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語文教學內容重構》隨感
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霧森
——讀《語文教學內容重構》隨感
金山中學語文組 戴文開
我猶記得2009年7月26日在區(qū)教師進修學院參加的那次“聚焦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關于‘教什么’的研討”,有幸聆聽了王榮生博士關于“教學內容的確定性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報告。這是我第一次沉下心來認真思考語文教學中“教什么”與“怎么教”這兩者關系的問題。長期以來,可能有很多教師認為“怎么教”更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所教知識的接受程度。比如同樣一個知識,分別請兩位老師來教,教學方式更適合于學生接受的那位達到的效果必然更好——這從邏輯上來說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事實上卻沒有考慮到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學科的差異性。在除了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中(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師授課的內容相對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這個問題就“不足為懼”,重點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學具體內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對寬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什么”,如果無法確定適合且有用的教學內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結果也可能并不樂觀——或許你的教學方舟在出發(fā)伊始已經偏出了最佳的航道。
王榮生博士在這本《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的序言《語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情況的存在:“聽過語文課的人,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語文教學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師面對一篇篇選文而苦思冥想出來的教學內容。任何聽過由不同的語文教師教授的同一篇‘課文’的語文課的人,都會震驚:這些課實際是個體的教師憑自己的語文個人知識(亞里士多德稱為‘臆斷’)在從事教學;學生在學的,完全是由不同語文教師隨意擇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東西,這些東西有些甚至叫不出應該是什么名稱! “對著新標準,苦想教什么;捧著新教材,不知教什么;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這些現(xiàn)象,在語文新課程的實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聞或者目睹,對此我們應該老實地承認并嚴肅地面對!睂τ谶@番話語,我的心中是有些“誠惶誠恐”的,作為一名青年語文教師,由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還處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雖然一直很努力地備課,盡力去設計好教案,或是通過不斷聽課向其他教師學習、求教,卻必定還是在一些時候不自知地掉進了這個“無形的漩渦”……令我感到高興的是,這本以《語文學習》為平臺,集結教育第一線的眾多優(yōu)秀語文教師共同匯編而成的教育研究著作并不是艱澀理論的重重堆砌,而是一個個生動翔實且充滿智慧思考的教學案例,目標只有一個——讓你在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得到啟示,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著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霧森林。通過靜心閱讀,我已經找到了屬于當下的一些答案(說“屬于當下”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自身教學經驗尚不充足,致使對一些教學理念還不能很好地參悟;二是因為教學論著本身就是“常讀常新”的,可能自己隨著年齡與教齡的逐步增長對一些先前即已理解的教學理念有更為深入的認識)——那既是對自己曾經那些正確的教學內容的肯定,亦是對欠缺之處進行改變的信心。
就拿寫作教學來說,比照本書中的“寫作與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研討”這一章專題研究,我覺得自己的教學實踐是有得有失的。我本人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所以我是將自身寫作的感性體驗與掌握的一些寫作方面的理性知識與技能糅合起來教學生寫作的。我在2009學年度的校級課題《高中語文隨筆寫作指導的研究與實踐》中談到一些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寫作的過程本身是一個由觀察、體驗——分析、思考——感悟、體會——表達、抒發(fā)四個環(huán)節(jié)所構成的緊密、連貫的過程;而現(xiàn)實是,我們往往弱化了前三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無法‘我手寫我心’、‘我口述我情’,造成了‘閉門造車’、‘無病呻吟’的現(xiàn)象普遍產生! 而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又特別強調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因為它是后面環(huán)節(jié)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論》中也說到:“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fā)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生活充實的涵義,應是閱歷得廣,明白得多,有發(fā)現(xiàn)的能力,有推斷的方法,情性豐厚,興趣饒富,內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葉圣陶《怎樣寫作》,中華書局2007年8月第1版第8頁)我認為,無論是“觀察、體驗”,還是“生活充實”,目的都是希望學生們能真正地關注自己的生活(由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共同建構的可感知的知性世界),對生活有更為深入的理解,這是寫作的根本和源泉。這個觀點在本書的《把生活意識導入學生寫作》和《寫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信〉教學案例》這兩個案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印證。兩位作者分別通過設計寫作情境和引導學生點評同學文章的方式,著重闡釋了教師應把“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作為學生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興趣和真情實感,因為“只有這種真正來源于生活的、帶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的、凝注著寫作者真實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雖然大家可能在關于“教什么”的主體認識上是吻合的,但在此基礎上,在落實到教學內容具體細節(jié)上該“教什么”時,我也看清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有些捉襟見肘了;仡檭赡臧氲膶懽鹘虒W經歷,雖然自己也指導過一些學生在寫作方面(競賽作文和文學寫作培養(yǎng))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績,但這畢竟只是“零敲碎打”,而且這些學生本身的文學功底比較好——我一直認為,她們好比火箭,本身就有升空的實力,我只是扮演了“火箭推進器”的角色。而現(xiàn)實是,在一個班級中,不可能人人都是“火箭”,因此“推進”的具體內容也就不能只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了。并且,我現(xiàn)在反思下來,自己在具體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可能更傾向于“怎么教”:比如2009年4月9日我在本班組織的“我們的隨筆生活”隨筆交流會中給聽課老師印發(fā)的簡介上提到:“從08學年開始,我在本班開設了每周固定一節(jié)的隨筆交流課,以此取代原來的‘老師寫評語,學生無交流’的單一模式。學生的隨筆交流的過程即是情感、心靈交流的過程,如今把‘課’改為‘會’,旨在更大程度上讓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在互動中彼此敞開心扉,圍繞著隨筆寫作內容各抒己見,以此激發(fā)學生們進行隨筆寫作的熱情,走上‘主動寫作’這一通向寫作成功的關鍵性的一步。”——我想,這個活動的初衷是好的,同時通過實踐也印證了設計這種交流的形式所達到的“怎么教”才比較好的效果,學生和聽課老師的反響都不錯;只是現(xiàn)在想來,可能還缺少了一些實質性的寫作教學內容,雖然結果并未顯現(xiàn)失敗的跡象,但心中總有些背本趨末之感了。從長遠角度來看,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更應該落到實處,在內容“緊實有用”的基礎上再輔之以豐富且易于學生接受的形式,那就可謂“錦上添花”了——這樣說當然是容易的,但我首先必須從嚴謹?shù)剡x擇教學內容開始,一步步扎實地向這個理想的目標邁進。
每每看完了一本教育論著,寫下自己的讀書感受時,我的心情都是格外的愉悅舒暢——從這些書中所收獲的知識大抵都能比較容易地直接用在自己的教學中,并且能夠預見其將產生的積極效用;而當我合上了這本《語文教學內容重構》時,卻不敢輕易將它放下——從樹立“重構語文教學內容”的觀念到為之進行探索實踐,以至于最終的實現(xiàn),這無論對于教育研究者還是一線教師都是何其之難的!我只想說,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盡快自主地嘗試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霧森林,不能眷戀這森林中原有的“安逸生活”,也不能寄希望于那“迷霧”自行散去而為此付出長時間的等待——雖然我們都知道這“自主地嘗試走出”的背后肯定是充滿著困惑與艱辛的。
我相信:任重道遠,謹始慮終,躬行實踐,必有所成!
【讀《語文教學內容重構》隨感】相關文章:
重構教學內容之我“踐”08-16
讀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有感08-22
語文課教學隨感08-23
讀《高氏故事》隨感08-17
重構自主學習的理念08-17
模式重構與基本評價08-05
語文教學內容新體系初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