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既要“瑯瑯書聲”,又要“默默讀思”
近幾年來,提倡“瑯瑯書聲”的呼聲越來越高。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式;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忽視朗讀訓練的傾向仍然存在。因此,提倡“瑯瑯書聲”,不言而喻,是真知灼見。
但我以為,在提倡“瑯瑯書聲”的同時,也應提倡“默默讀思”。
首先,從功能來看,朗讀與默讀,各有各的優(yōu)勢。朗讀便于調(diào)動眼、口、耳、腦多種器官參與,發(fā)揮“有聲語言”的作用,便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吟誦、記憶。低年級兒童內(nèi)部語言還不夠發(fā)達,尤其要重視朗讀教學。與朗讀比較,默讀適應范圍更廣,它不影響別人,不受環(huán)境限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用最廣;默讀的速度兒朗讀快得多,可以大量閱讀,可以博覽群書;默讀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頓下來重復看,反復想從而促進思考,促進理解的深人。因此,小學中高年級要在進行朗讀訓練的同時,強化默讀的訓練。
其次,從我國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經(jīng)驗來看,古人既提倡“熟讀”,又提倡“精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是家喻戶曉的古訓。宋代以后,一些有見識的學者開始強調(diào)“熟讀”與“精思”結合。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認為:“大抵觀書,必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熟讀”,側重于朗讀;“精思”,側重于默讀。《紅樓夢》描寫黛玉教香菱學詩,其基本方法是“揣摩”,這“揣摩”二字.當然可以包括朗讀、熟讀,但側重點是默讀精思?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既強調(diào)朗讀,又強調(diào)默讀。
再次,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來看,默讀的作用已越來越顯著。當今,人們的生活、工作已與閱讀息息相關,閱讀的方式,主要是默讀。社會節(jié)奏起來越來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擴大,因此,對人的默讀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現(xiàn)代人,必須善于默讀,善于廣泛吸收知積,善于捕捉各種信息,善于在們讀中思考、比較、鑒別,善于精讀、略讀、泛讀、跳讀。缺乏默讀能力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是很難立足的。因此,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們絲毫不可忘記默讀訓練的重要性。最后,我們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忽視朗讀的傾向固然存在,忽視默讀的傾向也許更為嚴重。聽語文課,常常給人一種從頭到尾鬧哄哄的感覺,聽觀摩課尤其如此。如果哪位教師敢于安排默讀10分鐘課文,那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那樣做,會被斥之為“課堂氣氛沉悶”。默讀,在一些語文課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教師鉆研課文,主要靠反復默讀,為什么學生學習課文卻不讓他們默讀?沒有潛心的默讀,能邊讀邊想嗎?能發(fā)現(xiàn)疑問嗎?能綜合歸納嗎?能自得自悟嗎?輕視默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極大的失誤。
由此可見,加強默讀訓練,何等重要,又何等迫切!我們在強調(diào)“瑯瑯書聲”的同時,豈可把“默默讀思”拋在一邊?
加強默讀訓練,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明確訓練要求
小學低年級以朗讀訓練為主,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訓練。默讀訓練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①默讀技巧方面,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②默讀理解方面,要求邊讀書邊思考,能理解文章的詞句、思想內(nèi)容與表達方法。③默讀速度方面,要求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步加快速度,每分鐘不少于300字。要按以上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
二、提供默讀條件
默讀是需要條件的。這條件就是:一給時間,二給問題。
這說起來很簡單,落實下來卻很不容易。默讀是需要時間的。默讀一篇課文,一般要三五分鐘。如果要邊讀邊查,邊讀邊思,邊讀邊畫,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個三五分鐘。學生默讀課文,是教學的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課堂的講解、問答、議論、競賽等,不過是一種過場而已。給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體會,去揣摩,這是最簡單易行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或者說,是語文教學成敗的基礎。一堂語文課,應該形成有靜有動、動靜搭配這樣一個組合過程。先靜──默默讀思,再動──或書聲瑯瑯,或議論紛紛。一堂課的靜與動,在時間上要合理分配,不可顧此失彼。
默讀要提供問題情境,教師要在問題設計上多下功夫。教《倔強的小紅軍》一文,有的從頭至尾提了十幾個問題讓學生默讀,收效甚微。于永正老師只提了一個問題:“小紅軍是怎樣一個人?”整堂課,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讀、思、議,收益頗豐。還有一位教師教《詹天佑》一文,只提了一個問題讓學生默讀:“這篇課文贊頌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杰出才干,那么,課文選用了哪些材料來表達這個中心?’”一個問題貫穿全課,學生學得有聲有色。有怎樣的教學思想,就會設計怎樣的問題情境。老想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就會設計出一大堆擠牙膏式的問題;如果心中有學生這個主體,那么問題自然會是開放式的。這種開放式的問題,能促進學生在默讀中自悟自得。
三、尊重學生感受
默讀同樣一篇作品,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默讀不光是了解作品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它還能喚起讀者獨特的聯(lián)想、體驗、認知。默讀的過程,是對作品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帶有濃厚的閱讀主體的個性色彩。因而,學生的感受可能與作品的主旨不一樣,可能與教參的分析不一樣,可能與教師的備課結論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不僅是正常現(xiàn)象,有時可能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萌芽。學習《落花生》一課,有的學生說:“花生很有用,可惜不好看,我還是想做石榴,又有用,又好看。”學習《小猴子下山》一課,有的學生說:“我也想象小猴子那樣,丟掉小的去撿大的。”這些認識顯然與作品的本意、與教參的分析、與教師的備課結論不一致,但確確實實是學生的獨特感受,而且有合理的因素,含蘊著創(chuàng)造意識。對這樣的獨特感受,我們尤其要尊重、呵護,即使是一些不大正確的感受,也不要丟一個“錯”字了事,而要耐心誘導,以理服人,并允許學生保留意見。
四、教給默讀方法
默讀,要講究方法,要形成好的習慣。默讀的基本方法和習慣有:①動眼不動嘴。凡是動嘴的默讀不是真默讀,而是“默朗讀”,那是很難提高默讀速度和默讀質(zhì)量的。②邊讀邊想。學會在默讀中思考,在默讀中分析綜合、質(zhì)疑問難、欣賞評價,是促進默讀深人的基本方法。③邊讀邊畫!安粍庸P墨不讀書”,要提倡默讀時動筆圈圈、點點、畫畫、寫寫,提高思考的質(zhì)量。④“一目十行”。默讀既要會精讀,又要會速讀。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我們比較重視“咬文嚼字”,但卻忽視“一目十行”。信息時代對速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生平時的課外閱讀也要有一定的速讀,“一目十行”的功用已越來越顯著,因此尤須予以重視。方法的掌握靠反復訓練,訓練得多了,就可以成為終生受用的習慣。
《小學語文教師》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