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青衣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衣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青衣讀后感1
不知為何自己選讀《青衣》這本書,故事里面的人怎會荒唐到如此執(zhí)著?或許正是某種機緣巧合,每當想起青衣里的燕秋,就仿佛給單薄地自己披上了一件心衣。
很多年前,小說《青衣》改編的電視劇曾因徐帆、潘紅、傅彪這些當紅戲骨的加盟出演而風靡一時。倒不是因為這部電視劇,而是《演員的誕生》這部綜藝,兩季都選擇了其中的片段來改編。一身青衣扮相,起范兒,唱腔,眼神之間是戲,比起其他片段很是讓我印象深刻。
有些書寫會讓人在文字里游走,有些書寫會讓人在故事里沉淪,而畢飛宇讓你兩者兼得!肚嘁隆芬粫黄毡橐暈楫咃w宇創(chuàng)作道路上最具轉(zhuǎn)折意義的作品,其故事簡單,卻蘊意深刻、觸人心弦。主人公是一位富有才華的京劇演員筱燕秋,二十年前,十九歲的筱燕秋在《奔月》中飾演“嫦娥”角色而一舉成名,她對藝術(shù)有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以此幻想真正的嫦娥就是自己。由于人性的紛雜,名利心的膨脹,燕秋想獨霸“嫦娥”一角。后因老師李雪芬扮演這一角色,她竟氣憤到用開水澆向李雪芬的臉上,從此筱燕秋再沒登臺,被調(diào)到戲校任教。
二十年來,無論周圍環(huán)境和個人境遇如何變遷,筱燕秋都始終心懷重返舞臺的夢想,把“嫦娥”視為自己的全部與人生價值的崇高追求。后來,煙廠老板懷舊,出資重拍《奔月》,燕秋為了達到目的,折磨自己發(fā)瘋般的減肥,以至于在排練中出現(xiàn)“刺花兒”,不惜委身投資老板,甚至為了挽留徒弟春來又違心的允諾讓春來當A檔,自己當B檔;而后她又像嫉妒師傅一樣,將嫉妒之心轉(zhuǎn)移到年輕漂亮的徒弟身上,到了臨演的時候,她不但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反而連演四場不肯罷休,還想搶演第五場,最終沒能如愿。在觀眾對春來的一片叫好聲中,筱燕秋在門口邊舞邊唱,幾近陷入瘋狂,她的精神徹底崩潰。
劇場外飄著雪,她身著那件單薄的青衣,在漫天大雪中起舞,一舞傾城,只惜無人有此榮幸。她不顧因流產(chǎn)所留下的鮮血重重地砸在雪地上,也不顧揚起的衣袖上沉重的墜飾擊在身上的疼痛,只是盡情地舞著。燈下,那位青衣顯得格外凄美,原本素色的衣裙上多了一點朱紅。筱艷秋不再是筱艷秋了,此時的她已成了她扮演多年的青衣,不是戲中的那位女子,而是真正的青衣。
當合上書的最后一頁時,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可作為一個女人又能如何擺脫這心上的枷鎖?那股蒼涼,那番寂寞總會把我從彩色的'想象拉回現(xiàn)實,縱有千言萬語卻欲說還休,獨自沉默——被那一句“黃連投進苦膽胎,命中就有兩根青衣的水袖”感動著。
作者畢飛宇的靈感來自1998年《揚子晚報》中的一篇報道:一位身染沉疴的藝術(shù)家在北京演出時,救護車就停在人民大會堂西門外。畢飛宇說,他從這則報道里看到了:一個女人的內(nèi)心往往比“德藝雙馨”要豐富得多、開闊得多,于是就有了《青衣》這部作品。
網(wǎng)上有人評價說:筱燕秋的悲劇就在于她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追求是崇高的,但在這一過程中她的人性、貪婪、虛榮和妒忌等弱點得到不應(yīng)有的放縱和滋養(yǎng)。但在我看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乎”又怎敢妄加判斷她是悲是苦?《海子詩集》里有這樣一句話:“要有最樸素的夢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弊非罄硐氲娜耸切腋5,看客又豈能了解局中人的苦與樂。
人這一生總會遇到復(fù)雜的處境,內(nèi)心時常充滿矛盾與焦慮,可正因為苦苦尋而不得的夢想,才變得熠熠生輝、意義非凡。燕秋是一個為夢甘死的烈女,一個為藝術(shù)拋棄生死的單純地女人;卻不知在世俗中,偏執(zhí)、任性、糾纏便是引入她一步步走進陷阱的源頭,往往傷害了別人也深深地害了自己。
《青衣》第四章節(jié)有這樣一段:“女人說到底不是長成的,不是歲月的結(jié)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階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學(xué)不來也趕不走。青衣是接近于虛無的女人;蛘哒f,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極致境界。青衣還是女人的試金石,是女人,即使你站在戲臺上,在唱,在運眼,在運手,所謂的'表演'、'做戲'也不過是日常生活里的基本動態(tài),讓你覺得生活就是如此這般的;不是女人,哪怕你坐在自家的沙發(fā)上,床頭上,你都是一個拙劣的戲子,你都在'演',演也演不像,越演越不像人。”
其實,表演就和生活一樣,它應(yīng)該貼切現(xiàn)實而不是一味追求藝術(shù)的完美,我們說到底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更應(yīng)該回歸到自己的本心,而不是時刻沉浸在物質(zhì)的名與利,知道自己想要的、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便是滿足。
筱燕秋默默地化好了妝,身穿薄薄的戲裝走出了戲場,她站在路燈下面對自己說:“我要唱,我不能不唱,我要唱給天,唱給地,唱給我心中的觀眾。”
我仿佛從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釋懷,看到了她的執(zhí)著與期盼。生活中充滿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這正是《青衣》所表達給讀者的意義。(張雨思)
青衣讀后感2
《櫻桃青衣》是青年作家張怡微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九個中短篇故事。全書的第一個故事名為《蕉鹿記》,又以與短篇集同名的第九個故事《櫻桃青衣》收尾。一首一尾兩篇都取題于中國古代與夢相關(guān)的傳奇故事。而這兩篇所串聯(lián)起的中間的七個故事,則也無一不應(yīng)和著“始迷終悟,夢而覺也”的經(jīng)典母題。讀罷九個故事,像是從九個夢境中恍然驚醒,悵然若失又回味無窮。
本書為張怡微“家族試驗”寫作計劃的收官之作。作者的“家族試驗”系列即描寫一群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因緣際會地以家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后所發(fā)生的故事。例如,《蕉鹿記》中的人物通過父母再婚的方式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家人;《櫻桃青衣》中的“我”在母親再婚后成為了繼父家格格不入的一分子;《過房》中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的老夏心心念念的卻還是舊情人所生的、與自己混不相干的過房女兒櫻桃。
血緣一直以來都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血緣是串聯(lián)、構(gòu)建起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重要甚至唯一紐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中從來都不能被輕視的一環(huán)。但是作者卻敢于向這一傳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當血緣社會逐漸向地緣社會所轉(zhuǎn)變,血緣家庭也隨著現(xiàn)代的進程而發(fā)生了變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家庭身份和關(guān)系變得流動,組成一個家庭也不再需要骨肉相連的紐帶。在這個意義上,“家族”的觀念得到了一次顛覆。而在這種非傳統(tǒng)血緣家族中,人的思想與感情也會隨之變得微妙——而這正是作者刻畫描寫的著眼點。
也許因為寫作與作者的自身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在閱讀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九篇故事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父親角色的缺席。《蕉鹿記》、《度橋》、《櫻桃青衣》的故事都發(fā)生在敘述者的父親去世以后,《雙雙燕》、《你心里有花開》、《愛情的完成》中的父親們也或因離婚、或因坐牢而提前退出了舞臺,《過房》一文雖著力描繪了老夏與櫻桃之間的'父女深情,但這份深情卻也是建立在“過房”這一關(guān)系基礎(chǔ)之上的。
與父親的缺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濃墨重彩描繪的母親!督堵褂洝贰ⅰ抖葮颉、《過房》、《你心里有花開》、《愛情的完成》和《櫻桃青衣》六篇文章中,母親這一角色或擔任主角,或是串聯(lián)整個故事所必不可少的關(guān)鍵點。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筆下的母親往往是相似的——面對重大的離別或死亡,她們都會展現(xiàn)出格格不入的淡然和堅強。我認為,母親形象的刻畫是作者的精彩之處,卻也是不足之處。在閱讀新的一個故事時,我總是期待著能遇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嶄新的母親的形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蕉鹿記》、《度橋》和《櫻桃青衣》中,都出現(xiàn)了“未死的妻子”這一形象。《蕉鹿記》中,與母親相親的蔣先生有個因車禍而腦死亡的妻子;《度橋》中,“我”有個罹患重病、藕斷絲連的妻子七七;《櫻桃青衣》里,“我”的前男友銳奇也有個彌留插管的太太。在《過房》中,性別索性顛倒一下,老夏的舊愛佑琪有一個腿腳不便從不下樓的丈夫。這一形象總是讓我聯(lián)想到《簡·愛》中的“閣樓上的瘋女人”,雖然生命垂危、感情不再,但是正是這奄奄一息的生命的存在,阻絕了人物建立起新的血緣紐帶的可能性。因此在這些故事中,人物之間雖不乏相親相愛的團圓氣息,但卻總是微妙,卻總是張怡微筆下所要探尋與試驗的家族關(guān)系。
在后記中,張怡微將寫作比喻成了一種“經(jīng)驗的邀請”,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寫作似是一種事關(guān)經(jīng)驗的邀請,總是能在擁有相同經(jīng)驗的人的心底引起經(jīng)久不息的共鳴、激蕩起一圈圈的漣漪。能不能讀進,全憑緣分,懂的人自然會懂,不懂的人也不必去懂。因而,在她的筆下,總能看到許多細小而又細碎的、來自生活深處的物什和情緒:《雙雙燕》中六塊裝的水晶肥皂,《故人》中一瓶隨身攜帶的礦泉水,《櫻桃青衣》中的暖暖包,這些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物件卻在張怡微的筆下被細膩地描繪、被賦予了重要的色彩,成為了一種感情的寄托。而這種感情,卻又從來都不是戲劇式的山崩地裂,而是平淡生活中的刺。作者筆下的盡是生活,盡是小事,然而世情的悲哀卻也正是在這些看似司空見慣的小事中悄然生長——《雙雙燕》中的水晶肥皂寓意著妻子的傲氣與對丈夫的厭倦,《故人》中的礦泉水代表著敘述者清苦而起伏的過去,《櫻桃青衣》中的暖暖包是敘述者與前男友銳奇之間漫長的告別的象征。全篇的敘述平淡如水,甚至連驚心動魄的生離死別都是淡色輕染,但是作者想要描述的也并不是波瀾起伏的劇情,而只是那些散落于生活中、家族中、心底里的千回百折的細屑。雖也有執(zhí)迷的夢中和徹悟的夢醒,但是這番快樂與哀愁卻始終是淡淡,只是瑣碎中的小歡喜和小悲哀。
縱觀全書,其平靜安然的敘述風格和靈動的文字與思想實在是賞心悅目,但是卻也有值得商榷之處:作者的寫作還是難免帶了些匠氣,在閱讀過程中能看出作者對寫作技巧的刻意運用。而且,在九篇故事中,作者自身的色彩還是太過濃郁,背景設(shè)定往往類似,許多重要角色的形象都略有重疊。作者在描繪上海與臺北雙城生活以及兩城人民性格特點的時候,似有過猶不及的放大與夸張。但是,瑕不掩瑜,這本短篇集仍然帶給了我美的樂趣與享受。雖然這本短篇集是張怡微“家族試驗”的收官之作,但是在之后,我也會繼續(xù)關(guān)注她新的寫作動向與作品。
【青衣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后感讀后感01-03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狼王夢讀后感讀后感03-31
《馬小跳讀后感》讀后感09-12
讀后感精選05-18
經(jīng)典讀后感07-01
經(jīng)典讀后感04-06
經(jīng)典的讀后感12-07
讀后感06-17
讀后感精選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