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10篇【合集】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的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序幕,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的興趣。在導入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選取一些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材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明確數學源于生活的本質,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導入通過我和學生比高矮這樣一個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幫助同學們回顧了以前學過的一些長度單位,通過讓學生說說你已經知道了哪些有關千米的知識,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有效地開展下面的活動。利用這樣的活動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強調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我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fā)展處加以復習強化,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說說15分鐘能從學校門口到哪兒?再出示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讓學生判斷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整個過程,我不斷啟發(fā)、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系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創(chuàng)新一面,讓學生切實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最后我留了10分鐘時間帶著學生切實體驗1千米的長度,讓孩子們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體驗走了20個來回,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分析:
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這一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的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發(fā)展空間觀念。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感悟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們的課桌面有多長。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質疑:為什么大家得到的結果不一樣?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的測量結果相同呢?(用同一種測量工具)看來,只有在測量時使用同一種測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測量結果。你知道生活中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嗎?(課件出示:尺子)對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二、嘗試感悟,探索新知。
1、認識尺子。
請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細觀察,尺子有些什么?
師小結:尺子上都有長短不同的線(刻度線),都有一些不同的數字,0刻度,還有cm兩個英文字母。其實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做單位。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長呢?誰來猜一猜。(點擊課件,出示“1厘米”) 生:從0到1。
師:對了,這就是1厘米。(課件出示)除了這一段,你還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嗎?
師:(小結)我們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的距離叫做一大格,(板書: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板書:1厘米)也可以寫作1㎝(板書:1㎝)。
其實,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這個我們以后來認識。
(2)用手比
請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給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比劃得正確嗎?用尺子去檢驗一下。
輕輕地把尺子移開,手指不要動,觀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覺怎么樣?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把它記在腦子里了嗎?
。3)生活中找
睜開你的眼睛,找一找我們生活中有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嗎?
師:現在,老師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注意聽清楚,這個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我們的`食指寬度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說一句話嗎?學生說一句獎勵一個貼畫。(田字格的邊長,橡皮的厚度,數學書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認識幾厘米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嗎?3厘米呢?4厘米?
學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長度,教師巡視指導。歸納出: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板書)
4、學習用厘米量。
。1) 先讓學生嘗試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長。讓學生說出答案。
師:究竟誰量得對呢?請同學們來看看老師量的。 (2)教師邊示范邊講解:“量時,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對準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對著尺上的刻度幾,這根小棒就是幾厘米。現在這根小棒的右端對著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長!
。3)學生再用正確的方法測量一次。
。4)判斷。
課件同步,出示幾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那種測量方法對。
(5)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板書)
三、練習
四、總結師:小朋友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五、板書
認識厘米
從0刻度到1刻度的長度是1厘米。
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說課內容:一年級下冊第92-94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繼續(xù)學習統計,以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為主要內容,并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簡單的統計表。在統計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一些比較容易的統計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里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fā)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簡單的符號進行記錄的統計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內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jié)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新課。
二、合作學習,研創(chuàng)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沒有的多種統計方法,并在研究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與比較。
三、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認為,知識源于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和認識。教師還設計了統計小組同學的鉛筆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游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fā)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說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統計(板書課題)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里摸出一個看看,并告訴大家盒子里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怎樣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幾個?可以用分一分、數一數的統計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里的圖形拿完為止。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并啟發(fā)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匯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通過剛才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著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填表,匯報方法
2、觀察統計結果,哪種文具用得多?哪種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什么?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huán)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里的學習用品,寓知于樂,激發(fā)興趣,發(fā)展認識,使數學歸于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后延伸
今天學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課后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為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tài)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
設計思路:
克和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學時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通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讓學生在估測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結果,在課前調查與課后實踐中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
教具準備:
1.一架天平;2、電腦,多媒體課件;3、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準備一臺盤秤,6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些雞蛋,2袋鹽,6個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學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1.教師拿一包糖和一包鹽,讓學生肉眼觀察并判斷哪個重。
2.讓學生親自動手掂一掂判斷哪個重。
3.啟發(fā)學生說出要知道糖和鹽的準確重量有兩種辦法:一是用秤稱,二是看包裝袋上凈含量。
4.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多種物品凈含量情況。
5.揭示并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2.課件展示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3.介紹盤秤的使用辦法。
4.讓學生稱出一個蘋果和一本數學課本的`重量,初步學會認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
2.提出問題,使學生知道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因此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蘋果的個數也不一樣,而1千克的鹽都是2袋的道理。
3.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讓學生互抱對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fā)現比較輕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盤秤稱不出來,引出天平。
2.課件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稱的物品。
3.教師拿天平演示稱2分硬幣的方法。
4.讓學生每人把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并在小組內談感受。
5.讓學生通過掂、比、稱,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為后面的鞏固練習提供豐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1.談話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課件,鞏固練習,強化學生對“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課堂練習。
1.我會連。(西瓜、方便面、 駝鳥蛋、2分硬幣的重量)
2.我會判斷。
3.找錯誤。
七、游戲:
1.老師發(fā)給每組一樣物品,讓他們在組內先估測該物品重量,再統一意見,然后實際稱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測與實測的誤差。
2.老師總結估測的方法是要找一個參照物。
八、布置作業(yè),延深課外。
1.讓學生稱出1千克雞蛋。
2.讓學生提出問題:1000克雞蛋大約多少個,500克(1斤)雞蛋大約多少個。
3.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68、69頁。
【教學目標】
1、掌握畫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畫30°、45°、60°和90°角,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每個學生準備一幅三角板、釘子板和一張答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先估計答題卡上角(如圖4?16)的度數,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學生回答時,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測量的方法。
教師:再請同學們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記住這些角的度數。
學生測量后,讓學生相互說一說這些角的度數。圖4?16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教學用三角板畫角。
教師:畫角一般要用工具來畫。下面先給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學們想一想可以用這副三角板畫出哪些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可以畫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學生還提出可以畫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師:為什么可以畫30°、45°、60°和90°的角?
學生:因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師:為什么可以畫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學生:用兩個三角板上的兩個角拼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怎樣畫30°、45°、60°和90°的角,先討論怎樣畫30°的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這個角的頂點上定一個端點,然后從這個端點靠三角板的兩邊畫兩條射線。
教師:同學們照這個方法畫一畫,然后用量角器檢驗一下畫的這個角是不是 30°。
學生畫后進行檢驗。
教師:能說說用三角板畫規(guī)定的角時要注意些什么嗎?
指導學生說出用三角板畫規(guī)定的角時,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應的角;二是在紙上確定一個端點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頂點對著這個端點;三是要靠緊三角板的兩邊從端點往兩邊畫射線。學生回答時,教師可以把相應的要求板書在黑板上。
教師:請同學們在45°、60°和90°中選一個度數,用三角板畫角。
學生畫角后,抽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教師:怎樣畫75°的角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畫。
教師:請同學們在75°、120°、135°和150°中選擇一個度數,用三角板畫一畫。
學生畫角后,拿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點評: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突出用三角板畫角的方法,特別強調確定端點,再從端點靠三角板的兩邊畫射線。這個畫法與角的定義是吻合的,通過學生畫角,能加深學生對角的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教學層次清楚,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過程,就是學生的認知過程,通過這樣清晰的'教學設計,使學生能牢固地掌握畫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學用量角器畫角。
教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已經會用三角板畫角了,用三角板畫角的最大特點就是比較簡便。但是如果要求我們畫一個24°的角、139°的角,只憑三角板能畫出來嗎?
學生:不能。因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這樣的角。
教師:這就需要我們用另一種工具——量角器來畫。根據前面的經驗,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樣畫24°的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一是先確定頂點;二是過這個頂點畫一條射線;三是用量角器確定度數;四是根據確定的度數畫出角的另一條射線。
教師:你覺得用量角器畫角最難的一步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
教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怎樣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
教師作示范畫角,然后請學生照老師這樣畫角。
教師:你覺得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時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要注意的事項是:(1)量角器的中心點要與確定的端點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線要與已經畫好的一條射線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數作一個記號;(4)連接端點與這個記號畫一條射線。
教師:也就是要關注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請同學們用這個方法畫出83°、139°角。
學生畫角后,抽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 [點評:由于用量角器畫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一是采用了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同時通過對“畫角中最難的一步”的討論,突出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
三、練習
課堂活動第1~3題。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三第9~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過程:
(一)情境表演,激發(fā)興趣。
小朋友們,想看節(jié)目表演嗎?歡迎小演員上場。老師要給大家提個醒,在看節(jié)目表演時仔細想一引導,這里面有什么樣的數學問題!
表演情境一:賣8個文具盒,賣掉了3個,又運來4個。
1.(賣8個文具盒,賣掉了3個)小朋友,文具店里還剩幾個文具盒呢?誰會算?
2.(賣8個文具盒,賣掉了3個,又運來4個。)
誰能提個問題?你是怎么算的?
3.師:商店里原來有8個文具盒,賣掉了3個,又運來4個,現在商店里一共有幾個?你會連起來列道算式嗎?
。矗畮煟海ㄖ钢闶剑⿲Γ痰昀镌瓉碛8個文具盒,賣掉了3個,又運來4個。
。担蠹铱醋屑。這道算式既有減也有加,你會算嗎?你是怎么算的呢?
6.先算8-3=5,這個5呀,我們既可以記下來,也可以記在心里!(先寫后說)
。罚蠹乙黄鹫f,這道題先算8-3=5,再算5+4=9
表演情境二:1支鉛筆,運來8支,賣走3支。
1.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誰能用幾名話把剛才的過程完整地說一遍!你能提個問題嗎?誰會列算式?
。玻痰昀镌瓉碛1支鉛筆,運來了8支鉛筆后,又賣掉了3支鉛筆。
。常@道題怎么算呢?
。矗容^一下這兩道題,它們在算的時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担〗Y:你觀察得真仔細,這種有加有減的算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連加、連減一樣,都是先算左邊的再算右邊的。
(評:通過現場表演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歷認識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發(fā)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動手操作,鞏固深化。
剛才幾個小朋友表演得真精彩,下面表現得好的小朋友,課后就可以得到老師的一朵小紅花。
。.示范操作,先列式。
①注意看老師是怎樣擺小圓片的,看誰觀察最仔細。這里有7個0,拿走了2個,又放上去1個,現在有幾個?你能列道算式嗎?寫在隨練本上!
②4個0,放上去1個,又拿走2個,現在有幾個?(指名回答)
、蹌偛攀强粗蠋熛葦[圓片,再寫算式的,現在請你們看著算式來擺圓片。
2.3+1-2學生操作(指名板演)
3.4-2+3指名學生直接口述你是怎么擺的?
。ㄔu:觀察生活、聯系情境、動手操作,在活動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順序的規(guī)定。)
(三)看圖練習,鞏固深化(動畫演示)
。1).1.植樹節(jié)到了,瞧,小明帶著小樹苗來了,數一數,他的肩上扛著幾棵?小推車里有6棵,他們現在干什么?(植樹)
2.你能根據剛才的兩幅圖,把算式補充完整嗎?
6+2-□=□
3.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求的是什么?
(2)1.小朋友們坐過公共汽車嗎?小明他們植完樹后也來等車,準備回家啦!你看到什么?
2.公共汽車上原來有幾位乘客呢?前面小朋友下車后,車上有5人,原來車上有幾人?
3.7位乘客里,有幾位下車了?有幾位已在車上了,你能列一道算式嗎?
4.板書:7-2+3
7+3-2
。3)下面做幾道口算題。
把書翻到61頁,做上面的6道,指名兩題,說運算過程,師報題,生齊答。
(評:通過動畫演示很形象的看出在下車之前,在植樹之前的數量情況,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學生正確列式打下基礎,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4)小朋友們真細心,有幾只小青蛙也來湊個熱鬧,他們要表演從飛機上跳傘,你們歡迎嗎?看看它的降落傘,想一想,它該跳到哪個數字池塘里,舉牌表示!
。ㄔu:該游戲設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感。)
。5)為了使我們的公園更美麗,小明他們又到公園里來打掃衛(wèi)生啦!□0□0□=□
1.填數字,0里填加號減號,你可以提什么樣的問題,列什么算式呢?看看誰最聰明,寫得算式多!
2.同桌兩人討論討論
。ㄔu:開放題設計體現了教者的獨具匠心,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又給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機會,能提出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四)總結:我們周圍呀,還有很多數學問題呢!我們要做個有心人,愛學習,愛思考,這樣我們今后會更加喜歡學數學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材90-92頁例5-6和課堂活動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操作和交流,學會認識幾時幾分
2、通過活動,感知時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養(yǎng)成珍惜時間 的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具準備:
鐘表、作息時間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放收音機正點報時的聲音
2、教師:同學門,你們聽見了什么?
3、出示鐘表圖,讓學生說
二、探究新知
。ㄒ唬 學習例5
1、教師:同學們已經認識幾時、幾時半了,下面鐘表上的時間你認識嗎?
出示例5圖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想一想,你認為應該怎樣認?同桌交流
3、學生匯報
4、教師小結:時針超過了幾格,就是幾時,分針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幾分?
在認時間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小組討論后匯報
。ǘ 學習例6
1、 教師:出示例6圖,學生認時間
2、看,小熊還等大家來幫他們寫一寫,你會嗎?
3、抽學生板書,并說方法
4、教師教寫法
先寫幾時,再寫:,再在:的后面寫幾分,幾分要占兩位
注意:不是冒號,要寫在中間
5、書91頁,學生練習
三、在活動中體會
1、出示時間,學生邊說邊撥
8:10分 11:15 7:35 3:08
學生邊說邊撥
2、同桌練習
3、幫助動物糾正錯誤
課堂活動3題,學生仔細觀察,有錯誤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說?
4、聯系生活實際,估計時間表
你們喜歡看那些電視節(jié)目?
這些節(jié)目在什么時間播出,請你填寫節(jié)目時間表,
學生活動
四、課后記: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8及練習二第3、5、6題
教學目標:
1、掌握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的方法,并能正確進行換算。
2、發(fā)現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技巧。
3、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并正確進行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1千米=()米
2、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千米與米之間的單位換算。(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初步感知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2、匯報交流:3千米=3000千米5000米=5千米
3、想一想,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讓你聯系到了什么?(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4、出示P8做一做,學生獨立思考,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練習二第3題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特別是第2小題,是將單位的`換算隱藏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可以先換算再計算或者先計算再換算。第4小題必須先換算再計算。
2、出示練習二第5題
這道題準確的相距1千米的路線只有1條,那就是從郵局到體育場,途經學校、醫(yī)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試著去找出大約是1千米的路線。
3、出示練習二第6題
這是一個星號題,主要是體現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可以這樣算:12-8=4(小時)4個80千米就是320千米。說明4小時走的路程比308千米要多,所以能到達。
也可以這樣算:308里面有4個不到的80千米,那么4小時也能到達。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2、進一步理解乘法口訣的意思和熟記乘法口訣表,并熟練地利用乘法口訣表求積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理解乘法運算的意義,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展標上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有關乘法的知識。板書課題:表內乘法的復習。
二、梳理、溝通
1、溝通乘法和加法的關系
(1)出示蘋果圖,求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樣列式?板書:6+6+6+6=24
(2)用乘法怎樣列式?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板書:4×6=246×4=244個6相加
(3)用哪種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4)意義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板書:意義
2、讀法:誰會讀這兩道算式?板書:讀法:4乘6等于244乘6等于24
3、回憶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4、6叫什么,得數24叫什么?
板書:名稱因數因數積
5、復習乘法口訣
。1)4×6等于24用那句口訣?板書: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
。2)補充乘法口訣表:
在乘法表中“四六二十四”這一橫行還缺少哪一句口訣?
豎著看“四六二十四”這一列還缺少著哪句口訣?表格中缺少哪些口訣?
(3)全班拐彎背乘法口訣。
。4)對口令
二四()()十二xxx()()二十四
三九()()九六十三七八()六七()
。5)說說哪幾句口訣最容易幾錯,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6)選兩句口訣寫出相應的兩道乘法算式。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訣都能寫出兩道乘法算式?(不是)請按照順序把它們說出來。
三、小結:剛才我們復習了乘法的意義、讀法、各部分名稱和口訣表,下面我們重點復習乘法的意義和乘法口訣。
四、練習
1、摘蘋果先說口訣,在說算式及得數。
7×98×67×63×57×56×7
3×78×59×69×82×94×4
2、填空
。1)、2×7=()讀作(),表示()。
。2)、兩個因數都是6,積是(),算式()。
。3)、7×5+7=()×()。
(4)、()里最大能填幾?
()×6<4331>5×()9×()<52()×8<65
3、選擇題
。1)2個5相乘的算式是()
①5+2②2×5③5×5
。2)2×8可以表示()①2個8相加②8個2相加
(3)積是63的算式是()
、60+3②4×9③9×7
4、判斷
1、2×5和2×5的意義不同。()
2、7×9讀作:七乘九。()
3、6和8相加是48。()
五、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具體采用以下模式:
動手操作、敘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說出加數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師生共同擺紅花,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3)學生看圖說圖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4)分析比較,揭示本質。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板書: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讓學生看一看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讓學生比一比這兩種算式,哪一種比較簡便?
(3)讓學生說一說"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ㄈ┓謱訉Ь殻柟绦轮
1.做課本Pll0“做一做”的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 3×2
3.根據乘法算式,有節(jié)奏地做拍手游戲。
2×6 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 3×4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ㄋ模┮龑Э偨Y,強化新知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