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讀后感(精選2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親密關系》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
看錯本了,要看的是羅蘭米勒的《親密關系》,沒做好功課,尷尬了。
一切建立在清醒愛的基礎上時,才有資格談論親密關系。否則就是各取所需為目的,或是稀里糊涂掉進陷阱。只要是清楚并自愿,那也挺好的。擁有愛的能力,需要人格完善。兩個人有獨立的人格并且真心相愛,經營關系的過程中,付出為基調,尊重為基本,享受甜蜜為目的。至于成長,是自己的事,有沒有這段關系你都要成長。
另一個人越來越融進自己的生命里時,自身暴露出來的問題,要自己去正視和解決。談論挺多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否認有影響,但不管童年有過什么樣的經歷,都不該指望著有人來幫助你走出來。依賴是因為愛ta,不是沒奶找媽媽。
與伴侶一起共同成長進步是好事,但莫要過度強求。戀愛的初心是心無雜念的愛這個人,喜歡和ta在一起幸?鞓返母杏X,而不是為了成長而去發(fā)展關系。
整本書濃濃雞湯味,有點啰嗦,簡單事情復雜化,像錢塘江老娘舅和傳教大典的結合體,看得我覺得自己的心和靈魂都是黑的。大體就是出現問題的時候,對自己和伴侶誠實,改正習慣性將對方放在對立面。少胡思亂想,多交流真實感覺,避免誤會堆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不過坦誠的前提條件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相愛,所以不是什么“親密關系”都能親密。愛情里合不合適很多時候完全靠運氣,親密關系的.發(fā)展只是為了相處過程能漸漸契合而選擇做的調整,甚至是一些妥協(xié),讓雙方在一起更自在舒適。我們真正需要學會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有情緒,但不以此理直氣壯傷害對方,和別忘記兩個人最初為什么在一起。不要因為過去與未來,忽視掉了最重要的當下。人生那么短,擁有了就好好珍惜,做好自己,愛對方,其余的該是順其自然。
書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是,在關系沖突中,人們會產生這種想法:
我沒有真的愛過他,就連我們剛認識時也沒有,我跟她結婚只是因為厭煩了約會,他事實上沒有我想象中那么熱情,我們結婚的理由,沒有一個是對的,
她剛好出現在我失戀、心情低落的時候。事實上我仍然愛著安妮,我以為他跟我結了婚、安定下來之后會改變。我是中了她的計才會娶她。
我們結婚的時候,兩個人都太年輕了,是雙方父母逼我們結婚的,除了她就沒有別的人愿意跟我在一起了,所以我只好娶她。我結婚只是為了逃離我的家人,不管嫁給誰都好。
那么問題來了,如上所述,與愛無關的這種最初就稀里糊涂腦里卡屎的親密關系,需要呼喚愛嗎?要不先洗把臉清醒一下?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如果你放棄了,那就必然有人會替你做決定。這跟什么經營關系,處理感情毛關系都沒有。先完善自我吧。
結論:強行親密關系最致命。
濃濃雞湯,喝上一碗,不過多時,便會化成一泡尿,離我們遠去。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
其實這本書很多地方沒讀懂,一方面是涉及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本書是譯作,讀起來沒有那么通俗易懂,甚至有很多抽象詞匯,比如靈魂關系、被害者監(jiān)牢、投射等。但整體上給人的觀念沖擊還是蠻大的。幸;橐鰬龊靡韵聨c:
第一,婚姻是一個人的事,需要一個人百分之百負責。如果你覺得應該每人一半,那么雙方都會認為自己比對方付出的更多,不滿、抱怨、批評、指責就會及時趕到并不斷圍繞在你們身邊,讓你們相互攻擊,直至你想要結束這段婚姻。因此,聰明的伴侶,要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推給對方,當然承擔責任并不是讓你成為犧牲者,比如說地臟了沒人拖,你不必強迫自己去干,也不必要求對方去干,只要等到你想干或對方想干時再去干就行了,不要擔心沒人干。
第二,不要對伴侶抱任何期望。期望是憤怒的前身,對對方期望值越高,你的憤怒就會越強烈、破壞力也越大。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你不要期望他會理解你,滿足你內心的要求,只要你有期望,受傷的肯定是自己。
第三,你覺得伴侶是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就是什么樣的人。伴侶是你的一面鏡子,比如,你指責伴侶懶惰,其實就是自己懶惰,如果你勤奮也就不需要她勤奮了,也不會在乎她是否勤奮了,正是因為你的懶惰,你才會要求她勤奮并把責任推給她。這就是投射,是不是很神奇啊。所以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
第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即接受對方的一切,包括優(yōu)點和缺點,因為人不可能完美。如果你開始討厭對方了,說明你們之前的愛是不真實的`,是建立在相互滿足的需求上的,是經不起現實的洗禮的。
第五,允許。允許她睡懶覺、允許她不會做飯、允許她不會打掃衛(wèi)生,總之允許她所有的缺點。
想要做到這五點,確實不容易,但若你做不到,那就說明你不愛她。怎么辦呢?如果你決定要跟她幸福的走下去,那就去愛她吧。愛是一個動詞,只要你決心去愛了,感覺就不一樣了。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是這樣,我還有必要跟她在一起生活嘛?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你真的不愛她,因為你還沒有去嘗試就動搖了,就放棄了。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3
作為理工科出身的我,很難在親密關系中無師自通,這部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就是試圖在人際交往尤其是伴侶關系中尋求一套方法或者秘訣的想法是行不通的,這本來就不是依靠理性和邏輯來詮釋的科學原理,可如同宇宙中最復雜神秘的奧秘一樣,無條件的愛和靈魂關系,吸引我們發(fā)揮人性最真實和自然的一面—陪伴,可它卻同樣如星云一樣,充滿綺麗的美妙體驗卻極為難得。
我想如果在一段關系中,彼此感覺到止步不前,或面臨絕望,都可以來看一看本書。幻想的破滅,在書中被形容為月暈,是關系開始前最讓人暈眩的階段,也為以后的相處埋下了隱患,這一段通常我們會充滿失望,偏差行為由此而生,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占據了思維,想要擺脫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放棄期待與控制,當愛替我們做出了選擇的時候,再看我們所愛的人就如我們的一面鏡子,接受了自己也就能夠坦然面對伴侶?杉词苟冗^了這個階段,下面還有更危險的一段旅途,在這個階段大部分走散的情侶選擇分道揚鑣,所有我們童年時期留下的痛苦印記都會在此階段被反復播放,受害者監(jiān)牢通常讓伴侶間互相仇視,傷害彼此,一個幾乎貫穿始終的想法就是自己懷疑當初的選擇,認為這時是放棄的時候了。如果我們不停得陷入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三角形的監(jiān)牢,需求被忽視而得不到滿足,親密關系會給我們的痛楚遠超曾經甜蜜的感受。選擇聽從靈魂,追尋能夠雙贏的辦法是唯一解決的途徑,因為一旦我們選擇了與伴侶對立的立場,我們就永遠沒辦法體會自己和對方真實的需求和感受。
而對于書中結尾里,達到啟示階段的伴侶,究竟是什么樣的'體驗,未曾經歷我真的想像不到,在這里作者提到的一個關鍵點,是作者提出要讓個人的需求與真正重要的事情協(xié)調吻合,真正的愛不是犧牲、妥協(xié),而是發(fā)自內心的給予和信任,究竟我們會到達這個境界,還是我們會原路折返這都是隨時會發(fā)生的。
雖然書中很多描述戳中了感情經歷中不少死穴,給出的方向也叫人深省和啟示,可我還是認為作者在書寫上太主觀和隨性了,導致很多時候讀起來接受無能,思維跳躍。而且不單是心理層面的理解程度,一些對于何為靈魂,什么是對真理的追隨有著雞湯和玄學的影子,所以四星平分。
但對于情侶翻看還是很有借鑒意義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4
曾思索一個問題:戀愛、乃至婚姻,之于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從常理來看,交友戀愛、結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過場,似乎經歷過這些才得以圓滿。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嗎?經歷與否給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何影響?
一個人若能在生活中強大勇敢、內心足以堅強應對任何風雨波瀾,且更加向往獨立與自由,真切享受獨自行走的狀態(tài)。那獨自一人或許便已足夠,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說,這十分令人欽佩贊賞。
然于我恐怕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獨自“走在冷風中”。
于我而言,戀愛或是婚姻,是尋找同行人,尋找一半、一伴,尋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戀愛還是婚姻,不過是形式、是狀態(tài)、是過程。
那又不得不問,為什么還要另尋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嗎?血緣至親難道還不夠嗎?親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據了我們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運的話,會一直延續(xù)到我們生命的盡頭。但是受到人生長規(guī)律的限制,從年齡和身體機能上來看,原生親情的陪伴便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環(huán)境,我們之間或許就有同樣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著相同的拼圖,拼來拼去可能更多是重疊、沖突,而難以相互補充、擴展。
所以我們“手里拿著拼圖”,開始尋找可以滿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發(fā)現一個人,手中握著我們需要的碎片,拼湊在一起竟還是一副不錯的畫面。既然這樣,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覺得,戀愛、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種自我和他我的補充、滿足和實現。就像那段話說的“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借助他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借助他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她,愛著你,其實只不過借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的欲望”。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5
對伴侶的需求來源于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愛。幼兒時代兩大需求分別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幼兒時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于很快忘記了事情原委,卻仍保留著從事件中獲得的狹隘的理論,伴隨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說是狹隘理論,是因為幼小的創(chuàng)傷對于幼小的心靈來說還是顯得有點大。這些帶有閱歷限制的理論可能隨時在與伴侶的相處中爆發(fā)出來。親密關系就是通過伴侶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來治愈小時候的心理陰影。幼兒時代一次次未被滿足的需求逐漸構建起來理想伴侶的模樣。事實上很難找到一個完全理想的伴侶,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適當放棄一些想要強加到伴侶身上的事物,這樣會好很多。伴侶之間應該會經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內容對方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希望通過提高音量或一種近似威脅的態(tài)度企圖控制對方,讓對方聽從自己的安排。
創(chuàng)建親密關系的秘訣就是通過解決現在的沖突來解決內心積蓄的沖突。并且,一旦度過了蜜月期,可能會對伴侶有諸多的意見,找個愛你的人不是換個主角就能過的很好。既然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改變,但是又要為了伴侶改變自己。主動改變自己,重新審視伴侶的缺點,可能會發(fā)現不一樣的體驗。
書中提到一些解決爭吵的小技巧,比如擁抱,親吻。這些動作都能給生氣的人帶來特別強烈的'被需要感,這絕對能治愈內心的憤怒。另外一個靠自己情緒的跳躍,書里稱他為“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論我們當前的情緒在何處,都可以瞬間轉換到幸福、開心的狀態(tài)里去。當爭吵的面紅耳赤、且爭執(zhí)不下時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對親密關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我感覺,若是小時候家庭有很好的親密關系,離開家庭的庇護之后應該會很快嘗試建立新的親密關系。否則可能不會急著去尋求親密的伴侶關系。由于家庭的傳承關系,可能親密關系也具有一定的傳承。
亂七八糟不知所云。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6
作者把親密關系的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
“親密關系”是為了引出我們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而存在的,如果總是逃避關系中不好的感覺,一個人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坝H密關系”的功能,讓人們可以去面對從內心重新浮現的不舒服感覺,以及認為自己不完整不夠好的部分。
當我們摘掉所有面具,放棄所有防衛(wèi),消融所有信念,那個設計人生劇本的真正的“我”就會自然呈現出來。會發(fā)覺,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戲中的'“我”藏得很深,為了更加精彩,還在外面做好了各種各樣的偽裝。當劇中的“我”歷盡艱險、痛苦揭開層層偽裝時,終于發(fā)現是一場戲,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蟲就成為了蝴蝶。
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里邊面對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這時候,盡管生命從未中斷,但是,蝴蝶已經成為與毛毛蟲完全不同的生命了。當人醒來,生命還是那個生命,但是醒來的人已經不是夢中的人了。
“尋找真摯永恒的親密關系,其實就是尋找自我!
當開始尋覓人生伴侶時,我們通常不會察覺,其實我們真正在追尋的事物,偉大得超乎想象——要比兩個靈魂之間可能發(fā)生的事大得多。我稱之為“從親密關系中體驗到的真理”。在“靈魂關系”的路途上,我們不單是在尋覓愛情,還是在尋找一種能讓我們一再陷入熱戀的經驗。就像勇敢的騎士尋找圣杯一樣,我們希望從親密關系中得到能滿足身、心、靈三方面渴望的東西。表面上看來,我們似乎只是孤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但事實上,在每段親密關系的背后,我們的靈魂在運作著,引領我們去體驗靈性上的滿足。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想要親密關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與陪伴,這本書就是為這些人寫的。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fā)人生意義與方向,并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我們幫助的人際關系。這也就是“靈魂關系”。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7
同伴閱讀的第一本書:有師友的夾持,有學委及學委助理的鼓勵,有陳老師、丹姐姐和玉姐姐等書友的精彩分享,讓渺小的我獲益匪淺,感恩有你們一路陪伴、閱讀與前行,讓我感覺自己無論是外貌還是心靈,都變美啦,渾身充滿了愛的能力!
本書閱讀不易,不知是翻譯緣故,還是作者表達因素,有時一句話,我反復閱讀與品味,才能明白它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到底對不對,哈哈)。故每次閱讀時,我都會提前做些心理建設與精心準備:打開加濕器、泡一杯檸檬精油茶、外加播放輕音樂,先讓自己整個心靜下來,慢下來,細細品味這份跌宕起伏的親密關系。
臨近大作業(yè),我把自己閱讀時涂涂畫畫的部分,串起來再欣賞了一遍,內心還是會怦然心動,還是會傷心與難過,最后感受到一份美美的愛在心中流淌。
親密關系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療愈自己的創(chuàng)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過去的創(chuàng)傷并不會隨時間而逝去。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chuàng)傷。你情愿自己是“對的”,還是“快樂的”?痛苦雖不能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卻可以選擇。如果你想一窺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態(tài)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說,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找到并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歡本書對伴侶的定位,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與使你快樂不是他的職責。
他會在你的人生需要時扮演三種角色:
①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fā)你關注的不舒服感;
、谝幻蠋煟涸谀闾剿髡鎸嵶晕业臅r候,激勵與啟發(fā)你;
、垡幻巴姘椤保洪_啟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懂得了這層伴侶的定位,相信對我的愛情之旅加足了燃料,插上了翅膀,靜靜地等他來,然后與他一同步入這人世間充滿煙火氣息的美好幸福生活。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8
最近終于把《親密關系》這本書讀完了,從打開到讀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估計是我讀的時間最長一本書了,上次讀《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時間。
親密關系的重要性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會有人陪你一段時間,然后各奔東西,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很多人,有些會成為我們的朋友,有些會成為閨蜜或者哥們。但是最后會發(fā)現真正能一起走很長時間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們經過很長時間也遇不到互相欣賞的戀人。我很困惑,為什么我們會是這樣子,是我們聯(lián)系不夠緊密,還是一起吃的飯次數比較少。
我們覺得和自己有關聯(lián)的人正常社會交往變得必不可少。為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系,我們還期望與那些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礎是一種獎賞。和他人會給人愉悅,如果他人給予我們大量的興趣和贊許,我們就會對這種關注和接納感到非常高興。而這種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獎賞越多,對我們來說吸引力就越強。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人們更可能喜歡和結識更臨近我們的人,因為臨近常常能夠導致熟識,而熟識又引起喜歡。
禮尚往來,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對方是否接納自己,是大多數交友時思索的重要問題,而對方也喜歡你的時候,你會發(fā)現自己值得被愛,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喜歡與我們想象的人。如果我們能遇到和我們剛好相像的人,與我們同樣的背景,興趣和品味,也會令人感到愉悅快樂。
溝通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為聯(lián)系少而慢慢疏遠,有些是因為吵架而開始互相詆毀,有些是因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兩個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對方犯了一個你無法原諒的錯誤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積累需要漫長的打交道,但是摧毀感情基礎,卻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這個東西是個脆弱的東西,有時候不堪一擊,說錯一句話就可能友誼的小船就翻了。
寫到這里我也不知道怎么寫了,可能經歷的還是不夠,很多地方還沒消化,只能先這樣了。以后有新的感悟,再進行補充作者:曾永富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9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系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親密關系》
雙十二,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系》這本書。這是我第三遍接觸這本書了,之前學習過2遍,但總是很無感。
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多!っ,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咨商師。他運用廣泛的經驗,幫助個體依直覺來引導行動,發(fā)現他們自己要找的答案,并體驗到活在順流之中的輕盈,進而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的體驗性方法,使理論與生活無縫結合。
《親密關系》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親密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關系的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xù)這段關系。書中通過月暈,幻滅,內省階段和啟示階段四個階段來揭秘了親密關系的本質,告訴我們:這個世上沒什么天生一對最般配,也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其中,對我而言,內省和幻滅兩個階段是讓我最有感觸的兩個部分,因為最近2個月,我都在這兩個階段里徘徊。
兩個人為什么相愛?
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人選擇在一起并不是因為真正的相愛,而是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需求,你剛好可以滿足我那種缺失的愛,而我也可以剛好可以滿足你,所以才會選擇在一起。聽起來這個本質會讓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這個道理。在我們的關系里除了交換和控制,還需要真正的愛,一種屬于靈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愛。
結婚后,兩個人都以最真實的面目面對對方時,發(fā)現對方其實并不像自己當初所想的那樣愛自己,并不能夠滿足自己內心缺失的那部分愛的時候就開始走到幻滅階段。
在幻滅階段,會經歷3個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責別人,抱怨別人;迫害者角色禍害別人也禍害自己,一點不對就自殘甚至自殺。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就是通過愛,因為只有足夠多的愛才能夠真正解決本質問題。
在反省階段,最明顯的做法就是:吵架。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并不是那個導火索,而是因為這件小件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傷害,為了避免心碎,我選擇吵架來獲得安全感。但是,這根本無法解決內心深處根本性的問題。而我們因為認知的局限性,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首先要學會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為什么會有那種感覺,然后告訴對方這是自己的問題,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或者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對方真正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溝通和交談來解決問題。當雙方可以進行深入的交談時,關系就會得以重建。但如果溝通無效,雙方都無法得到安慰,那么關系就無法緩和。
對此,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觀點:與其苦撐,不如放手。
與其苦撐,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兩個人真的不合適,就沒有必要勉強在一起,不如離婚。離婚只是一段關系的終止,說不定你可以通過對這段失敗婚姻的反思,能夠發(fā)現自己的.潛能。當你勇于走出迷霧,主動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時,你會找到另外一種人生價值。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男女平等,所以沒有必要非要把兩個不愛的人綁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對對方的依附可能都無法換回真愛。所以有時離開也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我和老公常年兩地分居,收到書友群里信息的時候,一看是講親密關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為現在我一個人帶兩個孩子,根本就沒有親密關系的問題了,但書友告訴我,親密關系真的不僅僅只有夫妻關系,還有原生家庭,親子關系等等,本質性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通過再次深入學習這本書之后就覺得我是真的來對了。因為我有原生家庭問題。
我是一個在原生家庭當中有太多的傷害的那種孩子。父母長期的忽視,控制和語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問題,在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曾經,我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走出來。但是在參加這次讀書會時,我發(fā)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其實已經走出來了。當我聽到原生家庭的問題時,我再也不是對號入座,內心做1萬遍對父母的譴責,而是對最后的解決方案完全對號入座了,因為我已經成功地走過了受害者角色,擺脫了差點讓自己陷入深淵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決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擾的相處模式。
事實上,并不是這次讀書會讓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認識了我的導師之后,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幫我徹底地擺脫了原生家庭問題。再次學了《親密關系》之后,我更加確定,一切的親密關系問題都是可以用愛和感謝來解決的。
當你真正的學會放手之后,是能夠得到那種流動性的愛的感覺的,這是一種真正的愛,我之所以走出來了,是因為我跟父母的關系已經完全緩和,現在的相處變得輕愉快,就是書中形容的那種感覺:愛在心里流動。
在最后書友分享階段,有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書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愛”的時候,她說兩個人最真誠的愛其實就是當另外一個人在旁邊喝酒吸煙打牌的時候你可以在這邊平靜地看書,兩個人互不影響互不干涉,這就是最好的愛的狀態(tài)。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0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后并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通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系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wěn)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F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系,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里發(fā)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于平淡,曾經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fā)現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fā)現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的美感瞬間蕩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丑陋,本身并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fā)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于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huán)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后,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系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系,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盡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于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于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里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于親密關系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wèi)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著防衛(wèi)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里,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系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系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里邊面對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橐鲎顖皂g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通過伴侶遇到自己并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1
我覺得這是一本將“親密關系”歸因的書,但在字里行間對如何處理親密關系給出了方向性的指導。具體如何處理,目前我仍然認為NVC是實用性最好的方法,兩者結合著參考、印證、理解讓我收獲很大。
總體感覺書中蘊含了很多個體心理學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親密關系只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他也希望大家通過梳理親密關系,最終達到自身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我覺得這點與個體心理學的最終目標不謀而合。
作者將親密關系分為五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靈魂。我分為三個任務——擇偶、交流、升華。無論是五個階段還是三個任務,都存在一條看不見的線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原生家庭、童年經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些客觀對我們主觀形成的影響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親密關系中的“問題”幾乎都是雙方行為碰撞出來的,行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們對經歷進行詮釋后得出的結論。按照這個邏輯,解決“問題”的`終極秘密武器,最終將導向重新審視兒時的經歷以及當時自己所做的決定。有意思的是,只有當自己的某些意識蘇醒,并接納和承認某些“真理”后,才能進入“審視”階段;同時堅持“審視”狀態(tài)也是個需要練習的技能。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2
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如何在“親密關系”中獲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們當然可以把在“親密關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難、傷痛歸結于外因或他人,可是這樣往往是于事無補的,我們還是得不到我們向往的幸福,傷痛依舊無法痊愈。
就讓這本書帶我們一起來了解“親密關系”的本質。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親密關系中,一切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了解這些行為的動機能夠更好的看清我們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維)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么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有需求就會提出要求,想把他們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然而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后的需求,并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著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什么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注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fā)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我們都應該思考,為什么會感到失望和憤恨,是什么沒有被滿足,而這些都是一定要被滿足的`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每段親密關系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后,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fā)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zhí)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zhí)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覺察他人)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系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系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么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墻而過”的藝術。(內醒,覺察自己)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系中最丑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墻,讓你痛苦萬分。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么如何“穿墻而出”?
在親密關系中,有很多的“墻壁”包圍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穿墻”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jiān)牢呢?雖說親密關系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并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橐錾钍悄阋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然后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自由并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fā)現親密關系當中到底有什么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沒有什么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3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閑,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墒,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為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后,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于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圣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許”(LET)。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系的墻壁,體驗過“墻外的生活”,因為靈魂關系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么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為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霸试S→→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靈魂關系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4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現較高級的需求。想來也是有幾分道理,畢竟在我最窮的時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時候能吃頓肉,女朋友什么的總感覺不是自己要考慮的問題,也算側面驗證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
隨著日子越來越好過,每天中午穩(wěn)定的一葷兩素,讓我的內心開始急劇膨脹,需求層次也從低級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仰望星空時,我不再關心“明天的腸粉能不能加個蛋?下個月的房租還差幾塊錢?”而是開始思考“像我這樣優(yōu)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許久,終于也沒想出什么正兒八經的東西,反倒脖子酸的厲害。無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類最好的朋友-書籍,于是花了幾十大洋買了這本《親密關系》。
450多頁的正文,卻也不枯燥,比起曾經那本令人哈欠連連的《社會學新編》,甚至覺得津津有味。這大概就是國外學者編書的優(yōu)點吧,沒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論和名詞解釋。他們習慣用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獲取數據支撐,形成結論,讓你無可辯駁,再舉出生活中的類似場景讓你來加以想像理解。當然我們看書不是來討論學術的,我可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找對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樣才能吸引女孩子!焙冒,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現對于我們有獎賞意義,無論是實際的物質利益還是愉悅的情感體驗。當你想到一個人都會忍不住嘴角上揚,證明她對你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樣,每個月都會給你多發(fā)工資的老板,你也會覺得他和藹可親。
我們更容易喜歡身邊的、經常交往、重復接觸的人,無論男女我們都喜歡長相可愛的人(果然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卻不喜歡他喜歡所有人,而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絕了別人,又喜歡我們的人。我們喜歡和我們相像的人,外貌、性格、愛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點越多,彼此越喜歡。
可能一些小朋友會有很多問號“你看某人長得還沒我?guī),他居然有這么好看的對象?這不科學!”對此,作者也說了,匹配是一個廣泛的過程,名望、財富、健康、才能、和長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樣,能用來吸引心儀的伴侶。太完美的人,我們根本高攀不起,我們都會綜合各種條件之后,選擇和我們綜合實力旗鼓相當的人配成一對。只是男女兩性最看重的東西不一樣,男性特別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齡,而女性更關心伴侶的經濟狀況,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歡沒什么錢、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歡有一定經濟基礎、友善、長相一般的男性作為伴侶。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議題: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男女之間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誼嗎?他為什么會出軌?分手后還可以做朋友嗎?委婉的拒絕還是直接的拒絕更令人難過?離婚究竟傷害了誰?孤獨終老與不愛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個更痛苦?待有緣人學習,在此不一一贅述。
讀完此書,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愈發(fā)覺得曾經的自己天真爛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認現在的自己是變的現實利己。我想回到許多年前,把這些道理講給過去的自己聽,告訴他什么是愛情,誰又值得珍惜,當然無論他愿不愿聽,我都會先給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滿地找牙。人推翻曾經的自己,何其難,無異于一場蛻變。三月的暖風已去,七月的陽光正烈,初春的嫩芽,雖春雨未至,卻仍該向陽生長,遮一片陰涼。待秋風蕭瑟,與枝共舞。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5
《親密關系》是克里斯多!っ系囊槐緯,副標題是通往靈魂的橋梁。也就是說,通過構建親密關系,可以到達自己的靈魂。
可是,什么是親密關系呢?我們以為親密關系就是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好朋友的關系。但是,從作者更深一層的意思來看,親密關系更應該是自我與靈魂的關系,這是一個靈魂覺醒的過程。
一怎么營造親密關系
記得有一個記者采訪美國一對公認的恩愛夫妻,丈夫說,即使是最親密的夫妻關系,一輩子至少也有99次想殺死對方的沖動?梢姡H密關系給了我們溫情、理解和愛意,但也讓我們冷漠、誤解和仇恨,我們受愛人的傷害的概率要遠遠高于陌生人。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一點呢?
是對對方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因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當對方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感到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就會產生憤怒。
為什么會有期望?
因為我們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來找配偶的,我們以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們想找的那個善解人意,聰明伶俐,勤快善良、風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兩個特點做不到,我們就會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無法成功,我們就會感到灰心失望,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進而認為對方沒那么愛自己,再進而認為自己再也無法跟對方過下去了。于是,婚姻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愛人真的有義務要以你的要求來塑造自己么?
并沒有,對方也是獨立的一個人,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事實上,我們喜歡對方,是因為對方擁有自己想擁有的特質。
也就是說,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的真正動機,是因為我們的需求。
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歸屬感和特別感。因為有所歸屬,所以感到安全,因為感到自己是特別的,所以就會自信。如果對方忽視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么這兩種感覺就會落空,就會傷心,就會憤怒,就會導致爭吵和分裂。
所以,這種不被滿足的情緒才是關鍵。我們希望對方能更多地關注自己,讓自己變得安全和自信。對方或許一開始會配合,但是久了也會疲倦和厭煩。于是,雙方就開始了爭奪關注的斗爭,這種“權力斗爭”說明我們在內心深處缺乏被尊重、被承認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很可能就來源于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喪失的`親情之愛。因為缺乏,所以需要從對方身上索取,但因為根源太深,所以連我們自己都無法察覺。
無法察覺的情緒才是最本質的情緒,因為這才是情緒的根源。
當憤怒開始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即使自己錯了,也是因為對方引起的,所以,當爭吵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指責對方,把自己的憤怒歸咎于對方的言行。當然,對方也會這么做,要么反唇相譏,要么沉默不語,要么就干脆遠離。但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蛟S一段時間過去,雙方都會忍耐下來,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時機適合,那種不被滿足的情緒被再次激發(fā)時,又將開始新一輪的吵架。
怎么辦?有克服的辦法嗎?
有。但我們必須先學會溝通的技巧。
溝通時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緒,傾聽對方想說什么,關鍵的不是對方說了什么,而是對方想表達什么樣的情緒。一旦我們辨別出這種情緒,表明自己已經理解這種情緒,并且愿意用愛來回應這種情緒時,問題往往就已經解決了大半。
在起沖突的時候,是非對錯往往并不重要,因為有些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如果雙方都抱著是非對錯的心理,那么在溝通前,就已經起了防備心里。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是想要正確,還是想要快樂?想要沖突,還是想要和諧?想要勝利,還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清楚了,怎么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對方做得很糟糕怎么辦?是的,有這樣的可能。但我們也要理解,對方這么做,可能并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后果變得如此。另外,環(huán)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經歷和認知模式都有可能導致他(她)這么去做,簡而言之,對方有對方的理由,對方也是無辜的。這么一想,我們就不會那么憤怒了。這樣,我們就會轉向跟對方一起探討問題的解決之道。
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歷,增長了我們解決問題的經驗,讓我們更好地成長,所以,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人生的一份寶貴的禮物。只是,它是以考驗的形式出現的。
所以,察覺、辨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顯得特別重要。這是構建親密關系的基礎。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所有的情緒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里的反映。一旦認清了這一點,你就知道,親密關系的另一方,無須為你的情緒負責。
可是,明明是對方傷害了我呀?不讓對方負責讓誰負責?
答案是這樣的,你可以描述情緒,但要把描述和歸咎分開,也就是,你可以說“我感到很生氣,但這不是你的問題……”,相反,你不能說“我感到很生氣,因為你……”,不歸咎,也就讓對方能更好地體察你的情緒,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怎么防備和推卸責任,這也就讓雙方有了一個更好的溝通語境。
當你愿意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并且探索情緒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時,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緒,而且也歡迎對方來幫你疏導情緒,這樣,不但有助于沖突的解決,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靈的成長。
心靈的成長一旦開始,靈魂就會引導你面向更美好的層次。但在進入那個層次之前,必須先建立這種互相信賴、互相溝通、互相接納的關系。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6
涉及“關系”一詞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關系”是兩者之間的,這意味著我們是在劃分“我”和“你”。當我們必須把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時,你必須注意,你屬于其中某一個部分,因此,你可能會無意識地尋求你所在的部分的優(yōu)勢和美好,從而無意識地去貶低和傷害另一個部分的世界。所以,請務必警惕和小心,盡量在不對對方世界造成損傷的情況下,感受自己的美好和價值。
愛情,從古到今永遠不會失去熱度和話題度的詞。生物學家說,那是生物體內的化學物質產生了反應和變化;社會學家說,那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建立了某種親密關系的過程;哲學家說,那是一個人最終找到上帝的途徑;大部分普通人其實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這一生中,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人,遇見愛情的人都極其稀有,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遇見了一個人,將就著混過了這一生。記得有人說過,偉大深刻的愛情常常發(fā)生在某一瞬或者某一段時間,甚至有時候,突然得,連當事人都不知情。這么說起來,又像諸多古語那樣互相矛盾了,愛情,可能多次發(fā)生在一個人的生命里。
小時候是完美主義者(如今依然殘留了不少),認為愛情就是一見鐘情式的喜歡,仿佛你喜歡他,他就一定會喜歡你。可是事實上,哪兒有那么幸運又完美的感情呢。后來慢慢地長大,身邊的人分分合合、故事曲折離奇還不得善終,自己始終像一個旁觀者一樣,難以進入一段感情。作為一個旁觀者,其實很不能理解感情中的執(zhí)著,我客觀冷靜地分析情況,給出建議,可事實上,那些傾訴者中的大部分,都并不需要一個解決方案,她們只是需要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用來發(fā)泄、舒緩,隨后繼續(xù)義無反顧地飛蛾撲火。我在故事的結尾見過許多歇斯底里的'姑娘和無動于衷的男人,那些男人所有的動作、語言寫滿了冷漠和不耐,姑娘像個刺猬一樣倔強地數落,我看到的是痛到不能自已、瀕近崩潰的靈魂,他們看到的,只是一介潑婦。姑娘啊,如今這個冷漠的男人,早已不是你當初的情郎了啊,何不體體面面地放手,給他最后一個得體的微笑。何不,讓他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突然覺得心里一空,意識到他失去了什么珍貴的東西,失去了什么,再也找不回的,珍貴的,東西。
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開始一段親密關系了。我為此開始準備,因為在這方面,我如同一張白紙,甚至連成年人之間交往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是很清楚,我必須先清楚這么多年來,問題出在哪里。我一邊讀著這本書,一邊認認真真地計劃攻略的每一步。最初的時候,我明白是我太敏感了,我甚至不敢跟攻略目標聯(lián)系,我鼓起勇氣發(fā)了消息,一切進展都還算不錯,可惜讓一個不喜歡你的人喜歡上你,是一件比解數學題還要困難的事情,如果回到原始人的時代,喜歡就直接敲暈拖進山洞多好。如果把一個綁起來打一頓就能讓他喜歡上你,我想我可能都會鋌而走險試一試。后來啊,我們一起玩了幾天游戲,最后我是真地慫了,不敢再叫他,盡管他每天都會來,但我是多么地害怕他拒絕啊。那天師兄催我一起打游戲加上有舞蹈課,我沒有叫他,后來和師兄打完,發(fā)現他在線,邀他打了一把,從那天開始,這孫子(原諒我這么稱呼他吧,終究意難平,畢竟第一次這么認真地想要和一個人在一起)就變了。說話明顯地冷漠了起來,再后來,叫他打游戲也不來了,故事就到這兒結束了。我,一個制定了詳細的攻略計劃,最后連普通朋友這一步都沒有成功的家伙,也是很慘了。大師兄跟他是室友,大師兄說,你別想太多了,你只是不重要,他只是不喜歡你。真是討厭的家伙啊,瞎說什么大實話。
我想下一次,我應該還是不會成功,我確實太敏感了,啊,不重要啦,書不錯,推薦,完。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7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弊詮慕拥绞芯珠_展“全民閱讀”的活動通知以后,我就把以前因一時興起購買之后擱置在柜子里沉睡的書籍又翻了出來,其中有一本書叫做《假性親密關系》,很慚愧的是當初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正好借此次讀書機會,我成功地看完了整本書的內容。這是心理咨詢師史秀雄老師的代表作,在書中,融合了史秀雄老師關于心理咨詢的科學視角和大量的一手案例,揭開假性親密關系的神秘面紗,洞察自我關系疏離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響,從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認知,讓自己身處的親密關系網絡變得更加健康和穩(wěn)固。
看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身處親密關系的網絡中,卻鮮有人知道,親密也是有假象的。如果說親密關系如同空氣,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那么假性親密關系就是親密關系中的霧霾。假親密,讓越來越多的伴侶、家人、朋友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打破這種無形的壁壘,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認真的`活著,認真的活著是一種價值觀念,是把輕重、主次想清楚后做出的一系列選擇,是把人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從而讓自己過得充實和滿足;認真的活著是讓自己經常在回顧過去的時候,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變化,讓自我內心變得更加成熟;認真的活著是為了讓自己學會自我調整,遵從思想、內心和情感,避免自己在一個浮躁的環(huán)境中隨波逐流,以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大的成長。然后要認真對待親密關系問題,不能因為環(huán)境、原生家庭、自我以及一些不完美的成長經歷,習慣的在不完美中得過且過。認真地思考親密關系,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事是最重要的。比如說在生活中,我們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與伴侶、家人、朋友產生意見分歧,從而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大動肝火,可是事后待我們冷靜下來之后又會發(fā)現這樣的爭吵實際上對事情的解決毫無用處,但是如果我們明白親密關系的本質,能正確對待對待親密關系,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紛繁而又多彩的世界里,有很多事物讓我們分心,但同時也有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在思考親密關系的過程中成長,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學會愛自己,愛別人,戰(zhàn)勝“愛無能”。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8
今天看完了一本書,沒有很仔細的看,只能說大概的閱覽。所以不知道對我接下來寫讀后感有沒有什么不對的決定,但閱讀完后有記憶最深的幾點還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這本書大概就是講一段關系的幾個階段,分別為絢麗、幻滅、內省、啟示這么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里作者都有講解他的理解及推導過程、自身經歷。有很多的地方我讀得很入神,因為有和我切身相關的感覺,比如他有說到在人們糾結時怎么做決定,書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說了,因為我也記不清了,但最終的核心點我記得,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選擇,滿足對雙方或者盡最大的可能滿足雙方利益的決定,其實看完后我覺得就是做一個理性的選擇。作者只是把“理性”這個詞用“真理”表達了出來,可能在作者看來真理更是神圣或者慎重的吧。在這里還反應了一個問題,就是讀這本書的話,有些詞可能跟你現在對這個詞的理解會有點不一樣,比如剛剛提到的真理,從書籍里面表現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現在人們對于真理的理解雖有一層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恒不變的、反復被驗證過的觀點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覺”這個詞,我們更多的是理解為憑感覺、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為“去注意我的靈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達人們的第一直覺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實的,也就是最貼近人們心靈的。大概可以判斷為作者會站在心理學或者更深層的理解上去解讀某些詞,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也應該準備一顆更神圣的心,或者需要多轉個彎對某些詞進行更深的閱讀。
另外在這本書里表現出來的很多道理,其實大家都能用更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且這些道理為大家已經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經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該書里會寫的很神秘,或者是為了保持凸顯心理、關系主題書籍該有的調性,讓你覺得哇,原來我讀了一頁的文字其實是在讀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可以一兩句話講出來的作者要用一頁寫完。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本書不好啰嗦什么的,它畢竟是一個類似于心理書籍,在閱讀節(jié)奏及散發(fā)出來的氣質上必須吻合書籍的定位,也必須有更多的分析推理過程,所以在我們看到的一個結論,作者是通過真實案例或者親身感受進行論證、給予理性與科學。
該本書還有闡述了一個可以看成是天生屬性的重點,可以說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維邏輯屬性,我覺得我可以這樣概括:當你選擇一方時是因為你選擇的一方更容易讓你當下舒適。比如,當你暴躁時你是痛苦的,那你為什么明明痛苦還要暴躁呢?因為人們選擇暴躁發(fā)泄比讓自己在內心忍受更容易釋放或解氣。還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費神且心情槽糕,事后你可能還會后悔,可為什么大多數的人類在這種時候還是會選擇吵架呢?是因為我們寧愿爭吵也不愿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成熟心碎要簡單得多。這些都是在說明人類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都會優(yōu)先選擇讓自己當下能立即發(fā)泄的或者相對舒適一些的決定。
書里面還有一些觀點讓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說懷疑,當你處于懷疑自己的情況下,你可以把懷疑自己的狀態(tài),看成懷疑是一種提問,不要看成是一種施加于影響未來不會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懷疑是提問的.概念讓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為未來做更多的準備。
再比如說犧牲,犧牲不是一種行為,是一種心態(tài)。當你在洗碗的時候,至于它會不會讓你開心完全取決于你的心態(tài)。當你因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時候,你覺得是犧牲,可能會影響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種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種娛樂你則不會認為它是犧牲的行為。
最后再分享一點,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時,你就當作他是不真實的,因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象。很多的害怕都是發(fā)生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嚇唬自己,你完全有機會有時間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當然,畢竟是一本書,我不會容易這么輕易就不分享了,還真的最后分享一點,就是對于吵架的分析。在這里我很淺顯的回憶一下我在書籍里面看到的,其實書籍里面還有很多的這一個話題的分析與解讀,但我現在只能想到這一點。我們有時候吵架、解釋是為了讓對方有罪惡感,從而希望對方能夠服軟,能夠因為對自己有罪惡感而表示虧欠或者認錯,從而對自己更好一點。
還有還有,這本書還寫了很多,我覺得如果能靜下心來好好的閱讀一定還有不少的收獲。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書桌上,當作一本雖然已經翻閱完讀但還像是在讀的書,偶爾翻翻一定還能有不少的收獲。
夜深了,讀完這本書最強烈的首波讀后感就是這幾個點了。寫了我差不多一個小時真的好困了,原本是準備不寫了直接睡的,后面覺得還是得蹭熱紀錄第一讀后感。深夜一點,陪你讀書,哈哈~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9
這本《親密關系》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fā)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獲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后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里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F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系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系。并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jié),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兇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于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系》,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么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并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fā)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fā)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云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fā)揮自己的天賦。(在這里我很期待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了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后,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盁o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鐘,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系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后,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0
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蟲都可以化蛹成蝶。我不知道我的“蝴蝶”世界是什么樣,但是,我真的很羨慕老師現在的生命狀態(tài),純粹的`意識,通透的智慧,即興的生活。他是處理情緒問題的高手。雖然我上了各式各樣的心靈修煉課,但是他的課程還是讓我大開眼界,不但讓我療愈了很多自已的舊傷痛,也見識了大師授課的技巧與風范。
他獨創(chuàng)的方法是如此的簡單輕易、有趣好玩、深具啟發(fā)性而且效果卓著。他用深入而豐富的經驗協(xié)助人們找到自己的答案,凡是被他的純粹性與覺知力觸動并因而轉化生命的人們,莫不對他的工作深表感激與贊賞。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1
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這本書深度剖析了親密關系的發(fā)展進程,每個階段產生的原因,色彩,要素,發(fā)展方向,解決辦法。親密關系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階段所做出的不同反應,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及其行為背后的信念。而書中關于靈魂關系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讓我產生了想去嘗試的勇氣和想體驗一下它的美好的意愿。
我們大多數人想要的親密關系不僅是慰藉與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能激發(fā)我們的人生意義與方向并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與我們幫助的靈魂關系,也就是無條件的愛。而書中最終的定義是這種靈魂關系還要不僅限于兩個人,還要推及到整個世界。因為,你可以感受到靈魂的指引,與每個人的相遇都會成為神圣的邂逅。
然而這條路上充滿了艱險,荊棘,痛苦,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終也無法到達。
第一階段:月暈現象
我們的情感之旅從開始的互相吸引,發(fā)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墜入情網,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我們以為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實根源都是情緒上的需求。(我們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也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每個人都是制造夢想的機器。我們的夢中情人便是用這個機器積累的,根據我們從小到大的需求想象出來的(夢中情人)。然而,當我們發(fā)現找不到一個百分之百一致的夢中情人時,我們會挑一個相似的,然后開始我們的改造計劃。這時通往地獄之路的門就打開了。雖然有點兒危言聳聽,但是回想一下我們的婚姻,哪一個不是按照這種方式一路走來的.呢。
起初,我們會發(fā)展出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的素質,來吸引并找到能彌補自己不足的那個他,進入親密關系。然而當月暈過后,光環(huán)褪去,我們就會發(fā)現對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達不到我們要求的缺點,夾在你和他之間。我們會努力,撒嬌,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對方。而這些期望必然會變成失望,壓力,憤恨。因為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敗。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覺(靈魂)來幫助我們放棄需求。我們原本被需求填滿的空間會被我們的愛填滿。在親密關系的月暈中心存在著真愛之光,這才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階段:幻滅
特點:時間可能甚長;脺缡庆`魂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從而改變方向“向內”。
因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控制,因控制失敗而產生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力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權力斗爭可以掩蓋我們的沮喪,帶給我們爭吵的力量,顯示我們的強大。我們的信念(自我局限性)來自我們過去的創(chuàng)傷,它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寧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對心碎或沖破自己的信念。因為你的伴侶會深深潛入你的領域,你們發(fā)現你和他都沒有那么迷人。權力之爭就會伴隨著憤怒。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讓對方有憤怒感。然而憤怒的表達方式,并不只是攻擊,還包括情緒抽離和被動攻擊。如何拯救我們的幻滅呢?那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憤怒負責,要發(fā)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和充滿愛的感覺(愛意)。它是一種心靈的召喚—不自覺地欲望。如果我們愿意選擇,并跟隨它的指引,就能幫助我們提升并超脫痛苦,否則只能繼續(xù)與痛苦長期作戰(zhàn),直到感覺麻痹。我們可以領會,親密關系的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的意愿如果是放下立場,是互相成就,就不會有爭執(zhí)。參照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但是執(zhí)行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靈魂的指導。會讓你察覺你內心的深層的痛苦;讓你學會去愛、去欣賞并感激伴侶,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縛。否則,我們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并發(fā)展為報復。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把愛擺在執(zhí)著之上,會讓溝通更加親近。
第三階段:內省
要素:丑陋的、最難的、陷阱最多的、與其它階段有所區(qū)別的它是親密關系的精神生命的起點。
如果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的定義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每個人一半,那么即使我們付出100%的努力,實際的結果卻只有50%,這樣是不夠的。因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內心的投射,你會發(fā)現伴侶只付出50%,你們都會堅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繼續(xù)指責對方。我們就會無力的選擇自我放逐。這也是一個清晰的指標,我們的內省過程已經過半了。其實親密關系是一個療愈自己的機會,我們把它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時,你的決心就讓你度過“不可能的難關”。這個難關就是“受害者監(jiān)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這個監(jiān)牢的全部成員。無論你在扮演哪個角色,都證明你身在牢籠中,只會讓問題惡化。而想要穿墻而出,只需要一個選擇,是兩難之路的另一條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會自己找上門。
受害者監(jiān)牢中的陷阱:左右為難,對家庭死忠,(真正的愛是可以自由地順從你的心來做事)犧牲,依附關系。
內省階段的一大發(fā)現是我們所做出的許多行為都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罪惡感,暴露出犧牲的心態(tài)。犧牲會招致放縱,而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犧牲者。犧牲危害親密關系的三種方式:被迫犧牲,感到憤恨;為了擺脫犧牲做出極端行為;末日的征兆,心力交瘁。想要畫上句號的方式就是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負責,面對心中的折磨者和壞人,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犧牲的動機就是依附情結,往往來源于兒童時期與家人的關系。
陰影人物是一個具備你自身最糟糕特質的人,是你拒絕承認自己擁有的特質,你甚至會完全否認有這些特質的存在。攻擊別人的缺點,正是潛意識里攻擊自己的缺點,因為這是我們內心的投射。你必須接受挑戰(zhàn),接受自己的陰暗面,才能更愛自己,不再攻擊伴侶的缺點,把他看作是你的鏡像。
親密關系如果想要到達靈魂關系最重要的是啟示。特點:隨時、不易察覺、神奇?梢酝ㄟ^三種方式產生:
1、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動以及你的成;
2、神跡出現的時刻;
3 、自己選擇的力量。
當你借助啟示的力量,你就發(fā)現墻外的生活無限寬廣。擁抱愛人就像擁抱自己一樣。
第四個階段:靈魂關系
你的伴侶是你的良師,而那呼喚你的聲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學習無條件的愛,然后去愛全人類。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2
昨晚開始看一本書《親密關系:通往靈魂的橋梁》,剛開始就被吸引了,書中所寫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的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大多數時候我們受到傷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們引起的。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由一個沒什么關系的人去做去說我們覺得沒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們那些親密關系的人做我們卻會受不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對最親密的人很苛刻,對陌生人卻很寬容。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在乎他們我們需要他們。于是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有種種要求與期望,一旦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會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在伴侶中最為明顯。
伴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是陪伴我們最久的那個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點點改變,我們都希望他們給予回應,甚至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我們都有個預期,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這樣,而一旦達不到,我們會失落,我們以為他們不耐煩了不在乎了不愛了,接著我們陷入了痛苦,開始對他們不斷責備開始挑刺兒,于是惡性循環(huán)。
所以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數十下,讓自己平靜點理智點,換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問題,是不是陷入了那種可怕的模式。我們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經營,互相體諒,好嗎?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3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惱怎么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么跟認識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還適用于任何的關系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jié)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fā)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后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lián)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于后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范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么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3、我們寧愿爭吵也不愿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愿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愿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愿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系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系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系親密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并不是永恒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并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4
關于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看得極少,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因為時間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沒怎么好好的品悟,但還是感悟蠻深的,今天想寫寫關于它的一點感悟。
如同找數學和音樂的關系一樣,以前的我,很難將科學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但此書,不僅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了,還用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研究這些關系,并發(fā)現了我們平時難以發(fā)現的東西。對于此書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不得不說聲贊。作者試圖以一種引人入勝的、協(xié)調而直接的方式來描述關系科學。
這里的親密關系,主要講的是與我們聯(lián)系緊密的伴侶之間的關系。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都有歸屬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愛和愛他人,能與周圍的朋友建立友好的關系,被團體所接納。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得不處理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這與我們生活得是否快樂有著極其大的關系,所以,我們需要對關系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識。對于親密關系的建立,這是第一步。對于互不相識的兩個人,能夠相識,并繼續(xù)交往下去,就是因為兩人之間產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礎是一種回報,我們喜歡接觸我們喜歡的人,更有可能喜歡我們周圍的人。我們會被那些其出現對我們有著回報的人所吸引,他們能夠給我們帶來積極的體驗或是一種直接的回報,能使我們開心愉悅或是滿足我們的某些欲望。我們從我們周圍的人當中選擇朋友或是仇人,因為了解我們周圍的人更加方便,先對于其他人而言,他們更加熟悉。關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們會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個人對美的看法不盡相同,這與個人的經歷性格以及成長環(huán)境都有一定關系,人們對美都有一定的偏見,認為“美的即是好的”,因為在一定情況下,人們的外貌、體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并且,外表吸引力的進化觀念認為,標準的腰臀比例與健康都有一定關系,他們有更多機會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麗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去。但因為這種思想存在年代久遠,就容易達到另一個反面,產生偏見,過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們一般更喜歡那些與我們相像的人。人們是不愿意冒被拒絕的危險,所以就更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而喜歡我們的人一般都是與我們在思想、價值觀方面有相同之處的人,他們與我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過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應都會對我們關系的發(fā)展有著特別的影響力,會影響到我們對后續(xù)信息的選擇。一個好的第一印象,會讓我們以一個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對方,而這種自然的積極的情緒會被對方察覺到,對方將更有可能以一個積極的態(tài)度回應你,而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又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對他人的積極認識,進一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這就是為啥總說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熱戀中的'男女中,因為這種情緒,容易將伴侶理想化,認為對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會慢慢減退,而對方的缺點再一次暴露出來的時候,與我們心里的那種積極的印象容易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我們的情緒波動更大,()從而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這就是導致“七年之癢”出現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過程中及時調節(jié)自己的認知,同樣以一個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伴侶,使伴侶自己也打心里認為他就是你所認為的那么美好,他也會不自覺的向那個方向發(fā)展,成為那個你們都認為的更好的對方。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塑造伴侶。
在交往過程中,除了肢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之外,還有語言所表達的信息,這都是交流。在關系的發(fā)展和質量中,交流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交流過程中,自我表露是一個很重要的標簽,除非兩個人向彼此表露關于自己的個人信息,否則他們之間不存在親密關系。自我表露和有選擇的秘密都有助于關系的滿意度。在交流的過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實的說出我們所想要說出的話,積極傾聽,保持禮貌和冷靜,而且要善于運用尊重和確認的力量,來使得交流更加舒暢美好。
在關系中存在經濟觀,對于關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對關系的依賴性更大,更不愿意放棄這段關系。相互依賴理論認為,人們尋求的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回報,總想得到最好的人際交往。每個人都這樣做,會依賴伴侶而不愿離開彼此,這就意味著他們要使自己的伴侶快樂,這樣才能繼續(xù)得到想要的回報。投入的人對關系采取長期的傾向,會把伴侶和自己視為一體,會采取行動保護并維持關系,會寬容、會樂于犧牲,伴侶雙方都這樣做時,投入有力的影響著關系的穩(wěn)定性。
關系的產生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這需要雙方共同的付出和經營,才能贏得積極而又美好的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5
一直要讓自己裝成一個“會說話”的人,但是自己的口無遮攔,可能有過無意中傷別人的時候。在親密關系中,這樣的自己,又何嘗沒有傷害過對方呢。
親密關系中共有幾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
讓我很受用的其中一個觀點,是如何理解和處理憤怒。《親密關系》說道,憤怒是舊傷的重現,而當憤怒出現時,我們通常會選擇吵架,因為我們不愿意去面對舊傷,而吵架跟舊傷相比,顯得簡單很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注意轉移到憤怒本身,去感受它,用健康的方式把舊傷處理好。當憤怒出現,也等于我們擁有了一個治療舊傷的機會。當然這個也跟早期記憶息息相關,這個觀點與《自卑與超越》不謀而合。
《親密關系》的每一個章節(jié),都刷新我的認知。以我有限的智慧,在不看這本書的情況下,可能一輩子又領悟不到親密關系的真諦。當然是否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懂得只是成功一半,最重要的還是行動。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6
親密關系不僅僅局限于愛人,也包括家人,閨蜜。當我們和我們在乎的、在乎我們的、我愛的、愛我的人發(fā)生沖突時,要學會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你憤怒,走不出來跟你兒時的記憶有關,你會想起之前相似的情況,而我們往往會將這種情緒轉化給親密關系,以求得一時解脫。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經營,何況不同于普通的親密關系之間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愛去解決問題,不要冷戰(zhàn),用一顆真誠的心互訴衷腸,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面對事情,不要以家庭慣常的`方式解決。循規(guī)蹈矩不會給你帶來快樂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要過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難過不代表別人會好過。如果想要一份長久的感情,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愛這個人,那就無私一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就是這個道理吧。親密關系中,少一點競爭心理,關系才會更親近。以上是讀完之后此時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這樣了,完
【《親密關系》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密關系》讀后感06-20
親密關系讀后感06-18
親密關系讀后感08-01
親密關系讀后感7篇02-12
親密關系讀后感(7篇)02-12
《親密關系》讀后感(精選9篇)10-10
《親密關系》讀后感3篇11-26
親密關系讀后感6篇08-10
親密關系讀后感(6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