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久久躁夜夜躁狠狠躁_偷碰人妻无码视频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1984》讀后感

《1984》讀后感

時間:2022-08-02 15:36:4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1984》讀后感(通用11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1984》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984》讀后感(通用11篇)

  《1984》讀后感 篇1

  作者以極左的社會主義思想描摹了一個極權社會,這是一個反烏托邦的作品,那個社會信奉唯心主義,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可篡改或者叫毀滅,把一個有記憶有意識的人一步步的在內心掙扎和極權統(tǒng)治下徹底毀滅。

  親情、愛情、信任等等一切都被毀滅,人類的文明就此終結,大洋國用仇恨和無知去締造另外一種“文化”。讀完讓人久久不能能平復,尤其是在閣樓上突然從電屏傳來監(jiān)視者的聲音,猶如耳畔。正如兄弟會書籍節(jié)選的那段文字,那是一個一切都可操縱的社會。值得一讀。

  “戰(zhàn)爭”這個詞就變得能使人誤解。也許說得準確點,就是通過將其變得連綿不斷,戰(zhàn)爭已不復存在。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二十世紀早期的戰(zhàn)爭對人們造成的那種獨特壓力也不復存在,而代之以完全不同的東西。如果三大國不是互相開戰(zhàn),而是同意永遠保持和平,每個國家的邊界都不受侵犯,結果將完全一樣。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每個國家都仍是自成一統(tǒng)的天地,永遠不會有外來危險所帶來的使人頭腦清醒的影響。真正永遠的和平和戰(zhàn)爭將是一回事。這一點——雖然黨員中的絕大多數只是在淺層意義上明白這一點——就是黨的`標語“戰(zhàn)爭即和平”的內在含義。

  黨不是原先意義上的階級,其目的不是將權力交給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簡單。如無其他辦法讓最能干的人留在最高層,它會完全準備好從群眾階層中提拔整整新的一代。關鍵年代里,黨并非世襲體制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能化解反抗。老式社會主義者被訓練跟所謂的“階級特權”作斗爭,他們以為不是世襲的,便不會是永遠的,然而他們不明白寡頭政治的連貫性并不需要在實際意義上世襲,也未能想一想世襲貴族統(tǒng)治總是短命的,而像天主教會這樣具有吸納性的機構,有時會維持幾百到幾千年。

  寡頭統(tǒng)治的要旨不是父傳子、子傳孫,而是堅持死者加諸生者的某種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只要它能指派自己的后繼者,統(tǒng)治集團就永遠會是統(tǒng)治集團。黨所關心的不是血統(tǒng)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只要等級化結構永遠保持不變,至于是誰掌握權力并非重要。

  《1984》讀后感 篇2

  伴隨著樓上不絕于耳的裝修噪音,終于將這本《1984》看完了。這本書算得上是喬治·奧威爾的代表作了,絕對經典的諷刺小說,不久前還看過作者的另一本書《動物農場》,也是十分精彩。記得當時蘋果公司推出一支廣告,便是以《1984》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的,那則廣告中將處于行業(yè)老大的IBM公司比作小說中的“老大哥”,據說喬布斯非常喜歡那支廣告。書中那個虛構的世界里,三個超級大國不斷地在戰(zhàn)爭,可是誰也贏不了誰。溫斯頓被捕之前的那段日子和被捕之后的日子,讓讀者慢慢了解到在以“老大哥”為首的黨的`領導下,每個人的生活是怎么樣的,是如何被無處不在的電幕監(jiān)視著,是如何在“思想警察”的恐懼中擔驚受怕地活著。是非黑白被顛倒了,歷史被不斷地人為改寫,它不僅控制所有人的物質,還要控制所有人的思想。無處不在的“老大哥”的畫像以及黨的口號:

  戰(zhàn)爭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無知就是力量

  想要革命的人自然是有的,就像溫斯頓。不過革命的人總是孤獨的,倒不是人人都麻木和冷漠,而是早已習慣了旁觀,失去了敢于思考敢于突破的勇氣。渴望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是多么的不切實際。在整個歷史上,一種大致相同的斗爭不斷在重復著。在很長時間內,統(tǒng)治者似乎牢牢地掌握著權力,但是遲早有那么一天,他們要么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統(tǒng)治他人的能力,抑或兩者都有。于是,中等階層將下等階層招至麾下,打著自由和正義的旗號推翻了統(tǒng)治者。一旦達到目的,中等階層就將下等階層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變成了統(tǒng)治者。不久,一個新的中等階層又從其他某一個或兩個階層中分化了出來,斗爭又從頭開始。就像《雪國列車》里主人公最后抵達第一節(jié)車廂時,他才意識到一切都是在周而復始地進行著。

  只有覺醒之后才會反抗,只有反抗之后才會覺醒。

  《1984》讀后感 篇3

  《1984》講的不(只)是關于紅色的寓言,是一切集體對個人的吞噬,把《1984》過度代入中國無疑是太過狹隘的自戀。這里的高墻,有著更廣的含義。納粹,奧斯維辛,法國大革命,五月風暴,太多太多的高墻,它們不只在中國聳立著。

  我開始的猶疑,不是對高墻的依戀,而是對蛋的警惕,無條件站在蛋這一邊,也是在建筑另一堵高墻啊。凡個體匯聚成集體的洪流,都將成為高墻!無條件站哪一邊,都是危險的',《1984》里捍衛(wèi)的,正是不把腦袋拱手讓人的權利。

  遠離洪流,保持距離。孤獨的蛋是好蛋。

  代入中國來讀看得津津有味,也似乎隱隱約約解答了心里的一些疑惑。總覺得吧,像中國這樣古老的文明,不論換哪個朝代何種制度,都免不了投上歷史重重的影子,F代社會的種種問題,看似新,其實舊,都藏在文明的基因里,不停復刻。

  看到中央集權制在本世紀初如此輕而易舉地在法國重建起來,我們絲毫不必感到驚異。1789年的勇士們曾推翻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礎卻留在這些摧毀者的心靈里,在這基礎上,它才能突然間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為堅固。

  可見歷史是一座畫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復制品很多。

  當我在那個時代的法律、思想、風尚中碰到吞噬過舊社會,如今仍在折磨我們的某些弊病的痕跡時,我也特別將它們揭露出來,以便人們看清楚這些東西在我們身上產生的惡果,從而深深懂得它們還可能在我們身上作惡。

  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是依靠這一切領導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盡管他們并不情愿這樣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績,必須暫時忘記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國,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墳墓中的法國。

  這些舊制度仿佛原封不動地倒塌在自己身上。

  《1984》讀后感 篇4

  《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出身英國中產階級,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年少時仍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即使沒有上大學,但是在其后接觸貧下百姓時,仍受到身份階級的排斥,因為在那時的英國,光從口音上就有了階級之分。而正是這個走不如上層社會,也融不進下層群眾的人,卻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窺見了極權主義的萌生,并寫出了一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政治預言的經典之作”的書——《1984》。符號為1984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書中的極權主義沒有甚囂塵上,這是我們慶幸的東西。但是世界范圍內的極權主義,卻以不同的形式在各個國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絕。極權主義便是一國內一家獨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現代政治的統(tǒng)治手段,包括政治組織、社會生活、輿論工具、藝術創(chuàng)作、歷史編纂,甚至個人思想和隱私。書中描繪的極權主義是一種極端的、變態(tài)的發(fā)展狀況。作為政治最高領袖的“老大哥”被人奉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個人的忠誠都應該毫無保留的奉獻出去,以至于以它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夠被人理解。城市的各處張貼著他的頭像,他那張留著黑胡子的臉便從每一個關鍵的地方向下凝視。

  在書中的那個社會有一句口號“戰(zhàn)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是當權者向所有人灌輸的思想。國家不停地打仗,因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戰(zhàn)爭不斷;當權者對下層人民的奴役是理所當然,這就是在為他們創(chuàng)造自由;知識和文化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上層社會引導發(fā)展,下層人民的無知即可推動這種發(fā)展。一切我們覺得荒謬的東西,在那個極權主義鼎盛的社會里都順理成章,因為他們的生活只有一條原則——服從,他們的信仰就是忠誠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畫像。

  為了維護統(tǒng)治,他們在各處安裝“電幕”,一種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讓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發(fā)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是有人聽到的,你做出的每一個動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細觀察的”,即使這種全面監(jiān)視實施起來有難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會讓每個人都謹言慎行!把陲椖阏鎸嵉母星,控制你臉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彼麄兙褪沁@樣生活的,恐懼,是當權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極權社會里的統(tǒng)治者秉承著這樣的原則:“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極權主義者可以憑著自己的喜惡去破壞倫理、控制思想、剝奪自由、扼殺人性、捏造和篡改歷史,他們認為過去并不客觀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記錄和人的記憶中,于是他們擁有龐大的機構為他們篡改歷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記錄都無一例外的表示他們的決策從來就是最正確的,而在他們的統(tǒng)治下社會進步迅速,至少從文字記錄上來看是那樣的。如果某人的記憶不符合文字記錄,那么他必須修改自己的記憶,而不是質疑是不是過去與執(zhí)政者說法不一致。這就需要人們學會“雙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實情況卻扯著一滴水不漏的`謊話,同時持兩種相互抵消的觀點,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邏輯來反邏輯。一邊表示擁護道德一邊又否定道德,一邊表示民主的辦不到的一遍又相信黨是民主的捍衛(wèi)者,忘掉一切必須忘掉的東西而又在需要的時候想起它來,然后又馬上忘掉它!半p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識地進入無意識,去改變我們的認知,而后又不能意識到剛剛完成的催眠。雖然很困難,但是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須做到。

  當所有人長時間接觸這些思想,受著這種禁錮,許多人都開始信仰著當權者灌輸給我們的一切東西。新一代的人成長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別的世界,把黨視為萬世不易的東西,就像頭上的天空一樣,對它的權威絕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計的加以回避。極權主義便更加根深蒂固,因為人民已經不會反抗了。這樣的一副政治圖景顯然給執(zhí)政者帶來極大鼓舞,而對于普通民眾卻無疑是一個噩夢,為了避免其發(fā)展壯大,人民要學會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發(fā)展的東西,不要懼怕權力的壓制和暴力對待。

  《1984》讀后感 篇5

  其實,除了主角溫斯頓、朱麗亞,其他人的名字我仍舊記不得。小說里描述的歷史背景壓抑,壓抑地像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又那么現實跟殘忍。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思想暴政下的統(tǒng)治,每個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沒有思想沒有內容沒有科學以及串改了的歷史。唯有男女主角似乎是清醒的,區(qū)別在于男主想改變,想找到組織有契機去改變,他記錄著他所參與歷史階段的各種政治謊言,希望有一天能揭露虛假的“黨”。而女主聰明機靈,在行尸走肉的環(huán)境里只想找到屬于自己快樂的'生活。但是他們想要的自由卻是不被黨所接納的。將他們拘捕,殘忍地折磨,改變他們的思想,使他們變成同樣的行尸走肉,并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殺之。男主到最后都是清醒的,只是無力再對抗,兩滴淚落到杜松子酒里,不知是感激解脫還是無奈悲傷。

  看完書已經是半夜12點多,臨睡前我內心是壓抑的。我在想若是我生活在1984里,我會如同他一樣嗎?肯定不,我應該會選擇被同化,活成像那個哼著歌洗曬衣服的婦女吧。忽然明白92跟我說的,作者是以一個上帝的視角在寫這本書。

  現在我所生活的環(huán)境,沒有像小說里那么糟糕。但是書本警示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學會洞悉。微縮到生活里,如果不滿足于現在的狀態(tài)跟環(huán)境,那就努力提高自己,有能力去尋找另一個更適合的平臺。

  回頭再去看看網上對這本書的書評,然后把電影也給看了。

  《1984》讀后感 篇6

  “讓我們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遇!眾W伯里恩很早就對溫斯頓說過這句話,最后這句話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來,溫斯頓都在這個壓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運早在故事開始之前就已決定,變化的是過程,不變的是結果。關于茱莉亞和奧伯里恩,溫斯頓一開始就猜錯了,他被茱莉亞精湛的演技所騙,以為她是敵人,卻沒看到她的真實;而他對奧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羅網。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讓溫斯頓失去了原本的模樣,蠻橫地摧毀了所有的思想。當他再次遇見茱莉亞時,兩人因互相背叛而產生的強烈的自罪感讓我唏噓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從前。

  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歷史、消滅字詞,這個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謊言?

  “戰(zhàn)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边@是整本書中反復出現的.口號,聽起來很矛盾,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于現實中。

  對外有了共同的敵人,內部就能團結,忽略掉那些內部矛盾,讓統(tǒng)治更穩(wěn)固。想要自由就必須遵守既定的規(guī)則。越是無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迫切地想讀第二遍,因為越到后面越發(fā)覺前面有許多沒有注意到的鋪墊和伏筆,有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并沒有那么普通。我始終記得那雙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個故事的結局。

  《1984》讀后感 篇7

  我曾開玩笑地說,讀一讀末世,反烏托邦,才能深切體會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有多么幸福美好。果然,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在慶幸:幸好我還擁有思考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極權主義的社會充斥著絕望與血腥,中途穿插著溫斯頓與茱莉亞短暫的情感交集是唯一一抹閃爍的亮色,可這段閃爍的光就像一個鮮亮的蘋果落到賽馬者的帽子上,來不及稍作停頓就已滾落到沙土中,被飛馳的馬蹄踩得粉碎。

  悲劇果然是將美好的東西建立起來再毀得粉碎還要補上兩腳。原本1984的世界就一派監(jiān)獄似的鐵灰色調,好不容易溫斯頓才擁有玻璃珊瑚中透著碧色蒼穹的寧靜天地,那里的語言都被刷的五彩斑斕,畫眉雀躍吟唱著歌兒。我想象著暗調的畫面中,僅僅溫斯頓和茱莉亞是彩色的,失去思想的人群化作團團灰色的囈語圍繞著他們,兩人的手悄悄相握,目光卻一致地、平靜地注視著遠方,毫無交集。

  可惜玻璃鎮(zhèn)紙被摔成了碎片。

  “讓我們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見!薄獖W布蘭終究是仁慈的,他讓溫斯頓的肉體活了下去,即使那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極權主義下,奧斯都選擇了適應它的生存方式,他活的很好,不必與骯臟的辦公間、劣質的杜松子酒、一塌糊涂的粉色燉菜為伍,而是活在整潔明亮的`地方,只需要舉杯用葡萄酒解決一個又一個思想罪犯。當溫斯頓吃驚地喊叫“他們也抓到你了!”的時候,奧布蘭平靜有多少有點遺憾地諷刺道“他們很久以前就抓到我了!眾W布蘭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問題是:妥協(xié)與否。

  不大樂意跳出書本去聯(lián)想現實,我是個對政治不太感冒的人,寧愿停留在可以無憂無慮歌唱的群眾階段,做一個清醒的人太累了,如奧布蘭一般的人了解時代的黑暗卻倒向黑暗,把一個個覺醒又不打算妥協(xié)的人拉攏或者改變,這未免太過令人悲哀。當時代在逆流的時候,你是要選擇順流還是逆流?1984會讓人聯(lián)想到文革那個逆流式的時代,人人身不由己,命如浮萍。

  我一直在追求自由,卻發(fā)現人生是一個個扣好的圈子。我翻越了柵欄,以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那只黑羊,卻發(fā)現自己身處于一個更大的牧場中。據說眾多思想家對自由的定義有200種之多,薩特說“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于我而言,我是深受追尋自由之苦,就像是要捕捉一絲風,誰又能做到呢?思索了古代莊子的《逍遙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太玄了,怎樣去“游無窮”呢?怕是要飛升成仙了罷。溫斯頓最終還是沒能尋到與雙重思想對立的雙重自由——即肉體和精神上的自由,他不畏死,然而生不如死卻迫使他屈服,肉體的壓迫禁錮了精神的飛升。

  已經足夠了,偶爾放縱自己思考,稍稍在邊緣游離不擔心越界最后歌頌我們這個時代的平安喜樂。

  和1984比,我們還是不錯的,不是么?

  《1984》讀后感 篇8

  今天是喬治·奧威爾114周年誕辰。

  奧威爾的經歷和思想都比較復雜,他是極權主義的堅定反對者,但他的出發(fā)點卻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而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東西,他同情社會底層,反對所謂資本主義對工人和農民的剝削。

  奧威爾繼承了英國文人的政治諷刺傳統(tǒng),是個一流的諷刺文人,但他對政治、經濟、商業(yè)道德、自由市場的認知卻相當膚淺,甚至有人說其在這些方面是“完全無知的”(美國法學教授愛潑斯坦語)。盡管如此,奧威爾對極權政治之惡的`揭發(fā)卻充滿了天才般的深邃、精準和預言性。

  1946年,他搬到蘇格蘭西海岸的一個荒島上隱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說,他將這一年份的后兩位數字顛倒,給新書命名為《1984》,在書中,他細致地勾勒了極權政治給人類社會制造的陰暗圖景,其基本主題是,在強大的極權(集權)政治下,個體意志、個人自由和社會正義會遭受怎樣的命運,卑微的個體如何與無所不在的權力和無所不管的國家作斗爭。奧威爾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寫《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fā)生。我試圖從這些極權主義思想出發(fā),通過邏輯推理,引出其發(fā)展下去的必然結果!闭Q生了奧威爾的國度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擔憂沒有到來,但不幸的是,他的擔憂卻在另一些國度幾近成為現實。

  有人反對將奧威爾稱為預言家,說他只是政治諷刺家,是的,在奧威爾的時代,《1984》是對歷史的諷刺,但更加諷刺的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它更像是對歷史的預言。奧威爾的不幸還在于,當一個社會最需要閱讀奧威爾之時,正是這個社會最悲哀之時,而這卻是奧威爾最成功之時。

  《1984》讀后感 篇9

  終于讀完了這本極其深刻而壓抑的《1984》。結果到最后,一切都失敗了,不僅僅是肉體,不僅僅是認知,不僅僅是思維,不僅僅是愛,而是一切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人性,在極度的摧殘中被徹底改造。

  1984是一個囚籠,每一個黨員的生活都被電屏、思想警察、周圍的人、妻子兒女監(jiān)視著,稍有不甚,就可能鋃鐺入獄,然后你存在的痕跡將被抹去,仿佛你從沒有存在過。只有群眾是自由的,因為他們是家禽,因為他們沒有思想。這是一個狂熱的'世界,所以人都信仰黨、信仰老大哥,人們的熱情和思想被黨操縱了;這也是一個冰冷的世界,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親情,人們只能愛黨,只能愛老大哥。過去的所有事實都被黨篡改,過去與現在始終保持一致。溫斯頓察覺到了這一切,他知道世界是黨的謊言。他開始寫日記,用來記錄他的思想,但這是在犯罪,他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直到他遇見了茱莉亞,另一個憎恨黨的女孩,他們開始偷偷摸摸約會,瘋狂做愛,在郊區(qū)、在野外、在廢棄大樓,有一天,溫斯頓租下了一個位于群眾居住區(qū)的古董店(雜貨店)的二樓當做據點,這里沒有電屏,群眾不需要監(jiān)視。他們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家,找到了一個與真實世界相連接的節(jié)點,他們都覺得這里很安全,或者他們自以為這里很安全。愛情開始讓1984染上了一點溫情,使人覺得這個世界還有一些希望。是的,還有希望!溫斯頓與核心黨的一位同樣反黨的人聯(lián)系上了!他是兄弟會的成員,一個反黨的地下組織的成員,他們還有一本書,一本沒有被黨篡改過的真實的書。于是某天溫斯頓拿到了這本書,在他的據點里閱讀起來,這本書揭示了這個世界的真相,解釋了黨的所做所為,然后茱莉亞也來了,他給她讀這本書,她睡著了,他們睡著了。醒來時已不知是什么時間。他們在窗邊像夫妻一樣聊天,然后他們被抓了。思想警察無處不在。1984僅存的一點溫情被打碎。無法想象的各種酷刑,摧殘他的肉體,折磨他的神經,擊垮他的思想,篡改他的認知,最后磨滅了他對茱莉亞的愛情。他只能愛老大哥,所有人都只能愛老大哥。于是,并沒有希望,并沒有溫情,絕望成為唯一的色彩。我們的世界,究竟會發(fā)展到哪種地步呢?一切果然都是無法改變的嗎?一個平等、自由、富足的社會是否無可企及?

  最后的大同社會、共產社會是否會將所有的人性抹滅,制造出一個個同樣的傀儡,自以為幸福的活著?

  《1984》讀后感 篇10

  想了很久,才終于咬咬牙寫下了這個題目。

  《1984》是一本讓我睡不著的書。僅僅讀過一遍,這印象也已刻在骨子里了。它是一個壓抑、冷酷,甚至恐怖的故事。我曾經為那個悲劇的結尾傷心很久,但現在想想,也是一個平凡者的必然。

  好了,不得不提提這個陰郁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大不列顛。中央集權的國家控制著每個公民的思想,監(jiān)視著每一個公民的一舉一動,稍有不慎,便會從人間“蒸發(fā)”。只有那些無產者,才不受國家的統(tǒng)治。身為職員的主人公負責為領袖篡改一切不利于國家的.言論。下面的情節(jié)可以想見,自由的思想萌發(fā)了,反抗的思想也初露頭角。但思想的監(jiān)視無孔不入,這也許是最后的新思想終被殘忍的折磨掐斷了。麻木的主人公終于在最后屈服于無情的國家。、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也不得不沉痛了很久。身體的囚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被束縛,精神世界被剝奪。無思想的人也許稱不上人,只是一臺機器,一個無用的動物,只能受人驅使,像書中那麻木不仁的職員一樣。

  由此,我想歷史上的那些思想集體沉默的時代。頭上懸的就是一柄鋒利的劍,一旦言語上有一絲波瀾,這柄劍便會殘忍地落下。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中沉默中死亡”。那些振聾發(fā)聵的吶喊讓沉默的思想找到了方向。盡管《1984》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滅亡的結尾,但它也通過主人公的口說出了尚存的曙光:“希望寄托在無產者的身上”!

  《1984》讀后感 篇11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高中每周演講時,同學齊海博的介紹,他說這本書在大陸的出版本身就是一個吊詭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說,之前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能夠看到這本書,未嘗不是一種進步。

  我一直覺得《1984》是一本很牛的書,因為他的作者:喬治?奧威爾,活生生的把寓言寫成了歷史,其中書的后半部分對于權力的反思,對于極權主義的總結,簡直堪稱經典,滿篇金句。

  1984年之前,世界上,在柏林,在蘇聯(lián),在中國,在古拉格群島,麥卡錫時代的美國,他的寓言都在發(fā)生,近代世界中的人對權力的迷思給人類帶來了多少的痛苦啊,看的時候不斷地有種爆炸的戰(zhàn)栗感。我們不擁有明天,明天并不真實存在,它不均勻的.分布在昨天與今天之中,所以我們要記住昨天,這樣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

  跟后四分之一,溫斯頓進入友愛部后的叛變一樣,面對極權與暴政,每個人都是怯懦的,甚至對今天的自己也是這樣,健初之前跟我談到過,我們不能對人有太高的要求,看完這本書,我才有一點認識到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我以前會說很多觀點,現在卻常常在與人的交往中有所保留,艱難的不是有這樣的意識,而是面對現實,而仍留有對人的希望。

  看書的時候,想起了喬治凱南在《長電報》中的雄文:

  “我們應對蘇聯(lián)問題的挑戰(zhàn))相當程度上必須依賴于我們社會的健康和活力。世界共產主義就像是一種惡性的寄生蟲,只會發(fā)生在生了病的肌膚組織上生存。在這一點上,國內和對外政策便交織在一起。每一個能夠解決我們自身社會問題(的政策),每一個可以提升我們自己人民的自信心、紀律性、士氣和集體精神的勇敢而堅定的舉動,都是針對蘇聯(lián)的一個外交勝利,這要比集體精神的勇敢而堅定的舉動,都是針對蘇聯(lián)的一個外交勝利,這要比數千個(與莫斯科之間產生的)外交文件和共同聲明要更有價值得多。假若我們無法消除宿命論的影響,無法改變我們的社會面對(外部)挑戰(zhàn)的漠然,莫斯科將得分,因為莫斯科無法不利用(我們的)這些(弱點)在外交政策上獲利。 ”

  面對極權與暴力,最好的方式不是殊死的斗爭或是宿命論般的漠然與逃避,恰恰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自信心、紀律性、士氣和集體精神的勇敢而堅定的舉動,是比集體精神,極權還要勇敢和堅定的健康的,智慧的人性。

  最后插一點題外的,關于奧威爾英語的東西:

  奧威爾的英語很好,記得之前聽時殷弘講課,他調侃奧威爾:倫敦開作家大會的時候,與會的一個作家曾經諷刺奧威爾說:“你只會英語這一門語言!

  奧威爾語言的限制使他的語言描寫中的張力與詩意有限制,但奧威爾的英語,不得不說,真的是太好了!能把英語用到這個地步,近現代的英語作家很少,史蒂芬?平克的語言也很好,不過那完全是另外一種美了,沒有奧威爾的這種激情與感染力。我記得之前參加過一個雅思申請群,里面教作文的老師改作文之前,要求就是從奧威爾的文集中調5篇,根據他提供的框架進行分析,理解,之后才正式開始作文講解,據說效果很不錯。

【《1984》讀后感】相關文章:

《1984》讀后感03-23

《1984》讀后感4篇03-23

《1984》讀后感(通用13篇)08-24

讀后感讀后感01-03

《馬小跳讀后感》讀后感09-12

狼王夢讀后感讀后感07-12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經典的讀后感12-07

讀后感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