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1
優(yōu)秀的小說都是視野廣闊,能夠以小見大的!冬斕亓文鹊募摇氛峭ㄟ^這個“家”告訴了我們,當時的一些社會情況。
瑪特廖娜,圣徒般的人物,她勤勞溫順,內(nèi)心平和,寬容慈愛,坦白樸實,享受簡單的快樂,從不抱怨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她對生活充滿了愛,總是辛勤地勞動,不求回報地幫助其他的人,甚至對死亡的到來也抱著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
但是,這樣一個淳樸,善良的,淳樸的人在村人,甚至在親人眼里卻只是一個愚蠢的“傻瓜”,是一個可以呼來喝去的工具,是一個“身上帶有邪氣”的人……因為在那個本末倒置,黑暗混沌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是貪婪自私的,一旦出現(xiàn)瑪特廖娜這種人也會被認為是“偽善之人”。
小說的最后用瑪特廖娜的死亡鞭撻了當時社會的麻木,反映了當時人的自私,貪婪,急功近利,追求物質享受的.惡劣風氣。
我覺得這本小說的宗教色彩特別濃重,東正教虔誠的教徒瑪特廖娜自始至終都是圣潔無暇的,即使生活在一個骯臟不堪,物欲橫流的環(huán)境,她依然怡然自得,無欲無求,享受著簡單的幸福。即使身邊都是貪婪,嫉妒,邪惡等惡習,即使每天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攻擊,依然無法撼動她的內(nèi)心。她依然勞動,依然微笑。因為她內(nèi)心有信仰,有強大的支撐。但是,很明顯,這樣的人在哪個時代都是很少出現(xiàn)的。
最后主人公是死在象征著現(xiàn)代文明,能夠引領俄羅斯前進的“火車”的車輪之下,也意味著,如果繼續(xù)選擇不加控制的盲目的工業(yè)發(fā)展的道路,將碾碎更多的希望的結局。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2
瑪特廖娜,善良勤勞的苦命女人,用一生來詮釋怎么做一個“正派的人”。
她是有房無家的人:嫁不了心愛的人,還被丈夫拋棄,六個孩子夭折,得不到養(yǎng)老金,沒有親朋幫助,只能撐著病體孤老。老太太的死就像是命運的捉弄,怕火車的人偏偏被火車撞死。死后還要被親人們爭房子——年久失修,破敗邋遢的木屋而煩擾。對善良的老太太而言,這命運太不公了?伤阅厝淌苤3种穷w最善良純潔的心。收養(yǎng)瘸腿貓,幫別人干活不收錢,盡心照顧房客。在那人性被扭曲的時期,老太太的言行顯得那么傻氣,卻又那么珍貴。
那時的政治,宣揚的是一片欣欣向榮,人民團結友愛,勞動積極爭先的社會主義大繁榮;而現(xiàn)實卻是民不聊生,官員貪贓枉法,社會公共建設落后。集體農(nóng)莊也好,人民公社也罷,過度集權的政治,不過是用少數(shù)人的福利來掩蓋虛假繁榮下的凋敝,迫使人性的'扭曲。不顧環(huán)境惡化大量伐木售賣的村委主席卻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農(nóng)莊不顧瑪特廖娜的病情任意指揮她干活,卻在她病重時將她除名;兇惡又盛氣凌人卻無真才實學的醫(yī)生;部門冗雜辦事效率低下的各種組織;冬天只有官員有煤而百姓只能偷煤。共產(chǎn)平等的社會新等級更加明顯,工農(nóng)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卻做不了自己生活的主人。親情在利益面前變得一文不值,虛情假意也不過是為了得到好處。這樣的社會太現(xiàn)實,太冷漠。
為什么要叫《瑪特廖娜的家》?她的家在哪?像她這樣正派的人,在哪里又有誰能給她家的溫暖?恐怕只有像她一樣正直的作者——十年輾轉才得以回國,歷經(jīng)千辛才求到工作的有良知的人,和她在河邊的破木屋,在污濁、衰敗的村莊旁,惺惺相惜地活在充滿不公和冷漠的社會,這就是作者說的“注定要住在這”的原因吧。
作者最后說:“要做正派的人”。政治的強壓出不了永存,唯有正直,心存良知,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生生不息的希望。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3
文章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來描寫女主人公瑪特廖娜,雖然有自己本人的經(jīng)歷滲透在其中,但是作者把敘述者“我”的角色作用,把他作為一種客觀視角,來與后面周圍人對瑪特廖娜的看法相對比。
“我”從監(jiān)獄里出來后來到了一個偏僻的村落,四處都找不到滿意的房子借住,幫忙的好心人最后才把他帶到瑪特廖娜的家。瑪特廖娜的家四處破敗,有門但形同虛設,大家都知道怎么進去,說明即使她家爛成這樣,也有許多人前來拜訪,也是所有人都來托她幫忙導致的結果。屋子內(nèi)部也沒有反轉的好到哪里去,一樣殘破不堪,屋內(nèi)陰森昏暗,墻體剝落,廚房里滿是蟑螂,就連鏡子都模糊不清。而住在這屋內(nèi)的瑪特廖娜最寶貴的就是開頭提到的蓋在她枯槁身軀上的一團破爛東西。這樣的一個年邁花甲、腿腳不便的老太婆,卻是大家有麻煩事、有苦力活要干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人。誰家的地要耕了,是找她;誰家的莊稼要收成了,是找她;集體農(nóng)莊的活沒干完,是找她……瑪特廖娜熱心腸地都照單全收,干得比誰都多,卻從來不收報酬。明明已經(jīng)不是集體農(nóng)莊的`人了,卻還要被粗聲粗氣地拉去干活,并且自帶工具,她雖有抱怨,可還是第二天一早就出門了。
好人沒有好報。如此大德大善的人仍然得不到命運的垂簾。辛辛苦苦拿到了一點點撫恤金,周圍人就風言風語,做個禮拜的小鍋也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偷走,更別說她那個一直記恨她的法捷了,處處為難她,最后還連房子都要拿走。
虔誠的教徒、好心的老婦人最后死在她生平最害怕的東西之下。死后還要遭受各種各樣無憑無據(jù)、亂七八糟的詆毀,虛情假意的眼淚和追悼,死后都無法得到完全的平靜。
一個用畢生良善在普渡眾人的人,是這整個村莊的良心?删拖裰辽频囊d也被釘死一般,瑪特廖娜也沒得善終。不是說善良不被提倡,而是說即使這樣善良也是最被需要的。塵世渾濁,一滴兩滴千滴萬滴,集腋成裘,總有淤水變清澈的一天。像瑪特廖娜這樣的人也許會被那些愚民所漸漸遺忘,卻在“我”和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4
很喜歡小說的結尾:“我們大家就生活在她的身邊,卻沒能理解,其實她就是一個圣徒,民間諺語常說,沒有這樣的圣徒就不會有鄉(xiāng)村。就不會有城市。就不會有我們整個地球。”瑪特廖娜,一個看似再平凡不過的農(nóng)村婦女形象,為什么對于作者來說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看看瑪特廖娜的生活:早年丈夫赴戰(zhàn)場,不知生或死。六個子女相繼夭折死去。大半輩子都在農(nóng)場勤奮地工作,后來卻沒有領到退休金,老來為了爭取退休金四處折騰,生活極其地困難,一直陪伴著她的只有那在別人眼里破敗的木屋。在糟糕的生活面前,瑪特廖娜沒有過多的抱怨,“她那滿面的愁容沒多久便消散了。我發(fā)現(xiàn),她有個恢復心情的好法子----做事!爆斕亓文染褪请[忍地、平靜而又堅強地面對苦難,始終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除了堅毅的'品格外,瑪特廖娜還是一個無私奉獻的人。不僅是集體農(nóng)莊,任何一個近鄰遠親都會找瑪特廖娜幫忙,而瑪特廖娜也總是不會拒絕,也不會索取報酬。法伊捷要求瑪特廖娜拆掉她的正房以運輸木材給吉拉建房子,瑪特廖娜也沒有拒絕。特廖娜是如此的善良、溫順。
瑪特廖娜在運輸木材的過程中,不幸地倒在車輪下。她死后,有貪婪的法伊捷仍在盤算著木材,幾個妹妹也在盤算著爭奪瑪特廖娜剩下的僅有的遺產(chǎn)----木屋。親情淡薄,親戚們關注財產(chǎn)遠遠高于瑪特廖娜的死。在哭喪的那些淚水中,不是對瑪特廖娜的悼念,而是“一種策略!边@些虛情假意,冷漠做作讓人心寒。自私的、虛偽的人們與瑪特廖娜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的人精心盤算,自以為聰明,嘲笑瑪特廖娜那樣的“傻瓜”。
當身邊的人被物質世界腐蝕時,瑪特廖娜始終保持著精神的凈土,在她身上有作為“人”而應該有的品質。要謹記,我們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而不是作為金錢財產(chǎn)的奴隸和附屬品而存在。
先進的技術和機器推進社會發(fā)展,物質生活不斷進步,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精神世界。假若人人自私自利,成為十足的利己主義者,道德體系崩塌,哪怕是物質多豐富的社會,沒有一種內(nèi)在精神支撐,也不過是個空殼,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更應該像瑪特廖娜一樣保持純粹。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相關文章: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09-15
《懶鬼哈利和胖婆特琳娜》讀后感08-20
《愛瑪》讀后感03-24
愛瑪讀后感04-30
《愛瑪》讀后感04-25
2023年廖一梅的語錄36句09-14
《愛瑪》讀后感6篇03-27
《愛瑪》讀后感7篇03-29
《愛瑪》讀后感8篇04-25
《愛瑪》讀后感(8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