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后感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庸》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庸》讀后感范文1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毕才返那榫w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安靜平易祥和無礙的狀態(tài),稱之為“中”;假如情緒之發(fā)生時也能由這類“中”的狀態(tài)控制,那么稱之為“和”!褐小坏臓顟B(tài)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tài),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fā)出情緒能夠用『和』原那么制,那么是最湊近道的。《中庸》重申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可以走開的,但要推行“中庸之道”,還一定尊敬天分的本性,通事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數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疤鞌抵^性”,是說人性是由天分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類本性而行就合于道,以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因此說“修道之謂
教”。推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睜開了孔子“自察”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吨杏埂酚痔岢隽擞械轮艘欢ê谩叭_德”,推行“五達道”,才能抵達“中庸”的境地。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妻也,昆弟也,朋友之交
也”。辦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那么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拔暹_道”的推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抵達中庸的'境地,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yǎng)成,以抵達“至誠”的境地。
《中庸》還論述了學習程序,并重申“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勞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痹诮逃纤岢龅臑閷W程序與堅強的學習精神,到現在仍有借鑒意義。
系統(tǒng)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簡易的認識,憂如換骨脫胎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嶄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這樣興盛的今日,他們文章中的看法仍可是時,由于先人、今人及未來的人,心性是相同的,對事物的見解,做人做事的原那么都有相通之處,不論時勢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相同的,不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何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事后,我算有了一點意會,由于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由于它們自己就擁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光陰的積淀,而長遠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目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范文2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毕才返那榫w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平靜安寧祥和無礙的狀態(tài),稱之為“中”;如果情緒之發(fā)生時也能由這種“中”的狀態(tài)控制,則稱之為“和”。『中』的狀態(tài)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tài),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fā)出情緒能夠用『和』原則來自制,則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拔暹_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yǎng)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系統(tǒng)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范文3
初讀《中庸》,才知《中庸》的要旨是論中和,以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原來狀態(tài)。它與《大學》不一樣,《大學》論述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來,《大學》講的是詳細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那么是講究自己的中和,重在自己的涵養(yǎng),恰似與外界沒關,實那么包含豐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課老師便講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論。實在高妙,我實在是聽不太懂。純真的論述一下我自己的見解吧。我以為,宇宙是一個整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任何一個局部假如出現了不均衡,那么宇宙整體也會出現問題。這正如人的身體相同。中醫(yī)與西醫(yī)的不一樣就在于中醫(yī)講究的是均衡,而西醫(yī)講究的是就病開藥,依據病人的.病開什么藥。我自小患病都是吃的西藥,一堆一堆的藥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許多的藥在我身上已經不起作用了,由于身體里已經有耐藥性,而出現這類狀況的時候我就會喝中藥。中醫(yī)看病講究經過整體來看,比方說感冒,西醫(yī)就直接開感冒藥殺死病菌,而中醫(yī)否則,推測出是身體中有熱,那么開些清熱的藥來,因此說西醫(yī)治標,中醫(yī)治本!還有個現象,就是有的人一輩子病病怏怏的,可是還是長壽;有的人一輩子健健康康的,結果忽然一下子得絕癥病死了。這是為何?病病怏怏的人固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健康,看起來不長壽,可是他們保持了自己的均衡,這也就是長壽的訣要;而看起來健康的人,體內那么不必定均衡,固然不表達,可是一有表現那么為重病。這就是《中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質例子。
其實讀《中庸》時第一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來以為,此二字意思為平庸。此后經過學習終于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無能,而是平時。平時也就是極少改變。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由。年青人狂妄,做事激進,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不時思變,這都是由于“不庸”惹起的。而中年邁年人神往平庸的生活,甘于平庸,穩(wěn)中取勝。“年長輩好庸,年少者惡庸。”而凡是青壯年獲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風采,較同齡人莊重。比方教師教課,假如班內有特別調皮的學生,老師假如嚴格地責備一般會使學生更為肆無忌憚,起不到正面的成效,這即是不“中”,而這個老師假如平心靜氣的講道理并經常的鼓舞這名學生,找出問題的本源,師生一同解決的話,就會令學生感覺受重視而努力學習起來,這即是“中庸之道”。
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币f這不偏不倚,我感覺法官最應當成到
這不偏不倚了!吨杏埂肪褪亲屓藗冃奚眇B(yǎng)性,提升自己的道德,法官的裁決能否公正決定了人們的命運或生活死。而反過來想,人們的命運不更為由自己決定嗎?假如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豈不是特其余均衡了?可是世界就是保持著一個動向的均衡,有動有靜,動中有靜。萬物都有其自己的地點,生生不息。
《中庸》讀后感范文4
這個學期我們老師的晨誦經典篇目是《中庸》,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開朗:就是因為我們懷著對天依賴的心情,讓我們變得習慣從天得到鼓勵以及活著的動力?墒怯袥]有想過,我們如此景仰、依賴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們的?輕視,抑或是不在乎?高興了就施舍一點恩惠,不開心了就讓你吃點苦。我們應該學習中庸,對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為自身,讓自己達到一種不管怎樣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靜地面對天給我們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顧,也不害怕他的降災,在天不斷為難的時候不會去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而是自強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樂,沒有什么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蛟S這樣,天反而會尊重我們,也只有這樣,我認為兩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中庸》的心得11-27
讀中庸心得03-01
《中庸》讀后感05-12
中庸讀后感05-12
中庸讀后感04-07
中庸的讀后感03-31
《大學》《中庸》讀后感05-15
大學中庸讀后感04-04
中庸之道心得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