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讀后感
《傳習錄》讀后感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傳習錄》
黨政辦 陳樺:
“王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生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即“知”與“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這種新奇的思想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它告誡人們?yōu)樯埔l(fā)自內心,要言行合一。有些人喜歡口頭大談道德仁義,現(xiàn)實中卻沒采取什么行動。他們會說自己內心是善的,只是沒有“行”,并認為這也足以說明他們是善人,但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明白某一個道理之后,要真正有相應的行動,才是真的明白!
財務部 黃沁蕊:
《傳習錄》的精髓在于將心和理合二為一了,他說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體的,不可分開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我以為這個理不是別的,而是合理。理只是一個合理,合理就是理。中國人最倡導的就是合理,我們似乎總是很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很沒有原則。但其實我們是講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說合理的話,而這個理則需要自己去把握和體會,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和尺度。
中國人一直講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自己在心里覺得合理,在邏輯上講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平靜和安慰。試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寧嗎?肯定是心里不踏實以至于輾轉反側,痛苦不堪。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這件事的前后捋順了,想通了,能夠說服自己了,自然如釋重負,仿佛獲得解脫,從心理上獲得一種安慰。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東西才能讓自己心安,不合理的東西你不會心安。
總師辦 肖健:
徐愛勤學好問,常常請教王先生。徐愛就“知行合一”、“心”與“天下事理”等問題困惑不已,糾結其中。
在王陽明看來,這些都是毫無必要的,為什么?因為這些本來就是一回事。有A必有B的事情,不必苛求,順其自然清流而來。他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只要心到了,后面的行、天下事理都是細枝末枝的東西,沒有必要糾結。
只有我們只見一葉不見森林的主兒,不知道背后的規(guī)律,以為我們看到的表象就是全世界,而糾結于此。
如同我們去學習如何講話、如何打動人等各種技藝技巧,市面上應運而生有很多此類書籍,教人如何講話最動聽。在先生看來,真、誠就足以。真情實感才是根本,停頓、語調只是錦上添花。我們?yōu)榱嘶ǎ浟烁。去追逐花,講求抑揚頓挫、講求邏輯,在上面花費了太多時間,孰不知,沒有根的花,活不了多久。
工程部 朱吉瑞 :
我們常說因材施教,而王陽明則更進一步,他因材按量施教,更科學合理地分配學生的精力,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也應該遵循這個方法,即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所謂過猶不及,不是說有一百分的力就要用一百分的力,當然盡力去做自是應該,但留有一定的精力來應對后面的挑戰(zhàn)才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的做事方法,要有一個統(tǒng)籌兼顧的大局觀,合理地分配手上的資源和力量,才能把一件長遠的事情完成得更好,這和我們建設單位的宏觀工作思路也是吻合的。
工程部 高文:
心學推崇人性本善,只因受世俗的蒙蔽和誘惑而迷失了本性,因而要不斷地去除各種欲望來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恢復原有的至善本性和良知,并且通過知行合一,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因而在現(xiàn)在這個浮躁和功利的社會,學習王陽明先生的的哲學,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因為內心寧靜、于世無求,也就心無雜念、寵辱不驚;因為心無雜念、寵辱不驚,也就專心致志、心如明鏡;因為專心致志、心如明鏡,也就可以領悟事物的本質并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行事,從而獲得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結果。順勢而為,人生自然是贏家。
銷售部 周浩:
王陽明認為光有知是不夠的,知而不行非真知。如果你自己在內心覺得合理,邏輯上說得通,這不代表就一定真的合理,很可能到實際中又變得不合理了。所以才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內心覺得合理的東西用外界事物來驗證,用行動和實踐來證明你的理論是合理的,這也就是實際合理。所以,光有邏輯合理是不夠的,還要實際合理,或者事實合理,經(jīng)過事實驗證的合理才叫真的合理。這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
商管公司 孟慶賓:
王陽明把客觀的具體事物都說成是人心或主觀意念的表像。一切東西都要依賴人的心識和知覺而存在, 例如他說: “你未看此花時, 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 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奔热蝗绱, 王陽明要世人所格之“物”就是人的心識, 意念和知覺。簡而言之, 他的知識論并不具有科學和實用性, 而是一種神秘性的直觀, 因為他 “取消了事物的客觀獨立性, 取消了知識的客觀內容!
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蘇州城投地產發(fā)展有限公司 黨政辦 / 編
2017年7月13日
【《傳習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傳習錄》有感 《傳習錄》讀后感07-19
傳習錄讀后感09-19
《傳習錄》讀后感04-02
傳習錄讀后感5篇03-29
《傳習錄》讀后感4篇04-01
傳習錄讀后感(5篇)05-14
傳習錄讀后感10篇05-09
傳習錄讀后感(10篇)05-09
《傳習錄》讀后感(10篇)05-06
傳習錄讀后感10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