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久久躁夜夜躁狠狠躁_偷碰人妻无码视频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資料大全>說課稿>生物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

時間:2023-02-18 08:39:0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1

  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針對學生現狀及教材要求,做了兩個大膽嘗試,一是學生的客觀現狀:學生對七年級上冊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不到位,遺忘率較高;二是本節(jié)知識要求,學生是嘗試性地進行分類,避免又誤入老師怕學生不懂,詳講細講,結果學生吃不下,出現包辦的現象,我大膽采用了分組活動的方式。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jié)知識的理解及我的課堂運作:

  一、教材分析

 。ㄒ唬┍竟(jié)知識的基礎位置:

  1、在本章中的作用: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是保護物種的多樣性,而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首先必須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認識生物的主要類群,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知識是學好本單元的基礎。

  2、在《生物》中作用:本節(jié)知識將促進學生對一年半來學習的生物知識進行一定的歸納綜合,是考察學生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ǘ⒈竟(jié)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嘗試根據植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2)列舉植物的主要類群。

  2、能力目標:

 。1)分組競賽式活動,有效促進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2)課前三分鐘猜一猜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遷移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

  (3)生活式的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發(fā)展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分組活動,增強直觀性、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競賽式分組活動,加強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勝心;

  (3)通過分類學習,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自覺保護的目標。

 。ㄈ、本節(jié)重點、難點:

  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二、教學方法安排:

  1、《課程標準》中提到,“課程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币虼,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利用農村學校、農村學生的特點,以小組為單位,課前采集、收集常見植物,為課堂實踐提供素材,也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CAI課件的運用,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可一定程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針對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墩n程標準》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堂課我大膽采用學生分組競賽活動的導學方式,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充分討論的時間、空間,教師主要起引導、指導的作用。競賽制的引入,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好勝心理,促使他們更好、更主動地學習。

  3、設置了“課堂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了植物的分類,增加了感性的認識,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課堂延伸”的問題設置,為下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也讓學生有意識地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三、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yǎng)教育,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1、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前預習準備工作,為小組長提供了領導管理能力發(fā)揮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基本現狀,布置學生課前復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有目的地讓學生試著找出書中出現的植物類群名稱,盡可能以圖表的方式體現,課前檢查,并對小組長做適當的指導,如:書中有ABCDEF六類植物,而七冊書中只出現五類名稱,指導學生思考并引導他們如何借助工具書或網絡查找所需知識。既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也考察了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綜合理解能力。

  2、課前三分鐘班長主持的猜一猜,學生參與程度高,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輕松帶領學生進入新課。

  3、設置“幫你想一想”,可有效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其分析、解決問題。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意在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協(xié)作等精神,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

  四、教學主要程序:

  1、學生的課前準備,包括本節(jié)知識的預習和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復習歸納整理工作,主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2、以班長主持的課前三分鐘猜一猜導入,輕松帶領學生進入新課,把本節(jié)課基本定位在一種寬松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中。

  3、通過P81的觀察與思考,讓分步活動完成P82的討論,在活動中引入競賽方法。第一步先完成第1題:幫書中的六種植物找到他們的家,配合CAI演示,幫學生直觀完成。第二步完成第3、4、5題,為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我設置了“幫你想一想”,幫助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他們分析、解決問題;顒又校餍〗M把本組的答案按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由左到右排列,中間用箭號連接貼在卡紙上,各組用展示的方式給出答案。把第2題調整到第三步,學生在了解了類群名稱后,理解會較到位,完成的質量會較高。第6題則放在“課堂實踐”后來總結得出。

  4、“課堂實踐”活動,讓各組選派一名選手(小組長可協(xié)助),對他們帶來的植物進行實際的分類,以比賽的方式進行。老師視具體時間情況,作適當的點評,若時間充裕,可較詳細介紹分類的方法及回答學生的疑難,若時間不允許,可先簡單、靈活從中尋找植物分類的依據是植物的根、莖、葉、葉脈、果實、種子等(學生先總結,教師引導、補充)(即完成討論題第6題),學生疑難可延伸到課后討論。

  5、CAI出示“課堂延伸”題目,讓學生明確任務,促進學生對分類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同時為下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

生物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DNA復制"這部分內容,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這一節(jié)課。

  一、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復制》這一部分內容也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前面已學習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和減數分裂知識進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個遺傳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的復制;探討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求知欲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DNA復制的條件、過程及特點。

  (2)教學難點:DNA復制的過程,特別是半保留復制。

  4.教材處理及課時安排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內容只安排一個課時。教學順序是"推測-實驗證據-復制過程" 進行。

  二、說學法:學生應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與教師講授相結合來學習本課內容

  三、說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能,把DNA復制過程編制成動態(tài)過程,使難點知識變靜為動、變抽像為形象,轉化為易于吸收的知識。并指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通過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思維能力,且適當配合練習,將知識化難為易。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關于DNA分子的復制的教學,教師首先可以通過課題下的,2008北京奧運會的會

  幑"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導及問題探討,激起學生和興趣。然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有

  關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DNA復制的時間。接下來設置問題:"DNA是如何復制的"?

  讓學生積極討論。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對DNA復制過程的推測,從而得出DNA 的半

  保留復制過程。

  其次,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充分利用課本的彩圖來分析、學習科學家對DNA復制過程所做的經典實驗,通過這個實驗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思想,領悟科學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種生物學實驗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離心后重帶、中帶、輕帶表示的DNA分子的雙鏈構成怎樣的,在整個實驗親代、子一代、子二代細胞中提取出的.DNA離心結果說明了什么。通過層層分析,學生不僅能夠自已得出結論,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半保留復制。從而也得出了DNA復制的定義。最后,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第54頁,提出相關問題:

 、攀裁词墙庑航庑哪康氖鞘裁?

 、剖裁唇凶渔湥繌椭埔淮文苄纬蓭讞l子鏈?

  ⑶簡述子鏈形成過程?

  讓學生充分回答上述問題后,教師播放多媒體DNA分子復制過程的動態(tài)圖解。歸納出復制三點過程:①解旋提供準確模板②合成互補子鏈③子、母鏈結合盤繞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過程可配合板圖進行歸納。通過這個過程得出DNA復制的特點:

 。ㄒ唬〥NA分子是邊解旋邊復制的,是一種半保留復制,即在子代雙鏈中,有一條是親代原有的鏈,另一條則是新合成的。

 。ǘ〥NA復制嚴格遵守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準確復制,從而保證了子代和親代具有相同的遺傳性狀。

  設問:DNA復制后兩個子代DNA分子與親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為什么?

  通過設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DNA復制的全過程。接下來讓學生總結出DNA復制的四大基本條件:① 模板:開始解旋的DNA分子的兩條單鏈;

 、 原料:是游離在核液中的脫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過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個酶系統(tǒng),不僅僅是指一種解旋酶。

  最后通過以上分析,總結出DNA復制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意義:DNA通過復制,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wěn)定性,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xù)性,使物種得以延續(xù)。

  應用:目前DNA分子廣泛應用于刑事案件偵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親子鑒定的主要證據之一。把案犯在現場留下的毛發(fā)、血等進行分析作為破案的證據,與DNA有關。

  五、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題典型課堂練習:即有關半保留復制及計算的習題:

  典型例題

  基上連續(xù)培養(yǎng)。從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腸桿菌DNA儲存的遺傳信息與親代大腸桿菌DNA儲存的遺傳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若連續(xù)培養(yǎng)三代,此時,含

  標記的DNA分子約占大腸桿菌DNA分子總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答案】以親代DNA為模板,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復制而成;25%;因DNA分子的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進一鞏固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知識。

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第一章第1節(jié)。

  (二)教材內容分析:穩(wěn)態(tài)是生命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之一。必修3著重介紹的是由個體到生物圈各個層次的穩(wěn)態(tài)。所以一開始就有必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穩(wěn)態(tài),理解穩(wěn)態(tài)的重要意義。

  本節(jié)內容包括體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等內容。它們是下節(jié)課“穩(wěn)態(tài)生理意義”的基礎。教材一開始在“問題探討”中調動學生圍繞單細胞和多細胞生物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展開

  討論。幫助學生認識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需要與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并加深對生命世界的認識。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包含體液和內環(huán)境兩個概念。教材以“細胞為什么能在內環(huán)境中正常生活?”、“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有哪些差別?”這樣的問題,引出細胞外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內容。“細胞外液的成分”是學習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的基礎。這部分內容以血漿的化學成分為例進行探討。教材在這部分內容最后總結“細胞外液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痹凇皟拳h(huán)境”和“生物進化”這兩個核心概念之間建立了聯系。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是內環(huán)境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滲透壓的概念比較難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欄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與日常生活經驗

  相聯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學科交叉”欄目引導學生聯系化學知識;溫度特點比較好理解,教材則用一句話帶過。

  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細胞與內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內容比較好理解。內環(huán)境如何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內容,則比較復雜,教材安排了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引導學生聯系初中所學過知識,經過討論得到答案。教材正文后面還

  安排了與此有關的技能訓練,讓學生通過這個活動,既練習、領悟構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又進一步理解有關知識內容。

  (三)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1)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化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4.教學重點及難點:(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二、說學生學情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對生物學問題的分析能力,所以可以將部分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分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分析學習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所以多給學生各自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如圖形、動畫、圖表、文字資料等。

  三、說教學方法及教學過程

  1.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題圖完成章題的引入。

  2.利用教材提供的“問題探討”完成節(jié)題的引入。

  3.“人體內環(huán)境組成“內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直觀圖片搭建學習新知識的橋梁,將有助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啟發(fā)學生回憶手腳磨出水泡的情景,說明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等,幫學生建立對細胞外液的感性認識。關于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間的內在聯系,教材寫得比較具體,而且配有插圖,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同時參考教科書中的圖形,進行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利用動畫演示引導學生理解三者間的關系。在看圖過程中,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識別圖中各種結構和成分,弄清各結構間的關系。再提供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的整體圖,有助于學生建立對人體細胞外液的整體認識。

  4.“內環(huán)境的成分” 比較簡單,給學生圖表資料后,先讓學生自己分析課本思考題,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性給出答案,直至師生共同補充完整。閱讀課本,明確組織液和淋巴的成分與血漿的異同點。

  5.“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是一個抽象、難以理解的深層次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資料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等討論活動,使學生理解這部分內容。在資料分析中,討論題1和2圍繞有關細胞外液成分的問題;討論題3和4與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有關;討論題5與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有關。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再根據教學進程安排學生分階段進行討論。先討論1、2題,學習滲透壓和酸堿度時,再討論3、4題,第5題則可以放到“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標題下的“思考與討論”中去。這樣做有利于分散難點,突破每一階段的重點。

  6.“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與學生在必修1中學過的物質出入細胞的內容,及初中學過的消化、呼吸、循環(huán)、泌尿系統(tǒng)等知識聯系緊密。教材提供了“思考與討論”和“技能訓練”兩項學生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相關知識,并建立起與新知識間的聯系,從而理解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學生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過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選擇哪種表現形式來表達。這時他們就會產生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讓學生帶著任務參與討論,討論結束后,應由同學或老師總結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制作好的范例(見課件)。

  7.每個知識點設置練習題及時鞏固。

  四、說學法

  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1. 畫出本節(jié)課的相關概念和名詞術語;

  2. 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

  3. 注意分析圖形圖表;

  4. 多將各個知識點進行聯系,形成概念圖。

  5. 整理課堂筆記,課后補充典型例題,課外相關知識。

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河北少兒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主要講述了食物鏈、食物網等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和類型,為本章內容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本節(jié)的學習為后面學習生物圈做了鋪墊。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

  從知識基礎上來說,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組成。本節(jié)內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困難。從經驗角度上分析,學生會吃與被吃有一定了解,但對于食物鏈和食物網卻不完全清楚,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構成。

  2.通過觀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圖片,提升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體會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提高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關注人體自身的健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難點】食物網中食物鏈的計數。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講授、多媒體直觀教學等方面人手,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學法上,我將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動畫場景,提問學生該場景涉及到的生物及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生通過觀察得出螳螂、蟬、黃雀、樹;蟬吸取樹的汁液,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它們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接著我將進行補充:可以用大樹→蟬→螳螂→黃雀的鏈狀結構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這種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最后追問學生什么是食物鏈?生物上如何定義?從而引出課題——《食物鏈和食物網》。

  (二)新課教學

  1.食物鏈

  我組織學生進行謎語競猜:一片草地上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草莓。我將追問學生又來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學生得出楊梅。隨后繼續(xù)提問學生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并請學生嘗試用鏈狀結構來正確書寫它們之間的關系。師生總結得出草→羊→狼。

  接著我會講解: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吃與被吃形成了食物關系,這種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叫做食物鏈。引導學生根據所寫食物鏈,組織同桌兩人為一小組,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食物鏈由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什么成分組成?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2)食物鏈的起點是什么?

  (3)通常怎樣書寫食物鏈?

  (4)可以用線段代替箭頭嗎?箭頭的指向是一定的嗎?

  學生討論后得出第一題答案為食物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的,它們之間是吃與被吃的關系。第二題為起點是生產者,一般是綠色植物。第三題為用箭頭來表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箭頭的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第四題學生說出不能,因為箭頭代表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其方向總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我會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最后我會總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許多條食物鏈。各條食物鏈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如草食動物要吃多種植物,每種肉食動物也有多種捕食對象,所以許多食物鏈彼此交錯。

  隨后提問學生若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在一起,會形成怎樣的結構呢?進而進入食物網部分內容的學習。

  2.食物網

  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種生物”的圖片,引導學生嘗試將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用線連接起來。當學生完成后,讓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結合教材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這些食物鏈為什么會出現交叉?形成了怎樣的`結構?

  (2)你是如何數出該圖中的食物鏈條數的?

  學生思考后得出數食物鏈的條數時,要從綠色植物數起,然后按箭頭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營養(yǎng)級別,不能中途停止。我最后進行總結: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食物鏈和食物網反映了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而形成的復雜關系,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基礎。

  3.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

  我會展示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提問學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主要是什么?能量流動具有怎樣的特點?接著講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那么如果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有毒物質是否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呢?

  4.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害物質的積累

  我會播放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魚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視頻。組織學生認真觀看,并獨立思考:

  (1)為什么在食物鏈中營養(yǎng)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越多?

  (2)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怎樣?

  (3)這些有毒物質來自于哪里?

  通過問題串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上,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鞏固提升

  提問學生生物鏈中缺少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哪些成分?在檢驗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還能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不斷擴充,增加對知識的全面理解。

  (四)課堂小結

  我會總結: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最終將會威脅人類自身。所以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珍惜環(huán)境吧!

  (五)布置作業(yè)

  我將組織學生以生物興趣小組為單位去調查生活中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影響的事例,查閱資料討論后給出有效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下節(jié)課以小組匯報的形式交流討論。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

生物說課稿5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內容是《基因的結構》,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生物教科書選修第三章第二節(jié)《基因的結構》。本次說課包括四個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指出:“高中生物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的,是理科學生的必選課,要為理科學生的升學和就業(yè)打下良好的生物學基礎。選修課課程內容的安排側重于生物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密切關系的基礎知識,……以上選修課教學內容,與必修課內容既不重復,又有密切的內存聯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從理科學生升學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著重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新進展的內容,并且十分重視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我國生產、生物技術及環(huán)境保護等實際”。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課中有關遺傳學基本知識。

  本節(jié)是對必修教材第六章《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jié)《遺傳的物質基礎》部分知識的補充,并使學生對基因在遺傳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較全面的了解。《基因的結構》涉及到DNA的結構特點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結構,復制及其表達,中心法則等知識,可以使學生對基因及其遺傳機理在高二基礎上取得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理解。

  2.為學習《基因工程簡介》打好基礎。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節(jié):《細胞質遺傳》、《基因的結構》和《基因工程簡介》。有關基因工程的內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基因工程技術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fā)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術.基因工程的學習又是在掌握基因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無論是從其內容,還是從其所處的地位來看,本節(jié)教學內容對理解基因工程以至于第四、五章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按《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精神,本節(jié)應該達到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知道人類基因組研究

  2.能力目標:

  1.通過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2.理解編碼區(qū),非編碼區(qū)和RNA聚合酶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2. 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3.正確認識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價值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艱巨性,通過閱讀分析有關新聞報道,理解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否則會誤導公眾。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落實方案:用多媒體課件說明原核細胞基因結構與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的區(qū)別。

  2、教學難點:原核和真核細胞基因非編碼區(qū)上游RNA聚合酶結合位點的作用、真核細胞基因的間隔序列。

  突破策略:

  1) 安排學生預習,讓學生閱讀分析教材,熟悉教材。

  2) 使用多媒體直觀顯示真核細胞基因結構。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采用的教學模式為“引導—發(fā)現”式, 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學習,積極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基因的結構》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所講述的知識大多是微觀的,知識難度較大,因此,我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微觀結構宏觀化,以形象思維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信息時代的學生要有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斷,從而促進“再發(fā)現”,增強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當前生物科技發(fā)展熱點課題,媒體上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道很多,而且各方面的論述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悲觀的、樂觀的……我收集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閱讀討論,讓學生全面的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

  第三部分:學法指導

  學習指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在于提高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習方法:確立學習目標——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練習與提高。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guī)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運用概念規(guī)則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本節(jié)內容不強調學生對基因的結構的死記硬背而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核心生物概念,真正理解,熟練應用,更注重第三層次的學習,目的是發(fā)展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學程序

  我認為。一個能鼓舞自己的學生學習的教師就是好教師。教師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這種強

  烈的學習愿望呢?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溫故知新,引出問題

  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知識經驗,生成對本節(jié)相關內容的問題情景。精心設疑,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產生價值取向,注意力開始集中起來,準備主動積極投入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1)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化學本質是什么?

  2)基因有什么功能?

  3)思考:唾液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基因存在于人體的什么細胞中?為什么細胞含基本相同的基因,但只有唾液腺細胞中合成唾液淀粉酶、胃腺細胞中合成胃蛋白酶呢?這與基因的結構密切相關的,那么,基因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

  二. 閱讀自學,分析問題

  帶問題閱讀教材,觀察課件,通過類比、推理、歸納,很自然就可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因而產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 要求學生帶著下列思考題閱讀教材《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

  出示思考題:

  1、 原核細胞基因的結構包括哪幾部分?

  2、 什么叫編碼區(qū)?

  3、 什么叫非編碼區(qū)?其重要作用是什么?為什么?

  4、 RNA聚合酶的化學本質及作用分別是什么?它是如何催化DNA轉錄RNA的?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控制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遺傳效應是指能轉錄為

  mRNA,繼而翻譯為蛋白質,或轉錄為核糖體RNA.轉運RNA的功能。

  3、RNA聚合酶:位于編碼區(qū)上游,其作用是催化DNA轉錄成RNA。

  (二) 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并思考下列問題:

  1、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如何?

  2、與原核細胞基因結構相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投影原、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示意圖,并比較它們的異同。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2、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特點:與原核生物的基因結構基本相似,只是編碼區(qū)是間隔的、不連續(xù)的,可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外顯子)被不能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內含子)隔開。而且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較小。

  3、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原核細胞的基因

  真核細胞的基因

  區(qū) 別

  編碼區(qū)連續(xù)

  結構簡單

  編碼區(qū)間隔、不連續(xù)

  結構復雜

  相 同 點

  都有編碼區(qū)、非編碼區(qū),在非編碼區(qū)上都有調控遺傳信息表達的核苷酸序列,在編碼區(qū)上游均有與RNA聚合酶結合的位點

  4.由旁欄思考題的解決過程加深對上述內容的理解。

  指導學生計算旁欄思考題中外顯子的堿基對在整個基因堿基對中所占比例的問題。使學生掌握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從而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基因中調控序列的重要作用。

  (三)提供資料,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類基因組研究》有關內容,并分組討論銀屏出示的思考題,教師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點撥、歸納。

  1、研究對象:人體1—22號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上的全部基因(22+XY)

  2、研究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即: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3、啟動時間:1990年

  4、參與國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國承擔其中1%的測序任務)

  5、研究意義:

 、賹Ω鞣N遺傳病的診斷、治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②進一步了解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個體發(fā)育的機制,以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弁苿由锔咝录夹g的發(fā)展,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疑難分析

  通過疑難分析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jié)內容,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1)編碼區(qū)和編碼序列的區(qū)別

  基因分為編碼區(qū)和非編碼區(qū),非編碼區(qū)是非編碼序列,編碼區(qū)不一定都是編碼序列,編碼區(qū)中也存在非編碼序列,如真核細胞基因的內含子。

  2)外顯子堿基數目與對應蛋白質數目的關系,其核心是“堿基配對原則”及中心法則的應用。同時注意由已知蛋白質氨基酸數目,只能計算出基因中編碼區(qū)的外顯子所含的核苷酸數目,而非編碼區(qū)和內含子中的核苷酸數目是計算不出來的。

  3)水稻基因組為什么只要檢測12條染色體?而不像人類基因組那樣需檢測22條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

  水稻是雌雄通體的生物,沒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人是雌雄異體的生物,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所以人類單倍體基因組就由22條常染色體DNA分子和XY兩條性染色體DNA分子組成,而水稻的單倍體基因組只有12條染色體DNA.。

  四.小結與練習,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重要知識進行總結整理,查漏補缺。形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課堂練習的處理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布置課后活動,搜集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相關報道。

  本節(jié)課,充分發(fā)揮教材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探究的素材,并結合多媒體上豐富的教學資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yōu)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僅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也要學生自主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學習。

  總之,努力改變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弱點或缺點,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不懈追求。

生物說課稿6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1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4章第2節(jié)。本節(jié)主要內容是三種血管的結構功能特點和分布。血管是對血液知識的延伸,屬于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重要器官,又是學習血液循環(huán)途徑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說學情

  初中生好奇心很強,而且本節(jié)內容與人的身體息息相關,所以學生會有很大的興趣。生活中學生都有受傷出血的經歷,利于他們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能夠分辨血管兒的種類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2)通過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實驗過程中膽大心細,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情況。

 。2)能夠準確區(qū)別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難點:理解毛細血管的結構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

  五、說教法學法

  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跟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系在一起,加深對血管的認識。

  學生經過分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分類比較法,主動地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生活情境導入。播放醫(yī)生處理不同血管出血的視頻,進行提問:

  視頻中的醫(yī)生對不同出血的傷員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人體有幾種血管呢?血管中血流的情況如何?

  2、新課展開

  本部分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6到57頁的實驗步驟。接著播放實驗視頻。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視頻能夠了解本實驗的要點,如:小魚要用尾鰭色素少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用浸濕的`棉絮把小魚的鰓蓋和軀干包裹起來。能夠區(qū)別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血管,這樣的設計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自學、合作精神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探究三種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首先出示課件,演示動脈血管的結構、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教材總結出:

  (1)動脈的結構和功能是管壁較厚,彈性較大,管內血流速度快。

 。2)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的各部分。教師介紹動脈一般分布較深,多數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有些分布較淺,比如頸部及腕部內側能夠摸到搏動的血管就是分布較淺的動脈,并簡介“切脈”的方法。學生體驗動脈的搏動,找到橈動脈嘗試切脈。學生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動脈的分布,感受到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接著教師展現靜脈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與動脈相比較,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和摸手臂上的青筋總結出:

 。1)靜脈的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速度慢。

 。2)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到心臟。此時教師出示課件介紹靜脈血管中的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之后讓學生思考靜脈曲張是什么原因?培養(yǎng)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

  最后,教師出示課件演示毛細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點、管腔大小等。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閱讀教材,可以知道:毛細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而且管腔很小,管內血流速度很慢。此時我會請學生思考毛細血管有什么功能?我會播放毛細血管中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動畫,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可以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的生物學觀點。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結作業(yè)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的收獲,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思維用不同的方式總結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培養(yǎng)學生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我會讓學生課下用廢棄的材料做三種血管的模型。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各位老師!

生物說課稿7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于《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

  2、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系。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了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

  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jié):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huán)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tǒng)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松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咽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腭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tǒng)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后者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

  作業(yè):書46頁練習題1、3。

  板書設計:(略)

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的課題點明了基因與DNA的關系,既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與提升,又為第四章《基因的表達》作鋪墊。這一節(jié)內容雖然不多,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本節(jié)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認識到:從化學本質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從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遺傳效應。運用數學方法推算堿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內容,認同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在刑偵、醫(yī)學等領域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受理論知識的奇妙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①舉例說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谡f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

  2.能力目標:①運用數學方法說明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谡莆辗治霾牧系姆椒。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通過了解DNA指紋技術的應用,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形成熱愛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三)教學重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和說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學生雖對DNA分子有一定認識,但對基因的本質和特點仍不是很了解,而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基因與DNA的關系,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節(jié)課將上述兩個知識點設為教學重點。

  (四)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這個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僅從字面上來理解,難度很大,需結合相應的探究活動來獲得感性認知。因此將這個內容設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啟發(fā)式教學:導入——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啟動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過程——精心設疑,啟發(fā)思考,以趣激學。

  2.合作-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問題,交流學習心得。

  3.講練結合式教學:將講解與練習進行有機結合,及時反饋,鞏固新知。

  三、說學法

  1.小組合作學習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目的、有側重地閱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確立事實、推理和結論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得出結論。

  3.構建數學模型法

  結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將數學模型遷移到堿基排列序列多樣性的問題中。

  4.討論法

  創(chuàng)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了如下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展示PPT,介紹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首席刑偵鑒定專家——李昌鈺,觀察DNA指紋檢測圖,學生交流問題:DNA指紋圖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學生都會回答是基因)?繼續(xù)引出核心問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和DNA是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引用杰出華人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引入新課題的學習。

  (二)資料分析,解決問題

  為解決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出來的問題,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兩次小組合作探究,對教材P55-56的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和歸納,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①

  指導學生閱讀新教材P55-P56的資料1和3,從數量關系上分析基因與DNA的關系,并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任務(如下表)。通過對比DNA的堿基對總數和基因的堿基對總數,得知基因并不等于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數 DNA的總堿基對數

  基因數 基因的總堿基對數

  大腸桿菌

  人類基因組

  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②

  閱讀資料2和4(從基因的作用進行分析),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為什么海蜇這一熒光的性狀能在小鼠身上表現?(教師點撥:小鼠能夠

  發(fā)光,說明海蜇的基因不僅傳給小鼠,而且能表現出來,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狀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應”,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效應呢?)

  為何要設置3號小鼠?(教師點撥:我們設計實驗要遵循哪些原則?)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長胖嗎?資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派一個小組代表匯報結果——基因具有遺傳效應。

  綜合以上4個資料分析,師生共同給基因下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討論、推理、分析和歸納,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得出結論,逐步確立基因與DNA的關系。這種合作型的學習模式,與傳統(tǒng)“自顧自”的學習截然不同,能夠鍛煉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在協(xié)作中學會共享與分享,這是團隊精神的良好表現;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問題

  前面的學習解決了基因本質的問題,接下來還要繼續(xù)深入探究DNA分子特異性和多樣性的問題。

  先復習DNA分子的結構,DNA由4種脫氧核苷酸組合而成,那么,僅僅4種脫氧核苷酸,它們的排列序列能夠滿足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物種需求嗎?PPT及時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的生物圖片,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共鳴。

  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第三次小組合作探究,采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擬4種脫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組合作探究③

  小組長發(fā)放數量充足的堿基卡片①,各小組根據以下特定情境進行探究:

  情境1:若1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堿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1)

  情境2:若2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堿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2)

  ……

  情境3:若N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堿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決定臉型的一個基因有17個堿基對,那可能有多少種排列形式?兩人臉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億種,1/172億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的排卡片活動,感受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進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理性認識;同時,通過計算臉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獲得DNA分子具有特異性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往往是“紙上談兵”,只講講理論知識,或畫簡圖解釋,甚少提供實物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夠提供諸如卡片之類的器具,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排列,縱使沒有正確,也至少可以在錯誤的經驗中收獲更為深刻的認知,這無疑比“紙上談兵”式的教學更加有效。

  (四)聯系生活,拓展知識

  結合教材P58的“科學技術社會”,將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簡要介紹DNA指紋技術(如右圖),讓學生嘗試扮演刑偵專家進行破案,以此了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在刑偵、醫(yī)學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并提供介紹DNA指紋技術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后拓展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從書本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此激發(fā)學生未來更加努力學習,擴大知識面,體現STS教育。

  (五)知識總結,堂上練習

  1.知識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系,并嘗試自己畫一個概念圖,總結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四者之間的關系。PPT展示供參考的概念圖(如右圖),對于學生的構思,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2.堂上練習

  【1】下列有關DNA和基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可以準確地復制

  B.能夠儲存遺傳信息

  C.是4種堿基對的隨機排列

  D.是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選D?疾榛蚺cDNA的關系,D不正確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沒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2】細胞內與遺傳有關的物質,從復雜到簡單的結構層次是( )

  A.DNA→染色體→脫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體→脫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體→基因→脫氧核苷酸

  D.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

  解析:選D?疾榕c遺傳有關的物質之間的包含關系。

  【3】不同的基因攜帶不同的遺傳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堿基的種類不同

  B.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決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順序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D.堿基種類的不同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選B。間接考查DNA多樣性的原因。

  3.布置作業(yè):復習第三章內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檢測”。

  五、說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板書為左中右分布,設計如下:

  標題正中: §3.4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一、資料分析:說明基因與DNA的關系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遺傳效應

  小結 基因的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關系,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遺傳信息

  ▲探究3:構建模型,探究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小結 DNA分子的特點:多樣性,特異性

  三、DNA指紋技術(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

  四、總結歸納: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系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的課題“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一句話點明了基因與DNA的關系,這一表述雖然言簡意賅,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通過啟發(fā)學生思考基因等于DNA嗎?然后閱讀材料1、3,從數量上認識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再從材料2、4上理解什么是遺傳效應。用數學方法推算堿基排列的多種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本節(jié)以學生為主體展開,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分析資料。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能得出準確、深刻的見解,這是出乎老師們的意料的,聽課的老師們一致認為本課的合作探究真正達到了效果。在介紹DNA指紋技術時,不僅提供圖片和材料,還介紹了相關的網站,學生也十分好奇和興趣,課后紛紛討論,并來向老師摘抄網址。所以,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我認為這堂課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課堂中并沒有照顧到全體同學,有的同學很想發(fā)言,但卻沒機會,這也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生物說課稿9

  一、專題說明

  高考復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識為中心的專題知識,基于這點考慮,本人認為“細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為中心,構建知識體系;廣泛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同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質的合成、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認識到細胞,認識系統(tǒng)內的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及細胞器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協(xié)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為后面學習細胞的能量的供應和利用奠定細胞學基礎。與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有關的內容,也是歷年高考的重點,今年的考試說明中也體現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15%。所以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主線,緊緊圍繞細胞這個核心概念構建知識網絡,將是本專題最重要的任務。

  二、學情分析

  維果斯基說過:“良好的教學應走在發(fā)展前面”,教學內容和方法應靠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學生現有的發(fā)展水平: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已經初步了解,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各種細胞器能初步識別,掌握了細胞膜、液泡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知識。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平時學習生活中也積累一定的有關細胞的知識。學生潛在的發(fā)展水平:不能將已有的知識很好進行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個專題進行整理,學生就能把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理順知識點間的關系,找出它們的聯系,編織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做,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對知識的記憶和檢索,就能在高考解題中確定解題思路,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的知識范圍和答案。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ㄒ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特點,理解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各種方式,

 。2)知道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能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識別和運用,理解各細胞器生理功能

 。3)學生能列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具體例子

  2、、過程與方法:

 。1)描述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以及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關系

 。2)用類比、歸納的方法,列表描述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3)結合例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學會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建立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

 。ǘ、重點、難點

  1、重點:

 。1)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各種細胞器的主要功能

 。2)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識別和運用,各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

  2、難點:

 。1)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

 。2)細胞膜上脂質和蛋白質都是運動的

  四、教法和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教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tǒng)一。

  主要教法:

  1、問題情境教學法

  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如細胞進化趨勢越來越小嗎?為什么?給你磷脂分子,你將如何做出磷脂雙分子層的結構?溫度對膜厚度有何影響?為什么無細胞質的核很快死亡,而無細胞核的細胞生活一段時間后才死亡?等等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解決情境問題。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回顧知識,形成技能。同時通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同化,能力的訓練。

  2、直觀教學法:

  通過視頻等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本節(jié)課利用視頻是人和老鼠細胞融合過程,從直觀上對細胞膜的流動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對該過程的細胞融合方法有哪些?影響流動速度的因素

  有?做一歸納,還通過fLAsH動畫,例如: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的動畫模擬,讓學生很快的回憶其他們之間的區(qū)別點,然后再通過三個曲線圖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物質跨膜運輸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思維強度。

  主要的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這些信息來同化新知識,并將新知識放置在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適當位置,形成學習生物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方法。本節(jié)課主要對以下學法進行指導:

 。1).探究性學習

  科學探究作為發(fā)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guī)律的過程和方法,在科學教育中有重要的'意義。在分析細胞膜的結構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來推演結論,另外我增加了一個有學生獨立完成探究的實驗設計,課堂練習例1,通過呈現水通道的素材,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該水通道就是膜蛋白。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取一定的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在分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內容時,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

  總之,具體做法如下:

 、、教學生讀圖:通過指導識別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

 、凇⒆寣W生講: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言,對那些容易比較繁瑣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引導學生去歸納,對于難于掌握的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去議,鼓勵學生敢于講出自己的見解。例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這一問題,讓學生舉例說明,在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出現的差錯、漏洞,幫助學生歸納。

 、、引學生想: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渠道去思考;運用對比、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去討論,用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來分析。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想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fā)育關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聯系,去總結:細胞中的三個子系統(tǒng):膜系統(tǒng),遺傳系統(tǒng),細胞骨架系統(tǒng),元和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qū)別

 、堋W生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題,在每個難點的和重點的內容中都穿插了典型的例題,來幫助學生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思路,這樣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

  掌握例如:課堂練習1、2、3

  五、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整體把握,明確專題思想

  首先對整個專題作個簡要介紹,牢牢抓住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重要思想,所以第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走近細胞,宏觀認識細胞。再讓學生走進細胞,由外至內逐一回憶和總結細胞的各種結構,同時還是抓住學生思維的薄弱點,就是結構如何決定功能,結構和哪些功能相適應,教師可以通過例舉具體例子說明,例如細胞膜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是它完成各項功能結構基礎,如變形蟲的運動,白細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第二點就是細胞是生物體內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但細胞功能的完成必須由細胞各結構的配合才能進行,必須強調細胞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如核質關系,各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等。分析清楚專題思想之后,通過設計幾道典型的習題,比如:通過課堂練習2,反饋學生對這一思想的認識。

  (二)、搭橋牽線,細化專題內容

  引導學生思考,這部分知識點與其他內容之間的聯系,

  第一:介紹細胞膜有關知識之后,要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寫出與之有聯系的內容,燃后教師總結,例如:與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的聯系,與細胞融合的聯系

  第二:從細胞器上看: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fā)育聯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的關系,讓學生從縱向上進行練習思考,還可以,通過設計表格比較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在橫向上的比較,建構立體概念。讓學生知道知識點可以這樣歸納和總結,從而達到發(fā)散思維的目的。

  第三:有關細胞核可以引導學生想到:核移植,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最后通過課堂練習的例3來鞏固。

 。ㄈ、總結歸納,建構知識網絡

  用概念圖可以有效地組織課程內容,激發(fā)學生自主構建生物學知識體系,使知識概括化、網絡化,并能靈活地遷移,以概念圖的形式,讓學生對本專題的概念及重點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走出細胞來看細胞之間的聯系,概念圖的好處是可以讓從總體上把握知識點間的聯系,為以后的復習提供方便,對于這部分的處理主要讓學生自己來歸納,我僅僅是查漏補缺的作用。

  六、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huán)境組成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第一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在課程標準中的位置屬于一級主題“生物與環(huán)境”下的二級主題“生物與環(huán)境組成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物與環(huán)境組成生態(tài)系統(tǒng)》,闡述了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本節(jié)內容中出現了許多生物學新名詞,如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平衡、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等都是很重要的,正確認識這些名詞術語的含義和互相聯系是學習本節(jié)內容的關鍵。本節(jié)內容是全章的重點之一。教材中設計了學生調查環(huán)節(jié),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

  這節(jié)課是學生認識了生物圈,學習了第二節(jié)《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第三節(jié)《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的基礎上的提升與總結,而后面的一節(jié)內容《人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重要的一員》也是本節(jié)課的延伸與補充。另外保持生態(tài)平衡,防止環(huán)境污染以及自然保護等都是當前世界性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都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本節(jié)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從知識方面來看,學生對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還沒有形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學生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平衡、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等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對生態(tài)平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通過舉例說明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從心理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八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和活動感興趣,樂于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

  (2)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闡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是有限的。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討論與分角色扮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確立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3)增強愛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情感和決心。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

  (2)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組成。

  2.教學難點:

  (1)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

  (2)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組成。

  五、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設疑啟思;課堂知識問答;自主啟發(fā)式教學。

  六、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全班分成4組,每組15-16人,分為植物組、動物組、微生物組、非生物組,收集關于這四個部分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并選出一位代表進行闡述。

  (2)全班五組同學各自收集關于環(huán)保小知識的資料,并參與到課堂問答環(huán)節(jié),以搶答的形式進行游戲,并決出冠軍。

  2.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資料《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預料到》、新聞報道《甘肅舟曲發(fā)生的特大泥石流》;《過度放牧的危害》視頻;環(huán)保小知識問答題收集并整理。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生物說課稿1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它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節(jié)。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jié)內容有初中生物學作為基礎,與化學也有一定的滲透和聯系,因此應做好舊知識的調動和學科之間知識的遷移。這即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代謝作用做好鋪墊,本章節(ji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主要內容

  本章節(jié)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問題式探究模式,以問題為紐帶。

  本節(jié)從開頭就創(chuàng)設了“問題探討”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蘭札尼有關探究鷹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明確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關于酶的化學本質,教材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而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前人的認識科學家對酶的認識過程的一系列資料進行分析;最后又通過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實例讓學生理解酶的特性,這使得學生基于問題解決構建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編制合理,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教學目標

  教育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隨著生產、科技和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教師更應該重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據國家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我國素質教育要求把本節(jié)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細胞代謝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質。

  c、酶的特性。

  d、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能力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介紹生物實驗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設計對照試驗的原則;

  c、讓學生理解欣欣向榮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需要復雜的化學反應。

  (3)情感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態(tài)度,樹立堅韌的人生態(tài)度;b、樹立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在確定了教學任務,具備了相應教學內容之后,教法選擇成為極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堅持啟發(fā)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談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根據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學法指導

  根據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的`具體學法;通過指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主要是圍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展開的,我分3個層次來設計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jié)課我采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人體內每秒鐘要進行上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順利進行的呢?

 。2)化學反應需要能量,使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要從常態(tài)變?yōu)榛钴S狀態(tài),那么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應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秘,但科學家們還是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你揭開它了嗎?

  2、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讓學生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酶的作用。

 。2)通過形象比喻,使學生理解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3)通過一系列以往科學家的探索過程,解釋酶本質及樹立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

 。4)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學生理解和運用酶的特性。

  3、深入鉆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tǒng)化,明確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

  酶的特性。

  ( 2 ) 教學難點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實驗中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3)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一句因材施教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的原則,再出示練習,分為鞏固題和運用題。

  板書設計: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活細胞

  酶的產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本質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特性總結:酶和無機催化劑相比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但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適宜條件。

生物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第三章第三節(jié)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作業(yè)設計和說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節(jié)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分析群落的演替過程,引導學生比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群落的優(yōu)勢種、群落結構和類型等知識的理解,為以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穩(wěn)定性、多樣性作鋪墊。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認識問題的層次、程度、學生發(fā)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維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舉例說出群落演替的類型;③舉例說出闡明群落演替的過程;④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能力目標: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②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全面獨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情感目標:①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認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②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3、教學重點及難點

  從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實際、理論層次、對學生的作用等方面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

  重點和難點:

  重點:群落的演替過程

  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鍛煉學生提煉重點內容進行匯報。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四章的前三節(jié)已經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基礎知識,對種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群落演替的現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歷的簡單性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性,學生對群落演替現象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感性認識上,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系。

  2、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盡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性學習,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tài)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并將本節(jié)課的新知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我采用的教法是:

 、賲⑴c式教學法(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多媒體課件)

 、谘菔痉(各種圖片、視頻)

 、圩x書指導法(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閱讀參考書)

 、苷勗挿

  三、說學法

  1、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

  第一小組收集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第二小組在校園內觀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圍

  雜草的分布特點及原因。第三小組收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情況;第四小組收集我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的情況。充分體現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2、學生課前依據學案自主預習

  3、聯系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動機

  利用課本78頁的“問題探討”,多媒體課件展示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前和后及變化的圖片。然后設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這一地區(qū)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引出課題“第4節(jié)群落的演替”(板書)

  (二)新課教學

  1、例舉群落演替的過程,歸納演替的類型

  過渡:光的巖石上是如何長出森林的呢?

  (1)巖上的演替過程: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78-79的圖4-14“發(fā)生在巖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

  然后學生板書巖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

  其次學生回答學案上的問題:①光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么苔蘚能夠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階段,還能否找到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嗎?取代的含義是什么?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多媒體投影展示相應圖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巖上的演替過程師生共同歸納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關規(guī)律

  學生回答問題④⑤視頻:

 、茉诖搜萏孢^程中,土壤怎么變化?特別是植物的變化有怎樣的特點?

 、菰诖搜萏孢^程中,群落的豐富度、空間結構和抵御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有什么變化?

  通過學生的回答,師生共同總結群落演替的有關規(guī)律:

 、偃郝溲萏媸怯许樞虻倪^程,是有規(guī)律地向一定方向發(fā)展,因而是能預見的

 、陔m然演替受物理環(huán)境所制約,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為后期物種的`入侵與繁榮準備了條件

 、垩萏娴淖詈箅A段是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往往生物量,種間關系最緊密。

  (4)與導入呼應: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后,這一地區(qū)還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新獲得的知識,層層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過渡:演替只能從巖開始嗎?

  (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80頁的圖4-1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過程圖片并思考:所有棄耕農田都能演替成樹林嗎?

  學生板書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并回答問題。

  (6)演替的類型

  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展示“發(fā)生在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兩者的不同點。并思考為什么這兩個演替過程的起點不相同呢?師生共同歸納:群落演替的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類依據。并展示相應圖片。

  (7)第一小組同學匯報,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視頻。

  教師總結:在這個演替的漫長過程中,不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可成為引起演替的重要條件。說明群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生命系統(tǒng)。它時時刻刻都發(fā)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總是向著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的方向進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過渡: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還有人類的活動。你了解的有哪些人類的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呢?

  2、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魯迅先生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钡诙〗M的同學匯報校園內小路周圍雜草的觀察結果視頻。

  (2)教師: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活動使物種的遷移也越來越頻繁。①第三小組展示相應信息視頻。學生思考:從資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來物種入侵后,增長有什么特點?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嗎?

 、诮處煶鍪緢D片,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其他負面影響。

 、廴祟惖幕顒佣际瞧茐默F有的各種生物群落的嗎?——視頻展示寧夏治理沙漠情況視頻。師生共同總結: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圖片資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過渡:以前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不惜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帶來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我們如何解決呢?

  3、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第四小組匯報我國有關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情況視頻。

  從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總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在我們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為我們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把新知識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能直觀形象地體現知識結構、突出重點難點、利于鞏固新知識。

  六、說作業(yè)設計

  1、課本P80練習常規(guī)作業(yè),主要為鞏固和落實認知目標服務。

  2、活動與探究:以“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為題,寫一篇科普文章!_放性作業(yè),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相互合作,通過自主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經共享,共同整理、歸納、分類,得到一種比較完整的答案。

  七、說教學反思

  1、本節(jié)教學過程主要重視運用“動態(tài)發(fā)展觀”來組織實施教學,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tài)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

  2.從學生的講述過程中發(fā)現,學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說出主要內容,但是膽量不足,表達能力不強,邏輯思維不夠嚴密。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更加重視這些方面的教育,并給與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鍛煉這些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大膽的去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學生素質的教育。

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節(jié)選自蘇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節(jié)第1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層次的基礎上對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剖析。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環(huán)境對生物生長很重要、生態(tài)因子和類型,該內容既是銜接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觀念的很好素材。

  二、說學情

  本階段學生對群落的概念以及捕食關系已經有了認識,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知道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 但這些并不足以讓學生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而對環(huán)境與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系也不清楚,學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探究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物之間的關系。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師生互動,了解環(huán)境、環(huán)境因子、生態(tài)因子等概念,明確環(huán)境與生物的關系十分緊密。

  2、通過數據圖像分析,初步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3、對問題進行探究,促進分析、推理、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在學習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分析生態(tài)因子對生物的影響作用和對生態(tài)因子進行分類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本節(jié)的難點是說明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分析溫度、濕度等條件對生物生長的重要性較復雜,且學生接觸較少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學、討論、合作交流等方法,引起學習欲望,引導學生全員參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多媒體展示圖片及歇后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隱含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結合螳螂的圖片提問螳螂生活哪些方面的影響?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和生存環(huán)境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呢?在學生討論匯報基礎上點撥:對生活在田間的螳螂來說,它生長發(fā)育受到多方面因素方面的影響,從而引出環(huán)境對生物非常重要。

  通過聯系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引發(fā)學生的回顧與思考,激發(fā)學生了解環(huán)境因素對生物體的影響明確接下里的學習內容。

  2、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部分圍繞生態(tài)因子的概念及謝爾福德的耐受性定律的學習,結合前面導入的螳螂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影響螳螂生活的因素有哪些?繼而提問學生結合教材說出生態(tài)因子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態(tài)因子。我出示馬鈴薯生長案例圖片,引導說出馬鈴薯生長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小組討論將影響因子進行分類,可找出生物生長受陽光、空氣、溫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也受田野中各種植物和螳螂、蛇、蛙等生物因素影響。

  接著我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總結生態(tài)因子的種類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方面。通過多媒體展示生物生長的案例,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因子對生物生的影響,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理解生態(tài)因子的概念及種類,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最后介紹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4—1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圖示,介紹圖示模型代表的含義。

  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種群數量與生態(tài)因子之間有什么關系?(2)對于生物生長哪個區(qū)域屬于是最適合的區(qū)域,這對生物種群保護與生活生產有什么指導意義?學生反饋后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內容,即任何生物的種群數量都會隨某種生態(tài)因子的改變而改變。說明每種生物對一種環(huán)境因子都有一個生態(tài)上的適應范圍,高于或者低于這個范圍都會限制其生長來完成這部分的內容的教學。

  補充案例組織學生閱讀教材76頁內容,引導學生討論,溫度如何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分布、生殖的;光照如何影響植物的分布,動物的習性;水分如何限制陸生生物的分布等等。讓學生們舉出一些生活實例。

  通過現代媒體技術,將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抽象問題具體化,結合問題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升分析問題管總結的能力。極大的豐富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思考合作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觀念。

  為了更好鞏固本課內容,我將組織學生分析小麥灌漿時期,陰雨連綿的天氣會造成小麥的減產,其主要的生態(tài)因子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進小麥生長?通過這樣的開放性思考問題,既鞏固了本節(jié)課所學,又將知識進行延伸,提升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將本節(jié)課內容系統(tǒng)化。

  4、布置作業(yè)

  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思考問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明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還能構成什么關系?課后交流,既能提升學生觀察、收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時也為下節(jié)課的內容學習做好準備。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的系統(tǒng)性,突出知識的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環(huán)境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生物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生殖方式既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huán)境的適應,又展現了不同生物類群在連續(xù)性方面所表現的發(fā)展和進化。本節(jié)講述的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并重點突出了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體現了教材中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思路。

  二、說學情

  從知識角度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之前生物學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生物知識,他們對宏觀生物學更感興趣。本節(jié)課主要以生活中常見的蝶、蛾、蝗蟲為例介紹了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學生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不系統(tǒng)、不準確。從經驗認知角度分析,本年齡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接觸過不同種類的昆蟲,對此也很好奇,這就為本課內容的講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舉例說出完全變態(tài)與不完全變態(tài)的異同點;關注昆蟲在自然界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觀察活動,培養(yǎng)比較、分析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3、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樹立愛護動物、保護生物的意識;通過家蠶、蝴蝶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描述家蠶、蝗蟲的生殖與發(fā)育過程。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昆蟲變態(tài)發(fā)育分為完全變態(tài)和不完全變態(tài),對其特點要分類準確地描述,比較困難。所以昆蟲變態(tài)發(fā)育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將采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學生“春天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是從什么變化而來的”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已經知道美麗的蝴蝶是由毛毛蟲發(fā)育來的。教師接著提出問題:丑陋的毛毛蟲是怎么變成美麗的蝴蝶的?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

  2、新課展開

  首先詢問學生有沒有養(yǎng)過家蠶,并在多媒體上展示養(yǎng)蠶繅絲以及絲綢之路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小小的家蠶和我們國家有哪些密切的聯系。學生在觀察圖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蠶可以吐絲,我們的祖先利用家蠶吐的絲紡織出美麗的絲綢,并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亞、歐洲各國,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fā)展,而且傳播了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

  接下來繼續(xù)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蠶生殖發(fā)育各階段的形態(tài)圖,并向學生提問:家蠶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這么重要,那么家蠶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邊觀察邊討論。學生可以從雌雄蠶蛾交尾的圖片得出家蠶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隨后小組內對家蠶各時期發(fā)育的'圖片進行排序,嘗試總結家蠶的一生要經歷的時期。我會請幾位不同的學生回答,之后給出明確的答案:家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一下家蠶不同時期的形態(tài)特點和生活習性特點。最后請學生閱讀課本上變態(tài)發(fā)育和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明確哪些昆蟲和家蠶一樣屬于完全變態(tài)。

  下面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昆蟲的生殖、發(fā)育方式都和家蠶一樣?并在多媒體上展示蝗蟲生殖和發(fā)育各階段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學習家蠶生殖、發(fā)育的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弄明白下面幾個問題:蝗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生殖?蝗蟲的發(fā)育過程有什么特點?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還有哪些?學生結合多媒體上的,可以從課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比較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我在多媒體上回播放一張家蠶和蝗蟲生殖、發(fā)育的對比表格,并請學生根據自己剛才所學內容填寫。

  在上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家蠶、蝗蟲生殖、發(fā)育的圖片,學生在直觀、活躍的課堂當中學習知識、提升興趣。最后的表格比較,學生回憶課堂內容,分條填寫,知識要點清晰突出,便于掌握。

  3、小結作業(yè)

  下課之前請不同學生回顧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我在必要的時候做出糾正并給予補充。并告訴學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蟲,只要努力,終有一天會破繭成蝶,走向成功。下課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飼養(yǎng)家蠶,詳細記錄各個時期的特點。

  七、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tǒng)地展示了昆蟲生殖發(fā)育的不同方式,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15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于《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

  2、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系。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了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第一節(jié):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

  2、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huán)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tǒng)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教學安排:

  1課時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學生思考、討論后發(fā)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對學生回答不表態(tài),繼續(xù)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吃飯是為什么不能大說大笑?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自己回答。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呼吸道有什么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么結構特點?

  3、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松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俾晭Б跉夤苤夤軆缺砻娴睦w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咽時xx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xx___,引起劇烈咳嗽( )

  A軟腭

  B會厭軟骨

  C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

  D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tǒng)由xx___和xxxx組成,后者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它是xx__的場所;前者由xx___、xxxx_、xxxx__、xxxx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xx、xxxx、xxxx,減少對肺的刺激。

【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物說課稿-《人呼吸》08-12

【精品】生物說課稿4篇03-14

生物說課稿合集9篇03-15

《生物圈中人》初二生物說課稿03-21

高中生物說課稿05-05

高中生物優(yōu)秀說課稿01-18

高中生物優(yōu)秀說課稿10-29

高一生物說課稿12-23

高三生物說課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