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讀后感(通用32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良知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良知讀后感 篇1
通過讀《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xiàn)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人的態(tài)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tài)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么樣的'!贝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對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在他多篇文選中都有非常精辟細致的論述,我想認真讀懂原文的也會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別人說怎么學,怎么精進,我總是回答說要靠悟性,這樣的說法與陽明先師龍場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罷了明顯不符,但反過來說,圣人之慧又豈是人人易得的?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至于陽明匯,我還是會推動的,形式會有所變化,此生傳播陽明心學之志不變,但是經(jīng)過這段時間致良知小組的共修,我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交流的機會,也不會有什么質(zhì)量,浪費大家的時間,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始。一期全部有書的明粉我建個致良知學習群,對著書,我為大家做學習計劃看板,及互動分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圣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于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分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愿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yè)。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到一些明粉們,我又鼓起勇氣繼續(xù)前行。其實,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陽明心學自媒體的中國第一人,用自媒體的方式,讓時間來見證“致良知”能否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為神奇,來驗證陽明心學“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種偉大而神秘的能量。
致良知讀后感 篇2
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yè)。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huán),于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用現(xiàn)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系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懶散墮落、貪玩成性,荒廢學業(yè)、浪費時日,最終注定是一事無成。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
首先陽明先生所說的立志,不是簡單的對工作的策劃,而是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一場策劃,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立一個小志向,只要堅持來完成,這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志向就像是海上的燈塔為破浪乘風的船只指引方向,每一顆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夢想,每一條河流也都有奔向大海的期望!人生有兩條路,一條需要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需要用腳走叫做現(xiàn)實,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低估了自己,對自己不夠狠,從而錯過了,遇到一個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逼自己一把,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僅僅需要你的一份堅持,一個認真的態(tài)度,一顆迎難而上的決心。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去達成!漢朝的司馬遷繼承父業(yè),立志著述史書,他游歷各地閱覽了大量書籍,不料正在他著手編寫《史記》時遇到了李陵之禍的株連,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負重,身受腐刑,幽而發(fā)憤,經(jīng)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寫成了鴻篇巨著——《史記》。
立志要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立長志,是要我們目標遠大,不要拘泥于眼前,放眼未來,才可突破現(xiàn)在;不立常志,是不要總是不斷地放棄,要有所堅持,有所取舍,鍥而不舍,方能有所成就。陽明先生12歲立志到37歲才龍場悟道,這過程是心志反復修煉打磨的過程!陽明先生很早之前就立志說要成為圣人也最終成了圣人,所以說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高度!再說說張海迪立志成才,張海迪自幼就患有嚴重的高位截癱,幾次頻臨死亡的邊緣,身體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來,他學會了四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國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并自學了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多人次,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想著自己的志向,不忘初心就有用不完的力量!人生不要被安逸所控制,決定你成功的是奮斗!當你選擇了開始,就不要輕言放棄,用你足夠的毅力和耐心去堅持,總有一天,你會回眸一笑:原來我也是這么的優(yōu)秀,堅持夢想,不忘初心!就從今天行動,總有一天,那個一點一點可見的未來會在你心里也在你的腳下慢慢清晰,生活從不虧待每一個努力向上的人!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怠慢,便會風雨兼程!
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不論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得到什么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立志要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致良知讀后感 篇3
中國在史以來對圣人的評判標準有很多,其中最受人們認同的說法是要符合三不朽,既立德、立功、立言,據(jù)說能做到的人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桌戏蜃幼圆槐卣f,立儒家道德規(guī)范,創(chuàng)儒家學派,立萬世之論,集三者于一身。另一個能被視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陽明,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對王陽明應該都不陌生,而且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立德,他當官不收賄賂,幫助窮人,不畏生死,仗義執(zhí)言,智斗權奸,不因人勢小而欺之,不因勢強而附會。立功,他平定廣西,福建,廣東交界的民變,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為國家立了大功。立言,這就不得了了,心學的創(chuàng)始者,他獨創(chuàng)心學,提倡知行合一,是后人公認和孔子,孟子,朱子排列為四大家,.他的學術影響了正個明朝,直至現(xiàn)代,以至國外也有很多忠實粉絲。第一次接觸王陽明是在高中上歷史課,看到老師對王陽明說起心學如何偉大,如何改變中國哲學思想,對我來說只要記住要考試的內(nèi)容,考分高一點就好了,我才不管你在歷史中屬第幾。再次接觸時已至大學哲學課,對我這種逃課的理科生來說,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剛參加工作時,小年青閑來無事,翻看各類雜書時被這位王大人小時候離經(jīng)叛道的>故事、守仁格竹、智斗劉瑾、龍場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寧王等傳奇故事吸收,漸漸開始留意這位傳奇人物和他所開創(chuàng)的心學.工作十多年來,人生經(jīng)驗也漸漸豐富起來,各種起起落落后,對心學所揭示的強大智慧更加嘆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讓人心定神明,讓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顯露出來,對外在事物能覺察到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順勢而行,事半而功倍。要明白心學的`全部奧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尋的,但心學的一個好處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個心學理論都搞懂了才能能運用,只要你對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論或處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實際生活實踐。以我自身為例來說,知行合一這四個字所倡導的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內(nèi)心與行動的一致性,近年來就一直指引著我,俗話說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現(xiàn)在社會的浮躁,個人對成功的渴望,很難讓自己靜下心來實實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為自己的失敗氣餒時,多對照一下自己知與行,感受自己內(nèi)心的追求,往往能讓自己找到行動的方向。
近來,我更多的精力開始從事服務性行業(yè),對服務性行業(yè)來說如何吸引客戶,如何保持客戶忠誠度成為服務行業(yè)能否長久發(fā)展的關鍵,從王陽明心學智慧中我看到極致兩字,并將極致作為我從事服務性行業(yè)的奮斗目標。
王陽明一生愛好廣泛,三教九流,象棋樂理,騎射兵法,無所不究,還樣樣精通,青年時期參悟佛法竟辯得高僧還俗,與道士論道以致忘記洞房花燭夜,以文人身份平定寧王叛亂,這一切在他的心學《傳習錄》中寫道:夫?qū)W、問、思、辨、篤行之功,雖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擴充之極,至于盡性知天,亦不過致吾之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認為學習、詢問、思考、分辨、篤行的功夫,雖然有的的人資質(zhì)低,要付出比別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盡自己的心中的良知,努力到極致,也可致達徹悟本性,明了宇宙規(guī)律的功夫。也就是說天才其實也是努力致極致的結果,而欲達極致,就必須全力以赴。
致良知讀后感 篇4
通過對“致良知”的學習,感悟很多,首先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我們在公司任職,為公司為自己為了客戶著想,也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做事必須認真負責,畢竟是汽修行業(yè),汽車是我們的代步工具,是客戶養(yǎng)家糊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讓客戶抱怨,努力解決客戶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在汽車維修方面,不斷摸索,努力學習,刻苦專研提高維修技能。在近幾年的汽車維修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對解放車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維修當中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經(jīng)過這幾年的磨練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一定進步,但是在汽車維修方面還是不夠細心,不夠耐心。有的時候把問題復雜化了,明明是一個保險絲的問題,卻會想到發(fā)動機電腦板,有的時候知道是那個地方出的錯,卻偏偏查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所以有時應該,先易后難,有條不紊,學序漸進,多問自己一個為什么,多走幾種路子想想,說不定問題就能找出來。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不斷摸索,努力提高維修技能。從自身找原因。作為本人來講,一名機電維修工,他的崗位職責是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對客戶車輛進行快速準確的維修,并進行總的`檢查,發(fā)現(xiàn)質(zhì)量問題及時匯報。雖然很短兩句話,但是真正做好做到位的沒有幾個,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沒有按照操作規(guī)范去做,有沒有及時準確的維修,有沒有總的檢查。這些都是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還是靠自己的素質(zhì),靠自己的修養(yǎng),真正的做到,服務在心中,質(zhì)量在手中。
努力學習更先進的汽車維修知識,強大自身,使自己每時每刻都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致良知讀后感 篇5
最近公司組織學習了致良知,感悟頗深,陽明先生心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jīng)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
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于沒有過失,而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并且好好地開導他,盡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tài)度語氣,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夠改過,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領導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fā)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yǎng)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yè)績。
致良知讀后感 篇6
近期集團組織了學習致良知的活動,當時就想到當年背古文時的那種愁,一想到古文就有點讀不懂,難理解,不上口的感覺。當我認真讀了之后,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
一、陽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nèi)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爸铝贾币簿褪侵泻弦,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到: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xiàn)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于心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奔热恢懒松茞,就應該在事上磨練。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fā)于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致良知讀后感 篇7
生命是燦爛的花海。拼命怒放,爭奇斗艷的花兒固然漂亮,但它們卻美得庸俗;惟有那些保持本真,默然綻放的花兒,才不會被世俗的紅塵湮沒。
在現(xiàn)今的社會,有那一些人選擇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生活,在物欲橫流的城市里迷失了自我,丟棄本真。但擁有物質(zhì)不等于富有,物質(zhì)匱乏也不一定貧窮。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足,心靈的荒蕪才是真正的貧窮。
在迷蒙的夜色下,找尋不到幸福的蹤跡;在指縫流金間,自我早已迷失。于是,在淚眼迷離中轉過頭,才知曉,原來是精神的支柱已坍塌,信念的碎片紛飛飄散,繾綣不見。
被物欲遮蔽了雙眼,一味追求物質(zhì)的享有卻讓精神貧瘠的人,是可悲的。滿天的蔚藍下,一望無際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的金黃充盈著雙眼。遠處,風吹起了他的碎發(fā),綰起他的衣袂,露出他瘦削的臉龐。他用熱情作畫筆,信念為支撐,肆意揮灑著他的想象。梵高,一幅《向日葵》名揚天下!縱然歲月無情,歷史翻滾,今天我們?nèi)钥梢愿惺艿侥钱嬌,向日葵的似火熱情,蒸蒸向上的積極信念。誰能說梵高一無所有,貧窮至斯?恰恰相反,他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他精神最富足。精神的花園開滿鮮花,這才是人生莫大的財富。
精神的富有,莫過于對信仰的.執(zhí)守。柳永,在人們的扼腕聲中從高堂宮殿步入直欄橫檻。人們?yōu)槟阃锵,替你不平,但我卻要為你喝彩。你,視金山銀山如糞土,與歌妓把酒言歡,走向自然汲取心靈的甘露。這是你無悔的選擇,但它卻讓清麗小調(diào)流芳萬世。你的選擇,讓你得以揮別貧瘠無趣,卻讓心靈充盈富有。小荷尖尖,溪水潺潺,柳永的心靈荷花,開得別樣地紅!
富有,不是富二代開著跑車,不是官二代執(zhí)權揮霍,不是星二代錦衣玉食;富有,是心靈的棲息,是靈魂的充盈,是精神的飽滿。物質(zhì)面具下的不堪才是真正的貧窮!
生命是燦爛的花海,心靈是美麗的花園。別只顧著裝飾生命的軀殼,而忽視了心靈的呵護,莫讓心靈荒蕪了。
致良知讀后感 篇8
通過學習致良知,深有感觸,心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不僅教給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更對我們的成長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我對“致良知”的理解,就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做正確的人,尋找人生的意義,知行合一!
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人不互相幫助進步,大家就沒有好發(fā)展。我們在遠通這個大家庭下,又按工作細分成一個個團隊,工作中不論是內(nèi)部的同事配合,還是外部的客戶接洽,關鍵是“心”的融合,如果心不動,就不會有碰撞;沒有碰撞,就不會有火花,就談不上有智慧,更不會迸發(fā)出能量。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心動”是一切的前提,尤為重要的.是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
作為公司的一員,如何致良知,即如何知行合一呢?個人認為,能夠勤懇認真負責地做好手中的活就是知行合一!能夠幫助同事、幫助客戶、忠于職守,就是知行合一!干好個人的本職工作,做好當下的事情,努力地完善自己,真心的幫助客戶同事,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一切以結果為導向,以終為始的干事情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讀后感 篇9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實行”兩方面的內(nèi)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夠讓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的行為,并且能確保這種選擇是具有道德意義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須按照我的選擇去實施我的行為,否則就談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對“坐而論道”,亦反對“隨事體認天理”(一邊實踐,一邊體會所實踐之事所蘊含的天理),因為前者會流于空談,后者則會導致將“天理”當作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從而把“良知”與人的現(xiàn)實行為割裂開來。
“致良知”是伴隨著“格物”展開的,聯(lián)系陽明學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對意義世界的構造,我們可以明白,雖然“良知”普遍的先驗存在,但陽明學中包含對揚棄“良知”主體意識的超驗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認良知本體的存在,但也對我們的意義世界毫無益處,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義上的不存在。而陽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為了能夠在世上“流行發(fā)用”,怎么可能會忽視良知意義呢?從陽明生前與兩位最得意的門生的“天泉論道”中我們也可以找出證據(jù)。陽明面對王龍溪的“四無說”表示在本體上的肯定,但也對錢德洪從工夫(實踐)上展開對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體上陽明確實認同良知的超驗,先驗性,但是在良知的意義上,他不忘用“致”,用實踐來突出“良知”在意義世界中的作用。
結合到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在心中已經(jīng)明覺到了自己的孝順之心,明白了孝順的.含義,但無法在我們的意義世界中表現(xiàn)出孝順的行為,那么我只能說,我們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同樣,如果只是在本體上將“良知”給“致”(窮盡)了,而不在工夫上將“良知”給“致”(實踐),那么我們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體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所以這兩個“致”都是不能夠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體與工夫上同時開展對良知的體悟,用康德的話來講,一者是對純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對實踐理性的體悟。
通過學習致良知,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則善砥礪,內(nèi)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和事。致良知的學習沒有終點,要終生學習,終生踐行。
致良知讀后感 篇10
任何一個優(yōu)秀人士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曲折的。他經(jīng)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他所經(jīng)歷的挫折和坎坷給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促使他悟道。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后回味無窮,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煉內(nèi)心平靜面對,而后深思熟慮總結經(jīng)驗。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于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huán)境的,只能適應環(huán)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jīng)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我們的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我們有離家遠、上夜班、不公平、雜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種種抱怨,但是這些是我們短期內(nèi)能改變的嗎?我們能做的就轉變心態(tài),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我們的工作時,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的那些抱怨不過是“子虛烏有”啦。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分,教會我們感謝逆境,順應逆境,在逆境中成長悟道。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僅靠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術。他的悟道教會我們,每天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樣?待人接物上有沒有不妥?談吐言語有沒有不到?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拷問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那我們必然會不斷進步,必然會取得成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了。在在這兒我聯(lián)想到我們工作中管理的問題。我們的每個職工對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進的職工,我相信在他內(nèi)心深處還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點成績來向領導和同事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管理者,如何喚醒職工的“良知”,如何激發(fā)職工的工作熱情,就需要利用心學的理論來引導職工了。
王陽明的心學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新事物新思潮層出不窮的當代社會,我們要用心學來武裝自己,要淡定處理身邊的每件事。比如供電段,點多線長,職工眾多,職工思想千變?nèi)f化,車間班組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怎么處理?則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還要有優(yōu)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無疑是解決這些疑難雜癥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學好業(yè)務知識,在技術層面上要能夠服眾。有了“知”做理論基礎,做起事情來才有理有據(jù),安排起工作來才會目的明確,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現(xiàn)場,多巡視設備,多了解工區(qū)現(xiàn)狀,多掌握職工思想動態(tài)。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作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現(xiàn)場實際情況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揮情況的出現(xiàn)。最后是“合”,專業(yè)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認知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升華理論。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經(jīng)講了知行合一具體到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本書的作者度陰山在書的后記中也寫道:“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有多少人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高大上的理論,是“故弄玄虛”的學術,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不大。但是我們看了這本書后,才發(fā)現(xiàn)心學就是我們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們做人做事中,心學的應用太廣泛了。學以致用,就是我們閱讀此書的終極目標。
致良知讀后感 篇11
今日讀王陽明先生《致良知》,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困難、職場生涯的心得體會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讀后感。
一、遵守職業(yè)道德履行工作職責
在《告諭浰頭巢賊書》一文,是陽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著打下桶崗,橫水兩地山賊的勝利,壓制還未被剿滅的浰頭山賊的氣勢。第二段則是動之以情,讓山賊自己回憶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三段是曉之以理,從實際利害出發(fā),告訴山賊投降才有活路,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敦促他們自己速作決斷。最后一段則是三者皆有,糅雜在一起,軟硬兼施,充分顯示了陽明先生的智慧和對對方心理的把握。
實際上,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xiàn)了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zhì)量。二、善于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zhàn)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jīng)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煉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zhì)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于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fā)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fā)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把握發(fā)展中的規(guī)律和趨勢,在挑戰(zhàn)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三、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jīng)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
致良知讀后感 篇12
一、善于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zhàn)
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jīng)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煉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zhì)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于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fā)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fā)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把握發(fā)展中的規(guī)律和趨勢,在挑戰(zhàn)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二、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jīng)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并且好好地開導他,盡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tài)度,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fā)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yǎng)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yè)績。
致良知讀后感 篇13
我想說的就是,是致良知四合院改變了我,通過學習,我認為我的生命狀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我認為我收獲了很多,可以這么認為:假如有高人說,要把我變回沒有學習前(兩年半已前)的我,需要什么條件?那我我的答案是,不管給我多少錢,不管給我多少利益,我也不會走回兩年半前的我。
在沒學之前,生意上沒有多大的進步。做人整天穿著“皇帝的'新衣”,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奉承的話滿天飛,假話連篇;在取得的了一些成績后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好為人師,自私自利,也不知也不明很多時候自己的快樂已經(jīng)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不知不明中傷害了家人朋友社會,愛之不知怎么以道,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成人之惡,不知不覺中教壞了多少人?傊,不明與貪欲一直是障礙我煩惱和事業(yè)停止不前的原因,也就是一直以來從來沒有過在心上建設過自己。之前所取得的小小的“成功”,也只是暗合道妙而已。
通過兩年半左右的學習,邊學習,邊踐行心道德事四部曲,從建設自己,建設心靈品質(zhì),開發(fā)心靈寶藏開始,F(xiàn)在自己的煩惱少了很多,看待困難和問題簡單了。正如四合院老師說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當我明白人生的重大秘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后,我的自信心強大了,因為本自量足,一直都有。
致良知讀后感 篇14
最早接觸到王陽明這個名字是在考研政治中,出于好奇,后來查詢了些資料,才知道原來歷史上還有這么一個大家,后來人冠之以唯心主義思想家的名號,可能因此不為人熟知,在《明朝那些事》中記述了王陽明一些傳奇的經(jīng)歷,但感覺有些戲說的成分,今拜讀董平教授的《傳奇王陽明》加以印證,感觸頗多。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于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fā)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看待,可事實并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著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得一二。而王陽明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借智慧與其周旋,后續(xù)征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著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兵者,詭道也。先生在平叛時,將“信息戰(zhàn)”、“情報戰(zhàn)”運用到了極致,情報中虛虛實實加之反間敵方勢力,擾亂敵方策略,在寧王猛攻安慶之時,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攻擊寧王大本營南昌城,使寧王回兵,解救安慶后,并不是固守南昌,而是主動出擊,以寡擊眾,最終生擒寧王,大獲全勝。后來平定思恩、田州事件因時制宜,采取招撫策略,避免戰(zhàn)事禍國殃民;清理少數(shù)民族地方武裝,保得一方平安。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領域,獨創(chuàng)“心學”,倡導“知行合一”,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體格局,并影響了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哲學家。從南宋開始,主導中國思想主流的是程朱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追求“格物致知”,忽視人的感情和本體思想。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diào)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為蒙學《三字經(jīng)》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為,“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背人的意愿,禁錮人的身心。作為思想領域的先鋒,開拓者,先生長時間承受了對立面的攻擊,反對學派們詆毀他的功勞和政績,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其實是學術相悖,尋機打擊,說他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標新立異,自高自大,非難朱熹,背謬圣人。離世差不多四十年才沉冤昭雪。但是這冤先生未必在乎,先生一生追求本心,注重“良知”,離世之時微微地笑著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多么大氣,只要心地光明,自有公道。他不需要等到給予他公平公正,他相信總有公平公正予他,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人人自有定盤針”,天下的公義,雖然不在廟堂之上,卻
存乎天下之人心。從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xiàn)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才是正途。
作為普通人,我的理解是要有善心,為善舉,行善事,與人為善。昨天看《非誠勿擾》,嘉賓李垚坤的裝扮和神態(tài)較為偏重女性化,引發(fā)頗多關注。節(jié)目中,黃菡老師說:“人們常說男人該是什么樣,女人該是什么樣,這本身就帶有壓迫性。”孟非說:“人分為多數(shù)人、少數(shù)人和個別人,總會有人想法做法會與眾不同,很多人可以不欣賞、不接受,但是希望能給這些個別人一定的空間,不要過于苛責!蔽矣X得這的確值得我們思考。
致良知讀后感 篇15
作為初學者一點感受:“良知者,心之本體!蓖蹶柮餍膶W就是提倡心神對自我真正的統(tǒng)治能力,做到心不妄動,做事循理而行。但是每個人都做到了清澄寧靜和安靜祥和做事嗎?我認為不是,大多數(shù)朋友還是靠人生經(jīng)驗做參考模式,如果超越了心里境界點之后,也會崩塌和被擊垮。但是自從接觸王陽明心學并且結合實踐生活,我個人自己有以下感受:
揭示自然規(guī)律,王陽明提倡循理致良知其實也是要尊循自然規(guī)律,一切從自然中來要回到自然中去,學習心學不要違背自然規(guī)律,人類社會要像自然學習太多的東西,王陽明已經(jīng)在豐富的人生閱歷中,洞察悟透了人生的生死自然規(guī)律問題,早已超越了財富和名利榮辱的'心里糾結,他已在自然規(guī)律的高度去看待人生起起伏伏,心靈境界已經(jīng)完全解放和靈動自由,先生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認知到人本身在自然界的渺小和普通,以一種大氣灑脫的心靈狀態(tài)看待人生,對心學的學習也是一種促進和幫助;
王陽明曾經(jīng)講過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不要有過于滿足感,要自我觀察自己傲的苗頭,相對于自然和宇宙,人類社會本身都太渺小,無法窮進的事物和境界太多,我們向往光明,事上堅持磨練,讓自己的心靈靈魂層面努力回歸本我,由于每個人的成長教育、環(huán)境、年齡、悟性、努力不同,最終生命終結的時候感受不同,這也是符合自然,我們都在修行前進的路上!
致良知讀后感 篇16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jīng)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nèi)栽谏、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xiàn)。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nèi)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守仁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nèi)。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致良知讀后感 篇17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爆F(xiàn)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yǎng)美德而學。
“故不貴于而過,而歸于改過。”在工作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后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jiān)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xiàn)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凈,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后感 篇18
作者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作者的思想一出世,便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作者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zhì)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nèi)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忙碌是現(xiàn)代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nèi)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nèi)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游刃有余、瀟灑自在。
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里,郁郁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圣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么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nèi)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tài)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在作者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人的態(tài)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tài)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么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xiàn)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結果。
致良知讀后感 篇19
《厚黑學》主張黑;但絕不是強調(diào)在世間行使惡;只是為了每一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在一生中贏得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為人處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須臉厚心黑,并倡導人性本惡,善是后天誘導的結果。但我想說的是,你們看到的是表面,書中提及的臉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強調(diào)一個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斷力,強調(diào)一個斷字。
我一開始還讀得有趣,可漸漸發(fā)現(xiàn)這門學問的沉重之處。李宗吾先生盛贊厚黑,大肆宣揚厚黑,無非是諷刺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真正實踐厚黑學的'厚顏無恥,黑心黑肝之徒。同時,他開創(chuàng)厚黑學的含意我也隱約明了:世間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壓;若將厚黑者的厚黑的秘密或伎倆公諸于眾,厚黑者便無計可施,無法生存。此時我又想起包龍圖在教他侄子為官之道時說過:對付奸官,自身必須比他們更奸。我想此法用于對付厚黑者也不失為一種良方。畢竟明槍易檔,暗箭難防,你只有比對方更后更黑,對方才無法動你分毫。由此又可觀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講的厚黑學說,不僅可用于防守,也可用于反擊。當然,反擊的對象僅限于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學習厚黑學的意義,使更多良善之人受害。
致良知讀后感 篇20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shù),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shù)。然李宗吾出書于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后簡單翻閱,發(fā)現(xiàn)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nèi)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圣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為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為總結,強調(diào)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為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后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xiàn)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舍命相護,助成就大業(yè),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斗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nèi)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nèi)心,不足以成其霸業(yè)。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tǒng)一六國,暴政之下,數(shù)年后,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墻,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缽,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為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為,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jīng)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指出,天地與圣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yǎng)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眾生,圣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
如果以道德經(jīng)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么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xiàn)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jīng)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jīng)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墻,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yè)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愿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沖擊,足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評為精華。
致良知讀后感 篇21
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標,因為良知是人的本來狀態(tài),致良知就是要恢復人的本來狀態(tài),讓良知指導人的所有行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離開紅塵人世,那樣修的只是空禪。致良知的路徑就是事上磨練,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時如此,靜處時也是如此。
而具體如何致良知,個人感覺是一個三部曲的過程:
1、覺知。要致良知,就首先要時刻覺知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只有先保持覺知,才有機會去致良知;
2、體驗。對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覺知后,要深度體驗,體驗其發(fā)生過程,越細越好;
3、轉換。在體驗后,轉換到良知狀態(tài),讓良知發(fā)揮作用,這個時候可能會用到意志的作用,但這時意志發(fā)揮作用是有體驗在先,因此就不會是“執(zhí)著”。
個人感悟,與同道交流。
致良知讀后感 篇22
當我認真讀了此書后,被書中的力量驅(qū)使,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說說我的感受。
一、陽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用心讀讀此書,從書中就有不同的體會。有的人也在學習陽明心學,口里說得頭頭是道,也能向別人背上幾句陽明先生的語句。但自己在行動時是把良知拋開。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nèi)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說致良知是給別人看的,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1508)中說到:諸生相從于此,甚盛?譄o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我們每個人立下屬于自己的目標和志向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會、掌握為實現(xiàn)所立志的個人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改過、責善"。如果在這個技能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斷修正自己,改惡從善,去除心中之"賊",我們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xiàn)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于心
王守仁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直面當下,商品經(jīng)濟的沖擊使得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學愛好者白立新所言:“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jīng)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弊詈玫木融H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王守仁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守仁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奔热恢懒松茞,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tài),回歸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論“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實上,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正如一位心學愛好者所言:“未來,不是窮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fā)于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致良知讀后感 篇23
先生說:至善,是自己的心純?nèi)惶炖,達到極點就行,不用向外到事物上去尋求。但這格物不是對外界事物的觀察思考和辨別求索嗎?怎么說“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呢?
再從先生“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之說,似有所悟,格物最后還是要反求諸己,對于外界事物不明白的終究要對照內(nèi)心的想法,“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茍從”,這樣再說“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似乎就有點清楚了。
只是這“盡心知性”以為“生知安行”總不得解。
實際上對照當世,我們也似乎能夠領略的到:信息社會,各類文字、圖片、音視頻鋪天蓋地,撲面而來,但這真?zhèn)稳绾蔚帽?而且現(xiàn)在的'學術論文也多是東拉西扯,以繁文成事,真正可以留傳濟世的少之又少,確實是“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由此,文中子之擬經(jīng),有如孔子之刪述六經(jīng),目的是“以明道也”,所以,“擬經(jīng)恐未可盡非”的道理就明白了。
致良知讀后感 篇24
學習致良知到現(xiàn)在一個多月了,從剛開始的不喜歡,到現(xiàn)在愛上朗誦;語言表達及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自身素質(zhì)得到相應的提高。感恩師傅給予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的心靈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禮!
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教會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為人友善、不說謊、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對我們的心靈、靈魂深處是一種觸動。我們需要去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生存本領。提高我們分店的菜品結構:真正做到真材料、放心吃。讓全體廣大師生滿意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蛻變可能是暫時的痛苦,改變好了,生活和工作回饋給我們的又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王陽明先生說,“如果一個人胸無大志,即使有偉大的舉動也稱不上是偉人;如果一個人立志要學習圣賢的心性修養(yǎng),則遲早會達到圣賢的境界。如果每個人都能確定人生的方向,并在這個方向上堅持走下去,必將獲得成功!
“良知”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只有認知自己的'不足,方能成大器,走的更遠,飛的更高。
知行合一:
1、做一個有良知的人,立好志,樹立一個目標。天下無不可成之事。
2、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勤奮學習,滿足現(xiàn)狀只會讓腳步停留在原點,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定也。
3、做一個有良知的人,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不搬弄是非,不聽信謠言,不以個人感情去決定任何事情,忠言逆耳,都是良藥。
4、做一個有良知的人,改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是在錯誤中成長,只要有改過之心,心中能容事,能為他人著想。不以自己的喜好,去決定、判斷事情。理性和感性兼顧,就能成為圣人。
致良知、致青春、致幸福,我深信不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我要更加精進,用更精彩的生命去喚醒和號召更多的生命走上致良知的陽光大道,讓他們一起去綻放生命。我深信這是人生積累福報的捷徑,這也是讓自己更青春,更幸福的大道。
致良知讀后感 篇25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陽明先生用這四個詞概括出了一個人這一生應有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有志者事竟成,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這就是立志。學無止境,我們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志向,這是勤學。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認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去完善,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得到升華,這是改過。
與人相處我們要真誠相待,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只有互相督促才能共同進步,不好的東西不要強加于對方,以真心才能換真心,這是責善。
致良知讀后感 篇26
集團號召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閱讀學習了,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tài),現(xiàn)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思考下自己一步的發(fā)展了,雖然是簡單地閱讀但也有了些許收獲。
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就如同我們工作中制定目標,只有先制定明確目標,再為達成目標制定出各種營銷策略,才是我們工作業(yè)績的基礎。
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叵胱哌^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活到老,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yè)停滯不前走下坡路,F(xiàn)在我們的工作就是處在這種狀態(tài),從事汽車行業(yè)太久,總是以為自己對行業(yè)分析的透徹,卻不知現(xiàn)在的市場變換太快,不去深入學習和分析新的市場營銷模式,沉迷在老的觀念和曾經(jīng)業(yè)績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時期的營銷工作,所以只有拋開曾引以為豪的過去,低下身子踏踏實實學習才是提升業(yè)績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xiàn)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現(xiàn)在的社會不缺聰明的`人,而是缺忠誠的人,忠誠不是忠誠某一個人,而是我們學習做事的一種態(tài)度,在學習中要誠實深入,認認真真才能學到終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們只有忠誠對待工作和公司,時刻把自己的命運和公司的發(fā)展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公司成長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實。
自己學習致良知還很淺顯,但這種正能量讓我們內(nèi)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現(xiàn)在只是起點,落實到實處更沒有終點,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經(jīng)營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公司的發(fā)展盡自己的最大能力。
致良知讀后感 篇27
作者是一個詩文英杰,文思敏捷獨特,述懷的同時往往包含著哲理,11歲時候便能夠即興作詩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簡樸,卻氣概非凡。少年喜愛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別處記載先生少年曾癡迷于象棋,后被父親訓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詩一首,亦是別有韻意,不可多得。翻閱先生詩文,題材廣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圓,都留下他雋永的辭藻。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于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fā)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看待,可事實并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著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得一二。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借智慧與其周旋,后續(xù)征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著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
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diào)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為蒙學《三字經(jīng)》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為,“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背人的意愿,禁錮人的身心。
從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xiàn)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才是正途。
致良知讀后感 篇28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yè),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jīng)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nèi)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yè)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致良知讀后感 篇29
了解與接觸良知心學已有兩年余,之前的學習僅僅是偶爾的閱讀與感悟,也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始于這120天與溫州致良知學習小組的共同學習。接近4個月的學習,是我出社會以來接受最系統(tǒng)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頗多,需要感謝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學習,因為文言文的'難懂,因為每日讀書寫心得點評的費時,有些同修選擇了退出,能堅持下來同修從開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悅,我親身感受到120天的學習帶給一個人內(nèi)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讓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陽明心學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紅塵生活中,在企業(yè)經(jīng)營中,一門“事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nèi)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掩傳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點心得。
第一點:立志。
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叵胱哌^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如佛學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點:去傲。
在《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叵胱哌^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活到老,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yè)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點: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xiàn)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nèi)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之前120天的學習只是起點,致良知的修習沒有終點,終生學習,終生踐行。
致良知讀后感 篇30
心存良知,便無懼那些蠅營狗茍,鼓唇弄舌,那些卑微的乞討者,無論你再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這些卑劣謠言,荊棘路障,將會一一擊破,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破冰而已。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nèi)心的平靜,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王陽明的心學講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陽明心學則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nèi)。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如何把握這個度,學習致良知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人心不可蒙塵”,但現(xiàn)如今的'我們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層污穢:對名與利的向往,私欲的產(chǎn)生,使我們不能正確因心而為。當然目前社會環(huán)境更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我個人也認為,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怎么去把握這個度,怎么去踐行良知,怎么去無欲則剛,則是我們用一生去實踐目標。
有了目標,才能去行動,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xiàn)。
生活工作中都會遇到都會遇到一些瑣事,煩心事,而苦惱,而憂愁,鉆牛角尖,致良知讓我學會怎么去控制你的情緒,心境,讓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在處理問題時才會頭腦清晰思路明確,不至于半途而廢。光明良知的學業(yè)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遵從本心,在失敗中汲取營養(yǎng),一步一步到達彼岸。
以上僅是本人學習致良知的拙見,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博大精深,需我輩躬身前行,踐行到底。
經(jīng)過這些時間經(jīng)歷的人和事,有些許感觸,“吾心向善,善惠于人”,只有心存善念,為人平和,做事有理有據(jù),方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做人還是踏實一些好,記得一位領導說過,做人做事莫要浮著,漂著,聽說過漂湯菜嗎,湯面漂著一層菜葉,蛋花,實則湯內(nèi)除了這些就只剩湯了,華而不實,應腳踏實地,挖干貨。但切不可違背本心,潔身自好,切莫貪,癡,念。
前些日,心性略有浮躁,情緒不受控制,只覺渾渾噩噩,近日,偶憶起《睡起偶成》,頓醒,“起向高樓撞曉鐘,尚多昏睡正懵懵?v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盡耳聾!
致良知讀后感 篇31
《教約》在本篇文中,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業(yè)。1、“每日功夫,先考德”。從這句話說明先生是告訴我們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對于我們而言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那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凡事要教育為本,德育為先。2、勞逸結合。在工作中,同樣也是非常注重勞逸結合。通過文化節(jié)及運動會豐富我們的工作及生活,既可以讓我們充實的工作,又可以讓我們借此機會活動一下筋骨、緩解一下疲勞。3、適可而止。
“以德育德”也是以工作規(guī)范為標準,時時刻刻處處體現(xiàn)領導及員工的行為,淡化個人名利,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靜下心來工作,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員工感化員工,對員工及客戶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學習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對員工未來的`發(fā)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夠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對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視,使員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品行,為員工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銷售的工作每天接待不同的客戶,并且從基本的迎送問追到環(huán)境衛(wèi)生、商務禮儀、員工滿意度等等,都要進行,從致良好的教育,良知學習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去除浮躁、沖動心理,凡事要從員工及客戶的角度出發(fā)考慮,耐心地對其進行說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其做的差進行負激勵,以維護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的嚴肅性。
致良知讀后感 篇32
近期,讀致良知,從初步了解到認知,感觸頗多,對自己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致良知告訴我們一個人想要成就一份事業(yè),想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有樹立志向,這一點至關重要,“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向決定了前進道路的方向,“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古之凡有大成就者,無不有驚人之志,過人的剛毅堅韌之精神。
在如今的浮躁社會,很多人總是高喊著遠大的目標和志向,卻忘卻了做好一件事情的'初心,好高騖遠非立志。立志于我們而言是就是對工作崗位負責,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一步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的循序漸進的立定自己的志向和目標。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我們實現(xiàn)自我提升,實現(xiàn)自身價值而做的。
其次,就是要勤奮好學。若不勤學,一切都不可能實現(xiàn),即便有宏大的理想,也不過是一個“畫餅”。世間不乏聰慧之人,然而成才者卻寥寥無幾,何也?皆因怠惰所致。所以“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因而陽明先生以勤確謙抑為最好的品質(zhì)。若不精進勇猛,則百事無一成。“茍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非但人人稱贊,而且還能補短,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yè)。
作為企業(yè)的一員,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把責任心當成習慣,忠于企業(yè)、忠于崗位。忠誠是職場中最值得重視的美德,員工忠于職守,視工作為己任,負有責任感,方能把事情做得最好。對工作要有持續(xù)性,經(jīng)營理念和思想也是一天天完善的,技術是靠一天天進步的。在一個工作單位中付出積極的努力,持續(xù)激情的工作,就會走向成功。相反,這山望著那山高,頻繁的跳槽改行,一門技藝還沒精準,又忙于另一項工作,事業(yè)上是不會取得很大成就的。
【致良知讀后感】相關文章:
致良知心得體會04-05
致良知讀后感09-24
《致良知》讀后感07-05
《致良知》讀后感02-24
《致良知》讀后感3篇10-18
致良知讀后感(精選19篇)07-20
致良知讀后感(精選8篇)06-08
致良知讀后感7篇02-25
《致良知》讀后感8篇02-24
致良知讀后感4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