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生評價五化
學生評價“五化” 浙江省瑞安市平陽坑鎮(zhèn)學校小學部 謝尚江 戴少霄 一、 評價內容多樣化 新課標倡導發(fā)展性評價,它是基于一定的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方向而制定培養(yǎng)目標的,其著眼點放在學生的未來。因此,評價要強調內容多樣化,突出促發(fā)展功能。新課標指出:“評價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內容上看,語文課程是一個整體,評價語文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識字、閱讀、寫作(包括寫話、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而不能像以往那樣只重視閱讀與寫作的評價;從評價領域而言,它的范圍不能僅限于知識和能力,即認知領域,還要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行全面評價。也就是說,評價既要對產生這一學習的結果進行描述和判斷,又要對產生這一結果的多種因素和動態(tài)過程進行描述和判斷;既要看到學生智力發(fā)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們的動機、興趣、情感、態(tài)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二、 評價主體多元化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睘榱吮WC評價基本功能的實現(xiàn),必須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這就改變了以往的評價只有教師參與的傾向,確立了學生也是課程評價主體的地位。這種評價的實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現(xiàn)代教學觀。換句話說,如果不能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主體地位,那他們也就無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要重視評價主體多向互動化,即教師、家長、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交互式的評價網絡,形成各主體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相互幫助的群體關系,變教師權威下的輪型模式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渠道型評價模式。 例:按如下方法進行多元評價:學生自定目標和自我發(fā)展計劃——實施計劃——階段性自評和學生之間互評及家長、教師參與評價——期末(或期中)自我評價(寫出自評小結)——小組評議——教師收集評價信息——用多元評價標準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并寫出鼓勵性評語。這樣的評價既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xiàn)在,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更多地體現(xiàn)對學生心靈的關注和關懷,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 三、 評價手段靈活化 1、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機結合。 新課標指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 定量評價是指力圖把復雜的課程現(xiàn)象簡化為數(shù)量,進而通過數(shù)量的比較與分析,推斷某一評價內容的效果,具有精確的優(yōu)點。這種評價使用得當,能夠凸顯某些教育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一些教育問題,并提供具有說服力的根據。它適用于學業(yè)內容的評價。但由于教學涉及人的因素、各種變量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因此為了提示數(shù)據的特征和規(guī)律性,定量評價的方向、范圍必須由定性評價來規(guī)定。所謂定性評價是對評價資料作“質”的分析,是運用分析和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和演繹等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所獲得的數(shù)據、資料進行思維加工,其側重于評價學生發(fā)展性領域的表現(xiàn)。分析的結果有兩種:一是描述性材料,數(shù)量化水平較低甚至毫無數(shù)量概念;另一種是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而產生的,包括數(shù)量化但以描述性為主的材料。定性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成長袋評價無疑是效果比較明顯、可行的一種形式。它把課程教學與評價整合起來,貫徹到日常課程實施過程中去,即運用當前的課程活動達到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估的目的。定性評價適用于非學業(yè)內容的評價,如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探究與實踐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情感體驗等,以準確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提出發(fā)展變化及其優(yōu)勢和不足,并指出具體合理的改進建議。 總而言之,教學是復雜的動態(tài)統(tǒng)一體,定性才是定量的基礎,沒有正確的定性就不可能有準確的定量,而且定量的結果還要靠定性來解釋,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進行全面的辨證的綜合分析,作出較為科學的評價。例:有些學校為使評價盡可能達到科學化,運用了現(xiàn)代模糊數(shù)學的理論和方法,根據評價因素及其等級建立模糊集合,確立權重;再根據評價者的評價值進行矩陣運算,從而得出量化結果;诖,輻射我們平時的課程評價,除了考試外,還應綜合采用訪談、觀察、文獻研究、范例考察、個人經歷記錄、檔案資料等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評價,將量的測量、分析與質的研究有機結合。 2、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 新課標指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模式只在教育過程結束時進行,只有目標評價而無過程評價,只有選拔性功能而無發(fā)展性功能。布盧姆語:“教學評價是為了獲得和處理足以確定學生水平和教育有效性的證據!币虼,我們要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提倡采用“成長記錄袋”的方式!俺砷L記錄袋”可以記錄學生成長的過程,留下他們努力的痕跡,把進步展現(xiàn)在每個人的面前,使得學生的成長過程成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收集了學生優(yōu)秀的作品,積累了獲得的榮譽,并通過班隊活動等途徑與同學進行交流和展示,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提高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另外,“成長記錄袋”是展示個性的窗口,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地表現(xiàn)自己獨特地方,為學生搭建了表演的舞臺。 四、 評價形式不一化 1、口頭、書面、體態(tài)語言相結合。 教學中師生互動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言語互動行為。在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教學是在起支配作用的媒體——語言的影響下產生的現(xiàn)象。因此,口頭式的評價最為常見和實用。如,課堂中某學生表現(xiàn)突出,我們給予口頭表揚:“你這節(jié)課表現(xiàn)特別好,為我們大家作出了好榜樣,謝謝你!”書面式評價作為一種溝通師生心靈極為有效的方法,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親睞。如,發(fā)現(xiàn)某學生作業(yè)做得有較大進步,我會在他的作業(yè)本上寫道:“經過努力,你終于取得可喜的成績,祝賀你!”發(fā)現(xiàn)書寫工整、漂亮的作業(yè),我會寫道:“你的字越來越漂亮了,讓老師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謝謝你!”盡管口頭、書面式評價在教學中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體態(tài)語言式評價(眼神、表情、動作等)在評價中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有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等,都有可能引起對方的震撼,喚醒蟄伏的心靈,引發(fā)強烈的共鳴。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交流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如,伸出大拇指來夸夸表現(xiàn)好的學生,用滿含笑意的眼神對有進步的孩子進行鼓勵;又如,課堂上有學生朗讀聲音放不開,教師做出傾身側耳細聽的樣子,并用手貼在耳背,以示意學生大聲些。這種意趣高雅的評價無聲勝有聲,讓學生在涉獵知識時獲得藝術助推。 一 言以蔽之,我們只有綜合采用口頭式、書面式、體態(tài)語言式評價,因時制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2、模糊評價與導向性評價相結合。 模糊評價是對“我能行”教育的又一詮釋,F(xiàn)代教育提倡給孩子一個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得知識,增長才能,模糊評價所營造的正是這種寬松愉悅的氛圍。在這種評價機制下,學生所得到的是鼓勵、是指導,所獲得的是知識、是技能,是成功的體驗,從而讓他們對學習更加興趣,也更有信心。如,在平時作文或作業(yè)的總評時,我給學生的不是等級,而是“真好!”、“有趣極了!”“有進步了!”“再加把勁就更好了!”等。這種人性化的評價以激勵為主,不搞對比,不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尤其是讓后進生看到自己優(yōu)點和進步,以平和的心態(tài)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健康成長!然而,因模糊評價沒有一定的針對性,教師欲讓學生明顯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或表揚優(yōu)點共同學習等時,應因時制宜地采用有一定導向性的評價,以有的放矢。如,“這節(jié)課你能夠積極參與學習,說明你課前準備得很充分,查找了很多有關資料,我們要向你學習!”“你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說明你思考很積極,思維能力強!”這樣有導向性的評價不僅能讓該生對自己有一個確切而積極的認識,而且也給其他同學樹立了具體、可供學習的榜樣。當然,當學生未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教師委婉地、有針對性地指出他的缺點,更有利于他的改正,讓他人也能引以為戒。 3、即時性評價與延緩性評價相結合。 “即時性評價”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對于學生某行為表現(xiàn)給予適時鼓勵和價值判斷,具有及時性。由于即時性評價是一種較行為觀察、學習日記、情景測驗、成長記錄袋等質性評價方法更直接、明確、簡易的一種評價方法,因此,更適用于小學低年級兒童。例:課堂上一學生精彩地回答了某問題,我就馬上發(fā)給他一張鼓勵卡。即時性評價雖運用廣泛,但不是隨時可用。如,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出現(xiàn)困難時,教師不能急于評價,應給他一定的提示及反思、感悟的時間,以便自悟自得,獲得成功,這就是延緩性評價。延緩性評價能激勵學生自我教育,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反思的習慣,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讓學生在不斷自我教育中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勵出新的學習活力。它一般適用于學生犯了錯誤或碰到障礙時的引導、激勵。如:當學生測試不理想,可以暫時不評價,待重考滿意后再給予評價。 五、評價標準分層化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fā)展的潛力,只是表現(xiàn)的領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遺傳及生存環(huán)境等多因素影響,學生個體之間顯現(xiàn)著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認知方式、個性特征、學習習慣、生活特點、興趣愛好等都是千差萬別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著發(fā)展的方向問題,這使得每個學生發(fā)展的進程和軌跡各不相同,發(fā)展的目標也具有個性化特征。如果我們以一刀切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則會使后進生難以接受,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們的評價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應依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要求,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fā)展?jié)摿,實施分層評價,在每個學生已有基礎上確定不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目標,讓每個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如:針對比較聰明而學習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教學過程就多側重于他們的學習習慣等方面的評價,加強年級教導制的教研管理,強調各科教師溝通,重在研究學生個體與群體的發(fā)展、影響。不求其全,但求走實每一步,讓教師的群體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