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評價
——關于語文課評價的思考
一、目標——教育性與發(fā)展性的統(tǒng)一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教育性。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追求“整體效應”,重多元、重綜合,重在“立人”。于漪老師指出 :“語文教師教學生‘文’,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語文基礎訓練,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讀寫聽說能力,當然是不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與此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yǎng)!x開了‘人’的培養(yǎng)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①所以我們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應該滲透德育、情感,培養(yǎng)習慣等。因此對于過去所說的“文道結合”我們要重新認識,重新給“道”界定一個時代的內涵,誠如溫家寶同志對韓愈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新的闡述:“我們的老師傳道,就是要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之道;授業(yè),就是要教授學生建設祖國的知識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②語文課如果沒有新時代的“道”,這就沒有整合好三維教育目標。這樣的課我認為不是成功的語文課。
語文教學還有發(fā)展性。我們既要追求課堂教學的顯性效果,更要追求課堂教學的隱性效應,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打下堅硬的底子。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性,我認為一是指語文的工具性,二是指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是手段,人文性是歸宿;工具性重外顯,人文性重內隱。這二者就有機構成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性。從功利性的角度去講,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學生在學校要生存,今后在社會上要生存,就要考高分數,要讀好學校,找“好”工作,這一切都必須要通過中考、高考(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是一個人能在社會上持續(xù)生存發(fā)展下去,并且“持續(xù)”得很好,就不應該只是僅靠考高分,還應該有較強的能力,在語文上表現為讀寫聽說能力,交際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自學能力,能迅速、準確地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要通過學習語文懂得一點生活的情趣,建構一個精神家園,培養(yǎng)一種高尚的人品,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些便構成了現代人發(fā)展的許多內涵。
二、方法——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語文課姓“語”名“文”而非姓“數”名“學”,要體現它本身的個性,就必須體現出師生是在進行語言學習,教學過程中應有語言積累,語言誦讀,思維訓練(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語言是思維的現實,是其外在表現形式)。所以語文教學方法要圍繞著語言去做文章,離開了語言而去空談“文本”,無論你講提多么精彩,那都無異于癡人說夢。大力提倡范讀,誦讀,賽讀,演讀,析讀,理讀,比讀,品讀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大力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運用,語言的綜合運用等,這樣也就把語文學科本身的科學性顯示出來了。
有人說“教育是人學”,語文教學更是如此。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所以教學方法就必須充滿著人性的光輝,尤其是在教學評價上,更要突出這一點。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們要貫徹“及時、客觀、豐富、有情”八字原則。
(一)及時——“趁熱打鐵”,知曉“學情”。及時評價,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有利于學習反饋,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持續(xù)學習。
(二)客觀——求真務實,追求“真”理。正誤要分明,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不能誤導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堅持科學的品質。這有利于學生健康發(fā)展。
(三)豐富——“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學情有不同,個性有差異,對待不同的學生我們要講究用不同的策略,宜“激將”就多“激將”,宜表揚就多表揚,宜莊重就莊重,宜幽默就幽默。評價時的方式應豐富多彩,發(fā)揮出語文教師的言語特長,可根據學生學習行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朗讀方面可側重于語速,可側重于重音,可側重于變調;寫作方面可側重于開頭,可側重于結尾,可側重于表達方式,可側重于語言表述……
(四)有情——熱情鼓勵,增加動力。學生畢竟是學生,他是為“學”而來,正確的學習行為與結果肯定要表揚,對不正確的學習行為的評價為要講究策略,可變直為曲,變灌為導,變批評為啟發(fā),變嚴肅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內驅力。
三、手段——實用性與先進性的統(tǒng)一
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教學手段就要改革,這是必然。手段要為教學服務,要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老是“一枝粉筆一本書打天下”,這不好,但是我們又要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調動一切可用因素。所以,語文課從其學科本身角度來看,我認為語文教師不要走進了教學手段的誤區(qū),不要一談到教學手段就是多媒體,就是帶“電” 的,殊不知,一張白紙,一枝彩色粉筆……用得恰到好處,也能為課堂增添亮色,掀起高潮。要堅持“能不用堅決不用”的原則,如有的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本已達到一級乙等,可她卻用音帶代替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這就大可不必。君不見許多名家外出講課有多少人用了多媒體?這體現了教學手段的實用性。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拒絕教學手段的先進。每一個學期,也嘗試著自己獨立制作幾件多媒體課件,不在高檔次,不在高耗費(尤其是在我們農村),而在為教學增添活力和鮮度,使自己保持良好的不斷學習的進取態(tài)勢。若干年后,當學校有了全新的、足夠的教學手段后,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就是水到渠成,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就可以退出歷史舞臺,到那時我們就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但大前提是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對先進性的一種追求之意。
四、活動——多樣性與充分性的統(tǒng)一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保ā語文課程標準》)
所謂活動的多樣性是指課堂活動形式要多樣。目前農村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升學的壓力、教學方法的呆板、教學內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厭語文現象比較普遍。我們調研發(fā)現,學生隨著年級的遞增,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卻遞減。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要求,組織不同的活動方式,可表演,可分組,可師生合作,可辯論,可演講……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真諦,愿意學習語文,從而“學會”語文,“會學”語文;教師充分用足語文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把學生融入語文,把學生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我們目前缺乏的正是這種有“磁場效應”式的“快樂語文”。
活動的充分性是指我們開展活動不是為“活動”而去“活動”,不是表面上的“嘩眾取寵”,熱熱鬧鬧,而是讓活動達到一定的層次和深度,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
活動充分的最主要的標志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而浮出課面。這里所說的“浮出課面”,不是說學生不需要教師的作用。誠如郭永福先生所言:“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不能把學生主體性絕對化。” ③作為教師,不僅要作一個冷靜的旁觀者,還要充當一個冷靜的等待者,對學生的學習要給與充分的關注,但是這種關注不是包辦,不是“替蝶破繭”,要讓“蝶”自己嘗試著努力掙扎,自己獨立破“繭”。這是對學習主體的尊重,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不斷實踐。
在創(chuàng)設多樣性與充分性的活動時,我們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多與少的關系。并不是說每堂課上學生活動總是越多越好,活動的多少應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關,與教學形式協(xié)調配套。二是動與靜的關系。并不是說每堂課上學生總是“動”著就好,寧鴻彬老師曾說過:“是不是啟發(fā)式教學,絕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問有答,而要看它的實效,即學生的思維是否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④因此,外顯的“動”是必要的,但這應是課堂的必需;而有時候學生深層次的“靜”(思考),也是學生主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的表現,也應大力發(fā)揚。
〔注〕
①劉國正主編《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中學語文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②見溫家寶在會見全國農村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代表時的講話《在全社會大興尊師重教之風》,載《中國教育報》2003—09—l0
③郭永!短幚砗没A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若干關系問題》,《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四期
④劉國正主編《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中學語文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頁
【淺談語文課評價】相關文章: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評價中的人本關愛08-17
淺談語文課外閱讀08-19
淺談新課程的語文課08-17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外作業(yè)評價優(yōu)化08-18
淺談語文課堂的互動教學08-19
淺談數學作業(yè)評價的改革08-18
淺談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08-20
淺談語文課堂中的幾個誤區(qū)08-21
淺談發(fā)展性學生評價08-27
淺談孤兒語文課堂中的生命教育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