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久久躁夜夜躁狠狠躁_偷碰人妻无码视频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讀后感>《娛樂至死》讀后感

《娛樂至死》讀后感

時間:2022-04-22 10:20:1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娛樂至死》讀后感(精選24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娛樂至死》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娛樂至死》讀后感(精選24篇)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

  這本書是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nèi)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nèi)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

  書中勾畫了美國官員、新聞記者、律師、教育家等各色人等的`電視形象,說明圖像給人類感官和思維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電視競選、教會布道、學校教育等案例,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娛樂使人不再思考!秺蕵分了馈废蛭覀兦庙懥司姡何覀儗в谖覀兯鶡釔鄣臇|西!

  本書金句

  雖然文化是語言的產(chǎn)物,但是每一種媒介都會對它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

  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fā)展階段的認識論。

  在信息的海洋里,卻找不到一點兒有用的信息。

  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地存在。它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xiàn),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2

  在作者那個時代,看電視是人們生活里的主旋律,電腦還未廣泛普及,但從電視革命透露出來的危險信號在如今社會仍然是適用的。

  在我看來,如今的媒介已從電視到電腦,來到了手機,已經(jīng)到了數(shù)字信息化的第三個階段,更具體地講,手機中的各種APP就像當初電視中的.各個頻道一樣,分散人的注意力,碎片化的娛樂,讓每一個手握手機的人在一陣嬉笑歡鬧中消磨時間,而過去的就已過去,以前的過去被稱作歷史,而這時代的過去僅僅是日期,就如作者所言,電視中的廣告越來越短,15~20秒最為適宜。如今各種短視頻,答題游戲不就是在印證作者所講的“短”、“效果”、“效率”這些被隱藏起來的規(guī)則嗎?到本書的最后,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無奈,但這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結(jié)果,我們無可指責,后現(xiàn)代社會各種文化的爆炸,讓我們像本書的書名一樣,以一種娛樂的精神,消磨我們的意志,直到“腦死亡”——變成沒有任何想法、思考、思維的現(xiàn)代人,變成赫胥黎筆下的嗦麻人。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3

  娛樂至死的時代,細思極恐。

  當下,更別提是多么像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淘寶的千人千面,資訊、短視頻app的個性化推薦,讓眼前呈現(xiàn)的只有我們感興趣的。

  作者的核心思想:在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經(jīng)過包裝的內(nèi)容。

  有人可能會說,技術的發(fā)展有利有弊,我表贊同。電視,手機的出現(xiàn),讓很多人可以足不出戶的見識外面的世界。

  但是糟糕的一面,我們所看到的內(nèi)容不是最真實的,都是經(jīng)過包裝的,并且絲毫未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

  比如《奇葩說》看似能夠得知很多道理,其實瞬間即逝。得知的知識也是非常碎片,不具備推論性,我們都知道思考的時候會結(jié)合以往經(jīng)驗和儲備知識來想問題,而在看電視過程中是做不到的。

  以為知道了很多事實,卻離事實的.真相越來越遠。

  也正是在信息化時代,讓我們更容易跳過復雜問題,因為創(chuàng)作者知道如何取悅觀眾。難理解的,需要闡述的,觀眾不會喜歡,觀眾喜歡的是故事,是偶像。越是簡單,越是有視覺刺激,越能提高收視率和點擊率。

  要解決沖突,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問為什么。切記,不要用笑聲代替了思考,更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么要笑以及為什么要思考。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4

  “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尼爾-波茲曼

  當下非常流行著這樣一些文字:蝸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造就這些物種現(xiàn)象的功臣是電視和電腦,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與電腦這個黃金搭檔。蝸居的人比在外面奔波的人還要忙碌,不會無所事事,也不會難以打發(fā)時間。

  打開電視,有24小時的新聞頻道,足不出戶也足以了解天下事;有各種各樣的電影頻道和電視頻道,每個電影、電視頻道都有各種專題電影電視和國際電影電視劇,打發(fā)只有24小時的一天時間綽綽有余;還有那些制作精良的《國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樣的紀錄片和電視節(jié)目等,可謂是應有盡有,應接不暇。

  打開電腦,道理、情況,一樣,甚至更上一層樓。有各種各樣的門戶網(wǎng)站,有幾個混得不錯的論壇,有幾個交友聊天的QQ號和mSN,有微博和博客,時刻關注著感興趣的話題以及崇拜的偶像歌手、明星,在微博里追蹤偶像發(fā)帖及時發(fā)表自己言論,與他們進行互動,發(fā)表生活瑣事和小感悟,還在博客上發(fā)表自己的篇章大論。有十幾個購物網(wǎng)站,及時為生活需要購買各種物體,有三五個郵箱和好幾個網(wǎng)絡游戲……總之,看一下新聞八卦,網(wǎng)上購一下物品,發(fā)表一下言論,追蹤一下偶像,和朋友QQ一下,玩一下游戲,都一下地主,偷一下菜,除一下草等,看似什么都是一會兒功夫的鼠標點擊,都不需要很多時間,一天能有幾個一會兒?所以一圈下來,刷新幾下,都還來不及殺毒呢,一天時間就過去了。

  《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到: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滅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如今,我們正趨向于赫胥黎所擔心的情況,我們由于享樂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空間,失去了童年的夢想,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真實的親情和友誼,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很多人會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的生活由于有了電視和電腦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黃金搭檔變的更加便捷,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遨游世界,體驗各國風情,實現(xiàn)“坐一隅而觀天下”。然而我們可知正是這汪洋如海的信息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勢填充我們大腦,而使得我們變得如此被動和自私?上面提到的蝸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不正是很好的證明嗎?

  媒介即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xiàn)實世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掌握話語權以及潛移默化的特性,即在它指導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的過程中已經(jīng)潛移默化的介入到我們思想和骨髓。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更新,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迎來了全民娛樂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歡呼,并衷心地迎接這個“偉大”時代的來臨?烧l又知娛樂時代精心培養(yǎng)的是一代遺忘癥患者和判斷能力低下病人。

  坐在電視機面前,我們毫無意識毫無準備,看著屏幕上的閃動的畫面,聽著傳出來的聲音,我們自以為是地以為遙控器握在自己手中,等于是自己掌控著這一切,殊不知,正如孫悟空在如來佛手心里翻了十萬八千里筋斗的那般諷刺,其實我們早已將整個兒控于某種無形卻強大的力量之下。這就是媒介。在它供給的娛樂中,我們不能自拔卻渾然不知。電視以娛樂的方式向觀眾傳播信息,讓觀眾歡笑,放松身心,忘卻現(xiàn)實中的煩惱,進入到電視所設計的幻想世界。即使是悲劇和血淋淋的場景,也能通過電視優(yōu)美的音樂和巧妙的光線布置展示出和諧的一面,讓魅力十足的主持人以幽默的口吻變相地逗樂觀眾,使得觀眾對此一笑而過。電視節(jié)目的運作機制不允許我們休息,因為休息就意味著我們有時間思考。電視需要的是掌聲,而不是反思。因此電視帶給我們的文化影響是我們接受了電視上所展示的那個世界,人們不再彼此交流,而是彼此娛樂。

  由于因特網(wǎng)和電腦,這對黃金搭檔發(fā)展的非常迅速,更普及、更低廉、更方便、更娛樂,彌補了前任們欠缺的互動性,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更是一個無底的娛樂深淵。我們每天在網(wǎng)上沖浪,瀏覽無數(shù)或歡喜或悲傷或有趣或無聊的帖子,打開微博和博客發(fā)表言論和文章,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演完一出又一出,某女很傻很天真…我們用“灌水”、“頂”、“挺”、“某某到此一游”等無意義的詞匯作著所謂的回應。在這里,鼠標是掌握在我們手里,我們也完成了由聽眾、觀眾到新聞發(fā)布者的轉(zhuǎn)變,似乎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里。我們似乎在坐觀一場又一場娛樂盛宴,殊不知,自己也在日常的生活中拼命演出,為旁人提供著娛樂的源泉

  波茲曼寫道,“印刷機統(tǒng)治的社會里話語清晰易懂,嚴肅而有理性,但是電視機統(tǒng)治之下,卻變得無能而荒唐!笨梢钥闯鲎髡邽殂U字時代的漸漸逝去而扼腕嘆息,為這個各個角落無不充斥著娛樂的時代的到來惶恐而滿懷批判。

  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給了我當頭一棒,把我從電視和網(wǎng)絡的桎梏中解救出來,讓我重新思考這個充滿娛樂世界的電視和網(wǎng)絡。波茲曼這位老人留給我們的這一卷精神財富,當我們在察覺即將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時,就該多找個途徑去塑造我們這個物種的本來應有的高等面目,我們應是媒介的主宰,而不是讓媒介主宰我們。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5

  波茲曼認為“媒介即隱喻”,攝影術和電報的出現(xiàn)使得新聞的嚴肅性被消解,電視將新聞的內(nèi)涵外延至超越時空和脫離個體的一切事物,使新聞失去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成為了一種娛樂形式,并伴有大眾泛娛樂文化的副產(chǎn)品——即所有的內(nèi)容都被電視以娛樂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媒介使人們逐漸告別“闡釋年代”,最終拉開了娛樂業(yè)時代的序幕。

  電視媒介順理成章地中斷了印刷術時代下成長起來的重視邏輯和理性的父輩一代的傳承,培養(yǎng)出了新的媒介語境下的“電視人”和“容器人”——輕邏輯、重感性的娛樂化受眾。在波茲曼看來,集影像、音響、圖片、文字于一體的電視媒介取代報紙成為新聞載體并不能真正產(chǎn)生教育意義和新聞價值,因為電視信息傳達形式娛樂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聞的功能性定義并重塑話語結(jié)構,破壞掉原本邏輯分明、辯證理性的傳統(tǒng)語境。

  我年幼時曾疑惑,電視主持人為何能在播報了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后迅速轉(zhuǎn)換表情微笑著播報下一則新聞,仿佛剛才消息中的悲劇從未發(fā)生。在這一點上,《娛樂至死》也做出了解讀。它認為電視新聞本質(zhì)是一種娛樂,目的是“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擔當著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說,新聞播報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受眾關注新聞本身,而是為了取悅受眾。電視創(chuàng)造了一種“假信息”,這種“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離人們的生活很遠,無法作為個人和公共事務的參考,從而使得人們對電視中真實發(fā)生的事熟視無睹。

  書中關于辯論的闡述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國的辯論傳統(tǒng),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辯論(包括爭論、假設、討論、說理、辯駁等演說的傳統(tǒng)方法)作為一種復雜而理性的話語的意義。美國在教育中強調(diào)辯證與邏輯,這在各類考試,諸如托福、雅思,以及TED演講節(jié)目中都能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有洞見的人在竭力傳承這一文化的結(jié)果。我也總能從周圍的美國人中感受到他們對辯論的熱情,雖然他們的辯論思維在現(xiàn)如今遠不及印刷術時代,但總算未完全丟失。

  作者對邏輯和理性的強調(diào),以及自白的方式,提醒了我時刻辯證地看待他的觀點,對此我心存敬佩。當然,我得承認,得出這些觀點,我占了時代的優(yōu)勢。

  需求推動變革,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下,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成為了新的載體,但是內(nèi)容本身是客觀的(這種客觀可以是娛樂性的,也可以是嚴肅性的),形式是主觀的。波茲曼認為電視的形式完全是娛樂的,我卻不太贊同,或許我們關于娛樂的定義是不同的。他認為電視新聞不再是嚴肅新聞,但視頻、音頻的保真性卻更有助于排除掉虛假新聞,縮小主觀誤差。此外,書中關于電視新聞的描述并不完善,當時的電視新聞播放類型和形式還不成熟,電視專題報道、深度報道、系列報道、現(xiàn)場直播、嘉賓訪談、紀錄片等在后來逐步發(fā)展起來,形成了新聞播報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視角,認為電視新聞是一種娛樂,本身是對電視新聞從業(yè)人員職業(yè)態(tài)度的輕視,忽視了其不斷探求、尋找真相、做好新聞的努力。

  談到電視新聞,就必須認識到它與印刷術時代報紙新聞的區(qū)別。電視跨越了時空的物理特性使得它的新聞不再提供僅僅與受眾本人息息相關的信息,而是廣泛的、多樣的、復雜的、跨時空的新聞信息,對于大量與受眾沒有利益關聯(lián)的新聞,受眾傾向于娛樂解讀或知識儲備。印刷術時代下的報紙新聞受到時空的局限,新聞本身是局域的、滯后的、有限的實用信息,這是在有限條件下供受眾引為決策依據(jù)和行為判斷的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對有限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受眾傾向于功能性解讀。實際上,二者的新聞內(nèi)涵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形而上學地來評價它們。

  同樣,對于印刷術時代的看法,報紙并不僅僅充當個人和公共事務的參考指南,也存在有飽含煽情性、刺激性的低俗報紙,雖說可能不至于破壞掉它建立的理性公共話語,但總不至于書中那樣絕對,其影響也要從受眾來看。

  關于受眾,有一點要說一下。電視新聞是否全然娛樂化還取決于受眾,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受眾對新聞的解讀要相對嚴肅且耗費思考的時間,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受眾則相對隨意和不假思索,也就是說,受眾解讀的方式影響著新聞的功能。在現(xiàn)代,知溝擴大的形勢下,許多專業(yè)領域新聞的受眾幾乎只存在于特定圈層,它們成為了劃分經(jīng)濟實力與知識水平的“符號”,曲高和寡終難逃市場經(jīng)濟的資本教訓。而娛樂新聞或其他軟新聞則因獲取輕松、不耗費精力成本且取悅讀者而收獲了一大批受眾。

  書中提到,電視獲得了控制人們教育的權力,但我們應當關注的問題是“怎樣利用教育來控制電視(或電腦,或文字處理機)”。在今天,電腦、手機等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媒介已然將這項權力接管了過來。作者在書的最后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依靠學校來學習和認識媒介,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信息的結(jié)構和效應,消除媒介的神秘感,從而才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并學會怎樣自覺疏遠某些信息形式。因此,盡管這本書主要討論的是多年前電視的媒介文化和影響,但其對媒介認識論的闡述,在手機等移動終端取代電視成為主流媒介甚至“元媒介”的今天,其意義則在于啟示我們?nèi)绾胃硇远侠淼卣J識和利用新的媒介,這些新媒介正在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當初針對電視發(fā)出的警告是不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又一層隱喻呢?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6

  《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前言,提到了兩個預言:一個是喬治·奧威爾的預言沒有實現(xiàn),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xù)。另外一個是來自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赫胥黎認為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他擔心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而《娛樂至死》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xiàn)實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預言。

  前兩個章節(jié)講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認為某個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對于這個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zhì)重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nèi)容。第三章和第四章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了印刷機如何在美國發(fā)展壯大以及如何讓通過控制大眾時間、注意力等影響著美國的宗教、政治、商業(yè)社會和其他重要社會事項。為后面和電視時代的對比做好了鋪墊。第五章和第六章則是講述了闡釋時代如何向娛樂時代轉(zhuǎn)變,從電報、報紙、攝影術的結(jié)合部不斷改變著公共話語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躲躲貓的世界,到最終電視的出現(xiàn),人們開始住在躲躲貓的世界里,電視是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xiàn),時代變成了娛樂業(yè)的時代。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別從電視新聞節(jié)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個方面闡述了電視是如何發(fā)揮作用,把它們變成娛樂的附庸的。第十一章講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試圖尋找解決的方法。他認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經(jīng)了解了它的危險性,那么這種媒介就不會過于危險。

  作者認為每種媒介都有自身的特點,而這些特點規(guī)范并控制了傳播內(nèi)容的形式,甚至規(guī)范了決定了話語的內(nèi)容。所以當媒介的形式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個思維方式都隨之發(fā)生改變。

  "電視需要的內(nèi)容和其他媒體截然不同,電視無法表現(xiàn)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過度娛樂的生活挖空了人們的頭顱,吞噬了人們的思維能力,我們越來越忽視靈魂的需求,單純地憑借眼、聲與肉體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見所聞,評價信息,做出判斷。

  媒體應當成為拓寬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不是剝奪我們思考的能力,將我們的靈魂變成機器媒介冰冷的附屬品。

  我希望媒體延伸我們的器官,用它們獨有的特性將我們?nèi)俗约旱乃伎甲兊酶辛α,而不是造出批量的文化復制品;我希望媒體鍛煉我們的器官,用聲、色、觸給我們更加敏銳的直覺器官而不是磨鈍我們的感覺,變得麻木,變得不斷尋求更強的感官刺激。

  赫胥黎說:"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指的其實就是文化危機。這是一個娛樂的世界,但這個世界需要會思考的靈魂。呼吁大家不要讓媒體時代娛樂了你的靈魂。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7

  全書基于一個假設。“媒介即隱喻”,大體意思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們借此來認識月亮,手指的特征影響著我們對月亮的認知。主流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認識問題與傳播思想的方式。作者回顧了之前的幾個時代,認為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是電視最大的好處,它最糟糕的用處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新聞、政治、科學、教育、商業(yè)和宗教--然后給它們換上娛樂的包裝。簡單的來說,人類的媒介經(jīng)過了這樣的變化——書籍、電報、電視、網(wǎng)絡。在不同的階段,媒介具有不同的特征,導致在各自的階段,話語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字印刷的時代,媒介的特點如馬克思所說,是“排除和選擇某些類型的內(nèi)容”,作者用理性邏輯的表達內(nèi)容,讀者批判性的接受內(nèi)容,衍生的演講術嚴肅的研討內(nèi)容。這些也即當時的話語模式。這個環(huán)境很適合嚴肅話語模式,這個媒介即通過文字,直到現(xiàn)在,也仍然是我們傳達或解決嚴肅話題的主要方式。

  隨著信息傳播范圍的變廣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了信息過剩的問題。表現(xiàn)在我們接受著大量的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缺乏語境的。想象自己那時,通過電報得知在遙遠的英國發(fā)生了一起兇殺案,這個訊息是蒼白的,他不會讓你真正的獲得什么。但很快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隨著攝像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可以在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看到現(xiàn)場的照片。圖像和文字互相提供著偽語境,這使得作為一個整體彼此都有了意義。人們有了獲得感,但說到底,還是沒有獲得什么。

  電視是作者重點評判的對象。有著組成更復雜組成部分偽語境的電視(音像影字),自然具有上述報紙的特質(zhì);同時電視具有非常鮮明的泛娛樂化。簡單的來說,但我們嘗試用電視去表達一些嚴肅的話題,我們會用娛樂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受眾更是喪失了思考能力。拿新聞來說,“好,那么”這些的句式使得信息喪失了連續(xù)性。我們是抱著娛樂的心理看待電視上的新聞的,這不是說我們幸災樂禍,而是我們欠缺了對事件的思考,沉浸在新聞畫面帶來的沖擊和內(nèi)心一時的感受中。在“好,那么”的形式下,也是不允許我們有時間思考的。但久而久之,我們就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怎么處理過剩的信息,怎么去探討嚴肅的話題。這是任何時候都應該思考的問題,F(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了我們的主要的媒介。

  網(wǎng)絡時代,資訊具有更強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戶我們就可以獲得千里之外的訊息,通過視頻圖片文字感受這些事件。但還是那個問題,這些訊息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感受到的`關于事件的各個元素互作偽語境,讓我們有了種獲得感。這種獲得感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又該如何在網(wǎng)絡時代去篩選對我們有意義的信息呢?拿微博來說,對于熱點的社會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見,但其實更多的是無異議的網(wǎng)絡謾罵和打諢。相較與電視來說,網(wǎng)絡讓受眾參與到了嚴肅話題的討論上來,但嚴肅話題娛樂化并沒有根本性的改善,畢竟網(wǎng)絡仍保留著非連續(xù)性和偽語境訊息的特征。

  但相對于電視,網(wǎng)絡有很強的可塑性。在網(wǎng)絡時代,我們可以形成碎片化的訊息平臺,也可以有嚴肅話題的探討平臺(以前的知乎和豆瓣)。這些平臺有復古的意味,在這些平臺上,我們似乎回到了那個著書立傳的年代。

  我們可以在網(wǎng)絡上嘗試不同類型的平臺。我覺得一定能找到一種適合嚴肅話題討論還能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便利的平臺?蓡栴}在于,相比這些平臺,娛樂化的平臺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征。

  其實不必考慮那么多,怎么在海量的信息生存,怎么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素養(yǎng)。我對自己的要求如下:

  1.控制在媒體上的時間

  2.選擇有態(tài)度有深度的媒體

  3.回歸閱讀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8

  《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封面就是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腦袋卻被一個電視機所替代,很快我們就能從這本書的封面中解讀到這個時代的趨勢:媒介即信息。而作者也是從麥克盧漢的這一觀點出發(fā)的,然而作者與麥克盧漢的觀點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媒體,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潮流,正如作者所說的:每一種媒介的出現(xiàn)都是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公眾的話語方式規(guī)范決定了華語的內(nèi)容。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娛樂真的能致人于死地嗎?開篇的幾行字成了讀完這本書的動力,在看到奧威爾的——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和赫胥黎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我作為一個21世紀的人來說,更認同的是一場滑稽戲的言論。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種傳播文化的媒介,從最早的口口相傳到后來的報紙,電視和現(xiàn)在的電腦,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會寫在書中。這種趨于大眾的話題都日漸娛樂方式出現(xiàn),使人們?nèi)鄙倭怂伎,談何?chuàng)造呢。在這個時代里似乎娛樂成為了一種生活狀態(tài)甚至是生活目標。這一點印證了作者的說法“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同時我覺得我們應該認識到,作者這種觀點是基于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大環(huán)境提出的,運用到21世紀的中國似乎剛剛好。人們關心的不再是大會中提出了什么方針和政策,關心的是那些政治家們的花邊新聞和八卦,對他們的辦事能力毫不關心。大量的信息不予篩選的就在電視節(jié)目上播出,新聞和信息鋪天蓋地的向我們大眾運來,只為了提高收視率,真正能讓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內(nèi)容卻一筆帶過使其無人問津。作者在書中用一種真誠方式來談論這個時代憤青的話題,同時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能在那么早的時候?qū)@種社會現(xiàn)象提出理論系統(tǒng)的研究是難能可貴的'。

  如作者所說的,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再以記憶力的好壞評論一個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術發(fā)明并大規(guī)模普及以前,人類處于長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語言是主要的媒介,人們非?粗赜洃浟Γ捎跊]有書面文字,頭腦必須成為流動的圖書館,文化的傳承是靠口口相傳交流和延續(xù)的;印刷術特別是印刷機普及后,人類由口述文明轉(zhuǎn)化為書寫文明,在由鉛字組成的文化里,文字取代口述成為文化的重心,思想變得更富抽象性,語言、可解義、邏輯性成為內(nèi)容的標準,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現(xiàn);攝影、電報、電視等電子媒介把人類帶到一個電子化的世界,在這種由圖像構成的語境里,事物均以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連貫性和邏輯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變得更加現(xiàn)實和迫切,事物的界限變得隨意而可以分離,就像蘇珊桑塔格說的“碎片式”世界一樣,“存在的只是現(xiàn)在,而不是任何一個故事的一部分”。作者所擔憂的是,電子和圖像革命所產(chǎn)生的后果,由其作為媒介呈現(xiàn)出的世界在我們眼里不再新奇有陌生感,而是自然而然。人們會不自覺接受了新媒介對于真理、知識和現(xiàn)實的定義,無聊、瑣碎、語無倫次變得有意義和合情合理,嚴肅的公眾話語將以娛樂的方式呈現(xiàn),思考不再那么重要,什么都事不關己。

  但是我想說的是在電子和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是作者沒有想到的,電視像是得到應有的報應一樣,網(wǎng)絡里面微博論壇的出現(xiàn)是這種公媒操控人類思想的結(jié)束,私媒以他運用人數(shù)廣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茁壯成長,人們開始對身邊的事情發(fā)生了思考,去編輯新聞,在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能的,然而現(xiàn)在每一個人只要愿意就可以成為一個記者,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事情,去思考,去傳播得到公眾認識的便會成為一個話題引來更多人的思考。可是私媒也是一把雙刃劍,也有很多人用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去對待游戲新聞。

  總之,這個時代使人變得需要運用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常識去理解和判別信息。作者的擔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而文化在未來可能會被束置高閣,從文化中會分離出來一種信息,不是真理也不是是非,而是新聞。所以文化不會成為滑稽戲,新聞才是滑稽戲。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9

  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在復旦的圖書館,《娛樂至死》這本書一直處于借出的狀態(tài),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著作依舊葆有足夠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傳播著他的思想和觀點,但這不是印刷時代的勝利,反而可能是對印刷時代終結(jié)的一種緬懷。

  尼爾波茲曼先生在書中描繪了從印刷機到電報再到電視時代的變遷,他的憂慮也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嚴肅話語語境喪失了生存的空間,公眾的思考和耐心也變成了奢侈品,萬千媒介像巫師一樣奪走了人們的想象力不同的主流媒介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特征,公眾的意識形態(tài)和參與方式也發(fā)生著巨變。

  這一切確確實實正在發(fā)生,并且愈演愈烈。可怕的是,尼爾波茲曼先生不會想到他大肆批判的電視已經(jīng)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到來了,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

  技術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媒介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電視時代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甚至到下一個虛擬現(xiàn)實時代,我們已然清楚地認識到,技術是改革的第一動力,任何一項新的技術都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繼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媒介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罷了,它處于整個序列的前端,我們就誤以為媒介決定了我們的文化精神,這種看法我是不認同的。

  媒介并不是問題的本質(zhì),它只是娛樂化的載體和表現(xiàn)形式,本質(zhì)是人性中對娛樂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們會為電視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提供給我們的產(chǎn)品買單。

  Facebook、人人網(wǎng)、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出現(xiàn),顛覆了人與人、人與空間甚至人與過去之間的關系,重構了一種新型的社交網(wǎng)絡,泛在的娛樂化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比電視時代更加嚴重。

  但是,不要忘了,公眾醉心的遠不止這些媒介,網(wǎng)上購物、電子游戲、網(wǎng)劇等等,都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公眾所熱愛的活動,它們占用我們的時間比電視高出了許多。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觀點很有預見性,但缺少一定的準確性。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向懶惰的妥協(xié),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媒介不是罪魁禍首,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娛樂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得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這就像是市場經(jīng)濟的勝利,公眾愿意為其埋單,享受這種娛樂化所帶來的快感,寧愿犧牲自由、思考、嚴肅、辯論等作者所提及的價值。電報沒有錯、電視沒有錯、聯(lián)網(wǎng)沒有錯,歸根到底技術沒有錯。這是科技發(fā)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所以,我們不能將尼爾波茲曼先生批判的東西全部怪罪于媒介,它也只是在完成它的工作而已,那些創(chuàng)造娛樂產(chǎn)品的人也只是在完成他們的'工作而已,并且做的不錯。值得警醒的是我們自己,是每一個媒介的接收者,我們自身的趨娛化是否讓我們失去了一些更加寶貴的東西?例如用鋼筆寫下的文字、例如一場嚴肅的辯論、例如一封深情款款的書信,或者一次沉靜的冥想。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有人說懶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因。

  我們太懶了,很多事情不愿意去做,新的發(fā)明就應運而生,為我們提供便利。我認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相較于之前的不便利,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向懶惰的妥協(xié)。這種程度愈演愈烈,就證明人類正變著方兒地滿足人性的欲望。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媒介不是罪魁禍首,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都沒有錯,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我們終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0

  令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這是一本寫給電視時代的圖書,但是其所蘊含的道理與關懷在網(wǎng)絡時代也毫不過時。每天,我們打開電視機,打開電腦,那些花邊新聞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嚴肅的新聞,也多配以噱頭的標題和血腥的圖片,或干脆用戲說的形式。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用眼睛來消化所得,我們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們頭腦的追求,而電視這些媒體終將通過控制人們的時間、注意力和認知習慣而使人們失去印刷時代時所具有的品質(zhì)。我們的文化終將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這是我們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為了把這種不易察覺的文化傷害以及對人自我意識的徹底剝奪表達出來,在本書中一步步地向我們解釋、舉例、引用。

  作者一直強調(diào)一個觀點“媒介即信息”。他認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把握了傳播的把柄,就會把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在書里,波茲曼又有一種更為深入的認識——媒介即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xiàn)實世界。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yún)s往往不為人所注意。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劑精神,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chǎn)生依賴,當完全上癮后,你明知痛苦與自由的喪失,但卻無法采取任何措施進行補救,因為這劑毒藥已經(jīng)深入你的靈魂和骨髓了。

  波茲曼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我們并不一定是為了看時間而去看表”因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時間的方式”。當傳媒的作用不僅僅是實用,而只是滿足當代人浮躁的社會心理與挑剔的口味,那么娛樂業(yè)就應運而生了。在印刷時代,印刷品的出版與讀者意見的反饋是有時間差的。因此,當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報紙與雜志才能達到承載海量信息的功能時,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讀者去適應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這時就需要人們思考,選擇汲取知識,所以在純印刷年代,娛樂對于傳媒的影響很小。

  但是,電視時代的到來,宣布了“娛樂”概念的洶涌澎湃也同時到來。電視作為一種新媒體,具有反饋快、形式多、內(nèi)容大等特點,因此對于觀眾口味的轉(zhuǎn)變,電視制作部門往往能獲得第一手資料,這除了與信息時代到來有關外,與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都知道,評價一個電視節(jié)目是否受歡迎的指標就是收視率,你只需動動鼠標,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競爭對手的節(jié)目在群眾中的被認可程度。所以這說明了為什么每當一檔節(jié)目走紅后,會有無數(shù)的跟風者一擁而上,如《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

  而賺取足夠的收視率又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廣告收入的增長。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廣告,我們常常聽說什么格萊美、《中國好聲音》拍出破紀錄天價廣告費。這樣一來就可以理解電視臺為什么那么熱衷于追求收視率了,雖然收視率本身并不會賺錢,但是它會帶來源源不斷的經(jīng)濟收入。所以當經(jīng)濟命脈也變得商業(yè)化時,節(jié)目的商業(yè)化也不可避免,為了滿足社會浮躁心理帶來的對快餐文化的渴求,電視節(jié)目愈來愈往戲說、炒作等方面發(fā)展。比如看《非誠勿擾》,看《快樂大本營》,我們張大嘴巴肆元忌憚地笑,但是等節(jié)目結(jié)束,我們往往是捧著有些酸痛的面頰,然后頭腦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爭的苦海之中。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對娛樂文化有瘋狂的追求,這可以理解?墒牵斠粋社會的精英階層也傾向于用娛樂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觀點時,我只能用瘋狂二字來表達我內(nèi)心的感受了。

  某次競選失敗,氣急敗壞的尼克松拒絕檢討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妝師大發(fā)脾氣,一口咬定該次失手,原因全在于化妝師蓄意破壞……如你所知,這樣的茶余飯后的笑點其含義已經(jīng)和八卦沒有什么太大區(qū)別了。至少,它讓我們在聽說當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競選熱浪中亦不忘為自己特聘“笑話”參謀這樣的新聞時,不再驚詫……“政治”正演變?yōu)橐环N娛樂——盡管劉曉慶的臉、周杰倫的女友等其實無關政治。

  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里,一切都可以成為可能。記住,這不僅僅是玩文字搭配的游戲,是我們的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在消費年代里都心甘情愿地成為了娛樂的附庸。

  如果以上我所說的還讓你覺得將信將疑,那么我來舉一個你肯定熟悉的例子:一直都很受歡迎的讓學術與明星聯(lián)姻的電視節(jié)目《百家講壇》。固然,用電視做文化普及很好,很不錯。但是一旦需要與電視的表現(xiàn)形式相適應,就會慢慢偏離我們初始設定的目標。以《百家講壇》為例,它的確讓我們記住了于丹,記住了錢文忠,他們或許風格迥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戲說形式:戲說三國,戲說明史,戲說紅樓以至戲說《弟子規(guī)》。個中引起的爭議,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很多了。當學術成為了“戲術”,當一個社會的學者和知識分子,也開始向娛樂獻媚,我想這只能引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來抒發(fā)我的心痛:觚不觚,觚哉!觚哉!

  柏拉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洞穴理論。他說人類一直被困在一個洞穴中,只能看見被火光投射在墻上的影子,便執(zhí)著地以為這些影子就是一切,F(xiàn)代人類也處在一個大洞穴中,只不過這些洞穴是由強大的傳媒、信息網(wǎng)絡構建的,我們只有擁有一件現(xiàn)代的電子產(chǎn)品,才能保證自己還活著,保證娛樂還存在著。在這種可憐的依賴感中,我們還能找到心中最初的童話嗎?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1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種滑稽戲。《娛樂至死》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可能成為現(xiàn)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人終將毀于他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結(jié)構清晰,以時間為序,介紹了美國社會由印刷機統(tǒng)治的“闡釋時代”,經(jīng)過電報、報紙、攝影術這樣一個躲躲貓的世界,到最終電視出現(xiàn),是如何一步步向娛樂時代轉(zhuǎn)變的過程。并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向娛樂附庸趨勢發(fā)展的影響,闡述媒介危機,令人深省。

  作者之所以把印刷機統(tǒng)治美國人思想的時期稱為“闡釋時代”,是因為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那個時期因為印刷技術的普及,“閱讀蔚然成風”,書本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地把這個世界展示出來。在書本里,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jù)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他方式不斷地完善自己。而電視時代中,公共話語逐漸向脫離語境、膚淺、碎片化轉(zhuǎn)化。電視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具體的圖像,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靠中看的外表,名人效應和電視廣告適應娛樂業(yè)發(fā)展。

  《娛樂至死》并不是一味反對電視,也不是反對娛樂,正如作者本人說“娛樂本身并沒有過錯,有些精神病學家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會筑起自己的空中樓閣,但如果我們想要住在里面,問題就出現(xiàn)了”。波茲曼更看重和擔心的是不該娛樂的也娛樂了,人們一味沉迷于娛樂而形成的娛樂性思維,慢慢失去對社會事實的'基本判斷能力,最終思維鈍化。赫胥黎試圖在《美麗新世界》告訴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現(xiàn)如今,我們已經(jīng)進入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層出不窮,人們在簡單的百來字下發(fā)表見解,傳播信息。速度取代質(zhì)量,大量信息鋪天蓋地,造成信息過剩,書中作者提到信息過剩會導致“信息——行動比”失衡。信息不再服務于人們,相反,人們服務于信息,也即“現(xiàn)代的信息恐慌”。我們應該清醒,媒體應該成為拓展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不是剝奪我們思考的能力,將我們的靈魂變成機器媒介冰冷的靈魂。

  如何利用信息,不被裹挾,才是重中之重。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2

  一開始有先入之見,認為作者想表達的是一個現(xiàn)象問題。正如同在他那個時代當中電視廣為普及,人們一方面驚訝于電視-這種科技擴寬了人們的視野,讓知識更為普及化,一方面也覺察到其中稍有不妥。正如同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猛發(fā)展。但事實上看完整本書之后才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科技,就任何時候而言,不存在好壞,因為它僅僅是個工具。道德屬性是人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正如同我們不能用人類道德去批判動物世界的好壞一樣,以道德的好與壞來評價一件工具本身就很可笑。

  當然言歸正傳,在我看來,作者實際上想表達的,其實是對知識的不尊重。大多數(shù)人通過電視(網(wǎng)絡)輕而易舉地接觸到不同的知識。正因為如此輕而易舉,故而產(chǎn)生懈怠,從而不認真對待。Postman在文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如果一個人在做報告過程中三番兩次不斷中斷,或是上個廁所,或是泡杯水諸如此類,聽報告的人不僅會覺得莫名其妙,更會對這場報告的專業(yè)性產(chǎn)生質(zhì)疑,從而不認真對待。電視便是如此。當然其還以傳教和電視娛樂做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在此姑且不表。由此看來,寓教于樂,前提是教,而非樂。學習本來就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或許在幾千年前孔子已表述的非常明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思考,思考了再學習,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基本環(huán)節(jié)。且Postman進一步指出,娛樂化下的批量知識生產(chǎn)知識給予人們的是模式化的`思維模式,限制了思維的多樣性。不記得曾經(jīng)在哪里看到過的一個例子,頗為相似。人的眼睛是一種很獨特的器官,我們可以看的范圍其實很廣闊,但人們通常會將焦點放在自己關注的事物上,而忽略周遭。但值得注意的是,是人們自己決定焦點在哪,但電視(或諸如此類)卻是替你決定焦點在哪;蛟S不是很恰當,但足以說明一二。

  在本書的最后作者還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其一是讓人們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在看電視,但作者自己也承認這操作起來很難。另一個則是依靠學校教育。而在我看來,或許可以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學校應該教會學生尊重知識,認真對待學習,也該教會學生以何種態(tài)度對待娛樂。顯然,以身作則的方式更為可取。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3

  最近時間有點少,更多花在了學習上,還有一大方面花在了自己精神內(nèi)耗?偸亲约汉妥约鹤鲗,盡管很多次提醒自己看問題不要老是從讓自己不開心的角度看,但是還是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心情有不太好的時候,我也不太希望把這些情緒傳遞給別人,加上考研這些事情,有的時候會覺得壓力有點大,我想做到最好,所以可能就有很多的困難吧,希望自己可以一步步慢慢克服困難。

  很開心,這又是今年讀完的.一本書。開始奔著書名來的,覺得《娛樂至死》很cool,讀完了,覺得真的很大受啟發(fā),書中抨擊了電視帶給我們的影響,因為電視,人們變得不再愿意去思考。看完了非常理解這本書在諸多文學著作中屹立到現(xiàn)在,而且每年都會吸引很多的人去閱讀它,大受其益!更多的時候這本書提醒我們不能摒棄思考,因為現(xiàn)在社會的環(huán)境驅(qū)使,以及文化所致,電視大多數(shù)都是畫面,影像,大家缺少了很多的思考。只是看,圖個開心就好了。一想到這里,就想到我看的《易經(jīng)》里面說的一句話 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 (意思就是說過度沉迷于感官享受的人沒有大智慧,反而不那么在乎感官享受的人有大智慧)這句話想要真正理解還需要很多很多的經(jīng)歷。希望在今后的日子,自己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多思考,多加油。

  期待期待下一本的書《人間值得》。這本書說的是一個90歲仍未退休的心理醫(yī)生對我們說的一些話。我覺得看完這本,可能對自己的壓力沒那么大,當然也不一定,還沒開始讀,同樣也可能帶給我一些驚喜。希望自己可以從中思考。

  結(jié)尾就用書封面的一句話送給你我吧

  “未來歲月漫長,依舊值得期待”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4

  “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薄釥枴げㄆ澛

  當人們密切關注奧威爾關于1984年的預言沒有成為現(xiàn)實的時候,在歡笑與興奮的背后,人們忽略了赫胥黎的關于人類社會更為恐懼的預言,他說人們是由于享樂失去了自由,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很多人會對這樣的宣判不以為然,因為大多數(shù)人感到現(xiàn)在的我們是幸福的,生活是很迅捷與便利的,我們可以坐在家里遨游世界,我們的大腦可以更快地被四面八方的消息填充,我們可以實現(xiàn)“坐一隅而觀天下”的絕妙優(yōu)勢。然而,我們都不知道,正是這汪洋如海的信息,我們會變得被動和自私。

  今天,我們坐在這里,必須感謝尼爾·波茲曼——這位偉大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是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甘于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經(jīng)驗精華著書成冊,他用自己謙虛的智慧試圖警醒我們,我們的投入與沉浸已經(jīng)超乎了本該有的限度。

  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句著名的話語:“媒介即信息!彼J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把握了傳播的把柄,就會把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不過,波茲曼有著更為深入的認識——媒介即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xiàn)實世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者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yún)s往往不為人所注意。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媒介更像是一種慢性毒藥,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chǎn)生依賴,當完全上癮后,你明知痛苦與自由的喪失,但卻無法采取任何措施進行補救,因為它已深入你的靈魂和骨髓。

  在環(huán)保觀念蔓延的社會里,或許有人對過多的紙張性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不屑一顧,高打著“節(jié)約資源”的口號將目光投向更多的電視與網(wǎng)絡媒介。印刷機生產(chǎn)的垃圾可以讓大峽谷滿的溢出來,電視產(chǎn)生的垃圾無足輕重。不過,我現(xiàn)在必須做一下觀念的調(diào)整,從客觀上,我們看到了印刷機排放的垃圾,更可悲的是,我們正在經(jīng)歷著思想和靈魂的垃圾污染與侵蝕。從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多多借鑒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模式,印刷統(tǒng)治下的美國所造就的印刷統(tǒng)治下的思想是多么的富有時代造就力和認識力。路易斯·芒福德寫道:“印刷書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們從現(xiàn)時現(xiàn)地的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鉛字比實際發(fā)生的事實更有威力……存在就是存在于鉛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將漸漸地成為虛無。所謂學習就是書本的學習!边@是一個閱讀蔚然成風的時代。所以,18世紀中期,報紙數(shù)量大增,詹姆士·富蘭克林也在《紐約時報》上慶祝自己和其他報紙的成功:這是事實,報紙是知識的源泉,是現(xiàn)代人每一次對話的靈感來源。所以,聆聽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時,聽眾可以津津有味地聽取7個小時而不露厭煩之色,他們的演講充滿著濃郁的書卷氣,那種強烈的.共鳴感使人們看到用耳朵加工復雜的信息產(chǎn)生令人嘆服的力量。

  當信息發(fā)展到用電視和網(wǎng)絡進行傳播時,我們更多的是在追求什么?緊跟時代的步伐,我們被流行語占據(jù)。張柏芝、周迅等一線明星的照片出現(xiàn)在陰間結(jié)婚證上,她們被“冥婚”了;一位激進的言論者韓寒因為發(fā)表過多的被政府認為不當之辭,博客文章幾番被“和諧”;還有人被審判……所以,我也緊跟時代這樣說,信息的浪潮中,我們真真正正地被“娛樂”了。

  波茲曼談論到的娛樂媒介都是以電視作為依托的,因為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網(wǎng)絡并沒有像電視成為如此普及的事物。但是,這兩者的信息傳播都是相通的,電視的隱性娛樂化存在也是網(wǎng)絡的一種折射。

  塔夫脫,美國第27屆總統(tǒng),體重200磅,滿臉贅肉,或許他應慶幸自己生長在那個年代而成為領導人。如果是現(xiàn)在,他若能成為總統(tǒng)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更多的人關注的會是那些體型勻稱,富有魅力的家伙。

  現(xiàn)在,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政治家也要在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時更醉心于表現(xiàn)自己的最佳形象,誰不想讓自己的形象好一點呢?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形象討人喜歡,那他一定有問題。但是,電視和網(wǎng)絡的存在的確損壞了“形象”的名聲,因為在上面,政治家們給觀眾的并不主要是自己的形象,而是觀眾想要的形象。我們生活的時代里,“政治知識”意味著圖像而不是文字,可想而知,當政治這樣嚴肅而理性的東西都要極力去跟圖像、臉面掛鉤時,其他的非嚴肅內(nèi)容得去尋找多么荒誕的形式來娛樂我們的觀念。

  于是,當《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依舊以它每年不變的呆板模式出現(xiàn)時,很多人會在晚上7:00的時候避開CCTV—1頻道轉(zhuǎn)去看CCTV—3的《動物世界》或是看齊魯電視臺的電視連續(xù)劇;當各地都在爭奪收視率的時候,更多的娛樂節(jié)目紛紛出臺,主持人東一拉西一扯,南轅北轍的話好像說的句句是味,誰的造型雷人,誰更能吸引眼球。再者,一堆堆的娛樂節(jié)目層出不窮,可是最后歸類,換湯不換藥的東西,有時候覺得那些人也真是辛苦,想要娛樂他人先要踏踏實實、徹徹底底地娛樂掉自己。

  有時候,網(wǎng)路和電視是同步的,有時候網(wǎng)絡的信息比電視更具有靈活性,鼠標輕輕一點隨處就是鏈接,我們無法去過濾,因為被吸引,所以被埋沒。就這樣,我們坐在了這些高信息流量的器材面前,任憑他們呼嚕呼嚕地將東西傾倒給我們的大腦,我們看到了娛樂,感到好笑。那就笑吧,笑聲中,頭腦就被沖刷了,變得麻木了。

  我們更關注赫胥黎的警告,當文化成為一種滑稽戲后,我們就會面臨著文化精神的枯萎,或許有一天我們面臨的是笑容這個無形的殺手給我們造就的死亡案例。人們偶爾會感到痛苦,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今天,我們在這里,還是要再次感謝波茲曼這位老人留給我們的一卷精神財富,當我們在察覺即將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時,就該多找個途徑去塑造我們這個物種的本來應有的高等面目,我們應是媒介的主宰,而不是讓媒介主宰我們。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5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書中寫道“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于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于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書中還提出這樣一種預測:“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句話充滿警示意義,我們要客觀地看待一些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活動,當然,在我國,就目前而言,政治不太可能成為娛樂的附庸。

  芒福德的著作《技術與文明》中,展示了從14世紀開始,鐘表是如何把人變成遵守時間的人、節(jié)約時間的人和現(xiàn)在拘役于時間的人!叭粘龆,日落而息”的生活難覓蹤影,對日月變化和季節(jié)更替熟視無睹,時間都成了精確的數(shù)字,冰冷得讓人麻木,但它的流逝又讓我們慌亂。

  時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時間的秩序》作者卡洛·羅韋利認為“記憶把分散在時間中的過程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而這些過程組成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存在于時間中!边@個觀點其實蘇軾也同樣表達過,“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雖然一切偶然無定,但若有共享回憶之人,便擁有了人世間的溫馨,因此要注重人生體驗、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作者還在書的`最后寫道“我們渴望永恒,我們?nèi)淌苤鴷r間的流逝,我們因時間而受苦。時間即苦。”聽起來,很悲觀,就像叔本華說人生本就是無意義。你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認同,甚至踐行上述觀點,當然,你還可以有其他的觀點。

  作者尼爾·波茲曼在書中寫道“在閱讀的時候,讀者的反應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對印在紙上的句子,讀者看見的是一些冷靜的抽象符號,沒有美感或歸屬感。所以,閱讀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蔽覍徱曌陨恚移綍r說話喜歡用熱梗,聊天離不開表情包,算不算對理性閱讀消亡的妥協(xié)呢?能靜下心閱讀,更多的時候是在讀專業(yè)書籍,復雜術語和晦澀難懂的語言不得不用盡腦力去理解?墒,大腦總?cè)菀淄祽腥ソ邮苣填^樂,刷刷微博,逛逛豆瓣,玩玩知乎,看看B站,接收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又看了些什么。柯勒律治有言到“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也許很能代表現(xiàn)在的信息環(huán)境:我們身處信息的海洋,尋找有用的信息卻如此費力。作者提出“現(xiàn)代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信息的態(tài)度: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xiàn)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制造問題!弊髡哒f偽語境的作用是為了讓脫離生活、毫無關聯(lián)的信息獲得一種表面的用處。其實,網(wǎng)絡上很多視頻仿佛要告訴你各種經(jīng)驗,然而對我們生活其實也沒有真正的聯(lián)系和作用,唯一的用處是娛樂。

  作者在論及電視時評價道,無聊的東西在我們眼里充滿了意義,語無倫次變得合情合理。在如今網(wǎng)絡時代,脫離了熱門梗和表情包,便顯得無趣呆板,嚴肅地公眾對話轉(zhuǎn)化為幼稚的嬰兒語言,許多人已面臨著文字失語的問題。此外,很難想象過去創(chuàng)造計算機的人在期望未來的人如何使用計算機創(chuàng)造什么偉大的事情,怎么會預料到我們很多人用手機在看貓咪拉屎的視頻(當然,我不是說貓咪拉屎就一定是小事哈),又怎么會體驗到我們整活惡搞視頻的樂趣?甚至,如果我們中的某些人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模式,那么在我們看來,是這些人不合時宜、行為乖張,而絕不是這個時代有什么問題。

  相信,我們不少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生活的空虛和痛苦之處,苦惱著自己為什么沉迷于奶頭樂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人的成長是依靠自我反思和內(nèi)省,當被喂各種雜七雜八的思想時,這個人是被視為沒有尊嚴的客體,無論怎么競爭,也不過是垃圾群里競爭,看誰不那么垃圾,最終,整個社會朝著沒有希望的方向發(fā)展。不妨,停下來,,著眼于自身,不被各種高效做事技巧和時間管理方法迷了眼,有些人可能熱衷于這些技巧和方法,因為我曾是這樣的,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對浪費的時間也會懊惱不已,確實,我收獲了某些成果也失去了某些體驗,更多的時候我倍感壓力和空虛,總在積極和消極兩個狀態(tài)里反復橫跳。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時間的有限,承認自己不得不荒廢一些時間,無須對充滿著缺點的自己過于懊惱,慢慢來,不急,只要你是在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血淋淋的資本而活,不是為吃人的機器助紂為虐,而是擁有作為人的尊嚴而生活。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6

  讀完了尼爾·波茲曼的這本對于我們現(xiàn)在以電視為主的大眾傳媒時代人們失去了思考的批判與警示作品,不得不讓我反思電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甚至讓人產(chǎn)生了一種對于享受所謂“娛樂”的后悔與恐懼感。是不是未來我們的發(fā)展真的會如同波茲曼在書中所說的那樣,“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應該說作者想要給我們傳達和表達的是這樣一種信息:如果沉浸在以電視為主的電子媒介中,慢慢地失去思考,那么電視終將通過控制人們的時間、注意力和認知習慣而使人們失去印刷時代時所具有的品質(zhì)。我們的文化終將“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這是我們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為了最終將這種不易察覺的文化傷害以及對人的思考,自我意識的剝奪進行徹底的、全面的揭示和強調(diào),在本書中一步步地向我們解釋,舉例,比較,引用。作者先把媒介的本質(zhì)以他的觀點向我們作了闡釋,“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接著詳談了印刷時代下的美國的變化,涉及美國的宗教、政治、廣告及傳媒業(yè)等,述說了印刷時代下的書面文化帶來的優(yōu)勢,促進人們的發(fā)展。再著,講述了電報的發(fā)明發(fā)展給傳統(tǒng)媒介帶來的影響,以及電視興起后以娛樂為主的娛樂業(yè)的發(fā)展帶來的后果。最后,著重講了以圖片形式、視覺角度的電視節(jié)目給我們思想、思維方式等帶來的影響,尤其是提出了教育的形式的變化,以電視節(jié)目為載體的娛樂形式成為了教育的趨勢主流帶來的問題。以各個領域在從印刷時代進入到電視時代的變化背景下為例,顯示出與以前的對比變化,引人思考。

  這本書重點放在了媒介形式對于媒介所承載的內(nèi)容的決定性影響的闡釋上。前部分講解了印刷機下的書面文字,后部分講解了電視機里充斥的圖片與音樂。媒介所承載的內(nèi)容若想通過特定的媒介來得到傳播,那么必須要符合該特定媒介的特性和本質(zhì)要求。就好像河道里流的是液體而不是氣體,媒介形式就是河道,媒介承載的內(nèi)容就是液體。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電視需要的是圖片,傳播的是視覺,需要人們來看,而印刷時代則是以書面文字為載體,需要人們來閱讀,而不是看電視的“看”。

  可是,以電視為主的電子傳媒時代,它究竟有什么不妥呢?電視實質(zhì)上是電報與攝影的延伸。在電報創(chuàng)造信息的時代,“人們失去了行動的能力”,人們對于這種信息無能為力,或是無關緊要,沒有必要采取行動。比如某些國際事件,雖然看起來是很有重要性的,但是對于我們又有什么相關呢?它只是告知我們發(fā)生了什么,但是我們卻無法做什么,事件發(fā)生地與我們所處的地方的`距離增加了信息的“無關性”。攝影也差不多,只是“像電報一樣,照片把世界再現(xiàn)為一系列支離破碎的事件”。電視,是“一種媒介”,而不是“一種技術”,“電視展示給觀眾的主題雖多,卻不需要我們動一點腦筋”,“電視把娛樂本身變成了表現(xiàn)一切經(jīng)歷的形式”,“所有的內(nèi)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边@就是電視給我們帶來的,并不是所有內(nèi)容都適合以電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正如作者在本書中舉的例子,宗教傳教士若將傳教搬上舞臺,制作電視節(jié)目,那么他傳布道義的初衷就變了,凡是以電視節(jié)目為形式的內(nèi)容,終將以最大限度吸引觀眾為最高目標!安⒉皇撬械脑捳Z形式都能夠從一種媒介轉(zhuǎn)換成另一種媒介的”。

  談及電視的廣泛普及,不得不談電視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正是由于電視的廣泛普及,它的影響之巨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及的。我想,主要是電視給我們帶

  來了最大限度的娛樂與精神享受。的確,電視節(jié)目的多樣性和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給我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刺激與滿足,現(xiàn)在的我們不僅僅滿足于以往書本上的描繪與刻畫,還不斷追求視覺上的新鮮,形象的美感和好奇感。于是,我們就逐漸進入了所謂的讀圖時代,F(xiàn)在的人們更傾向于讀圖,而不是全覽白紙黑字。圖片確是對世界的展現(xiàn),但卻把我們的世界分割成一張張毫無聯(lián)系,前后不相連接的片段。電視帶來了豐盛的視覺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植入了娛樂的細胞,況且把這種思維觀念稱作為細胞,是因為我認為娛樂性終將在我們這樣物質(zhì)欲望不斷膨脹的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成為我們所追求的第一精神需求。并不是說娛樂本身不好,讀完這本書,我卻對娛樂產(chǎn)生了一絲反感與思考。娛樂是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愉悅,緩解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承受的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但是娛樂過了度就恰得其反了。

  當前的趨勢,全國都興起了一股娛樂潮,凡事都以娛樂為目的。首先在我們的電視節(jié)目中就可以看出這種趨勢。不管是已經(jīng)紅了10年多的《快樂大本營》,還是《天天向上》,以及今年走紅的《非誠勿擾》,這些欄目都是以娛樂大眾為目的。當然,作為娛樂節(jié)目,娛樂大眾,吸引收視率本身就是其原則,但是我們應當思考這樣的模式,這樣的傳媒效應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對大眾長期進行而終將形成的心理暗示——一切以娛樂為準。電視,電視節(jié)目以其獨有的魅力,一步步將我們這些受眾變成了一個個不加思考,不加分析,不持批判主義的盲從者,順留者。這種影響還波及到受眾的現(xiàn)實生活,而非僅僅局限于受眾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上。何以見得?娛樂的時代,浮躁的時代,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傾向于追求過度的娛樂與快樂,不僅僅娛樂自己,還要嘗試娛樂他人,甚至達到迅速躥紅的目的。這就是為什么眾多博客,眾多視頻網(wǎng)站頻頻出現(xiàn)所謂惡搞內(nèi)容,甚至涉

  及暴力、兇殺、色情內(nèi)容的思想根源和動機,其實這也是社會上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亞文化現(xiàn)象的原因。人們?yōu)槭裁磿P注“春哥”、“曾哥”、“犀利哥”、“鳳姐”這些網(wǎng)絡“熱點”?無非就是娛樂本身的影響所致。

  電視確實讓我們暫時忘記了思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糾正,只要是在意識層面持有批判和懷疑的態(tài)度,并不是屏幕上所展現(xiàn)的都是真實的,正確的,可信的,有用的,我們還是需要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抬眼觀望,有區(qū)別地對待電視節(jié)目和電視給我們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電視節(jié)目娛樂性過重的問題,其實不是節(jié)目制編人們的錯,而是電視這個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無法避免的缺陷。電視媒介,以傳播新鮮,視覺刺激,動態(tài)的內(nèi)容,不允許電視節(jié)目制編人以傳統(tǒng)的書面形式傳播信息。

  總之,在電視媒介給我們帶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冷靜,否則危險就將來臨。正如作者在書中舉例談及宗教與電視節(jié)目的問題,“真正的危險不在于宗教已經(jīng)成為電視節(jié)目的內(nèi)容,而在于電視節(jié)目可能成為宗教的內(nèi)容”。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7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我們每天習慣通過各種媒介獲得信息,享受著先進的傳播媒介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快樂。然而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值得我們思考。

  作為新聞系大一學生,原先我對媒介的理解僅僅就是書本上麥克盧漢的一句“媒介即信息”。在看過書中的前兩章“媒介即隱喻”及“媒介即認識論”后,我對媒介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所認識的世事是通過我們自己發(fā)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chǎn)物,而這種對話工具,即媒介,它的轉(zhuǎn)變也就從根本上不可逆轉(zhuǎn)的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nèi)容和意義。對比一下美國的鉛字時代和電視時代:鉛字那種有序排列的,具有邏輯命題的特點需要讀者具有相當強的分類、推理和判斷能力,它要求思考。而電視本身具有視覺沖擊、營造非連續(xù)的語境和凸顯著表現(xiàn)藝術的性質(zhì)決定了它必須舍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它要求娛樂。我們在看完一則謀殺的新聞后,主播說:“下一則新聞”,我們就跳躍地進行下去,心情不需要有過大的波動,因為這不是電視文化所鼓勵的。由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一種媒介的表現(xiàn)形式不可以和這種媒介本身的傾向相對抗”,媒介形式將影響傳播的思想內(nèi)容。

  作者在整體闡述完對媒介的理解后,從政治、宗教、教育等各個方面具體論述了電視改變了公共話語的內(nèi)容和意義,一切公

  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中國人信教的畢竟是少數(shù),宗教內(nèi)容在電視上也鮮少出現(xiàn),所以我對書中提到的電視對宗教的影響感觸不深。但是我對書中提到的.電視廣告、電視新聞、電視教育等內(nèi)容感觸頗深。

  廣告作為電視臺的主要收入,在我們收看電視節(jié)目時簡直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各式各樣減肥藥品、令人眼花繚亂的化妝品、時尚服裝、手機、汽車。。。。。。以前是在電視劇中插播廣告,現(xiàn)在是在廣告中插播電視劇。更有甚者,出現(xiàn)了廣告劇一說,湖南電視臺的廣告劇《絲絲心動》即為其中典型代表,觀眾被種種信息垃圾包圍,卻也無可奈何。

  電視新聞一向被認為是電視節(jié)目里最正經(jīng)嚴肅的,波茲曼卻認為電視新聞由沒有邏輯、理性的話語構成!八械碾娨曅侣劰(jié)目里面的開始、結(jié)束或中間都要插入一段音樂。音樂和新聞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有音樂?我想,這可能是和在戲劇和電影中使用音樂的道理是一樣 的——制造一種情緒,為娛樂提供一個主體。如果沒有音樂——就像有時電視節(jié)目中會插播新聞字幕一樣——觀眾會猜想一定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發(fā)生了。例如死人了。但只要有音樂在,觀眾就知道沒什么了不得!睍胁ㄆ澛x了新聞的奧義:“越短越好:避免復雜:無需精妙含義;以視覺刺激代替思想:準確文字已經(jīng)過時!碑斠粋個畫面閃過時我們不會思考是必然的,因為簡短大量的畫面稍縱即逝,我們無法思

  考其中的道理,我們只能回味那些刺激眼球的畫面而不會思考分析。從新聞中,我們確實接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但是我們很少有人想過那些新聞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何作用。澳大利亞的洪水緩解不了我們西南的旱情,朝韓和談對我們的統(tǒng)一大業(yè)也無甚幫助,我們不停地獲得信息,卻不關心信息的質(zhì)量和用途,僅供娛樂而已。

  再就是我們的“電視教育”,我們國內(nèi)很著名的電視科普節(jié)目。當然我并不說電視科普不好,我自己就曾經(jīng)一度追捧cctv—10的百家講壇。但是我認為硬要用電視做科普的話,無非是兩種結(jié)果:一是與電視的表現(xiàn)形式相適應,結(jié)果,做出的只是娛樂節(jié)目,但這偏離了我們初始設定的那種科普目標;另一種可能,是按照標準的科普目標去做,結(jié)果,因為與電視這種傳播形式不相容導致傳播上的失敗。以百家講壇來言,他的確使更多的人知道了易中天,于丹,錢文忠,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他們的風格或有不同,有一個卻是一樣的,那就是戲說,同時,他們也引發(fā)了這幾年來對各朝各代歷史的戲說,而這其中我想不用明說也可以了解有多少的濫竽充數(shù)。而我正認為這并不比那些改編的面目全非的電視劇的禍害更小一些。由百家講壇引起的 “國學熱”,我們到底是正光復這百家諸子的榮耀,還是黯淡了中華五千年的悠久

  再想想近幾年風靡全國的電視選秀節(jié)目。自湖南電視臺超級女聲節(jié)目以來,各種選秀節(jié)目刺激著少年少女們一夜成名的欲

  望。他們夢想著通過娛樂的舞臺讓自己成為耀眼的明星。不少人荒廢學業(yè)、不顧父母反對,遠離家鄉(xiāng)到處參賽。電視臺暴露選手隱私,策劃煽情片段來吸引觀眾注意,評委嘩眾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熱心粉絲手持選票積極為偶像吶喊組委,哭泣感動,完全入戲。儼然就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娛樂盛宴,但是一場熱鬧過后,還剩下什么呢?空虛、無聊而已。

  看到作者憂心忡忡的敘述,情不自禁想到上學期學到的柏拉圖的洞穴理論。電視、網(wǎng)絡等媒介像洞穴一樣,而我們?nèi)祟惥拖癖焕г诙囱ɡ锏那敉剑荒芸匆娔九急换鸸馔渡湓谇懊鎵ι系挠白。因此,確信這些影子就是一切,此外什么也沒有。我們一旦沒有了手機、網(wǎng)絡、電視,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惶惑不安,就像只有在洞穴里我們才能有安全感。長期的囚禁會讓我們喪失分析和判斷能力,一旦當把我們解放出來,并讓我們看清背后的火把和木偶,我們中大多數(shù)反而不知所措而寧愿繼續(xù)待在原來的狀態(tài),有些甚至會將自己的迷惑遷怒于那些向他們揭露真相的人。這是多么可悲的一種狀況啊!

  然而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還是有少數(shù)人能夠接受真相,這些人認識到先前所見的一切不過是木偶的影子,毅然走出洞穴,奔向自由。剛走出洞穴的這些人不禁頭暈眼花,開始,他們不敢直接正眼看光明的世界,漸漸地,他們可以直接看、仔細看清陽光下的一些,最后,他們甚至可以直接看清陽光的源頭——太陽。作為新聞系的學生,未來很有可能從事媒體工作的人,我希望自

  己能成為走出洞穴的人們中的一員。

  該書的封面是一幅發(fā)人深省的插圖: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節(jié)目,然而,原本很和諧溫馨的畫面卻讓人脊梁骨發(fā)涼——這四個人都是沒有頭腦的!這畫面讓我想起書里最后一句話所警告的: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波茲曼在書的最后提出了改變“娛樂至死”的狀況的方法,那就是我們的教育和學校。我們的教育和學校要幫助年輕人解讀文化中的象征,幫助他們學會疏遠某些信息形式。這一點我非常贊同,教育讓我們跟一般的受眾不同,我們能用自己的知識和頭腦在泛濫的信息里尋找真理和真相,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感官的娛樂里。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8

  1932年,美國作家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寫了他心中的未來世界:人們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在自己所愛的事物的毒害中死去;17年后,美國作家奧威爾在《一九八四年》中描寫了他心中未來世界的模樣:人們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文化受到政府壓制。無疑這兩個人都是偉大的預言家。這兩種情況,在世界上的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中都有所存在,有些國家是其中一者的極端表現(xiàn),比如美國、朝鮮;有些國家的文化則是兩者的混合體,比如中國。本書的作者尼爾,則作為來自其中一種文化的代表,用自己身處的文化中的現(xiàn)象,論述了上世紀90年代娛樂對美國文化的作用。

  作為當時世界上科技最發(fā)達的國家,美國無疑也擁有與之對應的文化形式(科技為何決定了文化?這個在后面會說明)當時的美國面對的文化問題:大眾文化的娛樂化,娛樂侵染了文化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政治、宗教、教育……并且重新定義著許多原來文化形式中的概念。而現(xiàn)在,中國也逐步走入一個類似的時代,不過也許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更大作用的是網(wǎng)絡,而非電視。即便如此,作者在書中的論述,對于娛樂化時代到來的原因、娛樂如何影響文化生活以及這種時代的特征等等,都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借此,我們可以從更高的理論高度探究一下我們曾經(jīng)熱議的網(wǎng)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問題。

  我們的文化史可以劃分為三個表達階段:口頭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和娛樂時代(信息時代)。本書用兩章的內(nèi)容簡述了各個階段的文化特征。口頭時代,指的是從產(chǎn)生語言開始,到文字被廣泛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之前。我們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是口頭時代的人。那時人們傳播思想的方法是在公共場合辯論,用寓言、比喻等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那時的“邏輯”其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是現(xiàn)實而非抽象的(論點依靠于所舉的例子,《理想國》的內(nèi)容就能充分表現(xiàn)這一點)。之后到來的印刷時代是文字時代的一個終極形式,是文字時代的頂峰,也是它最后的絕唱。印刷時代的文化是邏輯的、理性的、抽象的。人們需要用嚴格的證明來論證自己觀點的真實性。這也極大鍛煉了民眾的思維和理解能力。隨之而來的信息時代具有與印刷時代相反的特性,它的信息支離破碎、無序、無邏輯、情緒化,需要人們認知,而非理解。

  總結(jié)文化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媒介不是一個外殼,而是決定表達內(nèi)容;技術并非工具,而本身帶有傾向性。當工具發(fā)展,表達方式發(fā)生改變,同一個表達內(nèi)容將無法保持它原來的樣子,所以自然地,當媒介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發(fā)生變化,我們表達的內(nèi)容也隨之變化,比如口頭表達時代是語言、神話,文字時代是邏輯、辯論,電視時代是娛樂。新媒介不是舊媒介的延伸和擴展而是一種否定和攻擊,我們不可能試圖將原來的媒介中的內(nèi)容塞到現(xiàn)在的媒介里。而且這種改變是涉及每一個角落的。比如,它的性質(zhì)與使用媒介者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相對應,因此古代人們記憶諺語的能力很重要,近代人們的邏輯思辨、整合信息的能力很重要,現(xiàn)代呢?也許是包裝自己、娛樂他人的能力變得重要了吧。

  無疑,作者的觀點是稍顯極端的——他認為,媒介決定表達內(nèi)容,電視造就了娛樂時代?梢猿姓J的是,同一內(nèi)容,在不同的媒介中的面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比如同一個故事,把它講述出來、把它寫成小說、把它拍成電影,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是否在不同的外殼下,內(nèi)容的本質(zhì)也發(fā)生了變化呢?比如作者說,在印刷時代中的教育是嚴肅的,而在娛樂時代中,娛樂從一種教育手段變成了教育目的。老師們把歷史事件、時間編程搖滾樂,人們觀看長篇動畫故事來學習,這更像是,我們問“娛樂有什么好處?”有人說“也許可以用來教育。”而非“怎樣能使教育的效果更好?”有人回答“用娛樂作為手段!薄獖蕵芬呀(jīng)成為了目的。

  由于我不能再讀后感中過多地再現(xiàn)作者的觀點,而只能挑選重要觀點并進行分析,所以在一些部分,會讓人覺得有嚴重地邏輯跳步。比如前面說到科技和文化的關系。既然這樣,讓我們好好論述一下娛樂文化到來的前因后果。當人們的物質(zhì)需求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生產(chǎn)力增加的呼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發(fā)展科技。在當時的社會中,信息成為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工具。比如哪里發(fā)現(xiàn)了石油,哪里需要石油,哪里可以提供這些石油……只有供和需之間信息的交換加快,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才能處于活躍狀態(tài),物質(zhì)交換才能順利進行。而當時最快的文字傳播媒介就是報紙,這顯然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于是,電報應運而生。它的傳播速度可以說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在西海岸的一條消息在一秒之內(nèi)就可以沿著磁性電報線被東海岸的人們了解。但是,這種過于通達的信息傳播通道超過了需求——供不應求時危險地,供大于求同樣是。經(jīng)濟危機的產(chǎn)生不就是如此?這導致了垃圾信息的產(chǎn)生——“當我們架起了緬因州通往德克薩斯的電報后,第一個傳入耳中的卻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曾經(jīng),只有目的明確的信息才會被傳播、才會被接收——每一條信息都要對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有指導意義,人們接受一條消息之后要做出行動上的反應,這條消息才是有價值的——這就是所謂的“信息-行動比”。而現(xiàn)在,過于通常的渠道減小了“信息-行動比”。這就是所謂的信息時代的信息具有“無意義”的特點。

  在這種信息爆炸的情況之下,我們不停地接受最新消息,對每一條消極作出反應,甚至理解和思考這些信息的意義已經(jīng)不再可能。于是又一個重要的印刷時代的特點發(fā)生了不可逆轉(zhuǎn)的改變——人們最重要的信息處理能力不再是理解,而是認知。如果只需要滿足認知的目的,文字顯然顯得不合適了,因為它需要的`思維量和邏輯能力過大,因此順理成章地被圖片取代——攝影術在此時誕生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物質(zhì)資料的需求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在這一種科技的影響之下,我們產(chǎn)生了和這種科技的“傾向性”相對應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產(chǎn)生,會作用于當時的人們,人們對于文化態(tài)度的變化,又會引起新的媒介的產(chǎn)生。這種媒介又會反作用于文化,形成正反饋循環(huán),最后產(chǎn)生那一時代的文化特點。

  圖片是一種什么樣的符號呢?是不需要語境和背景知識的,是支離破碎的。而且是感性的,不邏輯的。當時的信息何嘗不是?每一條信息都被壓縮到最短,為的是能夠在單位時間內(nèi)輸送更多信息。每條信息不需要語境,因為人們不具備理解和思考的能力,而是只需要認知——了解最多信息的人,便是具有最高“智力”的人。這種人便會在信息時代中取勝。

  這種特點與印刷時代的特點完全對立。這也使得原來印刷時代中的政治、宗教、教育無法正常地在娛樂時代中生存。而什么最適合這個時代的特點呢?娛樂。

  印刷時代中的邏輯、思考無疑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聆聽一位總統(tǒng)候選人7小時的書面語化的演講需不需要非常好的文字功底、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對于現(xiàn)在的人來講這是極其枯燥無味并且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林肯時代的每一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那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給予那些人們的特點。他們最適宜的文化形式,就是邏輯的、理性的、嚴肅的。但是現(xiàn)在的人們不具備這些適應嚴肅文化的能力了。吸引我們的是什么?零碎的小道消息、色彩繽紛的廣告招貼畫、口號式的競選宣言。這些在娛樂中全都能找到。

  看起來,這一邏輯鏈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作者只是在拿著現(xiàn)實,尋找一個符合它的理論解釋——能解釋得通,就認為這個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大部分的科學研究、理論建構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分析現(xiàn)實,找到適用的模板,就認為這是現(xiàn)實內(nèi)在的本質(zhì),并且應用到未來的研究中。馬哲就是這樣建立的。馬克思研究了人類的發(fā)展史,概括出一些提綱挈領的通性,認為這是內(nèi)在規(guī)律、將適用于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并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推測出人類發(fā)展的終點——共產(chǎn)主義。但是其實這種方式存在著它的問題。因為能夠解釋這個現(xiàn)實的方式有很多,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是哪一種。我們只知道這個“不錯”但是不能認定這個“對”。比如,掐一下你的肚子,你叫了一聲,于是認為“肚子是發(fā)聲器官”——從現(xiàn)象上來看,這是完全正確的,但顯然這是謬誤。

  還記得上學期的作文中,我在探究“校內(nèi)網(wǎng)”(現(xiàn)在叫“人人網(wǎng)”)到底為何對我們產(chǎn)生了這種影響時說,是因為人本性中的一種“暴露欲”和“好奇心”——前者使我們主動制造垃圾信息,后者促使我們?nèi)チ私膺@些信息。但是當時的我忘記了研究,為什么在以前的時代中人的這種本性沒有被體現(xiàn)出來?可以這么說,人性的內(nèi)容是很豐富的,就像一本很長的書。但是并不是在所有時候,人性的所有內(nèi)容都要表現(xiàn)出來。在不同的外界環(huán)境下,它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內(nèi)容。就像有時這本書的59~61頁被朗讀了出來,有時候是103~109頁。那么是什么決定了那一頁被朗讀出來呢?應該就是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了。而這種氛圍又會加重我們?nèi)诵灾械倪@些點,形成正反饋循環(huán)——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正反饋形式的。比如,人的主觀傾向促使客觀事物改變,這種改變又助長這種主觀傾向的進一步發(fā)展。但是,自然界中的負反饋是占主導的。比如,狼和兔子的數(shù)量此消彼長——兔子多了,狼的食物就充足了,使狼種群數(shù)量增多,于是兔子的數(shù)量就減少,于是狼的食物減少了,種群數(shù)量減少,于是兔子數(shù)量增加……這只是兩種生物,就能形成這種相互制衡取得平衡的效果。而事實上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數(shù)量龐大,而且還有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共同保證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平衡,即中庸,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負反饋機制,會讓偏左的情況出現(xiàn)時,自然界主動產(chǎn)生偏右的趨勢,如此反復,得到動態(tài)平衡。但是正反饋,只會獲得滾雪球的效果,比如房價的上漲——房價漲,我們買,于是更漲,我們加勁買,最后崩塌。這是很有趣的現(xiàn)象,也導致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在處理問題上的不同結(jié)果。所以當人類用自己的方式干預自然地平衡時,必定出現(xiàn)問題。

  總是這樣,再現(xiàn)實的問題,討論討論著,就回歸到了一些形而上的問題上去了。但是,探究這些東西最終的目的還是指導實踐。就像我開篇說的,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應該就是為我們研究自己國家的娛樂文化提供了思路上的指導。在現(xiàn)實問題的討論上,毛主席說的對——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只有基于現(xiàn)實情況,才能分析出問題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提出理論和解決辦法。在這里,在這本書的啟發(fā)下,恐怕我也就只能生發(fā)出比較形而上的思考了。當然,這些東西我會應用到以后對于實際問題的探究中。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19

  游戲人生,娛樂至死《娛樂至死》讀后感(3月) 但凡戲霸,必在旁枝末節(jié)上糾纏不清,大戲霸袁世清聽戲看戲,還愛給角兒說戲,往椅子上一坐指鼻子教訓楚霸王,別人的霸王都走六步,你怎么走了四步,《娛樂至死》讀后感(3月)。六步四步,說破天差不過一米,短了省力,長了也不能就飯吃,但在內(nèi)行看來,六步有六步的端重,四步有四步的輕佻,一來一去,整個楚霸王的性格就躍然臺上,兩步雖短,邁開來卻兩種人生。

  我不是戲霸,只能跟著看個熱鬧,但要說戲迷,我也有份,因為談起暴雪談起黑島我也能做到如數(shù)家珍,當然這個戲不是京戲,而是游戲,過去的老人兒聽戲看戲,現(xiàn)在的人玩游戲,戲這個東西,不管冷不管餓的,就是個消遣,不登大雅之堂,但當下這世道今非昔比,溫飽早就不成問題,過去隨便就分得清破衣麻布細軟綢緞,粗茶淡飯玉盤珍饈,人五人六一目了然,現(xiàn)在卻是地攤衫做出國際水準,燕窩還是窩頭都在肚子里裝著,拉出來都一個屎樣,都說長相是標簽,可被這美容時尚整的,走大街上人跟一個模子刻出來似的,一串串流光水滑,大街上你喊美女保準十人有九人回頭,剩下一個還是純爺們,想做個人口普查,都不知道眼前的這位大姐剛才查過沒有。

  于是,這年頭若想了解人與人的不同,消遣方式反就成了差異的重點,要拿游戲品種給人分類,分出來的準比國籍民族還靠譜,別看上班上學人都呆頭呆腦跟木偶似的,一挨到下班放學,四面八方撒歡往外跑,有錢的去洗浴KTV玩別人,沒錢的貓被窩里玩自己,這邊寓教于樂的,那邊自娛自樂的,就單說這電腦游戲吧,有玩網(wǎng)游的,有玩單機的,有用游戲賺錢的,有玩游戲賠破產(chǎn)的,同樣是玩,卻玩出了五花三層七葷八素,同樣是人,卻分出個車炮馬卒三六九等。 見過的游戲多了,不敢說戲迷戲霸,好歹也能算個玩家,過去總有些一起玩游戲的朋友,待到周末節(jié)假,三五成群聚到網(wǎng)吧,揮手鼠標猛點,抬頭炮火齊鳴,時而青筋暴起汗流雨下,時而大呼小叫捧腹爆笑,豈不快哉。近來游戲玩得少了,同玩游戲的朋友也常抓不著影,本以為緣于柴米油鹽成長的煩惱,好不容易逮著一個,上來就問我個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種菜不?我呆若木雞,他見我兩眼發(fā)直反應遲緩,又問我,停車不?我轉(zhuǎn)身想逃,他見我支支吾吾欲言左右,再問我,開心不?一問三不知,直問得我精神崩潰,搖頭翁般反復搖頭,叫朋友掂出了我的斤兩,道不同不相為謀,彼此無言以對,遂分道揚鑣各奔東西。 開心網(wǎng)的第一條規(guī)則是,必須談論開心網(wǎng),如你所知,第二條也是這個。本來半生不熟的人見面不大容易聊開,聊多了失言,聊少了冷漠,常常三言兩語就直接大眼瞪小眼,自從有了開心網(wǎng),就像有了組織,上來一句暗號,種菜不,同道中人必定兩眼放光,聊成一團,誰偷了誰家人參果,誰拐走了誰家小象,嘁嘁喳喳可遇上了知音,你要對句寶塔鎮(zhèn)河妖,立馬出局,土匪跑這兒來湊什么熱鬧,讀后感《《娛樂至死》讀后感(3月)》。

  不光是開心網(wǎng),還有QQ游戲,校內(nèi),大多休閑游戲走的都是這路子,玩的人多了,范圍就廣了,再說這玩意還是實名制,天南海北跟你有點過往的人都能把你找著,跟傳銷似的,別說同學同事,親戚朋友,就連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能順藤摸瓜偷到你地界來,劉德華要玩這個都能加你做好友,簡直成了無往不利的交際法寶,這可樂壞了紅男綠女們,找不著對象的,還惦記夢中情人的,缺乏父愛的,童年陰影的,缺心眼的,從條條大路奔向開心網(wǎng),雞鳴狗盜,各得其所,本來你的交往圈子這么大(參見白紙上的黑點),現(xiàn)在突然變成了這么大(參見馬桶蓋),這年頭只要東西一大就能叫人興奮,別管是你種的菜,是交往圈子,是胸圍,還是那啥。

  開心網(wǎng)的第三條規(guī)則是,偷你所認識的任何人,不然你永遠發(fā)不了財。專心種地的人總會被偷個血本無歸,守著偷盜的人總賺得盆盈缽滿,我并不是說這玩意倡導了一種不良的.價值導向,就是個游戲,但你三更半夜不睡覺熬得兩眼跟紅燈記似的,就等著誰家菜園豐收誰家畜生產(chǎn)仔,然后去偷上一圈,睡覺都能美得淌哈喇子,這就有點過了,耽誤事不說,就被這么個破游戲牽著絆著,跟跟拴上條繩似的寢食難安,恨不得上廁所都得搬著手提看著顧著,丟不丟人,傻不傻,聽我有個朋友說,他同事一個年過半百的老教授也玩這個,每天上課故意遲到幾分鐘,就為了偷班里女生的菜,偷不著還好,偷到了興奮得嗷嗷一嗓子能嚇死幾個,有被偷的女生在網(wǎng)上跟他撒嬌,他就更嗨了,滿臉漲紅,氣喘吁吁,荷爾蒙順嘴角淌下來,跟偷著個黃花大閨女感覺差不多。見過各種上癮的,但都比不上這個上癮不靠譜。

  開心網(wǎng)的第四條規(guī)則是,有錢在這里同樣重要。如果你在辦公室里突然聽見某人說他住進了根本買不起的房子,或者有了這輩子也別想的車,千萬別以為他中彩票了,也別打電話報警,不用說,肯定又是個開心癡迷者,忘吃藥了。我見過玩這東西一大款,現(xiàn)實中窮得叮咣響,月供房貸,下養(yǎng)家小,靠著沒日沒夜守著停車偷菜,終于手頭積攢了幾套別墅,幾隊名車,畢竟是苦出身,富了也不忘慈善,今天贈別人一輛雅閣,明天贈套房子,網(wǎng)上人皆以大哥相稱,每天排著隊的人要去偷他,偷一次頂十次。我想說的是,游戲雖然不至于拔高到影響國計民生的程度,但全民開心,卻是一個時代民眾心理和價值取向的完美體現(xiàn),全民以偷為榮,以窮為恥,偷到不被抓到是本事,偷不到的自認倒霉,掉塊饅頭大家偷,手快有手慢無,本分掙錢老無所依,人人都想另辟蹊徑,偷錢得手為富豪,偷人得手為情圣,欺窮不欺賊,笑貧不笑娼,現(xiàn)實這樣也就罷了,流行個游戲竟是虛擬現(xiàn)實,上天入地,簡直想逃都沒處逃。

  最后我還要說,到底什么是游戲,有人說游戲嘛,不就是玩嘛。小時候拍洋畫,上面印著關公秦瓊,彈玻璃球,地上劃有黃河刀坑,騎馬打仗,上轎娶親,長大后玩仙劍,玩星際,玩反恐,有人扮俠客,有人扮將軍,有人扮警有人扮匪,炮火紛飛,快意恩仇,游戲是戰(zhàn)爭,是江湖,是探索,是愁腸,是和平年代的元帥夢,是浮躁時代的孟婆湯,歸根結(jié)底,游戲是什么?游戲就是一個民族的想象力啊,想象力延伸到哪里,未來的終點就在哪里,而當一個民族最受歡迎的游戲竟然是現(xiàn)實的翻版,種地,偷菜,停車,買房,理想與現(xiàn)實完全重合,想象力一頭扎進腳下黃土,就地終結(jié),那么放眼望去,單向度的人漫山遍野,娛樂至死,當人人低頭看腳下的路,有幾人仰望頭頂燦爛的繁星。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20

  我是一個很不喜歡看學術性或者很嚴肅類型書籍的人,更別提些讀后感之類的東西。但是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還是得去完成的,由于對新聞還沒有什么涉獵,對老師要求的新聞性語言描述不是很理解,就暫且用平時自己的習慣寫一篇吧。

  一開始用手機那個pdf版本閱讀這本書實在太難受了,于是去網(wǎng)上找了txt版本的開始閱讀。說實話,初讀幾頁我不知道這本書和娛樂有什么關系。不信邪的我去查看了下目錄,卻依舊還是沒有發(fā)現(xiàn)太多與娛樂相關的字眼,反而是什么媒介、印刷什么的與傳播有關系的內(nèi)容。

  第一章中提及拉斯維加斯城,各種行業(yè)都甘愿成為娛樂的附庸,“至此我們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蔽也幻靼祝瑸槭裁匆粋城市就能得出這個結(jié)論。甚至于到了連外形都可以影響總統(tǒng)競選的地步,我實在無法想象如此嚴肅的事情會受到這么兒戲的東西所影響。但是隨著閱讀的內(nèi)容越多,似乎明白了一些。就如電報和照片,電報改變印刷業(yè)對人們的影響。其中印象十分深刻的是,“電報可能已經(jīng)使這個國家成為一個社區(qū),但這個社區(qū)確實奇怪的,因為這里住著一群彼此之間除了了解最表面的情況外幾乎一無所知的陌生人。”現(xiàn)在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子的呢?現(xiàn)在我看新聞,電視都看得少了,更別提什么用報紙什么紙媒之類閱讀了。偶爾有幾次閱讀,也僅僅隨便翻看一番,哪怕有一些大事也只是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又何嘗去了解事情真相或是深入研究某件事情呢。

  從另一方面講,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性好像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越來越低了。隨著這些技術的通行,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可是真正有意義的內(nèi)容越來越少。這大概就是老師說過的內(nèi)容為王變成了現(xiàn)在的以收益為主的報告。

  書中提及照片和電報互為語境,照片成為電報式新聞的補充,但是這種補充實際上是對新聞權威性的削弱。的確,有了照片確實可以讓人們更真切的感受到所發(fā)生的事實。但是,當人們對照片產(chǎn)生依賴了之后,如果一則新聞沒有相應的照片是否就不是一則真實的新聞,人們()或許會在想:別的新聞都有證據(jù),這個連照片都沒有肯定是瞎編的。新聞的事實竟然似乎要依靠其附庸來證明,兩者之間的從屬關系隨著時間的流逝仿佛慢慢在顛倒過來。由此想到現(xiàn)在電視節(jié)目的所謂直播和錄播,所有一切要說的內(nèi)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明面上的冠冕堂皇掩蓋了多少普通人想要知道的不堪事實。

  我想,或許所謂的娛樂至死,不是我理解的玩樂直至死亡。而是對過度娛樂或是說娛樂成為其余行業(yè)主導的心痛吧,只因為娛樂內(nèi)容更能吸引常人的眼珠,所以那些應該被知道的真相就慢慢的消失在大眾娛樂之中。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21

  從經(jīng)驗上來講,我一直對外國人寫的書持謹慎態(tài)度——除非讀英文原版且英文水平夠格,否則每每拿起譯本看都陷入云山霧海、過目即忘的痛苦境地。所以,即便媒介傳播學的老師在課上幾次提起此書,我都沒有動心,因為覺得自己看也看不懂。當另外一門課“藝術理論與批評”的老師也推薦這本書時,我認為自己有必要買來看看。第三次,當“導演的空間處理研究”的老師在課堂上再次提及此書時,我摸了摸剛拆開的嶄新封皮,覺得一定要仔細、認真地讀完這本書。可能正因為心里對難度有所預判,所以才能屢次鼓舞自己堅持讀完。

  真心建議讀之前先看看我這篇讀后感,應該可以幫你降低一點難度,抑或是提高你的放棄閾值。

  英文名《Amusing Ourse lvesto Death》通用譯名《娛樂至死》,我覺得翻譯成《自娛致死》可能更確切,雖然有點危言聳聽。這本書是媒介文化大師尼爾·波茲曼二十年的經(jīng)典暢銷作品(經(jīng)典確是經(jīng)典,但“暢銷”不知真正的意義有幾何?個人感覺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作品被購買后因無法堅持讀完而被束之高閣)。此書初版于1985年,作者深刻地分析了三十幾年前,電視蒸蒸日上風靡全美的時代,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nèi)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yè)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nèi)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類心甘情愿地、不求進取地甘愿成為娛樂的附庸。他嚴肅地警醒大家:長此以往,我們終將毀于娛樂。

  三十年前在美國發(fā)生的歷史,今時今日正在我們的生活中驚人相似地重復上演,橫行的不是電視,而變成手機。但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都是承載著動態(tài)影像的屏幕。

  此時此刻,如果你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我們每天不就是被各種屏幕占滿嗎?不管是相對整塊的時間抑或是碎片化的時間,不就是被各種形態(tài)的娛樂內(nèi)容占滿嗎?電視劇是故事性的娛樂;電影是情感性的娛樂;除了老牌的綜藝節(jié)目健在,比如《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非誠勿擾》之類,各種娛樂節(jié)目,比如《跑男》、《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演員的誕生》、《奇葩說》、《吐槽大會》等等,都雨后春筍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冒出來,其實都是訪談節(jié)目的變體,都需要披上更具娛樂性的外衣,甚至連讀書都成為娛樂節(jié)目。視所能及之處,越來越讓人“輕松”了,也就是說,越來越不需要思考了?催^之后,你除了能記住一些情緒、一些散亂的笑點,啥也想不起來了。

  是,你可能會說,我們現(xiàn)在是讀圖時代啊,大家都通過圖像來獲取信息啊,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作者在本書一開始就想用很大篇幅、很充足的事例,來說明媒介形態(tài)對文化的巨大影響,簡言之:在印刷機統(tǒng)治下的美國,話語清晰易懂、嚴肅而有理性;而在電視(圖像)統(tǒng)治之下,話語變得無能而荒唐。只有口頭語言的人在智力上不及有書面文字的人,而“屏幕文化”里的人比前兩者都表現(xiàn)得智力低下。屏幕創(chuàng)造出的認識論不僅劣于以鉛字為基礎的認識論,而且是危險和荒誕的。

  相對于圖像而言,書面文字算是作者深思熟慮、反復修改的結(jié)果,甚至還經(jīng)過了專家和編輯的檢查,它可以被留存和再翻閱。而圖像無法提供給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自己用語言把圖像轉(zhuǎn)換成觀點?磮D像只需要能“辨認”,而看文字卻需要能“理解”。

  圖像化的世界,是一個碎片化的世界。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突然進入你的視線,然后又很快消失。這是一個沒有連續(xù)性、沒有意義的世界,一個不要求我們也不允許我們做任何事的世界。

  我們的問題不在于屏幕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nèi)容,而在于所有內(nèi)容都要以娛樂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讓人們看到有動感的畫面——稍縱即逝卻斑斕奪目,不需要觀眾思考,因為那樣在畫面上就得是空白的,根本不符合屏幕所需要的表演藝術的要求。所以,屏幕本身的這種性質(zhì)決定了它必須舍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適應娛樂業(yè)的發(fā)展。從此,人們不再彼此交談,人們彼此娛樂,人們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圖像。

  最后再來說說教育行業(yè),一個關系到我們未來的行業(yè),一個也即將成為屏幕侵襲重災區(qū)的行業(yè)。教育哲學家們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其中必須有約束、重復、枯燥等等,他們認為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而現(xiàn)在,屏幕每天向我們宣稱的就是娛樂教學,讓你的孩子在所有科目都能“在樂趣中學習”,甚至是“邊玩邊學”、“輕松成學霸”!以過來人的經(jīng)驗捫心自問,你信嗎?

  作者在結(jié)尾時的憂慮雖言重,但也該足夠警醒我們: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在劫難逃。

  我熱愛文字、我敬仰文字、我喜歡閱讀,也愿意思考。也許很多人已經(jīng)對文字失去耐心,甚至認為(文字)大勢已去,(圖像)大勢所趨,但我仍然相信自己的判斷。

  “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也幌氤蔀椤八麄儭敝械囊粋。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22

  這本書是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nèi)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nèi)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

  書中勾畫了美國官員、新聞記者、律師、教育家等各色人等的電視形象,說明圖像給人類感官和思維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電視競選、教會布道、學校教育等案例,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娛樂使人不再思考!秺蕵分了馈废蛭覀兦庙懥司姡何覀儗в谖覀兯鶡釔鄣臇|西!

  本書金句

  雖然文化是語言的產(chǎn)物,但是每一種媒介都會對它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

  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fā)展階段的認識論。

  在信息的海洋里,卻找不到一點兒有用的信息。

  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地存在。它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xiàn),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23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這是一本寫給電視時代的圖書,但是其所蘊含的道理在網(wǎng)絡時代也毫不過時。每天,我們打開電視機,打開網(wǎng)絡,那些花邊新聞如洪水猛獸般涌入,即使是嚴肅類新聞,很多或是配以噱頭的標題和血腥的圖片,或干脆以戲說的形式出現(xiàn)。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用眼睛消化所得,感官感受更甚于頭腦的追求,慢慢地失去思考,而電視這些媒體終將通過控制人們的時間、注意力和認知習慣而使人們失去印刷時代所具有的品質(zhì)。我們的文化終將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作者為了把這種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文化傷害及其對人自我意識的徹底剝奪表達出來,在書中一步步地解釋、舉例、引用。

  作者一直強調(diào)一個觀點——“媒介即信息”。他認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把握了傳播的把柄,就會把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在書里,波茲曼還有一種更為深入的認識——媒介即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xiàn)實世界。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主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這種介入往往不為人所注意。因此,媒介就好比精神鴉片,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chǎn)生依賴,完全上癮后,你明知痛苦與自由喪失,卻無法采取任何措施進行補救,因為其已經(jīng)深入你的靈魂和骨髓了。

  波茲曼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我們并不一定是為了看時間而去看表”, 因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時間的方式”。當傳媒的作用不僅僅是實用,而只是滿足當代人浮躁的社會心理與挑剔的口味,那么娛樂業(yè)就應運而生了。在印刷時代,印刷品的出版與讀者意見的反映是有時間差的。因此,當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報紙與雜志才能達到承載海量信息的功能時,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讀者去適應印刷品的回味乃至排版要求。這就需要思考,選擇汲取知識,所以在純印刷年代,娛樂對于傳媒的影響很小。

  我們都知道,評價電視節(jié)目是否受歡迎的指標就是收視率,只需動動鼠標,你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競爭對手的節(jié)目在群眾中的被認可程度。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每當一檔節(jié)目走紅后,會有無數(shù)的跟風者一擁而上,如“非誠勿擾” “中國達人秀”。

  而賺取足夠的收視率又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廣告收入的增長,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形形色色的廣告,常常聽說什么“格萊美” “中國好聲音”拍出天價廣告費,由此就可以理解電視臺為什么那么熱衷于追求收視率,因為收視率雖不直接賺錢,但是它會帶來源源不斷的廣告收入。為了滿足社會浮躁心理帶來的對快餐文化的渴求,電視節(jié)目愈來愈往戲說、炒作等方面發(fā)展。比如看《非誠勿擾》,看《快樂大本營》,我們張大嘴巴肆無忌憚地笑,節(jié)目結(jié)束,我們往往是捧著有些酸痛的面頰,然后頭腦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爭的苦海之中。順便提一下,有西方學者對中國節(jié)目出現(xiàn)低俗傾向非常好奇,因為在一個有著浩瀚發(fā)展史與文明禮儀史的東方古國,民眾竟然對那些袒胸露乳、逗笑戲謔的低俗節(jié)目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想這就是傳媒這一精神鴉片的作用,它幾乎是在無形與無聲中慢慢侵蝕著中國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見“娛樂至死”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市民階層對娛樂文化瘋狂追求,還可以理解,當一個社會的精英階層也傾向于用娛樂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我只能用“瘋狂”二字來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了。

  當年競選失敗,氣急敗壞的尼克松拒絕檢討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妝師大發(fā)脾氣,一口咬定,原因全在于化妝師蓄意破壞;劉曉慶的整容不僅僅只是為了留住青春……

  如你所知,這些茶余飯后的談資已經(jīng)和八卦沒有太大區(qū)別了。至少,它讓我們在聽說當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競選熱浪中亦不忘為自己特聘“笑話”參謀這樣的新聞時,不再驚詫。 “政治”正演變?yōu)橐环N娛樂——盡管劉曉慶的臉、周杰倫的女友等其實無關政治。

  “政治作秀”成為當今一大趨勢不免讓人詫異,因為“政治”與“作秀”這兩個事物實在是幾百桿子也打不到一起的,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里,一切都成為可能。這不僅僅是玩文字搭配的游戲,是我們的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在消費年代里都心甘情愿地成了娛樂的附庸。

  如果以上所陳述的還讓你覺得將信將疑,那么我再舉一個你肯定熟悉的例子——我們一直愛戴的學術與明星聯(lián)姻的電視節(jié)目《百家講壇》,固然,用電視做科普很好,但是學術一旦需要與電視的表現(xiàn)形式相適應,則會慢慢偏離初始設定的科普目標。以《百家講壇》來講,它的確讓我們記住了于丹,記住了錢文忠,他們或許風格迥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戲說:戲說三國、戲說明史、戲說紅樓以至戲說《弟子規(guī)》。由此引起的爭議,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很多了。當學術成了“戲術”,當社會精英階層中的知識分子們,也開始向娛樂獻媚,我想只能引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來抒發(fā)我的心痛:觚不觚,觚哉!觚哉!

  柏拉圖有個非常有名的洞穴理論。他說人類一直困在洞穴中,只能看見木偶被火光投射在墻上的影子,于是便執(zhí)著地以為這些影子就是一切。現(xiàn)代人也處在一個大洞穴中,只不過這些洞穴是由強大的傳媒、信息網(wǎng)絡構建的,我們只有手里擁有一件現(xiàn)代的電子產(chǎn)品,才能保證自己還活著,保證娛樂還存在著。固然這一切只是虛幻的美好。

  可這只是一個童話嗎?

  《娛樂至死》讀后感 篇24

  “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湖南人被徹底娛樂了嗎?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三天時間,讀完了《娛樂至死》,說實話,里頭有些話并不是很理解,但波茲曼傳達的主要意思還是理出來了,那就是電視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娛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娛樂不再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已經(jīng)成了娛樂的一部分。我立刻想到了湖南衛(wèi)視。“快樂中國,快樂湖南”,多么響亮的口號,娛樂堂而皇之成了主流,湖南人被徹底娛樂了嗎?

  湖南衛(wèi)視主打著娛樂牌,狠狠地徹底地娛樂了湖南人,甚至全國人。湖南衛(wèi)視的新聞節(jié)目屈指可數(shù),而娛樂節(jié)目卻數(shù)不勝數(shù),“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為了看這些節(jié)目,小孩可以停止正在做的`作業(yè),盡管明天可能被老師罰;老人可以戴上老花鏡,盡管戴上去感覺并不那么舒服;男生可以停止正在激烈進行的網(wǎng)絡游戲,盡管可能會被同伴念叨;女人可以停止正在敷的面膜,盡管皮膚可能變得更差……在這些娛樂節(jié)目面前,生活似乎都變得如此不重要,說得嚴重點,生活已經(jīng)成了娛樂的附屬,先娛樂一把再說。于是,我們被逗得捧腹大笑,至于為什么要笑,我們來不及思考,也無須思考。漸漸的,我們開始喪失一種本能,一種叫做思考的本能,我們只會說,電視會告訴我們的。

  多么可怕,電視主宰了我們!這讓我想起了在看《娛樂至死》時的一件趣事,眼睛盯著書本,而心里卻在糾結(jié)要不要回去看《刑警2010》。當這個看電視的念頭冒出來后,我已無法安心看書,多么諷刺,電視已經(jīng)如此深刻地影響我了嗎?包括我的心理和行為?我不想承認,可現(xiàn)實卻是如此,我合上了書本,飛奔到宿舍看起了《刑警2010》。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我們才應該是媒介的主宰,何時媒介主宰我們了?也許,我們現(xiàn)在應該為主宰媒介而努力了,不然,我們真的會如波茲曼所說,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讀后感】相關文章:

娛樂至死讀后感06-07

《娛樂至死》讀后感09-14

娛樂至死讀后感5篇06-07

《娛樂至死》讀后感3篇08-27

娛樂至死讀后感(精選11篇)06-16

《娛樂至死》讀后感6篇02-09

娛樂至死讀后感6篇02-25

娛樂至死讀后感(6篇)02-25

娛樂至死讀后感2篇04-24

《娛樂至死》讀后感(精選14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