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經典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P108例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韋恩圖”解決重疊問題的價值,掌握用“韋恩圖”解決一些簡單的重疊問題題目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進一步滲透集合的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集合圖的各部分意義及解決簡單問題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課件、帶有學生姓名的小貼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下面統(tǒng)計表
師:朝陽小學三(1)班選出8人參加學校的語文活動小組,又選出9人參加數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師:同意嗎?一定嗎?
生:齊說同意、一定。
師:出示圖1集合圈,
語文組 數學組
師:你能把參加語文組和數學組人的姓名圖片貼在下面兩個圈里嗎?
師:相機出示帶有17個同學姓名的圖片。
【評析: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的銜接點,為新知的學習巧搭“腳手架”,也使問題的引出順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問題的引出
師:出示例題中的統(tǒng)計表
師:仔細觀察這張表格提供的信息與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幾個同學重復了。
生:有三個同學既參加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重復”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就是一個人參加了兩項活動。
師:在實際生活中你們遇到過這種情況了嗎?
生:遇到過,比如我既參加了象棋小組又參加了繪畫小組。
生:我參加了三個興趣組。
師:如果還用兩個圈來表示參加語文組和數學組的人數你認為下面那幅圖能代表你們的意思?
生:圖2。因為圖2有重復的部分。
師:只能用圖2來表示來表示重復的關系嗎?
生:兩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師:誰來說說重復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部分就是兩項活動都參加人。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參加語文組的有幾個人?參加數學組的呢?
生:語文組有8人,數學組有9人。
師:根據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覺得用哪副圖來表示參加兩個小組人數之間的關系比較合適?請同學們貼一貼。
【評析:把學生探究“集合圖”的過程,變?yōu)榻處熤苯咏o出兩幅“集合圖”,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兩個集合圖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同時又拓展了學生對集合圖的認知,為建構抽象的數學模型搭建了平臺,也體現了基于學生認知基礎出發(fā)的教學理念!
2、交流匯報
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強調不管圓圈中學生姓名怎么放,但這三個重復的同學都放在重疊的部分上。
師:怎樣計算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數出來的。
生:8+9=17 17-3=14
師:第一個表格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而這一次8+9后還要再減去3呢?
生:因為如果還是17的話就把楊明、李芳、劉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減去3。
生:第一個表格沒有重復參加的,第二個表格有重復參加的。
師:不管用數的方法還是用算式計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復的三個人多算了一次。
【評析:在展示學生的作品時,對圓圈中學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貼放,教師引導學生及時歸納、小結,這既能讓學生體會出集合圖本身各部分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又能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各個數據與集合圖之間的關系。同時讓學生反思、比較由前后兩個表格所出現的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既溝通了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間的聯(lián)系,又彰顯出解決新問題的關鍵點!
3、明確“韋恩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價值。
師:剛才我們通過數一數,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F在誰來說說這個集合圖有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語文組的人數,中間一部分表示兩個小組都參加的人數,右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數學組的人數。
師:相機在集合圖上標示出“只參加語文組”、“既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學組”、“只參加數學組”的字樣。
師:簡單介紹“韋恩圖”來歷。
師: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會像表格中那樣的。
師:相機把例題呈現在統(tǒng)計表中的學生姓名打亂。
師:如果給的是現在這樣的信息,你覺得“韋恩圖”和文字所提供給的信息,哪一個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參加“語文人的”、“只參加數學的”、“兩項都參加的”這三者中間的關系呢?
生:用“韋恩圖”來表示。
師:用“韋恩圖”不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還便于我們計算。
師:你認為在什么樣情況下使用“韋恩圖”來解決問題呢?
生:有重復關系的,
師:相機板示課題:數學廣角——重疊問題。
【評析:讓學生表述“韋恩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給了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同時使學生對“韋恩圖”中的認知更趨于明朗化。而把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打亂,讓學生在反思中比較,就為學生體會“韋恩圖”的價值提供了更具有說服力的素材!
三、鞏固應用,落實“雙基”
1、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1題
2、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2題
四、拓展延伸,發(fā)展能力
師:改動教材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方式為:三(1)班由8人參加語文活動小組,有9人參加數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師:請同學讀題,并與原例題進行比較
師:請同學拿出第二組供貼圖用的學具片
師: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在教師提供的集合圈中擺一擺,之后再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種情況下,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共多少人?
交流回報:
生:8+9=17人,我是把兩個圓圈分開擺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兩個圓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參加語文組的人數全部圈在數學組里面的。
師:結合學生的口述,相機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重點引導學生交流結果是9人的集合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師:為什么同樣是8人參加語文組、9人參加數學組結果會出現不同的情況呢?
生:因為上一道題告訴我們有幾人重復的,而這道題沒有告訴有幾人重復的,結果就有幾種可能性。
生:這個題目沒有前面兩個題目講的清楚,不知道會有什么情況。
師:也就是說這道題沒有確定語文組和數學組之間的具體關系。
師:那你認為做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復的人數。
生:在畫圖時要確定相交的部分應該是幾人。
生:考慮問題要全面些。
師:通過剛才我們解決的這個題目,比較一下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重復的部分越多,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就越少。
生:要想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當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最少時,這個數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數。
師:配合學生的講解,相機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兩個集合圖變化的過程。
五、全課總結
師生交流:這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什么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這一策略以前你用過嗎?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筆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各數位都能被整除的)的除法。
2. 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 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進行有個性的學習。
教學重點:
筆算兩、三位除以一位數的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筆算兩、三位除以一位數的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發(fā)現問題。
出示信息窗2——領材料
真實的畫面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布匹、線輪、竹條。通過工人師傅的對話,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通過解決“64米紅布能做多少只鷹風箏”,“72個線輪是多少盒”等一系列問題,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引導學生融入情境,看到工人師傅領的材
料能發(fā)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把學習新知貫穿在幫助工人師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lián)系。
二、學生合作探索
1、探索第一個紅點標示的問題
“64米紅布能做多少只鷹風箏?
學生列出算式后,教師可先讓學生獨立探索計算方法,學生可以利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用口算或估算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以上方法加以肯定。對于用豎式計算的學生,教師要抓住機會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
2、解決第二個紅點提出的“72個線輪是多少盒?”這一問題時,可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辦”等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問題引導學生借助學具來理解算理,加以解決。教學第一個綠點標示的問題“86米綠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風箏?”時,要充分的放手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計算出結果,然后通過匯報交流具體算法,進一步鞏固筆算的方法。教學第二個綠點標示的問題“438根竹條能做多少只風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會發(fā)現兩次商后都有余數的問題,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然后獨立解決。
三、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2題小船靠岸:練習時學生可以筆算,也可以估算,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第3題為學生呈現了有關大天鵝的一些真實信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鞏固了除法的口算和估算,又讓學生了解了大天鵝的一些常識。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通過單元主題圖創(chuàng)設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數的除法問題,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體會余數的意義,并明確余數小于除數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確定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能夠正確口算和筆算有余數的除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三、重點與難點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我制定的:重點:能正確地將表內除法列成豎式來計算。
難點: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計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確余數小于除數的道理。
四、教法與學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結合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啟發(fā)教學法。
學法:學生通過觀察交流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五、教學過程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為本”,設計了這四大板塊的教學。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二)引導探究,感悟新知。
。ㄈ╈柟叹毩,強化新知。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說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引入“快樂數學園”情景圖,“同學們,小動物們在布置房間呢,這是它們掛的氣球。仔細看看,有什么發(fā)現?(按黃、紅、綠排列)。你們能很快說出第18個是什么顏色的嗎?(綠色)。(出示編號檢驗猜測結果。)”
“挑選你們喜歡的編號讓老師猜猜看。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準嗎?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們也能行!
。ǘ┮龑骄,感悟新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出示場景,“我們周末要開場聯(lián)歡會,用鮮花裝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場景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復習表內除法的知識,讓學生對豎式有初步認識,為下一步更好地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感知余數的產生
“同學們,23盆花都擺上,每組5盆的時候,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學生還剩3盆)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同學們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樣,大家互相交流的時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們都寫成一種形式,即23÷5=4(組)3(盆)
。ò鍟23÷5=4(組)3(盆))
剩下的.3盆我們怎么稱呼它呢?我們大家一起給它取個名字吧?我們叫它余數。我們在商的后面點上6個小圓點,然后寫上余數。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
豎式怎樣列呢?引導學生列式,并分析每個數字的含義(商4表示可以擺4組,余數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組余3盆。
當我們平均分物體的時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時會有多余的數產生,這個數被稱為余數。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擺幾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現在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并列出相應的算式。
教師展示學生列式。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余數和除數,“同學們,你發(fā)現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余數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索出余數與除數的大小關系:即余數必須小于除數。
。ㄈ╈柟叹毩,強化新知。
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因此我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精心設計了這樣三道題,首先讓學生判斷有余數的除法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及時鞏固“余數比除數小”,接下來通過“動手練一練”熟悉“除法豎式”的基本結構,最后結合生活場景引導學生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這樣的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會有余數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數學游樂園”情景,“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老師快速猜出氣球顏色的奧妙了嗎!”,你們也來試試吧!
。ㄋ模w納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請同學們從以下提供的練習和活動中,挑選喜歡的一項或兩項在課外完成。這樣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學習和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自主選擇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簡潔明了既顯示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又用彩色粉筆標記重點,使學生一目了然。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4
教學內容:書P41-42
教學目標: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探索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的過程,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數學意識,發(fā)展數學思考.
3,進一步培養(yǎng)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獨立思考,樂于交流的習慣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探索
小朋友們你們經常去逛書店嗎 那知不知道我們學校對面是什么書店 你去買過書沒有 最近書店生意不好,老板為了拉生意,特別推出了優(yōu)惠活動.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課件)凡購買滿50元,就可以送15元,還有機會紅梅公園的游藝活動.我們進去看看好嗎
十萬個為什么 貓和老鼠 兒童百科全書
28元 16元 43元
好多書啊.你想買什么書呢 為什么 根據這兩個小朋友買的書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來呢
28-16=12
A,20-10=10 8-6=2 10+2=12 豎式的方法
B,28-10=18 18-6=12 先減整十數,再減一位數
C,28-6=22 22-10=12 先減一位數,再減整十數
D,28-20=8 8+4=12 湊整法
這么多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方法 為什么 用喜歡的方法自己說一說.——指名一兩名說一說
有沒有買其他書的小朋友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43-28=15
A,43-20=23 23-8=15 先減整十數,再減一位數
B,43-8=35 35-20=15 先減一位數,再減整十數
C,13-8=5 30-20=10 10+5=15 豎式方法 (突出點上退位點)
D,43-30=13 13+2=15 湊整法
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聽
除了你喜歡的方法,再找一種方法說給同桌聽聽——指名說說
剛才通過口算你覺得這兩個減法算式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出課題)
鞏固深化
聯(lián)合書店是個少年書店.為了吸引更多的小朋友,他們和紅梅公園聯(lián)合舉辦了游藝活動.凡是在書店買書的小朋友就可以免費到紅梅公園參加游藝活動.想不想去玩
摘蘑菇
57-32 76-64 40-27
57-39 76-68 40-23
紅梅公園的大草坪上有三個很神氣的會變色的蘑菇.可要使這么蘑菇變色可真不容易,只有做對了蘑菇上的題目經過了它的考驗它才會變色.想試試嗎
選一組跟同桌說說算法
在計算每組的兩題時你有沒有發(fā)現什么
打氣球
48-5 52-7 80-4 61-6
48-15 52-27 80-34 61-46
48-25 52-47 80-64 61-56
變色的'蘑菇可真神奇.看,空中飄著五顏六色的氣球呢!誰是今天的神槍手能一口氣打中這些氣球
算第一組.你在計算這3題時有沒有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其他3個氣球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
釣魚
你們個個眼睛厲害,槍法如神.不知道你們的釣魚水平如何
(算第一組)你們怎么會算得這么快的
摸獎
74-25 65-13 72-26
68-9 80-34 43+17
最激動人心的抽獎時間到了.誰會抽到今天的大獎呢 獎品都藏在得數小于50的算式下面.不計算你能很快找到嗎
給大家說說你的想法好嗎
總結
今天你們玩得開心嗎 我們不僅學會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而且還用學到的知識在游藝活動中好好露了一手.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5
新知識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3、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要求:
1、結合實例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4、使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使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所給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建議:
1、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直觀教學。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增加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操作,掌握相關知識,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應注意選擇各種直觀手段的優(yōu)勢,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具或課件,從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真實的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變機械的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
機械的學習往往體現在概念教學中,機械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不理解有關概念的聯(lián)系,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能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了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lián)系,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面積單位”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么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指導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三是了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lián)系。
3、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結論。在本單元中,有些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不叫容易發(fā)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操作,因此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算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計算出面積。所以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認識,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實踐活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積極地數學學習情感,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認識千米
。ㄕn件出示二年級小朋友的數學日記)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學校報到。我很高興,因為爸爸給我買了一個長2分米,寬6厘米,高3厘米的鉛筆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為我們來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二年級小朋友寫的一篇數學日記,我們大家來讀一讀。(齊讀)
師:他們來回只走這么長的路程會累嗎?
師:生活中你在哪見過千米?(高速路牌、表盤等) 師: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ǔ鍪菊n件:千米 km 公里的圖標)
師;這是同學們說的高速路牌,說說什么意思?
指著“限速”標志 你認識嗎?說說什么意思?(學生說不出,老師解釋)
師: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書:km 公里)
師你們觀察的真仔細,看來千米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而且我們還發(fā)現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時還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我們就從100米來研究。(出示千米) 師:你熟悉這個地方嗎?猜一猜從新西巷路口到學校的.什么位置大約100米?(學生討論 交流)
師: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嗎?看。úシ配浵瘢豪蠋熥鲞m當的解釋)
師:哦,原來從新西巷口出發(fā),經過操場,還要路過校門口,一直走到體育器材那大約100米
師:想知道走100米大約花多長時間嗎?大約花1分半,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體會一下100米有多長。(閉眼睛體會)
師:如果走10個這樣的長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嗎?(1000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10個100米就是1000米)大約多長時間?(十幾分鐘)
師:原來我們步行1000米要用十幾分鐘,F在你們對千米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你估一估:從天龍到迎澤橋東走,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學生討論)
師:老師也做了調查,發(fā)現從天龍到迎澤橋東加油站大約1千米,你想說什么?
(1千米很遠,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師:如果老師站在天龍,你在加油站,我大聲喊你的名字,你能聽見嗎?
師:通過剛才我們了解到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約花十幾分鐘,而且還發(fā)現千米是比米大的單位。
師:我們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現在回到學校里。(出示課件:操場)
師:一圈200米,幾圈是1000米?1000米還可以怎么寫?(板書:1千米=1000米)
師:讀一讀,你發(fā)現了什么?(單位不同,數字也不同)
師:雖然單位、數字不同,但他們表示的距離?(出示課件:操場250米、400米)
追問:你是怎么想的?(4個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ǔ鍪菊n件:想想做做1題)
師:題目要求我們做什么,讀一讀,找找關鍵字
三、 鞏固練習
師:小花參加跑步比賽,體育老師讓他繞400米的操場跑5圈,小花一聽,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嗎?打開課本45頁,你來寫寫。(匯報)
師: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課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師:現在我們對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師考考大家的判斷力,認為對的站起來,認為不對坐著不動。(出示課件) 汽車每小時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長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師:你們真了不起,那老師到想問問你們,什么時候用千米做單位?(測量比較長的長度時用千米)
師:說得好,(老師做手勢)
。ǔ鍪菊n件:天安門城樓高、南京長江大橋、長江) 師:你會填嗎?追問:為什么?
師:你們太聰明了。(老師表情)
師:這又是什么圖呢?從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師: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師:第二個問題你要怎么解決?(同桌討論)
師:你們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四、 欣賞
。B類飛行速度、長江長度、地球半徑等自然界有關千米這一單位的知識)
五、 小結
今天我們有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它是?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7
設計說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對常用的質量單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且大部分學生對質量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谏鲜銮闆r,本設計關注了下面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學具,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動中,獲得有關千克的豐富體驗,從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注重對實踐過程的指導和實踐結果的總結。
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注意實時調控和指導,使學生的實踐更有層次,目的性更強;在每項操作之后都幫助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生成。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盤秤
學生準備
鹽 牛奶 黃豆 回形針 花生米 軍棋 2分硬幣 蘋果 雞蛋等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主題圖,找出有關信息。
提問:(1)圖中淘氣和小鳥分別在做什么?
(2)淘氣和小鳥分別有多重?
(3)誰的體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樣知道的?
引導學生發(fā)現:淘氣的體重是30千克,小鳥的體重是50克,淘氣比小鳥重。
小結:淘氣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小鳥的`體重用“克”作單位,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
⊙探究新知
1.認識秤,學會讀數的方法。
(1)了解學生知道的秤。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標示的凈重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例如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么辦呢?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見過?(課件出示各種秤)
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見過的秤,比如學生可能通過看圖,看電視,逛市場見過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等。
(2)了解讀數的方法。
出示盤秤,提問:你知道圓盤上的刻度數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嗎?如果指針指向1,表示托盤上的物品有多重?
學生觀察盤秤上的圓盤,知道一個大格表示1千克。
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千克”。
2.動手實踐,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質量,知道兩袋鹽的質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請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蘋果,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來稱一稱,驗證自己的估計。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圍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預設
生1:2瓶礦泉水大約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約是1千克。
生3:10本數學書大約是1千克。
(5)體會幾千克有多重。
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蘋果、洗衣液、白菜等課前準備好的物品)
(6)抱一抱。
匯報自己的體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學生依次體會到了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對于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大有益處。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掌握長方形、正方形 面積計算的方法,能夠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 以單位面積為參照, 估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提高估測能力。
3、在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中,積累活動經驗,初步養(yǎng)成獨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形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等于長方形的長與寬的 乘積。
教學準備: 課件、1 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若干、長方形卡片、直尺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我們剛剛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復習導入
概括起來我們知道了兩件事:什么是面積和面積單位; 知道用面積單 位鋪滿的方法可以知道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 來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板書課題:長方形的面積) 。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啟發(fā)研究 這張方形卡片的面積是多少?
(1)估一估?伎寄愕难哿Γ酪还肋@張長方形卡片的面積大約是 多少?
(2)怎樣才能準確知道卡片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們剛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積?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積是多少?
(2)誰估計得比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測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鋪”情況。
(1)沿長擺了幾個?有這樣的幾行?一共是幾個幾?
(2)算式怎么表示?(板書:4×3=12)這里的 4 表示什么? 3 呢? 一共有多少個面積單位?
(3)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全部鋪滿,這是一種方法,誰和他的 方法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來測量卡片的 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面積,通過鋪滿、數 面積單位的個數,使學生建立和深化面積意識:把所有的面積單位都 數上,才是卡片的面積。]
3.展示交流“半鋪”情況:沿長一行,沿寬一列。
(1)探究方法:這是沿長擺幾個,沿寬擺幾個? 鋪滿是多少個面積單位嗎?
(3)課件演示:沿長沿寬一共是多少個
(4)這種方法不用全擺滿,通過想就知道全部鋪滿以后有多少面積 單位了。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卡片的面積,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全鋪麻煩, 到鋪一部分,只擺一行一 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積單位的總數,在操作中對直接經驗進行修 改。]
4.運用半鋪方法測量長方形面積。
(1)用這個方法,比比誰能很快地求出這個長方形卡片的面積。
( 2 )面積是多少?(課件展示:沿長沿寬一共是多少 個)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卡片的面積,促學生深入思考,再次豐富學生 間接測量經驗,優(yōu)化方法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簡便的方法——間接測量方法。
(1) “半鋪”的方法比較簡單,但它是不是適用于任何一個長方形面 積的計算呢?
(2)那我們今后就揣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扛著平方米的`面積單 位到處去測量面積吧。比如足球場場地面積,想說些什么?
(3)討論:我們不妨把這張卡片就當作,大家開動腦筋,小組 研究能不能找到簡便的方法?
(4)探究交流:為什么長 20 厘米就能擺 20 個 1 平方厘米的面積單 位呢?
(5)為什么寬是 4 厘米,就能擺這樣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長和寬還真的能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呢!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測量較大面積卡片的方法,引起學生自覺改進 舊方法的意識,發(fā)現長方形長、寬與面積單位邊長個數的關系,突破 由面積單位到長度單位的轉化這一理解難點。]
6.利用多張卡片深 化理解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1)計算長方形卡片面積。 它的面積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課件)看到長 9 厘米,就說明能 擺,寬 6 厘米,說明,一共多少個面積單位?所以。怎 樣列式?
(2)計算長方形卡片面積。 比比誰能很快地算出這張卡片的面積,面積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書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這么了不起的發(fā)現!
[設計意圖:培養(yǎng)想象能力,內化操作活動,展現思維狀態(tài),推進學 生思維發(fā)展,深化理解面積計算方法。]
(三)歸納公式
(1) 研究到現在, 你知道量出長和寬后怎樣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嗎?
(2)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板書) 。
(3) (指算式)看到長幾厘 米,就知道能擺幾個面積單位,寬幾厘米,就知道能擺這樣的幾行。
所以長的厘米數乘寬的厘米數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數。
三、在解決 實際問題中驗證公式
1.這種發(fā)現對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適用嗎?
2.交流反饋:選取教室里表面是長方形的物體,先估計它的面積, 再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面積,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較接近。 3.練習: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鞏固新知,感受 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數學的價值。]
(四)總結研究過程,滲透數學研究的方法 回顧一下咱們的研究過程:同學們經歷了“解決長方形卡片面積問 題—直接測量到不斷改進測量方法—發(fā)現規(guī)律: 間接測量方法—形成
方法:總結求長方形面積的一般方法”的研究過程。今天我們研究出 了求長方形的好方法,能解決許多的實際問題,其實利用這個方法, 還可以求其他圖形的面積,今后我們會繼續(xù)學習。
四、課后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9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六冊第242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生活圖片,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按要求將簡單圖形平移。 2、在探索物體或圖形的運動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世界,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能將一個圖形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進行平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課件,演示火車、電梯、纜車、風扇、旋轉木馬、鐘擺擺動的動畫。
師:這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相同嗎?它們分別是怎樣運動的?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你能根據它們的運動方式分類嗎?先在小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為什么要這么分?
學生說分類的方法
師:像上面這三種(火車、電梯、纜車)都是沿著直線運動的,我們把這樣的運動方式稱為平移;而像(風扇、旋轉木馬、鐘擺)都是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的,這樣的運動方式我們就稱為旋轉。
平移和旋轉是物體的兩種不同運動方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是很多的,你還見到過那些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學生舉例說明。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移和旋轉。
二、新知探索
1、觀察討論,感知平移的距離。
師:出示小兔搬家圖,看這三只小兔正忙著搬家呢,出示簡化的格子圖,瞧,小房子的運動方式是什么?(平移)向哪個方向平移的?(右邊)
小兔子們覺得累了就停下來休息。(出示3段錄音)
第一只小兔說:你們看,我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說:不對,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師:你們同意哪種說法?在小組里說說。
學生匯報各自的想法。(結合畫面指一指,動態(tài)演示平移的過程。)
2、動手實踐,理解平移的距離。
師: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例圖),在左邊的圖上找到一個你最喜歡的點,再到右邊的圖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數一數,說說它向右平移了幾個。
師:你選的是哪個點?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幾格?
指名學生回答
師:還有誰和他選的不一樣?你們找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都是7格嗎?
我們再來看看,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幾格?(小房子整體動態(tài)演示)
師:你們發(fā)現了什么?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并板書。
3、師:把書翻到第24頁,看看金魚圖和火箭圖分別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請仔細觀察后完成書上的填空然后相互交流。
4、師:觀察三組圖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學生發(fā)表意見。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物體或圖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大小和形狀都是不變的。
5、看圖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三、鞏固練習
1、做書上25頁的試一試。
你能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嗎?
。1)先在小組里交流你打算怎樣畫,再畫一畫。
(2)相互交流方法。可能是:
a)先把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右平移6格,再根據三角形中另外兩點與這點的關系,畫出三角形。
b)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個點連起來。
(3)小結: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實際他們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先吧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向右平移6格,然后再把三個點連起來。
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還應該畫上箭頭。
。4)那么大家畫的對不對呢,你認為可以怎樣檢驗?
a)看看方向對不對。
b)找兩個對應點,數數它們中間的格子數對不對。
c)看看圖形的大小、形狀有沒有改變。
d)同桌互相檢驗,對的握手祝賀對方。
2、談話:請大家獨立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圖形,組織反饋。
3、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然后同桌檢驗。
四、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樂聲中多媒體演示將一個簡單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變成一組美麗的圖案。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二、教學內容
1.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實踐活動:
制作年歷
教材在學生學習完“年、月、日”這一單元之后,安排了制作年歷的活動,一方面能使學生鞏固對年月日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新知識點:
1、認識年、月、日。
2、24時計時法。
3、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對的生活經驗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事件與時間關系的體驗,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構建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是在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但是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教材內容在設計時著重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的平臺。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和組織探索性的學校活動。如觀察年歷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探索外圈和內圈的關系等。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和24時計時法。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fā)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于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幾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教學時,應使用鐘表模型等教具或學具,加強對鐘面的觀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一整天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鐘表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系,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理解24時計時法。在教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從出發(fā)時刻開始,轉到到達時刻,把直觀觀察和路線圖對應起來,并口算出經過的時間。
第一課時
認識年、月、日
課題
認識年、月、日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
2、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時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滲透科學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探究發(fā)現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發(fā)現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教具準備
各年份的年歷卡。
教學設計
一、學前準備
1、填空。
1時=()分 1分=()秒
1時=()秒 240分=()時
1分25秒=()秒 82分=()時()分
2、提問:
。1)時、分、秒都是什么單位?(時間單位)
(2)關于時間單位你還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紀等)
(3)那么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想知道些什么?
3、導入新課
講述: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就是一年,月亮繞地球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大約就是一個月,同時,地球自己也在旋轉,地球自己旋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問:以前我們用鐘、表來研究時、分、秒,那么年、月、日我們可以用什么來研究呢?(年歷卡)
。2)觀察手中的年歷卡,看看這是哪一年的年歷。
。3)分別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幾。
提問:10月1日是什么節(jié)日?申奧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請同學們在年歷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紀念日,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別是星期幾。
。5)合作探究。
觀察: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
。6)討論交流。
教師根究學生的回答內容,板書:
年 月 日
一年 12個月 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 31天
4、6、9、11 30天
2 29天或28天
。7)質疑:你們每人手中的年歷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這幾個月呢?(是)對!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這幾個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數都是30天。(是)
(8)認識大月、小月。
講述:通過同學們認真仔細地觀察,我們已經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這7個月都是31天,4、6、9、11這4個月都是30天,它們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我們把每月天數都是31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數都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個月的天數有變化呢?(2月)從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數比大月、小月的天數要少,所以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
2、鞏固。
剛才我們在年歷上已經找到了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生日,現在請你們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于?
3、記住大月、小月。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一年有12個月,7個大月,4個小月和一個特殊月。那怎樣記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
教材上介紹了一種左拳記憶法,應該怎么數呢?
。1)出示左拳圖。
。2)講清相應部位所表示的每個月的天數。
。3)根據圖,全體一起記憶。
。4)指著自己左拳再次記憶。
。5)再介紹一首兒歌,加強記憶。
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
二月是個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三、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觀察今年的年歷。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兒童節(jié)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個星期零( )天。
四、思維訓練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幾月幾日?
五、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較靈活,熟練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培養(yǎng)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使學生體驗數學以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去春游嗎?我們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礙,誰能掃清路上的這些障礙?
口算
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
(1)觀察第91頁情景圖。
1.仔細觀察,從這幅圖上,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與乘船有關的問題?
2.學生提問題。
(2)觀察第92頁情景圖。
1.圖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師根據生答板書: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嗎?”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
2.誰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23+3132+39
(3)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1)探究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自主探索。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巡視。
3.各小組匯報交流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1.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匯報。師: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3.這兩個問題解決的結果如何?
(四)鞏固練習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生做完后,師作反饋糾正。)
2.練習十九1、2、3、4(選加法做。)
五、小結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yè)。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在畫一畫、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靈活運用多種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計的精確度。
2、通過活動,逐步形成空間觀念,養(yǎng)成估計的意識和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復習長度單位
師:同學們,大家已經認識了很多長度單位,誰來說說?
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劃
師:誰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長?也可以從你的身上找出這些長度。
3、猜一猜
師:出示1米長的彩帶。
猜:有多長?你是怎樣猜出來的?
4、揭題
預計學生可能說是看出來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長比出來的等,即“估計”出來的,根據學生的反饋,適時板書課題“估計”。
二、展開活動
1、畫一畫
(1)不用尺子,你能畫一條長8厘米長的線段嗎?大家一起來試一試。
誰覺得自己畫的8厘米最準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反饋2個學生的作品) 大家畫得準嗎?請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匯報:你是怎么畫得這么準的呢?有什么好辦法嗎?
師:剛才大家都談了不用尺子怎么畫,如果現在請你來畫,你能畫得更準確嗎?
還想再試試嗎?
。2)不用尺子畫一條長12厘米的線段和一條長2分米的線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說一說自己的方法,眼力有進步的同學請舉手,恭喜這些同學過關。
2、估一估
(1)估計鉛筆的長,你覺得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
(2)估計一下課桌的高,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誰來量一量?
。3)估計一下把鉛筆盒圍一周是多長,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再量一量。
。4)估計一個同學的身高。
。5)出示:一個盒子,現在要用彩帶圍盒子一周,需要多長的`彩帶呢?小組中討論一下,然后把你認為需要多長的彩帶剪下來?纯茨囊唤M的同學眼光最準。 學生反饋,說說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組中課前準備好的包裝盒,先估計一下用彩帶圍一周需要多長,然后剪下來,實際圍一圍。最后匯報。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并記錄下來。
三、聯(lián)系生活
1、圍一圍
。1)請5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圈。
師:5個同學手拉手圍一圈,周長大約是多少?先估計,再測量。
。2) 估計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長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幾個同學?
。3)師:人們經常用這種方法估計出大樹或是大柱子的周長,你能估計出來嗎
2、比一比
從小紅家到學校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你能說出哪條路近,哪條路遠嗎? (出示課件)
3、想一想
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6 米,寬3米。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還想進行哪些有趣、有挑戰(zhàn)性的估計呢?比如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長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課后再去實踐研究,好嗎?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復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強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關分數的知識。
2. 能力目標: 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
3.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折紙游戲
A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B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C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二、鞏固新知
1. P67/1 學生獨立完成后核對。
。1)說說錯的理由(沒有平均分)。
。2)你是怎么想的?
。3)說說錯的理由。正確的應該怎樣寫?
小結:只有在把這個整體平均分的時候,才能用分數表示。還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一份是多少。
2. P67/2 說說3/8、2/5、4/5分別表示什么? 按所給分數涂色,在組內交流。
小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3. P67/3學生獨立完成后核對。
(1)你是怎么想的?(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
。2)對部分學生容易寫錯的2/5進行糾錯。
。3)學生匯報,這幅圖你是怎么看的?怎樣用分數表示?學生常見的回答是:
生1:有 21個長方形,其中紅色的有9個,就是9/21。
生2:把3個長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紅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9/21。
4. P67/4
。1)你是怎么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 朵)學生圈。
。2)學生獨立完成后核對。
三、拓展練習
折一折,涂一涂,說說它所表示的意義:
1. 長方形的3/4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狀不同,都能用3/4表示?
2. 等邊三角形的1/3學生介紹方法。
3. 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張(圓形和正方形),選一張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幾分之幾。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對于“分數”這個知識,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會計算物體周長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560+240= 410+190= 200+200= 240+410=
2、什么是周長?
3、談話導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小公園,綠樹叢中有涼亭,涼亭周圍有環(huán)形小道,今天我們去哪里游玩好嗎?(小黑板出示情境圖,小道沒有標明數據)
4、板書課題:游園
二、合作探究
1、觀察圖形:你看到了什么?
小組合作探討,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這條環(huán)形小道有多長,實際上就是求什么?
(2)、要求這個圖像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并展示匯報
3、標出每段路的長度,再看圖,你看到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4、解決問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5、小組展示交流,說說自己的算法。
三、檢測
1、課本P46“試一試”的.求出下面圖形的周長?
2、小組檢查匯報完成情況
四、訓練
1、課本P47第3題。 笑笑在動物園里沿著右面 這條路線走一周,她一共 走了多少米?
2、課本P47第4題,計算下面的周長
3、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獲?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
1. 知識目標: 探索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的計算方法。
2. 能力目標: 理解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的算理,能夠正確地進行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的計算。
3. 情感目標: 學生在自主探究及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體驗算法的多樣性,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超市大買場圖、多媒體課件、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明天是雙休日,今天老師準備下班之后到超市里買一些東西,送給福利園的小朋友。那么老師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買東西呢?
生:華聯(lián)吉買盛、大潤發(fā)、家樂福
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多!(出示家樂福)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師:大家想不想去買東西啊?
〔利用書本上的大買場這一情景,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探索算法
1.出示主題圖
點擊薯片:12罐一箱,每箱42元老師買3箱薯片,需要多少錢?
師:誰會列算式?(生答)342=?你是怎么想的?請小朋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計算方法。(交流匯報)
。1)342是3個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活動,不僅讓學生交流算法的`思路,還讓學生進行了互相學習!
2.師:小朋友開動腦筋,想出許多方法解決新的問題,你們看小巧的計算方法和一樣,只是寫的過程不一樣。(出示)
342= □ 340= □ 32=□ □+□=□
3.師:誰能夠說說小巧的計算方法?(個別學生復述)那么誰的方法最好?
學生交流匯報
〔讓學生在通過觀察比較的過程中體會各種算法的優(yōu)劣!
4.小結:兩位數乘數分拆成幾十和幾,分別與另一個乘數相乘,再將兩個部分積相加,這樣計算又方便又好。
〔這種算法的好處是描述形式的直觀,使學生更能理解乘法的算理,同時也為后面的豎式計算和口算奠定基礎〕
5.模仿練習
獨立完成、說說計算過程
716= 117= 233=
獨立完成、全班核對
328= 958= 686=
三、學習豎式
1.師:342=?不僅可以用我們剛才學的方法計算,還可以用豎式計算,你們看小丁丁和小巧是怎樣算的?(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書第17頁,交流匯報。)
〔在學生理解乘法的算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看書自學,更好的理解乘法豎式的算理,伸展學生數學化的能力〕
2.小結:小丁丁他們使用了能夠表現思考過程和計算步驟的豎式形式,但是我們在列豎式時,都會把中間環(huán)節(jié)省略。
紹豎式一般寫法
。1)一般把多位數的數放在上面。
。2)注意數位對齊。
(3)一位數分別與兩位數的每一個數相乘,把積寫在相應位置上。
3.模仿練習
書上17頁練一練
四、總結
師:今天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組內互相交流)
〔通過組內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合作意識!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教案02-01
數學三年級教學教案11-08
幼兒數學教學教案02-25
數學教學設計教案02-15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07-15
三年級數學教案:《“除法”的教學》教學07-15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集合】07-17
[熱]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07-17
初中數學教學教案與反思08-17
初中數學教學優(yōu)質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