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英語任務型語法教學任務中階段的實踐
英語任務型語法教學任務中階段的實踐
口 楊春妹
(余姚市舜水中學,浙江余姚 315400)
一、引言
新課程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新課程實施已有相當時間的今天,有些教師依然沿襲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片面地認為學生學會了語法就等于學好了英語,許多課堂仍然熱衷于語法條目的羅列講解,割裂語言點,采用刻板、孤立、教條的句型操練及單句翻譯方法,迫使學生機械地模仿、記憶。而有些教師走到了教學的另一個極端,在課堂上完全拋開語法教學,或者一帶而過,以學生不斷的錯誤作為代價,盡管部分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語言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不能用準確、豐富的語言進行交流和運用。長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和促進學習上的進一步發(fā)展。
語法是語言的產(chǎn)物,是對語言現(xiàn)象的總結(jié)和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即使學生能熟練地背誦語法規(guī)則,他們也不一定能正確運用這些語法規(guī)則。學習語法是為了運用,而不是為了解釋語法現(xiàn)象。語法的教學不能游離于語言的運用之外,必須遵循語言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學習語言時,學生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語言的意義上,然后他們才會注意語言形式和語言規(guī)則。
在任務活動過程中學習語法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使學生自然、主動、探究地接觸、了解和習得語法,運用所學的語法表達有意義的思想。(教學論文 325224.com)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進行交際活動的同時,學生需要適度地關注含有相關語法規(guī)則的語言表達,并在任務的結(jié)果評價中彰顯語法的規(guī)則和功能。“語法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更要使學生清楚形式的運用,賦予語法以交際意義!
二、任務型語法教學的基本步驟
1.任務前
圍繞任務的主題展示語法項目,學生初步感知。這一過程主要包含三個內(nèi)容:
(1)介紹新的語言。這是任務前階段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
(2)激活語言。任務前的活動不僅可以給學習者輸入新的語言和語法知識,使之能重構(gòu)語言系統(tǒng),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更多的是激活和調(diào)動已有的語言資源。這樣有助于減輕學生認知上的困難。
(3)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任務。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話題,理解任務的要求,增加其對于任務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認識使用語言的復雜度。
2.任務中
確定內(nèi)容合理、難度合適的任務,學生運用與所學語法相關的語言完成任務,鞏固運用。
3.任務后
根據(jù)學生任務完成過程中和結(jié)果展示中存在的語法問題有針對性地安排訓練活動,學生內(nèi)化提高。任務后的活動并不是讓學生簡單、重復地表演,而是讓學生獨立、完整地完成任務,提高語言的準確度和流利度。通過再次完成任務,學生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錯誤之處,也會更加清晰地建立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之間的關系。
概括說來,左岸語法,右岸學生,任務便是從中傳遞的橋梁。而任務型語法教學的基本步驟中,任務中階段又是任務這一橋梁的重中之重。語法教學貴在習得過程,學生能否在自然的學習狀態(tài)下習得語法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語法教學的效果。在任務中階段,學生有明確的任務目標,有清晰的任務過程,有合作的任務平臺,并有預期的任務結(jié)果。學生借助語言的形式、語法的建構(gòu),完成任務活動,促使語法教學更真實、更深刻,從而達到形式和內(nèi)容兼具,知識和能力俱得。
三、任務型語法教學任務中階段的實踐
1.搭建支架,建構(gòu)語法
在語法學習的過程中,模仿與演練是常見的兩種方式,包括學生在觀察了任務之后,一開始也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然后在同伴面前演練。但模仿絕不是語法學習的歸宿或是機械的重復,無論語法教學的內(nèi)容是什么,我們的關注點不僅僅是任務的形式和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確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語言資源,如可能用到的句型結(jié)構(gòu)、詞匯、固定的表達方法等,在以語法教學為目的的任務實施過程中,不但要有語言形式的支撐,還要提供任務建構(gòu)的支架,這樣才能保證語法教學的順利開展。所謂搭建支架,簡單說來就是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通過這種分步建構(gòu)的方式,教師一步步撤去給學生的學習支撐(所搭建的理解支架),把任務逐步交給學生,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和運用語法。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英語(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中“Could I…?""Could you please…?”時是這樣設計的。
(1)用以下問題與學生打招呼:Could I have your name? Could I make friends with you? Could I learn English with you? Could I borrow your Englishbook? Could I share a chant with you?
(2)與學生分享以下chant。
Could I have your names?
Could I make friends with you?
Yes, you can. Yes, you can.
Could I borrow your English book?
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Sorry, you can´t.Sorry, you can´t.
(3)展示該教師兒子Nemo的照片,并告訴學生“He is a polite boy. He can ask for agreement po-litely. He can do lots ofchores around home”。
(4)讓學生猜測Nemo能做哪些家務。猜測的同時展示Nemo做家務的照片,同時提供以下有關做家務的英語讓學生與照片一一對應:sweep the floor, take out the trash, fold the clothes, make the bed, do the dishes, do the laundry, water the plants.
(5)按以下要求完成書面表達。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各組學生分別拿到客廳、臥室、書房和廚房四張照片中的一張,然后在組內(nèi)用“Could you please…?”提問組內(nèi)同學能做哪些家務。小組合作后再把自己與組內(nèi)成員的對話寫下來。
在這樣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所作的語用呈現(xiàn)就是為學生的語法輸出而搭建的腳手架,其關鍵是幫助學生在學習新語言之后掌握完成任務所需語言的語用內(nèi)涵,并根據(jù)任務的需要組織語用要素,保證語法輸出的正確性與得體性。
2.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語法
在語法教學方面,外國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顯性語法教學)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隱性語法教學)。前者側(cè)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guī)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后者則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主要通過情境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很多學生對語法課不感興趣,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采用了過多機械的練習方法,也就是過多地運用了顯性語法教學。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及需求,教師應盡可能通過豐富的情境創(chuàng)設來活化語法,讓語法練習生動有趣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新學的語法項目轉(zhuǎn)化為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6 It´s raining的Section B時,設計了“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后回答問題”的環(huán)節(jié)。要回答的問題是:
(1) How is the weatherin…?
(2)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學生在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要用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語法——現(xiàn)在進行時。教師緊緊圍繞本節(jié)課的語言目標,引用了一個來自于學校當?shù)氐哪硞場景片段。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親切地融人情景的交流和反饋,活化了語法的操練。然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就校園內(nèi)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接受電視記者采訪的小組合作任務。學生之間圍繞現(xiàn)在進行時組織語言進行小組活動。
被采訪的學生能夠非常自然流暢地表達,因為這個創(chuàng)設的情境無須想象,它就在身邊。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時候,語法不再是標簽,他們更加注意的是活動的內(nèi)容和趣味,但他們訓練和運用的恰恰又是語法知識。也就是說學生不知不覺地把所學的語法知識直接運用到英語的思維當中。就像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認知一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所主張的,學生學習必須處于與學習主題基本內(nèi)容相關、現(xiàn)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豐富情景當中,既保證了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回顧和總結(jié),又給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空間。
3.滲透情感,內(nèi)化語法
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主張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和個人需要,強調(diào)具有真實個人意義的學習.主張包括認知和情感在內(nèi)的全人教育。近年來,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語法不是死的教條,而是可賦予生命和情感的分享過程。學習者只有融入真實、得體的情感,讓語言學習成為動機的合理輸出,語法學習才會落到實處,成為內(nèi)在的需要和必要的儲備。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6 It´s raining的SectionB時,設計了一個看圖說話的任務。教師首先出示幾張在遭受地震和海嘯之后的日本受災群眾的照片,引導學生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語法——現(xiàn)在進行時,描述圖片中的情景,教師給出了如下的開頭和結(jié)尾:This is a report from Japan. After theearthquake…I hope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cantry our best to help them.中間部分請學生根據(jù)圖片內(nèi)容進行補充。以下是部分學生的描述:
S1: The people are suffering a lot.
S2: The little girl is crying. She js looking for her mother.
S3: The people are waiting for food. They are so hungry。
S4: People have no home now. They are looking forward to living in a warm place.
這一張張圖片激起r學生心底最深處的善良和同情友愛之心。學生通過語言表述強烈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顯然語法已不再是獨立的規(guī)則和教條,而是成為學生抒發(fā)情感的媒介和自然狀態(tài)下生活語言的輸出。其實,該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出示表現(xiàn)困難面前日本民眾良好素質(zhì)的圖片,并繼續(xù)用現(xiàn)在進行時的句子進行描述:Everything is in good order and well arranged. So many people in the disaster are waiting in lines for a public telephone and consciously saving electricity power supply protection. Hundreds of people are camping in the square and no one iS smoking in the entire process. It ends without a piece of trash on the ground. They are all helping each other。教師通過這樣的引導既讓學生產(chǎn)生對日本民眾良好素質(zhì)的贊嘆,又同歸本課的語法功能,在情感滲透的過程中內(nèi)化語法。
雖然,這并不是一堂純粹的語法課,但教學巾語法無痕、情感人微的任務設計無疑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之一,它最終達成了任務與語法、學生與教師的多贏。
四、結(jié)束語
任務型語法教學傳遞的是一種理念,它在強調(diào)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亦關注語言知識的教學,課堂上我們應重視任務中階段的作用,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任務巾習得并鞏固語法知識,化解語法教學的困惑,讓學生從“對語法望而卻步”轉(zhuǎn)變成“語法的親近者”。廈
參考文獻:
[1]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8.
[2]何宇丹,顯性法和隱性法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7(8).
【英語任務型語法教學任務中階段的實踐】相關文章:
從英語學習的心理本質(zhì)探討“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08-20
英語新課標理念與任務型教學任務設計08-18
任務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幾點體會08-17
任務型英語教學在新課標中的運用論文08-15
英語教學中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初探08-17
英語教學中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初探08-12
“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08-03
任務型英語寫作教學評價概述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