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談小學寓言教學中思維素質的培養(yǎng)
小學的語文課本,選了一些優(yōu)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動的情節(jié)構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 。一般地說,我們都比較重視引導學生感知故事內(nèi)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這種體裁更具哲理性 、諷喻性的特點,它為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我們 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動的情節(jié)、形象的描繪不應再是小學高年級教學的難點、重點,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學 的重點、難點;二是我們在教寓言時,總是沿著既定的思維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來達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學 生思維稍一偏離,馬上制止,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扼殺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我們知道,學生的思維只有 在個性的充分發(fā)揮,多角度的對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如果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在自己安排好的 直線思維槽中往前滑,顯然是不利于學生思維,特別是發(fā)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等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我們從兩個 方面,結合寓言教學的實際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加快語言形象的理解,減慢抽象概插的步伐
小學語文教學,自然不能忽視字詞句、篇章結構的教學,可是我們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課文來完成,高年級 寓言的教學,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點,把理性的思維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們來比較兩位教 師上《濫竽充數(shù)》的課堂實錄: A 師:剛才我們讀了課文,學了生字,現(xiàn)在我們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生:交代了時間、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師:對,齊宣王有個什么特點? 生:他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 師:正因為這樣,南郭先生才能混進來。大家現(xiàn)在默讀第二段,看它寫了什么內(nèi)容。 生:這段講南郭先生乘機混進吹竽隊。 師:誰能描繪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樣子? 生:他使勁鼓著腮幫子,手按著竽的眼(演示動作)。 師:為什么“沒有出過毛病”? 生:因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師:誰來說說最后兩段說的什么。 生:說的是齊宣王兒子接位后,喜歡聽一個一個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師:這說明沒有本事是沒法長久混下去的,F(xiàn)在我們請一個同學講一遍這個故事。(略) 師:好,現(xiàn)在我來總結這篇寓言的寓意。(略) B 師:剛才我們學了字,讀了課文,下面我們對照課文來討論這么幾個問題:
1.這篇寓言寫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幾個人。
2.齊緡王是不是比齊宣王聰明一些?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聰明人,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會怎么辦,我們能從他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5.類似濫竽充數(shù)的事,能不能說一兩件?
6.這篇課文的寓意是什么?(學生討論后,老師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生:這篇課文寫了三個人,齊宣王講排場,很會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齊緡王也愛講排場,講享受,它并沒減少吹竽的人數(shù),只是形式不同,要一個一個地吹;南郭先生是個沒有本事只會混的人。 生:齊緡王并不比齊宣王聰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讓他溜了。 師: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細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認為南郭先生還算是個聰明人,他能抓住機會,能混的時候,裝得很像,沒出過毛病,齊宣王給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時候就趕緊逃走。 師:那么,齊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齊宣王這樣的人。 師:所以有齊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 生:我認為南郭先生是個不聰明的人,混到頭來一點本事也沒有。 師:他是個有小聰明的人,小聰明只能混一時,到不能混時就慘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會接受教訓,沉下心來學一門本事,也可能又找別的事混,我想他應該學門本事,因為他并不傻。 生:從他身上我認識到,不學本領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錯就改。(討論第5、6題略)
比較兩個案例,筆者覺得,就小學高年級而言,B例盡管還有可商榷之處,但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素質的培養(yǎng) 。A例或許人們更覺得像語文課,但是這種教法,學生的思維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師剛讓學生接觸課文,就 提出下面的問題:“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終于敗露,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雖然問題點在關鍵處,但直奔“主 題”,沒給學生留有更大思維活動空間。
二、減少教師的判斷推理,擴展學生的思維天地
在寓言教學中,有的教師生怕學生難“明理”,很少給學生自己判斷推理的機會;更怕學生想遠了收不回 來,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思維剛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結果學生的思考唯老師所想是瞻,養(yǎng)成直線的、單一 的思維模式。有次聽一位教師上《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時,有個學生說,地球本是圓的,那個駕車人一直往前 ,就能到達目的地,完成環(huán)球旅行。其他學生都大笑起來,盯著老師等判斷,這位教師的應變能力很強,認為 這是開拓學生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的好機會,于是表揚這位同學敢想、會想,然后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學生一下由“要我想”變成了“我要想”,他們的想、說都比以往放得開。
《買櫝還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沒有價值的東西留下來,卻把貴重的東西丟掉的行為。作為高年級的學生 ,理解這點是很容易的。我曾指導一位青年教師上這則寓言,我們的教學設計沒有停止在只讓學生了解寓意上 ,而是運用這則寓言的內(nèi)容,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思維至更寬廣的領域,效果很好。下面將課堂實錄的后部分 摘要如下: 師: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這則寓言的寓意,現(xiàn)在我們來想想這個問題,裝珠子的盒子有沒有價值? 生:也有價值,它是“用名貴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裝飾得十分美觀”。 師:那為什么說“把沒價值的東西留下來”了? 生:這是因為和寶珠相比顯得沒價值了。 師:這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生:有價值還是沒價值要通過比較才能知道。(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后,學生也舉了一個例子。略) 師:我們再想想,如果這個鄭人從藝術的角度看,認為這個人工做的盒子的價值超過了那個天然的寶珠,你認為有沒有道理? 生:我認為沒有道理,因為“寶珠比盒子貴許多倍”,寶珠值錢得多。 生:我認為有道理,因為從藝術上看,人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比寶珠更有價值。 師:兩個同學都說得好像有理,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比較的標準不同。一個從值多少錢的標準說的,一個從藝術的標準說的。 師:對,這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說什么東西有沒有價值,要看用什么標準。(老師舉了兩個例子。略) 師:鄭人出高價買這個盒子,說明這個盒子在他看來超過了寶珠,包裝超過了內(nèi)容,形式超過了內(nèi)容,見到過這樣的事沒有?(學生舉了很多例子。略)
這個教例,雖然對有些缺少這種訓練的學生來說可能難了點,但我們可以肯定,它注重學生的多向、逆向 思維的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其收獲遠遠勝過學一篇寓言只明白一個寓意的教 學。了解小學語文教學的人都知道,學生的作文往往一是無話可說,二是條理不清,究其實質,是學生的思維 的呆滯、條理不清造成的,因此,提高學生的理性的思維水平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計 劃,從小學中年級就開始有目的地加強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良好思維品質的訓練。這種訓練,雖然什么體裁的 課文都行,但寓言更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為它的結論(寓意)不是固定不變的,學生參與性的空間是非常廣 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