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淺談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綿陽高新區(qū)火炬一小 蒲曉茹
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課程在小學階段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了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惫P者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對此深有感觸,下面就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談談我的理解。
一、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說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指語文用于人際交流具有維持社會聯(lián)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語文是個人和社會都離不開的重要工具。
1、 語文是思維的工具。
心理學把語言分為外部語言和內部語言,表達出來的話叫外部語言,在心里思考但沒說出來的話叫內部語言。人們常說的“打腹稿”就屬于內部語言。只有人們語言能力的增強,思維也才能變得清晰、嚴密、準確,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首先必須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 語文是人類的交際的工具。
人與人之間要交流必須用到語言,語言能表情達意,是人類相互溝通的橋梁,相互聯(lián)系的紐帶,只要有社會生活就離不開語言的交流。如老師上課對學生講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討論,朋友在生活中的閑談。這些都屬于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我們增加了知識,搜集了信息,豐富了生活,是語文使我們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的。豐富的語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語言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觀性,更能夠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說“溝通從心開始”,那么語言就是我們溝通的最好方式。
3、 語文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工具。
各門學科的知識內容要用語言文字表達,課堂上教師要用語言講解,離開語言文字,一切學科都無從進行。蘇步青說:“語文是學習的工具,是基礎,就像蓋樓房需要打基礎一樣!敝挥姓Z文學習能力強了,才能提高思維和理解能力,才能學好其它學科。離開語文學科的基礎,其他各門學科文化知識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二、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這個詞在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環(huán)境講求人文性,教育也講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簡單地說就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論認為自然之物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變。而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因人而異,甚至因閱歷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會影響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現(xiàn)代詩人汪國真曾說:“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 這一切無不反復地告訴我們語文的人文性這一特點,它打上了個人深深的主觀烙印,這就使語文變得讓人琢磨不透,魅力無窮。具體講語文的人文性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1、 砥礪品德,完美人格
我們的語文從很大程度上講是用一些真、善、美的東西來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心靈,完善他們的人格。因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也要學習其表達的思想
[1] [2] 下一頁
內容,正所謂“文以載道”,任何語言都是用文字表達一定思想內容、觀點或見解的。語文課文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學習《周總理的睡衣》里周總理艱苦樸素的品質,《誠實的孩子》里列寧誠實知錯就改的品德,《你們想錯了》里方志敏清貧一生寧死不屈的堅強意志……在老師的指點下,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會給學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潤物細無聲”,這些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從而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2、 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
語文學科是一座風光無限的藝術宮殿,進入其內會領略無窮情趣。教師應注意用美來感染學生,在平時的授課中,力求通過提示、引導、點撥,讓學生自行體會其中的美的所在。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異國風情美,《在金色的海灘上》中小女孩的心靈美……使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美 ,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激起對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一來,還何愁學生語文學不好呢?
三、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多年以來,我國語文界一直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爭論不休。首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強調“工具性”,著重字、詞、句的訓練,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其后又片面強調“人文性”,忽略語文的工具作用,語文知識點不能落到實處,這都對當時語文教育產生了消極影響。隨著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最終達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共識,這充分說明了我國語文教育的發(fā)展!靶抡n標”小組組長
就語文課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使用語文工具性這一點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活,豐富生活。如“穿衣”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來的蔽體、御寒上升為一種裝飾了吧。如果說工具性是基礎,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種升華、求美。離開了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無從談起,離開了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會顯得晦澀,干癟,所以我們在談語文課程時二者不可偏廢。
總之,語文學科要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語言的積累、語感的訓練和聽、說、讀、寫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修養(yǎng),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又體現(xiàn)人文性,語文課如能真正注意到這些問題,那便是我們向素質教育邁向了一大步。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