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激趣三忌
[作者] 陳福翔
[內(nèi)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三種傾向令人憂慮,應當矯正,是為三忌。
一忌無的放矢
手段從屬于目的,激發(fā)興趣不能離開聽說讀寫基本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這個根本目的,不能離開教材的內(nèi)容和一堂課的總體目標。通觀一些成功的激趣手段,或巧設導語,引出正題,或創(chuàng)設情境,啟人審美,或藝術質(zhì)疑,誘發(fā)思考,或提供佐證,幫助理解,或深入淺出,化難為易……無不有的放矢,恰到好處。然而,也有一些教師為趣而趣,隨意性很大。有的脫離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要求,借題發(fā)揮,大“放野馬”。如有教者教學《出師表》,插入了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故事,一扯就是大半課,既有悖史實,缺乏科學性,又喧賓奪主,離開了教學目標。還有的觀摩課、評優(yōu)課、公開課,追求形式,包裝太多,不管是否需要,濫用電教手段,從掛圖、模型到錄音、投影甚至計算機、多媒體,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聲光電磁,轉(zhuǎn)換切割,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觀摩課成了“閱兵式”和“時裝表演”。我們并不否認,課堂激趣有時確需說一些“題外話”,但一不宜過多,二應為正題鋪墊,應緊扣教學目標,盡快切入正題。我們也不否認,適當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確實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施,且事半功倍,但形式取決于內(nèi)容,手段服務于目的,切不可讓教學手段淹沒了教學目的。
二忌膚淺油滑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要按照教育心理學的原理,講究科學性,準確把握激趣手段運用的質(zhì)、量、度。有的教師只求“活躍課堂氣氛”,不惜插科打諢,做作表演,把自己等同于相聲、小品和評書演員。如一位執(zhí)教《背影》的教師,在優(yōu)質(zhì)課評比中,“特地穿一件長袍馬褂到教室,引得學生哄笑不已,后又兩手扒住黑板上的邊框作上爬狀,仿佛文中父親翻越月臺時的艱難情狀。并不高明的表演,只讓學生覺得老師好玩和有趣!保ú堂鳌渡僬勌,多務實》,《中學語文教學》1998.8)還有一位教師“講《故鄉(xiāng)》,從頭到尾表演起楊二嫂的賣弄風情,尖酸刻薄,閏土的呆滯恭敬,至于環(huán)境渲染的特色、人物對照的匠心則全給這手舞足蹈沖淡了,沖散了。”(同上)張志公先生去世前曾告誡我們,語文教學要“多探討一些實的問題”,可像這樣嘩眾取寵的“教學技巧”,有多少實的成分呢?它對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實在的閱讀能力,又有多大裨益呢?與其說課上得“生動活潑有趣”,倒不如說流于膚淺油滑。
三忌單向灌輸
一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就把它和說故事、逗笑話聯(lián)系起來,而且像說單口相聲,“我說你聽”,唱獨角戲。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一個不良習慣——教師逗笑時愛聽,而接觸正題后又不愛聽了,故事和笑話所激起的興趣既不能持久,又停留在直覺和較低層次上。正確的激趣途徑,應當借激趣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把激起的興趣及時遷移到較深層次的情感思維和深入研討上,教師則“退居二線”,僅起導向作用。學生研討前,教師以激趣手段喚起學生的精神需求和創(chuàng)造欲望;研討中,教師“相機誘導”(葉圣陶語),隨機點撥;研討告一段落,則及時肯定,讓學生既獲得問題解決的成就感,又激發(fā)了繼續(xù)深入探求的興趣。這樣,興趣—研討—成功—興趣—研討……,螺旋式上升,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學生在不斷的研討中,不斷激發(fā)、鞏固和發(fā)展興趣,興趣便會逐步上升為“樂趣”“志趣”,進入一種嶄新的高級的學習境界。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單向灌輸、包辦代替的“激趣”方式,留出空白,讓學生當主角,自激自趣,“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朱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三拳”一段,由于文字本身就很淺易生動,教師實在無需再苦心孤詣,越庖代廚,逐字逐句,繪聲繪色的講析,大可引導學生就“三拳”的落點、程度、鄭屠的感受和文中運用的比喻等問題進行比較,進而深入思考“為何‘三拳’描繪得如此細致?有什么作用?”由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其效果要比教師灌輸好得多。
【激趣三忌】相關文章:
激趣學英語08-17
《小馬過河》以趣激智08-15
巧妙激趣 輕松識字08-17
數(shù)學教學激趣七法08-17
激趣:作文教學的利器08-17
詩詞互解,激趣高效08-24
生物教學中的“激趣”藝術08-23
激趣、誘思、導學08-12
激趣引思自主探究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