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功能及其對我國審判制度改革的啟迪
[摘要]陪審團制度在美受到尊重,是因為陪審團具有保障公民自由的政治功能、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司法功能、促進立法的造法功能、推進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這對我國進行審判制度改革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關鍵詞] 陪審團;公民自由;司法公信力;造法;法制教育;……
美國陪審團制度從英國傳入,至今在美國仍受到尊重,其原因除了陪審團制度具備濃厚的社會、文化和法律基礎外,更主要的是陪審團制度的價值意蘊即陪審團(本文僅指小陪審團)制度本身的功能有現(xiàn)實的社會意義。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司法審判制度改革也有借鑒意義。
一、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功能
(一)陪審團制度保障公民自由的政治功能
陪審團被美國看成是捍衛(wèi)自由的堡壘,陪審團制度通過二種方式捍衛(wèi)公民自由:
一方面陪審團制度通過人民分享司法審判權,以權力制約權力,保障公民自由。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就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因現(xiàn)代國家由于地域遼闊、人囗眾多、政治與經(jīng)濟相分離等原因,現(xiàn)代民主都是間接民主或代議制民主,即人民不直接地、經(jīng)常地行使自己的權力,而是選舉自己的代表直接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這意味著政治權力的主體與政治權力的行使主體之間存在某種分離。這種分離可能失控——政治權力不是按照權力所有者的整體意志,而是憑著權力行使者的意志和情緒而運行,以至出現(xiàn)政治異化——政治權力在運行中發(fā)生異變,權力的行使不利于權力所有者或者偏袒部分所有者[1]。國家正是權力的行使者,為防止政治權力失控,需要建立各項制度或機制,以制約權力行使者,有效地保障人民的自由權。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了“以權力制約權力”,就是在權力行使者——國家內部,將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三權相互制約。這是權力行使者對權力行使者的制約。這種制約制度要發(fā)揮防止政治異化的作用是以各權力行使者都能恪盡職守為前提條件,這顯然只是一種理想。在三權中,司法權被認為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否能夠確保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普通公民對一個國家還有沒有信心的檢測標尺,同時還是一個社會能否穩(wěn)定的寒暑表。因此司法的權威相對于其他政府部門而言,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正是基于此,必須確保其公正性[2]。一旦出現(xiàn)權力失控,后果不堪沒想。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斷比多次不公的其他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公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3]。因此,人民不能更多地直接參與立法、行政權的行使,但人民直接參與司法權的行使就具有特別的意義。陪審團制度就是作為社會公眾代表的陪審員參與訴訟活動,是權力的所有者與職業(yè)法官分享了司法權,人民或一部分人民直接參與了權力的行使,法國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評價說:“實行陪審制度就可把人民本身,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到法官的地位,這實際上就是把陪審制度,把領導社會的權力置于人民或一部分公民之手!盵4]權力所有者直接行使權力,權力所有者與權力行使者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相對其他權力行使者來說,他們是最不容易濫用權力和腐敗的。他們分享司法權,從而使司法權內部實現(xiàn)了一部分司法權對另一部分即職業(yè)法官的權力制約,是權力制約權力。從而有效防止司法的獨斷與專橫,保障公民的自由、民主。
另一方面美國認為陪審團保障公民自由不僅通過權力制約權力來實現(xiàn),而且陪審團審理是公民的權利,通過權利制約權力來實現(xiàn)。陪審團制度傳入美國后,進一步受到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的每個人都有權由“和自己同類的人”來審訊、“人民代表參加審判”等思想的影響,使得陪審團制度有了更新的意義,陪審團制度不僅僅是對抗王權和勢力集團的武器,而且成為民主的形式之一,它作為民間法律組織與另一民間法律組織——律師職業(yè)團體是民主審判的兩根柱石,是產(chǎn)生權利、公正及合理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的前提[5]。因此,1776年的《獨立宣言》對英王進行的一系列控訴中,就指責英王在許多案件里剝奪殖民地人了使之不能享受陪審團辦法的利益[6]。陪審團制度作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要爭取的重要權利之一,作為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果實而被寫入美國1787年憲法,陪審團制度成為憲法上的權利(1975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陪審團不是憲法上的權利)。因此,公民可以沿引憲法上的權利要求陪審團審理,排除職業(yè)法官的獨斷,從而以權利制約職業(yè)法官的權力,保障公民的自由與民主。而英國則沒有明確將陪審團審判作為權利賦予公民,相反,1933年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適用陪審團的案件外,其他的案件是否使用陪審團屬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所以英國法官法官德夫林勛爵稱贊說:“由陪審團審判不僅是實現(xiàn)公正的手段,......,它還是象征自由永存的明燈!盵7]潘恩贊揚說:“在這里居于至高地位的陪審委員團就是一個共和國,一個從人民當中選舉出來的法官團體”,陪審制度是人權的偉大的而又幾乎是唯一留存的堡壘[8]。陪審團制度真正使人民成了最終的審判者,也只有人民成為自己的審判者,才能確保人民的民主、自由。
(二)陪審團審判提升審判公信力的司法功能
美國學者認為,陪審團審判的消極作用就是可能是某種隱蔽的社會偏見者的容納者,所以,在一個特定的案件中也可能給判決帶來偏見。但瑕不掩瑜,就社會正義來說,陪審團本身可被看作是一個重要平衡器,就是說,陪審團的人民性使陪審團能夠通過證人證據(jù),并通過自己的潛意識,有時是有意識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從警察或社會大眾所要求的角度來作出解釋[9]。
1、組成成員的人民性
陪審團在古英語中的解釋至少是一組與自己同等地位的人,自己的同輩,所以17、18世紀和19世紀時英國人受同一階級的人們的審判,如一個有世襲爵位的人被指控犯罪,他有權由從上院選出來的人組成的陪審團進行審判,否則,就不由陪審團審判。但美國被認為是沒有階級的社會,沒有世襲爵位,不具備屬于陪審團成員的專有資格。因此,如果說英國那時陪審團還有階級性,那么自美國獨立時,美國陪審團就具有了超越階級的人民性,F(xiàn)代美國法規(guī)定陪審員應是21歲至70歲的美國公民;陪審員應是每年納稅250美元以上的有財者;還要求能閱讀和書寫英語;還有一些不得擔任陪審員的人。早期婦女不能擔任陪審員,但現(xiàn)在婦女也可以擔任陪審員,美國現(xiàn)有學者主張陪審員的挑選應不受貧富、經(jīng)濟地位、國籍等狀況的影響[10],從而在法律上確定了陪審團的人民性。
同時為確保陪審團的人民性,建立了陪審員召集制度。美對陪審員的選任由法官召集,具體由陪審團選審官或法院辦事員負責,一般在受理案件法院的轄區(qū)內選任,最初是從電話號碼簿上挑選陪審員,這一做法被一些指責是以不公正的方式選定陪審團名單,它排除了那些裝不起電話的人。近年來通常聯(lián)合使用選民名單、電話號碼簿名單、汽車登記名單以及其他程序進行挑選。目的是使陪審團能夠超越種族、經(jīng)濟方面的偏見,使審判公正,同時也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參加到司法民主中。
2、組成人數(shù)的人民性
從數(shù)量上說,人民總是代表多數(shù),也只有多數(shù)才能代表人民。而合議庭一般人數(shù)較少,如我國民事訴訟中合議庭一般由三人組成,刑事訴訟中一般由三人、五人或七人組成,司法實踐中多是三人,而美國陪審團一般由12組成,是我國合議庭組成的二倍甚至四倍。陪審團人數(shù)的眾多性使其不易腐敗,正如凱
文所言,要影響甚至收買12個人,比影響甚至收買1個人要困難得多。人數(shù)的人民性是裁判人民性的根本保障。
3、裁判的人民性
美國的陪審團負責事實審,判決實行多數(shù)同意制度,即12名陪審員的多數(shù)意見作為陪審團的裁決,相對于法官的裁決,更有人民性,這是因為是陪審團裁決是人數(shù)眾多人的裁決,陪審員通過對證人證供之可信性和可靠性而行得的綜合判斷而取得一致意見,比法官一己的判斷更為穩(wěn)當;其次是因為陪審團裁決是來自普通民眾的裁決,美國認為某種程度上法官必然與雜亂無章的社會脫節(jié),常誤認一切的人都像他們一樣的合邏輯,而陪審員來自普通民眾,他們常常比較明了普通人的昏亂和謬誤。所以,陪審團進行事實審,法官進行法律審,法官和陪審團相互影響、交流,很可能比法官單獨工作更能取得健全的結果[11]。從而使司法更貼近社會生活,反映民意。
為了保證陪審團裁決的人民性,一是建立了陪審團審查制度,以盡可能地排除那些對特定案件抱有明顯的或可察覺的偏見的人,美國采取詢問主義,即就是從候選陪審員宣誓就職開始,法庭將詢問他們的姓名、職業(yè)、是否與案件的利害關系,是否對案件具有可能影響判斷的特殊知識,是否對訴訟的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是否認識證人以及其他任何不能擔任陪審員的原因。二是法官對陪審團裁判時不加干預,只是告訴陪審員如何投票,如何選出陪審長主持評議,看待證人、分析證據(jù)的方法,而不對證據(jù)發(fā)表意見,宣布他們應當運用的法規(guī)。即使有的州如加利福尼亞憲法允許法官對證據(jù)發(fā)表意見,但他們從不這么做。美國體制非常中立,法官的任務是嚴格限于行使公斷人或仲裁人的責任,他們只是告訴陪審團基本原則,并鼓勵他們自己決定運用這些原則[12]。三是對陪審團裁判的低效,美國則認為陪審團是社會正義的一個重要平衡器,因此使用陪審團即使費時費財,也是實現(xiàn)社會正義所必須付出的成本。相對于時間和金錢而言,社會正義更重要。
正是因為陪審團審判的人民性,相對于合議庭制度,即完全由專業(yè)法官組成法庭進行審判,其組成成員的身份不是普通民眾,也是社會的管理者,是與普通民眾相對的人,這種身份的不認同使得人們對他們的審判心存介蒂。而陪審團由普通民眾組成,與被審判者、社會公眾身份認同,是自己人的審判,而且人數(shù)眾多。因此,陪審團審判相對于完全的專業(yè)法官審判在民眾中有更強的公信力,可以促進公眾對司法程序的信心[13]。陪審團制度使人民成為真正的審判者,也只有人民的審判才會得到人民的信任。
(三)陪審團促進立法的造法功能
英的陪審團制度和法國等國的陪審制度作為司法制度,只有司法功能,但在美國,陪審團制度除司法功能外,還有造法功能。美二國都承認陪審團容易被當事人的辭藻所打動,有時做出不顧法律的裁判。對此,英國法官有時以陪審團的裁判不合法為由,否定了陪審團的裁決,而進行重新審理。而美國認為陪審團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覺的漠視的情形則比較多,盡管美國有的州法規(guī)定,法官在陪審團沒有足夠證據(jù)作出這樣的決定時,可以作出不顧陪審團決定的判決,但法官一般并不這樣做,而是承認陪審團的裁判,并努力為這種裁判尋求合理的解釋,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審團不顧本來應該阻止原告取得救濟的被害人的助成過失,只是在損害賠償金額上考慮原告過失,從而發(fā)展了所謂比較損失原則。這一原則后來為法院采用。美國學者對此解釋是,既然陪審團作出不顧法律的裁判,該查究的是法律是否需要修改,該懷疑的是法律是否公正。陪審團有時就是正規(guī)法律的批評的和間接的法律改革者[14]。這種思想在辛格審判中已經(jīng)凸現(xiàn),殖民地陪審團不顧法律作出了約翰.彼得.辛格無罪的判決,就在此時產(chǎn)生了有關后來憲法第一條修正案的想法,主要是陪審團希望這成為他們的法律。所以陪審團確實有遵守法律或超越法律的驚人力量[15]。陪審團制度實現(xiàn)了人民是最終的審判者,不僅是案件的審判者,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審判者。
(四)陪審團制度推進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的形式很多,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法制教育模式,一種是課程化教育模式,就是將法制教育作為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這種模式重在理論系統(tǒng)教育,但與社會生活現(xiàn)實有一定距離。另一種模式是生活教育模式,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生活實踐,進行法制教育。這種教育比課程化教育更生動,更具體,更深刻,而且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更容易為受教育者所接受。陪審團制度正是一種生活教育。
陪審團人數(shù)雖然只有12人,但他們是從上千人中遴選出來的,這個遴選過程本身就是法制教育的過程;在審判過程中,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及語言的影響;而且普通公民參與審理和裁判,直接體驗法律與生活關系、法律思維。因此,陪審團審判不大會將法律變?yōu)榕c生活脫節(jié)的神秘而抽象的東西[16],而是把法律變?yōu)楝F(xiàn)實生活。所以陪審團審理也是法治精神向社會滲透的重要渠道,無形中提高了社會整體的法律意識,擴大了司法審判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17]。而且相對于課程化法制教育來說,參加這種司法活動(陪審團審判)對于培養(yǎng)人們的守法習慣所起的作用要超過其他任何活動。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曾把它說成是“有利于國家和平發(fā)展和進步的一種最強大的力量”[18]。
二、對我國司法審判方式改革的啟迪
研究美國陪審團制度,對我國當前的司法審判制度改革有重要啟迪:
一是誰是最終的審判者?美國堅持認為人民才是最終的審判者,這樣的價值理念使得陪審團制度在美國長盛不衰,陪審團不僅審判案件,而且一定程度造法。我們司法審判制度改革也應當樹立人民是最終的審判者的價值理念,即司法是否公正最終是由人民來評價,即使司法實現(xiàn)了法律公正,但如果社會公信力缺失,也不可能實現(xiàn)司法的社會公正。而司法的社會公正正是由人民來評判,因此,應當建立制度吸收人民參與審判,我們不能懷疑人民的能力,他們也許不懂法,但他們反映的正是普通民眾對事物的看法或認知,而職業(yè)法官懂法,他們比普通民眾認知能力更強,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常常比普通民眾更深刻,如果用職業(yè)法官的標準來要求普通民眾,就如哲學家要求所有的人都是哲學家一樣。因此,我們不能以普通民眾不懂法來阻止普通民眾參與司法審判。
二是強化功能與制度的互動。美國陪審團的功能是通過相應的制度作為保障,而且美國陪審團的功能是在長期歷史演變中逐漸產(chǎn)生的,一旦產(chǎn)生了某種功能,美國就設計相應的制度或者完善與功能伴生的制度來保障功能的實現(xiàn)。我國正在進行的司法審判制度改革也應當注意功能與制度的和諧,而且我國司法審判制度改革不是自然演進型,而是人為推進型,因此,應當事先明確我國司法審判制度應當?shù)竭_什么樣的功能,因功能而設計制度,以制度保障功能。
三是應當強化審判制度對公民民主、自由的保護,提升司法公信力等功能。美國陪審團制度具有公民民主、自由的保護,提升司法公信力等功能。反思我國司法審判,公信力缺失,甚至嚴重危及公民的民主與自由,有的判決出現(xiàn)合法不合理的狀況。因此我們在改革司法審判制度時,必須注重提升司法審判的公信力,為此要充分考慮人民的參與性,不能認為審判公正了就有公信力了,因為審判是否公正人民才是最終的裁決者。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2001年P173~174;
[2]&n
bsp; [17]尚代貴:“論陪審制度的歷史演變及發(fā)展”,《求索》2002(6);
[3] 王利明:“法治社會需要司法公正”,《人民司法》,1998(2);
[4]<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88年,P314;
[5]龔瑞祥:《西方司法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P139;
[7] [18]〈英〉丹寧勛爵:《法律的未來》,法律出版社2000年,P41、;
[8]〈美〉菲.方納:《潘恩全集》,紐約1954年英文版第2卷,P79~80;
[9] [10] [15] 美國加州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美國法律體系(憲法)》,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年P203、203、207;
[6] [11] [13] [14] [16]〈美〉哈羅德.伯曼:《美國法律講話》,三聯(lián)書店1988年,P8、40、40、42、42;
[12]中國政法大學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英國刑事訴訟法(選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P64。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功能及其對我國審判制度改革的啟迪】相關文章:
美國新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08-05
傭金制度改革及其引發(fā)的思考08-05
論我國稅務稽查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08-18
保險中介的功能定位及其制度借鑒08-05
論我國的民事審判方式改革08-05
淺談我國的審判監(jiān)督體系08-06
我國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難點與對策08-05
美術及其社會功能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