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
一、素顏課堂,樸素無華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特別渴望自己的語文課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開課、評比課,總
喜歡將大量時間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尋找課外資料上,總想以其巨大的容量、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更直觀的感受而獲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可結果經常是“華而不實”。聽了《愚公移山》一課,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場面,樸實得沒有一頁課外資料,沒有一張幻燈片,沒有一絲旁逸斜出,只有語文。稱其為“素顏”課堂,一點也不為過。
與愚公年紀相仿的錢夢龍老師從自身年齡導入課堂,進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樸實、自然?杉毤毾雭,“猜猜我今年幾歲?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淺淺的一問,實則精巧至極。學生的思維之花由此綻放。當學生知道眼前這個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的“老語公”與課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時,內心沸騰著,敬佩著。這一問拉開了課堂教學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舒緩了學生的緊張情緒;這一問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領著學生開始進入文本,喚起學生對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記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任玲老師曾說過:“我必須用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語文!
錢夢龍老師看似尋常卻匠心獨具的導入走進了“孩子們”,走近了文字!坝薰频氖悄膬勺剑俊薄按髥?”“是方的嗎?”“參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錢老不疾不徐、層層深入地追問下,學生走進了文字。
這十分鐘的課堂里,教師“導”得樸素,“引”得樸素,學生卻是那么輕松、開心。語文課的美盡在那一導、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練課堂,訓練有素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卞X夢龍老師在《教師的價值》一書中也提出“學生要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就要靠實實在在的閱讀訓練。”錢老還對“訓練”作了這樣的解釋: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關系看,學生是學習、發(fā)展的主體,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學生又是不成熟的學習者,還離不開教師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于是形成了教學中教師“導”、學生“學”這樣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訓練”。
縱觀《愚公移山》一課,三位老師始終以“訓練”為主線。錢夢龍老師讓學生找愚公年齡時,學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卻是“九十”。這可見在課堂伊始,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性不高,或者說他們沒有細讀文本的習慣,但在錢夢龍老師有序的引導與訓練中漸入佳境。
肖培東老師的`“續(xù)課”,重心落在對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語言描寫的反復揣摩、品味中,肖老師領著學生穿梭于文字中,鉆到文本的語言深處,也鉆到愚公妻子與智叟的內心深處,細致體會兩人的不同態(tài)度,更鉆入了學生的思想深處,讓學生體會到原來文言文閱讀還可以這么有意思。只要學生力所能及,答案就決不“拋給”,這讓我想起了孫紹振先生曾說:“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崩蠋煛拜p攏慢捻抹復挑”般的引導,使課堂的生成顯得那么自然,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浸潤在每一處教學細節(jié)中!白x”是肖老師續(xù)課中又一個主要的語文訓練活動。無論是個別讀或者齊讀,讀一共出現(xiàn)了十余次。正是在這樣的反復品讀與揣摩中,學生一步步走向課文深處。
張志公先生曾說:“所謂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帶著學生在文章中進進出出走它幾個來回!比绻f肖培東老師帶著學生走向了文本深處,是“進”。那么黃厚江老師則是引著學生先“進”后“出”,在樸素的語文訓練中走向了語文深處。用一個“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對“移山”一事的態(tài)度,學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時已經包含了“出”。黃老師讓學生討論:“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會說些什么?”這一語文訓練活動引著學生跳出文本,卻又要立足本文進行深入思考。在黃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學生撐一支語言的長蒿,向語文更深處漫溯。
三位老師的教學緊扣文本語言,不旁逸斜出。這種以語言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才是真正的語文活動。教學方法簡簡單單,教學活動實實在在,可見三位教師駕馭文本、駕馭課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課堂,懷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級教師的課上,教師、學生、文本,接洽巧妙,不著痕跡,各具風格,渾然天成。不僅如此,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在語言文字的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圍里快樂地發(fā)現(xiàn),固有的靈性得以顯現(xiàn),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課堂里洋溢著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語文人對文字的癡迷與摯愛,對經典的癡迷與摯愛,對語文教育事業(yè)的癡迷與摯愛。他們用深厚的底蘊,滋養(yǎng)著學生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擁有的美好情懷。情懷,體現(xiàn)在一個個教學細節(jié)中,錢夢龍老師自比愚公,親切和藹;肖培東老師以讀促思,靈動和諧;黃厚江老師注重體驗,輕松幽默。他們領著學生滴水穿石讀《愚公移山》,深挖細品思經典,讓年輕的生命領略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秘訣。好的語文課堂,正是帶著這樣一份情懷,用熱情去感染熱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開啟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讓我們感受了一個個真實而又鮮活、可愛而又可敬的長者,領略了一代代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探索者的教學風采。他們用純真樸實而又特色鮮明的課堂在詮釋他們的語文教育理想與情懷。
如此樸素,卻又絢爛至極!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2
本周,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容。于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為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復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為學生復述故事作準備。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可是,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復述過于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yōu)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復述在此有點重復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后,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基本上較為完整。但是,課后,我琢磨著,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xiàn)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chuàng)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jié)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huán)節(jié)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后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3
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充實自己,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和雜志,多了解自己學科的新動向、新理念、新觀點,并適當?shù)剡\用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yè)。我將為之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而不愧這一稱號。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4
《愚公移山》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響了新中國一代代人的成長。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愚公的精神會受到人們的質疑。在初中學生心中,率先樹立一個正確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課堂的重中之重。在教學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點:
一、突出核心問題,帶動整體思路
在最早的設計稿中,我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比如“愚公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礙?”等等,大大小小的問題多達十幾個,而且均以組的形式展示在課件中。因此第一次試講猶如一場知識問答賽,而整個課堂都是在一問一答中緩慢推進,缺乏整體感。帶教導師建議我將這些問題簡化,盡可能用一個主要問題串聯(lián)起其他的小問題,盡可能使目標指向更加明確。在導師的啟發(fā)下,我將本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確定為“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圍繞這個問題,可以去分析“平險有什么困難”,可以分析“智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均可以過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時也可以引出“對比”和“襯托”這兩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課堂的整體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性也得到了加強。
二、強調朗讀過程,調動學生情緒
朗誦是我的專長,在日常的課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朗誦的前提是理解文章,進一步則是情緒的感染。在認識“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后,我要求學生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這一步驟需要學生情緒的感染,因此在課堂中我格外強調閱讀的過程。第一遍讀是齊讀,為的是曉知內容;第二遍讀是自讀,為的是品味思想內涵;第三遍讀是誦讀,為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同時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于是,我特意設計了三段需要重點誦讀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深刻地體悟:平險過程中的困難險阻、智叟的目光短淺和愚公的堅定信念。從這幾個閱讀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斷的深化,學生們的閱讀積極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強。
三、抓住原文詞句,堅持文本出發(fā)
在一些課例中,教師往往引導學生去討論“愚公愚不愚”的問題,有的甚至會引導學生討論愚公該不該搬家的問題。這樣的引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但卻犯了脫離文本的錯誤。這是用一種極其現(xiàn)代的功利性的思維去解讀古文,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原文宣揚的精神品質。我覺得,學習文言文,必須要先沉潛進文本之中,拋開現(xiàn)代人的慣常的思維觀念,回歸“文本的語詞世界”。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從文章的具體語句中尋找結論的依據,同時我會對這些語句中的一些詞語進行追問,并通過細節(jié)之處引導學生把握內容、理清思路。如關于智叟人物形象的推測,我就是從語言描寫入手,從具體的語境入手,用句式和語氣揣摩人物的心里和性格。
四、追求導入創(chuàng)新,敢從標題入手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比較自豪的一處在于導入的設計。在導入中,我請同學們對標題“愚公移山”點上標點,表達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的想法。有同學點上感嘆號,表示對這一舉動的驚嘆,有同學點上問號,表示對這一舉動的質疑。而這個導入是課程結語的一個鋪墊,在課程結束時,我依然讓學生給這個標題點上標點,以表達他們學完課文后的想法。有的同學在“愚”上點上雙引號,認為愚公并不愚;有的依然點上感嘆號,表達對他精神品質的贊揚。這一設計前后呼應,先是以學生的情感判斷為導引,引導走向一個更貼近文本的愚公形象。本課結束前,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的時刻,再次給予學生表達看法的機會。
在課后的交流和評課中,我也體悟到本課的不足。在本課開始前,我曾用了3分鐘時間檢測學生預習的成果,比如通假字、特殊句式、重要的實詞。設計的目的在于將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強調,以便課文內容的分析。然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教師將文言字詞的學習進行分類處理,比如需要煉字煉句、具體分析的要帶進文章深入解析,對生僻的難詞難句的學習可以直接讓學生參閱注釋進行記憶。因此,我將所有注釋均呈現(xiàn)在課前預習中,僅通過課前的幾分鐘進行強調,是難以引導所有學生進行有效而全面記憶的,而對于部分預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文言文字詞的學習可能會因此而滯后。對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我要尤為注意,對文言字詞要分類解決,加強有效性。此外在本次課程的最后我設計了一道作業(yè)題,是要求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天帝神仙的幫助,愚公是否可以完成移山這一壯舉?當初預設的答案是“依然可以”,因為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在體悟了愚公精神后,必然對愚公敬佩有加,也必然對他的事業(yè)抱有堅定的必勝決心?墒,同學認為他不能,理由是“等愚公的后人進入現(xiàn)代社會,那現(xiàn)代社會會產生惰性,所以不會”,由此看來,該學生依然沒有體會到文言文學習之初的一個特征,那就是盡量拋開現(xiàn)代的話語語境和現(xiàn)代的思維觀念,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內涵。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值得我多加反思。
從備課到上課,從上課到反思,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不少。尤其在導師的啟發(fā)和幫助下,我深刻地領略到,設計核心問題的重要性。核心問題能夠有力地牽動整篇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凝聚學生的閱讀注意,理清學生的思路。同時我也識到,文言文的教學必須要重視“朗讀”這一步驟,而且要多多地讀、甚至“狠狠”地讀,讀出文意、讀出感情、讀出味道,因為只有“讀”才能使學生暫時忘卻現(xiàn)代話語語境,暫時離開純現(xiàn)代的思維方式,從而真正地沉浸在文本之中,體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和智慧。雖然考評課上完了,我長舒一口氣,但正因為上完了,我依然體味到了新的壓力,因為在課堂內外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都是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去糾正的,我要以更為充沛的精力和堅定的決心投入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去,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養(yǎng),引導學生去感知一個原汁原味的語文課。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5
今天學習《愚公移山》第一課時, 對于“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有什么作用?,第五組同學講解為:說明愚公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并與下文的智叟形成對比,增強諷刺效果。此時,班長陳洪凡提出異議,說:“這不能說明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币皇瘬羝鹎永,有的同學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學不知所措,有的同學開始議論,我突然也感到詫異,因為自己做學生時老師就這樣講的,而且教了幾年,一直都理解為 “說明愚公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 !币驗榱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書》九年級下冊(P311頁)就是這樣解釋的:“京城氏之子幫助移山,也具有深長的含義。既表明愚公的事業(yè)受到眾人的擁護,連兒童也欣然參與,也是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強了諷刺的藝術效果。”此時我連忙追問:“為什么呢?”陳洪凡同學解釋到:“這個村里不可能只有一個小孩子,為什么沒有大人來參加移山,這恰恰說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边@時,卓盛同學補充說:“始齔,跳往助之”說明小孩很貪玩,因為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時,大家茅塞頓開,這時下課的鈴聲也響了。今天這節(jié)課是本學期開始到現(xiàn)在,我最有收獲和成就感的一課,也是再一次讓自己深刻審視語文教學的一課。
“始齔,跳往助之”說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假設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紛紛參加移山,那么就不能突顯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偉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種不怕困難,敢于斗爭,堅持奮斗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為一個年且九十的愚公不僅想了還做了,才顯得愚公的偉大。這不也是對世人的諷刺嗎?也正因為大家都不擁護,說明當時世風中缺乏一種斗天斗地的英雄主義精神,才有人塑造了一個 “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塑造的孫悟空形象。這也使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時代意義。其實,下文的智叟只不過是眾多不擁護愚公移山反而嘲諷愚公人員中的一個。
其實,愚公移山不僅僅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對《教參》(P311頁)中“當他提出移山,并向全家描繪‘平險’后天險變通途的美好 圖景時,立即得到全家 的支持和擁護!s然相許’,使人想到一家人我爭先恐后,紛紛表態(tài)的生動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對“雜然相許”本身產生了疑惑。因為這是移山,在古代那種生產力還很落后的情況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當下也不過是開山鉆洞。其次,“雜然”書下解釋為“紛紛的`樣子”,說明人很多,《教參》本課的“疑難排解2”中寫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發(fā)表意見的人也多,因此用‘雜然’是很形象的!奔慈蝗撕芏,那么為什么下文卻寫“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奔依锶俗h事的時侯人很多,做事的時侯卻只有三個人,為什么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實并不真心實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為迫于家里最高權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對愚公孝心與關心才囗答應的。所以說愚公移山時,不是眾人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熱火朝天,相反應該是寂廖無人似的凄慘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漢、幾個蓬頭垢面的漢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在高成仞的大山腳下倒騰。所以課文最后“帝感其誠”。正因為明之不可為而為之,才顯得愚公氣魄過人,面對無比艱巨的任務毫無懼色,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才顯得愚公勇氣可佳,信念執(zhí)著,心智成熟,也才能感動天帝,值得后人傳頌與繼承。
縱上所述,我又產生如下思考:
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是與非兩種選擇,其實在是與非之間還絕大多數(shù)未知數(shù)。就像愚公與智叟,這中間還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樣,只是智叟站出來當面指責的愚公,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這作為茶余飯后的笑談,還有的人內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動上怕受了個罪怕被人嘲諷。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精典課文。為什么自己做學生時沒有發(fā)現(xiàn),做老師后備課沒有發(fā)現(xiàn),以前教過的學生沒有提出異議呢?首先是對教參權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維。其次,自己對文本的解讀缺少一種獨立性。第三,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開發(fā)缺少一種自由民主的氛圍,沒有讓每一位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第四,以前學生或其他學生沒有深入地結合生活現(xiàn)實來思考問題。只是依賴資料書,人云亦云罷了。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6
由于我自身知識視野的局限和教學技巧的欠缺,這節(jié)課肯定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誠摯地期待著你的批評指正。下面,我將簡單地談談這節(jié)課設計的一些想法。
我以為,要讓語文課走出淺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法設法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體驗,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觸摸文本的靈魂,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得到精神的享受。就《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而言,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深入解讀文本。
一、“文化建構”是深入解讀文本的生命
新課標明確指出:“它(語文)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定性為深入解讀文本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然而,“由于對文化傳統(tǒng)的過度依賴和因襲,我國的語文課程建設較多表現(xiàn)出一種被動地適應現(xiàn)實的傾向。就語文教材來看,編制者更多地把培養(yǎng)目標定位在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上,而較少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與批判思維的啟迪!庇纱藥淼挠绊懯,師生對教材有一種頂禮膜拜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便是對文本所傳達的文化進行驗證與內化,“這種驗證式的語文課程立起的是‘文化權威’,學生要做的只是認同。如果只是以對文化傳統(tǒng)的積累、繼承與保存為宗旨,那么語文課程將永遠作為一個滯后者的角色而存在,它既不能與時俱進,也不能引領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
因此,深入解讀文本既強調對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更強調對文化的反思與建構。
對《愚公移山》的解讀主要流行以下幾種文化視點:一種主流的觀點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這顯然是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哲學;一種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主要是源于現(xiàn)代心理學的有關理念。以上解讀肯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編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級下冊的內容,教材改編之后把它放在八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出自于《列子》。
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節(jié)生動,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遠大且非常有恒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偉目標,無論是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蛇@一家人卻倔強的尊崇著這個老人的意圖,艱辛的移著山“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這一偉大壯舉,反應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堅持、堅持、最后一定會勝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涌流不息的傳統(tǒng)美德。
學生們在學習時,也是興味盎然的,無不為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遠見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課堂討論中,有的同學卻義正言辭的'提出“愚公確實很愚昧,思考問題太過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實他們還可以搬家”。更有同學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貴的資源,是不可以隨便挖掘的。而且挖出來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筑垃圾也不可以隨便亂倒。”初聽到學生這樣的想法,我還是很驚異的,因為作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體悟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只要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按照合理的邏輯展開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聯(lián)系實際來談就可以。孩子們有這樣的聲音,正是時代在發(fā)展的見證。
首先談談“搬家”。搬家省力、省時,而且見效快。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這樣一條捷徑吧。那么,愚公為什么不選擇這一點呢?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吧。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后,躊躇滿志,回到故鄉(xiāng)沛縣,宴請父老故舊及鄉(xiāng)中子弟,在”酒酣“之時親子擊筑,高唱“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凸顯了漢高祖劉邦君臨天下、“舍我其誰”的霸氣,同時,他也向沛縣父老鄉(xiāng)親吐露“游子悲故鄉(xiāng),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的故土情結。另外還有家喻戶曉的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故土情結。因而可以體會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遠見的智者,面對險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子孫后代造福,這同樣也體現(xiàn)了我們祖先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但學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并不沖突:移山是一種毅力,而搬家是一種智慧。因而此時可以教育學生遇事要學會選擇,從各方面各個角度考慮問題。
其次談談土地問題。城鎮(zhèn)化的加快發(fā)展,已使農村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現(xiàn)在需要買。家里需要填個坑,都要到別處買土。農村要求統(tǒng)一規(guī)劃,各種垃圾不能隨意傾倒。這些都是目前學生能夠看到的問題。學生能談到說明他已經意識到發(fā)展和變化的問題,借此機會鼓勵學生要勤奮學習,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一直覺得,在夯實了語文基礎后,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與教師思想火花碰撞的一個過程,也是彼此互相溝通認可的一個過程。很高興這節(jié)課能做到這點,希望以后繼續(xù)努力,繼續(xù)學習,爭取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8
1981年4月初,杭州大學《語文戰(zhàn)線》雜志社舉辦過一個小型的“西湖筆會”,與會者有劉國正、章熊、顧黃初、歐陽代娜、陳鐘梁、范守綱、林偉彤、陸鑒三等語文教育界的名流,東道主是《語文戰(zhàn)線》主編張春林君。我也有幸叨陪末座。筆會的主題是探討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和未來。人數(shù)既少,兼以志同道合,筆會的氣氛始終是愉快而融洽的。
當時的西子湖畔,正是早春季節(jié),偶或還有春寒料峭的天氣,但蘇堤上的垂柳已經吐出新芽,碧桃似乎也已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孕育著無限生機。這多么像80年代初的語文教壇:改革的春風已經微微吹拂,不少改革的先行者正在進行著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人們似乎已經聽到了“語文教學的春天”日漸臨近的腳步聲。但是眼前,畢竟春意還不太濃,要看到一個百花爛漫的“艷陽春”,還需要等待一些時日。西湖筆會在這樣的早春時節(jié),在這樣的西子湖畔召開,確實引起了與會者許多聯(lián)想,也平添了幾許談興。
隨著討論的進展,大家的興趣最后集中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上來。為避免空談,又覺得應該作一點實實在在的嘗試。于是決定從與會者里推出一人,借班上一次“嘗試課”。教哪一類課文呢?大家又認為首先要瞄準語文教改的“死角”開火,于是想到了文言文。多少年一貫的“串講”模式,在文言文教學中業(yè)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似乎教文言文就得這樣,舍此別無他途。大家希望“嘗試課”教出一點新意,一改這種窒息學生性靈的刻板教法。這可是一件不太好干的活兒,由誰來承擔呢?與會者中不乏教學的高手,事實上誰干都行,但張春林君提議:“這件事就交給錢老師,怎樣?”一言既出,大家不便反對,于是在一片“同意”聲中,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對文言文教學,我本有自己的主見,對普遍流行的“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tǒng)教法,素懷“叛逆”之心,并曾為此作過長期的探索。因此,什么客套話都沒有說,就欣然表示“愿意一試”了。當時定下的試教課文是《愚公移山》。事后春林對我說,當時定下這篇課文,他是有些擔心的,怕我“創(chuàng)新”得太離譜,比如誘導學生去批判愚公“缺乏科學頭腦”,稱贊智叟是“智力型人才”,或提出“移山不如搬家”之類的見解,因為當時正有一些同志在報刊上鼓吹這類時髦的“新”思想。聽課以后他放了心。因為我不僅沒有否定愚公精神,沒有削弱這篇傳統(tǒng)課文固有的教育功能,而且把“文”和“道”交融得那樣自然熨貼。他認為,傳統(tǒng)課文被教出了新意,決定在《語文戰(zhàn)線》發(fā)表這兩堂課的全部教學實錄,把它作為這次“西湖筆會”的實績之一,也作為一份向全國語文教育界發(fā)出的“改革宣言”。
其實《愚公移山》這樣教,在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我教所有的文言文,用的都是這種教法。早在1979年下半年,上海市郊區(qū)重點中學校長現(xiàn)場會在我任職的嘉定二中召開,全校老師都向校長們開了課,我教的就是《愚公移山》這一課,用的就是這樣的教法。這堂課使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遍語文教師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并終于使我在1980年初評上了特級教師。因此,現(xiàn)在重教這篇課文,自然輕車熟路。不巧的是,當時正患感冒,嗓音嚴重嘶啞,到上課的前一天,幾乎發(fā)不出聲,守綱陪我到浙醫(yī)大附屬醫(yī)院求醫(yī),他讓我冒充杭州大學請來講學的“教授”,才得到了一位已經不看門診的著名醫(yī)學教授的親診,而這位教授開出的藥方,又是一種叫什么“散”的名貴中成藥,醫(yī)院里沒有,守綱陪我跑了好幾家中藥房,才總算在一家已經打烊的藥店里買到,時間己是下午6點多了。而第二天一早就要上課,真正可用于備課的時間,只有晚飯以后到入睡之前的那一小段空隙。好在我已不需要備課,否則真不知道第二天的嘗試課會上成個什么樣呢。
當時我擔心的'倒不是自己怎樣教,而是學生能否適應我這種“不串講”的反傳統(tǒng)教法。因為《愚公移山》是初二的教材,而其時初二的學生已經學過這篇課文,因此只能借一個初一的班級。為這次教學提供班級的學軍中學雖說是重點中學,但畢竟學生是初一的,他們入學以來只讀過少量的文言文,他們能適應我的教法嗎?
那天上課,為了保持常態(tài)的教學環(huán)境,聽課者除了參加筆會的幾位外,只吸收了少量當?shù)睾捅拘5慕處煛I险n之前,因學生尚未看過課文,我稍作指導后先給20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后來的事實證明,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的時候,他們釋放的潛在能量,比我們估計的要高得多。
“老愚公多大年紀了?九十歲還是九十不到?”
“參加移山的總共幾個人?”
“愚公妻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兩人對待移山的態(tài)度一樣嗎?”
“愚公到底笨不笨?”
一個個有趣的話題激起了學生“投入”的熱情。
“那個京城氏的七八歲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讓他去嗎?”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隨即恍然大悟地叫起來“那孩子沒有爸爸!”的時候,他們簡直樂開了懷:想不到一向認為枯燥的文言文,居然可以學得這樣開心!
始終在一旁聽課的劉國正先生后來在一篇文章里回憶說:“記得我在杭州聽夢龍教《愚公移山》的時候,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角色’,同學生一起時而深思,時而朗笑,忘記了自己是聽課者。其他聽課的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
這次“嘗試”的結果,雖非完全出乎意料,但畢竟有些喜出望外。因為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借班上課,也是第一次在一個陌生的班級中驗證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次意義不同尋常的“嘗試”。這次雙重意義的“嘗試”,使我獲得了某種新的啟示,再看西子湖畔的早春風光,似乎悟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東西,卻又一時說不清楚——只覺得我正在思考、探索著的某種教學理念,蘊涵著一股強大伯生命力。什么理念?
我不知道。既然說不清、道不明,就只能借詩的語言來表達一點朦朧的感覺:
二月東風似女郎,
飛紅點翠寫春光。
料應難染參差柳,
先試新梢?guī)卓|黃。
遙看蘇堤上的早春楊柳,只是淡黃一抹,盡管參差“難染”,但終究會隨著艷陽春的到來而垂下萬條綠絲絳的。
“西湖筆會”以后,黃初以“江南春”的筆名在《語文戰(zhàn)線》發(fā)表文章,介紹筆會盛況,文章標題就是《先試新梢?guī)卓|黃》。莫不是我的拙劣的詩句也喚起了黃初同樣的感受?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9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保械恼f“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么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fā)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里,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0
一、布置自讀,要求:憑借工具書和課文注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試改變由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tǒng)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講讀過程根據“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學習,以語言學習促進思維訓練”的設想,盡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做到在發(fā)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實基礎知識。
四、“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自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1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最有意思的要數(shù)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前一天作業(yè)學生思考,課堂上我就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談出了很多精彩的見解。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莫衷一是。有站在“愚公”方陣的,有贊賞“智叟”的,且似乎都有理有據。面對學生的這種不可開交的認真,我清醒的認識到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當是什么”。
首先在他們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出思維的脈絡,然后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么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于解決問題。
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是毫無建設性的意見,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并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么愚公的妻子就應該被成為“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本節(jié)課抓住“是否有利于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臺階。我認為這正是本課最有挑戰(zhàn)性的地方,這點講透,生領悟了。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xiàn)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并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2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篇幅短小,作為自讀課文,學生通過自學基本上掌握這則語言的主要內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開了一節(jié)《愚公移山》的公開課,現(xiàn)結合本課的教學實踐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tǒng)的老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這次主要是結合我的小課題研究: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方法來設計這節(jié)公開課。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營造良好的氣氛。在學習之前,我播放江濤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導入課文的學習中。幾乎所有的同學能夠馬上進入狀態(tài),部分學生學生還慢慢伴唱。我覺得這一點能很好第激發(fā)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
2、采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習,主要是針對文言字詞,梳理文章內容,嘗試進行翻譯。學生先結合文下注解獨立學習,把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然后小組討論,若還有疑難問題,則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來,共同分析理解。我覺得這比單純的'老師串講要好一些,可以調動學習的欲望。
3、采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既對重點字詞做了強調,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3
《愚公移山》是一篇傳統(tǒng)的老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決定引導學生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去感受課文。寓言故事情節(jié)簡單,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也是優(yōu)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導學生用現(xiàn)在的眼光客觀評價愚公,對此展開辯論,最后得出結論: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蠻干。辦事要有勇,要知道變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難詞、難句的基礎上反復朗讀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語感的培養(yǎng),有助于文言文語句及知識的積累。
在評價愚公的行為是否愚蠢的問題上,要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看問題。學生能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發(fā)言,自信、負責地表達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4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寓言故事,選自戰(zhàn)國時代的道家列御寇所著《列子·湯問》,它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篇幅短小,大概的內容學生早以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決定引導學生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去感受課文,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啟迪。接下來就把我這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注重學生預習的指導及培養(yǎng)。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首先就要從教會學生學會預習入手,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課前我布置自讀要求:憑借工具書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課堂學習時提出,養(yǎng)成帶著問題去讀書的好習慣。在本節(jié)課中能發(fā)現(xiàn)學生們真正的去預習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優(yōu)勢,提高學習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本節(jié)課中,我設計了四處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機會,學生們在組內能夠大膽發(fā)言,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雖然語言不是那么周密,但卻能看出學生們的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知識學習的互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
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學的能力。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質疑的環(huán)節(jié),并且將重點問題進行歸納,梳理,然后再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尋求,發(fā)現(xiàn)問題的答案,然后在組內交流,做到了指點多,講的少。
四、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恰到好處的為課堂教學服務。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愚公移山》的動畫Flash,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視覺效果,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當中,同時也使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有初步的感知,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基本上領會了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展開。
總之,本節(jié)課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后的發(fā)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但是,我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導致學生在最后匯報的時間不夠,有的學生沒有得到發(fā)言的機會。其實,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后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5
九年級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了,我希望給學生一個圓滿的結局。讓優(yōu)等生有學習文言文的后續(xù)能力,讓中等生愛上文言文,讓后進生不討厭文言文。
以往教學文言文我都習慣先疏通文意,再分析文章內容。翻譯時學生先自己翻譯,老師投影上顯出重點字詞,學生做筆記,再抽學生逐句翻譯。這個班是我這學期新接的班級,他們習慣了老師投影重點詞語,他們記筆記。甚至有時如果你的重點詞語少了,他們還不習慣,我佩服之前的老師培養(yǎng)他們記筆記的習慣很好,但我又覺得滿篇的重點詞語,還有重點嗎?如果是長文章就一邊翻譯一邊理解內容,逐段進行,可那樣文章又缺乏了整體感,顯得支離破碎。記得上《陳涉世家》一個周,自己都快吐了,何況學生,他們多煩,還指望他們喜歡文言文?總之,文言文在翻譯上費時多,可一旦考試,學生在詞語解釋,句子翻譯方面仍然問題多多。文言文一直是不能言說的傷。我一直糾結,一直思考是否有個新路子。
聽了君姐的講座《一路修行講語文》,看了君姐《青春課堂》、《王君講語文》等,君姐多次提到《狼》一課的教學頗受錢夢龍老先生《愚公移山》的影響,于是拜讀了君姐《狼》的教學實錄,又搜索到錢老先生的《愚公移山》的教學實錄,于是有了一些啟發(fā),有了一些嘗試。
第一課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分人物角色讀,熟讀了以后,讓學生自己結合課下注釋先翻譯,翻譯時做批注勾畫,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接著又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疑惑。在巡視過程中也有學生不時問我問題,我也會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比如有一個小組有個學生問到:“面山而居”的“而”字怎么理解,于是我引導他先理解這句話的大意,他明白“而”字不翻譯,那么是什么用法了?我進一步引導他“面山”表明了愚公居住的?生答:“地方。”“我知道了,表修飾!边@時我分明看到學生興奮的表情。當學生們小組交流完了后,我讓學生把自己還有拿不準的疑惑在全班提問,生生互答,或生問師答,最后我又問學生。通過多重對話掌握詞意、句意。我感覺這樣比抽學生一句句翻譯更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幫助他們記憶。
第二課時,我以聽寫和口答的形式強調兩三個重點詞語,我抽了兩個平時懶惰的學生黑板上聽寫“始齔”,其余學生在下面寫。其中有個學生沒寫對,我就讓他下去抄寫五遍,交給組長檢查。又抽查了“箕畚”、“厝”的意思,翻譯“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再次強化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接著從標題入手分析文章內容,并將詞句理解融入其中。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愚公年齡如何?(2)移的是什么山?(3)移山到哪里?(4)大家伙支持嗎?(5)哪些人參與移山?(6)移山的周期怎樣?(7)有人反對嗎?(8)移山的結果。
我是這樣操作的,先問學生愚公的年齡,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說“年且九十”,有說“將近九十”,我又追問了一句“且”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將近”。那么短短的四個字寫出了“愚公?”“年齡大,力氣小,能力不足!苯又鴨枌W生移的什么山?“太行、王屋二山”“山是怎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師問:“方是什么意思”生答“面積,方圓”,“萬仞”“很高”,“保留,不用換算為現(xiàn)代單位更符合原文的表達效果”生說“夸張”,師問“這兩句寫出了山?”生答“又高又大”,師問:“有什么意味”,生答:“困難艱巨”。這樣將詞句意和文章內容緊密結合了,學生不會覺得那么枯燥。
這只是該堂課的一個小點。我認為這堂課的亮點在于品析愚公妻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上。依次學習了上面提到的前六個問題后,我問學生有人反對移山嗎?生答“有”,師問“誰”。有人答“愚公妻”(這樣的答的.學生只是按照課文順序,沒有動腦筋),有人答“智叟”。我讓學生從文中找依據證明自己的理解。很多學生找到“獻疑”、“笑而止之”,是誰反對就不言而喻了。接著我讓學生找到愚公妻和智叟話自由朗讀,體會兩人語言的異同;抽學生翻譯句子,進一步加強語句的理解。再讓學生分析這兩個人物說話的語氣,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態(tài)度;學生對人物形象有把握了,再讓女同學讀愚公妻的話,男同學讀智叟的話,又單獨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無論讀者還是聽者都能體會到愚公妻的關切擔憂,智叟的嘲笑譏諷。在朗朗的書聲中,結束了這堂課。
下課后,有同學到辦公室來問我:“老師,明天還要分角色朗讀課文嗎?”我說:“你想讀?”,生點了點頭。我說:“好!”要知道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他們都習慣全班齊讀,自由朗讀就是鴉雀無聲,如果是個別朗讀,嘴里都說著別人的名字?吹綄W生們這樣的表現(xiàn),我的內心是喜悅的。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一堂好的課是讓學生課前有期待,課中有享受,課后有回味!
第三課時,我又從檢查詞句入手!百F陽”這個地名的來歷,讓學生鞏固“陽”、“陰”的意思。轉入到內容分析。愚公妻和智叟話很相似,可我們卻從中讀出了兩人不同的態(tài)度,我們要善于抓語言的變化。再引導分析“跳往助之”的“跳”這一細節(jié)的效果。小孩與愚公對比,那么小孩這一形象對于愚公這一形象起什么作用?重點放在愚公與智叟的比較上。方法類似分析愚公妻和智叟,抽學生朗讀翻譯愚公說的話、智叟說的話,順理成章體會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兩個人物形象自然理出來了。故事的寓意也領會了。再探究神話的結尾,拓展“現(xiàn)代科技高速發(fā)展,不用人力,甚至也可以采用搬家的方法了,還需不需要發(fā)揚愚公精神?”學生談得積極踴躍,還意猶未竟,有學生說:“這篇文章學完了?”
這篇文章之所以學完后學生還有回味,我想主要成功之處在于將文章內容和詞句翻譯自然結合,朗讀到位。特別是兩組語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自己領會。本文教學原計劃兩課時完成的,結果用了三課時是不是費時太多了?假如第一課時答疑解惑時間安排緊湊些,第二課時著重品讀愚公妻與智叟的語言、愚公與智叟的對話,這樣是否課堂嚴謹、重點更突出。但是看著學生課堂上積極踴躍的樣子,我實在不忍心打斷他們的興致。
課堂總是遺憾的,但我愿追求即使是不完美的創(chuàng)新,也不要固步自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09-21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04-11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5篇12-31
《愚公移山》語文教學反思03-29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通用6篇)12-13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通用11篇)05-26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07-15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精選10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