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張華教授評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我很希望你們能與王老師再多接觸一會兒。但主持人把我推到這兒來,我就開始談。
無論是我對王崧舟老師的評論,還是我接下去要談的話題,請各位老師都不要太認真。我在開始講之前,想說明一點,在我們國內(nèi)的大學里工作的、專門寫各種教育學、心理學、包括寫如何進行語文教育的這方面的書的所謂專家、教授們,他們在講課或作報告的時候,不讓大家昏昏入睡者,寥寥無幾,所以你們千萬不要太對他們充滿一種神秘感,我坦白地講,剛才王崧舟老師的這堂課,我就上不了。于是,我沒有資格評王崧舟老師的課。但因為我過去也是一個老師,只是遺憾沒有親自教過語文,但是,我教過初中,也教過不少學科,于是,我是從作為一個老師的角度,來和大家一起欣賞、回味這節(jié)課,而不是對他做什么評論。接下去,我要和大家一起用一個半小時,來談兩個內(nèi)容。第一個內(nèi)容,就是和大家一起共同欣賞一下王崧舟老師剛剛領(lǐng)大家進入的、至今使大家眼淚未干的這一堂課,準備講幾句話。
第一點,我想對《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發(fā)表一些看法。
這篇課文描述的是我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平凡的一夜的工作,但在這平凡的一夜工作中揭示了很多道理和很高尚的一種情愫。對這篇課文,對周恩來總理,我覺得這樣的主題太沉重。我非常崇敬這個人,這個人的特點如果概括起來的話,第一點就是人格偉岸。這個偉岸的人格是跨越階級、跨越國界的,于是,誰和他接觸,誰都會崇拜他。他是靠那種偉岸的人格感染人。第二點是他的包容精神。那是常人難與比擬的,海納百川,任何對立面他都能夠包容。這是一種不得了的精神,比方說,周恩來在后來臨去世的時候,也就是王崧舟老師說的做第五次大手術(shù)的時候,當把他的腹部切開,因他患的是晚期膀胱癌,他的小腹里整個腸子都擰在了一起,根本沒有辦法做手術(shù),怎么樣切開又怎么樣縫合,一動都沒動。這種痛苦是難以想像的。因此,我說他的包容、容忍的精神,是不得了的。第三點,他是那種儒家精神在當代的復(fù)演、復(fù)制最好的人。他是共產(chǎn)黨的大儒,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新,也就是儒家的那種崇高的精神在他身上特別突出。但第四點,我必須再說一點,那就是,周總理的人生是一個悲劇的人生。這一代的領(lǐng)導人很多人都是悲劇的人生,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太多的悲劇我們不堪回首。比方說,中華民族歷史上自有文字記錄以來,發(fā)生災(zāi)荒最嚴重的一次就是三年自然災(zāi)害,那是1959年至1961年這三年,餓死三千萬人。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事情,是史無前例的。所以對周恩來這個偉岸的人格、這個偉大的精神,在當時那樣一個歷史背景下,他的人生注定是悲劇的。所以,這個話題我都不大敢想,而這樣一個話題讓我們的小學生來接觸,必定是永遠也不能理解這一點的,只能是理解某一方面的情感,或者說是體驗?zāi)骋环矫娴那楦。所以,我想講,首先對這篇課文,我覺得在這個時候安排這篇課文,在我個人來看,恐怕不是最恰當?shù),這是其一。其二,這篇課文恐怕和王崧舟老師選的那首詩比起來,其可解讀的價值遠遠比不上那首詩。我在想,如果把那首詩做為正文,把課文作為一種輔讀的材料來說明那首詩,效果恐怕還會更好一點。但我不知道,教材的選編為什么選擇這樣一篇課文,目的我不清楚,但我覺得這樣一個話題,讓五年級的學生來接觸的話,是太沉重,太沉重了。這是我對課文的想法。
正是因為這么一個如此艱難的題材,我們王崧舟老師把它上得如此的有聲有色,這就集中顯現(xiàn)出了一個藝術(shù)家的風范。我不知道你們的感覺怎么樣,王老師就像一個藝術(shù)家一樣,是一個藝術(shù)家在上課,而不是一個平常的老師在上課,我真的是有這種感受,老師們,因為我也被他的課所感動。
第二點,我想談一談學生給我的印象。
這班35個學生,他們給我的印象是那么好,那么可愛。尤其是孩子們和王老師一起在上這節(jié)課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夠呈現(xiàn)出令我非常感興趣、印象很深刻的情景,集中反映了我們的孩子可愛的一面。比方說,他們在學習課文時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鏡頭。第一個鏡頭就是導入的時候,也說不上導入,其實就是在進入學習,在讀宋小明的詩的時候,在我看來那已不是一夜的工作的導入,而就是在接觸周恩來的精神境界,讀后讓學生來談對那首詩的感想時,有一個同學說“周總理充滿了愛心”,而且聯(lián)想到了他所看到的一些情節(jié)——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到孤兒院去照顧孤兒,一下子就把這首詩和他的生活經(jīng)歷結(jié)合了起來,這給我的印象很深刻。這使我們想起了周恩來那種充滿愛心的、無邊際的,可以跨越種族的愛心的博大。這是第一個鏡頭。再比方說,他能夠把痛苦藏在心里,把微笑留給別人,我們的小朋友講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是周總理在理發(fā)、刮胡子的時候咳嗽了一下,結(jié)果朱師傅不小心把總理的下巴刮破了,我們的學生理解為這是把痛苦留給自己,把微笑留給朱師傅。這個例子非常有趣,但是從這有趣中你們想到嗎,非常宏大的在成人看來那么有意義的,能夠提高人的精神素養(yǎng)和愛國主義情感的非常有意義的東西,成人想像出來的東西,在孩子看來可能不是你所想像得那樣。我們的詩人宋小明寫出的周恩來把痛苦埋在心里,那是什么樣的痛苦呀?這個痛苦反映了中國幾千年以來的痛苦,我們中國的政治是政道和治道,兩種東西合起來叫做政治。政道一般是由皇帝、第一把手來負責的;治道是由宰相來做的,這兩者之間在歷史上充滿了沖突。一方面他的功勞要給毛澤東主席,就像過去的宰相要把功勞給皇帝,當然另一方面自己還要做工作,忍受各種各樣的痛苦,還要拼命在政治上保全自己,要在政治上不倒是很難的,所以這種痛苦太復(fù)雜了,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我們只能意會。而我們的孩子理解到的痛苦就是刮胡子刮破了的那點痛苦。這使我想到了一個例子。在古希臘的時候,有一個國王,他有個愛將,這個愛將驍勇善戰(zhàn),所向披糜,特別厲害,敵方就想,我要想戰(zhàn)勝這個國家,必須得離間這個國王和他的愛將的關(guān)系。于是,他們就用離間計,對國王說,你的愛將要謀害你,而且說有什么什么證據(jù)。而恰在這時,他的愛將端來了一杯水,拿來幾個藥丸,國王馬上把敵方來的使離間計的這個人送來的那封信丟在一邊,順手把愛將拿過來的藥丸接過來,一口就吞了下去。這個故事,經(jīng)常被人們拿來稱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闭f明國王非常英明,非常勇敢。但小孩子看了這個故事怎么說呢,孩子說:這國王真厲害,他一口就把藥吞下去了,他怎么不嫌苦啊?——孩子這樣來理解。所以,從剛才我舉的有趣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在我們認為,我們賦予某篇課文或某一個情節(jié)的價值或追求,在孩子看來,可能根本不是成人所想像的那個樣子。這是我聽課后的第二個印象。第三點印象,也是令我非常感動的,就是孩子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那個宮殿式的建筑和室內(nèi)的簡單陳設(shè)這具有強烈對比關(guān)系的情節(jié),而且發(fā)表了非常好的評論。第四點,就是在文章的后面,漸入佳境,進入高潮。孩子們在練習紙上所寫的東西,孩子們所表達的一種想法,以及一種情感的流露,孩子們都有情感的投入,讓我們感動。這是從孩子們身上,給我留下的幾點印象。
第三點,我來談一談對王崧舟老師的印象。
我的第一個感受,王崧舟這節(jié)課之所以上得好,首先是因為他有藝術(shù)家的充滿激情的心靈。因為他有這樣的心靈,于是,他在上這樣的課的時候,首先感動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這種氛圍所感動,于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感染了我們在座的學生。所以,他的課自始至終充滿情感,最后,一個堂堂男子,也涌出了激動的淚水。整節(jié)課,我都看到他的眉頭緊鎖著,因為他被一種情緒所控制著,所感染著,所以,當他的課結(jié)束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道始于情”。如果一個老師無精打采地來到課堂上會是什么樣子?但如果一個老師帶著充滿了激情的心靈來到課堂上,又會是什么樣子?在我看來,老師充滿激情地來到課堂上,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也是我們教師從你自己工作的異化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的一種思路。老師最大的悲劇,或者說成人的最大悲劇之一,就是不得不接受他的工作的異化。
我不知道我表達清楚了沒有?就是我們的工作盡管讓我們養(yǎng)家糊口,讓我們活下去,但同時也異化我們。什么叫異化我們?就是說我們和我們的工作是分離的,或者說我們并不真心喜歡我們這份工作,我沒有溶進這份工作當中去。比如說,我是個語文老師,但我和我教的語文是分離的,我和我教的學生是分離的,于是,你每工作一天,都在經(jīng)受一次苦役,但你又不得不去做,因為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來選擇。而且,就這項工作還有很多競爭,這樣,人就不得不面對自己每天所從事的工作的異化。而當人充滿激情地和自己的工作融為一體的時候,首先對老師來講,是擺脫了一種異化的狀態(tài),所以自己就活得好。因此,這首先不要把它看作是拯救學生,而要看作是拯救自己,對我們自己好。所以,從王老師充滿激情的心靈當中,我感覺到,他喜歡這項工作,他愛學生,他愛語文,我看到的不是王崧舟老師在講,而是語文在說什么,而換一個角度,又好像不是語文在說什么,而是王崧舟老師在說什么,在這節(jié)課中,由于他充滿激情,也就把他所教的課文以及這35個孩子,都在心靈上面融為一體,這是他為什么能夠達到較高的境界的一個理由。
第二個印象,王老師是一個有智慧的教師,他充滿了教學的智慧。比方說,當孩子有一個問題的時候,他就及時地捕捉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有特殊需要的時候,他能夠及時出現(xiàn)在學生的身邊;當孩子想說某句話而沒有說出來,但他能夠帶著孩子說出來……這都是智慧的體現(xiàn)。比方說,老師們,有一個情節(jié)你們注意到了嗎?當孩子們描述這個宮殿式的建筑和室內(nèi)的簡單陳設(shè)的時候,王老師有句話:你們說說這宮殿式的房子里面應(yīng)該有什么?這一個問題就把我們的孩子們一下子拉進了周總理工作的場景,孩子和周總理拉近了,孩子和課文拉近了。孩子們說,應(yīng)該有個文件柜,還應(yīng)有幾張沙發(fā),還應(yīng)有個留聲機以及幾張古典的碟片,還應(yīng)有一幅走起來輕軟一些的地毯等等,當孩子們描述還應(yīng)有什么的時候,事實上,他們的心里就在想:我能為你做點什么?這里,既是課文在呼喚著孩子的心靈,也是孩子在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我能為你做些什么。于是,情感就自然展現(xiàn)出來了,這一個問題,就讓孩子們進到課文中來,這就是智慧。再比如說,到后來,當孩子們的情緒非常飽滿的時候,王老師又放出了音樂,屏幕上打出了幾個字,后面是,總理當時正在想什么呢?一下子就把孩子和周總理融為一體,就是假如我是總理,我當時在想什么,我要把它寫下來。這許許多多的環(huán)節(jié),都是教育智慧的一種體現(xiàn)。
智慧是什么?在我們中國的文化當中,智慧叫做“以道觀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出來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體會,這叫“以道觀之”。意念是“以我觀之”。說那些不可說的東西,就是在體會智慧、表達智慧,這是非常懸妙的,是把人和這世界融為一體的,用孔子和孫子的話來說,就是“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智慧的境界了。在西方,智慧還是什么?它源自古希臘的一個神話,來自一個叫赫爾莫斯的神——智慧之神,他是專門在上帝和人間傳遞信息的,是上帝的信使。到后來,在20世紀,在西方誕生了一個詞,這個詞叫“解釋學”,解釋學就是集中體現(xiàn)出一種智慧的表達。作為一個老師,說出學生想說而沒有說出的東西,這就叫智慧,這是西方人的概念。總之,王老師體現(xiàn)出了一種教育智慧的力量。
第三點,總體來看,這堂課給我的感覺,是登山,就像登泰山一樣,一開始是緩緩的,然后漸入佳境,到了一定程度來到中天門,再后到南天門,一覽眾山小。它是層層的一種遞進,然后層層地提高,漸入佳境,最后達到高潮,達到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他不是按著一個個環(huán)節(jié),按著備課本中的那樣按部就搬地下來,而是像登山一樣,不斷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體驗一種更高的境界。
第四點,這堂課王老師上得美倫美幻,但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路來上這堂課呢?
如果你來上這節(jié)課,你準備怎么上?你再怎么向王老師學,你終究學不來,因為,你不是王崧舟。于是,我們就要想,我們到底要向王老師學什么?假如我來上這節(jié)課,我有沒有什么不一樣的思路。
讓我來想一想,我想到這樣幾點:
1、這堂課首先是從用兩個字的詞來概括,到用四個字的詞來概括,直到后來用一句話來概括,然后又來替換文中的一些詞,如“極其簡樸”,它是這樣從部分到整體,直到一個較高的境界。但是,假如我們不從部分到整體來進入這一境界,我們從整體到整體行不行?我們一開始,首先不把這篇課文用幾個詞來概括它,而是整體感受這篇課文。我甚至覺得我們能不能不把宋小明的那首詩與課文分離開來,而是整體地把它讀完,體會完,然后再去談對這篇課文的想法。一開始就進入一個整體的境界,一開始就飽受一種情緒的感染。然后等我們的學生已經(jīng)充分地表達了對這篇課文的想法的時候,再來談對某些詞的含義的理解。這樣處理行不行?是不是一條思路?
2、王老師在后來的45分鐘時間里,他的語言和情感是一體的。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因為他的很多情感還沒有調(diào)動起來,所以他的很多話是主持人的語言呢?還是平常我們上課的語言?一開始,王老師是主持人的語言,每個地方都是非常優(yōu)美、流暢、充滿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們不用這種主持人的語言來上,而是用一種自然的語言,就像我們平時談話的語言來上課,又會是什么效果?就是說,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來”,做得盡善盡美地那么好呢?還是讓它自然流暢?這兩者可不可以結(jié)合?這有沒有可能來探討?
3、這堂課讓學生讀得再多一點,體會的再多一點,然后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來表達,可不可以?
4、這堂課使我想到一個西方學者的話,就是:有時候我們追求意義,不需要解決問題。這節(jié)課是一堂意義的課,是完全在一種情感的包容當中,在一種情感的體驗當中走完了這么長的時間不覺得累。但是,我們要想,我們追求意義和提出問題這二者的關(guān)系如何處理?我們能不能把追求意義和讓學生提出問題結(jié)合起來?提出什么問題呢?提出這篇課文本身的問題,提出其它的問題,可不可以?就是說,能不能讓學生在一種情感的氛圍當中,再做深入的理性思考當中,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看法,談自己對總理的看法。當然,這種談并不是用懷疑主義、玩世不恭地談,而是負責任地談,是自己動腦子去談對問題的看法,行不行?在我看來,我們這堂課還可以把對意義的追求,情感的體驗和對問題的質(zhì)疑,這幾者結(jié)合得更加緊密一點。
是我對這節(jié)課還有沒有新的思路方面簡單地來概括一下,談?wù)勛约旱南敕,因沒有任何準備,我自己也沒有任何語文教學的經(jīng)歷,談得不著邊際,請大家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