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合集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后感1
我們兩個老了~
我們仨個散了~
我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
楊絳,錢鐘書,女兒錢瑗。
一位百歲老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寫下的,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丈夫?qū)λ脑u價,她可謂是一個賢妻良母,無論是對家庭上,對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賢內(nèi)助,讓丈夫安心做學問,對女兒她都是盡心盡力,看的出來她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兒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愛自己的丈夫。當他們一路搬家漂泊,最后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們的家,自此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這是一個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間有那么多美好的回憶,楊絳老先生最后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我當時有點心疼,憤憤命運的不公,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過后你們?nèi)匀幌鄲,那你們就結(jié)婚吧。楊絳老先生和錢鐘書把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稱為探險,他們的愛情讓人羨慕,肅然起敬,這是一個百歲老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是不與人爭,也不屑與人爭,這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
我們仨讀后感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边@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yīng)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故事的開篇就是“我們仨都老了”,然后就是預示著死亡的“萬里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楊絳先生(作者)送走了鍾書,送走了錢瑗。這段夢,其實就是楊絳先生陪伴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走過生命的最后日子罷了。
我們常說“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這本書中也提到了與之相似的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闭獣袥]有瘋狂的`吶喊與茫然的彷徨,只有楊絳對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愛,以及最后對他們的懷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她忍著世道無常的變化,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卻依然感人,令人動容。
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楊絳先生寫到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尋覓歸途!睆倪@句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其中卻蘊藏著濃濃的思念,以及無盡的悲痛——我們仨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3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創(chuàng)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書表達了一個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一個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后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著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fā);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xiàn)。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tài)度,向讀者講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灣。
我們仨讀后感4
很久沒有因為看書感動得掉眼淚了。沒有撕心裂肺的呼號,沒有驚心動魄的橋段,有的只是平靜的訴說,點滴的回憶,直擊內(nèi)心最柔軟的部分。
楊絳的文字樸實簡單,就像是在閑話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他們仨之間的深厚感情。他們的心如此緊密得貼在一起,彼此依靠著攙扶著經(jīng)歷了歡笑與苦難,有再大的風雨也沖不垮他們。他們的生活并不平靜,但楊絳始終平靜得敘述著,那種平靜讓人肅然起敬。
楊絳的行文輕盈流暢,從頭到尾,一氣呵成;貞浛偸瞧瑪嗟模拖袷且活w顆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顏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們串成漂亮的.鏈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組合及排列。顯然,楊絳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無聊而瑣碎的,甚至充滿著煩惱和憂慮,精彩和風光只會像流星般劃過天際?僧斈慊仡^再看,精彩和風光已然消散,無聊和瑣碎讓你覺得無比充實和甜蜜,曾經(jīng)的煩惱和憂慮成了可以一笑而過的浮云。陪你走過無聊和瑣碎,經(jīng)歷過煩惱和憂慮的人(人們)還在身邊,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5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跟隨楊絳先生的腳步,一頁頁畫面從我眼前略過!拔覀冐怼钡臏嘏⑿腋,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鐘書新婚后來到英國牛津大學求學。輾轉(zhuǎn)多次,在巴黎迎來了“MissSingHigh”——錢瑗,于是“我們仨”相聚了。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仨”始終相依。楊絳的一句“不要緊,我會做”就足以讓鐘書放心;圓圓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媽媽,特地寫信教媽媽做飯;圓圓生病時,楊絳夜夜“看見”她!拔覀冐怼笔冀K相互信任,不論什么結(jié)局,都是心連心走下去。
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管世風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楊絳夫婦一直低調(diào)平實,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曾寫“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識的人!
楊絳的`文字,清新脫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便是歸本,珍惜。我仿佛看到楊絳夫婦正坐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鏡,柳樹在晚風中飄揚,他們在人群中不是最顯眼的,卻有著一種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氣質(zhì)。
我們仨讀后感6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帶給我復雜的感受,會跟著它開心的時候歡笑,跟著它悲傷的時候流淚,跟著它的離別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樸實無華才能顯出情感的`真摯,才能真切的打動人。錢鐘書一家三口的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就這樣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全書以夢魘般的古驛道開頭,楊絳先生天天的夢魘,感覺到她內(nèi)心的極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而后失散,年邁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跟先生相繼去世,更是傷心悲痛。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這份凄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而后,楊絳先生用了平淡樸實的需要回憶了他們的過往,剛結(jié)婚隨錢鐘書先生去牛津,兩個人自己第一次做飯,稱自己笨,每天早上錢鐘書都會為楊絳先生做好早飯,苦中作樂,志同道合,而后有了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nèi)齻在一起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在為這個家庭幸福感動的同時讓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實是一種感受,別人覺得你苦,但是你們苦中作樂你們覺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質(zhì)的,而是精神的,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只要我們在一起,這就是幸福,永遠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7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jié)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shù)行,讀后凄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床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nèi)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歲的楊絳于20xx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于書香門第,博覽群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yè)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shù)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我們仨讀后感8
在楊絳先生去世的時候,我才隱約知道她是誰,之前只是聽說過,可能因為我讀的書很少。開始還以為是個男人,估計也有人和我一樣會好奇,明明是個女人為何以先生自稱?
先生的含義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另一種是對別人的敬稱,首先是對老師的敬稱,其次是對醫(yī)生道士等等。對女性稱之為先生時,多稱呼那些教師,女學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聽書聽過,如今一口氣的把書全部讀完,內(nèi)心被打動。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是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沒有什么是永恒的,在時間的洪流里,記住的會被遺忘,得到的會失去,鑄造起來的可以被毀壞。然而卻確實有些東西可以留下,比如愛與信念。
愿我們仨也如此。
我們仨讀后感9
楊絳先生以深觸的筆法描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那種人生的體驗或許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才會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語錄中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蔽覀儸F(xiàn)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著建功立業(yè),想要經(jīng)歷一番驚濤駭浪,走一波世事無常,但是心靈的寧靜淡泊才應(yīng)該是我們真正的心靈歸宿。
或許只有像楊絳先生那樣經(jīng)歷過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夠悟到這樣深刻的真理吧。讀《我們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靈的.寧靜淡泊,還有一種對家的愛戀,我們常常對幸福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是愛情、是友情,更多的應(yīng)該就是親情了吧,《我們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么支撐不下去,我們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這或許才應(yīng)該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應(yīng)該是我們在追名逐利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的吧,愿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早一些體會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們仨讀后感10
《我們仨》使我感到這血濃與水的親情,這被多上文人所歌頌的孝道與愛,可以是如此的淳樸,也本來就是如此的淳樸。
楊絳在回憶,回憶丈夫的笨拙與可愛,回憶初得愛女的喜悅,回憶女兒的聰明與孝順,回憶許多年來一家人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三個人同甘共苦……不知道她在寫下這一個個故事的時候,有沒有在不由自主的勾起嘴角微笑。我想肯定如此。
在第三章的剛開始,楊絳便寫道錢鍾書大喊:“娘!阿圓欺負我!”也說道他們夫妻倆曾合伙說女兒是學究,是傻瓜。錢媛還說:“爸爸只能當我的.弟弟!币患胰,宛若朋友一般親密,互相關(guān)愛,互相尊重,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后一家人失散了,也應(yīng)該是老天同樣眷顧這樣的幸福。
愛,無需歌頌,真誠即可。幸福,無需尋找,生活中滿滿的都是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11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高中的時候。那時一個朋友沖著漂亮的封面買了一本,隨手翻了翻就塞進了書架。我向來是不大愛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文章。之后大學讀了中文系,對各個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經(jīng)歷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漸漸變得平淡,某日下午,腦海里突然冒出了這本書的名字《我們仨》。遂撥了通電話給友人,借了過來閱讀。
仔仔細細讀完,心里觸動不止。從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每看幾頁都有令我感動或羨慕的地方。
感動于錢鐘書夫婦動蕩時互相扶持老來互相依偎,女兒錢媛的點滴孝心。羨慕于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是的,若知離別在即,我怎舍得一覺醒來夢里人影飛去。還不如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送一程,道一聲再見,又能再見一面。離別拉長,對有情的人來說,是痛苦也是快樂。因為,陪他走得愈遠,愈怕他從此消失不見。
我們仨讀后感12
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初讀第一部分,沒有讀懂,一直到結(jié)尾,才明白寫的.是什么意思。如此年紀的人,其心路歷程一般外人無從得知,頂多也就是口述,別人記錄,難得楊絳先生如此高齡還能有這般筆法。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閨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幾十載風雨相伴,卻落得孤家寡人,僅撰一文,以慰思念。
時局動蕩,思想更迭,在亂世中只想專心讀書做學問,卻被外界所左右,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書立說,翻譯外文,無愧于心。才華橫溢,世事弄人,身處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風雨攜手,同喜悅共患難,身隔兩世,心系一身。聚散無常,唯此般情誼,長存人世之間,任后人憑吊,卻又在不知某處,悄然上演。
我們仨讀后感13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鐘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jīng)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里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仨讀后感14
這兩天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前幾天到圖書館很巧的就看到了這本書,有時候很奇怪,查過目錄的書在圖書館怎么也找不到蹤跡,可藏在心里很久的書卻能就這么突然的跳到你的眼睛里。
以前感到名人離我們是那么的遙遠包括他們的生活也是那么的神秘,需要用仰視的方式來觀看,可看了這本書明白了原來名人的生活和我們普通人的并無二致,有著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有時更甚之,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境遇,甚至比普通人的還多,但他們依然樂觀,依然饒有興味的.生活,不斷的“探險”找到生活之美,對親情的那份眷顧,對家人的那份愛更真更純,也許這就是名人與我們的不同吧,他們更愛生活,更懂的珍惜身邊的朋友。
我們仨讀后感15
你看不到楊絳先生滿腹才華的拋露,你也尋不到她追憶一家三口一生作為的身影。這部書僅僅是一位年邁的母親懷念過世的丈夫與女兒的書籍,如此這般簡單,純粹,這就是我讀完《我們仨》這本書后最大的感慨。
耳聞這本書的出版,已經(jīng)不下兩年,帶著幾分好奇與探究之心去揣測這本書的內(nèi)容,卻擱置了幾年,未曾去細細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說不清。昨天,在圖書館尋找余華的《細雨中呼喊》,未尋得,卻看到了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淡雅的封面,樸素的標題,它就那樣靜靜地、靜靜地躺在那里,如同楊絳先生失去至親后那顆孤單卻又安靜的心。我?guī)е巯О愕嘏踔,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在讀它之前,我便猜想著,錢鐘書先生的一生該是何其的故事紛呈,這本厚厚的`書里該是滿滿地記載了錢先生的豐功偉績吧。如果我猜對了,那楊絳先生就不是楊絳先生了;如果我猜對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書的最開端,每一頁上都印著楊絳先生一家人的舊照,那是我從未見過的錢鐘書和楊絳,一張張溫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們年輕時光刻下的痕跡。我們相差的歲月使我對兩位前輩的印象就是博學的老人,淡泊的學者,更是我們后人無法超越的經(jīng)典。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作文05-21
讀完我們仨心得07-04
《我們仨》讀后感09-12
我們仨讀后感10-05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06-09
我們仨讀后感12-01
我們仨的讀后感12-24
《我們仨》讀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