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怎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于漪
一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空間是固定的,對每個教師都一樣,但不同的教師上的課,效率、效果是不完全一樣 的。我們的基礎教育必須采取班級教學的形式,學生的語文能力得法于課內,所以課內也就十分寶貴、重要。 怎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成效?我覺得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結 合,其綜合性非常強。關于這一點,我已撰文闡述,在此不再重復。
第二,課堂教學應該立體化,多功能,一箭數(shù)雕,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思想情操陶冶于一 爐。比如初中教材有《晉祠》,我在教這篇課文時起始階段就設計了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首先請每一位學生用響亮 的完整語句介紹一處名勝古跡,學生從上海小刀會故址講到西藏布達拉宮,從杭州的西湖講到長白山的天池。 這個環(huán)節(jié)可達到以下幾個目的:(一)傳遞信息,擴大視野——一個同學講一處名勝,幾十個同學就講幾十處 ,相互進行了知識傳授;(二)培養(yǎng)說的能力;(三)發(fā)展智力——當學生站起來講杭州“柳浪聞鶯”、“三 潭印月”的時候,自然會喚起記憶,展開想象;(四)陶冶情操——讓學生知道中國數(shù)千年文化平鋪在中國大 地上,名勝古跡無處不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只用了一分半鐘時間,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興趣盎然。于是我順勢引 導他們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拿出一本厚厚的《中國名勝詞典》,說山西名勝的第一個辭條就是晉祠,讓學生打開 練習本聽寫。聽寫完之后,又齊讀一遍,校對一下。這樣做,試圖達到下面幾個目的:(一)激發(fā)求知欲,在 教學全過程中不斷調動求知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知道得太少了,需要學習;(二)培養(yǎng)聽寫的能力, 我是用記錄速度讀的;(三)檢查閱讀的準確度——讓學生聽寫之后,每一句再用號碼標出來,然后以瀏覽速 度對照課文,看哪一句可以跟哪一段對應。有個學生說數(shù)字不對,課文說晉祠離太原40里,而詞典說離太原25 公里。究竟哪個說法對呢?我讓學生再仔細讀,學生們說都對,因為課文說晉祠在太原西40里,詞典說在太原 西南25公里,那個學生是漏看了一個“南”字。于是我總結說:“漏看一個字,就差十里路,真是‘失之毫厘 ,謬以千里’呀!”學生因而切實感到閱讀要準確,不能粗心;(四)鍛煉比較思維的能力,讓學生區(qū)別詞典 與一般文章的寫法有何異同;(五)激發(fā)民族自豪感,讓學生知道在那么早的年代,我國就建造了那么高超的 建筑物。這樣,“一箭數(shù)雕”,兩節(jié)課學完,百分之八十時間都是學生在學,讀、寫、聽、說,老師只起指導 作用。
舉《晉祠》的例子,旨在說明幾個問題。第一,課的出發(fā)點要搞清楚,是從教出發(fā),還是從學出發(fā),不能 弄錯了。施教之功在于引導,點撥,啟發(fā),開竅,而不是自己在講臺上講個沒完,占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所 以課堂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第二,建立有效的聯(lián)系網。課堂教學是有結構的,傳統(tǒng)的結構是單向 型的,直線往復,即老師講,學生聽,或學生問,老師答。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小的缺陷,導致有些 學生只習慣于當聽眾,而不積極主動思考。所以要轉變?yōu)檩椛湫偷、網絡式的,讓教師的教作用于每個學生, 每個學生的反應再作用于教師。同時還要注意“兵教兵”,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師教的主 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動性。學生一旦主動了,教師就會跟著長學問。有一次我教《白楊禮贊》,一個女生突然 舉著手說:“我想不通,白楊樹不成材,楠木是貴重的木材,茅盾為什么贊揚白楊樹,貶低楠木?我是個小孩 ,人微言輕,但有的大作家也說白楊樹是不好看的!”說著,她從課桌中拿出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說文 中寫白楊樹“葉子硬得像金屬,枝條也不美”。我雖然以“象征手法,景隨情移”向她作了解釋,但這個問題 是我備課時從沒有想到的,這促使我更進一步的思考,以彌補備課的不足。
第三點,課一定要有鮮明的節(jié)奏。語文課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因此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很強的目的性, 至少一堂課的起始、高潮、結尾三個段落要清晰明了。課的起始階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鳴響,如京劇中 的“亮相”,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這一點應根據情況進行靈活設計。我教《藤野先生》,開始就使用了直觀 教具,先問“朝花夕拾”的含義,讓學生明白這本散文集是回憶性的;然后拿出魯迅在廈門大學時的照片和東 渡日本時的照片,讓學生觀看。學生看慣了魯迅的標準像,還沒見過他年青時的照片,所以感到驚奇,注意力 馬上就集中了,而我也就不用介紹時代背景了。教《孔乙己》時,我開頭就制造了兩個懸念。第一個懸念是: 我告訴學生,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也無不被這個苦人兒的形象所感動。據魯迅先生 的朋友回憶,魯迅在世的時候,對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學生沒有這個知識,一聽耳朵就豎起 來了);魯迅為什么最喜歡《孔乙己》呢?它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讀后請大 家回答。接著,我又推出另一個懸念: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 劇,而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悲劇。悲劇一般是使人淚下,而我們讀了《孔乙己》以后,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 是內心感到一陣陣的痛楚,這究竟是命運的悲劇、主人公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悲。恳驗檫@個悲劇是在人們 的笑聲中進行的。這樣,學生帶著懸念去學,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完之后回答說:它既是社會(清末下層知 識分子)悲劇,也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一個手不能提,肩不能挑,還不肯脫掉長衫的下層知識分子的性格 悲劇。所以,我覺得在課的起始階段,一定要花一點功夫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
課啟動完畢之后,即進入閱讀分析、訓練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階段。這個階段,必須把握好課的高潮。上 一堂課就和寫一篇文章一樣,好課應該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師的智慧,學生的閃光點 ,有讀寫聽說的結合。同時,課一定要有節(jié)奏,要有張有馳,張馳結合,起伏有致,疏密有節(jié)。有時訓練密度 要很大,有時要緩解一點,這是基于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鐘始終全神貫 注的,老師要意識到這一點,要有節(jié)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組織教學內容。教學一定要“胸中有書,目中有人” :“胸中有書”就是胸中要有教材,有教學目的,有教學大綱,對教材要爛熟于心;“目中有人”,就是要明 白老師只是導演而不是演員,要讓學生多表演、多訓練。我常跟青年教師講,45分鐘要全把握好是不容易的, 但可先上好一刻鐘的課,組織一個高潮,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
課的結尾當然也不能松懈。語文教師天天要跟學生見面,因此不能“畢其功于一課”,要想著今天的課應 撒一個求知的種子,為明天做伏筆;有些問題可以暫且擱置,也可以留著問題下課講,也可通過討論逐步解決 。我教《藤野先生》,采用的是在多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質疑的辦法。因為這篇課文學生比較生疏,所以我就讓學生 多提問。學生問了許多問題,其中有的問題問得非常好。例如一個學生說:課文第一句話就有語病,“東京也 無非是這樣”,“也”字是連接性的關聯(lián)詞,前面沒有句子,怎么能用“也”呢?我沒有立即回答,而讓學生 思考、討論,使他們明白“也”字含有許多潛臺詞:魯迅先生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但到東京 一看,那里的留學生醉生夢死,所以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把握課的節(jié)奏,還必須注意速度的問題。十九世紀蒸汽機時代、二十世紀內燃機時代已經結束了,而今是 信息時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了。教育必須適應社會和時代,適應經濟建設,所以語文課必須訓練學生思維的 敏捷性。在教《春》的時候,我就采用了“面上開花”的辦法,讓學生講一講有關“春”的美言佳句,一分鐘 之內,學生說出了“萬象更新”、“大地回春”、“春回大地”、“春雨霏霏”、“萬紫千紅總是春”等語句 ,既活躍了氣氛,又鍛煉了思維的敏捷,擴大了思維的容量。
第四,課要講究容量。提高效率,必須有容量作保證,才能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思想情操 陶冶于一爐。提高容量的關鍵,在于講和練的角度要準、方式要活!镀吒鸩瘛访鑼憻o名戰(zhàn)士犧牲前的那段 文字十分感人,我的教案第一次是想這樣提問學生:無名戰(zhàn)士犧牲前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是怎樣的?但我馬 上感到,這樣的提問蒼白無力,角度太糟了,于是劃掉,改成:無名戰(zhàn)士臨死前說了哪些話?有哪些動作?表 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可是這樣的提法也不行,我立刻又把它否定了。我想起了許多音樂作品的主旋律一出現(xiàn),就 能打動聽眾的心,震撼人們的心靈。于是我重新思考,調整了提問的角度:無名戰(zhàn)士留給人間的最后的話語是 什么?最后的動作是什么?與常人比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怎樣的心靈?當兩個“最后”的字眼一出現(xiàn),學生 的感情立刻就調動起來了。所以,同樣一個問題角度的選擇至關重要,一定要想法撥動學生的心弦,使語言和 思想雙管齊下。
第五,要有時代活水流淌。學生跟教材的距離很大,古文好比是天書,外國文學距離也很大,即使是現(xiàn)代 文學,也多是三十年代的。教師應精心備課,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想方設法把現(xiàn)實生活引進去,使課堂教 學中有時代的活水流淌,課文不管是古的還是洋的,一律拿來為我所用。比如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這跟 我們所進行的政治思想教育相差很遠。我教這篇課文,特意放在國慶節(jié)一過以后就教,采用對比的手法,讓學 生回想一下:1900年中華民族是怎樣的情況?從1840年以后中國遭受到多少屈辱?無數(shù)志士仁人前仆后繼,尋 求救國的道路,康有為、梁啟超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梁啟超變法失敗,逃亡日本,仍念念不忘國家的強盛, 寫了《少年中國說》,表達愛國情懷。用今日國慶的歡樂去映襯昔日的苦難,學生很快就能把近代的愛國思想 與今日的愛國思想聯(lián)結起來,意識到《少年中國說》盡管有時代局限、階級局限,但它畢竟“有一顆中國心” ;過去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呢?教過去的文章,如有時代活水流淌,學生就會感奮,學習 語文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當然,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僅僅是教學技巧問題,還與教學觀念有關。教文要符合育人的大目標, 老師要站在育人的時代的制高點上,時刻想著培養(yǎng)的是明日的建設者,是21世紀的人,所以要以語言訓練和思 維訓練為核心,讓學生自己學會思考,千萬不能搞機械訓練。另外,老師要學而不厭,打好功底,做一個知識 的富有者。一個功底深厚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自己回想起來,在初中時遇到一位擅長教現(xiàn)代文學 的老師,高中時碰見一位擅長教古代詩詞的老師,使我打下了語文的“幼功”,為后來改行教語文奠定了基礎 。
語文教學難是很難,但其樂無窮。我從22歲登講臺到今年66周歲,44年的教壇生涯,我覺得教語文使我生 命的價值更實在了。我能有機會涉獵祖國語言文字的寶庫,和那么多的文人學者對話,受他們的熏陶感染,這 是人生一大幸事。雖然歲月無情,我已是“黃昏”之年,但我們的語文教育事業(yè)卻是“齊魯青未了”。我覺得 教師的價值是在學生身上體現(xiàn)的,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xù)的!敖酱胁湃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青年教師們只要珍惜青春、刻苦鉆研、努力學習,就一定會有才人出、能人出,有成批的語文教育家出現(xiàn),不 僅在國內有名,而且要把漢語教學打向世界,使得世界各民族像學英語一樣,將來能學我們的語言。這是我的 想法,在我們這一輩可能是奢望,但在下一輩,在年青同志身上,是能逐步實現(xiàn)的。我以一個教育戰(zhàn)線老兵的 身份,向同志們致以殷切的希望:不要成為教書匠,要成為教育家,成為語文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