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教師的反思
中小學教師的反思是教師運用新的教育理論來反思和檢驗已有的教育理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論來反思檢驗新的教育理論的真理性和合理性,它主要對這樣一些教育問題進行思考:教師自己以往的言論和行為體現了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價值,這樣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價值是不是現代的;教師自己現在需要什么樣的教育觀念、教育價值和教育行為;教師應該怎么做才能對以往的言論和行為有所改進以期做的更好,以適應未來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一、反思的特點
內隱性。 反思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是教師對以往的言論和行為做出重新價值判斷和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新舊觀念的激烈交鋒,有對與錯、優(yōu)與劣的價值判斷,有為與不為的重要抉擇,有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矛盾沖突,有習慣行為與現實需要行為或理想行為的行為選擇,這些都是在心靈深處展開的,看不見摸不著,他人也無法窺視和描摹。反思是舊我與新我的斗爭過程,當教師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吸收新的教育觀念,這時候舊的觀念與新的教育觀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已經實施過的教育教學行為與即將產生的教育教學行為發(fā)生激烈沖突,進行激烈的斗爭,舊的觀念和習慣行為要保持它們的慣性,并企圖占據統(tǒng)治地位,而新的觀念以及由新的觀念支配的教育教學行為代表著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因此,反思是教師融入教育改革主流社會的必然趨勢和必要條件,教師不將舊我改造成新我就不能融入主流社會,反思是教師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教師要用新的教育理念來衡量和評價以往的教育教學行為,慎重決定以后的教育教學行為,對各種行動方案進行比較和篩選,這樣,新我與舊我不斷較量,這個過程就是反思。這個過程是在心靈深處進行的,具有內隱性。
批判性。 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理智的進行的自我關照,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的構建、審視和回顧,對自己和同事的言行經常持有一種積極、健康的懷疑和批判,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排除定勢思維和行為的傳統(tǒng)慣性,尤其是勇于否定自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持續(xù)的評價和改進,發(fā)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完善美好的。一旦發(fā)現較為肯定的結果,即刻推廣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部過程,并不斷調整教育教學活動方案,改變活動過程的行為結構,而一旦碰壁,則馬上改進,重新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的行為方式,在批判中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為,使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過程在自我批判中變成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螺旋上升的過程,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
頓悟性。 在反思的過程中,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的觀念和教育教學行為積極的進行構建、回顧和關照,對自己教育教學活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反復思考,以求得最佳效果,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對于問題的思考,或許百思不得其解,而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下,或受他人言行啟示,或受到新的理論的啟迪,與自己長期思考的問題劇烈的碰撞,從而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突然得到啟示,產生“縱里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效果,進入豁然開朗的境界,產生頓悟。這種頓悟是教師長期思考和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二、反思的原則
繼承性原則。 反思是教師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自我關照,教師不能割斷自己的歷史而奢談發(fā)展,從反思的基礎來看,反思的生理基礎具有連續(xù)性,心理基礎具有延續(xù)性,因此從反思的物質基礎到精神世界都具有繼承性。從反思的內容來看,反思的內容是教師已經產生的言論和行為、已經形成或即將實施的方案。反思是教師的自我更新,是教師自身的進步,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即是哲學意義上的揚棄。反思不能采取歷史虛無主義,要么說自己一無是處,什么都不行;要么說自己無可挑剔,什么都行。反思離不開原來的教師言論、行為,并將他們作為新言論、新行為的參照物,所說的進步、創(chuàng)新都是針對參照物而言的;反思離不開教師原有的理論、思想觀念,它是教師反思、進步的基礎,因為教師的進步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是空中樓閣。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觀念和習慣行為,但在新的環(huán)境中,這些思想觀念和習慣行為會有種種不適應,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就要從以往的觀念和行為中尋找合理、積極、有益、健康的成分,然后才在此基礎上重新建構,而對那些落后的、消極的則予以摒棄,這樣不斷地推陳出新,循環(huán)往復,在繼承中不斷發(fā)展。
自省性原則。 反思是一個具有責任感的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教師為了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推向新的發(fā)展高度,使自己有所建樹,就要經常審視自己,看自己的理念是否新穎,看自己的設計是否合理,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帶來了積極影響,總之就是要使自己做地更好,職業(yè)生活的質量更高。反思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自覺的行為。當教師取得成就時會認真總結經驗,對自己經常作出積極的評價;當教師出現失誤時會痛心疾首,總結教訓,并重新建構,以免再犯類似錯誤。教師反思是為了滿足發(fā)展的欲望,因此教師反思是持續(xù)的,其動力來自教師內部。當然教師的反思離不開同事的幫助和友善的監(jiān)督,但是那只是外因之一。如果教師反思僅依靠外來動力而缺乏內驅力,僅靠別人對自己評頭品足,而自己缺乏深刻的思考,不積極反省自己,那么這種反思就是膚淺的,也是不會持久的。
對比性原則。 反思是一種對比,主要的是教師自己跟自己的縱向比較,但這種比較是逆向的或者說是反向的,即是教師用今天的我同昨天的我比較,是用明天的我同今天的我比較。通過比較看到進步,產生激勵,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不斷進取。而不是用昨天的我同今天的我比較,也不是用今天的我同明天的我比較,只看到差距與不足,不能產生前進的原動力,喪失信心,一蹶不振。反思也有教師之間的對比即教師與教師的對比,這是一種橫向的比較。如果僅有縱向的比較,只看到自己在進步,就會故步自封,止步不前;看不到同事在發(fā)展,就會夜郎自大,失去摯友。教師在反思中的同他人的對比,是為了進行合作與交流,相互溝通,取長補短,互動發(fā)展。教師在反思中只有綜合運用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立足自我,在同事的關懷和幫助下得到某種啟示而打開思路,獲得新的發(fā)展,荀子所說的“吾嘗終日之所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三、反思的時機
行為前的反思。 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行為前首先要反思長期以來占據自身主導地位的教育觀念、在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實踐中形成的習慣行為、價值觀的正確性和各種教育教學技能的有效性、教師個體成長和發(fā)展的障礙點、教師個人長期研究的重點和獲得發(fā)展的興奮點、自身和他人獲得的成功等都是教師行為前反思的重要內容。其次要反思教育教學行為所處的環(huán)境,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所必需的環(huán)境、技術進行綜合評價和預測,如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背景、人際關系、學校物質條件,乃至教育法規(guī)、政府導向、社會需求等。再次,反思過程的核心是試圖從多種視角來看待問題,教師反思所追求的是探索被常識掩蓋之下的對于實踐經歷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明晰了教育教學情境之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自己的行為要達到的目標,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行為策略,并對這些策略進行評價,分析、比較并確定其價值與必要性,作出獨立決策,形成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動機、行為模式和行為策略,進而形成自己優(yōu)秀的職業(yè)品質。
行為中反思。 教師的反思以探究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在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過程中,使教育教學的行為更加優(yōu)化。教師的反思是為了追求教育教學行為過程更加具有合理性,批判性的分析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切行為的合理性,對教育教學實踐過程進行理論概括或把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行為前,教師根據自身經驗設置了行為方案,由于教育教學情境的變化和活動對象的參與,不可預料的情況經常發(fā)生,使教師原來設計的行為方案顯得力不從心,教師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境反思自己方案的缺陷,并進行適當修訂,重新澄清自己的行為思路,使教育教學活動既保持連續(xù)性,又呈現出變動性,不斷地調整行為方案以達到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讓教育教學活動行為得以順利實施,用最優(yōu)化的行為朝著自己的最終目標進發(fā)。
行為后反思。 在教育教學行為結束之后教師進行反思,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自我解剖,自我關照,發(fā)揚正確的、糾正錯誤的、完善美好的,從而實現自己的觀念、言論和行為的鞏固、完善和變革,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并不斷提升這種累積的價值。行為后,教師看自己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當時當地的教育教學情境、技術手段所確定的行為策略是否正確,行為中的調節(jié)是否合理,活動目標是否實現。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則要根據反饋的信息自我糾正,確定新的策略;如果達到了目標,則要根據反饋的信息自我完善,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實現新的行為目標;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目標,在更大領域里也要達到這種境界。行為后的反思并不是被動地考察自己,而是滿懷希望的活動,從事反思的教師對未來充滿希望,總是對目標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使自己經常處于“不滿意”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
四、反思的策略
縱向比較法。 教師通過實踐形成實際的教育教學感受,將自己現在在教育教學中使用的技能技術、教育觀念與過去運用的技能技術、教育觀念和行為進行比較,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意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用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認識到問題的性質和結構,在意識到這種問題的存在以后,教師就會感到不適或不暢,因為這些問題都是與教師個人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對教師的個人發(fā)展形成威脅和障礙,教師便產生必須加以解決的決心。
橫向比較法。 教師將自己同周圍的同事加以比較,尤其是用同事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加以比較,從而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產生追上他人的想法和念頭。在縱向比較中教師汲取了同事的經驗和長處,與同事共同前進。橫向比較既可以是內省性的教師個人的反思,又可以是團體協(xié)作交流性的反思。
反傳統(tǒng)法。 教師在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之后,對自己長期以來的教育教學習慣行為產生懷疑,并分析、認識問題的成因,重新審視自己教育教學中所依據的教育理念,積極尋求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學策略來解決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并對以往的教育教學活動作出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判斷,解除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對教師個人自信心的威脅,進而自我糾正,一改傳統(tǒng)的習慣行為。
換位思考法。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與各種社會角色交往:領導、家長、同事、學生、社會各界人士,在這些交往中不一定都是很愉快、很和諧的,有時侯自己是正確的,有時侯自己是錯誤的;有時候對方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這時候,教師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轉變身份,轉換角色,從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吸收對方的合理性,重新作出決策,以便使教師自己的決策更加符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行為更加準確。
積極行動法。 教師反思不是目的,反思是一個積極的過程,更重要的反思是一個積極的行動、積極的行為改進的過程,也就是教師的反思要以積極的行動為基礎,反思不是坐而論道,述而不作,而要付諸實踐積極行動,在行動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動,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進行重新概括,對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進行重新審視,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進行重新建構和改進。
互動合作法。 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進行的,這種背景離不開教師群體的活動,教師的反思也要在教師的群體活動中進行,教師與教師之間進行友好合作,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發(fā)揮集體智慧的力量,互動發(fā)展。
討論交流法。 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教師的反思也是如此。教師的反思必須在群體活動之中進行,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坦誠的交流看法和意見,實行友善監(jiān)督,不虛美,不隱惡,坦誠相見,互不設防,相互監(jiān)督、相互激勵,在討論交流中得到啟發(fā),達到群體素質共同提高的目的。
主動參與法。 作為其中的一員教師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校、教研組、乃至學生組織的興趣小組的活動中去,投入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對自己有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對照別人的研究方法、學習方法、反思自己的成功或不足,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與差距。教師通過主動參與來激發(fā)自己對社會的積極關注,從而敏銳地發(fā)現問題,及時地捕捉信息,提高反思的敏捷性
【試論教師的反思】相關文章:
試論成本企劃08-17
試論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之建設論文08-24
試論李鴻章的對日外交思想08-17
試論短期自由刑的改良08-18
試論短期自由刑的改良08-18
試論初中數學直觀教學08-18
試論AABC式與ABCC式成語08-17
試論經濟法體系的重構08-18
試論網絡漢字詞的造詞研究08-18
試論中職《政治經濟與社會》教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