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囊》讀后感 推薦度:
- 《皮囊》讀后感 推薦度:
- 《皮囊》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皮囊讀后感(精選24篇)
當(dāng)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皮囊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皮囊讀后感 篇1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經(jīng)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么,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說著過往。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xiàn)實用力強悍活著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無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邁的身軀里,血液里流淌著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著的是對活力的憧憬,然而這一一切卻只能永遠被困在這副蒼老無力的身軀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話“在阿太的生活觀里,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我認為《皮囊》一書寫的最為感人的內(nèi)容是發(fā)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親的不幸,母親維護愛情的獨特方式。她一直堅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義無反顧。作者當(dāng)時很不理解,畢竟自己家過得很貧苦,卻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親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這個所謂的“房子”,是母親與父親愛情的見證。盡管父親殘疾了,去世了,但母親認為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臉面,她希望父親發(fā)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為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有時候有這種信念是一種好事,起碼當(dāng)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的信念還會支撐著你的肉體一路前行。這一點作者的母親完美的詮釋。
人民的經(jīng)歷是時代的經(jīng)歷,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我們是平凡的大眾,也是不可或缺的群體,我們是社會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們的靈魂,那么這副軀體也只會是奄奄一息。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生活的苦難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著,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皮囊讀后感 篇2
韓寒作序說:“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舍不得讀完!敝劣凇镀つ摇,我很害怕讀完這一個個故事,我怕,我害怕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存檔在崇達(本書作者)的皮囊里,我害怕分泌的液體在眼里逗留太久,我更害怕冗長的回想,想起我人生列車里的那些過客一個個匆匆下車,來不及道別,來不及想念,便成為遠處的風(fēng)景……
書中一個個小故事,都是崇達身邊的親人、同學(xué)、朋友和生活場景筑建而成。平凡、真摯、沒有做作,沒有虛偽,只有失落、遺憾、溫暖,還有親情、友情。脫掉這副皮囊,摘掉虛偽笑臉面具,直面痛苦和難過,思考著:到底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或許只有這樣,我才會看懂自己,或許這一串串疑慮甚至要用一生來回答。
關(guān)于親情
崇達寫了母親的倔強和堅強、阿太的樂觀和寄語、父親的殘疾和不屈……
《皮囊》里面有這么一段;“淡淡的月光從窗戶透進來,我才發(fā)覺父親的床頭貼著一張我好幾年前的大頭貼,翻起身來看,那大頭貼,在我臉部的位置發(fā)白得很奇怪。再一細看,才察覺,那是父親用手每天摸白!
我們年輕人努力拼搏,不圖別的,不少人也是為了掙多點錢,孝順?biāo)麄,害怕“還沒成功,父母便老去”,所以我們年輕人,仍然無法忍受不成功,仍然花很多時間奔跑在尋找成功的路上,仍然用各種心靈雞湯不斷麻醉自己。但崇達嘗試用文字——這面鏡子,警醒我們:家里的燈,永遠為你亮著;家里的床,永遠一塵不染;家里的角落,依然有你的味道。
關(guān)于友情、鄉(xiāng)情
崇達筆下的小鎮(zhèn)美女張美麗,因為人言可畏自盡,不得不感嘆百千的善行都抵不過有色眼睛的斜視;大學(xué)同窗厚樸,因為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落差也自盡,或許如崇達所說“有些人確實一門心思突破一切想抵達所謂的新世界,但轉(zhuǎn)頭一看,卻發(fā)覺他們只知道用老的.規(guī)則衡量自己,才發(fā)覺,其實他們徹頭徹尾地活在舊體系里”;小學(xué)的玩伴,兩個阿小,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兩條相交線,只在瞬間交織在一起,最終越走越遠,直到回不到過去那份共處的時光。
這幾篇文章,活脫脫的現(xiàn)實,仿似身邊的例子。人性的丑惡、善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實,我也常常感觸,再好的朋友,有因為距離而跟你漸行漸遠的,有因為價值而放棄并肩作戰(zhàn)的,有因為步調(diào)而無法繼續(xù)陪的奔跑的。
無論怎樣,即使多年后再見,卻找不到熟悉的話題,面面相覷。越長大,越孤單。微信好友越來越多,朋友圈繁榮似錦,可是通訊錄一路滑屏下來,卻找不到幾個可以愿意被打擾的人。
皮囊讀后感 篇3
好看的皮囊到處都是,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的網(wǎng)絡(luò)語言。
而“皮囊”一詞如此之火卻不是因為《皮囊》這本書,來自同學(xué)的強力推薦,偶然書店翻到,便被第一章的阿太所吸引。提到老太,我總是想到魯迅先生的《閏土》里的豆腐西施,然而不同于豆腐西施,阿太是一位睿智、淳樸、果敢的智者,也許你會說,是不是太夸大了,然而藝術(shù)來源生活,生活平淡卻不平庸,生活教會我們的是我所遠遠想不到的,所孕育出的智者又豈是歷史上的所記錄的寥寥者。
隨心所向
你知道對阿太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嗎,當(dāng)屬: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人們總是在探究肉體和靈魂的`關(guān)系,然而那么多探論各說其詞,真正能說服我的卻是阿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顆心,而那顆心最終指引我們?nèi)ハ蚝翁。有過快跑嗎,跑到極速,總有種靈魂脫離肉體的快感,自在飛奔,不受約束。肉體的束縛感往往讓人失落。然而肉體的作用卻也不能否認,他輔助我們,隨心所向!
人性
文章中主要講述作者的周圍的人,許多文章歌頌為偉人、歌頌歷史,卻往往忽略最親近的人,所以有了這么一句話: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文筆真摯,感情充沛,那些故事匯集到一起,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算是特別豐沛的人生經(jīng)歷。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xiàn)實沉重打擊的厚樸、被小鎮(zhèn)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仿佛讓人看到了泛著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著咸味的拂面海風(fēng),更領(lǐng)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zhèn)風(fēng)情,那里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fā)生著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xiàn)實用力強悍活著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
慶幸讀到這本書,看看不一樣的人生,看看黑狗達的過去,能讓我們珍惜現(xiàn)在,珍惜身邊人,珍惜本心,守護真心。
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其實過什么樣的生活很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更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里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
愿你走過人世喧囂,歸來仍是純真少年!
皮囊讀后感 篇4
最近在讀《皮囊》,第一次看到一個作家對親情,對友情,對生活,對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書中故事平凡如左鄰右舍的家長里短,但每個故事都能透過身體直抵靈魂深處。
大三時的某節(jié)課上,我們的導(dǎo)師推薦了這本書,推薦理由如今已記不起了,猶記得當(dāng)時自己頗為認真的將書名與作者記錄在摘錄本上,然后便遺忘了。前些時間,閑暇之余去圖書館打發(fā)時間,金黃色的無一字的書脊讓我滿心好奇,隨手翻閱,如獲至寶,便借來細細讀之。我不敢妄自給這本書下定義,如果你知道文學(xué)評論界的行業(yè)翹楚李敬澤為它作序的話;如果你知道劉德華三十年來首次親筆推介它的話;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巖松、劉同、蔣方舟、李承鵬等曾聯(lián)名推薦的話……那么你必定不會看輕它分毫。
童年的回憶,成長的挫折,生活的艱辛,親人的苦痛……無不觸動著我,哭過之后卻是被書中人物強韌的內(nèi)心所深深震撼。那個倔強的阿太,那個強撐尊嚴的父親,那個信仰堅定的母親,那個默默無聞卻最是成功的黑狗達……生活這條路,誰也沒走過,誰也不知道路的盡頭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話,讓我思忖良久。是呀,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我雖沒有蔡先生悲涼的童年,卻也是他文字里小鎮(zhèn)中的小人物,也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假使沒有皮囊這個包袱,那么我們該是輕松自在的吧。
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處理、欣賞人性的各種丑陋與美好,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風(fēng)景,都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讀它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過程,不斷完善豐沛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認心又認人”,是李敬澤先生對這它的評價,我想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有這些。蔡崇達先生的文字讓人不斷的審視自己,與自己對話。如當(dāng)代作家韓寒所說:“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的`更多,到達的更快!睍杏涗浟瞬滔壬囊皇自娊小妒澜纭罚骸笆澜缍疾淮,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這里,只看著你,直到一切老去!笨炊嗔诉b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這一次,請停下來,讀一讀身邊的親人與朋友。雖然上帝給的路不一定是直的,但是我們心里,要始終有一個直的目標(biāo),直的方向。愿我也能如己所愿,無論在哪里,去哪里,多久多遙遠,都有家可回,有人可依,不四下流離,可以呆在一個地方,用清澈的、滿足的靈魂,守著我愛著的人,生根發(fā)芽。
皮囊讀后感 篇5
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是的,看見別人,看見自己……
剛讀了工會讀書角書單中的《皮囊》這本書,是當(dāng)代作家“蔡崇達”創(chuàng)作的長篇散文集。書的前半部分寫的是太婆、母親和父親,是作者的原生家庭。書的后半部分,寫的是生活在小鎮(zhèn)的張美麗、兩個阿小、文展和厚樸,是影響到作者成長的外在環(huán)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故事開篇是全書的靈魂,九十多歲的太婆,手張羅著閨女的葬禮,一個人跑來跑去。一會兒掀開棺材,一會兒沖到廚房,走到大廳聽見有人殺一只雞沒割中動脈,雞灑著血到處跳,太婆一把抓住那只雞,狠狠往地上一摔。雞的腳掙扎了一下,終于停歇了!斑@不結(jié)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沒文化的太婆這句話撼動“三觀”,作為肉體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為了印證這一點,看著閨女的軀體進入焚化爐,她斜著眼一聲不哭。事一了結(jié),太婆迸發(fā)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證了如何從肉體到自我實現(xiàn)和超越,就算切斷了手指也只是冷靜的“唉呀”,內(nèi)心堅定和踏實。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太婆,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xué)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xué),也有她命運里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
除了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癥病房里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zhèn)姑娘,以及離開家鄉(xiāng)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dāng)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里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嘗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fēng)發(fā),有過拼搏與執(zhí)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后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么質(zhì)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用觀照自身來認識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這具皮囊,認識自己,就必須認識周圍的他人。
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就能知道自己是誰,在別人眼中又是誰。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懼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與眾不同卻又是蕓蕓眾生的一員。
皮囊讀后感 篇6
飛機總是延誤,在機場一進書店就相中了它。之前一直聽說過這本書,就是沒有真正把它加入書單。幸好有這本書在,讓我對飛機的恐懼減少了很多。書的內(nèi)容很容易讀懂,就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描寫,對自己所遇的人,所遇事情的感想和記錄。原本以為是那種很難體會的80后的寫作文字,但是卻發(fā)現(xiàn),直擊內(nèi)心,甚至看完讓我在衛(wèi)生間哭了許久。
也許是因為爺爺剛過世的原因,當(dāng)每看到寫家人去世的文字時候總是想要詳細地再看些,想要真正去看看自己的內(nèi)心到底在想什么,想表達什么,或者自己到底應(yīng)該怎么表達。黑狗達(作者的昵稱)寫了自己的阿太、父親、母親、姐姐、各個好友,以及大學(xué)同學(xué)等等,然后最喜歡的部分竟然是關(guān)于書寫自己的那部分。
在寫黑狗達父親時候,看到的是那種得了病異常的樂觀,為了生活不得不與疾病做最大的斗爭,還有那種努力過卻沒有改變的絕望,最后被現(xiàn)實深深打敗,開始對世界充滿絕失望,然后合上眼睛,與時間告別。我想曾經(jīng)和病魔奮戰(zhàn)的爺爺何曾不是這樣。充滿希望,卻又被現(xiàn)實遺棄。也許看到遺體的那個時候,覺得爺爺也努力過了,也是解脫了。還記得我離開家的'那天爺爺和我說:“別因為他而相信別人,去找什么治不好病的藥。要好好讀書!碑(dāng)時,我的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只是又不能當(dāng)面流下來。聽出來爺爺是臨終前交代我些什么,但是安慰的話就是說不出來,因為覺得是那么的無力和蒼白,即使說出來,也不會為爺爺與病魔戰(zhàn)斗的幸酸減少分毫。只是低頭說:“好的,您好好的,有什么需要記得打電話給我爸”!镀つ摇分,黑狗達父親在于病魔對抗時也許也是這樣的心情吧。
還有就是書中的理想與現(xiàn)實。有時候覺得和黑狗達一樣,自己也是從小地方出生,卻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只不過北京更大,杭州小一些。
“在一段時間里,我覺得這個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和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體扛著,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嘗試里。而我也在不自覺中成為了其中一員!边@是書中的描寫,我也好怕自己會和厚樸一樣,充滿著夢想,卻還是無法找到與現(xiàn)實、夢想的相處方式。最后只能接受現(xiàn)實,然后變得不像自己,被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夢想中。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孤身一人,把自己放在夢想里,是否真的值得。
皮囊讀后感 篇7
“我知道,即使那座房子終究會被拆除,即使自己在一段時間里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我也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睆囊痪湓挘蛺凵弦槐緯蚁胍苍S這就是蔡崇達這本《皮囊》的魅力所在吧。簡簡單單的文字,帶著一份濃濃的親情,留在我們心中的就是那份久久不散的感動。這本書是蔡崇達依照自己的經(jīng)驗而寫成的一本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一點點的向我們講述著自己人生之路上的那些坎坷經(jīng)歷。還記得韓寒曾經(jīng)評價這本書的時候說過“好的文字往往會帶給人們兩種閱讀感受,一種是一口氣讀完,一種是舍不得讀完!倍谖业母杏X中,這本書是兼而有之吧,總想著一口氣讀完,是因為被生活中那些簡單的故事而吸引,不舍的讀完,是合不上那份源自生活的啟迪和感悟。
也許對這所房子來說,曾經(jīng)全家都是反對的。父親中風(fēng)癱瘓,住院治病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而這個時候,母親執(zhí)著的蓋那所房子更是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捉襟見肘。飯桌上吃的永遠都是那些“來歷不明的菜”,生活里永遠都是那些無休止的爭吵。沒有人會理解倔強的母親為何一定要蓋起那樣的一所房子,讓原本就拮據(jù)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就像是作者所說的“那是一份為了做給別人看的任性,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可母親還是堅持的去做了,自己一個人承受了生活中所有的'壓力,只為了哪一所房子可以盡快的蓋起來,甚至自己親自動手設(shè)計,把作者的學(xué)費也拿了出來。
其實自己看到這里的時候,也曾經(jīng)以為這是一個多么任性的母親。那些小小的倔強在少女身上可能是值得人們贊揚的品質(zhì),但在一個中年婦女,有家有業(yè)的人身上,又像是一份不負責(zé)任。只是當(dāng)我們一點點的讀著那些文字,又會滿滿的被這個母親所感動。讓我們思考著是一份什么樣子的堅強才讓她抗下了生活中所有的苦難,為了有一個家而承受了所有的壓力,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心酸。是呀,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癱瘓的父親看到這個家依舊是那樣的完整;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子女們知道無論多難,風(fēng)風(fēng)雨雨中總有一個家可以回;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她自己知道她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垮。
那一所房子,或許早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住的地方,那是一種信念,一種歸宿,一種溫暖。讓每一個人在外闖蕩的孩子知道又一個人在默默的守護著他們。讓無法面對的坎坷看起來也不過就是如此。“回家”我相信無論是對于誰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欣慰的詞,而這樣的欣慰,就來自于母親那些不被人們所理解的倔強,就來自于那些無數(shù)苦難中的堅持。因為有你,所以我有家可回。因為有你,無論生活中有多少風(fēng)雨,都讓我們相信總有陽光。
皮囊讀后感 篇8
這幾天,我看了《皮囊》這本書,被它的內(nèi)容所深深吸引。
開篇就寫到阿太,她雖絕情,但她是作者心靈的歸宿,她教會作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可以說,這句話對作者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全文的主旨。
當(dāng)時,母親就算傾家蕩產(chǎn)也要建好房子,她經(jīng)歷過挫折,許多人都讓她放棄。而且當(dāng)時他們家境貧寒,不得不兼職著幾份工作,一個人干很重的活,作者也必須在放假時做家教來負擔(dān)沉重的建房費用。作者開始并不懂,直到后來,他知道,母親這樣做不過是想讓父親在街坊鄰里面前抬得起頭來。這件事不就充分體現(xiàn)出母親對父親從未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但又萬分深沉的愛嗎?這樣的愛,讓作者感受到家的溫暖,讓作者就算在外打拼,也知道自己永遠是個有家可回的人。不幸的是,父親半身癱瘓了。為了讓父親振作起來,他們一家人都傳遞著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以及一種對彼此,對未來的信心。父親在臺風(fēng)來時還堅持要出去練習(xí)走路,也能看出父親對這個家很有責(zé)任心,以及對生活給他帶來的苦難的不屈服。這象征著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但命運終究給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努力并沒有結(jié)果,他半身癱瘓的狀況并沒有因他的每天練習(xí)而改變。最后因為他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竟然有了一種小孩子的脾氣,這或許是他癱瘓后唯一能讓他振作的生活方式。他對生命更是釋然了,這也是他對生活最后的屈服。作者得知父親走的時候,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開幕式正在倒計時的時候。這時候是全世界的狂歡,但沒人知道,這一刻,作者的世界崩塌了;這一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讓作者感觸最深的,大抵是和父親一起做手術(shù)但后來卻不知蹤影的一個男孩及他的父親吧。他突然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轉(zhuǎn)瞬即逝,一個人活在過世界上的痕跡,被風(fēng)一吹被,或者沙子一埋,就不見了。
這本書中,讓我最有感觸的,就是 "阿小和阿小"這個篇章?催@段文字的時候,我讀出了作者自以為的卑微。剛剛認識香港阿小的時候,作者面對一個社會上游人士,嫉妒他搶走了些許贊揚他的目光,又因為他時尚的玩具,穿著和思想而自。因此,當(dāng)他讀懂了香港阿小與他不一的心理的時候,他選擇了疏遠。但有錢并不意味著全部,香港阿小也很孤獨,他心里裝著驕傲,卻失去了孩子般的童年。長大了,作者來到了北京,諾大的城市,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當(dāng)他走在人山人海的地方,總能輕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在那個小村子里,雖人少條件不好,有的卻是存在感。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jīng)歷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到他曾感受到過的事情,他寫下的是刻在骨頭里的故事,留下的是那些我們終究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后感 篇9
它有著淺黃色的封面,寥寥數(shù)字,絲毫不起眼的靜靜的趟在書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韓寒、劉德華和李敬澤作序,這才讓我好奇:這是本什么樣的書,竟勞動這三位不同領(lǐng)域的大腕!
原來這是《中國新聞周刊》前執(zhí)行主編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xué)作品,這位80后的閩南人,用他真摯的語言,描述了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jīng)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他的人生就這樣真誠的擺在面前。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1篇后記,每一篇讀起來都有種共鳴感,那種沉重卻又如釋重負的感覺。如第一篇《皮囊》:一貫堅強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樣難過。我也有個堅強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腳就不怎么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這樣也沒見過外婆對什么事情示弱過。幾年前外公離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腳越發(fā)的不好了,連正常走路都成問題。當(dāng)時我們晚輩都以為外婆撐不了多久,一貫強勢的`她,怎能受得了無法走路、事事看人臉色的現(xiàn)實。沒想到,大半年后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曬太陽、找人聊天了!后來才知道,是外婆逼著我媽媽買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強忍疼痛都要站起來。我每年回家都會去看望外婆,她總是拉著我的手說好多話,我說的話她卻因為耳背已聽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開心的笑著、顫巍巍的挪著椅子送我出門。
讀到阿太留下的話:“黑狗達(作者小名)不準(zhǔn)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后,我已經(jīng)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敝链瞬琶靼祝⑻攀谴笾钦。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到強壯的父親中風(fēng)癱瘓了,一次次嘗試恢復(fù)一次次失敗,退為孩童,無理取鬧,直到去世,作者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的淚水止不住了。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嗎?父母親用他們歷經(jīng)幾重苦難的皮囊養(yǎng)育了我們,讓我脫離山村在城市定居。他們的皮囊漸漸衰敗,已經(jīng)無力再為我遮風(fēng)擋雨,他們認為這是在拖累我,不愿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們在我身邊,就會帶來無窮的力量,像小時候依偎在大樹下,有著說不出的安寧和踏實。
沒有了皮囊,還有靈魂。沒有了靈魂的皮囊也僅僅是皮囊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劉德華說,看蔡崇達的書,猶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我想,這盞明燈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皮囊讀后感 篇10
阿太,一個九十多歲的神婆,在外婆去世的時候沒有哭,異常平靜,顯得有些冰冷無情,但她告訴我,“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直到阿太去世,我才明白她說的這話。
父親,做過心臟手術(shù),中風(fēng)兩次,以至于后來半癱,但他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總覺得按照他的邏輯能恢復(fù)成以前一家之主的樣子,家里人都明白他不可能恢復(fù),但誰也不愿意戳破,因為總得有人提供一套希望的邏輯,讓全家人走下去。父親是倔強的、堅強的,堅持每天外出鍛煉,試圖幻想恢復(fù),直到那一場臺風(fēng),把它拍倒幾次,無法爬起,直到那時他內(nèi)心的某些東西被全部擊碎,這聲音聽不見,卻真實地彌漫開,漂浮在整個家里。
天才文展,童年時認識的文展,是那個說“要創(chuàng)造生活,制定一個大計劃”規(guī)劃好人生每一步的人,直到后來我們各自離開小鎮(zhèn),才發(fā)現(xiàn)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大城市那個圈子,他的優(yōu)秀在那里也不足為道,反而常常被人嘲笑兔唇。那個努力想要擺脫小鎮(zhèn)去到大城市的人,最終無奈回到了原來那個小地方,變成了既失去了家鄉(xiāng)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最終被自己的自尊心殺死。
包括厚樸,一個企圖用想象喂大那個過度膨脹理想的人,選擇了錯誤的生活方式,整天把“世界”和“理想”掛在嘴邊的人最終也失去了世界和理想。生活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夢想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的理想和陰謀,生活不是那么簡單的概念。
弱小卻又勇敢的母親,在父親半癱以后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年少的'作者并不理解為什么在家里條件那么艱難的條件下要將家里的房子修到四層,多年后才明白,她的堅持只是為了讓父親發(fā)起的這個家看上去健全,這也是母親一輩子無法開口的愛情。
整本書最溫暖的是最底層人民在面對現(xiàn)實用力活著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死最初的一面,看到了以父親為代表作為家庭支柱的中國式家族情感。我們究竟該成為怎么樣的人?我想應(yīng)該是擔(dān)當(dāng)吧,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的擔(dān)當(dāng),母親為了完成遺愿對子女的擔(dān)當(dāng),我們只有勇于擔(dān)當(dāng)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
海是藏不住的,也圈不住,每片海都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我希望要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望,不能讓各種欲望阻止我們變得快樂,那樣的生活是不充實的。
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讀后感 篇11
《皮囊》是蔡崇達先生的第一部文學(xué)作品,所有的故事在偏僻的福建漁業(yè)小鎮(zhèn)上聚焦發(fā)散、輪番上演。它共收錄14篇散文作品,一則后記。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真實而不乏客觀冷靜。過往本多辛酸,如抽絲剝繭再臨其境,難免有淚輕彈。娓娓道來,款款收筆,動容處直教人唏噓,深思處又頗具灼見。捧一顆赤誠心,每寫一篇,心傷一遍,數(shù)顆淚珠砸下,便是百孔千瘡。
閩南閩南,一聲聲呼喚故土,竟是淚眼婆娑。百般思量,卻都是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這些刻在骨頭里的故事,每一道,都是一份參悟的契機。
作者寫父親去世。他握著父親冰冷而僵硬的手破口大罵,淚水決堤。他拼命工作,攢了近二十萬的積蓄,他要送父親去美國治療,他的希冀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偏執(zhí)到根深蒂固,只差離離原上草。
然而所有的未完成卻告訴他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那個支撐他五年的信念轟然倒塌,他憤怒、恐懼、彷徨,所有的計劃都硬生生偏離軌道,他手足無措的`像個孩子,直到整理遺物翻到一張自己的相片,靜靜躺在父親的床頭。從那被撫摸到發(fā)白的相片,他甚至可以窺見他那年邁而殘疾的父親,抬起蒼老枯瘦的雙手,透過窗外清澈明亮的月光,順著邊角向相片中心攀巖,惜若珍寶。于是,“才知道自己恰恰剝奪了我所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于是,皮囊下包裹的那顆心不再沉睡。
李敬澤先生曾為本書作序,他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囊爸芯陀辛嗽S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認。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顆心,又以怎樣的方式沉睡不醒,那被污濁與欲望拖住的厚重皮囊讓你聽不見行將枯萎的內(nèi)心呻吟。
生命本多輕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護住心脈,固本必穩(wěn);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長夜如斯,心如明燈。有皮囊而無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軀殼;有心而無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與人之間本是心與心的共鳴,卻原來不是用看的,而是感受,是惺惺相惜。
我始終堅信,只要點亮一盞心燈,無數(shù)盞心燈都將被點亮。這就是感受的力量,閱讀亦如此。
“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這是我認為的‘寫作的終極意義’,這是我認為的‘閱讀的終極意義’!
人有各異,實屬幸運。
我們應(yīng)該從他人的瑣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重疊、剝離、回歸,剖析自己人性的缺口,將本來殘缺而脆弱的心,一點點修正、補足、填充,變成一顆強大的心、一顆面對起伏而鎮(zhèn)定自若的心、一顆會思考能辨善的心。
皮囊讀后感 篇12
說起皮囊,想必大家腦海里的第一個語句會是網(wǎng)絡(luò)流行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以及后來改編的種種版本……然而,這本書雖然名為皮囊,主要講述的卻是對作者的人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人們,是他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和有些無奈的人生。
全文共計14個章節(jié),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五章,寫生命中的至親,外婆的母親“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個超脫的老人,奉行“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終認為皮囊是一個包袱,我們的生命本來輕盈通透,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來去更自如。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寫的是父親,年輕時壯志未酬的父親、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親和年邁時身體抱恙外表倔強內(nèi)心脆弱的父親,然而,帶有父親的篇幅都少不了母親,所有的描述都彌漫著母親對父親默默無聞、跨越生死般執(zhí)著地愛。作者以重溫過去的方式表達了對他們的懷念。
中間四章寫成長過程中記憶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學(xué)厚樸,還有小鎮(zhèn)風(fēng)云人物張美麗。在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張美麗,一個因為觀念超前一直被小鎮(zhèn)人唾棄,最后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觸卻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則是作者兒時的風(fēng)云人物,一個因為家世、一個因為從小成績好被視作天才,遺憾命運捉弄,一個破產(chǎn)被生活抹去光環(huán)、一個被偏見擊垮,最終都泯然眾人、落寞生活。而厚樸是作者的大學(xué)同學(xué),一個用全部熱情追逐虛妄的人,最終因無法適應(yīng)真實的社會生活英年早逝。這一部分,讀來充滿了遺憾和惋惜。
隨后五章訴衷腸,表達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對小鎮(zhèn)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xiāng)的眷戀,表明“家對一個人來說,是永遠的港灣”。正如他所說“希望通過我的感受來說泉州、寫泉州,讓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經(jīng)營一個世界品牌來經(jīng)營泉州文化”。在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為隱晦也最為露骨地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作者說“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方式”也是在說自己要和世界化敵為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風(fēng)景。
這本書讀起來不太開心,充斥著真實的遺憾。看這些人物的生命歷程可能無法讓你學(xué)到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會讓人反思、從而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形成這世上最美的風(fēng)景——那就是一個個風(fēng)格不一、自成體系的人。
皮囊讀后感 篇13
在假期里,我的女兒郵寄了幾本書,其中就有《皮囊》這部小說。最初這本書包括作者于我而言都是十分的陌生,但女兒告訴我,在網(wǎng)絡(luò)上對這部書的評價是很好的,讓我產(chǎn)生一絲好奇。就從好奇開始吧,我細細品味起來。
在小說的開端,作者與阿太(姥姥的母親)情感交流中揭示了題目,作者與阿太的語言交流不多,但在無形中卻讓讀者體會出一老一少至深的情感。從阿太不多的言語中,作者知道了“皮囊”是人的肉體,富予其靈魂,才有了生命。這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摘自《皮囊》)。
自70后的`文學(xué)作品,描寫父母的就很少了,或者模糊或者在遠方,本文作者蔡崇達是個80后,父親、母親卻如此清晰地,反復(fù)地出現(xiàn)在作品中,非?少F。
年輕時的父母因媒人介紹而相識,這是那還放不開思想去自由戀愛而結(jié)合的普遍形勢,只因母親羞澀的一笑,定下了終身。父親為母親許諾要蓋一座大房子,這便成了父母愛情的守望。為了兌現(xiàn)給媽媽的承諾,父親去當(dāng)海員,若干年后,父親帶著用漢水浸染的收獲,蓋起了石板房,當(dāng)人們以為父親再次出發(fā)去當(dāng)海員時,他卻留下來了,在家鄉(xiāng)做起了小生意,之后又翻蓋了二層小樓。父親病后,母親接手了父親那并不興隆的生意,積攢著又加蓋了兩層,成為當(dāng)時小鎮(zhèn)中人們看得見的驕傲,甚至在父親走后,這座四層小樓也即將拆遷之即,母親也要把房屋翻新一下。作者理解母親,這是他對父親的思念,父母的愛情很平淡,有時還透著淡淡地傷,讓人讀著讀著有想流淚的感覺。
母親給作者的印象是“強悍”的,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因為在她還小的時候,她是家中大姐,人口多,家中貧窮,雖然貧窮是當(dāng)時普遍現(xiàn)象,但為了生活下去,母親爬樹摘野果,甚至獨自劃船出海釆蝦,差一點因意外失去生命。所以,父親后來生病,媽媽撐起這個家,母親強悍是對生活的掙扎,是對生活的責(zé)任。
作者對父母詳盡的描寫,對過往生活的追憶,抒發(fā)了自己細膩的情感,表達著深深的思念,對往昔生活的眷戀。作者深深地感恩于生活,感恩于歲月,更感恩于富予這個有了思想的皮囊。
其實,我們都是這個世界里的普通人,隨風(fēng)輕輕的來,又隨風(fēng)輕輕的走,如果不是自己刻意去渲染,將注定平淡無奇,那就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學(xué)會感恩吧,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綻放自己的精彩。
皮囊讀后感 篇14
蔡崇達的《皮囊》中,對皮囊這兩個字的獨到的解釋和理解讓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書中,作者通過講述自己的阿太,也就是母親的姥姥,來詮釋何為皮囊!拔覀兊纳眢w就是個皮囊,皮囊是用來使用而不是用來保養(yǎng)的!边@是整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幾句話之一。我們在這個世界行走,指引我們身體的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思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皮囊不過是禁錮我們靈魂的枷鎖。走在人群中,有化著淡妝、面容精致的女孩,也有衣著考究、發(fā)型干練、五官棱角分明的青年,當(dāng)然也有面露菜色為家庭奔波的中年人和皮膚如枯老樹干般的老人,我們的目光落到他們身上的同時會折返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譬如為美麗的小姐姐所驚艷,因中年人的油膩而替他惋惜甚至厭惡。可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層皮囊,枯槁的老人在幾十年前也會有姣好的面容,只是時間沒有為他們的美麗駐足,匆匆走過,這也是時間公平的地方,它不會為特定的人停下,它只是默默地流逝,悄然帶走每個人的青春和記憶,剩下的是一副衰老皮囊和被時光洗禮過的靈魂,由此可見,我們的皮囊不過是靈魂所寄宿的容器,如果能看透外面這層殼,我想每個人的靈魂都是輕盈的,具有不同色彩的,我們的精神和智慧在其中閃閃發(fā)亮。在我們離開時沒有人會帶著這副與生俱來的皮囊,我們會留戀這個世界,舍不得親情,可我想不會有誰會在乎那無法讓我們奔跑和思考的已經(jīng)衰老的皮囊。
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多接受一些歷練,也無妨,得到提升的是我們的思想;多遇到一些挫折,又何妨,不過是讓我們更加堅強;拼命讀書,又怎樣,皮囊生來就是拿來用而不是去保養(yǎng)的,飽滿的是我們的靈魂。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nèi)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xué)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皮囊》中的很多話都值得仔細揣摩和思考,不得不說我從中找到了許多心中問題的答案,也在一些人物的身上為我的一些想法找到了印證,譬如有關(guān)夢想與現(xiàn)實,面對與逃避,再比如說孤獨。整本書中,作者如同一個了解人體結(jié)構(gòu)、技法嫻熟卻又冷漠冷血的外科醫(yī)生,用手術(shù)刀剖析著那些“怪異“卻又常見的人們同時解剖著自己。在生活中總存在一些活得很用力的人,他們用力地微笑,用力地打招呼,用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像第一次約會的少女,用厚厚的、成熟的妝容掩蓋了自己青春的氣息,往往在不知道規(guī)則的時候,越用力在外人看起來就越可笑。作者筆下的厚樸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好像是與作者世界觀完全相反的一個人物,厚樸大喊著青春和夢想,仿佛一只飛蛾,只有在夢想的明燈中被烈焰圍繞才是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活得那么用力,渴望用自己理想的世界中的規(guī)則去突破真實世界的桎梏。他組建了一個名為世界的'樂隊,當(dāng)這個由一群不懂音樂的人組建的樂隊成立后,厚樸的用青春把世界鬧個天翻地覆的征程看似開始了,他認為實現(xiàn)夢想就應(yīng)該是轟轟烈烈、激昂奮進、大聲喊著口號、昂首挺胸的過程,但這么想的人一般都沒有追逐過真正的夢想,或者說他們只是在空想。作者一直沒忍心告訴厚樸一件事,那就是追逐夢想的過程其實是一程困難的,滿腔熱血根本無濟于事,甚至還需要去做連你自己都看不起的自己,謙卑、隱忍、積累,這或許才是現(xiàn)實世界,追夢人的模樣。讀完了厚樸,我感到自己的靈魂也有與厚樸相似的一部分,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厚樸。有人說:“不掛科的大學(xué)生活不完整”,“大學(xué)不就是非常自由,想逃課就逃課嗎?”相信這些話并去嘗試的人看似是突破了我們對大學(xué)生活“正常的認知”,但他們其實又被另一個規(guī)矩所要求、所影響。逃課掛科這些行為其實是種拙劣的模仿,他們不理解第一個為自由而逃課掛科的人最后得到什么,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把“希望大學(xué)生活變得完整”作為犯下錯誤的借口,可能他們才是活在自己最不屑的世界里的人。
不得不說,偶爾的理想化是一種浪漫,讓我們有勇氣繼續(xù)抬頭向前看、繼續(xù)走,這并不代表我們不需要謙卑、不需要學(xué)會隱忍和沉積,在追夢的過程中,不偏離自己的本意,肯付出或許才是正路。
皮囊讀后感 篇15
能讓劉德華為蔡崇達的《皮囊》寫序,簡直了不起。
一個真實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xiàn)實殘酷,那無處安放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探索追尋。一個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像一塊堅硬的石頭。她嘴里的“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讓我們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一副皮囊,不論精致好看,老話說人不可貌相。不論外表多么堅實,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老去的`模樣,每個人都會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開那層皮囊,你會發(fā)現(xiàn)脆弱不堪,但只要內(nèi)心有所寄托靈魂可以安放,就足夠了。
黑狗達寫房子那篇:父親完成了兩次中風(fēng),最終塑造出離世前那半身癱瘓的模樣。房子,空間。房子,母親的希望。房子,是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執(zhí)著和尊嚴。是靈魂所要追求的執(zhí)念。所以看見母親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擔(dān)起重任成為小小男子漢。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能夠影響你的并不值得,我來到這個世間是來還債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別墮落,別辜負了所受的苦難,別忘了曾經(jīng)走過的歲月,別讓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間的美好,別。
朋友。靈魂的至高點。越是相似的靈魂更容易令人感動,勾魂攝魄。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有份量的噓寒問暖,無條件的付出,盡心竭力諄諄教導(dǎo)。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時常在追逐我們不曾擁有的東西,可是失去之時又在懷念從前的純樸。人與人之間聯(lián)結(jié)是需要緣分,相處是需要真誠。好討厭油滑市儈的人,患得患失,被虛榮心和欲望的驅(qū)使支配,然后等級劃分,嫌棄鄙夷,阿諛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謂的上層人士來提升顯擺自己,滿足那份不一樣的身份帶來的成就感。
執(zhí)念是慢慢耗盡自我的一個過程。
抑郁。我聽過這么一句話,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壞人催熟的。某個年齡階段,遇到某個過不去的坎的時候,想不通又沒法療愈就很容易生病。改變不了過去,接受不了現(xiàn)在,決定不了未來,不斷想,不斷憂,事事焦慮,精神崩潰。好笑的是,后來才慢慢明白,原來人們都似乎很喜歡看天才隕落的戲碼,在他落進泥潭里的時候發(fā)出唏噓。
誰都有不可避免的陰暗面。
生活。對于一些無能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裝不在意;畹眠^分用力,過分正經(jīng),也是病態(tài)吧。一直很羨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臉皮的人,我就是因為自尊心太強而經(jīng)常受挫。必要的時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值得做并且認為有意義的事,至少在個人角度是正確的。
皮囊讀后感 篇16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nèi)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xué)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
——馬塞爾·普魯斯特
講真,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這次有點趕著看完了這本書,有點后悔沒有細細品味。我還會看第二次,等三次…我相信下次看它我會帶著另外一種心境,去更好的理解這本書。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接受著時間的洗禮慢慢品出活著的意義
在作者努力工作想著贊錢帶父親去美國看病的同時卻忽略了陪伴,與交流,導(dǎo)致最后父親去世時讓自己留下了許多遺憾,與悔恨。
母親是個固執(zhí),堅強的人,很有性格,她對父親的那種愛是默默的付出了很多,在某個點上來說很偉大呢。
相信我們周邊都會有香港阿小和孤僻阿小吧,不管是哪個阿小他們都挺無助的,個人感覺他們的內(nèi)心是空虛的。佩服又驚訝作者能夠當(dāng)機立斷的做到馬上遠離覺得對自己有不好影響的香港阿小,我覺得有點難,畢竟有交情。對孤僻阿小的阿諛奉承感到悲哀,沒活出自己。
天才文展,對一切都有著規(guī)劃,自傲,自負,或許我們都會崇拜那種有著對自己人生規(guī)劃的人吧,但是羨慕的同時我更喜歡未知,自己去探索下一步,說白了就是懶呀哈哈
關(guān)于厚樸我其實不太理解,我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無法感同身受(我也想瘋狂一次)他在追尋他以為的`自由,到頭來卻只是束縛著自己,覺得現(xiàn)在做的那就是自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來最后導(dǎo)致自殺。但是我覺得他一開始能大方的追求夢想值得敬佩,只是后來卻有點變了味。
希望我也能遇上個李大人能在我困惑,看不清楚的時候,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路燈先生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說的不好,望多多指教
皮囊讀后感 篇17
翻開這本書看到序言的時候就被序言里面所描繪的內(nèi)容和文字吸引了。原來只是想著報著試試看的心情來翻一番這本。沒想到一拿起便放不下。這本書講的是作者親人們的一些故事。是作者的親人、朋友的各種皮囊下的心的、靈魂的故事。開篇皮囊講的其實是作者的阿太的一個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堅強的'、沒有什么文化的農(nóng)村婦女。但是他給我們傳達的精神就是無論我們的生命本來多么輕盈,都是被肉體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的,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一個普通卻堅韌的靈魂。在這本書里,我們讓自己去和書相互填充,把自己擺放進去,也把書擺放進自己的生命里來。
有時候,這類作品會讓會讓我們在生活的標(biāo)簽的銅墻鐵壁上打上一個小孔。生活中大量讓我們驚喜和感動的細節(jié)會通過孔眼像陽光一樣照射進來。作者就好像我們的一個感受搜集器一樣記錄、沉淀、篩選和輸出他心里的那些感動的有趣的場景和細節(jié)。透過他的眼睛、他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復(fù)雜的、多維度的閩南社會。社會學(xué)家馬克斯韋伯曾經(jīng)說過“人是懸掛在自我編制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而這本書里面的人物,其實也是在自我編織的意義的網(wǎng)上的人。他們都是一靠著自我編制的意義和自我的念想、自我的堅持,自己的韌性性,把生活繼續(xù)下去,如作者的母親、張美麗、兩個阿小、天才文展。意義,沒有那么玄虛,不過是找到一個比自己更大的東西“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然后把自己放進去。
《天才文展》文后說到,“我知道,從本質(zhì)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xiāng)又永遠無法抵達遠方的人”。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起風(fēng)了》這首歌。那種對家鄉(xiāng)的近鄉(xiāng)情怯還是怕看到兒時的伙伴。沒有考究過《皮囊》這本書里面的故事是否都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過的。曾經(jīng)上過一節(jié)寫作課。里面說作家有很多形成小說的素材,其實是來源于他們在媒體上、或者聽到身邊的故事。然后把這些故事放到自己經(jīng)歷過的場景當(dāng)中,再形成創(chuàng)作。所以我懷疑《皮囊》里面的故事,也許都是源于媒體上或者是作者聽說過的一些事情。否則如果所有的這些悲歡離合,生死,都發(fā)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或者身上。實在是有點讓我存疑。
皮囊讀后感 篇18
讀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皮囊》讀后感——不死的精神,歡迎大家分享。
母親在父親去世后依然信念堅定的要把房子蓋起來,是對父親生前的愿望的延續(xù),也是和父親愛情的一種象征。后來在父親走后,母親熱衷去拜訪各路神明朋友,可能現(xiàn)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來看是有點自欺欺人的,然而那確實她對丈夫至深的愛和不舍,是說不出口的愛情,她想用另一種形式再看逝去的丈夫一眼,看她在另一個世界是不是過的安心平和,是不是沒有了病痛的纏繞了,也是用這樣一種方式支撐自己的靈魂更堅韌一點。是怎么一位了不起的母親,沒有任何抱怨,從未放棄,用自己弱小的身軀一直照顧著父親,并且微笑著。
中風(fēng)偏癱的父親每天堅持運動,他堅持著自己的堅信。在臺風(fēng)來的時候執(zhí)著的也要出去,雖然他可能在某個時候內(nèi)心知道自己已經(jīng)無法恢復(fù),然而他想總要不被打敗的靈魂,他想保持著自己殘疾皮囊下傲立的精神。也是那個時候,作者以為他要做的是快速的工作賺錢來維持家里的生計,所以忙去奔波,疏忽著對父親更多的陪伴,后來,父親去世,他錯過了見他一面的機會。
張美麗被人中傷,排斥,她依然生活的活色生香。后來她被鄉(xiāng)親們討伐,圍剿,她哭著大聲說她只是追求了愛情,其他什么也沒有做,狠狠的往祠堂墻上撞了去。張美麗的悲哀是小鎮(zhèn)閉塞落后的產(chǎn)物,她的勇敢和直接不被人接受,被小鎮(zhèn)里的'傳統(tǒng)認為是放浪的,應(yīng)該被打壓的,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犯過錯的,尤其是一個閉塞過的群體,不會因為一個人而討伐自己的過去,所以多年過去了張美麗依然被人用各種言語描繪著。
一個是看起來孤僻卻內(nèi)心寬廣能看穿他內(nèi)心的阿小,另一個是小鎮(zhèn)過客穿著小少爺?shù)钠ば咨r衫的阿小,有些對香港的欲望,也有與小鎮(zhèn)無法融入的驕傲和孤單。兩個阿小在一起,好像是作者自己看見身上的卑微和欲望,欲望贏了卑微,旺盛的欲望躁動起來。后來,香港阿小離開了,去了和他應(yīng)該屬于自己的地方,開始了他漫長的孤單。老家阿小拼命的模仿者香港阿小的樣子,后來終于歸順命運,在小鎮(zhèn)做了一個漁民。作者一個人踏入北京的求學(xué)路,開始所有的故事,懷念老家阿小的安逸和小圈子里的光彩,開始理解香港阿小拼命想念自己看見的孤單。那是長大以后的誠懇吧,原諒和接受自己曾經(jīng)的卑微和欲望,認可小鎮(zhèn)的簡單樸實,敢于行走在城市間的底氣吧。
文展,像是一個精神領(lǐng)袖,擁有自己高潔的思想領(lǐng)域,像個英雄一樣清晰的規(guī)劃實施著自己的未來,啟發(fā)著懵懂未知的作者找到自己的人生。大概,像神一樣的領(lǐng)袖不允許錯的吧,所以后來文展把他在城市里無法實現(xiàn)自我計劃以及大城市同學(xué)的譏諷歸責(zé)于自己的家鄉(xiāng),他沉淪在自己無處施展的計劃里,成了一個無處安身的人。
厚樸,活的熱血,狂放,無所顧忌,如同他的樂隊名字一樣,希望自己就是世界,嘗試一切可能性,改變世界。也就像他的名字hope,希望而已。骨子里他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像是派對后最后留下來的人,虛弱后知后覺。厚樸的死,我仿佛看見了作者內(nèi)心的壓制,為了在大城市里生活,為了不像文展一樣失敗,他用力,克制,像沼澤一樣看似平靜卻是不能探索到的深厚。
人生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人總要扒開皮囊看看靈魂吧。停下快速奔跑的腳步,思索真正的人生意義和靈魂里的需求,可能人只有在敢于停下來的時候才不被皮囊所累,而靈魂深處,我們都是想要回家的,想銘記那些曾經(jīng)遇見的每一個人,雖然一些人皮囊坍塌死亡,曾經(jīng)活過的精神卻是可以不朽的。
皮囊讀后感 篇19
作為一本暢銷書,很早就聽過它的名字,一直沒來得及看,這次也是偶然而為之。這是一本故事集,寫了家人、朋友、“偶像”的一些故事,基本圍繞閩南家鄉(xiāng)某小鎮(zhèn)的背景來展開的。開頭三篇序,分別是韓寒、劉德華,李敬澤寫的,自從看了《隨想錄》,就不看這種暢銷書的序了,一個字:虛!
《皮囊》。同時也是本書的書名,放在第一篇,自然是核心篇章了,但篇幅很短,總結(jié)起來就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本書的靈魂所在,換句話說,本書“唯心”色彩濃厚。
《母親的房子》。寫母親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不顧一切也要把房子建起來的故事,甚至最后即使要拆遷了也不管不顧地去建,作者將這種行為歸結(jié)為:人活一口氣,母親為了那說不出口的愛情,堅決的要讓父親不被周圍人瞧不起!是的,我似乎能理解母親的這種做法,她們有著很樸素的世界觀,就是不能讓周圍的人瞧不起,我物質(zhì)可以比你窮,但我志氣不能比你弱,正所謂,人窮氣不窮!但,現(xiàn)實中我恐怕很難同意這種做法吧,父親重病在身,兒子事業(yè)成長需要北京買房,母親全然不顧,僅為了那虛空的“唯心”,真的合適嗎?人需要有所信念,但不能偏執(zhí),信念有時是為了得到尊重,可偏執(zhí)的信念則會違背這種初衷。
《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jié)》。寫了父親的病情,倒也沒有過多描寫父親的本人性格,只單純寫了一個他作為一個“病人”的情況,這兩篇很有感觸,寫的很真實,讓我看到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我不由地想起,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這是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我的神明朋友》。這就是信仰的力量,迷信,它的存在之所以擁有時間跨度,自然在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當(dāng)你要承受無法承受的東西時,接受這種“神明”,或許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也說不定?
張美麗和阿小的故事,我就感覺畫風(fēng)有點變了,前面的幾個故事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看完有所觸動,可后面這幾個人,則有點“虛”,張美麗的行為讓人不解,是因為宗族的力量?我不知道。阿小,在作者眼里似乎是一個略顯悲慘的人生,可我想,也許阿小并沒有那么“慘”?也許你眼里的別人是loser,可當(dāng)事人并不會這樣覺得,正所謂,不要用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來評斷別人的生活。后面的《天才文展》《厚樸》都是同樣一個道理,我在這些故事中看到了別人的生活,這是我的收獲,但我并不認同作者的這種態(tài)度,每個人都會因為種種好的不好的因素而走一種獨特的人生,這本身并無不妥之處,關(guān)鍵之處在于對待生活的心態(tài),我想,這也是本書想要表達的思想吧。
最后幾篇沒多少印象,葉落歸根?好吧,并沒有太大的感觸,可我想,作者作為一個北漂成功人士,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是否已經(jīng)到了很深的地步?矯情or只是想想?有所疑惑……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有著誠意的,前面幾個故事寫的很好,很打動人,包括我。后面相對來說有些次,但仍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好評,里面很多描述于我都有共鳴。尤其是,里面的故事耐看,看到了當(dāng)代的一些人生,很有意思。我看完后最驚喜的地方是,作者將這本書定位為,“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深表認同,這也是我讀書的意義,“認識”自己,“認識”更多人,“認識”一個個我沒有經(jīng)歷過的世界!
皮囊讀后感 篇20
這本書早已被推薦,看到《皮囊》倆字,我下意識把它當(dāng)作一本小作家寫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文學(xué),扔到“雜書系列書架”,久久未翻。
直到有天看到一篇文章叫《阿太》,覺得寫得很好,能夠讓我想到自己的祖輩們。于是搜這個叫蔡崇達的'作家,沒期望百科有這個人,然而搜到了,著有《皮囊》。于是這本書就被撣了撣灰塵,來到了眼前。
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作者印象中記憶最為深刻的人,而我也曾不自量力的寫過十幾篇關(guān)于自身的文章自娛,這時覺得看到了一個標(biāo)桿。
讓我驚奇的是這書中竟也有《我的神明朋友》,因為我也曾寫過這樣標(biāo)題的文章。于是更覺親近。
關(guān)于書中的敘述自然不必贅述,看到某一頁有50甚至70條的評論時,我知道這本書毋庸置疑是本好書。
看完之后,深感相見恨晚。
皮囊讀后感 篇21
首先,文字很優(yōu)美,讀起來很舒服,但有些地方總感覺有些刻意,不夠自然。
其次,故事很感人,尤其是寫親人的幾篇,阿太的人生哲學(xué)、父母的愛情故事都足以讓人深思和落淚;寫朋友的那幾篇讀起來感覺有點怪怪的,雖然說是揭示貧窮環(huán)境下個人理想的脆弱,但總能讀出作者的優(yōu)越感(或許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不是很喜歡中間幾篇,包括“兩個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樸”;結(jié)尾的幾篇都比較短,開始哲理性收尾了;最喜歡的.一篇是“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特別是里面那句直擊靈魂的“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終沒勇氣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敢面對現(xiàn)實,所以只好用所謂的“夢想”和“責(zé)任”來為自己開脫,不過,每個人最終要跟自己和解,回答怎么生活的問題,說到底,家才是每個人的歸宿,感覺這也是作者繞了一大圈想表達的東西。
皮囊讀后感 篇22
在書店兜轉(zhuǎn)了大約兩三圈后,終于是被《皮囊》這樣的書名吸引了去,我想我讀書也許是為了尋找些感人肺腑而直擊心底的共鳴,但看到最直面也無需過多解釋的“皮囊”,不禁好奇它會訴說如何的故事。當(dāng)我從書中的末尾走出來后,回憶起的竟不是過程中耐人尋味的種種言語,而是恍然大悟般令人覺著舒坦——當(dāng)人們過于想實現(xiàn)自身的靈魂時,又總在不經(jīng)意間意識到皮囊的重量,它是讓別人發(fā)覺精神的首要,又是與自我調(diào)解相處的必然。
【一、脫離生命】
也許大多孩童借著洋溢的青春總認為生命足夠的漫長,死亡于他們而言無非是遙遠而悲傷的。我還小時,爺爺就常跟我說:“我老了,就快走了”,然而那時他的身子卻是分明地硬朗,他能頂著烈陽在滾燙的地面上走好遠的路,汗珠肆無忌憚地攀上他的前額,他揮起毛巾用力就往臉上糊去,再過一會兒便不見那粗曠的呼吸聲。
我那時不明白老一輩談?wù)撈鹕罆r為何總是一派悠然的模樣,只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不會走的!痹俚胶髞,拐杖被爺爺顫巍巍地扶在手心……輪椅被爺爺笨拙地操控前進……厚實的衣服裹著他萎縮的身軀……腦海里住著讓他難以入眠的病魔。也許是因為經(jīng)歷了太多的艱辛才會渴望輕快的魂魄,所以有時也會想要逃離皮囊,也會想要脫離生命。
我想起書中的阿太、書中的父親,“從此之后,我已經(jīng)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比说囊簧傁霝樽约旱睦硐,或者說是崇高的靈魂交代些成果。碌碌無為不會有成果,而此時的皮囊宛如被麻木著伺候;摸爬滾打不一定會有成果,但至少證明了皮囊是實實在在拿來用的。書中的父親即便是常年的打拼,卻也被一瞬的疾病困擾地束手無策,但他并非失去了動力,因為憤憤不平這身皮囊將家庭拖垮,才在那樣狂妄的暴風(fēng)雨中奮力模糊這樣的事實。
“臺風(fēng)就是這樣,來之前一點聲息都沒有,到來的時候就鋪天蓋地!蔽覇栕约,要在如何傷痕累累的皮囊之下才能看到一個人的靈魂?也許就在鋪天蓋地之后吧,在成為卸下防備而徹底痛哭的普通人之后,這個人的靈魂便能從皮囊的傷口中釋然地抽離了出來,直到最后脫離了生命的纏繞,它便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你的眼前,讓你震撼又感動。
【二、不再交集的朋友】
還記得自己曾在高二那個時段深深的厭惡過自己,因為內(nèi)心油然而生的一種虛榮感,這讓我總是對身邊的同學(xué)大放熱情,大約這也是關(guān)于我社交態(tài)度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即便是一時的狂熱也避免不了短暫的窘?jīng)r,時而在過道碰見曾經(jīng)的同班同學(xué),內(nèi)心就會有一段掙扎的聲音告訴我究竟要不要上前打聲招呼,然而思緒總是在未下定論前,我們早已擦肩而過了。
后來入了高三便變得有些沉默不語,但起初對于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復(fù)讀生同桌倒也熱情。有一回我又在神游,她便推了下我的手肘提醒我專心些,那時候我告訴她:“將來有機會的話,我想出本書。”她聽后意味深長的向我笑,我知道那不是無奈或者不認可的笑容,而是她希望我能先去奔赴當(dāng)前的目標(biāo),于是只好回應(yīng)我這不失禮貌而又無從肯定的微笑。至少,這沒讓我失了信心。
再過幾日,我將自己原創(chuàng)的一首古詩給后桌的女同學(xué)看,當(dāng)她將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緩緩道來時,我簡直激動的不行,而后我又羞赧地跟她說:“我以后想要寫一本書!辈贿^我沒料到的是,這換來的只有她尷尬且敷衍的一句:“呃,好啊,你加油!彼难劬澢[成兩條縫,這次我看不懂她眼神里的意味。此時我才察覺到原來我是這樣迫切的想要得到一份肯定,這頓時讓我明白了我們之間的差距在于哪里。
她名列前茅,而我偶爾墊過底。自那以后,我終于收心好好學(xué)習(xí)了。也是自那以后,我的所有文章只成了屬于自己的秘密。
回歸書中,我便想起在文末出現(xiàn)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nèi)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xué)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碧热粢f在《皮囊》這本書里看到了如何與自己相似的地方,那么我想我應(yīng)當(dāng)就是“厚樸”了,唯一不同的是我寧愿悄然地進行自己的熱愛,也不愿聲勢浩大的再來一場躁動的宣揚。也許“厚樸”是不甘曾經(jīng)的認可變成了死寂的平息,而我則是害怕渺小的理想會被微弱的自尊心消磨殆盡。
如果說一生中我們所遇到的那些深刻而又不得錯過的朋友都是一盞明燈的話,那么這盞明燈應(yīng)是我那復(fù)讀的同桌了。畢業(yè)后我們沒再進行絲毫的聯(lián)系,也許我們彼此的心里都一致的認為,“路往前走,沒必要聯(lián)絡(luò)這短暫感動的友誼”。我時而會想起她,至少她確實讓我明白了書中那句話——“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一時的熱血沸騰反而更輕易沖淡最初執(zhí)拗的決心。
【三、火車將開往哪里】
依昔記得乘坐放學(xué)時回家的那班公交,是我高三時期最輕松的十幾分鐘。有時候就望著窗外的.車水馬龍沉思,不再去埋怨這條顛簸的道路怎么修了又修,不再去煩悶前方的哪個路口堵了又堵,因為無論此刻發(fā)生了任何的喧囂,它們都完全地不屬于我。
好似成為一位漂泊在外的旅客,望著窗外呼嘯而過的山巒和建筑,時而感嘆熾熱火紅的夕陽,時而捕捉寬闊靜謐的海面,“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為風(fēng)景,無論對當(dāng)事者多么驚心動魄”?刹痪褪侨绱藛幔磕菚r迫于父母對我莫大的期望還有好幾次深夜里的爭吵,我在被窩里悶聲哭泣,反復(fù)地告訴自己——以后一定要去個好遠的地方。
我想到了我從小生長的深圳,大概正是因為深圳翻新的太快反而讓我越發(fā)地想逃離,盡管我回頭看曾經(jīng)路過的風(fēng)景,可很快又會被另一番新的景象占據(jù)腦海,我想深圳本身就是一列火車,而我是困在車上的旅客。
我感同身受于書中的一段話:“生長在城市環(huán)境里的人,除了維護秩序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難接受第二層次的思維了!蔽乙庾R到自己被牽著鼻子帶往這列火車時,我想的卻不是破門而出,而是盡力用拼搏的成果換取在另一個站點下車的機會,我無法毫無規(guī)劃的隨意下站,我當(dāng)然明白我沒有這種闖蕩的膽量,更是因為我也明白,當(dāng)前的社會已然少有這樣的資本再去提供給具有這種勇氣的人了。
我一直認為我是不喜歡深圳的,直到我去了廣州的大學(xué)反而更加篤定了這個想法。羊城的氣息會彌漫在陳年老舊的巷子里,飯店的嘈雜聲往往是它經(jīng)年不衰的標(biāo)志,還有老人對于食早茶的滿足和悠閑,這里有著真實而令人不失所望的煙火氣,從每一條巷子、每一句粵語里都能感受到。
但很快我就意識到,我擁有這樣的喜愛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名旅客,倘若問我是否愿意長期在廣州定居,我定然不會爽口答應(yīng)。再后來有一位朋友收到了去深圳面試的簡歷,他面露難色的躊躇著,我問他:“深圳怎么了?不也是一線城市么!彼共恍迹骸吧钲谟惺裁春玫摹!蔽业男睦镱D時不是滋味,也是自那時起,我才發(fā)覺了深圳帶給我的底氣都是來自于——那是我生長的地方,也許廣州能讓我感慨萬千這方水土悠久的歷史,但深圳的發(fā)展也是伴著我在成長的途中變得成熟。
火車將開往哪里?我得不到答案。也許正是因為日子無法回頭,過往的云煙很快散去,窗外的景物也總是應(yīng)接不暇的出現(xiàn),而這些不會重復(fù)的新鮮反而構(gòu)造了我本身。我唯一清楚的是:深圳不是我的家,但我會永遠成為在這片區(qū)域常游的旅客。
正如黑狗達熱愛他的泉州那般,他貪戀那里無序的車與行人,欣賞那里粗糙的舊房屋,習(xí)慣著那里低陋的家鄉(xiāng)習(xí)俗,因為那是生他的地方。而我遵守著這里行為的規(guī)矩,眼花繚亂于這些相似的高樓大廈,努力適應(yīng)這里不停變革的政策,因為這是生我的地方。我寧愿用著一絲微薄的愛意去維護著它。
我想,每個人對于生來的地方所能擁有的愛,其實在落地的那刻起就給予了命中注定的份量,不管最終我們是否選擇留下,不管它到底會不會成為歸來時的家。
記憶在很多時候并沒有想象中那樣永恒,它會在歲月的流逝中悄然被帶走一部分,而作者將那些殘余的碎片在《皮囊》當(dāng)中盡力拼湊,最終完成了他的挽留亦是告別。我很感動于這本書能帶我在不同的篇章里“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這每一份有血有肉的皮囊之下訴說的又是如何豐富的世界。不可否認我們的本質(zhì)是那么的一致,同書中所說:“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而這,又何嘗不是生而為人所享有的某種幸運。
望爾有話說:說起來有些慚愧,因為已經(jīng)很久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去更新了,所以直接打個預(yù)防針吧,以后就隨緣更了(流汗……)會盡量在1號和15號這兩個時間段更,也很感動大家沒取關(guān)我,超級筆芯!然后就是我的公眾號開不了留言功能,所以大家有話跟我說的可以直接私聊,留下了難過的淚水。
皮囊讀后感 篇23
最近讀了《皮囊》一書,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語言去裝飾什么,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
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離開家鄉(xiāng)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文展,被小鎮(zhèn)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
盡管他們離當(dāng)今社會上所描述的“成功人士”相距甚遠,但是生活里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嘗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fēng)發(fā),也有過拼搏與執(zhí)著,但無償?shù)拿\最后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為什么同一個環(huán)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讓人唏噓,也有的讓人思考。沒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當(dāng)下,充實自己,讓自己的靈魂變得更有趣。
皮囊讀后感 篇24
在《皮囊》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說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對新生連體嬰兒,在門口被兩個護士攔住,讓他先消毒后再入內(nèi)清潔,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視了,狠狠地跑了。
也許對于當(dāng)時的作者來說,自己的父親在重癥病房,而自己卻給不了相對好的照顧,心里本來就有點自卑,而且文章細節(jié)描寫原來的保潔人員是一身汗味。自己連一個滿身汗味的保潔人員都比不上,心里肯定是有一種被嫌棄的感覺。
說來也是,誰對新的生命不感興趣呢?尤其是時日不多之人,對生命是更加的眷戀,對生的渴望,又無法將生命繼續(xù),只能通過看新的生命來緩解內(nèi)心對死亡的'恐懼,所以說這兩個護士好像有點不近人情了。
但,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時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不祥之氣,這對于新生兒來說是不大吉利的。再說了,即使婦產(chǎn)科中有個別母親同意,但大多數(shù)還是持反對票的。而且這兩位護士也是要做母親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寶寶出生時,守病房的人將來自重癥病房的人放進來,讓自己的寶寶沾染上疾病的氣息,這會使母親很憤怒也會很傷心的。這么一想,無論對方是怎樣的人,都肯定是要攔在外,對于“可疑”的人當(dāng)然是要按規(guī)矩消毒入內(nèi)的,所以這也算不上是對作者的歧視了。
況且作者也是以獵奇的眼光去觀賞那對嬰兒,當(dāng)然除好奇外肯定還有對那對連體嬰兒以后的生活的擔(dān)心。但他沒有思考清楚就貿(mào)然行動,所以受阻是在所難免的;對于一所醫(yī)院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讓每一個人都夸贊醫(yī)院里的服務(wù),而是讓患者痊愈,讓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說那對連體嬰兒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護他們的人,那當(dāng)他遇到了和他一樣的來自重癥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屬,那他又該如何選擇?他會讓那人去看孩子嗎,他會想他現(xiàn)在想的一樣的去想他/她嗎?又有誰知道呢……
【皮囊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皮囊》 讀后感07-27
《皮囊》讀后感06-14
《皮囊》讀后感06-29
皮囊讀后感05-13
皮囊經(jīng)典讀后感04-01
皮囊的讀后感03-27
《皮囊》讀后感(合集)06-28
《皮囊》讀后感【精】07-02
【熱門】《皮囊》讀后感07-02
《皮囊》讀后感【熱門】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