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1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shù)學”和“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為,親手實踐,重視實干、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關系。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主動學習的愿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干巴巴的數(shù)學知識,而是我們?yōu)閷W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shù)學知識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并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2
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在充分地經(jīng)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輕的,幾乎感覺不到。之后,我拿出電子稱讓每位學生上臺來稱一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準備的一件物品。稱完后讓學生高舉自己所稱物品并當眾讀出自己該物品的質量,看似既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實際上意義重大。二年級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質量單位及物品的輕重了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后,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輕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每當他們遇到同自己稱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時候,他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參考量。在后面的練習中遇到判斷到底用千克還是用克做單位時,孩子們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可見當堂稱一稱并沒有浪費時間,該有的體驗式學習就必須要有,不能嫌麻煩。正所謂體驗一次勝過講解千百次!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3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觀念,教材的安排是分兩個課時分別認識千克和克的。由于這一節(jié)是學習重量單位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重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著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重量觀念。
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創(chuàng)設情景,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在課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調查自已喜歡的物品的重量的作業(yè)。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先問學生“你們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在靜止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從而引出物體有輕重之分,接下來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匯報自己調查到的物體的重量,(斤、公斤、兩、克、噸、千克),我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把相關的重量單位作為副板書記錄下來,再結合超市情景圖,抽象出克與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重量單位,斤、公斤、兩是我國人民用的重量單位,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研究的重點:克與千克。
2、教學設計落點是“體驗”數(shù)學
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知識的目標是: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并認識克和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但單憑他們課前的認識,是遠不能成功的建立實際的質量觀的。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過程,進而來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圍繞這一目標我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如何實現(xiàn)讓學生了解“輕的物體用克做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枚2分錢的硬幣和糖果,直接告訴學生2分的硬幣重1克,讓學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輕,在告訴學生1克中的物體還有1枚發(fā)卡、一顆紐扣、一張名片進而加深學生對1克這個重量單位的理解,接下來讓學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讓學生在認識1克的基礎上,對稍重物體的感知和估計,在初步估計的基礎上自然過度到“誰估計的最準確?”引出用天平來稱一稱,在稱完糖果的重量后讓學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帶的物體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讓學生對常見的物體象鉛筆、雞蛋、蘋果等進行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活動。在完成這些活動后,我問學生“你知道一袋鹽有多重嗎?”“那兩袋鹽有多重呢?”學生說用計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師說“除了計算,你還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兩袋鹽的重量嗎?”學生說用天平稱,這時老師介紹這個天平里最大的砝碼是500克,它只能稱較輕的物體,在此產(chǎn)生矛盾,引出盤秤。通過在盤秤上稱,使學生發(fā)現(xiàn):通過計算兩袋鹽的重量1000克與稱出來的1千克是相等的。緊接著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體,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組合作,幾人在一起輪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師出示大包菜,還是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稱一稱。讓學生充分感知和認識千克的基礎上,我有讓學生學生匯報了自己的體重,有的學生是用斤的描述的,為了讓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和進一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我讓學生選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輕的學生到體重秤上稱一稱,使所有同學通過對比,對自己的體重有一個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學生的體重應該在20——42千克之間。
3、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與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設計一些連一連、填一填質量單位、認一認稱上的讀數(shù)、判斷和是真是假的練習,提供大量的數(shù)學信息,讓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4、拓展延伸
在本節(jié)課結束時,給學生介紹了關于公斤、斤與千克之間的換算,世界上最小的鳥和最大的鳥的重量,使學生拓寬知識面。
整節(jié)課學生的興趣較高,體會到了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數(shù)學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增強他們進一步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但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組織不到位,教學中雖然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但放手不夠,象稱物體的重量可以讓學生上臺稱,學生自己讀數(shù)等,在用天平稱物體時用時過長,導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場,沒讓學生談收獲,進行質疑問難。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4
在本節(jié)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與千克的印象,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jié)課中,由于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由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guī)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扎實一點。讓學生分組稱一稱.再交流說一說.讓學生自己驗證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5
“千克與克”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jīng)常碰到千克與克單位,但對于學生來說,在腦子里并沒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無論是課前情境導入,還是課堂中的實踐操作,課后的練習設計,都以生活實際為基礎。
一、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千克與克。
在課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學生到超市商場調查有關物品的質量。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匯報: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鹽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學生的回答有聲有色,說明大家在課前都已經(jīng)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對克與千克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幣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組內反復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礦泉水和兩瓶礦泉水,讓自己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shù)學的興趣。
三、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千克與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與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與克教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在小組活動時,課堂秩序有些混亂,教師應及時調控課堂。
2、教具準備不足。
3、學生對“比1千克多的物體”體驗還不夠,應多舉例,多讓學生體驗,比如可以通過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動強化感知。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6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shù)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xiàn)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3-28
認識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2-23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3-21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3-28
《認識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13篇04-16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3-10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03-24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