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及案例
撫順市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 寧寶成《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睋(jù)此,我們結合教學實踐,確定了“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
基本過程:引發(fā)問題——組織探究——作出解釋——運用深化
該模式實施欲體現(xiàn)的特點:創(chuàng)景激疑,獨思共議,解惑識質(zhì),實踐升華。
模式過程說明:
一、引發(fā)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fā)點,有問題才能去主動探究。引發(fā)問題,就是教師要根據(jù)要學習的知識點的內(nèi)涵與外延,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水平、身邊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一種易于學生迅速進入狀態(tài)的模擬情景,激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一系列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是雜亂的,有的是已經(jīng)學習過的,有的是與本節(jié)課學習相關的,有的可能是后續(xù)學習才能解決的,教師要及時與學生共同進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二、組織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盛裝知識的容器。外在的知識、思想、方法只有通過學生實踐、親歷,才能內(nèi)化于學生腦海之中。組織探究,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班級授課制的特點,在教師組織、引導下,讓學生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嘗試解決,體驗感悟,獲取感性認識,并與身邊的同伴、全班的同學及老師進行探討交流,澄清認識。探究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暫緩評價正誤、優(yōu)缺。
三、作出解釋
“會學”是必要的,而“學會”是必須的。作出解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通過感知獲取的直觀認識條理化,抓住其本質(zhì)屬性,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融入已有認知結構中。簡單地說,就是源于學生,高于學生,既要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中抽象出知識的本質(zhì),又要讓學生清楚新舊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分化點、生長點)。
四、運用深化
弄清了知識的本質(zhì),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識、形成了解決問題的技能,必須把理性的認識具體化,在實踐中完善認識。運用深化,就是讓學生運用獲取的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深刻體悟知識的內(nèi)涵與外延,升華認識。這一過程,教師要緊緊圍繞所學知識的本質(zhì)精心設計習題,一題一得,做到對學生學習情況心中有數(shù),莫泛泛練習,事倍功半;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又將激發(fā)新的問題。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旨在著力體現(xiàn)新課程關于數(shù)學教學的基本理念,把現(xiàn)代理念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有所遵循,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更好地達成新課程期望的數(shù)學教育的目標。
案例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二年級數(shù)學課本下冊第六單元——
加與減(一)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數(shù)的加法與減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發(fā)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經(jīng)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感悟解決問題的方法。
4、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設計:
一、引發(fā)問題
1、創(chuàng)設情境:淘氣一家人到商場買電器,你們猜猜看,淘氣可能提出那些數(shù)學問題?
2、提出問題:⑴買1臺洗衣機和1臺電視機共花多少錢?⑵ 1臺冰箱比1臺電視機貴多少錢?⑶1臺洗衣機、1臺電冰箱和1臺電視機一共多少錢?……
3、歸類整理提出的問題,指明本節(jié)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⑴買1臺洗衣機和1臺電視機共花多少錢?⑵ 1臺冰箱比1臺電視機貴多少錢?
二、組織探究
(一)師生共同探究“買1臺洗衣機和1臺電視機共花多少錢”的問題。
1、獨立思考:你怎樣解決“買1臺洗衣機和1臺電視機共花多少錢”的問題?
2、師生提出各自運用的計算方法,交流辨析:
⑴500+800=? 5張一百元的人民幣加上8張一百元的人民幣,是13張一百元的人民幣,13個100元是1300元,所以500+800=1300。
⑵我先想5+8=13,所以500+800=1300。
⑶5個百加上8個百等于13個百,就是1300。
⑷我用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子的方法算出的。
(二)師生共同探究“1臺冰箱比1臺電視機貴多少錢”的問題(簡略略處理)
……
三、作出解釋
1、引導歸類整理提出的算法:借助直觀計算、理解成幾個百相加得多少個百、用舊知識類推遷移……
2、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今天我們是在百以內(nèi)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整百、整十數(shù)加減法的口算方法,要學會運用上面的方法正確地進行口算。
3、質(zhì)疑
四、運用深化
1、解答學生前面提出的可以應用本節(jié)課知識解決的問題。
2、書上P51頁習題。
五、課堂總結
1、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鼓勵與肯定。
3、提出今天學習遇到、以后學習要解決的問題:⑴1臺洗衣機、1臺電冰箱和1臺電視機一共多少錢?⑵非整十、整百數(shù)相加減,應該怎樣計算呢?
案例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第五單元——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等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通過親歷長方體特征的探究過程,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發(fā)現(xiàn)—概括—應用”的學習方法。
3、通過演示、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較、抽象、概括能力;通過再現(xiàn)表象,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4、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表象,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關鍵:充分感知,適時抽象
教學過程:
一、引發(fā)問題
1、直觀、初步認識長方體:
講桌上的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在立體圖形中,最基本的形狀是長方體。你知道講桌上的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嗎?自己課桌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舉起來讓大家看看。
2、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3、上面大家談到的物體的形狀是否都是長方體的,當我們明確了長方體的特征之后,問題便可得到解決。
4:認識面、棱、頂點:
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長方體的特征,我們先結合學具認識幾個新的概念:
面:(拿著教具模型,用手掌摸著它的面)大家摸摸手中學具上這平平的部分,我們把它稱作“面”。(指著另外的面)這也是它的面……我們這里所說的“面”都是平面。
棱:(用手指劃著模型的棱)這是兩個平面相交的邊,我們把它稱作“棱”。請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學具上的棱,并說說是哪兩個面相交得到的棱。
頂點:(指著模型的一個頂點)這三條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個點,我們把它稱作“頂點”。請你把另外的頂點指給同學看。
請你指一指這幾個模型(四面體、臺體等)的面、棱、頂點。
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面、棱和頂點,現(xiàn)在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5、提出問題:(拿著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非長方體模型)這是長方體嗎?這呢?根據(jù)什么說這個是長方體,而這個不是呢?
二、組織探究
1、請大家用課桌上的長方體學具與非長方體學具進行對照,從面、棱、頂點三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
2、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研討。教師巡回指導。
3、全班學生共同進行研討:
大家研討得挺好,現(xiàn)在來匯報你的研究收獲。(你認為有幾個特征就說幾個特征,老師幫你記錄。)誰愿意先匯報?(學生舉起學具匯報研究所得,教師在黑板上記錄,并進行點撥,規(guī)范表述語言,特別是數(shù)“面”、數(shù)“棱”的方法,即“相對的面”、“相對的棱”的認識指導要到位。)
三、作出解釋
1、整理獲取的結論,使之條理化:
⑴你能把長方體的這些特征有條理地整理一下嗎?(結合板書,學生可以從數(shù)量、形狀、大小和長短幾方面整理;也可從面、棱、頂點三方面整理。)
⑵到底長方體的特征有幾點?是否都重要呢?我們看看書上是怎樣概括的?(通過看書,使學生明晰——長方體的特征就是三點:①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②相對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⑶師:這就是長方體的三個重要特征,也就是識別一個形體是不是長方體應具備的三個條件。
2、辨析比較,抓住本質(zhì):
⑴現(xiàn)在,你能說說這兩個學具(指長方體模型與非長方體模型)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為什么它是長方體?而它卻不是呢?
⑵師: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三個特征中最本質(zhì)的是“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
⑶我們前面列舉實例中的電視、冰箱等物體的形狀都是在長方體形狀基礎上的藝術加工。
3、建立表象:
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是什么樣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質(zhì)的特征是什么?
4、識圖:
⑴把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幾個面?
⑵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圖略)。
5、認識長、寬、高
⑴(示長方體框架教具)請你觀察一下:它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每相對的四條棱為一組,可以分成三組。)
⑵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
⑶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和高。通常,我們把上下垂直的棱長度叫做高,較長棱的長度叫做長,較短棱的長度叫做寬。
⑷以學具任一頂點為例,指出長、寬、高。
⑸(示一斜放著的教具)請你指出它的長、寬、高。(可以有不同說法)
5、看書質(zhì)疑
四、運用深化
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紙盒,并量出它的長、寬、高。
五、課堂總結
1、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們不但學會了知識——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而且習得了探究問題的方法——“觀察-發(fā)現(xiàn)-概括-應用”學習方法。
3、鼓勵與評價。
4、你能用今天的學習方法研究其它立體圖形的特征嗎?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及案例】相關文章:
初中數(shù)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08-01
小學“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08-14
創(chuàng)建開放、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08-13
探究式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初探08-17
關于高中地理探究式“案例教學”的思考08-12
互動探究教學模式08-17
讓課堂活躍 讓學生主動——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案例及評析08-17
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