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
《寡人之于國也》課文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國也》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兜玫蓝嘀,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jié)構(gòu)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nèi)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jié)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結(jié)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安爨弴倍洌熬漭p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昂我?”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睆亩恢挥X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zhì)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耙詰(zhàn)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焉耳矣兇無如加好請?zhí)钊还募冉右纷呋蛑睙o于
五、作業(yè)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從應試角度出發(fā),似乎應注重文言字詞,而這樣的課會顯得較枯燥、而對學生而言,文言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字、詞、句、段、篇無不有待積累,有積累而后有比較、有感悟,而把這一切統(tǒng)一起來的方法便是誦讀。
《寡人之于國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語法簡單,學生很容易讀懂。因此,我把誦讀指導作為主線,采用思想串字詞的模式,在串講中突出重點字、詞句,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誦讀時間,從而達到基本成誦。最后通過作業(yè)的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為第二課堂的內(nèi)容做準備。在這堂課中,有一些閃光點:
1、課堂思路清晰,過渡銜接自然,重點突出,既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了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點。
2、誦讀指導詳細,學生朗讀文章的氣氛較濃厚,并通過閱讀引導學生貼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業(yè)設計巧妙,既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又讓學生對文言句式有較深的感悟。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導語有其可取之處,但所用時間過長。
2、如果學生事先沒有充分地預習課文,那么這節(jié)課將難以進行。
3、內(nèi)容安排較多,時間比較緊湊。
教學的方向: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確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和具體措施。再次是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論辯方法。
二、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1、本文詩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在課前就已經(jīng)反復朗讀幾近成誦,課堂上仍應該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我語言的節(jié)奏和文言語言特點以及文言語氣詞的語氣。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學生很容易讀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這里的“然而”并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連詞,而是“這樣卻”的意思,它是兩個詞。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幾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則幾乎是“矣”字,此兩者語氣不同,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也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認真體會。
2、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quán)、思考權(quán)、發(fā)言權(quán),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zhì)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具體教學中讓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理清作品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jié)合話題指導材料查找、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4、強調(diào)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讓學生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探究,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同時,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wǎng)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5、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論辯方法,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6、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知,要求學生通過自學來完成,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如小組解析疑難語句,對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結(jié)論雖不一定準確、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學生課外閱讀、搜集相關材料不夠,今后應多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上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今后應著重思考如何才能調(diào)動所有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jié)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與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體味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
抓詞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點,體味《黍離之悲》感情
【教學設想】努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對《揚州慢》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中國有一個城市被稱為“中國的月亮城”,因為這里的月亮最多情,這里的月光最溫柔,這里的月色最蒙朧,這個城市叫“揚州”。正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僅21歲的詞人經(jīng)過揚州時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滋味,這位詞人叫姜夔,之后寫下一首詞叫《揚州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別是一番滋味的詞。
二、解題及背景介紹
“慢”指慢曲,依曲調(diào)舒緩的慢曲填寫詞,一般比較長,同長調(diào)一樣在91字以上。本詞是作者21歲路經(jīng)揚州時有感而作的。揚州在唐代繁華興盛,是南北交通的樞紐,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揚州屢遭戰(zhàn)爭洗劫,終于被弄得殘破不堪。這首詞描繪了古城揚州的荒涼景象,指出了殘敗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對祖國前途的深切關心。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結(jié)合注釋,自由朗讀詞作。
2、師范讀
3、指導學生誦讀(字音、節(jié)奏、情感)。
四、具體研習
(一)研習序言
1、詞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內(nèi)容?
交待了詞作的時間(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見所聞?chuàng)P州景色(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的緣由(感慨今昔),其他詞人的評價(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2、詞前小序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寫作背景并為全詞奠定“黍離”之悲的感情基調(diào)。
3、提問:詞人在一個冬雪初霽的夜晚,獨自騎馬路過揚州,看到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聲音,產(chǎn)生了怎樣的情感?請先找出體現(xiàn)詞人情感的句子。
明確:愴然和感慨。
提問:詩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關的詞語。
明確:黍離之悲。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傷感之情。
。ǘ┭辛晝(nèi)容
1、提問:指定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詩人路過揚州時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確:蕎麥、江水、城池、月、紅藥、二十四橋
2、提問:詞人聽到了什么?
明確:號角聲
3、學生再自由朗讀詞作,品味語言。
。1)提問:如何理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明確: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毀壞的城池和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戰(zhàn)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僅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敵人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對當權(quán)者的控訴。那場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樹,每一個年輪就是每一塊傷疤,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痛只會越深越濃。
追問:這種情景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是由胡馬造成的,胡馬之所以能窺江而來,是因為宋朝的軟弱無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當權(quán)者的控訴。
。2)提問:“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確:“漸”字表明詞人佇立時間之久,陷入到一片悲涼之中,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而黃昏,又更加讓人惆悵。
“清”修飾“角”,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揚州的荒涼冷落。
“寒”不僅表明號角聲在寒氣中飄蕩,而且讓人內(nèi)心涌起一股寒流,讓人覺得心寒。
“空”字與“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處,表現(xiàn)城池的蕭條,呼應“廢池”。
而用一“都”字總括,更顯得凄涼。
。3)提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好在哪里?
明確:解答此題一定要聯(lián)系杜牧的原詩。
用杜牧詩,以原有的熱鬧繁華反襯現(xiàn)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橋仍舊,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經(jīng)的繁華已去。隨著水波的蕩漾,明月揉碎在蕩漾的水波之中,不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詩人那顆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僅水寒,連月也寒。用“無聲”來寫“月”,仿佛月曾經(jīng)會有聲,她仿佛曾經(jīng)也被二十四橋繁華熱鬧的景象被玉人的蕭聲所感染,但現(xiàn)如今看到揚州城衰敗殘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jīng)的繁華也見證了如今的`衰敗,與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日,夜深還過女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4)提問:“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難生”好在哪里?
明確:詞人在這里蕩開一筆,寫二十四橋邊的芍藥。設想來年春天紅藥蓬勃生長出來,開出絢麗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麗卻不知為誰而綻放。這種情景就更讓人傷感。詩中用物來表達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還有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
4、提問:在各個景物前加修飾詞,能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能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
明確:雜亂的蕎麥清寒的江水孤獨的二十四橋
無聲的冷月寂寞的芍藥凄清的號角
5、上面出現(xiàn)的意象都是冷色調(diào)的,渲染凄涼的氛圍,但詞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調(diào),描寫、繁華的詞,請找出來。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手法;
2、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豐富內(nèi)容;
3、描寫音樂的藝術(shù)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diào)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理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其詩語言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
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創(chuàng)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買花》《暮江吟》《長恨歌》《琵琶行》《觀游魚》《鳥》《賦得古原草送別》《問劉十九》《宮詞》
知識點:“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稱)
“劉白”(劉禹錫和白居易的并稱)
“元輕白俗”-- 蘇軾《祭柳子玉文》: “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二人在詩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詩過于強調(diào)通俗平易,元詩還流于輕佻yin靡.后人“學淺切于白居易,學yin靡于元稹”,故蘇軾譏之為“元輕白俗”。
白居易生平與創(chuàng)作:
時期 生活特點 詩歌特點
前期
(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 仕途一帆風順,始終抱著“為民請命”“兼濟天下”的宗旨。 以諷喻詩為主。代表作品為《賣炭翁》《秦中吟》,《新樂府》
后期
(即自貶江州司馬到死) 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揉和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來作"明哲保身"的法寶。悔恨"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 以閑適詩和感傷詩為主。感傷詩:《長恨歌》《琵琶行》
閑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2.解題
(1)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qū)別。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2)關于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diào)。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白居易另外還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長篇歌行體叫《長恨歌》。歌、行、引,本來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種名稱不同,其實并沒有嚴格區(qū)別。它們的音節(jié)和格律都比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這種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國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xiàn)實意義。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寄托了對自己遭貶的悒郁、憤懣之情!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致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如對琵琶聲的描寫),被歷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琵 琶 行 (原文)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諫官,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chuàng)作出這首傳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詞
賈(gǔ)人 荻(dí)花 管弦(xián)六幺(yāo)鈿(diàn)頭 嘔啞(ōuyā)嘲哳(zhāozhā)蝦(há)蟆陵
5.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誦錄音)
對照課本
6.課文詳解
(1)小序
思考:詩前小序有些什么內(nèi)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答: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diào)。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2)全文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部分:
A、第一部分:
第一詩段: 作者秋夜江邊送客忽聞琵琶聲。(詩的引子) :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第一層: 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起因、自然環(huán)境,全詩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的氣氛。在遠離京都的潯陽江邊送客,這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 )主人下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馬登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助興的音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第二層: 寫與客人餞別時的凄涼情景。沒有音樂助興,只能對飲悶酒,借酒澆愁,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一個"慘"字,直抒胸臆,真實表現(xiàn)了當時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以上這些描寫,為悲劇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場,創(chuàng)造了悲涼的氣氛。)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第三層: 概括寫出主客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的神往,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琵琶曲強大的吸引力量。這兩句,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郁到驚喜的一個轉(zhuǎn)折;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先聞其聲,后見其人。
B、第二部分:
第二詩段: 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情景,著重表現(xiàn)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琵琶聲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語欲遲(遲疑)。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層: 寫邀請琵琶女的經(jīng)過!皩ぁ薄皢枴薄耙啤薄疤怼薄盎亍薄伴_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夸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xiàn)了琵琶女此時矛盾復雜的心情。這中間有自慚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獻藝卻又拗不過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束縛下的猶疑和顧慮。準確描繪了琵琶女真切的個性,復雜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見其態(tài)。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 抑(低沉抑郁)聲聲思(悲),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隨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寫琵琶女的調(diào)弦、音調(diào)、感受、神態(tài),包含豐富的切身生活體驗,為下文彈奏有情作鋪墊,是情的根源。這里略寫,預示以后琵琶女自敘身世的一段敘述。)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寫指法,即演奏者對各種技法綜合的、熟練地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接著寫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對音樂展開大段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急雨”、“私語”的比喻對比在不同彈法下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音樂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盤的比喻來概括音樂的美。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滑”和“難”比喻聲音的特色,“滑”指流利暢通,像善于歌唱的黃鶯在花間鳴叫一樣流暢、悅耳;“難”指滯澀阻塞,就像人低聲哭泣,氣咽聲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難通。)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形容聲音越來越低沉,以至停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停止后,讓聽眾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暫時的寂靜無聲,比連續(xù)不斷的鏗鏘之聲更能撩撥人們的心弦,增加一層對比: 有聲無聲。)銀瓶乍(突然)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奔突而出)刀槍鳴。(比喻琴聲在沉咽、暫停后忽然又爆發(fā)出激越、雄壯的樂音,是全曲的最強音。)
曲終收撥當心(對著琵琶中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樂曲收束時的動作和聲音。 )
第二層:彈奏琵琶的過程,樂曲旋律的變化: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全詩描寫重點,最精彩的地方)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精煉的筆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悄無言" ,說明樂曲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它雖然結(jié)束了,但聽眾還是曲意未盡,仍然沉浸在動人的音樂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癡。這是一種間接描寫,更突出了音樂的魅力, 是畫龍點睛之筆。“秋月白”,把動態(tài)的音樂凝固在靜態(tài)的畫面里,曲終已經(jīng)收撥,樂聲已經(jīng)消逝,但人們的欣賞活動仍在繼續(xù)。眼前是江水茫茫,無邊無際,四周寥落,萬籟俱寂,中天一輪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輝。人們憑著詩意的想象,似乎感到這秋涼的夜色中彌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襯情”的典范。
第三層: 聽眾的反映。
C、第三部分:
第三詩段: 寫琵琶女自敘身世。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顯出莊重的臉色)。
第一層: 過渡句,琵琶女由彈奏結(jié)束到準備自敘時的動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五陵年少(京城富貴人家子弟)爭纏頭(送給歌女的錦帛),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銀篦(鑲著金花的銀釵)擊節(jié)(打拍子)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借代年月)等閑(平常)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容貌衰老)。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地名)買茶去。去來(離去!皝怼,助詞)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縱橫錯亂)。
第二層: 琵琶女自敘身世的話,敘說前后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運用對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輕美貌,對比后來的年長色衰;用昔日的紈绔子弟爭相追逐,對比后來的門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歡笑",對比后來的滿腹辛酸。
D、第四部分:
第四詩段:寫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F(xiàn)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溢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嗚。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ōuyā單調(diào)的樂聲)嘲哳(zhāozhā繁雜的聲音)難為聽。(著重表現(xiàn)詩人謫居江州后的凄涼生活和郁悶心情,先說無音樂,再說聽慣了傷感的啼鳴和山歌與村笛之難聽。一方面突出處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襯琵琶女演奏的優(yōu)美絕倫。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對琵琶女的贊揚與請求。)
E、第五部分:
第五詩段: 寫琵琶女重新彈奏,詩人為之淚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寫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包含了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詩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滿腔激情通過琵琶聲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無言"程度更深,表現(xiàn)大家對兩個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用設問句表現(xiàn)自己傷感程度之深,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突然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結(jié)構(gòu)與主旨歸納:
主旨小結(jié):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頗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鑒賞詩歌要準確而深入把握藝術(shù)形象。長篇敘事詩多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xiàn)主題。
《琵琶行》主要敘述了詩人與一飄泊江湖的長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聲和凄苦身世感動的故事。
通過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及淪落天涯的悲慘身世, 表現(xiàn)了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發(fā)了詩人謫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訴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摧殘。
7.藝術(shù)特色
A、寫作特點:
1、層次分明,故事完整。這是一篇敘事詩,從作者江頭送客聞琵琶聲、尋聲邀彈者相見寫起,接著寫琵琶女演奏、傾訴身世,最后寫作者觸發(fā)遷謫之感而收束全篇,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緊密。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jié)合。強烈的抒情氣氛貫徹始終,詩歌所敘之事本身飽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節(jié)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滲透著感情,使詩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無間。
3、刻畫細致,語言生動。人物的舉止神態(tài),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內(nèi)心活動也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了出來。如詩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話,寫得生動、形象、簡潔。
B、創(chuàng)作特色
a、音樂描寫特色:
這首詩是如何表現(xiàn)樂聲美妙的?
1、以聲喻聲,聲中有情,聲中有形。用一連串比喻(博喻)來描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不僅以讀者熟悉的'種種聲音來形容讀者比較生疏的琵琶聲,還使讀者在聞其聲的同時能見其形,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
2、直接妙語點睛,通過對樂聲的描寫評價來揭示樂曲的無窮含蘊。
3、通過聽者的反應間接表現(xiàn)樂聲的美妙,用景物烘托樂聲的感染力。
高超的音樂描寫:
運用比喻
寫音樂效果
演奏者的動作態(tài)度
運用擬聲詞
點撥音樂中的感情
描寫音樂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柔美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zhuǎn)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高亢
鐵騎突出刀槍鳴 --氣勢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小結(jié):
1、大量運用比喻;
2、正面描摹與側(cè)面烘托結(jié)合;
3、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4、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b、典型性歸納:
典型樂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次句描寫音樂的詩句堪稱絕唱。詩人通過通俗新穎、生動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喚起人們的想象,而且使讀者對樂聲有了更為具體的感受,可謂形象鮮明,韻味無窮;且樂聲的富于變化,使人覺得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們傾訴著滿腔的怨憤和哀愁。
典型境界: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系,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場合下,樂曲的暫時休止比連續(xù)不斷的演奏更能觸動人們的心弦,更易讓人受到感染。創(chuàng)造出了曲止情續(xù)、余意無窮的藝術(shù)境界。
典型氛圍: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無聲的環(huán)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余音饒梁,經(jīng)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chuàng)造的氛圍中。"悄無言"的寂靜,實則是充滿了感情的時刻,聽眾的忘情和如癡如醉的神情,從側(cè)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畫面,有著及其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和琵琶女雖然經(jīng)歷、地位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艱難處境,生活都同樣地飄零、凄涼、失意。詩人把對琵琶女的深摯同情、對自己被貶的滿腔幽怨以及對冷酷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為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
c、人物形象分析
1.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凄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強烈控訴。
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tài)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花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2.“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
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凄涼的寂寞生活。
知識點梳理(回顧全文)
1.主題內(nèi)容上:
一個是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huán)境下自然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伎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局限,成為后世飽經(jīng)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xiàn)實意義)
2.基礎知識:
A、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2、數(shù):
使快彈數(shù)曲(幾,表不確定的數(shù)目,數(shù)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數(shù)量,名詞)
3、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4、為:
因為長句(寫,創(chuàng)作,動詞wéi)
初為《霓裳》后《六幺》(彈奏,動詞wéi)
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wèi)
5、輕:
輕攏慢捻(輕輕,形容詞)
商人中立輕別離(輕視,動詞)
6、泣: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B、古今異義詞
因為:古:兩個詞,于是創(chuàng)作。今:表原因的連詞。
闌干:古:參差錯雜,縱橫散亂。今:用木、石、鋼材制成的攔擋物。
向前:古:從前、剛才。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gòu)成的兩個詞。
老大:古:年齡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顏色:古:神態(tài)、臉色。今:色彩。
C、文言句式
歌以贈之(賓語前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賓短語后置;于,向)
轉(zhuǎn)徙于江湖間(介賓短語后置;于,在)
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謂語)
使(之)快彈數(shù)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感斯(于)人言(省略句,于,被)
沉吟放撥插(于)弦中(省略句,于,在)
探究與思考
討論話題:
1、你喜歡《琵琶行》一詩中的哪些詩句?為什么?
2、你喜歡白居易其他詩篇中的哪些詩句?為什么?
3、唐代三大詩人,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的詩?為什么?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抓文本的關鍵句的方法提高學生理清結(jié)構(gòu)歸納主旨的閱讀能力;
2、使學生懂得記敘和議論等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對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3、借助本文的學習,使學生懂得科學與藝術(shù)是相通的,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4、初步體會到——造就一個杰出的科學家需要有廣闊而深邃的文化背景這一主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會和學習作者旁征博引,融敘述和議論于一體的寫作特色。
難點:1、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科學與藝術(shù)是相通的道理。
2、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思考科學與哲學的關系。(這個問題較難,視學生的具體可接受性加以分析、處理、落實,不必強求。)
【教學設想】
1、課前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完成有關愛因斯坦及其文中有關音樂家科學家的資料介紹,借助教學幻燈適當介紹愛因斯坦的杰出成就。
2、這是一篇富于科學、哲學、人文氣息的文字,在教學當中,我認為暫時還不宜與學生討論得過深——目前的廣大學生具備較為完備的人文底蘊和氣質(zhì)的還不是很多,從身心角度看,應該還較為關注名人“軼事”;那么,從實際出發(fā),文章是如何來描述這一大批名人“軼事”的?傳遞給學生的又是些怎樣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念、高尚的審美情趣、遠大的報國之志……眼下學習此類文本的重中之重,當從文本出發(fā),把握文本的基本特點是上策。
3、課前預習課文,初步熟悉文本內(nèi)容。
課前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完成有關愛因斯坦及其文中有關科學家的資料介紹,課上采用展示、獨立思考、討論、師生共同探討等方式,使學生學會抓關鍵句理思路,歸納主旨。從而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課下推薦閱讀相關資料拓展閱讀。
【教學準備】
課前自主分組活動:(提前一周布置)
1、查找有關愛因斯坦科學上的成就,并制作簡單PPT課件。
2、查找關于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相關材料并制作簡單PPT課件,播放文中提到的音樂。
3、查找文本中涉及的相關的幾位科學家的材料并制作簡單PPT課件。
4、印發(fā)關于作者的資料《我是北大留級生》和寫作背景。
課后,教師推薦閱讀材料(可印發(fā))《科學是美麗的》、《兩條相交的平行線》、
《愛因斯坦與藝術(shù)世界》課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社科類文章,篇幅較多,閱讀難度不是很大,可以作為閱讀訓練文章,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快速準確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詞語,句子,理解文章的.語文,尤其是通過對一些關鍵性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謀篇的特點。
我將此文的授課環(huán)節(jié)設計為三個部分:導語引入,文本解讀,課后討論,時間為一課時。從整體上看,導入部分較好,簡單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體。內(nèi)容理解上,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疏通文意,體會文章篇章結(jié)構(gòu)安排的特點。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比較迅速而準確地提取出關鍵信息。這老是在向高考逐步靠攏。整節(jié)課程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的。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1、閱讀時間不夠,少部分學生沒有看懂文章,思考時間過長,導致信息篩選錯誤。2、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jié)課前面在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于后面的討論題目沒有充分展開,前松后緊。3、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應注意有序性,我在介紹貝多芬和巴赫等人時,放映幻燈片占用了一定時間,可將此部分內(nèi)容放在課前或課后介紹,而且中間插入此內(nèi)容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斷層。4、應更深入挖掘文本,尤其注意那些沒有明顯語言標志的句間關系,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頭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nèi)容更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同時,通過學習和總結(jié),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愛因斯坦與藝術(shù)世界》練習題
一、基礎演練
1、請你為下面加點字注音。
鑫( )陀( )倫理( )愴然( )
深邃( )扣人心弦( )無動于衷( )
2、請你查閱工具書,結(jié)合文意解釋下面詞語。
扣人心弦:
意味深長:
不可言傳:
全神貫注:
二、閱讀理解
1、文章從愛因斯坦回顧往事時的一句話寫起,有什么好處?
2、愛因斯坦高度評價作為藝術(shù)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3、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和藝術(shù)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4、支撐愛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樣的啟發(fā)?
5、從最后一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道理?
6、愛因斯坦與藝術(shù)的密切關系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7、談談你對下面四句話的理解。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準確、生動
2、培養(yǎng)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把抽象內(nèi)容說得具體生動的技巧
2、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與生動美
教學方法:
討論游戲法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下面是則真實故事,乾隆五十年舉行“千叟宴”,有3900多位老人參加,其中最老的一位多大年紀?芽有副數(shù)學對聯(lián)請你運算,“花甲重逢,還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60年為一“花甲”,杜甫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上聯(lián)可列算式為:
60×2+3×7=141;下聯(lián)列式為:70×2+1=141。這位老壽星竟有141歲?
——誰說數(shù)學枯燥無味?數(shù)字天地充滿了詩情畫意,有待我們?nèi)グl(fā)掘。
二、整體把握
三、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性與生動美:
(采用搶答的形式,從文中摘錄出8道問題,主要圍繞說明文體的準確性特點。)
是非大考場:
1、自然數(shù)的實物原型是十個手指。(自然數(shù)的實物原型可能是十個手指。)
2、負數(shù)概念的形成與人類早期的商業(yè)借貸活動有關。(負數(shù)概念的形成恐怕與人類早期的商業(yè)借貸活動有關。)
明確:注意修飾限定詞的功用
“可能”與“恐怕”都是作者一種合理性的猜測,并非已經(jīng)有了科學的依據(jù),所以“可能”與“恐怕”不可以刪去,唯有如此,才能體現(xiàn)作者用語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3、虛數(shù)和虛數(shù)軸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并沒有實際的原型。
4、整數(shù)、分數(shù)填滿了整個實數(shù)軸。
明確:注意信息提煉的完整性(不能以偏概全)
5、整數(shù)包括正數(shù)、負數(shù)和零(概念有交叉)
6、(實數(shù)范圍內(nèi))無法用整數(shù)或者分數(shù)表示的數(shù)稱為無理數(shù)(概念限定范圍不明)
明確:注意概念表述的明確性
7、圓周率是無理數(shù),無理數(shù)就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shù)。(圓周率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shù);像圓周率那樣的數(shù)是無理數(shù)——可以順推。)
8、所有分數(shù)都可以化為小數(shù),因而所有小數(shù)都可以化為分數(shù)。(不可逆推)
明確:注意邏輯推導的合理性
三、討論
1、說明順序研究
(1)、說明文的順序一般有幾種?
明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2)、本文是什么順序?有何好處?
明確:邏輯順序。(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
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符合一般讀者的科學水平。
科學小品
準確生動
2、體會語言的生動美:
(1)、從文中摘錄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明確:
(一)、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
舉例子:如用圓周率來說明無理數(shù)的特點—“包含著無限的信息”
作比較:北京圖書館的藏書和圓周率比較,說明圓周率包含無限信息.
引用:文中引用兩首小詩.
(二)、多種表達方式:
描寫:加入了分數(shù)和無理數(shù)以后,數(shù)學王國更擴大了,在零這位國王兩邊雁翅般排開的陣容就更加威武雄壯了.
抒情:誰說數(shù)學枯燥無味?數(shù)學天地充滿了詩情畫意,有待我們?nèi)グl(fā)掘.
(三)、品味語言
1)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例如:負數(shù)和正數(shù)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開,零居中央,頗有王者氣象.
2)化用:道是無理卻有情
(劉禹錫)道是無晴卻有晴
此率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此恨綿綿無絕期
3)引用:文中引用兩首小詩.前者用詩來詠圓周率,既貼切又文采斐然,使人感到意趣盎然.后者既突出了零的特點,又贊揚了像零一樣雖然清貧卻樂于助人的人.
四、作業(yè)
1、數(shù)由自然數(shù)發(fā)展到復數(shù)說明了什么問題?(討論)(從原文找)
2、篩選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本文段的說明對象是,說明內(nèi)容是。
3.劃出文段中你認為重要的修飾限定詞,體會它的功用。
4.總結(jié)文段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并分析其效果。
《說數(shù)》原文閱讀
自然數(shù)1、2、3……是數(shù)學之起點,其他所有的數(shù)都是從自然數(shù)衍生出來的。自然數(shù)的實物原型可能是十個手指,否則我們不會采用十進位制。
自然數(shù)均為正數(shù),負數(shù)之引入解決了小數(shù)不能減大數(shù)的.困難,例如1—2=—1。負數(shù)也是有原型的,欠債不就是負資產(chǎn)嗎?所以負數(shù)概念的形成恐怕與人類早期的商業(yè)借貸活動有關。
零是數(shù)學史上的一大發(fā)明,其意義非同小可。首先,零代表“無”,沒有“無”何來“有”?因此零是一切數(shù)之基礎。其次,沒有零就沒有進位制,沒有進位制就難以表示大數(shù),數(shù)學就走不了多遠。零的特點還表現(xiàn)在其運算功能上,任何數(shù)加減零,其值不變;任何數(shù)乘以零,得零;任何非零數(shù)除以零,得無限大;零除以零,得任何數(shù)。零的原型是什么?是“一無所有”還是“四大皆空”?
零和自然數(shù)以及帶負號的自然數(shù)統(tǒng)稱為整數(shù)。以零為中心,將所有的整數(shù)從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用一根水平直線將它們連起來,這就是“數(shù)軸”。每個整數(shù)對應于數(shù)軸上的一個點,這些點以等距離互相分開。你看!負數(shù)和正數(shù)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開,零據(jù)中央,頗有王者氣象。
分數(shù)的引入解決了不能整除的困難,例如1÷3=1/3。分數(shù)當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平分一個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
數(shù)軸上相鄰兩個整數(shù)之間可以插入無限多個分數(shù)以填充數(shù)軸上的空白,數(shù)學家一度認為這下子總算把整個數(shù)軸填滿了。換句話說,所有的數(shù)都已被發(fā)現(xiàn)了。其實不然?有些數(shù)就根本無法以整數(shù)或分數(shù)來表示,最著名的就是圓周率,分數(shù)只能表示其近似值而非準確值。人們將分數(shù)化為十進位小數(shù)以后,發(fā)現(xiàn)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限位小數(shù)。便如1/2=0.5;另一種是無限循環(huán)小數(shù),例如1/3=0.33333…兩者雖貌似不同,但都包含有限的信息,因為循環(huán)部分只是重復原有的,并不包含新的信息。圓周率則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環(huán),也無終結(jié),所以包含著無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圖書館里浩如煙海的藏書所包含的信息雖然極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圓周率卻包含著無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驚嘆!數(shù)學家將像圓周率那樣無法用整數(shù)或分數(shù)表示的數(shù)秒為“無理數(shù)”,無理者,不講道理也!不知道為什么圓周率背了這么個惡名?我曾寫過一首題為《圓周率》的小詩為之抱屈,不妨引其中最后一段以博讀者一粲:
……
像一篇讀不完的長詩
既不循環(huán)也不枯竭
無窮無盡永葆常新
數(shù)學家稱之為無理數(shù)
詩人贊之為有情人
道是無理卻有情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率綿綿無絕期
自從祖沖之算出圓周率的數(shù)值介于“約率”22/7和“密度”355/113之間以來,一直有人在計算圓周率的更精確數(shù)值,最近利用電腦算到了小數(shù)點后兩百多萬位!但比起“此率綿綿無絕期”來,連滄海一粟也不如。就算用最快的超級電腦不停地算下去,一直算到地老天荒,也無法窮盡!此外還有人利用電腦將已算出的圓周率數(shù)值化為二進位數(shù)列后,對之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它像隨機數(shù)那樣具有最大的不確定性。圓周率本是圓周與直徑之完全確定的比值,但它產(chǎn)生的無窮數(shù)列卻具有最大的不確定性,我們不能不為大自然的神奇奧妙而感到驚訝和震憾。
加入了分數(shù)和無理數(shù)以后,數(shù)學王國更擴大了,在零這位國王兩邊雁翅排開的陣容就更加威武雄壯了。
有了無理數(shù)以后,原來的整數(shù)和分數(shù)統(tǒng)稱為有理數(shù)。對數(shù)的尋求是否到此為止呢?數(shù)學家并不滿足,繼續(xù)孜孜以求,尋找尚未發(fā)現(xiàn)的新數(shù),果然被他們找到了。發(fā)現(xiàn)的契機是研究一些數(shù)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是2(2×2=4),這是早就知道的正整數(shù),不足為奇;2的平方根是一個無理數(shù),和圓周率類似,也不新鮮!1的平方根是什么?這可不好辦!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號規(guī)則是:正正得正,負負得正,任何數(shù)的平方均為正數(shù),據(jù)此—1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東西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這就是科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數(shù)學家為此創(chuàng)造了“虛數(shù)”,以符號i表示之,并規(guī)定i的平方為—1,—1的平方根當然就是i了。這樣一來負數(shù)開平方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例如—4的平方根就等2i,即2乘以i。
引人虛數(shù)固然解決了負數(shù)開平方的難題,但也帶來了另一個困難——虛數(shù)在數(shù)軸上沒處擺。這迫使數(shù)學家創(chuàng)造出一根“虛數(shù)軸”,使之與改稱為“實數(shù)軸”的原來之數(shù)軸相垂直。由虛、實兩根數(shù)軸組成的平面稱為“復平面”。實軸上的點是實數(shù),虛軸上的點是虛數(shù)。復平面上其余的點就是“復數(shù)”,它包含實數(shù)及虛數(shù)兩個部分。零就是實軸與虛軸的交點,是整個復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從實數(shù)軸上的“雁翅排開”,發(fā)展到復平面上的“眾星捧月”,無論數(shù)的概念怎樣擴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終不變。難怪最近在網(wǎng)絡上評選一千年來最重要的發(fā)明時,零也在被提名之列。我有一首小詩單詠零:
零贊
你自己一無所有
卻成十倍地賜予別人
難怪你這樣美
像中秋夜的一輪明月
誰說數(shù)學枯燥無味?數(shù)學天地充滿了詩情畫意,有待我們?nèi)グl(fā)掘。
虛數(shù)和復數(shù)有沒有實際的原型呢?乍看似乎“虛”無飄渺,“復”雜得很。其實虛數(shù)和復數(shù)都有原型;電工學中利用復數(shù)表示交流電,虛數(shù)代表虛功,使得電工學計算大為簡化。如果說在電工學中引入復數(shù)只是為了計算方便,不用它也行,不過麻煩一點而已。那就請看量子力學: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shù)必須以復數(shù)表示,這不是簡化計算的問題,而是反映了微觀粒子本性的實質(zhì)問題;換言之,微觀世界深層次的自然規(guī)律要求復數(shù)。誰說數(shù)學太抽象?即使抽象如復數(shù),其應用也實際得很呢。
從自然數(shù)到負數(shù)和零,再到分數(shù)、無理數(shù)和復數(shù),數(shù)的發(fā)展史是否還有更新的篇章?我們且拭目以待。
《說數(shù)》同步練習
一、積累與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骨骼(gé)棲(qī)居嚙齒(niè)衍生(yán)
B.契機(qì)數(shù)軸(zhú)對應(yìng)空白(kòng)
C.一粲(cān)驚訝(yà)難題(nán)藏書(cáng)
D.賜予(cì)撥弄(nong)弄(lòng)堂畜(xù)牧
2.下列詞語中有沒錯別字的一項是()
A.抱曲雁翅排開不可逆轉(zhuǎn)浩如煙海
B.借貸屈指可數(shù)枯燥無味虛無縹緲
C.原型浩如煙海滄海一栗永葆常新
D.震撼試目以待地老天荒孜孜以求
3.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的使用不準確一項是()
A.數(shù)學家為此創(chuàng)造了“虛數(shù)”,這樣一來負數(shù)開平方的難題就迎刃而解。
B.從實數(shù)軸上的“雁翅排開”,發(fā)展到復平面上的“烘云托月”,無論數(shù)的概念怎樣擴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終不變。
C.虛數(shù)和復數(shù)有沒有實際的原型呢?乍看似乎“虛”無飄渺,“復”雜得很,其實虛數(shù)和復數(shù)都有原型。
D.從自然數(shù)到負數(shù)和零,再到分數(shù)、無理數(shù)和復數(shù),數(shù)的發(fā)展史是否還有更新的篇章?我們且拭目以待。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以“春意”為核心,引導學生讀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兩類人的特點,了解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及以點帶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環(huán)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學定教,以問帶疑,還原情境,引導學生讀懂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下作者選定這些人物和場景來表現(xiàn)的用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從學生預習時對蕭紅的了解情況引入,消除學生對教師、文本的陌生感,創(chuàng)設情境。再以霍建起導演的電影《蕭紅》公映,這位遠離人們七十年的作家又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并引起熱議這一話題,拉近學生與作家的距離。
2.教師范讀全文,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學生帶進文章的情境。讓學生在聽朗讀時進一步熟悉課文,同時結(jié)合預習和聽讀感受提煉概括文意。
問:文章圍繞“春意掛上了樹梢”,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哪些人的不同活動?
學生概括,其他學生補充完善,教師提示和鼓勵。(描寫了三月哈爾濱不同人物的生活場景,揭示了20世紀30年代日偽時期東北地區(qū)中下層人民悲苦凄涼的生活現(xiàn)狀。)
二、問題梳理
概述預習時學生所提問題,投影展示學生問題較為集中的幾類:
1.題為“春意”,為什么文中卻多次描寫命運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溫暖的題目,為什么讀來卻有苦澀凄涼的情感?
2.為何寫不同類型的人的活動?為什么反復寫到中國人與外國人?如何理解汪林這一人物形象及寫她的作用?
3.作者蕭紅寫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態(tài)度;
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兩次出現(xiàn)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文題及開頭給人暖意,寫了怎樣的“暖”?
學生關于文題的問題:文題為“春意”,但文章讀來苦澀,入眼卻又感覺暖意。如何表現(xiàn)的?
(1)三月的哈爾濱有怎樣的暖意?
、倥L如輕紗一般浮動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躥著芽;③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進去。
學生品讀,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品讀:“輕紗”,比喻,通感,化抽象為形象,傳神地寫出了春風吹拂的輕柔愜意;“躥”,用詞精妙,富于動感,形象地寫出了新綠的生長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寫出了春風吹拂時人身心沉醉愜意之感。
(2)人們感覺到暖意了沒有?
有所體現(xiàn):脫去冬裝;逛街;曬太陽;
“陷進去”:令人沉醉,如夢如謎,有生命力——春在歌唱……
2.題為“春意”,為什么卻寫了不少人的'活動?又為什么多次描寫命運悲苦的人?
(1)怎么寫人的活動的?(從白天到黑夜切換場景寫哈爾濱人的活動。)
(2)具體寫了什么活動?(兩類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描繪處于“冬”“春”季節(jié)、兩重世界的人們——哀哭的弱勢群體、歡快的外國人,這樣概括是否恰當?
幸福者(汪林們、外國人),沉醉在春意里,四季快樂;不幸者,被遺忘遺棄在寒冬里,四季哀哭。
(3)題為“春意”,為何寫人的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文本看寫法:通過人的活動和感受,從側(cè)面來具體表現(xiàn)春意,突出對比,鮮明表現(xiàn)了底層人民的辛酸痛苦,揭示世道不公,突出主旨。
A.寫人對春意的感受。一半人感受并享受春意,另一半人被遺忘在寒冬里。
B.自然春意悄然而至,人間卻冰火兩重天。
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春意為什么只是“掛上樹梢”?(對比:春意飄浮在樹梢,底層的人們無法感受到;春意只是自然的春意,人間沒有真正的春意。)
3.對汪林這一形象,學生較感興趣,恰可作為一個拓展課堂深度的契機,促進課堂智慧的生成。
(1)三遇汪林:
、僖泊餍⊙孛;轉(zhuǎn)過“商市街”;②吸著煙卷;又換了淡綠色的衣服;腋下夾著一封信,大概又是情書(煙卷,細節(jié)描寫);③混在鬈發(fā)的人之間,也用俄國話和他們笑了一陣,在快樂的人群里。
學生概括,其他學生補充:汪林是個衣食無憂、生活閑逸無聊、享受快樂的小姐;平時與洋人相融,生活方式受洋人影響。
(2)為什么要寫汪林這個人物?注意上面幾個句子中的“也”“又”“也”等詞語。
汪林代表了這樣一類人:雖沒有做什么壞事,但是對于亡國之痛,他們麻木不仁;對于身邊的哀哭疾苦,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種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觀描述中隱含批判諷刺(或否定)。
4.中國人與外國人。
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混在這些鬈發(fā)人中間,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討論,把握時代背景。
上世紀三十年代偽滿時期的哈爾濱是一個畸形繁榮的城市,是一個病態(tài)的滿目瘡痍的社會。
它快樂,瘋狂,充滿異邦的音樂,滿街都是鬈發(fā)的外國人;
它寂寞,哀哭,完全在風雪里,墻根轉(zhuǎn)角都發(fā)現(xiàn)著不幸者。
繁華的商市街、中央大街,是少數(shù)富人們和外國人的天堂,卻是底層不幸者的地獄。(同樣運用對比)
5.為什么題目溫暖而詩意,讀來卻頗多苦澀凄涼?朗讀,比較異同:
(1)“三月花還沒有開,人們嗅不到花香!薄叭拢ㄟ沒有,人們嗅不到花香!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兩句的同中之異。自然界有冬春變化,春意已至,人間有冷暖不公,春意何在!第二句多一個停頓,也就多了一份苦澀與沉重,作家筆端流露出一種悲憫與反思。
(2)抓住最能體現(xiàn)出春意的“樹芽”“小題大做”,引導學生抓住細節(jié)深入研讀文本,品味作家“以暖寫冷”的手法。
6.關注散文背后的那個“我”。
討論:“我”可視為線索人物,全文通過“我”的見聞感受串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場景和人物活動。注意“我”的見聞感受發(fā)生的變化——由“醉人的春意”到人間的殘忍、苦澀、沉重、悲涼。
由第8段入手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世界上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著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趕早把他們消滅掉,免得在春天他們會唱這樣難聽的歌!
師生討論,明確:憤激之辭,看似冷酷無情,實質(zhì)上飽含對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憤世嫉俗的味道,隱含對造成這種不公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不平。
溫故知新:魯迅《祝!分蓄愃频膬(nèi)容。
知人論世:關于“我”——蕭紅背叛家庭拋棄富貴,懷著理想之夢來到哈爾濱;歷經(jīng)苦難與蕭軍結(jié)合,租住在商市街25號半地下的偏棚;其文集《商市街》就寫當時貧窮、饑餓、動蕩的時局和他們的生活。
哈爾濱以滿目瘡痍的冷酷現(xiàn)實粉碎了春之夢,蕭紅在《商市街》里曾說,“只要滿洲國存在一天,我們是不能來這塊土地的”……
7.結(jié)尾的藝術(shù)
變化結(jié)尾內(nèi)容,朗讀,比較表達異同:(1)去掉“快樂的人們,不問四季總是快樂”;(2)去掉“哀哭的人們,不問四季也總是哀哭”;(3)變化“快樂”和“哀哭”的順序。
師生討論,總結(jié):題目以“春意”起,結(jié)尾以“哀哭”終。題暖文冷,當春意掛滿了樹梢,那些沉淪在寒冬里掙扎哀哭的不幸者更讓作者深受觸動,字里行間都流露出現(xiàn)實社會的苦澀和沉重、冷酷和悲涼。
作者用以暖寫冷、以樂寫悲的手法來表達對這個畸形繁榮的城市的悲憤不平,表達對生活在底層社會的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憫。先揚后抑,反向立意,題目與主旨矛盾,匠心獨運地收到一種反諷效果。
四、課后作業(yè)
(1)推薦閱讀:關外那片黑土地——《商市街》《呼蘭河傳》;
(2)鑒賞寫作:請另擇一段突出運用對比手法的文學作品內(nèi)容作賞析。(例:唐詩《燕歌行》“戰(zhàn)士”與“漢將”;《紅樓夢》“焚稿”與“良緣”;江蘇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劉半農(nóng)《相隔一層紙》“屋里”與“屋外”……)
【教后反思】
一堂語文課不能解答所有問題,課后我就這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促進提升學生的發(fā)問能力。學生在接觸一個陌生文本時所產(chǎn)生的閱讀體悟可能是令教師驚異的。指導預習的時候教師既要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閱讀潛能,又要能夠挖掘他們的這種潛能。激發(fā)學生的發(fā)問能力,提升學生的發(fā)問水平,應該是教師重要的“教”的能力。
二、“以學定教”,不等同于“以學代教”。帶著思考去閱讀,學生所提的問題深廣度各不相同,解決問題則需要教師的組織和指導,而不能未經(jīng)思考和整理原樣呈現(xiàn),散亂無章。教師要注意對價值含量高的問題積極引導,枝節(jié)的問題、含金量較低的問題,可以簡化、淡化處理,也可存疑作課后討論,延伸思考。
三、對課堂“意外”的點化能力。課堂生成的問題,總有不在預設之中的,出現(xiàn)意外的情形,無論好壞,教師要有“點化”之功,要及時捕捉、點評,促使它釋放最大的光亮,也許就光照課堂;有的問題貌似沒有什么價值,卻可能會成為一個契機,教師的轉(zhuǎn)化能力就很重要;如出現(xiàn)不和諧音符,也須體現(xiàn)教學機智,巧妙化解。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強化誦讀,加強積累,背誦精彩章節(jié)。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手法及其藝術(shù)性。
3.欣賞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jié),欣賞人物對話和人物形象。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鑒賞,熟讀成誦。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詩作體察漢代貴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xiàn)實,感受焦劉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重點、難點
理解字詞,疏通詩句,理清本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jié),把握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
●解決辦法
1.誦讀理解,疏通詩句。
2.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
3.通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詩的主旨。
4.按要求背誦7節(jié)詩。
●學生活動
1.讓學生誦讀理解,疏通詩句,把握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
2.設置討論題,分析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把握詩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有一首與《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的詩歌,題目叫《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jīng)過。故事發(fā)生在漢末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
二、誦讀感知
誦讀: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jié)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節(jié)奏按意群劃分。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釋、字典等疏通詩句。
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運用
、趴埃撼惺艿昧恕(不堪一擊)
、仆剑喊装椎,空地。(徒有虛名)
、强蓱z:可愛。(楚楚可憐)
、燃娂嫞毫鑱y。(頭緒紛紜,眾說紛紜)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樣子。(樹木葳蕤)
、世w纖xiān:形容細長。(十指纖纖)
⑺念:記掛。(念念不忘)
、虆s:退出來。(望而卻步)
⑼區(qū)區(qū):愚拙(何乃太區(qū)區(qū));真情摯意(感君區(qū)區(qū)懷),F(xiàn)在多指數(shù)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
⑽依依:戀戀不舍。(依依惜別)
、像厚粂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辛睿好篮;敬辭。(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阎x:A辭別;B告訴;C道歉;D感謝;E推辭,F(xiàn)衰亡,凋落(阿母謝媒人,多謝后世人,謝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及時相遣歸,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右姡篈看見,會見,拜見;B同“現(xiàn)”;C表示被動,被,受;D副詞,放在動詞前指動作對象。(相見常日稀,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府吏見叮嚀)。
、詯漜hàng然:失意,不如意。(悵然若失,悵然而返)
⒄否pǐ泰:壞運氣,好運氣。(否極泰來)
、忠獃āo:邀。(要功,要買)
、捉j繹:接連不斷。(絡繹不絕)
、仃錴ī:贈送。(赍賞)
(21)躑躅zhízhú:緩緩地走或徘徊。(躑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還必相迎取。明日來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淚應聲落,泣涕零如雨)(枯葉凋零)
(3)訂正文中注釋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應讀pián,不讀biàn。
四、把握情節(jié)發(fā)展與結(jié)構(gòu)
全詩除“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外,按情節(jié)發(fā)展,可分為5個部分:
1.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2.發(fā)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fā)誓要再接蘭芝回來。這部分寫三項內(nèi)容。
、購摹案舻寐勚钡健吧魑疬`吾語”,寫仲卿向母親求情,遭到訓斥,只好說服蘭芝回娘家,還抱著重新團聚的'幻想。
、趶摹靶聥D謂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寫蘭芝的個性、神態(tài)和動作,顯出她堅決、鎮(zhèn)靜,忍住內(nèi)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別。
、蹚摹案赳R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3.發(fā)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家后的遭遇。這部分情節(jié)比較復雜,寫三項內(nèi)容。
、倌赣H開始不諒解女兒,經(jīng)過女兒敘述,終于體諒女兒的處境。
、诘牵绺鐖詻Q不答應。他完全以勢利眼光看問題,毫無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蹖懜覟榛槭碌匿亸。
4.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為全詩的高潮。
5.結(jié)尾(從“兩家求合葬”到結(jié)尾),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五、總結(jié)、擴展
《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可見它又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樂府詩起于漢武帝時,屬古體詩的一種,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qū)別。后世將魏晉至唐可以人樂的詩歌和后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統(tǒng)稱樂府。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由于樂府詩是來源于各地的歌謠,而這些歌謠又都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所以,內(nèi)容的社會性和形式的敘事性就成了樂府詩的顯著特點。如《孔雀東南飛》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父母不應干涉兒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寫羅敷嚴辭拒絕太守的調(diào)戲,就反映了官占民女為妾的事實。可見,漢樂府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是從民間產(chǎn)生或受民間文學影響而產(chǎn)生的藝術(shù)碩果,它繼承和發(fā)展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也繼承和發(fā)展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如本詩取自真人真事,敘述描寫具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手法,而詩尾以鴛鴦雙飛作結(jié),通過美麗的幻想形式,表現(xiàn)了仲卿夫婦爭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戰(zhàn)勝的意志,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感。
六、布置作業(yè)
1.請結(jié)合詩句回答:劉蘭芝為什么要自請回去?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從中可以看出劉蘭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當時封建社會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摯情感表現(xiàn)在哪里?請在詩中找出并加以體會。
3.焦仲卿是個怎樣的人?你喜愛這個角色嗎?
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攬】攬裙脫絲履 又申之以攬茝
【適】始適還家門 處分適兄意 適得府君書
【相】久久莫相忘 及時相遣歸 兒已薄祿相
【幸】幸復得此婦 幸可廣問訊 不幸短命死矣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謝】謝家事夫婿 阿母謝媒人 多謝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附:板書設計
東雀東南飛
起興 (第1節(jié)) 營造悲劇氛圍
開端 (第2節(jié)) 蘭芝被遣
發(fā)展 (第3—12節(jié)) 夫妻誓別
發(fā)展 (第13—21節(jié)) 蘭芝抗婚
高潮 (第22—31節(jié)) 雙雙殉情
尾聲 (第32節(jié)) 告誡后人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過作品初步了解其風格。
2、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語言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教學重點:
鑒賞詞的意境美,體味詞中蘊涵著的別樣愁情。
教學過程:
一、歌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是盲人阿炳通過如怨如慕的二胡聲來演繹人世間的悲涼,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滿坎坷的一生,傾訴著在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這是用音樂傳達給我們悲愁的經(jīng)典。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被譽為天下第一悲情詞的《聲聲慢》,感受李清照是如何借助文字來傳達她的人生、她的血淚。
二、朗誦入境。
1、先齊聲輕誦全詞。讀了之后,能否用一句詞來概括你的初讀感受?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讀這句詞,應把感情重心放在哪個字上?“愁”———再讀。)
這次第,次第是什么意思?情形?
那是怎樣的情形,浸滿了愁緒?
我們來聽朗讀,聽的時候,將心浸到詞中去,試著在腦海里浮現(xiàn)詞中所描述的,一幅幅畫面,一幅幅情形。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嘗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xiàn)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jīng)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著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著長腔,講著一堆枯燥、乏味、單調(diào)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并翻譯前兩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jié)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jīng)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jīng)過凝結(jié)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說明經(jīng)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zhì)。第一句已發(fā)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么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那么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么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fā)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么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復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為然也。并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jīng)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于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zhuǎn)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裕怪蚝玫姆矫姘l(fā)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jīng)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nèi)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ㄈ├首x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diào)的是什么?(答:學習。)后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并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為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借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導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據(jù)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導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里的氣候條件就發(fā)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zhì)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闭f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是什么。(生答:學習要善于積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讀書筆記,成語,名言警句等的積累是一種量變過程,伴著積累,伴著成長,氣質(zhì)就發(fā)生了變化,是質(zhì)變過程。)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yōu)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為了活躍氣氛,更易于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保ㄉe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么呢,請看最后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后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托”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并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jié)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nèi)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采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后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yǎng),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nèi)说拿\。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yè)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用多媒體)
勸學
《荀子》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板書設計1
板書設計2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0
[學習目標]
一、結(jié)合時代背景與關于老子的傳說、記載,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辯證思想。
二、通過精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與成語。
三、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設想]
一、以逐段講解為基礎,啟發(fā)思維,引導學生一起參與課堂討論。
二、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介紹春秋時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講解前三節(jié),并就有關思想進行討論。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時代背景及作者簡介(同學介紹,老師補充)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周室東遷以后,奴隸制社會逐漸動搖。到了春秋戰(zhàn)國之交,社會各個階級都在轉(zhuǎn)化,新興地主階級逐漸代替了奴隸主貴族階級。在這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產(chǎn)生了新型的士,其來源很復雜,屬于中間階層,在統(tǒng)治階級的最下層,同人民比較接近。士的地位雖低,卻大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他們中間有的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有的則是政治、軍事的杰出人才。在學術(shù)流派上表現(xiàn)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農(nóng)家、縱橫家等。當時諸侯無不禮賢下士,延攬如恐不及。士這個階層極為活躍,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軻、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農(nóng)家的許行、陳相,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是在這一社會變革中先后以學者或政論家面貌出現(xiàn)于政治舞臺的。他們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代表各自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出發(fā),對政治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和主張,并且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就是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代諸子散文蓬勃發(fā)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爭鳴,對活躍我國學術(shù)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學術(shù)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它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前進,對我古代文化的繁榮昌盛從各個方面都作過重要貢獻。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將整個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jīng)學時代:自春秋迄漢初,為子學時代;漢武帝時期起,到康有為、譚嗣同為止的時代稱為經(jīng)學時代。子學時代的特點是建造,經(jīng)學時代的特點是闡述。先秦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價值外,也對后世具有巨大的啟發(fā)作用。
(二)老子的傳說與簡介
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據(jù)說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圖書的官,當時的圖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檔案),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他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經(jīng)》五千言,但經(jīng)考證是后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后的人根據(jù)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人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gòu)筑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神化傳說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于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也!笨鬃佑謫枴叭柿x”,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庇终f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對儒學理論進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韃伐與批判?鬃幽瑹o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于龍,乘云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jié)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講解課文前三節(ji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斯:則,就。惡:丑,長得難看。已:表示確定語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形:在比較和對照中顯現(xiàn)出來。盈:呈現(xiàn)。
美與惡,有和無,難和易,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相對的概念,這節(jié)選文意在說明事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到處顯示著這個道理,譬如動與靜,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物理學中談到運動,都會先假定一個相對靜止的參照物。假如沒有靜止,運動也就無從談起。再推而廣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著一個對立面。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著相反的動向,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客觀規(guī)律總是驅(qū)使著事物向它的對立面轉(zhuǎn)化,雖然細微但卻綿延不絕地持續(xù)著。
討論:事物有以上說的運動趨勢,請結(jié)合生活實例討論:我們在看待世界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以紀律和自由這對概念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擇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會侵害別人的利益,影響別人的自由,而別人為了得到自由,也會侵害你的自由,整個群體就會成為一團混亂。所以,為了得到自由,群體就需要自由的對立面——紀律。遵守紀律就意味著受約束,這表面上看來與追求自由背道而馳,但實際上,每個人都遵守紀律,就會帶給別人自由,而自己也會得到自由,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
執(zhí):堅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標準。
“執(zhí)一”就是堅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張的“無為”,因為事物包含著對立面,“無為”的態(tài)度也就會得到“無不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親躬,而是要無為而治。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與儒家相比,似乎顯得消極,但實際上卻包含著更為深刻的道理。儒家講“躬行”而濟天下,以道德為本,追求大山一樣的仁厚;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樣的靈動。后者對于中國哲學思辨精神的發(fā)展意義更大。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見:表現(xiàn)。是:正確,引申為認為正確。伐:自夸。長:長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
討論:如何理解三種“士”對于“道”的不同態(tài)度?
老子將“士”分為三種,實際上講的是“聞道”的三種境界:大笑是因為不能窺透天機,只覺得荒謬;半信半疑是因為看明白一些,卻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夠一眼看穿,見出本質(zhì),從而勤力行之。這三種境界從側(cè)面說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態(tài)示人,如文中所舉: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協(xié)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昧:暗,絲線上的疙瘩,引申為不平。建:通“健”,剛健。偷:茍且,懈怠。渝:改變,此處為敗壞。器:才能。貸:施與。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思考:除了文中舉的這些例子,你還能想到類似的情況嗎?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這一段說明,真正的“大”與“高”,可能不會直接給人這樣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會直接表現(xiàn)出高明,反而常常會甘居人下,不避塵世。就像后世談到隱士所說:“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1
一、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層次與說明順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說詞的特點,明確其中議論與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培養(yǎng)勇于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的精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學習課文,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培養(yǎng)勇于探索、發(fā)現(xiàn)的精神
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 教學過程:
1、導入
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人的胸懷到底有多么寬廣呢?請讓我們先來了解天空--宇宙的寬廣。今天我們學習卡爾薩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邊疆》
大家來看這個題目《宇宙的邊疆》,很明顯,文章的對象是宇宙,那么老師請問一下大家,宇宙有沒有邊疆?帶著問題,讓我們一同來學習,從文中讓我們來找出答案。
2、整體感知
1) 作者介紹: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爾薩根,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公眾天文科學家”。他引導了美國幾代年輕人,探索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說的電視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同名科普書籍《宇宙》與電視片《宇宙》配套,八十多個國家出版,是歷史上英語科普書籍中發(fā)行量最大的暢銷書。主要作品還有《伊甸園的飛龍》《宇宙聯(lián)結(jié)》《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shù)以十億計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對《宇宙》的解說詞。
那什么是解說詞呢?
是一種配合圖畫或?qū)嵨锏鹊奈淖终f明,使觀眾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紹,獲得深刻的認識。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運動會、晚會等場合
2)速讀全文,找出文章的說明對象,并思考文章的說明順序
宇宙(1-6)--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陽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體后局部
星系 星系(7-9) 離地球80億光年
本星系群(10) 離地球200億萬光年
銀河系(11) 離地球4萬光年
太陽系 彗核 離地球1光年 由遠到近
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為什么運用這樣的說明順序?
1、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規(guī)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這是電視解說詞,解說隨著攝影鏡頭緩緩推進,解說與畫面同步協(xié)調(diào),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4)那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仔細閱讀文章,找出文中議論與抒情的`句子 ……通過這些句子讓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作者對宇宙的認識: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作者對人類的認識: 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shù)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fā)出宇宙般的偉大。
議論與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達了作者對人類和宇宙,以及人類探索宇宙意義的認識。
2.可以更好的感染觀眾,激發(fā)觀眾對宇宙的興趣。
5)通過通篇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jié)一下解說詞三大特點是什么?
明確的對象、 清晰的順序、優(yōu)美的語言
6)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咱上課之前提出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疆?
有,是暫時的;人們每探索一步,邊疆就擴大一步;
沒有,是擴張的;隨著人類的認識發(fā)展而不斷地擴張
所以面對未知的宇宙,主動權(quán)在人類手中。人類是勇敢、光榮的,我們以我們渺小的身軀,學習科學精神,探索廣闊的宇宙的未來……
4布置作業(yè);最后,老師布置一個作業(yè)來結(jié)束今天的課程,學習《宇宙的邊疆》這篇解說詞,大家來為我們的校園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寫一篇解說詞,同時注意解說詞的特點。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本詞。
2、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探究體味作者情感,掌握藝術(shù)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陶冶自身情操。
重點難點:
重點:背誦默寫,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掌握藝術(shù)手法。
難點:準確體悟作者的情思,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設想:
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注意引導學生交流已知,自主鑒賞本詞,培養(yǎng)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合作分析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究體悟情思,陶冶自身情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月滿西樓》歌曲,欣賞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離。這是李清照作詞,蘇越作曲,安雯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可見她詞的影響力之大,而更能夠代表她'千古才、萬古愁心'地位的作品應該是今天要學習的《聲聲慢》。
二、回顧舊知:
請同學自己介紹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師可以稍作補充。
三、自由誦讀,初步感知:
同學們對于這首詞可能比較熟悉,留出幾分鐘的時間,可以嘗試讓同學們背誦并概括詞寫的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情緒)
時間:“雁過”,秋天南飛。“晚來風急”,傍晚。
地點:“最難將息”,“守著窗兒”,家中。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了解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教學重點:
感受他始終不渝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板書設計:
把欄桿拍遍
內(nèi)容:全文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辛棄疾的心病:金區(qū)可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教學內(nèi)容:
一.復習提問
1. 過三峽的“第一人”所遇到的困難和阻力?
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原始和簡陋,社會輿論的阻力,知識方面的局限。
2.“第一人”對人類歷史前進中的作用?
開拓向未知領域進軍的道路,推動歷史向前。
二.講述新課
朗讀閱讀提示,朗讀課文,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
這是一篇帶有人物評傳性質(zhì)的文章,結(jié)實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文章較多的引用了辛棄疾本人的詞作,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初讀課文,了解辛棄疾由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了解他的詞作及其本人在文學史上的惟一性和獨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起,它告訴讀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以及這個過程是如何決定了他的詞,他本人在文學史上的`惟一性和獨特地位,知識本文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問題。
在思考問題中理解文章:
1. 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只能筆走龍蛇,淚酒宣紙,為歷史流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南歸之后,他才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zhàn)袍……
2. 為什么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
——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稟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3. 為什么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熏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
——他本來是以身許過,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樣仰問蒼天,象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地哭訴,一次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腐爛遠眺,望眼欲窮的形象。
4. 從文章所引用的詞中,看出辛棄疾得的是商貿(mào)心病?
——他只有一塊心病,金區(qū)可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三.小結(jié)
本堂課主要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四.作業(yè)
重點字詞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shù)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規(guī)范、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
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shù)】
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兑捉(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jié)又被稱為“老人節(jié)”。與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jié)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jié)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里,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二、《登高》的寫作背景(2分鐘)
《登高》向來被譽傳為名作,被明代的胡應麟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當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趁機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同時,唐與吐蕃等外族戰(zhàn)爭不斷。在這種內(nèi)憂外患的形勢下,詩人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各種苦悶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排遣苦悶,詩人抱病登高,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3分鐘)
1.播放錄音朗讀,找出本詩的主體情緒是什么?(詩眼:悲)
2.聽老師示讀,注意詩歌的字音、節(jié)奏及停頓。
3. 大家自由朗讀,注意結(jié)合課文注釋,翻譯不懂的字句。
四、品讀詩歌(30分鐘)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問題1:首聯(lián)利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共寫了幾種景物?
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問題2:這六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形、聲、色、態(tài)兼?zhèn),十分凝煉?/p>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獨痛苦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問題3:我們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們得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問題1:頷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們能想到什么?
兩種景物:落木、長江。 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意,傳達出年華易逝的感慨。
“不盡長江”傳遞的信息是時間的無窮,給人一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問題2:能把這聯(lián)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jié)一下嗎?
從表達技巧角度,此聯(lián)運用對比襯托,用時間的無窮襯托了生命的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相反,時間和歷史越是悠久無窮,就越顯得人生命的短暫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萬古長青。此聯(lián)“無邊”“不盡”,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種復雜深沉的情感借助兩個修飾詞“無邊”和“不盡”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這兩個詞與下聯(lián)的“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qū)趕不絕,情與景交融。詩的境界更加雄渾壯闊,更能表達出深沉復雜的思緒。
總結(jié):寓情于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愴的感情基調(diào)。如果說前兩聯(lián)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lián)是什么? 抒情。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問題1:南宋學者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評析此聯(lián)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異鄉(xiāng)“作客”,寄人籬下,此其一;系舟“萬里”,故鄉(xiāng)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為氣”,節(jié)令凄涼,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終,此其四!鞍倌辍币簧实,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臺”,倍思親,此其七;孑然孤“獨”,此其八。
羅大經(jīng)對這一聯(lián)的總結(jié)的確極為精當,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萬里”:寫出了自己距離故鄉(xiāng)之遠,相隔千山萬水,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悲秋,是我國文人墨客的一種傳統(tǒng)文學題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說秋天的時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我們再聯(lián)系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jīng)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鄉(xiāng)。漂泊他鄉(xiāng)的人,難免會有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弊,說明了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jīng)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如果說“作客”他鄉(xiāng),已經(jīng)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jīng)55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chǎn)生了無限感慨,再聯(lián)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走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負未展,疾病纏身,家鄉(xiāng)難回,知音漸少(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怎能不感慨萬千?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總結(jié):大家看,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qū)懗霭藢右馑迹@就難怪此詩千百年來為世人年稱道。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而又疾病纏身老人,遠離家鄉(xiāng),多年飄泊在外,在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茫茫蒼穹,禁不住慨然長嘆。這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這其中任意一種意思就足以讓人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1:聯(lián)系當時詩人所處環(huán)境 說說尾聯(lián)中艱難二字的含義。
“艱難”指國家艱難,更多的是指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伴隨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己,更憂民憂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貧困還是發(fā)達,都是心懷天下的。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主旋律。
問題2:用自己的話說說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達了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所以極度遺憾,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
問題3:此時是重陽節(jié),按習俗應該喝酒賞菊花。酒是中國人的最愛,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無論高興還是傷悲都要來上一口。在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鞍兹辗鸥桧毧v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但是現(xiàn)在的杜甫卻不能喝酒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jié)在詩的結(jié)尾,郁結(jié)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小結(jié):國家與個人的雙重艱難,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滿頭的花白,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fā)之多,詩人的潦倒生活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無法排解,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深摯。頓挫是指其表現(xiàn)手法的沉著蘊藉,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五、結(jié)束語(6分鐘):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我們的靈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禮。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曾經(jīng)豪情萬丈,志在報國的杜甫,那個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老人。下面讓我們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誦一下《登高》。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的:
1、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 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 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難點:
1、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領著的中原領土,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因此他寫了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略到詩人的愛國情懷是何等的執(zhí)著、真摯!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詩人及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陸游是一個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詩作今存9000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
陸游的詩歌為什么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這與他的家世和經(jīng)歷有莫大的關系。首先看陸游的家世:陸游出身于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常常談論國難國恥至痛哭流涕,飯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關系,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再看看其經(jīng)歷: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這樣的家世,這樣的經(jīng)歷,促使他產(chǎn)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英雄志愿。
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擊排斥陸游。在山陰閑居了6年的陸游,看到 “掃胡塵”“雪國恥”的志向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三、詩意理解:
1、學生自讀詩文,把握詩歌節(jié)奏,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diào)激昂,顯其豪壯)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整句語調(diào)低沉,顯其沉郁)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結(jié)句降調(diào))
2、詩意的講解。
3、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詩文。
四、詩歌賞析:
首聯(lián):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1、“世事艱”指什么?
直接道出詩人早年經(jīng)歷的辛酸與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撓北伐,使詩人抗金復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這也是詩人“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正確語序是什么?這句暗示了詩人什么樣的愿望?通過這句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北望中原氣如山”
欲圖收復失地。
詩人以為驅(qū)逐侵略者,收復失地,指日可待。這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的愛國青年。
小結(jié):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
頷聯(lián):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1、頷聯(lián)寫到了兩次戰(zhàn)斗,是哪兩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
2、詩人寫這兩次戰(zhàn)斗是要表明什么?
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也表明了詩人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這也是上聯(lián) “氣如山”一個表現(xiàn)。
3、頷聯(lián)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用了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小結(jié):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
首聯(lián)、頷聯(lián):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1、頸聯(lián)是寫過去還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長城”實際上是運用了一個典故,一個什么典故?詩人用這個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你)自毀汝(你的)萬里長城!
表達了詩人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的決心。
3、這一聯(lián)中的“空”字和“已”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詩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
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悲憤之情。這種“憤”多么強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小結(jié):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
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 我們結(jié)合《出師表》的內(nèi)容來看,詩人為什么大力贊賞《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愿;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為南宋當權(quán)者應該吸取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詩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詩人在尾聯(lián)運用這個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諷統(tǒng)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小結(jié):包含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頸尾兩聯(lián),回到現(xiàn)實,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慨。
五、拓展:詩題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有哪些可“憤”之事?這些“憤”的根源是什么?
所憤之一:“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憤之二:“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撓北伐。
所憤之三:“憤”于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詩人年輕時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扇胧艘院蠖啻我蛄χ骺菇鸲涣T官,壯志難酬、請纓無路。)
所憤之四:“憤”于歲月蹉跎,年華空老。(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
所憤之五:“憤”于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無人領軍。
這五“憤”的根源,其實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
六、本詩主要表現(xiàn)手法。
對比手法:
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xiàn)出來。一是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自以為是“塞上長城”,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書憤》詩詞鑒賞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quán)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nèi)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霸鐨q”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cè),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diào)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qū)”,(《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叭祥L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練習題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書憤”的意思是 。 “書”的意思為 。
2.本詩由兩個側(cè)面組成:一方面是詩人 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詩人
悲憤心情。
3.詩的前四句主要是 ,寫了 與 兩次振奮人心的戰(zhàn)役的勝利,抒發(fā)了自己 。
4.詩的后四句主要是 ,寫了 ,也暗含了 。
4.下列說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一句與辛棄疾的“可憐白發(fā)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歲那知世事艱”中“那知”一詞隱含著對年輕時不知世事艱難的自責。
C.“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和“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相互激揚,愈是悲憤,對理想愈是執(zhí)著;對理想愈是執(zhí)著,悲憤也愈是強烈。因而這首詩歌既熱情奔放,又深沉悲愴。
D.陸游始終堅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quán)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nèi)容,成為杰出的愛國主義詩人。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07-19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08-25
高二語文《勸學》教案08-26
高二語文宇宙的邊疆教案04-23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04-27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04-27
高二語文《望海潮》教案08-26
語文上冊習作指導教案05-15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3篇07-20
高二語文教案《張衡傳》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