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與反思
去年3月,有幸聽了杭州市勝利小學張浩強老師的一堂示范課------求平均數。聽了后感觸很多,很受啟發(fā)。這是一堂體現主體性教學的數學課,其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課前口算。
教師計時3分鐘讓學生在口算題單上口算,要求學生實事求是,按時完成。然后,教師宣布答案,生訂正。
二、統計各小組做對的數量,引入平均數。
學生統計出各組做對的總數量,教師板書。師問:哪里個組最好。引導學生看出每個組人數不一樣,不能看總量。師問:有沒有其它辦法。生說:可以求各小組的平均數,比較平均數。師問:平均數什么意思?在這里怎樣求?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每個小組把各自的平均數計算出來,計算有困難的可以用計算器。生報平均數,師板書,找出第一名,師說:第一名是口算冠軍,下課后合影。
三、引入生活: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平均數。讓學生舉例說。師問:如果我們要算一下在座每個教師的平均年齡,怎樣算?
四、教師根據板書說明原始數據,讓學生比較每個小組的平均數和原始數據,發(fā)現了什么,有什么辦法估計平均數。引導學生歸納出:平均數不能比最大的原始數據大,不能比最小的原始數據小,而最接近中間數。讓學生根據這一規(guī)律估計各自小組的平均年齡,再計算。
五、練習書上2題和3題,每個同學獨立完成,可以用計算器。
六、出示:據調查孫水河的平均水深是1、00米,木呷的身高是1、15米,木呷掉到河里可能被淹死嗎?讓學生討論回答。
聽了這節(jié)課,我深受啟發(fā)。給我的啟發(fā)有四:一是教師上課時要使用激勵性語言,態(tài)度可親,面帶笑容,才能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堂課上,得體的激勵性語言會讓學生情緒高漲,心情愉快,更加認真的去學習。本節(jié)課上,張浩強老師就使用了諸如:“城關的孩子就是不一樣,速度很快”“同意他的觀點嗎”“你的眼睛水靈靈的,很亮”“你其實不要急,慢慢地說,你會說的更好一些”“夠厲害的”“真厲害,你比我厲害”這些激勵性語言。在他的調動下,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
二是數學教學要聯系生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眾所周知,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聯系了生活實際,舉學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分析解決有關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生活,會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本課中,張浩強教師就讓學生算本小組同學的平均年齡和平均身高。還出了一道學生熟悉的河流“孫水河”的數學思考題。這些都是學生生活里有的,學生熟悉的事物,學生討論起來就很有興趣。
三是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去經歷去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活動中,學生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相信你告訴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經歷過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體驗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的質量。比如張浩強老師上的這節(jié)課,重要的不是平均數的含義和作為代數公式的運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統計過程。張老師就讓學生經歷了統計的過程,而不是一來就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求平均數。張老師上課時創(chuàng)設情景——口算比賽,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然后通過解決“哪個組最好”讓學生去統計做對的題的數量,在比較時學生認識到必須求出平均數才能比較出誰最好,從而引出怎樣求平均數。
四是教師要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體現主體性教學的課堂,你不知道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會怎樣去回答這個問題,有時回答的話語不著邊際,有時會有奇思妙想,有些是老師完全沒有想到的。這時,就要求教師課前認真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了解學生,吃透教材,對課上所要解決的問題要有一個估計:哪些問題學生能獨立解決,哪些問題要發(fā)揮學生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是否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同時,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認真聽學生說話,聽懂孩子們的每一句話,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思考,理解每一個學習信息。這些信息存在著有用與無用、重要與次要之分,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鑒別能力,根據知識結構的需要進行分析綜合,從而選擇、重組已有信息,為學生指引思維的方向。然后還要要求教師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豐富的知識,才能駕馭好課堂,不至于到時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應對。
【案例與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案例11-25
小學英語 案例反思05-11
生物教學反思案例08-25
體育教學反思案例08-25
物理教學反思案例08-25
小學教學反思案例08-25
音樂教學反思案例08-25
幼兒教學反思案例08-25
化學教學反思案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