度是怎樣排列的?
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然后總結完成下列表格:
教師利用圖片講述經緯度的起點和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反復提問,要求學生學會判斷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
。ǘ┦褂玫厍騼x
引導學生歸納地球儀的功能:
。1)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世界上任何地點的地理位置;
。2)利用經緯網定向法判斷方向;
(3)利用經緯網可以分析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利用地球儀認識地球上的緯度帶和溫度帶,并填寫下列表格;
利用經緯網分析中國的地理位置:
1、中國的半球位置:(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2、中國的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qū)在(緯度帶)
大部分地區(qū)在(五帶)
3、中國大約跨越經度,中國最東和最西相差個小時
4、中國在(大洲)的東部,(大洋)的西岸。
課堂小結:地球儀的歌謠
地球模型地球儀,經線緯線看仔細;經天緯地辨方向,SNEW是縮寫;向北變大是北緯,向南變大為南緯;向東變大是東經,向西變大自然西;特征緯線有五條,赤道、極圈和回歸;半球劃分是難題,二妞六姨分東西;
、傩⌒闁|大大西,判斷半球金鑰匙。
注:①“二妞”指20°W,“六姨”指160°E。 ②這句話指小于20度在東半球,大于160度在西半球。
課堂練習:見多媒體課件
五、板書設計:
(一)觀察地球儀:
。ǘ┑厍騼x的功能:
(1)利用經緯網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主要山脈和河流、國家與地區(qū)的分布。(觀察地球儀)
(2)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世界上任何地點的地理位置;(學會使用經緯度表示地點)
。3)利用經緯網定向法判斷方向;(學會判斷相對方向)
。4)利用經緯網可以分析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的特點;(學會用緯度帶和溫度帶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6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學生歸納回答。
講授新課
一、三國時期南方的開發(fā)
1、教材主要介紹了三國時期那兩個政權的經濟發(fā)展情況?這兩個政權分別位于祖國的哪個位置?這兩個地區(qū)在之前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情況怎樣?
2、教材就吳國經濟的發(fā)展講了幾個問題?(原因和表現(xiàn))
3、孫吳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有那些?
結合輔欄87頁,介紹為南方開發(fā)作出貢獻的三部分人
4、孫吳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農業(yè)、手工業(yè)兩個方面四個要點
結合教材輔欄88頁講吳國造船業(yè)發(fā)達的原因
請學生看課后“史海拾貝”
5、諸葛亮治蜀:措施和結果,講解七擒七縱、南中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二、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fā)展
1、老師介紹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朝代更迭情況。從北方五胡十六國的動蕩,南方東晉南朝的相對穩(wěn)定導入
2、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看看誰能又快又準地找出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3、教師提問:三國時期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同東晉南朝時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有何異同?
4、教師問:東晉南朝南方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教師總結,分為: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
結合今天的環(huán)境問題,講圍湖造田
5、問:從三國時期和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開發(fā),給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最大的啟示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
點
討論課堂,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小結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第16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課程標準】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釋“胡人漢服”和“漢人胡食”的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東漢末年,內遷少數民族的名字。了解鮮卑族拓拔部強大的簡要經過。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條件的概括,培養(yǎng)概括能力。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北魏驀地出土的石硯”等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釋讀歷史圖片的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北魏孝文帝功績的概括,培養(yǎng)學生尊重歷史、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重點: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條件和歷史意義。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難點:
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況。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融合的進程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從南朝統(tǒng)治南方,引出南朝時北方怎么樣呢?然后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看書的同時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少數民族的內遷
1、看地圖冊,明確東晉南朝時,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看清楚內遷各族的位置和名稱,在本子上寫畫五個少數民族的名字。讓學生猜猜:為什么這一時期會出現(xiàn)少數民族大規(guī)模內遷的情況?教師稍著講解,這時北方寒冷干潮。
2、東晉北朝時,哪個少數民族的影響最大,為什么?
3、總結一下,北魏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討論,請學生看書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師:細讀教材94—96頁,看看有哪些內容?
小結:背景——措施——影響,學生落實在書上。
2、課堂討論:北魏孝文帝卻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漢族姓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3、看遷都圖,請學生講述遷都的故事,討論:他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遷到洛陽,遷都成功有什么好處?
4、孝文帝為了吸收漢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請勾畫下來,然后我們來開展課堂競賽,看誰背得又快又準確?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看法。后歸納整理,突破難點。
分組討論,通過討論歸納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遷都原因和經過。
分析教材,落實知識,感受教材,提高興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師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硯”、“北魏墓碑上的書法”、“身穿漢族服裝的鮮卑貴族形象”,說明了那些問題?
2、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對漢族有沒有影響,有什么樣的影響?
3、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如何評價孝文帝改革?
仔細看圖回答,理解影響北魏時期漢族服裝、文化對北方少數民族有很大的影響。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課堂小結:學生自由發(fā)言總結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匯報
【教學后記】
第17課 青銅工藝的杰出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青銅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銅時代”的含義幾歷史地位。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探究和分析,使學生理解青銅文明的實質,培養(yǎng)和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銅珍品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
難點:青銅的含義、成分及鑄造工藝。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搜集家中的香爐;重讀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世紀寶鼎》一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中國人民送給聯(lián)合國成立50周年的生日禮物巨型青銅器“世紀寶鼎”圖片,由學生介紹其特點[三足雙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紋飾,浮雕獸面,云紋填底]。教師和學生一起找出與鼎有關的成語:三足鼎立、鐘鳴鼎食、人聲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師點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已變成燒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爐]。最早的`鼎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樣制造的?讓我們一起去解開那神秘的一頁。板書課題。
二、巧奪天工的青銅冶鑄技術:
教師出示問題組,布置學生閱讀“巧奪天工的青銅冶鑄技術”一目,點明青銅是一種銅錫鉛合金,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1、什么叫青銅器?可討論、合作回答!處煱鍟
2、什么叫青銅時代?討論、合作回答!處煱鍟灾鴼w納: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3、如果我們現(xiàn)在要按照商周時期的工藝來做青銅器,應該怎樣做?課堂討論回答。
4、展示人教版圖片“制造青銅器”,說明商周時期大型青銅器的生產情況。
三、青銅器物和青銅藝術:
教師布置學生看“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物”和“精湛絕倫的青銅藝術”。學生思考問題:商周時期青銅器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
1、青銅器的造型表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器型各式各樣,令人賞心悅目,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2、教師分別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點評。教師歸納:母戊大方鼎——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代青銅器的典型風格;四羊方尊——結構巧妙、制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銅器——風格獨特造型奇異,具有無窮的魅力。
3、青銅藝術的價值還表現(xiàn)在青銅器的紋飾上,青銅紋飾線條豐富,圖案優(yōu)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幾幅青銅器圖片。
4、教師簡單指出,青銅器不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也具有當時社會的適用價值。請同學們根據教材提示給青銅器按用途分類。
四、小結:
教師指點:我們把人類使用青銅器的發(fā)展階段稱為青銅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便被稱做“青銅文明”。提問:這一燦爛的青銅文明是誰創(chuàng)造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奴隸,他們用勞動創(chuàng)造了青銅文明。
五、最后,學生看書熟悉課文內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學習本課后認識到的問題。教師引導指點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六、基礎知識鞏固:[略]
布置作業(yè):參照課本,查找資料,寫一篇小作文:介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
【教學后記】
第18課 卓越的工程
【課程標準】以都江堰、長城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目標】
一、識記和理解:記住都江堰和鄭國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記住秦長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點。了解秦長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價值。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讀圖培養(yǎng)和提高觀察分析地圖的能力,提高學生把握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的空間的能力。通過想象都江堰、秦長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養(yǎng)和提高歷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作用,通過了解我國古代的卓越工程,認識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重、難點】重點:都江堰、秦長城。
難點:體會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選址與設計的科學性。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都江堰、長城嗎?誰來講講它們的故事?
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動用學生的舊知識,生成新知識,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都江堰和鄭國渠
1、都江堰:(出示歷史地圖冊“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學生結合教材歸納該水利工程修建的時間、筑壩的地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結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討論都江堰水利工程選址科學性,分析該工程建成的歷史工效。
給合“二王廟”的來歷,簡要評價李冰的貢獻,指出他的成功實際就是他充分處理好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2、鄭國渠:結合課后“史海拾貝”,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影響等。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學習
二、秦長城和靈渠
1、秦長城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會憶:秦漢時期,我國北方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樣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引出秦長城的話題。
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時間、修建者、東邊起點、西邊終點、長度、歷史價值)
出示“秦長城示意圖”,“秦長城遺址圖”讓學生形成秦長城的空間概念,了解秦長城的雄偉壯觀。
分析秦長城的歷史價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復存在,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上明代修建的。
2、靈渠
學生讀書,學生歸納:靈渠修建的時間、修建的目的、它的歷史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
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第19課 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
【課程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紙術、數學、醫(yī)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貢獻。通過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培養(yǎng)評價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課文,接著學生的閱讀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圖文信息的方法。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想象和生活體驗,培養(yǎng)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通過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優(yōu)秀品質,進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
【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祖沖之在圓周率計算上的成就。
【教學難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內容與價值!端洝放c《水經注》的關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子課件,幻燈投影儀。
【教法與學法】講述法,課堂討論,比較法及自學等。
【教學過程】
教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準備1、布置預習全文。指導學生收集圖書等資料。
2、制作課件。展示一張紙。認真學習查閱資料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起興趣)
新課
教學
展示本課主要內容
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1、設問:這是什么?大家知道這是怎么不斷改進和豐富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3課
2、《科學技術與重大成果》
旁白:把書翻到111頁,如果說,1、2課展示在我們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實物,那么本課則需要我們用心去領悟科學的奧妙。
展示圖表填空
造紙術發(fā)明西漢時候
改進東漢——蔡倫
數學《九章算術》
《圓周率》——祖沖之
醫(yī)學《傷寒雜病論》——張仲景
“麻沸散”“五禽戲”——華佗
農學《齊民要術》——賈思勰
地理《水經注》——酈道元
3、過渡:先來看“造紙”。
旁白: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西漢時候)
設問:造紙術是怎樣一種技術?(課件展示:工藝流程)
4、請同學講:
設問:
旁白:(簡介早期的紙)最早的紙雖然方便,但昂貴而不易制造,可以從哪些方面改進?回答,進入學習氛圍。
邊看書,邊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結合教材
動手
動腦
理清
線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讀表第一行
p111看《漢代造紙工藝豆圖》講解工藝流程。
知識的前后貫通,突出“不同”引發(fā)興趣。
培養(yǎng)讀書能力
各個擊破
培養(yǎng)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5、設問:東漢1XX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貢獻?(簡介蔡倫)
設問:怎樣降低成本?
設問:他是怎么想到的?
6、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有什么意義?
旁白:紙及紙板的消費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當蔡倫造紙時,西方還不知道,直到13—14世紀才從阿拉伯人那里學會造紙術,所以,盡管蔡倫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對人類的歷史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他將永遠為我們所懷念。
造紙術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造紙廠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環(huán)保?
7、過渡:再看數學成果。(課件展示)
設問:什么是負數?
哪本數學著作最早提出負數的概念。
旁白: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過渡:數學上關于圖形的計算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說:圓。(課件展示)
設問:圓的周長是怎么計算的?
c = 2πr
設問:怎樣計算圓周率?哪位科學家在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旁白:介紹割圓術 圓周率
問:祖沖之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設問:同學們,能用一句話說明祖沖之在科學界的地位嗎?答:“降低成本,
提高產量!
“樹皮、麻頭、舊麻布、破魚網”與“好麻”相比。
答:“反復思考、試驗”
閱讀造紙術發(fā)明的意義
觀看《蔡倫墓》及外傳路線
我國——東亞、中亞、歐洲
有所思?
學生想辦法測量:
“祖沖之”看圖像。
閱讀表格第4行
邊看教材正文、小字邊回答(見p115史海拾貝)
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谧约嚎炭嚆@研
祖沖之是我國和世界古代偉大的數學家。知識鏈接
培養(yǎng)分析能力
進行科學精神的情感教育
增強民族自豪感
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歸納能力
培養(yǎng)科學精神
小結
過渡:此外醫(yī)學、農學和地理學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請同學閱讀教材
旁白:同學們分組討論:
第一組研究張仲景,并作出評價;
第二組研究華佗,并作出評價;
第三組研究賈思勰,并作出評價;
第四組研究酈道元,并作出評價;
研究后派代表發(fā)言。
游戲:猜一猜,下列五個人的動作各代表哪種動物?
重現(xiàn)表格
旁白: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們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為座右銘,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成為有用的人!分組討論
上臺演評
學生總結掌握評價科學人物的方法
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突出創(chuàng)造性價值,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
培養(yǎng)把握知識的能力。
感情升華
【教學反思】
第20課 漢字的演變
【課程標準】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教學目標】
一、識記和理解:記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體,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索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區(qū)分事物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文字的比較,學習和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通過對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
1、甲骨文;
2、小篆。
難點:
1、甲骨文評價;
2、草書、楷書、行書的形成。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刻畫符號與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1、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快速準確地將一件事告訴你的同桌。
2、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字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漢字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呢?
饒有趣味地聽
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懸念留給學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畫符號若干,讓學生研究。
2、問:什么叫甲骨文?為什么要刻在龜甲、獸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與識讀有什么意義?
3、抽學生來匯報學習成果。指導學生識讀(表格)、仿寫甲骨文(十二生肖),認識它是一種成熟與完備的文字?
4、小結甲骨文。
仔細研究,學生閱讀,積極發(fā)言,積極參與。
三、金文
1、現(xiàn)在已經發(fā)現(xiàn)最大的青銅器是什么?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時的金文各有何特點?這些金文對今天來說有何作用?(西周時,有人將文字統(tǒng)一成“大篆”。)
討論,閱讀,得出結論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fā)言等活動)。
四、小篆和隸書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各國文字統(tǒng)一起來,怎么樣統(tǒng)一的?
2、漢朝流行的字體和小篆有何不同?
聯(lián)系已學知識,積極思考并回答。
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結論
五、草書、楷書和行書
1、學生閱讀書上的本目內容,找出草書、楷書、行書出現(xiàn)與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順序。
2、動手仿寫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幾個字,然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草書”、后來又為什么會出現(xiàn)楷書?后來為什么又出現(xiàn)行書?
3、從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漢字演變的基本規(guī)律?
閱讀教材,認真思考討論,后積極爭取回答
六、收獲與疑問:
學習了這課后,你有什么收獲呢?還有哪些問題?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教學后記】
第21課 活躍的學術思想
【課程標準】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時代及集中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理解孔子對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貢獻。記住戰(zhàn)國時期儒、道、墨、法四大學派的代表人物,適當背誦春秋戰(zhàn)國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學過美術、音樂、書法?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樂器、書法作品?而引入本課。
聽,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離,激發(fā)興趣。
二、戰(zhàn)國編鐘
指導學生閱讀、觀察編鐘圖,談談發(fā)現(xiàn)。
抽學生講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認真觀察、閱讀。
聽或自己講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
先閱讀教材、觀察書上的圖,談談有什么感想。
教師將知識要點落實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書、觀察、歸納得出結論。
四、王羲之的書法
閱讀教材,落實知識點。
仔細觀察書上的字帖,讓學生暢所欲言。
抽兩個學生來講王羲之的故事。
談王羲之的品格。
閱讀、觀察、講、聽。
五、顧愷之的繪畫
閱讀教材,找出要點。
教師講解,指導學生觀察兩幅名畫,體會之。
補充講“三絕”。
閱讀
觀察
聽講
六、拓展學習
學習與探究
學生參與
【教學后記】
二、能力和方法:學習從歷史人物的言論中提取有用信息、認識其思想的方法。學習評價思想家的基本方法,著重培養(yǎng)和提高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閱讀和理解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通過認識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重點:孔子及其對中國古代教育的貢獻!鞍偌覡庿Q”的含義及代表性思想家。
難點: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背景。
3、戰(zhàn)國各學派的基本觀點。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孔子與諸子的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不管是科學技術、還是學術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會學家稱,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有長足的發(fā)展,還得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去尋找智慧。引入。
燃起學生的熱情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認的世界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導學生觀察書上關于孔子的介紹。然后叫學生介紹孔子的生平及事跡
2、要求學生讀書,找出“歷史上怎么樣評價孔子?”后叫學生仔細地閱讀教材,再說為什么這樣評價他呢?
3、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論語”中的話,理解“仁”的含義。然后教師簡介后來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tǒng)時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一些情況
4、引導學生理解孔子關于教育的作法的意義所在。并引導學生閱讀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關于孔子的這些評價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導學生引出“論語”。然后問學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學生看書、認真思考、尋找、發(fā)現(xiàn)
形成整體認識
三、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問: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發(fā)生著什么深刻的變化?你怎么看這個時期的變化呢?
2、得出結論形成了多種觀點,即百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當時主要的學派有哪些?分別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結: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如何出現(xiàn)的?情況如何?
4、指導學生閱讀小字:了解戰(zhàn)國時百家爭鳴的爭鳴情況。然后問學生幾個問題:戰(zhàn)國時期,適合哪一種學派的學說來治理國家?商鞅、秦始皇他們治國采用的是哪一個學派的觀點?后來漢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學派的觀點?你怎么理解這一歷史現(xiàn)象?
根據你的理解,該采用什么學派的觀點來治理今天的國家?
學生仔細閱讀教材,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
拓展思路
五、小結:孔子的地位。戰(zhàn)國爭鳴的意義。認真聽。
【教學后記】
第22課 文學、史學與宗教
【課程標準】說出《史記》的作者和體例,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史記》的作者及寫作年代,理解《史記》的體例、成就及影響。了解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和道教創(chuàng)立的基本情況。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屈子行吟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像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司馬遷取得歷史學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養(yǎng)學生探究、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道教、佛教興起的原因和影響,培養(yǎng)學生歷史分析、評價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和豐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大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了解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歷程,學習他為了事業(yè)的成功而堅忍不拔、勇于進取的精神。通過對“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播”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宗教與宗教文化的區(qū)別,了解古代中國文明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重點:史學家司馬遷的主要成就。
難點:佛教、道教在中國的傳播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屈原、司馬遷的傳說與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1、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2、我們本地人過世之后,如何祭奠?
聽、講,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fā)興趣。
二、大詩人屈原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后起來簡介屈原的生平事跡。
2、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見識、書上的介紹,談談屈原的成就。
3、教師總結,突出其偉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譯為多國文字)。人們?yōu)槭裁醇o念屈原?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馬遷與《史記》
1、開門見山指出司馬遷及其《史記》。抽學生介紹司馬遷的生平及事跡。
2、指導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觀察書上的插圖,討論、思考、歸納得出“司馬遷寫成此書的原因?”
3、問:《史記》是怎么樣的一本書呢?學生閱讀教材,
認真思考,特別是理解“紀傳體”通史的。
4、指導學生理解“紀傳體”通史。
講、聽
閱讀、討論、發(fā)言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佛教的傳入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抓出其中的要點。
2、簡介佛教的教義。讓學生思考,佛教為什么在我國逐漸流行?你能舉出佛教對我國影響深遠的事例嗎?
閱讀、理解、思考、發(fā)言。
通過例子,加深理解,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
五、道教的興起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
簡介道教的教義,讓學生談談道教傳播的原因。
說說道教對今天影響的事例。
閱讀教材。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六、小結
【教學后記】
第23課 多姿多彩的藝術
【課程標準】列舉古代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鑒賞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藝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通過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歷史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杰出的藝術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陶冶情趣,養(yǎng)成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通過對杰出藝術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認識到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是歷史文明和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
難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chuàng)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yǎng)改革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春秋、戰(zhàn)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xiàn)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tǒng)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xiàn)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yè)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上開始使用。
2、牛耕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生產力的發(fā)展。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土地私有;獎勵耕戰(zhàn);建立縣制。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8
一、教學設計的背景分析
(一)學習需要的分析
《絲路明珠》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課《干旱的寶地》的第一課時。本課時主要通過對新疆干旱地區(qū)的案例分析,展現(xiàn)人們是如何利用智慧來適應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并與自然和諧共處。
由于涉及干旱地區(qū)的學習,學生卻大都地處江南水鄉(xiāng),少有機會直觀了解干旱地區(qū),而通過本課時學習,將使學生在經過圖片展示、文字描述和影像介紹后,對干旱地區(qū)有直觀的了解,從而縮短與課程之間的生疏距離。
其次,通過對“坎兒井”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知道水在干旱地區(qū)是生命的源泉,樹立起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意識。
再次,學生在感受新特的自然風光和別具一格的人文特色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新疆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領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素質。
(二)學習內容的分析
本課時學習內容選用了新疆這一典型實例,通過對其干旱自然環(huán)境特色的展示,借助圖片、資料和地圖,對新疆“絲路明珠”進行描述,著重介紹吐魯番等地的綠洲農業(yè)。古代農民發(fā)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fā)明獨特的灌溉系統(tǒng)──坎兒井,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yè),使得綠洲地區(qū)豐衣足食,并為“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旅提供寶貴的水源和食物?梢哉f,沒有綠洲就沒有“絲綢之路”。通過一系列描述揭示了干旱地區(qū)人們生活變化的變遷歷程,說明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與自然哈的特點密切相關,同時也展示了人們適應環(huán)境,并利用和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燦爛的文化的和諧人地關系這一主題。
本課時重點放在對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干旱自然環(huán)境特點的分析與歸納,使學生認識到干旱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理解區(qū)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lián)系、共同作用的結果;難點放在理解因地制宜、合理發(fā)展的觀點,認識到協(xié)調人地關系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
(三)學習者的分析
本課的學習者為城鎮(zhèn)的七年級學生,接受過六年小學知識學習,具備基本的認知、學習能力。從年齡層次上講,正處于活潑好動,思維開拓的階段,求知欲強,由于身處江南水鄉(xiāng),課本描述的新疆等干旱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太遠,難以從現(xiàn)實中獲取直觀感知。而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大量的圖文信息及影像資料,可縮短學生與課本知識的距離,大大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使本來由于年齡和經驗的局限造成對干旱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及人們生活而認識的不足能夠轉化為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和對新事物的挑戰(zhàn)。
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電腦操作技巧和信息查詢能力,在學習中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接受新知識和新概念。
二、教學設計的過程及內容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了解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及區(qū)域特色;
。2)通過典型實例,學習世界上一些地區(qū)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圖、圖片和多媒體資料的學習,學會利用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習運用景觀圖等資料描述干旱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2)通過歸納、比較等方法學習干旱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理解區(qū)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lián)系、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會運用歸納、比較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新疆這一干旱地區(qū)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體會人類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來適應環(huán)境,改造自然,與干旱環(huán)境和諧共存的;
。3)通過學習,認識到水資源的寶貴,樹立起珍惜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環(huán)保意識。
(二)教學策略的設計
。1)案例分析法:
本課時通過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這一干旱地區(qū)的案例分析,學習人們適應干旱環(huán)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燦爛的文化的這一主題。
。2)情景教學法:
教師設計若干情景,配合使用多媒體資料,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進行學習,創(chuàng)造性思維。
。3)提問教學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與思是分不開的。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調動學生進行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在思考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4)討論學習法:
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亦可通過討論,在濃厚學習氣氛中探究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三)教學媒體的設計
本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情景化,利用圖文信息和影視資料直觀展示干旱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和人們生活習俗,從而拉近學生由于地理區(qū)域與課程之間產生的.差距,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選用資料如下:
1、圖片資料:《新疆的位置》、《坎兒井》、《坎兒井剖面圖》、《吐魯番盆地》、《沙漠和綠洲》、《葡萄與葡萄晾房》等;
2、影視資料:《坎兒井》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1、歌曲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1)播放歌曲《絲綢之路》,配以古代絲綢之路圖片及新疆風光圖片,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這一古代歷史與現(xiàn)代文明的結合,并獲得最基本的感性認識。
。2)進一步提問:剛剛我們看到的圖片反映了哪個地方的景觀?(新疆)大家能說說你們對于新疆的認識嗎?它與我們所在的浙江地區(qū)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假如大家想對新疆有更深的了解,請跟隨我們今天的新疆之行。由此導入新課。
2、新課學習:
。1)要了解新疆,我們首先要了解新疆所在的位置──介紹新疆的自然環(huán)境。讀《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找出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區(qū),了解與新疆同屬干旱地區(qū)的區(qū)域有哪一些。
(2)絲綢之路──了解其路線及在歷史上起到的作用,使學生知道水在干旱地區(qū)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是否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干旱地區(qū)人民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
提問:曾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古老綠洲,能否在現(xiàn)代社會中再次煥發(fā)
青春?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綠洲農業(yè)前景將會如何?
。3)坎兒井──播放影象資料《坎兒井》,運用圖片等多媒體使學生初步了解坎兒井的大概。
提問:坎兒井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它有什么樣的意義?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人民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智慧與人地和諧的關系。
。4)綠洲農業(yè)──圖片展示與文字描述的結合,使學生能直觀感受新疆綠洲農業(yè)的繁榮景象。通過提問,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新疆,了解水資源與綠洲農業(yè)間的緊密關系。
3.拓展與小結
身處江南水鄉(xiāng)的學生對水資源短缺的現(xiàn)狀認識不深,圖片展示并配以文字介紹坎兒井所在的新疆地區(qū)在近年來的土地沙化現(xiàn)象,加深對水資源短缺現(xiàn)象的認識,同時形成用水憂患意識和節(jié)水意識,進而拓展到節(jié)能意識。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9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我建構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同時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xiàn)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xiàn)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通過采集或狩獵獲取食物,我們都是農村的學生,我們現(xiàn)在吃的食物是怎么來的'呢?(學生回答:從地里種出來的等等)對,這是就是農業(yè),那我們祖先從什么時侯開始從事以種植農作物為起點的農業(yè)生產的呢?今天我們就體驗一下我們祖先的農耕生活。我們的課本在眾多的先民的遺址中選出了三個供同學體驗,哪三個呢?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看誰先找到?(學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對,我們重點學習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建構
讓學生閱讀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填寫下面表格,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最終完成所填內容(課前印制,學生每人一份)
教師需講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進,因此前者為新石器,后者為舊石器,上節(jié)課所學習的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就是用的舊石器。
2、在講述的同時PPT展示相關圖片
(三)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1、通過對表格中的內容分析你認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師引導:從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業(yè)、音樂繪畫等方面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師講解)
教師總結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使人們可有多余的糧食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有相對空余的時間去進行手工業(yè)業(yè)生產,所以生產力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2、從表格中還可以看出來,兩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農作物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不同?
教師引導:從兩個文明遺址所處的地區(qū)(流域)去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長江流域炎熱、濕熱、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欄式房屋可以做到;這種氣侯又適合水稻的生長;而黃河流域相對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溫;而粟這種作物耐干旱。
教師總結提升: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原始社會,自然環(huán)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大影響。
(四)情感升華
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
教師新課結束語: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而水稻產量占世界食用糧食產量的70%,從這個角度來說,祖國的先民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每一個先民都是現(xiàn)代的“袁隆平”,值得我們現(xiàn)代的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懷念與崇敬他們,優(yōu)秀的祖先激勵著同樣優(yōu)秀的我們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xiàn)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生產的進步、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yè)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我國歷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fā))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贊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tǒng)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后來的'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伴_元盛世”為什么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tǒng)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侈——燒毀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于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封建社會里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fā)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yè):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fā)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剖止I(yè):①絲織業(yè)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yè):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巧虡I(yè):①唐朝的商業(yè)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于政事。)后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發(fā)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么?(安史之亂)唐朝滅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jié)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呸r業(yè):
、剖止I(yè):
⑶商業(yè):
三、唐朝的衰亡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1
[課程標準]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區(qū)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比較人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1-4-2 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特點。
。劢虒W目標]
1.通過各種圖文資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圍,掌握南非及其他區(qū)域的位置和范圍的描述方法。
2.通過地圖、圖表、照片和文字等資料引導學生從地形、氣候、河流和自然資源等角度認識南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個地區(qū)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練地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區(qū)域的位置與范圍、自然環(huán)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圖、圖表等的能力。
5.樹立區(qū)域位置與范圍決定該區(qū)域基本特征的意識。
。劢虒W重點]
運用地圖、圖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認識南非的位置和范圍、自然條件等特征。
[教學難點]
通過對南非案例的具體分析,歸納要說明一個區(qū)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劢虒W方法]
讀圖指導法、合作探究法
。劢虒W過程]
主題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課堂導入學生選擇之前學過的十個案例,進行回答。
提問:
1.在我們之前學習的這些區(qū)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地方?你能簡單的介紹一下嗎?
2.在我們介紹一個區(qū)域的時候
通常首先介紹的是哪個方面?
1.通過回答,對學生如何對區(qū)域進行描述,作初步摸底,為之后課程的展開作鋪墊。
2.用已經學過的內容導入,使學生較為順利地進入新課學習。
新課教學
確定區(qū)域的位置與范圍
活動探究一:請對南非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并完成書本上的探究題。想一想:你是通過哪些方法來描述?用到了哪些資料?
引導學生歸納出:
1.一個地方的位置,可以從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來確定。
2.指導學生科學地使用地圖,能從圖中獲取有用信息。
通過個體探究,從具體的探究題中,尋找并歸納描述區(qū)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和工具。
評析區(qū)域的自然條件
活動探究二: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四個內容中的一個,合作完成相關題目。
1.地形特征
引導學生在探究的時候,注意觀察《南非地形圖》,利用分層設色法判斷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勢特點。
1.因在對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的分析中,都會有隱藏的難點,故而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為小組合作探究,既為突破難點,也為培養(yǎng)合作意識。2.自然條件的'分析,其實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因此在回答課本探究題的基礎上,教師的問題將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3.在對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時,強調學生關注資料的使用。
2.氣候特征
在對氣候類型和特點分析后,指導學生觀察各類型中的氣溫和降水的共同點,進一步歸納南非的氣候特征。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氣候類型的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影響。
3.主要河流
在圖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說出其流向,引導學生認識地勢與河流流向之間的關系。
4.自然資源
由氣候類型的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影響,聯(lián)系到南非自然資源的特點。
歸納認識區(qū)域的方法
回顧課堂,嘗試讓學生自己歸納認識一個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可以從哪些內容去考慮?可以借助哪些資料去分析?
引導學生,學習從具體的知識中去分析、提煉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和規(guī)律。
對認識區(qū)域的方法進行整理、歸納,使學生形成全面認識。
課堂拓展
你挑戰(zhàn)
我回應
在課本附錄《世界政區(qū)圖》中,選擇一個國家,挑選一位班上的同學,請他(她)說說這個國家的位置和范圍。
說明規(guī)則,協(xié)助學生完成活動。
通過活動形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描述區(qū)域地理位置的內容和方法,熟練運用相關的資料。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和閱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了解王羲之和《蘭亭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fā)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師指導學生制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yǎng)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酈道元和《水經注》,大放光彩的書法藝術和輝煌的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1、復習提問:請簡要介紹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科技成就。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文化的發(fā)展狀況。
2、過渡講解:上一課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這一課將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預習】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復的實踐。終于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著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為什么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等)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
指導學生在閱讀教材后介紹賈思勰。
2、《齊民要術》
指出“齊民”和“要術”的含義后提問:這部書的內容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家畜家禽的飼養(yǎng)、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這些經驗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指導學生看書,了解)
2、《水經注》
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guī)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重視。同時,為這部書的文字優(yōu)美,具有文學價值,因此也受到文學家的重視。
四、書法、繪畫與雕塑?
指導學生閱讀“導入框”和《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課文以及插圖“王羲之和《蘭亭序》”、“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文獻資料·后人贊《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動手活動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特征怎樣?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書見長,其字或端莊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游龍”。代表作是《蘭亭序》。)
2、根據“導入框·書成換白鵝”的故事,你怎樣理解王羲之書法承上啟下的作用?(王羲之愛鵝,是喜歡看白鵝劃水的姿勢,因為他可以從白鵝劃水的姿勢中聯(lián)想到自己寫字的執(zhí)筆運筆姿勢?傊毩晻ê軐W,幾乎不放過任何機會,認真汲取前人的書法特長,融匯成自己的風格,為后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說他的書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顧愷之繪畫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顧愷之的繪畫題材很廣,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yōu)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這時的文化名人有書畫界的王羲之和顧愷之,還有思想界的范縝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導學生閱讀“佛教的盛行課文
5、輝煌的石窟藝術
指導閱讀“輝煌的石窟藝術”課文及其插圖《龍門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國、南北朝統(tǒng)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點?(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其中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tǒng)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yōu)點。)
【合作探究】
1、有人認為:“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電腦都安裝了字體庫軟件,想要什么字體由你選擇,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再去練字學書法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在當今信息時代,書法藝術是該發(fā)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讓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顧愷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稱呼來贊譽他們?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3
活動目的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fā)展水平。
2)初步培養(yǎng)觀察歷史文物圖,搜集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將所搜集的資料在墻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復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fā)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游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fā)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并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并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余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X)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么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采集到采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采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tài)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fā)戰(zhàn)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么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yǎng)。)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fā)現(xiàn)植物的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xiàn)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xiàn)。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fā)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fā)明了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制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yǎng),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yǎng)牲畜。干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干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yōu)樗采w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里。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梢园岬诫x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贊揚。)
師:現(xiàn)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fā)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fā)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制衣裳。我們正在告別蒙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采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yǎng)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yè),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huán)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嘆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huán)境也許和現(xiàn)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yǎng)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yè)出現(xiàn)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xiàn)地點和發(fā)現(xiàn)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xiàn)地點、體質特征、發(fā)現(xiàn)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養(yǎng)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fā)現(xiàn)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lián)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s 教師活動E 學生活動6 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 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 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 通過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 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偻瑢W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谡故尽侗本┤耸褂玫氖鲌D》,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鄹鶕侗本┤酸鳙C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苡懻摫本┤诉^群居生活的原因。
、莼鹋c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薇本┤说陌l(fā)現(xiàn)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xiàn)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5
燦爛的青銅文明
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xiàn)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特點:規(guī)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商周時代是我國歷的青銅時代。
中原地區(qū)的青銅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銅文化的代表有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商代時“五谷”已齊備。
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周時代燦爛的奴隸制文明——青銅文明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
一、東周的歷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二、春秋爭霸
1、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主要爭霸戰(zhàn)爭
、琵R桓公是春秋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擴充疆界,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瞥清е畱(zhàn)----晉楚----退避三舍;
、菂窃綘幇----臥薪嘗膽
3、爭霸戰(zhàn)爭的影響
、沤o人民帶來災難。
、圃谝欢ǔ潭壬洗龠M了社會的統(tǒng)一。
三、戰(zhàn)國兼并
1、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2、主要兼并戰(zhàn)爭
⑴桂陵之戰(zhàn)---魏趙---圍魏救趙
、岂R陵之戰(zhàn)---齊魏---減灶誘敵
⑶長平之戰(zhàn)---秦趙---紙上談兵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23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01-12
七年級上冊歷史《商鞅變法》教案08-06
七年級上冊歷史《漢字的演變》教案08-25
七年級上冊歷史《遠古的傳說》教案08-26
七年級上冊歷史《商鞅變法》教案08-25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1-17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教案01-31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范文01-02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