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通用2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
這本書大概用一兩天就能讀完,我覺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詢中,我們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學基本常識。
蛤蟆先生與心理醫(yī)生的`初次見面讓我們了解到,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要自愿。這意味著患者要為自己而非取悅朋友等其他原因想咨詢并且愿意與咨詢師合作心理咨詢才能夠繼續(xù)進行下去。
患者是主動的參與者,需要為自己的咨詢擔起責任來,而非抱著坐等受教的態(tài)度面對咨詢師。在初次見面時患者與咨詢師還確定了面談時間、頻率以及費用等。值得一提的是當蛤蟆問道咨詢師自己是否會好起來時,咨詢師回答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遇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笨赐赀@些感覺我自己的心理咨詢師也是愿意幫我并且相信我會好起來的,突然很感激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
上回咨詢后蛤蟆發(fā)現(xiàn)童年回憶的某些部分讓他非常痛苦,第四次來咨詢的蛤蟆感覺自己很悲傷,似乎又抑郁了,還嚎啕大哭起來。咨詢師告訴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并理解這些情緒,如果否認它們,不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這一回蛤蟆跟咨詢師分享了他與父母童年相處的具體經(jīng)歷,比如嚴厲正直愛訓斥和責備的蛤蟆父親曾經(jīng)當著好幾位大學同學的面來指責他,而母親也曾當著大家面問他有沒有穿干凈內(nèi)衣,讓他覺得難堪。這次面談根據(jù)蛤蟆童年的經(jīng)歷,他們進一步總結出了蛤蟆的適應性兒童順從行為。該行為可能導致他學會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這樣的人可能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過。
第五次見面蛤蟆覺得比之前開心一點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興趣做的事情。此時的`蛤蟆情緒溫度計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談在咨詢師與蛤蟆一來一往的溝通中,他們發(fā)現(xiàn)蛤蟆已經(jīng)很久沒有發(fā)怒過了;厝ズ笏聊ブ约旱膽嵟榫w,發(fā)現(xiàn)是跟內(nèi)疚感連在一起的。這回面談他們想共同分析一下為何蛤蟆缺少憤怒。咨詢師給出了下圖并進一步解釋道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童年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危害。但是當成年人慪氣、撒潑、郁悶或是厭煩的時候,我們會想他們究竟是行為不當,還是在無意識或無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為模式。蛤蟆作為成人也采取過撒潑的方式。我好像很長時間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3
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書,越看越上癮,會引發(fā)思考,同時越看越覺得自己有病。
那種感覺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圍繞在蛤蟆先生身邊的人,都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例子,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拿著手術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為能夠像是童話般輕松讀完的,沒想到能讀得那么深,看一遍還不夠。
但是總的`來說,是一本讓人看過后會進行思考,對比自己的情況去想象,并且感覺像是被撕開了一道口子的書。
雖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來了,感到豁然開朗,但是我自己讀完后卻覺得沒那么簡單,結尾部分的轉(zhuǎn)折有點大,被蛤蟆甩下了,轉(zhuǎn)不過彎來。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一本能給予人勇氣和鼓勵的書。即使沒有學過心理學,讀起來也毫不費力。
跟著蛤蟆先生的腳步,經(jīng)歷探索和成長,是一場有趣的體驗,盡管沒有他那樣跌宕的人生經(jīng)歷,還是能從中找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閱讀過后,對人際關系和一些煩惱,看得更透徹了些。
如果你正在經(jīng)歷低谷,或者曾有過那么一段黑暗的時光,或者僅僅是迷茫、常常覺得不在狀態(tài),這本書可能會幫你走出來。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來,重新變得開心,勇敢面對生活,越來越好。
下一本計劃要看的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立個flag,一周讀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4
書中的人物設定采用的是《柳林風聲》人物形象,不過沒看過《柳林風聲》也不影響看這本書。
本書講的是主人公蛤蟆是一個有錢、樂觀的家伙,但現(xiàn)在卻陷入了抑郁,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詢,經(jīng)過十次的.面談,最后治愈的故事。
這是一本很薄,很淺,讀起來很快,但干貨卻很多的書。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形成的個性。如果你很幸運,有一對個性很好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后很有可能是個自信,樂觀的人;但如果你很不幸,有一對個性很差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后很有可能自卑,甚至抑郁。
但這不是絕對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可以試著通過書上提出的問題,一步一步地深入內(nèi)心深處,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后改變。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上“人生坐標”這個知識點,僅僅是知道了這個知識點,我就獲得了改變,整個人瞬間輕松了。有些知識就是這么神奇,知道就能改變。
書的結尾,蛤蟆先生被治愈了,但在現(xiàn)實中,我們不會那么快治愈,需要長時間不斷地學習,實踐才可以。
如果你也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5
一本心理學入門的書。快餐式讀書的當下,這樣一本書是討人喜歡的。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是在當當網(wǎng),銷量蠻高。后來在微信讀書看到了電子書,一口氣看完。從標題看,是一本心理相關的書,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打開看看,咦,怎么是一本故事書?
蛤蟆先生原來很招人喜歡,因為某件事然后封閉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紹了蒼鷲醫(yī)生給他。這件事沒有一開始就指出來,而是后面出現(xiàn)了,原來是蛤蟆因為喝醉了偷了車被抓了,最后越獄。大概是這樣的情節(jié),這樣一件事,讓蛤蟆疏遠了所有的朋友,連他的'莊園都荒廢了。
蒼鷲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步步引導蛤蟆認識它內(nèi)心。禿鷲最經(jīng)典的開場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覺怎么樣?蒼鷲還假設了一種溫度計來測量感覺。蛤蟆第一次選擇了1和2之間,那么意味著它感覺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殺。蒼鷲說的兒童自我狀態(tài)沒有好與壞,還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等理論,真的讓人耳目一新。我想我還會再讀幾遍這本書的。
最后附上讓人意外的結局。蛤蟆賣掉了莊園,準備去倫敦經(jīng)營房地產(chǎn)公司。他對小伙伴們說:對‘大世界’的誤傳太多了。當然,如果你體格小,又只住過彈丸之地,自然就覺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過一陣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處,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覺得在那兒我有更多的自主權,當然也就有更多的機遇。
這真是一本很棒的書,值得一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6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題記
上午和中午花了3個半小時看完了這本只有10.8萬字的心理學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平心而論,其中很多觀點讓我醍醐灌頂,很受啟發(fā)。
看完一本書還是要”標記重點”和來一次小總結。蛤蟆最近變得抑郁了,心理醫(yī)生發(fā)現(xiàn)和他的`童年經(jīng)歷分不開,家人的嚴格要求讓他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長大了,自己也沒有得到身邊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兒童狀態(tài),像兒童一樣取悅身邊的人、道歉(懷疑自己)、依賴,通過慪氣的方式來釋放憤怒。每個人也有成人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只是運作方式不同,后者讓別人感覺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狀態(tài)是一種理智的狀態(tài)。
其中有一句話:別人或許會影響和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夠管理情緒,控制沖動,延遲滿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控制情緒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劇本,要很快能夠調(diào)整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智商與生俱來,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著我們走得更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7
在寒假期間,我看了三本書,其中一本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看完后我有很大的感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講述的是蛤蟆先生有重度抑郁癥,蛤蟆先生與一名叫蒼鷺的心理醫(yī)生經(jīng)歷過十次面談后,蛤蟆先生心靈獲得了巨大的成長,認識到自身一些問題確實存在,主動改變,重獲快樂的故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講了人的三種自我狀態(tài),第一種是“兒童自我狀態(tài)”,第二種是“父母自我狀態(tài)”,第三種是“成人自我狀態(tài)”。
“兒童自我狀態(tài)”里,我們就像一個孩子,依賴父母或他人,被別人掌控著,就像是為了迎合父母所呈現(xiàn)出的樣子!案改缸晕覡顟B(tài)”里,我們感到自己很有道德優(yōu)越感,覺得自己無論做什么都總是對的,喜歡指示和掌控他人,“父母自我狀態(tài)”與“兒童自我狀態(tài)”恰恰相反。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里,我們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成人自我狀態(tài)”里,我們更像是一個成熟的大人,會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無論是什么情緒,都能理智對待。三種自我狀態(tài)中,“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我認為最完美的長大成人后的樣子。
這本書里講了四種人生坐標,分別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拔液,你也好”講的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信念的'行為,就是信自己,也信他人!拔液,你不好”這種人總需要攻擊或者譴責別人,但從來不會抑郁。“我不好,你好”這代表了一個人的行為態(tài)度,這一類人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他好!拔也缓,你也不好”這類人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也很差勁。
理解我們的童年是理解我們自己的關鍵線索,情緒是自我的核心,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并理解他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8
飯可以一天不吃,書不可一日不讀。這是朋友對我的評價,我是一名愛讀書的人。這個暑假有幸加入了區(qū)教體局組織的讀書會,也有幸讀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收獲了陽光。剛看到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會看心理醫(yī)生呢?它也會有心理問題嗎?本來就愛讀書的我不會錯過好奇心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由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撰寫的,故事以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蛤蟆一生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它作為來訪者與心理咨詢師獾進行10次咨詢的過程。整本書通俗易懂,沒有高深的專業(yè)術語,整個故事在一群小動物中展開,趣味性強,適合大眾去讀。
在這10次的咨詢過程中,蛤蟆先生經(jīng)歷了自我蛻變的過程,由最初的郁悶,不能自拔,生活灰暗到走出陰霾,陽光燦爛,規(guī)劃人生。這本書也告訴人們,一個人在成長中會有成人狀態(tài),兒童狀態(tài),父母狀態(tài)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也會互相轉(zhuǎn)換。還告訴人們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重要……
通過讀這本書,我明白了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對家庭、對自身、對工作是如此重要。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社會,我們經(jīng)歷了三年的疫情,人們遭受了不同情況的壓力,心理問題不可避免,但有很多人不愿面對,要么壓抑,要么逃避,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處理辦法。如何解決來自心理的壓力?需要讀書,需要求助,需要外界的`幫助,搭建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活出精彩的人生。
最近,我因為一點小事和老公搞冷戰(zhàn),彼此不開心,心情很壓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馨,甚至感覺一回家就有一種窒息感,想逃離家庭。通過讀這本書,剖析書中的人物特點和故事情節(jié),我頓悟了,發(fā)現(xiàn)竟然是自己的錯,這就是覺察吧;氐郊,我立馬改變自己做法,找機會和老公聊天,我們和好了,我的心情也不壓抑了,孩子也不用看我們的臉色行事了,一家人重新感受家庭溫馨,其樂融融。讀書解決了我們的夫妻矛盾,真好!
“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讀書。讀書增智,讀書醫(yī)愚,讀書健康……讀出精彩,讀出幸福。這個暑假不虛度,在最美的時光遇到最好的書籍。
親愛的朋友,你們也來讀書吧,讓我們一起沐浴書香,把幸福、開心、快樂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9
這本書很久之前在APP上囫圇看過一遍,當時對我并沒有什么觸動,看完就忘。這次看完卻收獲良多。里面談到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我們默認18歲就是成年長大,開始脫離父母,包括思想和生活上的脫離。但什么才是對自己負責呢?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之一,就是我開始真正的面對這個問題。我曾經(jīng)特別討厭「情緒穩(wěn)定」這個詞,現(xiàn)在我弄清楚了,我討厭的不是這個詞,而是「冷漠」和「壓制」這兩個詞。我更愿意用控制情緒的能力來代替情緒穩(wěn)定。
我覺得,對自己負責,不是無視他人的情緒,而是在我們自己有情緒的時候,能保有延遲動作和緩和當下的能力,當理智回歸以后,又能認清和理解那些觸發(fā)我們情緒的,來自他人的行為和情緒的本質(zhì),分清那是氣話,沖動還是真正的惡意。
這里不得不提到現(xiàn)在很熱門的原生家庭問題,我覺得除去少部分真正有惡意的父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愛孩子,只是很多方式都不對。這些不對的方式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們長大以后,又造成了很多人生困惑和痛苦。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長大呢?我覺得是:我們既能抗議他們的不對方式,又能理解他們的愛的時候,就是真正長大。而一味的.抱怨原生家庭,絕對不是。
我們身邊情緒控制能力強的人不多,打心底喜歡我們的人也不多,所以如果我們自己能擁有更強一點的情緒控制能力的話,就能更好的包容,保護和引導那些真正愛我們的人,不是嗎?喜歡是理解,是我了解你的本質(zhì),所以即便你在情緒最低處,我也喜歡你。
任何重要的人生關系里,都是這個道理。
所以,回到自我負責。真正的自我負責絕對不是無視他人的情緒,而是能正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行為,看清本質(zhì),表達不滿,遠離真正的惡意,包容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0
最近幾天在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作者用繪本《柳林風聲》里的人物們來講述了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詢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蛤蟆先生越來越好了。很快,他就迎來了最后一次面談。
在這期間,蛤蟆先生一改昨日的頹廢,好像雨過天晴了!他的心情在變好的同時,運氣也好了起來。比如說上周他參加的板球大會上,大家都再次舉薦他擔任大會主席!所有人都特別為他高興!同時大家見到他的精氣神在變好,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蛤蟆先生喝彩!
所以,這也證明:當人的內(nèi)心世界往好的方向發(fā)展時,人生的軌跡也會改變。好事會接二連三找上門,正可謂心態(tài)變好,人也會變得光芒四射!
蛤蟆先生感受到了在自己生病前的被愛意包圍的感受。他終于找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重新做回了那個鮮活的蛤蟆。他夾雜著這些幸福的喜悅,暗自決定了要開始創(chuàng)業(yè)了。
在最后一次訪談途中,蒼鷺依舊問了蛤蟆先生覺得怎么樣。與以往不同,蛤蟆先生的雙眼不再黯然失色,而是炯炯有神了。西裝革履的他告訴蒼鷺自己已經(jīng)非常好了,不論是睡眠質(zhì)量還是食欲都正常了,臉上還掛著燦爛的笑容。
所以,我覺得人如果開始打扮自己,變得開朗了,那他們的心理就健康了。
蛤蟆先生對現(xiàn)在的生活非常適應,一點兒都不消沉,更別提有什么自殺的念頭了。他對于蒼鷺對他一如既往的指點和盤問也不再覺得是在貶低自己了,而是知道蒼鷺是在給出建議,是為了讓自己做出好的改變,這就是一種質(zhì)的飛躍和進步!
人與人之間的好的'交談會給人一種傳遞正能量,很陽光很舒服,如果有一方極其敏感,覺得對方講的都是在批評自己,那只能說明這個人是自卑的,易怒的,心態(tài)不穩(wěn)定的。所以,識別自己內(nèi)心感受變化尤為關鍵,對與人交往和處事都很重要。
故事的末尾,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們高聲歌唱并慶祝了他的“新生”。
其實這些朋友們對于蛤蟆先生來說是除了蒼鷺之外的一味良藥,若不是朋友們在最初推薦他去蒼鷺那里做咨詢,或許蛤蟆的一生都暗淡了。并且,在蛤蟆先生低谷期,他的朋友也都不離不棄,盡管他的朋友們有很多毛病,但誰又是十全十美的呢?大家都在接納他人的缺點罷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們一直對他很好,在他高光的時刻陪伴他,在他低谷的時刻也陪伴他,好的朋友是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而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更是我們的一生之課。
最后,恭喜蛤蟆先生做回了更好的自己!也祝我們自己能夠多認識自我,多交一些知心的朋友,在人生路上,健康快樂的生活!
本書的閱讀到此結束了,感謝各位朋友的陪伴和支持!讀好書,交好友,一路成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1
本書用簡單易懂,且充滿趣味的小故事,表達出人的各種潛在心理,幫助大家正確審視認識自己,完善大家對待別人對待生活的認識。讓大家能輕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與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樣充滿心理學術語的表達方式,也沒有那么晦澀難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以擬人人物蛤蟆先生為主人公,內(nèi)容以蛤蟆先生數(shù)次拜訪心理咨詢師蒼鷺展開。
通過這個過程向我們揭開了我們內(nèi)心深處埋藏的不易察覺的想法。輕松易懂。
用有趣輕松的方式讓我們看清了自己的內(nèi)心,讓我們能輕松的卸下習慣已久的盔甲,讓自己的生活精彩起來,讓我們不再審判懲罰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來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緒。
文中把童年時期學習到的與人相處的方式稱為“兒童自我狀態(tài)”
把在父母身上學習到的相處方式稱為“父母自我狀態(tài)”
把能自我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的狀態(tài)稱之為“成人自我狀態(tài)”
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時,我們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會再現(xiàn)過去的情緒。兒童自我狀態(tài)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自然型兒童擁有基本情感: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適應型兒童為適應父母和環(huán)境做出的改變,形成的性格影響深遠,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場景,也能使人進入兒童自我狀態(tài)。
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行重復你父母那里學來的價值觀和觀念,并證明給別人,讓別人接受。
在“成人狀態(tài)中,我們能理性合理的行事,處于這個狀態(tài)我們能把我們所學的知識技能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趨勢,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
重點:沒有人能讓我們自己產(chǎn)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比如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書中告訴我們,回憶過去時,不在譴責自己,而是客觀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中學習領悟,不在內(nèi)疚。
書中蒼鷺提出了人生坐標: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憐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戲”,這時候人們處于悲傷的兒童狀態(tài)。
2、我好,你不好:這一類人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容易玩“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以攻擊和譴責別人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這些人處在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
3.我好,你也好:這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對他人的話添加自己的主觀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應。
重點: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尋找認可或不認可,不要把關系搞得像父母與孩子。拒絕依賴別人!
高智商的同時人們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擁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來,能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高情商的人能產(chǎn)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應他人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作者通過這些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這顯然效果顯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數(shù)次提到“輕松”這個詞,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能讓你在放松松狀態(tài)下完成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關于心理咨詢的書,通俗易懂,讀起來溫暖而又治愈。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在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里,遇到一些考驗,讓自己越來越迷失了方向,最后變得抑郁了。從前那個詼諧幽默、助人為樂、愿意在各種場合下嶄露頭角的蛤蟆先生,變得不修邊幅、憂郁孤獨,完全是一副挫敗感的樣子。
他的朋友河鼠、鼴鼠還有獾子大哥都非常擔心,他們不愿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糾纏,于是幫他聯(lián)系了蒼鷺醫(yī)生。朋友的關心,讓蛤蟆先生無法拒絕,他迫于面子去跟蒼鷺醫(yī)生見面了,然而蒼鷺醫(yī)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的這個被迫的態(tài)度,他希望拿出蛤蟆自己的態(tài)度。
蒼鷺讓蛤蟆先生給自己的情緒打分,10分最高,表示心情愉悅,5分居中,表示情緒不好也不壞,蛤蟆在1和2之間給自己做了標記。蛤蟆告訴蒼鷺自己曾經(jīng)有過自殺的念頭,他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生活過得一團糟,說著說著竟然掩面哭泣起來。在心理醫(yī)生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先生把自己的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以及自己多年來的憂郁和煩惱一股腦地傾訴出來。
每一次的溝通交流,都能讓蛤蟆先生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從而糾正自己的思想和態(tài)度,蛤蟆先生漸漸快樂起來了。他們一共做了十次咨詢,最后一次見蒼鷺醫(yī)生,蛤蟆先生給自己的情緒打9分,他說盡管自己已經(jīng)很開心了,但還是留1分,希望自己的未來越來越好。
蛤蟆先生重新?lián)Q一個視角看待問題,從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覺得一切都變了,原來所有的不快樂都源于自己的態(tài)度。蛤蟆先生已經(jīng)從憂郁中走出來了,他的那些不堪過去再也不會影響到他的情緒了,他要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朋友們?yōu)楦蝮∠壬鷳c?祻,大家舉杯共飲,暢想未來,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打算,他們?yōu)楸舜俗8<佑,唱起快樂的歌?/p>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的作者是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詢經(jīng)驗撰寫的一本書。這本書用經(jīng)典童話《柳林風聲》的動物們作主角,來演繹一個心里憂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詢療程的標準版本。這本書被認為是國民級的大眾普及版的心理咨詢書籍,比起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yè)書籍,任何人都能看懂,而且讀起來輕松愉悅不乏味,一氣呵成。
做一個能夠掌控自己情緒的人,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來,在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夠治愈自己的人,還是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跟隨蛤蟆先生的成長與改變,也讓自己經(jīng)歷了一場心理療愈,從孤獨到快樂,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是英國最有名的心理咨詢?nèi)腴T書之一,講述了抑郁癥患者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咨詢,終于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快樂的過程。
蛤蟆先生是英國著名童話《柳林風聲》里的一個人物,我認為它有點像孫悟空,每個人都看著它的故事長大的。蛤蟆先生愛吹牛,愛冒險,追求刺激,對什么事它都是三分鐘熱度,它曾拉著它的三位好朋友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在一路上事故不斷,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莊園被別人給占據(jù)了。但還好,最終他們團結在一起,齊心協(xié)力,奪回了莊園。后來它才認識到,家和朋友是多么的可貴。雖然它曾愛笑愛鬧,但患上了抑郁癥,它一個人躲到屋子里,好朋友來看它,它卻放聲大哭起來,它的朋友都很擔心它,勸它去做心理咨詢。它們找到的咨詢師,是剛來小鎮(zhèn)上的蒼鷺先生,蒼鷺先生就是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國資深的心理醫(yī)生。我感覺蒼鷺先生就像作者一樣是一個溫柔又有智慧的老爺爺。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咨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我猶如身臨現(xiàn)場般地體驗到了一個心理咨詢師的每一個細節(jié),見證了療愈和改變的.發(fā)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借由蛤蟆和蒼鷺的互動,體現(xiàn)出了蛤蟆先生的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讓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深深地影響到了我,讓我知道了自己應該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怎樣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作者寫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詢的核心理念、常用技巧和溝通技巧都融進了故事和對話當中,整個過程就是標準的心理咨詢模板。
讀完這本書,我有兩個收獲:理解到了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和意義;還體會到我不能驕傲,也不能過于自卑,要自己幫助自己,努力走向自信、快樂、充實的人生道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4
一、你有過自我攻擊么
為一件小小的事情自責內(nèi)疚很長時間,你有過這種心理體驗么?
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發(fā)展為自我否定、自我攻擊。
這種體驗真的太糟糕了,我懂。
適度的自省是有必要的,但如果發(fā)展為自我否定、自我攻擊,非但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抑郁、自卑。
二、這些是如何發(fā)生的
第七章到第十章給了我們答案。
1、令人憤怒的獾
這部分的開頭,看得著實讓人憤怒:可憐的蛤蟆在家待得好好的,氣勢洶洶的獾來了,就開始對蛤蟆指手畫腳、批評指責。更讓人憤怒的是,獾竟然讓作為校董的蛤蟆寫封辭職信,因為獾認為他更適合做校董。而他此次來,不是和蛤蟆商量這件事,而是來通知蛤蟆的。
獾認為這一切理所應當!就像往常一樣。
蛤蟆雖然很憤怒,但“適應型兒童”(上一篇讀書筆記中已解釋)的狀態(tài)讓他無法表達這種憤怒。只能告訴獾,他需要考慮。
2、獾為什么會這樣對待蛤?
蛤蟆來到心理咨詢師蒼鷺這里,蒼鷺引導蛤蟆,認識到兩點:
1)是蛤蟆的某些行為,與獾“密謀”,促使獾如此對待他。
我覺得這里很微妙,想想我們生活中,有些人總能遇到同樣的問題,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某些行為想法,給我們招來一些相同的問題,就像俗話說的:“看人下菜碟”。
2)獾的'挑剔型“父母自我狀態(tài)”
獾在不友好地對待蛤蟆的時候,不是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而是處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下。
3、蛤蟆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指向了他自己
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我們表現(xiàn)得就像自己的父母。我們會像父母一樣評判是非對錯,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們以后的生活。而且,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
既然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那為什么有一對挑剔型父母的蛤蟆,對別人卻很友好呢?
經(jīng)過蒼鷺的引導,蛤蟆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指向的竟然是他自己。
原來一直以來,蛤蟆他自己在審判自己!
被人定罪已經(jīng)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連自己都覺得自己有罪。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三、自我攻擊應該怎么破?
1、自我察覺
通過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認識,站在第三者視角,進行自我察覺,搞清楚是什么在作祟
2、能幫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停止自我批判、對自己好一些,開始愛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5
讀完這本書,不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醫(yī)生,隨著書中幾次談話的進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醫(yī)生。我忽然明白,認識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開始腦子里一團糟的蛤蟆先生,在經(jīng)過與咨詢師蒼鷺的一次次談話與一次次引導下,開始正視自我,理解自我。
書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幾次談話后,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蛤蟆的家庭看似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大戶人家。在這樣的家庭里生長哪里會有煩惱呢?可是這樣的家庭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年齡尚小的蛤蟆的內(nèi)心,以及長大后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蒼鷺說過:“大多數(shù)的父母會盡最大努力來養(yǎng)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墒歉改敢彩侨耍瑫豢杀苊獾匕阉麄兊挠^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币驗槲覀儫o法逃離,所以我們必須得學著調(diào)整自己,就像父親不讓蛤蟆哭,他只能調(diào)整自己不哭。但這樣蛤蟆就不能表達內(nèi)心的壓抑,一直處于低自尊的'狀態(tài)。并且,少了這份情感,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成了一個殘缺的人。童年的經(jīng)歷使他常常處于兒童自我狀態(tài),以此減輕自己所受傷害帶來的影響。但好在有蒼鷺的引導讓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責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們要認識自我,認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6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感覺就像在照鏡子。我想,如果蛤蟆先生的故事真的發(fā)生在我身上,那我一定會成為那只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心理書籍,講的是回到莊園的蛤蟆先生倍感壓抑,經(jīng)歷十次心理咨詢后找到心靈救贖的故事。通過寶貴的十次咨詢,蛤蟆的生活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或許不同,但我們都經(jīng)歷著類似的成長過程。
蛤蟆先生看似樂觀,其實內(nèi)心傷痕累累。他從小生在這一個刻板陳舊的家庭,爸爸嚴苛,媽媽懦弱,蛤蟆先生從未感受到溫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責難。童年時的情感體驗會影響成年后的情感體驗,在明白這個道理后,蛤蟆明白他必須帶著過往的收獲和缺憾繼續(xù)前行。
當蛤蟆哭泣時,咨詢師默默地遞上紙巾,他告訴蛤。骸叭绻玫乩斫庾约海托枰约旱那榫w做聯(lián)結,并理解這些情緒。如果否認情緒,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會讓人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殘缺!、“蛤蟆,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fā)問。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最終,蛤蟆完成了自己的十次咨詢,他在“情緒溫度劑”上的分數(shù)是非常良性的9分——這個自評之所以不是滿分10,是因為蛤蟆對未來有了更好的預期,他想把更好的東西留給今后。咨詢結束的那一天蛤蟆去參加了朋友聚會,他們盡享佳釀,講述各自未來的打算。
當朋友們聽說蛤蟆居然賣掉了祖?zhèn)鞯母蝮∏f園并要去倫敦闖天下時都大吃一驚,蛤蟆則精神抖擻地對朋友們解釋說,“如果你體格小,又只住過彈丸之地,自然就覺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蛤蟆一點不怕,很顯然,他已經(jīng)做好了開始一段新生活的準備。
蛤蟆是對的,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就是為了經(jīng)歷更多并最終變成自己嗎?人的成長必定永遠是一場戰(zhàn)斗,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快樂,而且是那種從內(nèi)心生出的`快樂而非依賴外力,它綿綿不絕,在人生低谷時指引前行,讓我們不再害怕、不再悲傷。
在這本書的最后,聚會散場,蛤蟆與朋友們道別—一那是多么寧靜和篤定的一天啊,蛤蟆在和煦的夜風中騎車飛馳在鄉(xiāng)間的路上,一路還大聲唱著歌。他是這樣唱的:
世上英雄輩出,史書皆有出處。
若論大名萬世矚目,還得數(shù)我蛤!
這是一只戰(zhàn)勝了悲傷,或者說是戰(zhàn)勝了自己的蛤蟆,是一個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一個努力找回了快樂的普通人。
我相信每個讀這本書的人都能從蛤蟆身上看到自己——那個每天為了生活拼搏,真實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會在某一天陷入一種突如其來的情緒低谷,生活會變得索然無味,自我評價下降,狀態(tài)低迷,感到無法掌控的悲傷。就像書中的蛤蟆一樣,當朋友們發(fā)現(xiàn)我們“不對勁”的時候,我們也許完全摸不著頭腦,只能說:“抱歉,家里太亂了,可我現(xiàn)在整個人都不太好!”然后放聲大哭。其實,這只蛤蟆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它代表著每一個人。
我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快樂,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所以,不要害怕,勇敢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你也可以像蛤蟆一樣,在這個大世界中闖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7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咨詢?nèi)腴T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了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xiàn)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詢。在開始咨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著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咨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睂τ诟蝮∠壬鷣碚f,“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仿佛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后續(xù)的咨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經(jīng)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后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八椭巧掏耆皇且换厥,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背赡暌院蟆案咔樯獭笔俏覀冃枰囵B(yǎng)的,情緒穩(wěn)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咨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咨詢的經(jīng)歷。心理咨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并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并且現(xiàn)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diào)整自己,讓自己處于平和快樂的狀態(tài)。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nèi)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nèi)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8
不裝了,我是蛤蟆,我攤牌了......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這是一本心理輔導書,通過童話故事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向我們展示出來。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沒聽錯,是一只蛤蟆,此書帶入感極強,誰讀此書誰就變成了蛤蟆。雖然是一本故事書,但是卻描寫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時最真實的感受,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治療成功從困境走了出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原來,我很重要!
先來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時的狀態(tài):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很長時間里,我時不時都會這么想。當然,確實有些時候一切似乎都好起來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點什么?呻S后我的興致就低落下來,沒了做事情的勁頭,接著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傷情緒里!
在第一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兒童自我狀態(tài):
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在我們出生時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fā)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fā)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以情緒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并理解這些情緒!
順從行為:如果你被迫順從某個人,就意味著你不與他爭辯。你照他們說的去做,而且同意他們的想法。
依賴父母: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減少并最終打破依賴關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達成,而很多人會依賴一輩子。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解釋了蛤蟆先生的憤怒方式:
釋放憤怒:所有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我們童年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傷害,是孩子在權威之下無法隨心所欲才做出的反應。
在第四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父母自我狀態(tài):
父母自我狀態(tài):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
在第五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成人自我狀態(tài):
成人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兒童、成人、父母三種狀態(tài)就形成了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
在第八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人生坐標:
人生坐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tài)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tài)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在第九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心理游戲:
心理游戲:這類游戲的發(fā)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誠,不像正常游戲那樣只是讓人覺得興奮好玩,而是會產(chǎn)生非常戲劇化的結果。表面看起來實事求是,其實真正的意圖卻并不正大光明。游戲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上:在社交層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開誠實的。而游戲玩家的真正動機卻隱藏在心理層面,同時也隱藏著欺騙。至于游戲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讓人產(chǎn)生負面情緒。
舉例1:“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
這是人們經(jīng)常在工作場合玩的游戲,這種游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shù)腵理由來發(fā)火,借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標。他們會證實別人根本上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
舉例2:“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
這種游戲能讓你自卑或者自責,從而證實——你一無是處,他高人一等。這會加強他的道德優(yōu)越感。
舉例3:“我真不幸”
這種游戲能讓低自尊的人常常覺得生活對他們不好,卻更善待別人。概括的說,處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標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這個游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給你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遠,因為它能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時也治愈了你我。
為什么讀完這本書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自己前段時間也處于抑郁階段,通過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況,我很慶幸此時讀了這本書,它帶給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堅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焦慮和抑郁而且無法擺脫困境,那么這本書推薦給你。我是貧僧,謝謝您花時間觀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1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講述了蛤蟆先生深陷抑郁,在心理醫(yī)生蒼鷺的幫助下,重獲快樂的故事。通過童話的方式講述了很多心理學入門概念。里面的內(nèi)容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但整體邏輯嚴密,使得整個故事具有連貫性,讓很多細節(jié)都有真實的感受,會不禁與自己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到一起。
我們都有過和蛤蟆先生相同的經(jīng)歷與內(nèi)心掙扎,表面上看起來充滿活力,但實際內(nèi)心卻總是悶悶不樂,害怕別人的意見和批評,甚至會逐漸開始懷疑自己。遇見有些人與事情時,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最糟糕的是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我們?yōu)槭裁磿羞@些不好的情緒和心理呢?書中講解到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會進入三種狀態(tài):第一種是“兒童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感情,快樂、深情、憤怒、悲傷和恐懼。當我們進入兒童狀態(tài)后,我們的感情和行為都會和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第二種是“父母狀態(tài)”,當我們處在父母狀態(tài)時,言行都是在重復從父母那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會想著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當我們處于父母狀態(tài)時,我們表現(xiàn)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為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之后的人生產(chǎn)生了相對影響。第三種是“成人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在這個自我狀態(tài)里,會更像一個大人,更像當下的自己,會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
當我們處于“成人狀態(tài)”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海中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qū)使,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情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在這種狀態(tài)里,才可以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歸內(nèi)心。
對于這三種自我狀態(tài),我們處于任何一種狀態(tài)時,我們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樂”,對于不快樂我們往往都習慣于怪罪在他人頭上,覺得父母不關心,朋友不理解,伴侶不在乎等等,但讀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樂。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樣去改變這個現(xiàn)狀。
書中寫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這四個人生坐標。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這代表一個人的行為態(tài)度,這一類人總會認為自己很差勁,任何方面都比別人差,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習慣扮演弱小可憐的角色,處于兒童狀態(tài)。與之相對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這種坐標的人,對應著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總覺得自己強于他人。這四種坐標中“我好,你也好”,對應著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往的坐標。這是一種更好的人生方向。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會想到一句話“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但我現(xiàn)在看來,所有的一切更多取決于一件事,“想改變的決心有多大”。正如書中所說“無論你對生活形成了怎樣的態(tài)度,從此你的行為和幸福感都會受到影響,往后余生都會如此。除非―你決心要改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0
“你有多久沒有哭了,你有多久沒有笑,有多久沒有不熬夜,按時的睡個覺,想要開心是否還能找個朋友陪你鬧,在低落時又是否會有肩膀給你靠!
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曾經(jīng)惹出過不少的麻煩與笑話?删驮谀骋惶,他的好友鼴鼠來拜訪他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讓他吃驚的蛤!蛤蟆當時無比的悲傷,如用蛤蟆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整個人都不太好!”得知以后,鼴鼠便決定告訴了蛤蟆的好友,于是大家一同決定,要帶可憐的蛤蟆去看心理咨詢師——蒼鷺。
前前后后一共去了11次,最初初見咨師,蛤蟆便問道:“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戰(zhàn)立了,直視著蛤蟆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有這份工作了!甭犕曜稍儙煹脑捄,蛤蟆并沒有太大的反應,但卻接受了治療。到了第二次面談,蒼鷺問起的蛤蟆抑郁的原因,蛤蟆哭了,哭的像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一停一頓的向蒼鷺說出了自己的故事;第三次面談,曾露與他共同探討了“成長的寓意”,并給了蛤蟆一個作業(yè),讓他回憶自己的童年;第四次面談,蛤蟆就向蒼鷺說出了自己“悲慘”的童年,至少在蛤蟆眼里是,但這一次的咨詢讓蛤蟆和蒼鷺很輕松,在咨詢快結束的時候,倆人第一次真正地笑了起來,咨詢結束后,蛤蟆往家的方向走去,這次的面談讓他很開心,他很久很久沒有像當時那樣快樂了;第五次面談,蛤蟆向蒼鷺說出了自己憤怒的表現(xiàn);第六次面談,蛤蟆像蒼鷺訴說了這周自己和老獾的一次交談;第七次面談,蒼鷺提出了“挑剔型父母”的問題并與蛤蟆一同探討;第八次面談,蛤蟆最終告訴了蒼鷺自己與老獾交談的選擇;第九次面談,是蛤蟆主動告訴了蒼鷺自己的人生故事;第十次面談,他們玩起了“人生坐標和心理游戲”;最后一次面談時,很明顯蛤蟆已經(jīng)好起來了,他向蒼鷺說出了前十次的面談中,自己的改變與收獲,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計劃——自己創(chuàng)業(yè)!他送給了蒼鷺一只小而精致的胡桃木碗,已作為告別,便再也沒同蒼鷺見過面了。
蛤蟆來到紅獅酒店,是他的朋友為了慶祝他的康復而組織的.一個飯局。在此大家都有了新的計劃,就連一向笨手笨腳的鼴鼠也有了,各自說完了自己的計劃,吃完飯道別,便就各奔東西,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告別與新生吧。
整篇文章都非常有趣,把現(xiàn)實中的事物轉(zhuǎn)變?yōu)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種種,F(xiàn)象,有痛苦,有愉悅,有心酸,有快樂,有失望,有希望,有留下的遺憾,也有新的開始。大家都會做錯選擇,會莫名其妙掉眼淚,走在路上會突然崩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nèi)タ赐硐,再次愛上這個世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1
初次接觸這本書,是在實習楊妹妹實習期滿之時,這是一個很有心的妹妹,專門問了辦公室其他老師我的喜好,離開之時贈予我這樣一本心理相關書籍。
作業(yè)批完之后,有時在辦公室、在教室就翻翻這本書,一翻就被它深深吸引。
書中提到“父母是那么固執(zhí)地認定是非對錯,又遠比孩子強大得多,孩子們是怎么在這場戰(zhàn)斗中活下來的?”是啊,在父母眼里的對錯,有時候并不真的就是對與錯。父母過于嚴苛,孩子得承受多大的壓力?難以想象孩子會如何應對這樣的壓力。平心而論,作為父母,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學習做父母,又花了多少時間要求孩子?父母也許生活壓力很大,也許精神壓力很大,但父母畢竟是父母,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可以知道父母的壓力,但不一定能理解體會父母的壓力,這需要時間,在某一刻,孩子會突然長大,會自然長大。
“那兩個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還多,所有的事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賴他們,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們來滿足。他們通常都對你很好,你也用愛來回應他們。但有些時候,他們會對你生氣,這讓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們那么高大有力,你感到很無助!薄耙驗闊o處可逃,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適應他們的每一次喜怒無常!边@些話讀著心里不太好受,但事實就是如此,父母尚且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然而卻要求孩子做到心平氣和,做到不哭不鬧,做到不發(fā)脾氣,這確實不太合理。父母如果能做到不發(fā)脾氣,又能堅持多少天呢?一天、兩天還是三天?也許我們并未察覺自己的喜怒哀樂,卻時常記得孩子的喜怒哀樂。
“我想讓他們對我滿意,為我驕傲。”“也許這就是我變得愛炫耀的原因。”原來,孩子愛炫耀有這么一層原因,父母極少對孩子滿意,極少為孩子驕傲。不過怎樣把握其中的度,適時夸贊孩子,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后經(jīng)常有的感受!蓖陮σ粋人的影響較大,讓孩子度過快樂、輕松、美好的童年,還是悲傷、緊張、害怕的童年,我們成年人可以左右,而孩子卻沒辦法左右,也無從選擇。
“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要減少并打破依賴關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達成這點,有些人能部分達成,而很多人則會依賴一輩子。”“順從行為可能會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長大成人。”我們享受著孩子對我們的依賴,也越來越滿足孩子對我們的依賴,卻忘了成長意味著不再依賴。孩子只有越來越獨立自主,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學會獨當一面,才會真正長大。就如,學生只有越來越獨立,不再依賴老師和家人,自主規(guī)劃學習時間、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才算是真正學會了學習,才算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定要經(jīng)歷行為和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勇氣和決心!弊兂上氤蔀榈淖约海苍S就是獨自前行,獨自堅持。懷揣著心底的那份信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哪怕有質(zhì)疑,哪怕有委屈,哪怕跌倒,哪怕流淚,哪怕自己也質(zhì)疑自己,但依舊不改初心,也許這樣就可以變成想成為的自己,也許還有很長的路,一路上需要自己去尋找芬芳,去汲取力量,去邁步向前。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碑斘覀冏晕遗袝r,自我懲罰時,那樣的懲罰比任何懲罰都要深刻。當一個人處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他就會時常自我懲罰,時常置身父母和自己相處的情境之中,表現(xiàn)得像父母一樣。人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兒童、成人、父母狀態(tài)。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人,哭鬧、放縱的時候較多,總把自己當做兒童一樣,表現(xiàn)得像個孩子。而處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的人,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更像當下的自己,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因此,孩子不會是父母的復制品,他/她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或許會出現(xiàn)“父母自我狀態(tài)”,但他/她是獨特的自我,思維獨特、做法獨特的自我。
以前,我聽過許多教育相關講座,許多說法都存在一致,比如: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這一次,我第一次看到不同的觀點,也引發(fā)我不同的思考:孩子身上會有父母的影子,也會受到父母好的或不好的影響,但孩子的人生如何選擇,終究是父母無法左右的,就像孩子的伴侶如何選擇,也不會完全遵循父母的意愿和喜好,他/她總有自己的判斷和抉擇。孩子的一生,不會復制誰的人生,他/她的一生,是屬于自己的一生。
這本書,適合父母閱讀,也適合成人閱讀,有許多心理專業(yè)相關知識,也有許多關于教育、個人成長的見解。心理健康知識總會幫助一個人了解自我,直面自我,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以最好的狀態(tài)活在當下,迎接未知。正如之前參加培訓聽到的一句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夠面對孤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2
青春是一場華麗的狂歡,在歲月的激情中我們的內(nèi)心也難免會受到挫折,在寂靜的夜晚,我一聲不響地讀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
這本書中的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墒撬麉s漸漸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熱心善良的朋友們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嚴的獾、關心朋友卻嘮嘮叨叨的河鼠和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都出手幫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一點兒小事就容易興奮,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這番模樣了。鼴鼠心里亂糟糟的!边@句話中我被善良的鼴鼠因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擔憂的這種情感所感動,或許就是擁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復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此書中最讓我心怡的'動物莫過于智慧又威嚴的獾了。在動物們都對問題一籌莫展時,他總能一針見血的說出問題的根本。在《憤怒的表現(xiàn)》中“又高又壯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車,還把蛤蟆先生聲色俱厲地的訓了一頓,讓蛤蟆先生當場悔恨落淚,發(fā)誓要改過自新。”這里的獾讓我體會到了它的威嚴,在“嚴厲的獾變回了和顏悅色的慈父模樣”中。在這里我體會到了獾的慈祥與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點。
當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換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實我認為在書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現(xiàn)實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深的陷入低谷,臨近絕望時他們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關懷嗎?在《成長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見咨詢師,文章寫道“蛤蟆先生發(fā)現(xiàn)這發(fā)現(xiàn)這輩子從來沒有人對他這么全神貫注過”文中的這句話,不正是寫出了一個心理疾病的人的心聲嗎?他們不過是想要一個可以傾訴的人罷了!
讀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我想告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世界沒有變,是你變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會變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讓人深思的心理學讀物。通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它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心理成長和人格發(fā)展的過程,以及童年經(jīng)歷對人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見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的是作者對人格結構的解析。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和成人自我狀態(tài)等理論,讓我對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些理論幫助我理解了我們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狀態(tài),以及這些狀態(tài)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
另外,書中對于童年經(jīng)歷對人格的影響的闡述也讓我深感震撼。我意識到,許多看似固有的性格特質(zhì)和行為習慣,其實都是童年經(jīng)歷的產(chǎn)物。這讓我更加明白了自我認知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更好地面對現(xiàn)在和未來。
除此之外,書中的一些觀點也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例如,蛤蟆先生在接受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是受內(nèi)在因素所驅(qū)動,而非外在環(huán)境。這種自我覺察的過程,讓我明白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自我反省來提升自己的情緒智商。
而書中的結局更是出人意料。蛤蟆先生賣掉了莊園,準備去倫敦經(jīng)營房地產(chǎn)公司。這個決定讓我看到了一個勇敢追求自由和夢想的形象,也鼓勵了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被過去所束縛。
總的來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還能激發(fā)我們?nèi)プ非蟾篮玫奈磥怼_@本書教會了我如何通過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來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成長,成為獨立自信的人。我會將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希望他們也能從中受益匪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4
讀書的過程像是在各種書中搜尋出自己的形狀的拼圖,讀的書越多,越發(fā)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圖的一角。
是的,我認同,讀的書越多是使人越謙和的。
從這本書里沒有學到許多什么新的東西,但跟隨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醫(yī)生的過程,讓我回憶起我是怎樣成長的,一路走來與自己無數(shù)次的沖突與和解是怎樣的不易,讓我意識到不論現(xiàn)在的我有多少缺點或不足,都要珍愛自己,都要熱愛生活。逐漸成長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長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種親切,并從中獲得了許多溫暖、柔和又堅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長的契機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長也是從回顧生活開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顧中,我回顧的開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識到這件事對我的意義,對我的影響以及影響的來源。
這讓我進一步地看到,在我的過去中,一件件事情的發(fā)生實際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順序、有聯(lián)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發(fā)生,它在一段時間內(nèi)影響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層邏輯,使我成為擁有不同行為模式的人。
回顧中的成長像是進入長跑最后的沖刺階段,讓人在快速前進中感到一種撕裂與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過終點的那一刻得到一種巨大的滿足與充實。
但確實只有懸置的、認真的反思才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成長。不嚴肅的反思,又或者說,從別處看來的自己認同的別人的反思只會讓人有一種廉價的思考感,讓自己覺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覺悟,但其實那還是在自己的價值觀體系里的東西,哪怕不是,也不會因為看到時的認同感就成為自己的東西,看到了什么觀點,以為“我也是這樣想的,只不過我說不出來而已”,這就是虛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說不出來,你就是沒有。只有自己嚴肅的思考過后反思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東西。虛假的回顧與反思是如此的輕浮,它只是一種附庸風雅。
有很多曾經(jīng)被認為是自己的“黑歷史”,想起就想對自己說聲對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讓我回憶起來腳趾能摳出兩室一廳的尷尬事,又或者曾經(jīng)讓我很憤怒、很受傷的那些事,在經(jīng)歷了懸置的回顧和反思以后,已經(jīng)理解為什么會發(fā)生那些事,會做那些決定,會產(chǎn)生那樣的情緒,所以現(xiàn)在再去回想,已經(jīng)可以確定自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事情,不會做出同樣的“錯誤決定”,所以過去那些已經(jīng)發(fā)生、無法更改的事情已經(jīng)不再使我對自己感到內(nèi)疚,已經(jīng)能夠客觀地去看待,與它們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當與所有的過去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會迎來人格上的溫和,我稱之為一種真正的“溫柔”,這樣的溫柔它不是能聽得見的軟言細語,它不是能看得見的笑臉相迎,而是對各種事情各種人的理解、認同,以及不理解、不認同時也不會有刻薄、偏激、否認的言語攻擊,是不會情緒化處理事情,凡事只跟隨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自己認為對與不對去表態(tài),是會控制自己的沖動言行舉止,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當?shù)男袨椤?/p>
在書中將此定義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獨立性隱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分。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fā)現(xiàn)的自主權,如同一個曾被殖民的國家重獲自由一樣。這當然沒錯,但共生性則體現(xiàn)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lián)結,協(xié)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樣,我也認為“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xù)而來的因果循環(huán),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經(jīng)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個人都能夠真正的、精神上的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5
很快速的讀了一遍,對于這種心理學入門書籍也看了幾個版本,都是對話形式,從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物一步步從發(fā)現(xiàn)自我到解放自我的過程。這本書的一些觀念同樣蠻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個心理狀態(tài),兒童階段,父母階段,成人階段。只有處于成人階段才能實現(xiàn)心理成長。
反觀自己,其實在一天中都時刻處于不停地切換狀態(tài)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階段,不會感情用事,實事求是,以一種共贏的目標對密切聯(lián)系,并能促其幫助的工作伙伴。但處于競爭狀態(tài)的同事,自己卻沒法抱著大度的心態(tài)去面對。所以每當有私心,過后都會自責和反省,但始終避免不了產(chǎn)生競爭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復本性,要嘛像愛挑剔的父母一樣,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談,絲毫沒感受到自己在語氣上是凌駕于人的,最終免不了會產(chǎn)生分歧。雖然過后自己也會反省,但當時自己就會以這樣一種管教的狀態(tài),自以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親密的人相處,發(fā)現(xiàn)自己是最容易變身為兒童型心態(tài)的,依賴,喜歡撒嬌,用一種慪氣,或者胡鬧的處理方式去處理自己不喜歡的事。但說自己不喜歡什么,反倒是為了表現(xiàn)這個情緒,而不是具體因為什么。就跟小孩子總會撒潑打滾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樣,女生也時不時會作一下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卻不曾想這樣的行為還確實蠻兒童的,幼稚又不講道理。
心理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嗎,如何擺脫外力做自己。我是個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但還是很難一天都維持成人狀態(tài),做個情緒穩(wěn)定,理智的人。雖然一直認為當下的選擇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導致自己會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事上,顯現(xiàn)不一樣的面貌。我相信千人千面,為了適應社會一個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問題行為卻往往發(fā)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輕松的狀態(tài)中。對外人可以和顏悅色,對親密的人卻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對你的無條件縱容。雙標的人是因為夾雜著情感成分,還是潛意識就有這樣的觀念。對于這個問題,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樣,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
小時候作為家里的老二,得到的關注和關懷都是最少的。所以也養(yǎng)成了樂觀,自得其樂的性格,F(xiàn)在對家里人的態(tài)度也是一樣,從不奢望他們給到我什么,就是這么一種放養(yǎng)式的自由。自認為自己是可以處理好親密關系的,因為反省道歉,我做得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但過程不斷地在消耗,結果再怎么彌補也是有傷痕的.。所謂的兒童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的自我,大多也是在親密關系中較常出現(xiàn),說明自己在這種模式的相處關系中是很不成熟的,這跟我想成為一個包容,大度,體貼是不相容的。
再往前思考,為什么會那么在意親密關系。其實一直還蠻羨慕我爸媽的,這么一對幾十年來一直相互陪伴,對彼此的關心勝過于對孩子的。我沒有體會過爸媽全身心的關心,但對于爸媽的彼此關心我內(nèi)心也是覺得幸福的,他們給了我自由,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做我自己。所以內(nèi)心也渴望有這么一個親密伴侶,關心我多過于家里人的。就跟我爸媽一樣,孩子始終會長大,而且也是獨立的個體,以后會有自己的生活,讓他們自己做主。但伴侶是要相伴一生的,不管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應該是彼此的依靠。但現(xiàn)實是,兩個人在一起都會經(jīng)歷從相識到熱戀到熟悉或者冷淡的時期,處理不好還會產(chǎn)生厭倦期;蛘咦约翰幌矚g太過于平淡,焦點慢慢從對方身上轉(zhuǎn)移,習以為常的時期,所以自己就會切換不同狀態(tài)去作或者各種鬧騰,為了讓對方的焦點可以重新回歸到自己身上,再來用成人狀態(tài)去彌補解決。
如何去處理自己的問題行為呢,蒼鷺給蛤蟆先生的建議是:下定決心去改變。意識到自己的狀態(tài)在發(fā)生改變,并且是有害無益的,認清它并做回成人的自己。于我也是一樣的,知道問題在哪,我要如何跟自己在親密關系中,表現(xiàn)出的重視程度和解。史蒂夫柯維說過,人要以原則為中心。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工作上,家庭上,生活中。不同職位都有自己的行事準則,這就是你人生的信條。不能僅僅以伴侶,以孩子家庭,或者工作為核心,這樣遲早會有失偏頗。我也試著調(diào)整自己的人生準則,開始把精力分散給更多有意義的事,看很多的書,養(yǎng)成健身的習慣,看電影,聽歌,斷舍離過極簡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三個心理狀態(tài),努力成為為自己人生負起責任來的成人狀態(tài)。
2、另外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觀念是人生坐標。
人跟人相處中,心理狀態(tài)都是不一樣的。處于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狀態(tài),就會產(chǎn)生幸災樂禍,打壓,pua的對話模式中。感覺現(xiàn)在社會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才會出現(xiàn)內(nèi)卷,攀比競爭的心態(tài)。人是很難避免跟人交際的,不能設法改變別人,可以先改變自己的觀念。首先要學會跳脫開來,不管是上司還是長輩也好,總是想通過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設法對你精神攻擊來達到一種管教的目的。這是他們慣常玩的游戲,我們可以從局中人變成局外人去看待它,讓這個游戲難以進行下去,正所謂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也有這樣一部分人,總是用一種祥林嫂的姿態(tài),說自己的各種不如意,不順,社會壓力多大,通過抱怨自己的不好來獲取別人的認同。這個社會可抱怨的確實很多,但我相信也有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時光里,安心悠閑的活著。想要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就是讓自己調(diào)整為我好,你也好的共贏心態(tài)。這是個團體性社會,朋友,家人,同事,生活總會圍繞著他人。以一種我希望自己好,并希望大家也好的狀態(tài)去面對人事物,所謂的競爭就變成互利,資源那么多,共享才能實現(xiàn)心理健康的雙贏。
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么簡單的一個小故事,可以反觀自己的很多心理狀態(tài)也是需要調(diào)整的,最終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開心的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26
童年多悲慘,成年多“變態(tài)”!
“變態(tài)”在生物學和心理學上不是一個道德層面的貶義詞,其描述的只是一個非正;蚍墙】档臓顟B(tài)。特作此聲明,以免誤會。
我建議一個哥們?nèi)タ葱睦磲t(yī)生很久了,最近終于有了回應,他說:“我哪有什么心理問題,醫(yī)生都被我懟得無話可說!
在我看來,這恰恰說明了這哥們有嚴重的心理問題,近乎精神病。
或許這就是為什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要以童話故事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原因,因為沒人會承認自己心理有病,抗拒甚至是敵視心理醫(yī)生也是常態(tài),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最初見到心理咨詢師時便是這個樣子。
在這本書里,作者借由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先生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究竟來源于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jīng)歷對人格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這本書貢獻了不少經(jīng)典的句子,諸如:
“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坦白地說,這是一本帶有雞湯性質(zhì)的心理學科普著作,作者懷著善意編制了一個美好的心理治愈童話,但殘酷的現(xiàn)實卻告訴我們,有太多的蛤蟆先生正在和蒼鷺醫(yī)師較勁,有太多的蛤蟆先生已經(jīng)放棄了治療,不是他們覺得自己沒問題,而是童年時代的創(chuàng)傷是一個大概率無可救藥的死循環(huán)。
就我強烈建議去看心理醫(yī)生的那位哥們來說,在我了解了他悲慘的童年后,徹底明白了他匪夷所思的行為根源,也徹底明白了,他真的改不了。
這位哥們有好幾個哥哥和姐姐,年齡最大的比他大了將近20歲。本來就不富裕的大家庭,使得他從小得到的關愛就少,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母親去世早,父親年齡大了,而且子女本來就多,有的都成家了,干脆做了個甩手掌柜,這哥們來了野蠻成長。
當他前妻跟他打電話抱怨上小學的兒子在學校調(diào)皮時,我很理解他的情緒根源,他憤怒地向前妻咆哮:“你這人就是心太軟!他不是在學校跟老師對著干嗎?送派出所讓警察管,讓他早點知道人生的殘酷!我小的時候我老子就從不管我,只給點吃飯的錢,為什么我能長大?”
這種精神病級別的傷人言論不止一次出現(xiàn),不幸的是我還聽到過一次。
這一次是他的現(xiàn)任妻子跟他電話抱怨兩歲的孩子哭鬧不停,只聽他又是十分煩躁地說:“就該由著他哭!你這樣帶孩子,累死你活該!”
我作為一個外人,聽到這些話感到的是徹骨的寒冷,這是一個人類該說的話嗎?
每當這哥們抱怨社會不好的時候,我總會玩笑似地回敬一個觀點:“或許別人有資格抱怨社會不公,但對你來說,當前社會就是太好了。在和平年代,你肯定是屈才了。如果生在戰(zhàn)亂的年代,你這人絕對有帝王將相的前途。你看人家劉邦,在被項羽追殺的時候,嫌車子里人多速度慢,直接把老婆孩子踢下車,我看你也有這個魄力!
玩笑歸玩笑,因為我對生物學和心理學很感興趣,所以就多了解了這哥們的一些童年背景,我發(fā)現(xiàn)他的悲慘之處并不止于母親的早逝和父親的`不聞不問,他還經(jīng)常遭受同齡人的欺凌,沒人傾訴委屈,更沒人給他撐腰。
如今的這哥們是個典型的施暴者,但在了解了他的過往之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每一個施暴者都可能是受害者。他們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心理創(chuàng)傷將會伴隨終身,折磨他們自己,也折磨他們的家人。
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的,而且也就那么短短幾年,但給人帶來終生折磨的傷害往往發(fā)生在那短短幾年。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里,如同大多數(shù)的童話故事的幸福結尾,蛤蟆先生得到了治愈,可現(xiàn)實中的我們卻真的很難被治愈。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童年創(chuàng)傷,也許是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的一記耳光,也許是當你撒嬌求抱抱時趕上了煩躁的父親把你煩躁的一推,也許是你看到了父母被人毆打,也許是父母無休無止地爭吵及離婚……
最嚴重的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往往來自父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里還有一句名言說:“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雖然父母對我們影響極大,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親或母親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我認為這話不全對,一個人若生在一個問題家庭,他的未來只有兩個方向,要么成為和自己的父母相反的人,要么成為自己父母的復制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并將自己在童年承受過的傷害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我們這代人的父母,經(jīng)歷過忍饑挨餓的童年,能活下來就是勝利,而他們的父母,也未必有過衣食無憂的快樂童年。
這是一個民族普遍的心理傷害,然后普遍地傳給下一代——我承認,我多少有點精神不夠明亮。
更何況,還可能有其他的傷害,譬如一個變態(tài)的親屬或鄰居,一個邪惡的老師,一個霸道的同學……
當然,社會在整體上是發(fā)展的,一個個家庭組成了社會,一個個家庭也在緩慢地自愈著傷痛,希望00后可以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的讀后感07-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06-1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