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課本第4頁觀察與思考三,車輪為什么都是圓形的?學生通過自學大多能夠明白:圓形的車輪平穩(wěn)。但是為什么平穩(wěn)就不清楚了,至于說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更談不上了。對于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應該說這些都在我的預設之中,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去討論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滾動軌跡,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最后大多數學生明白了:圓形的中心點到邊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中心點的滾動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這樣的車輪滾動時就平穩(wěn)。也學會了解釋為什么車輪不能是其他的'形狀。但在后面解決5頁想一想的問題時,學生的解釋再一次忽略了圓的知識。
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問題出在哪里?想來想去好像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問了幾個學生只說是“不會”。那么這個“不會”又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意味著在解釋的過程中要用到圓的有關知識,學生對自己具備的圓的知識可以說是清楚地(畢竟才上了一節(jié)課),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結合了圓的特征就可以,但卻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其次,這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接觸用數學知識解釋現象的題目,這第一次使學生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讓更多的學生感覺到無從下手。這也許就是學生那句“不會”后面的潛臺詞。
最后,從課堂上不難看出:學生更關注的是結論。車輪是圓的是因為平穩(wěn)。井蓋是圓的是因為掉不下去。這也許就是更多人的習慣了,我們早已習慣了標準答案,非此即彼。
面對新的教材,充滿了挑戰(zhàn)。而這挑戰(zhàn)絕不僅僅是針對教師。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比的化簡》這節(jié)課達到了預期目的。我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發(fā)現比可以化簡,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兩個相關比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復習商不變性質與分數基本性質,再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分數、除法和比之間的聯系后,讓學生嘗試解決比的化簡,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商不變性質進行化簡。(在這里,教材并沒有對比的基本性質進行講解)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發(fā)現運用這些性質來化簡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學生更能接受。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學生對比和比值區(qū)分不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對比和比值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在整堂課中,學生與學生的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在教學設計中,本來想好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但在具體的實施中,我卻沒有落實這一點,使得整個教學過程中缺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本節(jié)課中,我應該把問題情境放給學生之后,讓學生在思考和交流找化簡的方法,這樣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才高。而對于多種方法化簡比,是想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來完成的 ,本節(jié)課也沒有體現出來。
2、在教學中發(fā)現少部分學生對化簡比與求比值區(qū)分不清。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備課時要預設問題,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去發(fā)現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qū)別,這樣學生對化簡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
3、概念沒有深入。什么是最簡整數比?化簡比有什么標準?這些問題困擾著不少同學,教材中也沒有明確化簡比的要求。在教學時,我把這個知識點明確出來,通過練習讓學生歸納最簡整數比的特征。另外在給出概念后,后面的例題中我繼續(xù)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對每個化簡比的結果都請學生對比概念檢查,這樣學生的印象才深刻。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戰(zhàn),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效率,還是需要自己不斷的思考和提升的。
通過教學我的幾點思考
。1)在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多種解題思路為突破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對比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到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比的化簡的層層練習,能增加學生解題的能力,可以讓學生靈活運用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解題。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學生對比和比值區(qū)分不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對比練習,讓學生自己得出兩者的區(qū)別,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對比和比值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層層深入,讓學生在尋求不同題目的解決方法中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教學完《嘗試與猜想》一課后,在一張綜合練習的題卡上,出現了這樣一道題!半u兔同籠,有17個頭,24條腿。雞兔各有多少只?”這是課堂上練過的習題,并沒有什么難度,我想孩子做起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一個學生問我,“老師,這道題可以用“假設法”做?墒俏乙呀浲思僭O法怎么做了,你能告訴我嗎?”我沉吟了片刻,回憶了一下我上“雞兔同籠”的經過。
雞兔同籠出現在“嘗試與猜想”中,既然課題是《嘗試與猜想》,那么編者的意圖一定不再是讓我們教給孩子做此類題的技巧,而是通過合理猜測和調整達到想要的結果。不管是枚舉還是列表,都是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假設結果里正確結果更近。也就是要在一個合理區(qū)間中不斷逼近正確的答案。我記得當時是通過一個幸運52的“猜價格”導入的。孩子在課堂中也展現了自己的很多思路,包括畫圖,有的孩子還在課外書上讀過說讓兔都抬起前腿,雞都金雞獨立。這些有趣的解答方法雖然沒有代表性,但也為課堂增添了很多樂趣。孩子對雞兔同籠問題的記憶還是很深刻的。后來我簡要介紹了“假設法”。其實以前我們奧數內容是直接把這種方法教給孩子。這種方法孩子不易理解,也很難自己探索到,但老師教會后,這確實是解答此類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在新課改后,我們理解的是:讓孩子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比掌握一點知識更重要。所以再講雞兔同籠問題,課堂的主陣場交給了孩子,孩子自己先列舉再調整,這樣是費了一些時間!凹僭O法”的介紹時間相對就短了許多,孩子當時聽懂了,過一段又忘了,這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這是個聰明的學生,見我半天沒有回答,馬上說:“老師,其實我記得這節(jié)課的內容,就是一時忘了怎么做了!蔽艺f;“那你可以列表看看呀!”。“老師,列表我會,可是那得好一會才能找到答案,太麻煩了,請你告訴我假設法好嗎?”我樂了,這孩子并不是解決不了問題,而是怕麻煩。我說:“麻煩點沒事,遇事別鉆牛角尖,只要能做出來就行”這是個很執(zhí)著的.孩子,他不肯走,一個勁的說:“老師,請你告訴我吧”我又按照課堂上的講法
給他講了一遍,他很快聽懂了,高興的走了。我實在不能保證他是不是過一段還會忘。
這件事過去了很久,我一直在想,新課改后,老師的許多觀念都發(fā)生了變化。我們想給孩子最有價值的東西。最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方法。希望這些數學思想和方法能伴隨孩子的一生,即使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做數學了,也可以用這些思路和方法來解決一些其他的問題。所以我們的價值取向就變了。當時間發(fā)生沖突時,我們更愿意讓孩子多感受多經歷,相對講授和練習的時間就少了。象雞兔同籠這樣的問題學生掌握假設法,不反復練習是很容易遺忘的。但是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的經歷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就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來取舍,我們選擇了讓孩子來自己體會嘗試與猜測的快樂!可是,這個孩子的一句話卻一直在我的心里回響:“老師,那樣太麻煩了,請你告訴我吧”孩子有他自己的價值取向,他認為猜測再調整太麻煩,當他沒有學到“假設法”時,他沒有比較。但當他比較之后,他執(zhí)著的選擇了這個簡潔的方法。雖然這個方法對于一個孩子的思維來說還是有點生澀難懂。但是,簡潔明了不正是數學的魅力嗎?我們總是想通過一些別的東西讓孩子感受數學的美,當孩子感到數學的魅力去追尋時,我們還遲疑什么呢?對于課改,我們應以平常心去看待。我想,以后我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一定不會遲疑。我會很高興的告訴他:“孩子,你選擇了最簡單的方法,老師樂意給你再講一遍!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這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綜合應用中的內容!稊底值挠锰帯肥且还(jié)綜合實踐活動課,在通過學生的課前調查、課中的匯報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數字不僅可以表示數量和事物的順序;在數字化、信息化的今天,數字更是人們表達、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了解數字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鼓勵學生用數字表示和區(qū)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優(yōu)化教學素材 開放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說明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本課的新課內容為編學號、認識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郵政編碼內容枯燥乏味,學生生活中幾乎不接觸郵政編碼。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把郵政編碼作為最后了解的知識。
在新知呈現形式上,我沒有按照過去的傳統教法:先讓學生研究身份證號碼和學號的編碼規(guī)則,再嘗試編碼。而是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做為教學著眼點,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篩選調整,先讓學生自主探索編碼的簡單方法,感受身份證號、電話號碼的編碼規(guī)則及其運用價值。我對生活中的編碼進行收集整理引入課堂,如編寫學生證號碼、門牌、車牌、火車票、手機入網許可證號、產品代號等。這一系列內容設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視野,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讓所有學生都在玩中學,做中學,思中學,學得輕松,學得開心。整節(jié)課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顯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2、小組合作交流 滲透數學思想
本課在揭示課題后,我讓學生嘗試編碼。學生先思考,為全校每位同學都編一個號碼,你覺得需要幾個數字?要表示哪些信息?學生獨立思考后,自主編碼,再在小組內交流。在學生充分地討論交流后全班匯報時,課堂成了“學生研究成果發(fā)布會”,學生充當了小老師、唱主角,走上講臺自主板演、講解、展示。在學生相互評價中思維碰撞、在學生相互辯論中發(fā)現、找出了合理、科學的編碼。此時,再讓學生同桌互助學習,觀察思考這個編碼傳遞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按什么順序排列,每個信息用幾個數字表示。在合作交流中找出編碼的一般規(guī)則。整個環(huán)節(jié)中,課堂上出現了“自主探究”,“同桌互助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上講臺講解”等學習活動方式。學生有了充分自由活動的時空,有了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他們大膽發(fā)表個人見解,在爭論中活躍了思維,在碰撞中發(fā)出朵朵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學習的品質。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數學思想方法是蘊含在知識的發(fā)展、應用過程中生成的。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淺層感受編碼的魅力外,還注重了不同思想方法的滲透,編學號、給房間編碼的過程都體現了符號化的思想。學生在不斷地改進編碼過程中也概括出了編碼的優(yōu)點和方法。
3、個人猜想驗證 提升自學能力
在解讀身份證號碼的編碼規(guī)則時,我先請學生在小組內比較收集到小組成員的身份證號碼,再大膽猜測每個數字可能會代表什么樣的信息,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猜想,驗證了自己剛才的猜想。就這樣,讓學生在探索中猜想,在猜想中驗證,他們的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地釋放,也提升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4、開篇獨具一格.
別具一格的開頭,能夠激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好的結尾,則能夠將孩子的興趣無限延伸!本節(jié)課的開頭我先在黑板上板書數字“1”,提問學生:看到了1,你先在腦海中想到了什么?由學生的回答“一塊橡皮”、“一根手指”等引出數字的第一個功能——數量;再通過提問,誰是第一個發(fā)言,第一節(jié)課,引出數字的`第二種功能——順序,緊接著,我在1的右邊板書0,得到10,學生繼續(xù)感知數字的上述兩種功能。緊接著,我在10的左邊板書數字1,得到110,學生的腦海中跳出了一個常用的電話號碼——報警電話。從而引出了數字的第三種功能——編碼。數字通過這樣的三種功能表達信息,于是,很自然地導入“數字按照不同順序排列起來,可以表示數量、可以表示順序,還可以表示編碼。這些都是數字的用處”,通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出本節(jié)課課題。
上完這節(jié)課,我感覺自己的進步很大,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的教學理念在逐漸更新,重新認識了“教”與“學”的關系。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一些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還需要學習。人文科學啟迪智慧,自然科學揭示真理。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現代信息時代也就是數字時代,用數字編碼是起點,要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還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教學中,教師常常把重心放在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上,常常更多地關注解題方法的優(yōu)劣、解題過程的繁簡。計算則通常歸于一句話:計算要細心,多練自然準確率就高啦。其實不然,某些計算的難度已經影響了思維的訓練及效果,譬如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圓柱、圓錐”。這部分內容素以計算繁雜而成為教學中的一大令人頭疼的章節(jié),相信每一位經歷過的教師都有同感。
因為已知了這個教學難點,許多教師和我一樣,會有意識地對這個難點進行突破,讓學生把3.14×1到3.14×9的得數背下來,并指導學生如何運用背的結果。還練習了由3.14×1你還能想到哪些算式的結果,拓寬3.14×1到3.14×9計算結果的運用范圍。但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時,學生還是錯誤百出。在訂正過程中,有些學生因此對正確的列式產生了懷疑,甚至動搖了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信心。作為教師,面對這種狀況,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免對自己的“教”進行一番審視,有些方面還真需要改進。
一.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圓錐的體積,如果用綜合算式計算,算式有時很長,特別是半徑或直徑未知時。
我以前較注重要求學生用綜合算式來解答,這樣對列式的正確與否一目了然。事實上這樣要求不但增加了學生思維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計算的難度。思維能力上的難度體現在根據公式求圓柱的表面積、體積時,有些條件沒有直接告訴,需要先求出中間數。如已知底面直徑和高,求圓柱的表面積,這里需要先求出底面周長與半徑,再求出側面積與底面積,最后再求出表面積。教師眼中比較簡單的問題,對學生來說由于中間問題多而顯得思維難度大,如果我們一開始認識不到,不能降低要求,幫助學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計算,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難度。教材中的例題就是分步列式,是有良苦用心的。更何況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還要考慮問題求的是側面積、表面積、體積中的哪一種,如果求的是表面積,又應該是由哪些面組成的,是一個底,還是兩個底,還是沒有底。計算上的難度體現在這么長的一個算式中,如果其中一步列式有差錯或一個數據算錯,整個算式的結果就會算錯。而對待錯誤,一般的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很少去對這么長的算式進行整體反思,去改正列式中的一個小錯誤,或把其中算錯的那個數據進行修正,進而用適當微調的方式進行訂正,而是全部推倒重算。算的步驟越多,錯誤的概率就越大,常常越訂正錯誤越多,多次訂正得不到正確結論,學生很容易煩燥,并喪失學習的信心。
二、對3.14的處理要掌握巧妙的方法。
一個問題中,3.14通常要重復計算多次,結果多是幾位小數。如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求圓柱的表面積.算式是10×3.14×15+(10÷2)×3.14×2。3.14要分別乘150與50,最后是兩積相加。如果我們把3.14看成,在計算時先不與具體的數字進行計算,到最后統一處理,如上面這一題,如果我們這樣算:,最后只要算200與相乘,那么只要乘一次3.14,這樣就可以減少與3.14相乘的次數,也就減少了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因此,我鼓勵學生把帶入算式中計算,甚至允許如果題目結果沒有提出得數保留的要求,最后的結果可以保留,讓學生品嘗把帶入算式計算的好處。在以后的練習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出現了明顯的好轉,自信又回到了學生的身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計算的興趣及能力。
三、關于圓錐的體積計算中三分之一的處理。
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計算圓錐的體積有幾種公式:,首先看能否與其它數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積是20.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體積是×20.5×6,可先把與6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是9厘米,高是5厘米,體積是×3.14×9×9×5,可先與9約分。若無法約分,就先算出其它各數的積,最后再除以3。這樣盡量減少小數計算的次數,降低出錯的可能性。
從圓柱、圓錐的表面積、體積的教學,我想到了我們教師如何對待學生計算過程中出現的差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是很正常的。對待學生的計算錯誤,教師首先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適當提醒學生是應該的,過分從學生身上查找原因,過分責怪學生不認真、不仔細、習慣不好等等,不但不會對解決問題產生絲毫的幫助,反而會使學生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意圖,善于觀察學生,從學生學的過程尋找適合的教法,找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金鑰匙。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1、教材分析
《確定起跑線》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的一節(jié)綜合應用課,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經歷運用圓的有關知識計算彎道長度的過程,了解“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要長”,從而體會確定起跑線的意義;理解相鄰跑道的長度差與圓的周長以及起跑線位置之間的關系;掌握確定起跑線的方法,并學會確定起跑線。在觀察、比較、歸納、探究的數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民主的氣氛中探索出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解決的問題的意識。
2、教學設計
這節(jié)課,教材上沒有直接就研究比賽中起跑線的問題,而是采用的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了 “100米比賽各運動員的起跑位置在同一條直線上”到“400米的比賽,運動員也在同一條直線上起跑,公平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來簡化問題的難度“只要將起跑線往前移” 即可,那么“移多少呢?”。在講例題時引導學生說出由于“半圓的半徑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程也不同”。這為分析400米標準跑道確定起跑線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在講400米標準跑道確定起跑線的方法時,我先向學生課件展示——400米標準跑道的組成,提出問題:相鄰兩道之間的距離差由什么決定?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知道計算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與直道沒關系,實質是計算由兩個彎道合在一起的圓的周長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圓的半徑,用r表示內圈圓的半徑,那么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實際上就是道寬,所以說如果題目中道寬直接告訴,則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2π×道寬。如果是半圓形跑道,則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π(R-r)或π×道寬。讓學生知道要確定起跑線的位置,只需知道內外圓半徑或道寬即可,實現了教學重點的突破。
3、反思
在鞏固練習過程中,我發(fā)現部分學生在確定環(huán)形跑道起跑線的位置時,運用“外圈跑道的總長度-內圈跑道的總長度”來計算的。這樣計算比較麻煩。
這也是由于我在課堂上雖然歸納了算法,但是沒有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學生還沒有明確各種算法的優(yōu)與劣,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該努力的地方。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教材中《倒數的認識》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不多,首先是用兩個數的乘積是1這樣的幾個算式來引出倒數的概念,然后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它們分子、分母的位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來總結出:求一個分數的倒數時,只要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就可以了。進而對一些特殊的數求倒數,比如整數的倒數(1的倒數,0有倒數嗎?)。最后進行課堂練習,在練習中鞏固求一個數的倒數,并且總結出:
。1)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大于1的假分數;
。2)大于1的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
。3)分數單位的倒數都是自然數;
(4)非零整數的倒數都是幾分之一。
以上的教學過程上課之前我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認為《倒數的認識》這一節(jié)課主要是為以后分數的除法做準備的,然而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預期的準備。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在20多分鐘時學生已將上面的內容全部進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由于課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級,在題型的積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鐘的'時間里只進行相同類型的練習就結束了這節(jié)課。
在課后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反思,如果僅僅這樣教這節(jié)課,那么浪費的時間太多了,雖然教材中這節(jié)課的內容就這么多,但是在考試中倒數知識方面的題卻是很多形式,單憑上面老師教的東西學生來完成還是比較吃力的,有些題必須是老師引導才能完成的。所以說,如果在當初的新授課中我將這些題型進行滲透,那么,在以后的練習中、考試中學生就能很輕松的自己來完成,我也不用將它作為一個新知識點來講而又花費時間。在課后的我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將與倒數的知識有關的題型全部整理出來,然后有進行了篩選,選擇一些難易適中的題添補到這節(jié)課中來,題不能太難,因為畢竟這是一節(jié)新課,要考慮到學生的消化能力,但題必須有拓展性,對于以后的稍難的題一部分學生還是可以根據前面的知識有能力完成的,而對于差一點的學生也不至于遇到這樣的題而無從下手。所以在選題上我比較慎重,題太難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會認為數學學習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學習時收獲的快樂。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采頡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服務!墩J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設有利于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溫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于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敘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信息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了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后,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于自身經驗的不同理
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系
初步認識負數后,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于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于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體的數據,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溫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于這一些知識有所了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松,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松,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fā)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征(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征,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讓學生先根據提綱自學,然后匯報中形成知識沖突,學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現的機會。
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知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征有一些基本認識。因此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數據并制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復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接著,我揭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并根據學習提綱交流學習效果。
學習提綱:
。1)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整個圓表示什么?
。2)圖中的`每個小扇形各表示什么?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二、認真觀察,研究特點
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系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說說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么信息,教會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弄清部分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能說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著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這樣的認知,就是孩子們對扇形統計圖的深刻認識。
不足之處:
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學更加緊湊,練習時間更多,我想本節(jié)課效果會更好。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圓的認識》是關于概念教學的一節(jié)課。通過教學本課,我的收獲頗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從準備和上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圓的認識》屬于幾何概念的教學
在課的設計上我緊扣“概念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一共設計了兩套不同的教學模式:1、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感知圓——自主探究畫圓——認識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征——解釋應用;2、情境創(chuàng)設引出圓——了解畫圓方法——學生嘗試畫、教師示范畫學習畫圓方法——自學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征——解釋應用。通過幾次試教,發(fā)現第二套方案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現的順序來進行教學,我們的教學,可以異彩紛呈,但是應該給學生呈現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裝飾只能是適得其反。
在試教的過程中,同時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時一堂課,上過了也就過了,最多自己對某些成功或失敗處進行反思。而在集體研討時,才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知識點,甚至是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說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深究,如果給無限的時間,研討也將會是無限的。
二、關于課堂教學的體會
基于各方面的準備,我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具體有兩方面完成較好:
。1)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了解在自然現象都能找到圓的足跡,并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光盤、硬幣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2)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征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a、學生掌握了畫圓的方法后,緊接著利用學具中的圓形紙片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心。通過自學半徑、直徑概念,進一步理解圓上、圓外、圓內三個名稱,然后進一步理解半徑、直徑。b、有了上一環(huán)節(jié)的鋪墊,讓學生自主探索特征,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征: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huán)節(jié)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yǎng)。c、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征,有了探討半徑特征的經驗,直徑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圓的其他特征,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利用圓規(guī)畫圓的環(huán)節(jié):教學還不夠細致,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fā)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沒有在畫的過程中認識、領悟到:半徑的長度也就是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圓的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讓學生討論在操場設畫大圓的方法時,部分學生沒有想到將定長、定點、旋轉一周就畫一個大圓。這也是教學中滲透圓的特征還不夠充分,如果較好掌握了畫圓的步驟理解了“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這一點,應該能很好的突破。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本單元是對分數除法這一單元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復習。通過整理和復習,把前面分散學習的知識加以梳理,整出頭緒,加以歸納,提出要點。
成功之處:
1.在復習概念方面,主要復習了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比的意義。通過式子b×3/4=a,明確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 a÷b=3/4,a與b的比是3:4,使學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與除法,分數與比之間的內在聯系。
2.在復習計算方面,先讓學生說一說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明確整數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所以不管被除數、除數是整數(0除外)還是分數,都可以把除轉化為乘,即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3.在復習比的化簡方面,通過讓學生說出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化簡比的依據,然后完成第3題,結合題目對常用化簡方法加以概括總結。
前后項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分數比 前后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整數比 最簡單整數比
小數比 前后項的小數點右移動相同位數
重點強調了化簡比和比值的區(qū)別:化簡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現,而比值是一個數。
4.在復習比的應用方面,通過分析數量關系,變換條件讓學生感受到分數乘除法形變神不變的內涵。
六年級有男生60人,( ),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數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數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數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數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數比男生少2/3
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式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只要掌握住數量關系,就能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1.復習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練習,但是題型千變萬化,學生靈活解題能力欠缺。
2.對于實際數量和分率的區(qū)別,學生容易出現混淆。
再教設計:
在分數乘除法應用題中夯實數量關系的分析,用“單位1”已知和未知來進行乘除法的檢驗和驗證。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上課前,觀摩了名師的這節(jié)課,對我感受頗深。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教學時切忌把自己和學生都捆綁在教科書上,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相結合,努力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下面以《體積和體積單位》一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故事引入,引發(fā)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烏鴉喝水》這一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課。引入階段正處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處理的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這樣的設計,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于情意高昂的學習狀態(tài)。
接著用兩次倒水的實驗,讓學生觀察發(fā)現到石頭是確實是占據空間的,而且占據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體積的概念。
二、注重遷移,探究問題。
在引出體積單位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注重學生的知識遷移,先回憶面積單位先分后數的比較方法,再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得出必需將兩個長方體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塊,引出了體積單位,突破難點。不過發(fā)現學生在數小正方體個數的時候有點困難,空間觀念不夠好。
三、嘗試自學,理解問題
小學生對概念的掌握與他們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體積單位時,采取嘗試自學課本,理解體積單位,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①看書自學體積單位,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合作,②學生匯報學會的知識。③理解體積單位。
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但體積單位比較抽象,因此,我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激發(fā)學生欲望,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下認識體積單位,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說到了很多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體中讓學生依次進入,結果能容納8個學生左右,學習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良好,同時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就在身邊。這一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五、個人反思。
個人上課的語言不夠生動,關注學生的情感不夠,對學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適當的評價。這是節(jié)概念教學,語言必需精煉,嚴謹。我這方面還做得不夠,以后自己一定繼續(xù)在這方面加倍努力爭取進步。同時,上了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好幾何類概念課確實很有難度,要建立好學生的空間觀念,必需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列舉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斷準備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沒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觀教具,單憑學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難建立三個體積單位的空間觀念的。在教學幾何類概念課過程中要多以觀察、比較、動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為學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由“攪亂”引起的反思。
今天象往常一樣,在學生理解了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之后,我想繼續(xù)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去探究發(fā)現一個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時候。一些同學嚷嚷開了“老師我會!”“老師我知道!”,“是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理由是……”……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生這樣的現象:老師剛剛開了一個頭,一些學生就會把后面的知識講出來,結果一下子把老師事先設計的思路被學生給“攪亂”了。曾經我有過這樣的煩惱和無奈:心理總是責備學生的“插嘴”,覺得這樣以來使大多數學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克服困難的成功體驗,也使我的教學沒了層次,講課缺乏激情。
對此,我也冷靜的思考過,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自己已經習慣做好充分的準備去面對毫無準備的學生,居高臨下地將學生的思維牽進預設的圈內,而一旦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開了,教師就很難面對自己無法預測的學生眾多的想法,缺乏教學的機智。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學理念上的差距。其實當他們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告訴其他同學與老師的時候,他們是在享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驕傲。并且都是以極大的熱情,把自己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盡其所能告訴老師與同學。這既是對自身學習進行再思考的.過程,也是給其他同學以激勵的過程。那么我們教師還有什么理由責備學生、壓抑學生呢?
現在的學生頭腦靈活,有思想,現有的知識起點也是比較高的,這樣對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老教師應該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真正把自己主導下的課堂學習建設成為可供學生交流學習心得,整合學習資源,形成學習能力的促進平臺。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對于本節(jié)課我認為是屬于較難理解的,雖然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與精確數不同,它僅表示某一對象的一定范圍,所以要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數感是很重要的。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并最終服務于生活。盡管如此,教材的編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難以展現出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教師應想方設法為抽象的教材內容選擇、補充生活背景,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易于感受。從學生用“接近”一詞來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為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二、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
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guī)律、區(qū)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征。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
雖然在課堂上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了,但是在作業(yè)中,求近似數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如何讓學生能比較熟練的找到不同程度的近似數,有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困繞我的問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由于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學生隨時都可以在身邊的物體上找到圓。
首先,我分別出示教材中套圈游戲的前兩幅圖,讓學生觀察這種站法是否公平,從而引出第三幅圖以及圓這個概念,并通過讓學生比較圓與直線、正方形的不同之處進而得出圓的特征。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畫圓,然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講解圓以及各部分名稱的概念、特點,比較形象、直觀,讓學生一目了然。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我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畫的圓,小組討論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與什么有關系。
再次,學完新知識后,我出示判斷、選擇等多樣的.練習題來鞏固和檢驗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當堂消化、吸收。
最后,我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能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每個同學都進行回憶、總結,有的同學總結的很全面,有的同學不是很全面,只是說出其中的幾點,然后我在進行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們在已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的了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生對圓心與圓的半徑的作用能夠理解,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實現了教學目標。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課堂上我講的內容過多,而學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后應該更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其次,在講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時,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折一折所畫的圓,深入的感知,然后在出示課件講解。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09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1-05
六年級上冊數學圓教學反思02-04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4-04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倒數的認識教學反思03-27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1-15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1-15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26
小學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篇04-09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