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久久躁夜夜躁狠狠躁_偷碰人妻无码视频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學論文>數(shù)學論文>數(shù)學教學論文:基于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訴求

數(shù)學教學論文:基于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訴求

時間:2023-02-20 04:57:04 數(shù)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數(shù)學教學論文:基于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訴求

數(shù)學教學論文:基于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訴求
  
  ——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教學思考
  
  江蘇省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聶艷軍
  
  [摘要]新教材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內容采用“以具體思維方法統(tǒng)整教學內容”的編排思路,其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與綜合是學生經常使用而且必須掌握的基本策略。教學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表征問題”,把潛在的經驗曝露出來;陳述思維,體會思考的起點與方向;比較反思,從解題經驗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有效練習,在應用中深化體驗。
  
  [關鍵詞]解決實際問題解題策略教學價值
  
  新教材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內容,變以往分類編排為按學生能力發(fā)展水平、由易到難編排,采用“以具體思維方法統(tǒng)整教學內容”的教學思路,即通過典型例題引路,在練習中把例題所提供的思維方法作為基本的思考模型,帶動一大片題材寬廣、數(shù)量關系豐富的內容學習。引領學生從過去過分關注問題的“表層結構”(問題所包含的事實性內容及其表述形式)轉向現(xiàn)在更加關注它們的“深層結構”(問題內在的數(shù)學結構),其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兩步計算實際問題與復雜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實質是相通的,只是計算的步數(shù)多少而已,抓好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具有深遠意義。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特征是:條件與問題之間存在著形式上的“分離”,即現(xiàn)有信息的結論指向與問題所需的信息之間存在著思維的障礙。學生在從當前的問題狀態(tài)到達需要的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中,必須對數(shù)學信息和問題之間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進行思考與分析。完成這種思維進程,分析與綜合是學生經常使用而且必須掌握的基本策略。
  
  下面結合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下第82頁的教學內容談談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教學思考。
  
  一、“表征問題”,把潛在的經驗曝露出來。
  
  “表征問題”,就是讓待解決的問題進入解題人的頭腦,形成問題表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理解題意。實際問題解答的成功與否,首先依賴于學生對實際問題內容的明確程度。新教材解決實際問題大多采用場景圖的形式呈現(xiàn)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模擬的“生活空間”,容易使學生體會到要解決的問題出自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有身臨其境之感。但是,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shù)學信息是以對話、圖畫、表格、文字等多種形式鑲嵌其間的,并呈現(xiàn)一定的無序性、隱蔽性,(教學論文 325224.com)很難形成對問題的完整印象。由此,指導學生從紛亂的現(xiàn)實情境中收集、整理數(shù)學信息,并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線索把問題說清楚、說完整、說準確,是首當其沖的。
  
  [教學現(xiàn)場]
  
  動畫呈現(xiàn)例1場景圖。大猴說:“我采了3筐,每筐12個。”小猴說:“我采了6個。”
  
  師:圖中講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大猴說:“我采了3筐,每筐12個。”小猴說:“我采了6個!
  
  生2:大猴采了3筐,每筐12個。小猴采了6個。
  
  師:根據(jù)這些信息,能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生3: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
  
  生4: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
  
  師: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誰能把條件和問題完整地說一說?
  
  生5: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個,小猴采了6個桃。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
  
  [教學分析]
  
  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是形成問題表象的通道。教師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經歷這種轉化的過程:首先,通過“圖中講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進入情境,引導學生仔細地看、充分地講,把實際情境里的數(shù)學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說出來。接著,要求學生根據(jù)信息提問題。收集、整理信息不是羅列條件,還要發(fā)現(xiàn)條件之間的聯(lián)系,從中生成出新的、有用的信息(數(shù)學問題),由此喚醒學生的生活積淀和已有的原始經驗,并孕育“由條件想問題”的綜合思路。最后,通過完整地說一說條件和問題,把情境圖表現(xiàn)的實際問題加工成語言講述的數(shù)學問題,形成問題表象。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主要信息通過感知,不僅理解題意,形成完整的問題結構,而且把隱含在個體經驗里的解題策略進行激活。這樣,學生就容易形成對解決問題躍躍欲試的參與狀態(tài)。
  
  二、陳述思維,體會思考的起點與方向。
  
  分析信息之間的關系,并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數(shù)量關系,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過去的教材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在例題下面都有“想:根據(jù)和,先求”或“想:要求,需要知道和”。這樣安排,漠視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容易形成限制學生的思維方式。新教材不再呈現(xiàn)思路提示,也并不等于學生可以“隨意發(fā)揮”,教師無可作為。二年級學生雖然憑經驗知道題目怎樣算,但很難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表達得清楚、完整。在初學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階段,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表述清楚、完整、有條理,還是需要的。這不僅有利于制定解題計劃,更能加深學生對思維方法可操作成分的體驗,為掌握基本策略提供物質基礎。
  
  [教學現(xiàn)場]
  
  師:怎樣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呢?請小朋友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生:先用12×3=36(個),再用36+6=42(個)。
  
  師:能具體地說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嗎?
  
  生: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個桃,再把大猴采的個數(shù)和小猴采的個數(shù)加起來。
  
  師: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個桃呢?
  
  生:因為小猴采桃的個數(shù)已經告訴,大猴采多少個桃沒有直接告訴。
  
  師:從題目中哪些條件能算出大猴采的個數(shù)?
  
  生:根據(jù)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個,可以先算出大猴采的個數(shù)。
  
  師:誰能更完整地說說思考的過程?
  
  生:因為大猴采多少個桃沒有直接告訴,所以要先算所以先算大猴采了多少個桃,再把大猴采桃的個數(shù)和小猴采桃的個數(shù)相加。
  
  生:先根據(jù)大猴采了3筐,每筐12個,求出大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再和小猴采的6個加起來。
  
  師小結:根據(jù)大猴采了3筐,每筐12個這兩個條件,能算出大猴采了多少個桃,再用大猴采的個數(shù)加上小猴采的個數(shù)。
  
  學生在作業(yè)本上獨立列式解答,然后匯報,教師板書課題。
  
  接下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略。
  
  [教學分析]
  
  簡單的乘加、乘減問題,從條件想比較順暢,學生經常邊讀題邊聯(lián)系原始經驗進行思考。張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心理,把思維的重點放在“綜合思路”上,符合教材的編寫意圖。怎樣使學生結合解題活動對這種思維方法能有良好的體驗呢?“組織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很多教案里,教師也安排了交流,但對交流的內容、交流的重點、交流應達到的目的以及如何引導,沒有細致的思考與準備,這樣的交流難能讓學生形成深刻的體驗。在上面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這一方面是對學生已有的經驗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使得后面的交流活動“有話可說”。在第一個學生發(fā)言之后,教師通過“能具體地說說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嗎?”“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個桃呢?”“從題目中哪些條件能算出大猴采的個數(shù)?”引導學生的交流逐步從零碎走向完整,從膚淺走向深刻。這樣的交流,不僅孵化了解題思路,而且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時思考的起點與方向。
  
  三、比較反思,從解題經驗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實話實說,現(xiàn)在的數(shù)學課堂很少再有教師示范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代之而來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很多教師只關注學生的算法和結果是否正確,這種“只見樹木”的教學行為,很難能讓學生把例題學習的經驗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由此形成的局面往往是,學生普遍感覺例題容易、練習較難。事實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往往是在生活經驗的支持下進行的。他們雖然對問題解決了,但對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缺乏上升到數(shù)學層面反思、比較與提升,其認識表現(xiàn)出明顯的情境性與局限性。因此,在學生積累一定的解題經驗之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上升到數(shù)學的層面,重認自己的解題過程與方法,體會其中的思考,從解題經驗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教學現(xiàn)場]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剛才的兩道題,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條件相同,都是告訴大猴采了3筐,每筐12個。小猴采了6個。
  
  生2: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個桃。
  
  師:為什么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個桃呢?
  
  生2:因為大猴采多少個桃不知道,不能直接相加、相減,所以要先算大猴采多少個桃。
  
  生3:都是用兩步計算。
  
  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4:第二步不一樣。一個用加法,一個用減法。
  
  師:為什么呢?
  
  生4:因為第一個問題是求兩只猴一共采多少個,所以要把兩只猴采的個數(shù)相加;第二個問題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所以要用大猴采的個數(shù)減去小猴采的個數(shù)。
  
  師:以后解答問題時,要看清題目條件和問題,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分析]
  
  回顧與反思是形成“策略”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有經驗的教師在學生獲得對問題的成功解決之后,會組織學生通過回顧與反思,及時把解決問題活動中所形成的潛在的、不規(guī)范的經驗改造、提煉為有意識的、規(guī)范的形態(tài)。上面的教學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示范: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索例題與“試一試”之后,引導學生把解題的過程與方法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求同,提取思維方法中的可操作的成分;通過比異,加深對數(shù)量關系的進一步理解。學生在交流、比較、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把解題的感性認識提升成理性認識,并內化為可操作的經驗系統(tǒng)。
  
  四、有效練習,在應用中深化體驗。
  
  教育心理學家皮連生教授認為,認知策略的學習大致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知道該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體的操作步驟(陳述性知識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結合該策略適用的情境,對如何運用這一策略進行練習,逐步達到能夠熟練地執(zhí)行策略的操作程序(程序性知識階段)。第三個階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適用的條件,知道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使用這一策略,并主動運用和監(jiān)控這一策略的使用(元認知階段)。這三個階段非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而是一個連續(xù)漸進的過程。在學生初步體驗綜合思維方法的內涵后,教師應當及時提供題材豐富、數(shù)量關系多變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應用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教學現(xiàn)場]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師:這道題告訴哪些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同位兩人互相說一說,看誰說得有條理。
  
  師:怎樣算一共要多少元呢?先獨立思考一下,再做在作業(yè)紙上。
  
  學生匯報后,教師追問:15×2算的是什么?為什么先算它?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師:怎樣算還有多少棵沒有澆?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這樣想的,先根據(jù)“有4行樹苗,每行14棵”算出一共有多少棵樹苗,再從一共的棵數(shù)里減去已經澆的棵數(shù)。
  
  師:說的太棒了!可以先根據(jù)男孩的話算出樹苗一共的棵數(shù),再算還沒有澆的棵數(shù)。
  
  生2:要求還有多少棵沒有澆,就是從一共的棵數(shù)里減去已經澆的棵數(shù),一共的棵數(shù)沒有告訴,所以要先算樹苗一共的棵數(shù)。
  
  師:根據(jù)要求的問題去想條件,也是一種重要的思考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
  
  3.師:老師給每人準備一張卡片(注:小兔拔蘿卜情境圖),卡片上有許多條件,還有問題。你們可以根據(jù)條件找相應的問題,也可以根據(jù)問題找相應的條件。請小朋友四人一組,找條件與問題。
  
  1白兔拔了10個;2灰兔拔了30個;3白兔拔了2籃,4灰兔拔了3籃,
  
  每籃5個;每籃10個。
  
  問題:兩只兔一共拔了多少個?
  
  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個?學生討論后,匯報。
  
  生1:我們組選①②和“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個?”用30-10=20(個)
  
  生2:我們組選①④和“一共拔多少個?”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2:根據(jù)灰兔拔了3籃,每籃10個,先算出灰兔拔了多少個,再用灰兔拔的個數(shù)加上白兔拔的個數(shù)。
  
  生3:我們組選③④和“一共拔多少個?”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2:白兔拔的個數(shù)沒有告訴,灰兔拔的個數(shù)也沒有告訴。我們可以先求白兔拔了多少個,再求灰兔拔了多少個,最后把白兔拔的個數(shù)和灰兔拔的個數(shù)加起來。
  
  [教學分析]
  
  整個練習過程,教師的教學視點并非聚焦在學生解題的正確與否,而是突顯對基本策略的體驗上。教師通過給學生提供應用策略的廣闊背景,讓策略與解決問題的實踐相隨相伴,加深對策略要領的體驗,獲得對策略情感個體感受。首先,選擇與例題相似的“乘加”情境,讓學生重溫解決問題的過程;接著,設計“乘減”的變式情境,引導學生把例題中的思維方法向新的情境遷移;最后的選擇搭配是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情境給學生提供較寬的可供選擇范圍,學生帶著前面學習所獲得的成功體驗,積極參與到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個體的數(shù)學經驗、思維方法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動結果上,學生不僅搭配出用一步、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甚至還搭配出用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而隱藏在學生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背后的是分析條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綜合思維方法得以充分歷練。
  
  綜上,分析和綜合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思維過程,是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具有并善于運用這些基本策略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非常有益。讓學生掌握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并內化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是一項階段性工程,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作出整體規(guī)劃。
  
  一是規(guī)劃各階段基本策略教學的重點。以蘇教版教材為例,教材對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分三段編排。第一階段,二年級下冊結合“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教學,安排簡單的乘加、乘減問題;第二階段,三年級上冊結合“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口算”教學,安排“幾倍求和(差)”、“比多(少)求和”的實際問題;第三階段,結合“三位數(shù)乘(除以)一位數(shù)”教學,安排連乘(除)實際問題。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教學內容的實際,第一階段以綜合思維方法作為策略教學的重點;第二階段以分析思維方法作為策略教學的重點;第三階段重點是鞏固分析、綜合兩種思維方法!耙(guī)劃”確立了每一階段教學的側重點,使教學內容和目標更加明晰,但又要防止在教學中以一種思維方法限制、束縛學生的僵硬做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上面的教學處理得很好:練習第2題,當生2出現(xiàn)“要求還有多少棵沒有澆,就是從小樹苗一共的棵數(shù)里減去已經澆的棵數(shù),小樹苗一共的棵數(shù)沒有告訴,所以要先算小樹苗一共的棵數(shù)!苯處熂皶r指出:根據(jù)要求的問題去想條件,也是一種重要的思考方法。并且在隨后的選擇條件與問題搭配的練習中,教師將要求調整為“你們可以根據(jù)條件找相應的問題,也可以根據(jù)問題找相應的條件!
  
  二是規(guī)劃基本策略教學的線索;静呗缘慕虒W應當是有計劃、有意識、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中,應做到:前有滲透——如結合一步計算實際問題教學,引導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孕育分析、綜合思路的萌芽;結合連續(xù)兩問的實際問題教學,引導學生體會第一問對第二問的作用,積累原始經驗等。中有突破——作為一種基本策略,分析和綜合既具有共性的可操作成分,又具有個體的體驗成分。這種思維方法的掌握蘊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落實在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上。因此,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要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并通過對解題過程與方法的再認與反思,形成對方法的本質特點、價值及使用要領的主觀認識。后有遷移——主動、恰當?shù)剡x擇應用策略思考問題,是形成策略的重要標志。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在復雜的情境中根據(jù)條件之間的關系提問題、“一步”與“多步”之間的擴縮練習、自主探索多步計算實際問題等活動,促使學生把已有的學習經驗遷移到新的情境中,進一步豐富對基本策略的認識,并加以穩(wěn)固下來。
  
  <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0.12

【數(shù)學教學論文:基于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訴求】相關文章:

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課后教學反思04-06

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問題及解決策略09-22

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設計08-22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3-20

《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反思04-05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教學反思06-10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04-06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04-21

初中數(shù)學教學論文:合作學習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淺析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