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生物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及特點。
2、闡明生物圈是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說到了我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有自動調節(jié)能力的,好像我們的草地上鼠的數量多了,使到貓的數量也多,最后鼠就會減少從而維持我們的生態(tài)平衡。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物圈中存在著許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能力,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介紹各大生態(tài)系統(tǒng):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各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首先請同學們打開書本P29,小組討論一下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點。首先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區(qū)別在于哪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動植物數量多,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qū),有“綠色水庫”之稱。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分布在干旱地區(qū),降雨量少,動植物種類較少)。那為什么要稱森林是“綠色水庫”呢?我們知道水庫最多的是水,那一個森林為什么也能稱得上水庫?(因為動植物種類多,上節(jié)課我們做過實驗《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所以森林能稱上“綠色水庫”)。而我們再看看一條食物鏈在草原中,因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關系比較單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種生物減少了也會引起這條食物鏈被破壞,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植物種類很多,一種生物減少了,還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條食物鏈不那么容易因為一種生物減少了而受到破壞,所以森林生物系統(tǒng)更容易維持。誰來說說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區(qū)別?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從而復習生物必須適應它所在的環(huán)境。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沼澤,掉進沼澤地越掙扎就會越陷越深,那沼澤地對我們有那么大的傷害,我們還要保護它嗎?(還要,因為沼澤地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的特點是?(都是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人的監(jiān)控才能正常地運作)。需要人在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澆水…)如果沒有人的存在,這些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會被破壞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叫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果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人的參與會很容易被破壞,但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沒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壞,這就是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區(qū)別。
分析書本資料:
分析書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還與哪些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關聯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農田、城市…)總結出任何生態(tài)系統(tǒng)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是互相關聯的,而生物圈又是這里面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分析書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互相關聯的,影響任何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對其他方面造成威脅。
關于保護環(huán)境的共識:
但是我們人類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的種種行為使到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破壞,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塵暴……使得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傷害。還有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圖片、事例引證)。所以為了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我們應該怎樣做?哪些事情我們同學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亂排放廢氣,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種樹,少砍樹……)從而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教學后記:
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介紹這節(jié)課可以略講,但關于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同學們還是很薄弱,在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圖片,讓同學們的保護環(huán)境意識更加深刻。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效果不錯,因為想到只單純地介紹各生態(tài)系統(tǒng)會比較沉悶,就把兩個相似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作比較,從它們的不同點而說明它們的特點,課本又介紹到沼澤,很多同學對沼澤對我們人類有害為什么還要保護感到迷惑,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介紹我安排了同學作了一個短暫的表演,把掉進沼澤地的過程表演出來,既讓學生清楚遇到沼澤地時要如何自救,也進一步加深了關于濕地生態(tài)系的認識。最后因為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也安排了一些關于我們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哪些傷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討論,同學們反應激烈。
初一生物教案2
教學過程
引言:一個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氣,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每天要消耗60多億千克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到缺氧呢?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請同學觀察金魚藻在光下放出氧氣這一現象。
2.在觀察的基礎上請學生思考氣體的成分,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做出假設,并思考驗證方法。(可提示學生:氧氣能夠助燃。)
3.師生雙方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對氣體的成分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ㄒ唬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
1.請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把點燃的蠟燭和活著的小白鼠分別放進密閉的容器,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小白鼠為什么死掉?
(2)點燃的蠟燭或小白鼠與綠色植物分別從對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為什么要設計三個實驗?
2.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綜合看問題的意識,并讓學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的結論。
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注意讓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
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其他小組大膽的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爭論的科學作風。
。ǘ探究活動:教師出示討論提綱
1.這個實驗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現別的變量?
2.如何確保實驗中只有二氧化碳一個變量?
3.你認為對照實驗應該如何設計?
4.你準備選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應用?
學生根據討論提綱進行分組討論,每一小組根據自己討論的結果制定探究計劃,實施探究。
因為本實驗設計難度較大,需注意的問題較多,所以教師在此通過討論提綱為學生降低學習難度。然而本實驗又是本冊書中最后一個探究實驗,要求學生能較為獨立地完成探究活動,以考察學生對各項綜合技能的運用情況,所以教師出示討論提綱后并沒有在全班給予統(tǒng)一答案,而是讓各小組根據自己的理解情況獨立設計井完成探究活動。
。ㄈ探究活動:在教師主持下學生交流探究報告,教師與學生根據討論提綱共同分析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及嚴謹性。
教師對每個小組實驗的合理方面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實驗結果與假設不一致的,與其他小組一起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請他們在以下三種方案中做出選擇:
(1)否定原來假設,得出與假設相反的結論;
(2)按照原來的實驗方案重做一遍,檢驗自己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可以重復;
(3)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重新檢驗假設。
交流結束后,教師請每一個小組的組員對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評與互評,并結合教師的評價作為一個階段性成績收錄入學生成長檔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進行的條件和地點)請學生討論后根據光合作用的實驗對光合作用做一個初步的小結。(學生歸納)
教師進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師請學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來分析,同學們能闡述一下光合作用對于生物圈的.意義嗎?(學生討論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產生氧氣供生物呼吸,把太陽能轉化成我們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師對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種種好處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著教師出示129頁的系列數據請學生比較分析。(學生比較分析,對于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會被打破嗎?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會打破碳-氧平衡?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預防?
2.你認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環(huán)境中的二氧化碳過多,會對生物圈造成什么影響?請你預測一下。
(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發(fā)言交流)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加深了學生對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
教師利用課件逐一展示,三種不同種植密度的植株結出的果實。請學生分析植株結果情況與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并思考它們這種差異與光合作用的內在聯系。(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合理密植會使植物充分利用單位面積上的光照,而不會造成浪費。)
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你知道農業(yè)上還采取哪些措施來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產量嗎?(學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課堂小結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你認識了光合作用了嗎?你知道綠色植物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了嗎?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要內容再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初一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僬f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谀塥毩⑹褂蔑@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壅J同顯微鏡的規(guī)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難點:規(guī)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fā)展史。
教學過程
走進新單元①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看書中35頁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
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
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fā)明、發(fā)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guī)范。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賹懹小癳”字的玻片;
、谟∮袛底值耐该骷垼
、蹌又参锊F瑯吮荆
、軐懹袛底值牟煌该骷垺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fā)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谵D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
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
使學生明確:
①物像是倒像
、诜糯蟊稊=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
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鼓勵按步驟規(guī)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
練習思考,回答?磿39頁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
學生暢所欲言。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
小結:給予評價,并啟發(fā):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后實驗室開放。
教學反思: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在實驗室上的第一節(jié)課,到實驗室時要先跟學生強調實驗室的紀律,讓學生明白以后來實驗室上課必須遵守實驗室紀律,強調實驗室的清潔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學生觀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鏡和物鏡。強調光圈、反光鏡和光線的關系時要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把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使光線變亮,怎樣使物像更清晰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樣更易使理解這些關系,做題的時候也可以想像做實驗的過程,記憶更深刻。
初一生物教案4
學習目標:
1.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認識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2.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
1.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2.探討綠色植物如何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形成保護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意識。
學習過程:
一、 學前準備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
2、在 和 之間有形成層。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 ,形成新的 和 ,
3、把幼嫩的植物莖掐斷,從莖的斷面上會滲出汁液,這些汁液主要是從莖的 部分滲出來的。
4、植物體內的水分是通過葉的 作用散失的。
5、一株玉米旺盛時,一天要吸收幾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還多,有的植物還不止這么多,那么多的水分都用來組成植物體了嗎?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認識葉片的基本結構
1、 自學教材第113頁學習徒手切片的制法。
2、 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結合《葉片結構示意圖》歸納葉片基本結構:
討論問題:菠菜葉片的正面與背面的綠色一深嗎?為什么?
3、 拓展反思,討論交流:如何區(qū)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結構特點。
學習任務二:描述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的機
1探究葉片氣孔情況:
二人小組實驗將一片剛摘下的葉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熱水的燒杯中
觀察現象并討論問題:葉片表面是否產生氣泡?如果有,比較葉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氣泡數目較多?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結論:
2.探究氣孔開閉機制
制作菠菜葉下表皮臨時裝片,顯微鏡對比觀察新鮮的'菠菜葉和萎蔫的菠菜葉制作的下表皮臨時裝片。
思考問題氣孔是怎樣構成的?為什么氣孔可以張開和閉合?是誰來調節(jié)的?是否與葉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關?。
討論總結:氣孔的結構、保衛(wèi)細胞含水量與氣孔開閉有關。
拓展延伸:保衛(wèi)細胞的形狀是怎樣的?細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勻?受到拉力時伸展情況是否一樣?
討論得出結論:-----------------------------
學習任務三、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意義
1、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
、庞^察圖Ⅲ25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扑娜诵〗M根據問題思考:俗話說: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動力是什么?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季,樹林里的空氣涼爽濕潤,而操場或馬路上的空氣就顯得燥熱呢?
討論、交流、總結: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
2.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
觀察圖Ⅲ25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環(huán)過程。討論總結綠色植物在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
討論回答:P116《觀察與思考》的討論題。
3.培養(yǎng)熱愛自然、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初一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了解蒸騰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繼續(xù)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蒸騰作用的過程及其他相關知識,建立植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生態(tài)意識,提高對綠化祖國、保護環(huán)境的認識。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的內容包括:證實植物體蒸騰水分的演示實驗,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蒸騰作用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其中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這節(jié)課必須先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確信植物體有蒸騰作用以后,才能進一步講清蒸騰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植物體主要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因為葉具有適應這種功能的形態(tài)結構——氣孔。關于氣孔對于蒸騰作用的調節(jié)機制比較復雜,現行教材未做過多的解釋和要求,教師可通過模型或多媒體課件,對此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只需要讓學生對氣孔的調節(jié)有直觀的感受就足夠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象對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會這種現象對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師在講解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應該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接受和理解蒸騰作用對于植物生活的意義。
教法建議
通常初中學生應該對蒸騰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在家里進行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對蒸騰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
同樣,教師也要制作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裝置。可以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將一個不漏氣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葉上或一個枝條上,袋口一定要扎緊。將這個實驗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內壁上有許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連花盆一起套進去,只能套住莖和葉。在套前澆一次水,效果會更加明顯。
有關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圖來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經過莖運輸到葉并蒸騰出去),或直接通過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動畫來進行講解,以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這一動態(tài)的過程。
關于蒸騰作用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致被灼傷的問題,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來說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體體表的水分蒸發(fā)時,會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從而使人感到涼爽。由這類生活實例再引伸到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
難點:蒸騰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而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借助動畫或投影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而對于蒸騰作用的意義則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組織學生回答。
總結,引入新課題:植物體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那么水分進入植物體后是否都被植物體利用了呢?
二、講授新課: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演示實驗裝置(為了說明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可以準備一套相同實驗裝置,只是在葉片上涂抹一層凡士林)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水珠是從葉片的什么地方散發(fā)出來的?
4、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液體的形式從氣孔中流出來的?還是以氣態(tài)形式從氣孔中散發(fā)出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回答問題。
總結:
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從植物體內散發(fā)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2、植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蒸騰水分,但蒸騰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
。ǘ┱趄v作用的過程:
提問:植物蒸騰出的水分是由哪來的?
出示投影或動畫:演示蒸騰作用水分由根到葉的動態(tài)的過程。
提問: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氣孔的作用是什么?
講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進入根內,然后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送到葉肉細胞。
2、植物體吸收的水分僅有1%左右參加植物體各項生命活動以外,99%左右的水通過氣孔散發(fā)到大氣中。
。ㄈ┱趄v作用的意義:
提問:植物體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絕大多數都通過蒸騰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應該向下流,但植物體中水分卻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動,原因是什么?
2、無機鹽必須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體吸收?
3、為什么夏天在樹下會有涼爽的感覺?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講解:由于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濕度,使天空云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起到減輕干旱、調節(jié)氣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進行大面積地植樹造林。
板書設計: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從植物體內散發(fā)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二、蒸騰作用的途徑: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莖、葉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初一生物教案6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能說出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2、能描述枝條的發(fā)育過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哪些無機鹽。
能力目標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情感目標1、通過調查植物的生活需要哪些無機鹽,學會和他人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際情感。
2、初步認識化肥對環(huán)境的危害,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根的哪個部位長得最快
2、芽和枝條的發(fā)育關系以及植物的生長所需無機鹽的種類。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靠
細胞體積的增大。
3、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和的無機鹽。
二、導入新課
種子萌發(fā)后,長出了幼嫩的根、莖、葉,那么,幼苗是怎樣長大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幼根的生長
閱讀課本96頁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長最快”進行探究,根據自己的觀察記錄,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你的探究實驗中,應選擇什么樣的根?
2、當幾位同學獲得的實驗數據不同時,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實情況的數據,對這些數據應怎樣處理?
3、從記錄數據中發(fā)現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
4、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你會發(fā)現,下部細胞較小,越往上的細胞。這是因為伸長區(qū)的細胞來自。分生區(qū)的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不斷補充的細胞數量,伸長區(qū)的細胞不斷長大,長成為的細胞。
5、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另一方面要靠
。
(二)枝條是芽發(fā)育成的
閱讀課本P98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欣賞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边@是一首歌詠春風綠柳的詩句,請分析: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什么發(fā)育成的?
2、用橫線連接,表示芽和枝條的發(fā)育關系
(三)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yǎng)物質
通過閱讀課本P98頁第3、4自然段并結合課前的調查結果分析回答:
1、植物的生長需要不斷的補充哪些營養(yǎng)物質?植物是如何獲得這些營養(yǎng)物質的?
2、植物的生長需要哪些無機鹽?
3、施肥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四、拓展創(chuàng)新
1、農諺說“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又說“糞大水勤,不用問人”。這兩種說法是否符合科學種田的道理?
五、達標檢測
1.根尖的分生區(qū)屬于()
A.營養(yǎng)組織B.分生組織C.保護組織D.輸導組織
2.一條根能夠不斷長長的原因是()
A.根冠不斷增加新細胞
B.伸長區(qū)的細胞不斷伸長
C.分生區(qū)細胞數量增加和伸長區(qū)的細胞不斷伸長
D.分生區(qū)不斷增加新的細胞
3.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A.成熟區(qū)B.伸長區(qū)C.分生區(qū)D.根冠
4.種莊稼需要施肥,肥料的'作用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
A.有機物B.水C.無機鹽D.氧氣
5.一棵大樹的枝條是由發(fā)育成的()
A.莖B.根C.葉D.芽
6.根尖在向下生長的過程中,分生區(qū)不會被土粒損傷,是因為()
A.有根毛開路B.有細胞壁的
C.有根冠保護D.有伸長區(qū)的保護
7.植物生長中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
A.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B.含氮的、含磷的、含鐵的無機鹽
C.含磷的、含鉀的、含硼的無機鹽
D.含氮的、含磷的、含鋅的無機鹽
8.種植白菜、菠菜時,應多施()
A.氮肥B.磷肥c.鉀肥D.鐵肥
9.無土栽培是指()
A.把植物直接栽培在人、畜的糞尿中.
B.直接將植物栽培在水中的栽培方式
C.不需要給植物施無機鹽的栽培方式
D.把植物栽培在將植物需要的無機鹽按比例配制好的營養(yǎng)液中
10.芽中將來發(fā)育成莖的部位是()
A.芽原基B.芽軸C.生長點D.葉原基
1l.由伸長區(qū)發(fā)育成的結構和發(fā)育成伸長區(qū)的結構分別是()
A.根冠、分生區(qū)B.分生區(qū)、根冠
C.根冠、成熟區(qū)D.成熟區(qū)、分生區(qū)
12根尖由四部分組成,從頂端向上依次是、、、。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
13.移栽植物的時候,最容易把纖細的和折斷。這樣會降低根的功能。移栽植物時,應該在期,并且要盡量多帶。
14.把兩株同一品種、同樣大小的健壯幼苗分別培養(yǎng)在甲(內裝土壤浸出液)、乙(內裝與甲瓶等量的蒸餾水)兩個瓶內。過些日子,看到甲瓶內的幼苗長得,顏色,乙瓶里的幼苗變得,顏色,這個實驗表明植物生長需要。
15.某同學進行了無土栽培的嘗試,據圖回答問題:
甲乙
(1)甲、乙兩瓶都應當放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
(1)為什么甲植株生長狀況比乙植株好?
答案:
一、1.B2.C3.A4.C5.D6.C7.A8.A9.D10.B11.D
二、12.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成熟區(qū)伸長區(qū)13.幼根根毛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幼苗土
14.健壯鮮綠瘦弱發(fā)黃無機鹽
15、無菌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
初一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能夠說明根毛細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標
1、通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課題研究,繼續(xù)學習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通過對生活實例、實驗結果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毛細胞適于吸收水分的結構特點,初步樹立植物體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實踐上應用,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內容都圍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這一知識點,它是解釋根吸水、失水的關鍵,是學習根的水分代謝的必備知識,同時也為今后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水分代謝奠定基礎。只有明白了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和解釋農業(yè)生產中經常遇到的灌溉問題。因此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容易的觀察到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現象,而對于這種現象的解釋,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濃度等。所以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經了解,對于這些概念,初一的學生在小學時有過一定的接觸,只是不能準確的進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加強感性認識,以便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三、教法建議
認識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系是本節(jié)知識的中心問題,植物細胞吸水原理的教學,關鍵在于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效果顯著。為了更進一步的說明問題,在進行課本中的實驗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驗,如:直接把鹽撒在切好的蘿卜片上,可以明顯的看出有水分出來,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對比實驗。或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介紹自己了解的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現象,分析細胞吸水和失水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再設計出有關的實驗進行驗證。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接受這些知識。
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不僅要讓學生看到實驗結果及分析出原因。還要讓學生了解對比實驗的注意事項。為了使實驗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可以在實驗中加入一些數據的測量,如燒杯中前后溶液量的測定,或蘿卜條的.重量是否有所改變。
這一節(jié)的內容實際上涉及一些物理和化學知識,而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對這些知識還不能非常準確的理解。所以,這一節(jié)只要求講述生理現象,不要求深入地講述原理,只要把演示實驗做好就能夠形象地說明問題。廣泛聯系實際,了解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現象并認識其中的道理
根吸收水分的過程的教學,可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將根吸收水分的過程概括出來。教學時,首先向學生質疑:根毛區(qū)表皮細胞形成的根毛是否能夠吸水?以便激發(fā)學生探討新問題的興趣。 要想了解根吸收水分的過程,主要是要解決根內細胞的細胞液的濃度差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根各層細胞的角色扮演,使其親身體會到濃度的改變。但在這之前,一定要先向學生說明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濃度,而且低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過程。
難點:細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觀察、分析、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中"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內容是中心問題。通過學生參與實驗,把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現象,讓學生由淺入深,并能舉一反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提問:
1、根據掛圖說明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和功能。
2、成熟區(qū)的生理功能與根毛細胞的細胞特點。
二、講授新課:
。ㄒ唬┲参锛毎奈褪
1、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把切好的新鮮的蘿卜片放入干燥的培養(yǎng)皿中,并撒上食鹽。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其變化。
2、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水分產生,水分從何而來?"
3、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學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蘿卜細胞的細胞液中出來的,是因為撒入食鹽造成的。)
4、講解:溶液、濃度的概念。
本實驗中食鹽遇到蘿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為食鹽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鹽的多少即是溶液濃度的大小。
5、出示課本61頁演示實驗。(強調:實驗中除一個燒杯中裝有清水、另一個燒杯中裝有鹽水以外,其他的實驗條件都一樣)
6、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觀察蘿卜條的變化,并用量筒測量燒杯中的溶液量。
7、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根毛吸水的道理:
1、出示根尖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或模型,引導學生分析根尖從外向里的細胞特點。
2、組織個別學生分別扮演各層細胞,分析其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和土壤溶液濃度的高低。判斷細胞吸水的途徑。
3、總結:
(1)根吸水依據細胞吸水的原理。
。2)水分進入根的途徑是:土壤溶液→根毛細胞→內各層細胞→導管。
4、提問:"什么情況下,植物的根細胞會出現失水的現象?"
5、組織學生發(fā)言。
6、講解:
如果一次施肥過多,或土壤是鹽堿地,土壤溶液濃度高于根細胞內細胞液濃度時,會發(fā)生失水現象,這種現象通常稱為"燒苗"。
。ㄈ┖侠砉喔龋
教師提供資料,引導學生共同討論,植物的需水量是否一致。
講解:
1、植物在一生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當土壤缺水到一定程度時,就要進行灌溉。
2、不同植物的一生中消耗的水量是不同的,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消耗的水量也是不同的。
探究活動
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系
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現象,并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系
目的要求:
1、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現象
2、探究植物細胞失水的細胞特點和外界條件
材料用具:
新鮮白蘿卜、顯微鏡、刀片、鑷子、燒杯兩個、實驗天平一個、清水、質量分數為5%的食鹽水、標簽、膠水等
方法步驟:
。1)制作白蘿卜條:把新鮮白蘿卜用刀片切成寬厚相同的兩個蘿卜條,在天平上稱重,用刀片切修,使兩個蘿卜條質量相同,并記錄重量。
。2)將兩個燒杯編號,分別貼上1號和2號標簽,在1號燒杯內裝入清水,在2號燒杯中裝入等量的質量分數為5%的食鹽水,將兩個白蘿卜條分別放入兩個燒杯中10~15分鐘。
。3)用鑷子取出兩個蘿卜條,晾干、稱重并記錄重量,計算清水中的硬蘿卜條吸收了多少水分,食鹽水中的軟蘿卜條失去了多少水分。
。4)總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植物細胞細胞液濃度時,植物就_____水;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植物細胞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就_____水。
初一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和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征,繼續(xù)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于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wěn)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師可根據所在地的環(huán)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jié),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法建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開花現象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所以講述時要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知識,并要強調開花時花的各部分都已發(fā)育成熟,花被展開,花蕊顯露出來。
對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過錄像或實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有的學生誤以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屬于自花傳粉。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自花傳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單性花都不可能進行自花傳粉。
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異花傳粉植物生長開花季節(ji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時要設置對照植株(即除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況盡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看出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于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jié)課通過學生對錄像的觀察和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準確的理解,并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1、花的基本結構有哪些?
2、花的結構中哪些結構最重要?
組織學生回答,引出本節(jié)課題。
二、講授新課:
(一)開花:
出示錄像:展示花開的時期。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
提問:1、你見過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開幾次花?
3、為什么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不一樣?
4、有哪些因素影響植物的開花?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講解:
1、各種植物一生中開花的次數是不一樣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長幾個月后就開花,一生中只開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齡才開花,一旦開花后,每年到時開花,一直到死亡。
3、環(huán)境中的溫度和光照是影響開花的兩個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長日照和高溫才能開花,如蓮;有的植物需高溫暗光下才能開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溫才能開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種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是植物長期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
。ǘ﹤鞣郏
講解:“花開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來,就要完成傳粉的過程。那么傳粉是指什么呢?花的傳粉方式都一樣嗎?”
出示投影,組織學生觀察、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特點。
出示錄像:介紹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
組織學生總結二者的區(qū)別。
總結:
1、自花傳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異花傳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2、異花傳粉中包括昆蟲傳粉和風力傳粉。
提問:請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哪一種更具有優(yōu)勢?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從生物學意義來看,異花傳粉植物后代有較強的生活力和適應性,而且植株強壯,開花多,結實豐富。從農業(yè)生產實踐中知道,農作物實行自花傳粉,后代表現不好。
異花傳粉雖然產生活力強的后代,但當遇到不利的自然條件時,傳粉沒有保證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時,就需要人工輔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掛圖,講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書設計:
一、開花:
1、開花的習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長一段時間就開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長到第二年開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長到一定年齡才開花。
2、影響開花的因素:光照、溫度。
二、傳粉:
1、自花傳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上。
2、異花傳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1)依靠昆蟲傳粉:蟲媒花
。2)依靠風力傳粉:風媒花
3、人工輔助傳粉
初一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 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
3、 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1、 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jié)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qū))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huán)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 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yè)是 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jié)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 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教學后記:
初一(2)班沒有說明細節(jié),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說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初一(10)班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該班學生較文靜,氣氛太沉悶
初一(3)班課堂紀律太亂,幾位同學特意搗蛋,但小組間團隊精神不錯,調查到的種類較多,有些學生的.知識面很廣,認識植物種類多。
初一(5)班守紀律,調查生物最少19種,最多29種,證明每組都有認真調查的學生,學生積極性高,對老師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戶外活動時紀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學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紀律不好,但調查到最多的生物種類有40種,最少的也有25種,證明該班學生對生物有濃厚的興趣,但事后發(fā)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
教學反思:
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guī)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了解活動的規(guī)則會發(fā)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一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會實驗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2)學會比較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圖,知道細菌的結構特點。(重點、難點)
(3)知道細菌的生活方式、營養(yǎng)方式及細菌生命活動的特點。(重點)
2.能力目標
(1)增強把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相聯系的能力。
(2)在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對細菌的學習,使其認識到講究衛(wèi)生、維護人體健康的必要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了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及結論,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動的探究方法,能闡述植物和動物的細胞結構,為學習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命活動奠定了基礎。并且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為討論交流活動獲取知識做好了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資料、圖片、視頻、制作課件。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細菌的發(fā)現、發(fā)布、形態(tài)結構方面的資料。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同學們一定見過這些現象:你生病拉肚子,醫(yī)生告訴你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吃飯前媽媽總是讓你先洗洗手,吃剩的飯菜存放久了就會變質這些都與什么生物有關系呢?
那么細菌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與我們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細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奧秘。
出示課題:細菌生1:巴斯德的實驗告訴我們,肉湯變質是細菌引起的。
生1:這些都與細菌有關系
學生觀看圖片,通過教師的講述對圖片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實例,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一)
15分鐘知識點一: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1.閱讀下面小資料來認識一下細菌:從小資料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小資料】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 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大約1000個細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長;細菌廣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茖W數據顯示,一雙未洗過的手上最多有80萬個細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億個細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種細菌。
過渡:細菌那么小,我們用肉眼能看到嗎?要想觀察到它們,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行。
演示實驗:觀察細菌
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110頁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并討論完成下列內容:
(1)小組內共同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2)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時,為什么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觀察的物像?
(3)轉換高倍物鏡時,為什么要轉動轉換器而不能直接扳動物鏡?
2.請2位同學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驟,要求其他同學仔細觀看,指出其不足之處。
3.用電子攝像頭連接到電腦上,投射出顯微鏡下的物像,(或提前做好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并描述細菌的形態(tài)如何?
4.課件展示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菌,指導學生更清晰的觀察放大倍數更大的細菌:細菌有幾種形態(tài)?
總結:細菌的形態(tài)有三種,及球形、桿形和螺旋形。
5.課件展示:幾種細菌不同的形態(tài)圖,讓學生區(qū)別分類歸納。
過渡:雖然細菌的形態(tài)各不相同,但基本結構卻是相同的。
6.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圖2.3-6,結合相關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從結構上看,細菌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
(2)細菌的細胞基本結構有哪些?
(3)有的細菌還有一些特殊結構,分別是什么?這些特殊的結構對細菌有哪些作用?
精講:細菌都是單細胞的,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都有遺傳物質。有的細菌還有鞭毛、莢膜等特殊結構。
7.指導學生比較植物、動物細胞
和細菌細胞的結構特點,列表比較它們在結構上的異同點。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成形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
植物細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動物細胞無有有有有有無
細菌細胞有有有有無無無
想一想:細菌的細胞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相比較,在結構上的最大區(qū)別是什么?從結構上看,哪種細胞更低等?
精講:細菌細胞比動植物細胞結構簡單,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遺傳物質,屬于原核生物,而動植物屬于真核生物,因此,細菌比動植物低等的多。
過渡:細菌的結構如此簡單,個體又那么微小,它們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動的?又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
認真閱讀資料,從中提煉信息。
生1:細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廣。
生3:細菌的種類繁多。
生4:我們要經常洗手、講究衛(wèi)生才能減少身體上細菌的數量。
小組內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并討論其他問題,嘗試回答:
生1:低倍鏡視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鏡視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動物鏡易導致鏡頭松動而損毀顯微鏡。
兩名學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學生認真觀察他的操作是否規(guī)范。并思考問題。
全體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的細菌,嘗試描述細菌的形態(tài)。
生:球形、桿形、螺旋形等。
繼續(xù)觀察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更清晰的認識球形、桿形和螺旋形的細菌。
迅速判斷、并搶答。
認真觀察細菌結構示意圖,閱讀課文,回答:
生1:細菌是單細胞的
生2: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壁和遺傳物質。
生3:有的細菌還有莢膜,對細菌的內部結構起到保護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細菌運動。
回顧植物、動物的細胞結構
比較細菌細胞與植物、動物細胞的結構,總結出細菌的主要特征。
比較后回答: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沒有線粒體、葉綠體。
認真聽教師精講,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區(qū)別。
添加這個小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提取一下有關細菌的知識,對細菌有初步的認識。通過數字,體會細菌體積之小、數量之大、分布之廣、與人體關系之密切。
通過復習,對顯微鏡的操作步驟熟練掌握,進一步學會由低倍鏡轉換成高倍鏡的操作方法,循序漸進。
教材在此處第一次安排高倍鏡的使用,因此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設計這兩個討論題,能有效的增加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對以后使用高倍鏡觀察物像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學生親自操作,鍛煉了學生熟練使用顯微鏡的.能力,并讓學生對細菌的形態(tài)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對剛學的知識進行聯系、鞏固。
設計這3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觀察圖時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難度,起到導的作用。
學生已經學習了動植物的細胞結構,通過比較分析它們與細菌細胞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同時讓學過的知識得到鞏固。
通過引導學生列表比較,自然而然的發(fā)現細菌的突出特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處給學生介紹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幫助學生建構結構越復雜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學觀點。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二)
10分鐘知識點二:細菌的生命活動
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111頁有關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細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它是如何獲取有機物的?
(2)我們把這種營養(yǎng)方式稱為什么?
(3)細菌在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對氧氣的需求相同嗎?
總結:可見大多數細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的,需要從外界獲取有機物,我們把這種營養(yǎng)方式稱為異養(yǎng),異養(yǎng)有分為腐生和寄生。
點撥:根據細菌對氧氣的需求,我們把細菌分為好氧菌和厭氧菌。
2.課件播放(細菌的繁殖過程和芽孢的形成視頻),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
(1)細菌是如何繁殖的?
(2)細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當遇到不良環(huán)境時,細菌是如何度過的?
點撥:芽孢不是生殖細胞,和前面學過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種休眠體,可以生存十幾年,當環(huán)境適宜時,休眠體就會重新萌發(fā)成細菌。
算一算:你手上現在有1個細菌,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假設每二十分鐘繁殖一代。四個小時后,你手上細菌的數目有多少?如果繼續(xù)計算下去, 48小時后呢?
過渡:細菌的繁殖能力特別強,幾乎無處不在。尤其看了電視劇《731》以后對細菌更深惡痛絕。你認為細菌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討論并回答問題:
生1:有些細菌靠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獲得有機物,這種營養(yǎng)方式稱為腐生。
生2:有些細菌是直接從其他生物體內吸取營養(yǎng)物質,我們稱之為寄生。
生3:不同的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不同,有些細菌需要氧氣才能生活,有的在無氧條件下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也有的有氧無氧都可以進行。
帶著問題仔細觀看視頻,并嘗試回答。
生1:細菌是通過分裂生殖的。
生2:在條件適宜時,細菌每隔20xx分鐘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別快。
生3:當遇到不良環(huán)境時,細菌內部形成芽孢,度過不良環(huán)境。
動手算一算,看看結果如何。
生:細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思維、歸納能力。
通過總結和精講,拓展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的概念,好氧菌和厭氧菌的分類,在生活中經常出現這些名詞,因此有必要拓展。
細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難點,比較抽象,此處利用一段視頻動態(tài)的展示其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突破難點。
通過點撥,引導學生正確區(qū)別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適應環(huán)境的觀點。
初一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種子萌發(fā)條件的實驗,知道種子萌發(fā)的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
2、知道植物種子萌發(fā)的過程,并能指出種子結構與幼苗各結構的對應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和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種子萌發(fā)的原因,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初步樹立內、外因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
2、通過了解種子的休眠特性、種子的壽命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結構圖解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內容為種子萌發(fā)所需的條件,至于種子萌發(fā)過程中胚根、胚軸、胚芽以及子葉將成為幼苗的哪個器官前邊已講過。這里更重要的是種子能否萌發(fā),在此要強調:(1)一粒種子的萌發(fā)需要內因和外因條件,其內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葉內的營養(yǎng)貯存充足;種皮的完整以及是否處于休眠和壽命之內。外因有適宜的溫度、水分和空氣等。(2)種子的萌發(fā)條件是農業(yè)生產上極為重視的問題,科學種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種子的萌發(fā)率,而這恰恰是受種子萌發(fā)條件所控制的,所以,講清楚種子萌發(fā)所需的各種條件是本課的重點所在。
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和種子萌發(fā)的過程都可以通過實驗探究和觀察進行了解,關鍵是弄清種子萌發(fā)所需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內部物質的轉化。但初一的學生知識有限,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比較淺顯、直觀的例子加以說明。
種子的休眠和壽命雖然不是重點,但這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尤其是種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環(huán)境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性,暫時的休眠正是為了日后能夠更好地萌發(fā)。這種特性對于保證植物種類的繁衍是有巨大意義的。關于種子休眠的意義,必須向學生講清楚,不然他們會感到這是不可思議的。
三、教法建議
1、"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課前,可以發(fā)給學生一些種子,布置學生在家里進行有關種子萌發(fā)條件的實驗,同時觀察種子萌發(fā)的過程。上課時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討論,配合教師事先完成的實驗,完成有關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的探究。
2、在本節(jié)的內容中,要想說清種子萌發(fā)的條件不難,難的是讓學生明白種子萌發(fā)為什么需要這些條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條件達不到種子萌發(fā)的要求時會出現什么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僅利用課本中的實驗是不夠的,所以可以在課上或課下安排學生進行一些有關種子萌發(fā)的實驗,以加深種子萌發(fā)條件的理解。
在種子萌發(fā)的三個外界條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這兩項的原因,學生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至于種子萌發(fā)需要空氣的原因,則比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過今后的不斷學習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師在講解時不易把這個概念講的過于透徹,可以結合種子萌發(fā)的實驗,分析一下在室溫下完全浸沒在水中的種子為什么沒有萌發(fā),時間一長,種子還會腐爛。這說明種子在萌發(fā)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復雜的生命活動,如有機物的轉變和運輸,胚細胞對有機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長成幼苗等生命活動,都需要有氧,只有種子不斷地進行呼吸,才能保證這些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種子就不能進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動就不能進行,種子也就不會萌發(fā),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課前2~3天,在培養(yǎng)皿里培養(yǎng)一批剛剛萌發(fā)的小麥種子,課前把這些種子和干小麥種子沖洗干凈,以便上課時供學生咀嚼并領略萌發(fā)種子的甜味,讓學生對種子萌發(fā)時有機物的轉變具有感性的認識。
3、種子萌發(fā)的過程可以通過實物觀察了解到,但教師要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出萌發(fā)條件(外界)促使種子內部有機物(內因)的轉化并被細胞吸收,確保胚根、胚軸、胚芽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最后使胚發(fā)育成幼苗,幫助學生樹立起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辯證觀點。
4、關于種子壽命的知識,要盡量聯系實際,如當地農民在貯藏種子時的經驗。如果課時允許,還可以布置學生做測定種子發(fā)芽率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組做發(fā)芽率的實驗,并加以比較、分析。從實驗中可以看出,陳舊的種子發(fā)芽率低。通過實驗還可以看出種子是有一定壽命的'。農業(yè)生產上為了保證出苗整齊,必須要做種子發(fā)芽率的實驗,根據發(fā)芽率可以計算出每公頃應該播種的數量,做到節(jié)約播種。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種子的萌發(fā)條件
難點:種子萌發(fā)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fā)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采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后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fā)所需要的條件。關于種子萌發(fā)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并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fā)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ㄕn前可提前一至兩周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是什么?并隨機的發(fā)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fā)。觀察其萌發(fā)過程中的變化,并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說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種子種在田里?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并引入課題:
種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fā)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么,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fā)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fā)還需要什么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fā)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jié)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ㄒ唬⿲嶒灒禾骄糠N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fā)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fā)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堿性等。
(二)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fā)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fā)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fā)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1)種子吸水后,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fā)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著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fā)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1)種子吸水后,胚根先從種子里伸出,發(fā)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fā)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tài)的改變,那么在種子萌發(fā)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嘗嘗萌發(fā)的小麥種子和干燥的小麥種子,有什么不同感覺。
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fā)的種子有甜味,干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fā)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發(fā)言。
總結:
干種子里的淀粉沒有發(fā)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fā)的種子里的淀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里的營養(yǎng)物質經轉化后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里的營養(yǎng)物質經轉化后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ㄈ┓N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并不都能萌發(fā)。這是什么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
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fā),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后,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fā)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fā)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種子的萌發(fā)
一、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1、自身的條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3、影響種子萌發(fā)的其他因素:
二、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胚根發(fā)育成根
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
子葉或胚乳提供各部分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
初一生物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第二節(jié)。前面一節(jié)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制造來的,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jié)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jié)主要闡明了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于理解層次。貫穿教材里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
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fā)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并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jié)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并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這節(jié)課首先組織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推測:制造這么多有機物有什么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著學生的思路,設置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于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并上臺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采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臺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為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采用啟發(fā)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論到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的對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了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采用的是萌發(fā)的種子作為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fā)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于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后,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qū)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yōu)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獲!
本節(jié)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后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初一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種子的結構。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復習藻類、苔蘚、蕨類植物之前介紹的三種植物都有一個特征:它們的后代都是由孢子生殖而來的,我們把它們統(tǒng)稱為孢子植物。
導入:但是大多數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不是這樣的生殖方式的,是靠什么來生殖的呢?應該是種子植物。
介紹種子植物能結種子,并是由種子發(fā)育成的植物,叫做種子植物。
那種子又是如何變成一棵植物呢?我們先來了解種子的特點。
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學生小組討論:
1、兩粒種子有什么區(qū)別?
2、種子中哪一部分將來能發(fā)育成一棵植物?在種子中指出來。
3、胚在種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種子發(fā)芽時將如何變化?
4、種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藍色的是?
介紹花生種子和菜豆種子的結構花生種子的結構:
種皮,胚
胚的結構:胚根、胚芽、胚軸、子葉
菜豆種子的結構:
種皮、胚、胚乳
思考:胚乳的作用?
兩種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種子的分類:含兩片子葉的:雙子葉植物
含一片子葉的:單子葉植物
總結:種子的基本結構種皮,胚
胚:胚芽、胚根、胚軸、子葉
種子植物優(yōu)勢:1、有種皮,使胚受到保護
2、有貯存豐富營養(yǎng)物質的子葉或胚
3、種子是一個器官,適應性強,孢子只是一個細胞,只能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萌發(fā)。
結論: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huán)境。
種子植物的另一種分類種子外沒有果皮----裸子植物
種子外有果皮----被子植物
哪個更具有陸地生活的優(yōu)勢?
介紹幾種常見的植物
練習:1、(1)松的球果不是果實。()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種子中都有胚。()3、裸子植物的種子比被子植物的種子得到更好的保護。()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多,講起來學生不易理解,特別是種子植物的分類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們并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最好是讓他們通過實物來作對比,從而概括出兩種植物的不同。但是現在又不是植物結果的時間,很難找到。我又想能否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清楚呢,比如用橙子來作例子,讓他們說出它是被子植物還是裸子植物,但這里又牽涉到果肉,這么多的內容怕學生一時消化不來,所以講得比較吃力,學生也比較難理解。所以,最后把這些內容作一個系統(tǒng)性的總結很重要,讓學生理順這節(jié)課的思路,也可以通過練習題來作為鞏固。
初一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分析數據說出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通過嘗試解讀數據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運用觀察、比較法進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資料,并能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加強對有限水資源的保護意識。
重點和難點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3.解讀實驗數據的技能訓練。
教學過程
(一)水在綠色植物體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綠色植物體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組合作,動手試從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設計驗證干小麥種子是否含水實驗方案,分組實驗。方案二:動手試從果菜中找到水,設計方案,觀察教師演示實驗。
2.水在綠色植物體中的含量。方案一:觀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方案二: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交流探討。
對不同意見進行補充和交流。
3.水對綠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聯系生活,調動經驗儲備,討論交流,相互補充。
方案二:根據提示,深層挖掘內涵。
(二)解讀小麥對水需要量的實驗數據。
方案一:獨立計算和畫出直方圖,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談啟發(fā)。
方案二:四人小組合作計算和畫直方圖,組間交流點評,談啟發(fā)。
指導分工,控制時間。(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會影響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課前收集過的有關圖片資料,闡述觀點。
方案二:四人小組合作討論,分析出水的分布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初一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區(qū)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及特點;
(3)了解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對動物行為學習的興趣、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研究動物的行為,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關注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從而初步使學生具有保護動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huán)境。
(2)通過電影《隱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資料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良好世界觀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本節(jié)知識點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建構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動物為了生存和繁衍種族,表現出越復雜多樣的動物行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如視頻和圖片等,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件;視頻及圖片資料;學生課前進行相關調查及預習。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時間安排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復習提問
快樂闖關
5分鐘利用課件對上節(jié)課學過的主要知識進行提問,并設計快樂闖關題目。題目分ABC三檔,小組計分,評比紅旗小組。A類:
1、運動系統(tǒng)的組成
2、關節(jié)的結構
3、骨骼肌的組成,特點
B類:
1、骨、關節(jié)、骨骼肌在協作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2、關節(jié)的結構中有哪些結構特點使關節(jié)既靈活又牢固?
C類:運動是怎樣實現的?
屈肘時 為主的伸肌肌群舒張;以 為主的屈肌肌群收縮;伸肘時相反。直臂手提書包時,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為全身的肌肉 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時,就會牽動 繞 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進行兩分鐘快速復習比賽
小組對對碰,快樂來闖關,小組合作完成快樂闖關題目
復習舊知,強化知識的識記和落實。
以小組計分,競爭紅旗小組,來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創(chuàng)設情景
激發(fā)興趣
3分鐘創(chuàng)設情境:
國際在線專稿:一只會模仿各種聲音的鸚鵡不久前意外的憑借這一特殊本領使主人和他的兒子及時從家中逃離。
33歲的香農康維爾居住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曼西市,事發(fā)當晚,他與兒子一起躺在長沙發(fā)上看電影,看著看著就進入了夢鄉(xiāng)。凌晨3點左右,康維爾忽然被一陣忽促的火災報警聲驚醒,定睛一看,原來家中著火了。
事實上,康維爾聽到的并非真的報警聲,而是他飼養(yǎng)的亞馬遜鸚鵡花生模仿警報器發(fā)出的尖叫聲。
激趣引入:鸚鵡天生就能模仿各種聲音嗎?你想知道這一行為是怎樣形成的嗎?讓我們一同走進今天的動物世界第四節(jié)動物的行為
學生認真聽新聞故事
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激發(fā)學習興趣。 通過這一新聞,迅速激起學生興趣,也會激起學生探究動物行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課題。
引導探究
層層推進
15分鐘展示目標:(課間板書在黑板上)
(1)區(qū)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
(3)了解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探究 動物的行為:
1、請同學們根據學習目標認真默讀學習課文,并用雙色筆把重點和難點進行圈劃。
溫馨提示:
請拿出你的雙色筆和練習本,還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會使你與眾不同,
你是最優(yōu)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檢測自學:完成《生物助學》自主學習目標123,并展示學習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圖片
(1)下列各圖片中展示的是動物的哪一種行為?
(2)上述動物行為對動物的生存有什么意義?
(3)你能總結出上述動物行為有什么共同點嗎?
總結:師生共同總結出先天性行為的概念及特點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組圖片
鸚鵡學舌
黑猩猩在沖浪
(1)你能總結出上述動物行為和第一組圖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點嗎?
(2)為什么鸚鵡能學舌而公雞就學不會呢?
總結:師生共同總結出學習行為的概念及特點
5、出示第三組圖片
(1)你能總結出上述動物行為有什么共同點嗎?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學》P77合作探究2讀標識標
認真默讀學習課文,并用雙色筆把重點和難點進行圈劃。
獨立完成自學指導目標123,有疑問可小組合作討論。
是后天學習得來的
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 而獲得的行為。
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具有明顯的組織, 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內部還存在明顯的等級。
目標板書在黑板副版上,可時刻提醒學生對照學習目標進行學習。
限時速讀,培養(yǎng)自學能力
通過第一次檢測,檢查自學效果,通過展示學習成果,促使所有學生能認真自學。
認識動物的繁殖行為、遷徙行為 、攻擊行為、取食行為、防御行為
通過識圖總結出先天性行為的概念及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初一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生物教案11-05
人教版初一上冊生物教案01-27
初中初一上冊生物教案06-10
初一生物上冊教案11-19
生物初一作文06-28
初一生物教案(精選15篇)12-04
初一生物教案(15篇)11-15
初一生物教案精選15篇12-01
人教版初一上冊生物教案5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