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小學數(shù)學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認識形體
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結構與特征。(例 1、例2)
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的展開圖(例3)
表面積
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例4)
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例5)
體積
體積的意義、容積的意義(例6、例7)
常用的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例8)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例9、例10)
體積單位的進率及簡單換算(例11)
整理與練習實踐活動
第一, 有一條合理的編排線索。先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再教學它們的表面積,然后教學體積,是一條符合知識間的發(fā)展關系,有利于學生認知的線索。把形體的特征安排為第一塊內(nèi)容,能為后面的表面積、體積的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如果不理解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如果不建立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體積公式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把表面積安排在體積之前教學,是因為學生已經(jīng)有了面積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積單位,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教學表面積的條件比體積充分。而且通過表面積的教學,更深一層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對教學體積是有益的。在體積這部分知識里,先教學體積的意義和常用單位,這些都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建立了體積概念和體積單位概念,才能探索體積計算公式。把體積單位的進率安排在體積公式之后教學,就能通過計算獲得進率。這樣,體積單位的進率就是意義建構的,而不是機械接受的。
第二,加強了空間觀念。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歷來都很重視發(fā)展空間觀念。本單元不僅在傳統(tǒng)的基礎知識的教學時加強培養(yǎng),還充實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展開的內(nèi)容。過去教材里講長方體的表面展開是為了教學它的表面積及計算,現(xiàn)在教學表面的展開,更是為了發(fā)展空間的觀念!稊(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把幾何體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作為空間觀念的一個內(nèi)容,把能進行這些轉化作為空間觀念的一種表現(xiàn)。教材一方面把正方體、長方體紙盒展開,在展開圖里找到原來形體的每個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圖形,把它們折疊圍成立體,感受圖形的各部分在立體上的位置,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在這些活動中實實在在地獲得發(fā)展。另外,設計的五道思考題和實踐活動《表面積的變化》,加大了空間想像的力度,都以發(fā)展空間觀念為主要目的。
第三,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本單元教學的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中能發(fā)現(xiàn)和認識數(shù)學知識,習得的概念和方法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教材盡力從數(shù)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釋問題,引導學生綜合應用數(shù)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處處能看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如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后,收集這樣的實物并量出長、寬、高或棱長;在做紙盒和魚缸的實際問題中教學表面積的計算和應用;用初步建立的體積(容積)概念比較物體的大。挥脤W到的體積單位計量常見物體的體積、常見容器的容量;靈活應用體積公式計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膠跑道的用料問題
一、 觀察、整理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例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把主要精力放在長方體上。這是由于長方體比正方體復雜,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特征需要開展許多活動。而且,研究長方體的學習活動經(jīng)驗可以遷移到認識正方體中去。例題呈現(xiàn)一些圖片,如長方體或正方體包裝盒、家用電器等,在圖片的啟發(fā)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在現(xiàn)實的情境中引出本單元的研究對象。
觀察實物,整理特點是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主要教學活動。例1的教學過程安排成三步。
1. 觀察物體,理解直觀圖,認識面、棱和頂點。
三年級(上冊)通過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jīng)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個數(shù)不同。有時只能看到一個面,有時能同時看到兩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三個面。例題以這些經(jīng)驗為教學起點,在觀察物體的基礎上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直觀圖,認識它們的面、棱和頂點。
把立體的樣子畫在紙上,從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到它們的直觀圖,是空間觀念的一次發(fā)展。在實物上只能看到一部分面,在直觀圖上實線圍出了能看到的面,用虛線勾畫不能直接看到的面。把立體與其直觀圖有機聯(lián)系,感受直觀圖真實表達了立體的形狀,并在看到直觀圖時,能想到相應的立體,這是空間觀念的表現(xiàn)。直觀圖是教學難點,從有利于學生理解出發(fā),可以分兩步出現(xiàn)。先畫出能夠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面、棱和頂點是長方體、正方體結構的要素,是三個最基本的概念,還是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出發(fā)點。按面棱頂點的次序教學,有利于建構它們的意義。物體有面是已有認識,只要在立體上摸摸面,在直觀圖上指出面,就體會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面,不必作過多的解釋。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是對棱的數(shù)學解釋。要通過觀察和在實物上的演示,直觀感受兩個面相交的含義,清楚地看到相交處是線。要強調(diào)這條線不能叫做長方體、正方體的邊,應稱作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要通過在實物上摸一摸、在直觀圖上指一指等活動,看到每一個頂點都是三條棱的交點,這是認識頂點的關鍵。
2. 觀察物體,由量到質(zhì)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第11頁認識長方體的特征,鼓勵主動探索,重視合作交流,遵循逐漸認識的規(guī)律。首先數(shù)出長方體、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并把結果填在教材預設的表格里,從量的角度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填表能起三個作用:一是及時記錄獲得的信息,防止流失,有利于特征的整體性;二是通過寫出有關的數(shù)量,加深印象,有利于記憶;三是顯示出長方體、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有利于感受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接著深入研究長方體的特征,教材提示了可進行的活動是看、量、比;研究的對象是長方體面的形狀與大小,棱的長度與相互關系;研究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特征。在學生充分活動的基礎上組織交流,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教學時要注意四點:① 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很難一步到位,總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發(fā)展的。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既讓學生自主探索,又要教師引導點撥。如發(fā)現(xiàn)6個面都是長方形比較容易,而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往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關注、去比較。至于長方體的3組棱及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可能更需要教師給予點撥。再如學生的發(fā)現(xiàn)往往是局部的、點滴的,表達往往是不嚴密的,這就需要教師匯集生成的資源,提升語言水平,幫助抽象概括。② 例題里觀察的是一般的長方體,目的是緊扣長方體的本質(zhì)特征教學。把較特殊的長方體安排在練習三第1、2題里出現(xiàn),學生不會因為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對它是長方體產(chǎn)生懷疑。這樣安排也符合正方體從屬于長方體的關系。③ 學生間的學習方式總是多樣的,部分學生喜歡探索發(fā)現(xiàn),也有部分學生需要有意義的接受,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要讓獨立探索有困難的學生共享成果,在聽懂同伴發(fā)言的基礎上,給他們親自驗證、親身感受的機會。④ 教學長、寬、高是繼續(xù)認識長方體,要在頂點與棱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必須清楚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是長方體三組棱中的一條,把它們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不但要在立體上指出,還要在直觀圖上看出。如果適量地把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根據(jù)不同的擺放位置,讓學生說說它的長、寬、高,可以防止死記硬背,發(fā)展空間觀念。
3. 觀察物體,獨立發(fā)現(xiàn)正方體的特征。
由于正方體比長方體簡單,又有認識長方體特征的經(jīng)驗,所以正方體特征的教學會比較輕松。教材先提出正方體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這個研究課題,讓學生在獨立探索以后,小組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盡管正方體的特征比較簡單、容易得出,教學也不能過于倉促。仍要讓學生指指相對的面、相對的棱,說說得出結論的過程與方法,想想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與12條棱長度相等之間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使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以及數(shù)學活動的能力都得到發(fā)展。
二、 展、折,想像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第12頁教學正方體、長方體的展開圖,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育價值和教學要求,在前面介紹本單元教材編排特點時已經(jīng)闡述,不再重復。這里主要分析教材,提出教學建議。
1. 初步知道展開圖的含義,加強對正方體的認識。
例3先教學正方體的展開圖,原因仍然是正方體的特征比較簡單。例題詳細展示了把正方體紙盒展開的步驟,用紅線標出每步剪開的棱,最后還把剪開后的紙盒攤平。引導學生首次經(jīng)歷立體到展開圖的轉化過程,從中明白展開圖是平面圖形,清楚地看到展開圖由6個相同的正方形組成。教學這道例題要注意反思,即得到正方體展開圖以后,要回憶是怎樣展開的,思考為什么展開圖里有6個同樣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邊與正方體的棱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反思,既加強對展開圖的認識,又加強對正方體特征的認識,更通過立體與展開圖關系的思辨發(fā)展空間觀念。
除了依照例題設計的剪法展開,還可以沿其他的棱剪。大象卡通提出的要求,是讓學生再次進行展開正方體的活動,體會沿著不同位置的棱剪,得到的展開圖形狀不同。但是,展開圖由6個相同的正方形組成,每個正方形的邊都是正方體的棱是相同的。從而理解正方體展開圖既有多樣性,又有確定性。多樣性是剪法不同的結果,確定性是正方體的特點決定的。
2. 自主研究長方體的展開圖,加強對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的展開圖安排在試一試里讓學生剪紙盒得到,學習正方體展開圖的經(jīng)驗和體會能支持他們主動地操作、交流。沿著哪幾條棱剪?在教材里沒有規(guī)定,可以自主選擇。因此,得到的展開圖也是多樣的,在每個展開圖里都可以看到6個長方形,從而體驗了長方體展開圖形狀的多樣性和組成的確定性。卡通提出的從展開圖中找到3組相對的面是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細致地研究展開圖,并把展開圖與立體聯(lián)系起來思考。要鼓勵學生進行展開圖長方體展開圖長方體的折、展活動,反復地看展開圖里的每一個長方形,想它在長方體的位置;看長方體的面,想它在展開圖里的位置。在體驗立體與展開圖相互轉化的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另外,在展開圖上想長方體的長、寬、高,并把長、寬、高轉換成展開圖中各個長方形的長與寬,也有益于空間觀念的發(fā)展,還能為表面積的教學作鋪墊。
3. 判斷哪些圖形折疊后能圍成正方體或長方體,加強對體的認識。
第12頁練一練第2題提供的每個圖形都由6個相同的正方形組成,判斷這些圖形中哪些折疊后能圍成正方體。第14頁第5題的每個圖形都由6個長方形組成,判斷哪幾個圖形能折疊后圍成長方體。其中部分圖形圍不成正方體或長方體的原因是,折疊的時候部分正方形或長方形重疊,構不成有6個面的立體。因此,這兩道題一方面加強了展開圖與立體的轉化,另一方面加強了對長方體、正方體都有6個面的認識。
學生進行這些判斷會有困難,為此提出兩點教學建議: 第一,在例3和試一試里要把沿不同的棱剪紙盒得到的各個展開圖充分進行展示和交流。先認識圖中所示的標準狀態(tài)的展開圖,再體會展開圖還有其他形狀,并在各個展開圖上指出立體的相對的面。第二,允許學生靈活地先想后圍或者先圍后想。如果看到的圖形是標準的或接近標準狀態(tài)的,可以先判斷它能否圍成立體,想想圍成的立體是什么樣子,然后折疊驗證判斷和想像。如果看到的圖形不是標準狀態(tài)的,能不能圍成立體難以判斷,可以先動手操作,從中體會為什么能圍成或圍不成立體。
三、 分解,組合有意義地建構表面積的知識。
教學表面積知識編排的兩道例題都是關于長方體的,正方體的表面積通過試一試在練習中教學,這是因為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能遷移到正方體上去。表面積的教學分兩步進行,先是例4與試一試,把表面積的意義和算法結合在一起。然后是例5,著重于表面積知識的應用,靈活地解決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1. 聯(lián)系已有知識經(jīng)驗,探索表面積的知識。
例4的問題情境是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紙板,在掌握長方體特征的基礎上,學生會想到這個問題與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有關,并出現(xiàn)不同的計算方法。猴子卡通和兔子卡通的算法是比較典型的兩種方法,它們有相同的思路:求出紙盒各個面面積的總和,但算法不同: 把3組相對的面的面積相加,把每組相對面中各個面的面積和乘2。前一種算法得益于第13頁第3題的鋪墊,后一種算法受到了(長+寬)2=長方形面積的啟發(fā)。兩種算法都是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較好方法,相同的思路和乘法分配律溝通了兩種算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教材鼓勵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結果。
學生求至少要用多少硬紙板所想到的各種算法,都應用了分解組合的思想方法,即先把一個較復雜的新穎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簡單問題,再把這些簡單問題組合起來。反思并體驗這種思想方法,就能很好地理解表面積的意義,也不需要機械地記憶表面積的算法。學生對正方體有完全相同的6個正方形已經(jīng)有深刻的認識,試一試求做正方體紙盒至少用多少硬紙板,一般都會把一面的面積乘6。得出的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既形成了表面積的概念,也總結了計算表面積的方法。
2. 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例5制作上面沒有玻璃的魚缸,利用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物圖幫助理解這個實際問題的特點,讓學生明白所用玻璃的面積是長方體5個面的面積和,從而主動想出算法。小鳥卡通和兔子卡通仍然應用了分解組合的思想方法,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求前、后、左、右和下面5個面的面積和的數(shù)學問題,或者抽象成從表面積(6個面的總面積)里去掉一個面的面積的數(shù)學問題。兩條思路各有特點,前一條突出的是空間想像,要找準并正確計算有關的各個面的面積。后一條的思路負荷輕、思考難度小,能減少錯誤的發(fā)生。還有其他方法嗎主要反映在按小鳥卡通的思路,可以列出5個面的面積連加的式子,也可以列出前、后兩個面的面積加左、右兩個面的面積,再加下面面積的式子。要注意的是,這道例題鼓勵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多樣,并不要求學生能夠一題多解。教材仍然讓學生選擇一種算法。
練一練和練習四里還有只計算長方體的前、后、左、右4個面面積和的實際問題,缺少左側面的長方體的問題等。教材為部分習題配了示意圖,便于學生直觀感受實際問題是求哪些面的面積之和。部分習題沒有配置實物圖,可以在現(xiàn)實的生活空間里思考。如粉刷平頂教室的頂面和四周墻壁,只要看看自己的教室,就能把題目里的長、寬、高落到實處。又如臺階的問題,可以找個臺階看看,理解什么是它的占地面積以及地磚鋪在哪些面上。計算長方體火柴盒的內(nèi)盒和外盒所有的材料,綜合應用了長方體特征和表面積知識,再次體驗實際問題是多變的,要靈活應用知識才能正確解答。
四、 實驗、領悟初步建立體積概念。
例6和例7分別教學體積的意義和容積的意義,容積的意義要建立在體積概念上,因而例6是這部分教材的重點。學生形成體積概念也是教學的難點,這兩道例題的教學只能初步感受體積的含義,在后面教學常用的體積單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還要通過測量和描述,進一步理解體積的意義。
1. 在有限的空間里領悟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臻g物體占有空間所占空間的大小都是體積概念的內(nèi)涵,是建立體積概念必須解決的子概念。例6利用杯子的空間,把感悟體積的過程設計成三步。第一步是初步體會空間和物體占空間。兩個同樣的玻璃杯,左邊的盛滿水,右邊的放一個桃,把左邊杯里的水倒向右杯,會剩下一些水。杯中有一部分空間被桃占去了這句話解釋了現(xiàn)象、回答了原因,引出了空間這個詞,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背景下感知空間的含義。這一步要把生活常識引向數(shù)學認識,看著放了桃的杯子,仔細領悟杯中有一部分空間被桃占去了的意思,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活動。若有需要,還可以在一只透明空杯的上口放一本書,讓學生看著杯子的里面體會杯子的空間。再把桃放入杯里,仍然用書蓋住上口,看著杯里的桃,體會它占有杯子的一部分空間。第二步是感受不同的物體占的空間有大、有小。兩個同樣的杯子,一個杯里放1個桃,另一個杯里放1個荔枝,桃比荔枝大,分別往兩個杯里倒水,顯然前一個杯里可以倒入的水比后一個杯少。讓學生回答為什么,不能簡單地用桃大荔枝小來解釋。要像兔子卡通那樣想和說,用桃占的空間大,荔枝占的空間小來回答問題。理解桃大是指它占的空間大,荔枝小是指它占的空間小,從而獲得不同物體占的空間大小不同的體驗。第三步繼續(xù)體會每個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觀察圖片里的番茄、荔枝和桃,先思考哪一個占的空間大,再想想這三個水果分別放在三個杯里,往杯中倒水,哪個杯里水占的空間大。這是兩個連續(xù)的關于物體占有空間的問題,可從前一問題的答案推理得出后一問題的答案。由于蘋果占的空間大,杯子盛水的空間就。环颜嫉目臻g小,杯子盛水的空間就大,這就感受了每個物體都占有一定大小的空間,由此得出體積的意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舉例比比兩個物體體積的大小是為了鞏固體積概念,應該對學生提出兩點要求:一是用好體積這個詞,二是聯(lián)系實物解釋什么是它的體積。如電冰箱的體積是它占有空間的大小,電冰箱的體積比電視機的體積大。
練習五第1、3題進一步領悟體積的意義。把同樣的盒裝餅干堆成3堆,各堆的形狀不同、體積相同。理解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無關。用小正方體擺出較大的正方體或長方體,理解體積大的物體占的空間大,體積相等的物體占的空間大小相等。
2. 從體積引出容積,初步建立容積概念。
容積與體積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教學容積能進一步理解體積。
例7教學容積的意義,以體積概念為生長點。圖畫里有兩盒書,一盒是《四大名著》,另一盒是《成語故事》。先在直觀情境里比較哪盒書的體積大些,再從左邊盒子里書的體積大引出左邊盒子的容積大。書的體積是舊知,盒的容積是新知,教學既要以舊引新,也要體現(xiàn)容積與體積的不同意義。教材中比較書的體積,是看著兩盒書進行的。而容積是指著兩個書盒子講的,從而凸現(xiàn)容積的屬性,以及它與體積的區(qū)別。
為了有利于建立容積概念,教學時應該補充一些實例,讓學生懂得容器,體會每個容器能容納的體積是有限的、確定的。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得出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
試一試的教學要注意兩點: 一是讓學生解釋玻璃杯容積的含義,理解每個杯的容積是指它能容納多少水;二是通過實驗比出哪個杯的容積大。如在一個杯里裝滿水,再往另一個杯里倒,看能不能裝滿另一個杯子,會不會有剩下的水。學生應該是實驗設計、操作和結論得出的主體。
練一練第2題兩個盒子里裝的杯子的數(shù)量不同,練習五第4題兩個盒子外面同樣大,里面裝的儀器數(shù)量不等,這些直觀情境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容積的意義,體會容器的體積與容積是不同的概念。
五、 認識,應用初步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本單元教學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有了體積單位,就能測量、表達物體的體積,也能進一步體會體積的意義。
1. 認識體積單位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
例8教學常用的體積單位,首先是測量、計量體積需要體積單位,然后是各個體積單位的具體含義。
觀察圖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很難直接判斷哪一個體積大。把它們切成同樣大的正方體,就能比出體積的大小。這段教材讓學生明白,有了體積單位就能準確計量物體的體積。圖中的長方體是9個小正方體那么大,大正方體是8個小正方體那么大,長方體的體積比正方體大。還要讓學生感受用于測量物體體積的單位,應該是確定的小正方體,由此導出常用的三個體積單位。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切成同樣的小正方體,最好是學生自主想到的方法。如果有困難,也可以看書或由教師告訴他們。但是,必須理解這個方法,體會其合理性,激發(fā)學習體積單位的愿望。
教學體積單位的具體含義,要準確地表達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是多大的正方體。教材在文字描述這些體積單位的意義的同時,還選擇一些輔助方法,讓學生體會體積單位。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教材里畫出了1立方厘米的示意圖,配合語言描述,讓學生了解1立方厘米。受版面限制,教材里畫出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觀圖有困難。因此,在1立方分米的示意圖的旁邊,畫一個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的粉筆盒,利用熟悉的物體,感知1立方分米是多大。用3根1米長的木條,在墻角搭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會1立方米。
尋找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體,是帶著體積單位的初步表象觀察周圍的事物,進一步體驗這些單位。教材舉的手指頭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這個實例,能引起觀察手指頭的興趣,加強1立方厘米的表象,再通過自主尋找實例,對1立方厘米的認識就深刻了。
2. 掌握體積單位有兩方面的`要求。
掌握體積單位,要能應用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在這部分教材里,一是說出由1立方厘米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體積,二是為常見的物體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
第21頁說出用4個或6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第一次量化描述物體的體積。兩個長方體的結構都很直觀,分別說出它們的體積非常容易。教學不能滿足于答案,要讓學生說出怎樣想的,進一步理解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的用途。第24頁第6題里的三個物體都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其中兩個物體的結構不是很直觀。說出它們的體積,要數(shù)出各是幾個正方體擺成的,尤其是想到那些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體,能發(fā)展空間觀念。第8題根據(jù)三視圖擺出物體,說出體積。擺出物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發(fā)展空間觀念的機會。這個物體不復雜,多數(shù)學生能夠擺出來。教學時不必補充這樣的練習,更不要增加擺出物體的難度。
第24頁第7題為物體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能不能填出合適的單位,一般決定于三個因素:一是對物體的熟悉程度,二是具有體積單位的表象,三是能開展正確而有效的思考。如學生都熟悉西瓜,知道1個西瓜大致是多大,如果體積是8立方厘米或8立方米,顯然都不符合實際。反之,為不熟悉的物體選擇體積單位,只能是脫離實際地亂猜,這是毫無意義的。教材里的橡皮、集裝箱、水桶等都是多數(shù)學生比較熟悉的物體。教學時如果補充類似的練習,一定要注意這點。
3. 進一步教學升與毫升。
四年級(下冊)曾經(jīng)教學升與毫升,初步知道它們都是計量液體的單位,也是容器的容量單位。對1升、1毫升液體是多少有了初步的認識,F(xiàn)在教學升和毫升,主要有兩個內(nèi)容: 第一,升和毫升都是體積單位,用于計量液體的體積,也用于計量容器的容積。把升與毫升納入體積單位的范疇,建立新的知識結構,是已有認識的深化和提高。第二,1升等于1立方分米,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利用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理解1升與1毫升的實際大小,使原有認識更清晰、更牢固。
六、 操作,發(fā)現(xiàn)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例9和例10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并推導出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在初步掌握兩個體積公式以后,還把它們統(tǒng)一起來。
1. 讓學生探索求積公式。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教育價值,不能局限于知道公式和應用公式。況且,記憶和照公式列式計算的思維含量較低。得出體積公式能加強對體積意義、體積單位的理解;能發(fā)展解決問題的策略,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因此,教材十分重視探索體積公式的過程,設計、安排了認知線索和主要的探索活動。
例9和例10是兩個層次的活動,不僅操作內(nèi)容、要求有區(qū)別,而且思維程度有差異。例9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從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開始教學新知識。沒有規(guī)定長方體的大小,學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擺,既調(diào)動積極性,又為合作學習營造了氛圍。在教材預設的表格里填寫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所用正方體個數(shù)以及體積,可以獲得兩點感受:一是沿著長、寬、高各擺幾個正方體,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分別是幾厘米;二是長方體里有多少個正方體,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體積應該與長、寬、高有關。這兩點感受能使學生明白:探索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要研究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教學例9不要急于得出體積公式,而要在擺長方體與填表的基礎上,著力引導學生獲得上述兩點感受,形成繼續(xù)研究的心向。即使有學生從例9已經(jīng)看出了體積公式,也要引導他們通過例10進一步驗證公式,理解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的嚴謹及結論的確定性。
例10根據(jù)圖示的長、寬、高,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出三個長方體;顒拥谋举|(zhì)是用體積單位測量物體的體積。對學習的要求是先想怎樣擺、需要幾個正方體,再按想法擺,驗證想的是否可行、是否正確。三個長方體是精心設計的。左起第一個長方體的寬與高都是1厘米,只要把4個正方體擺成一行,能夠體會長方體長的數(shù)量與沿著長擺的體積單位個數(shù)之間有必然聯(lián)系。第二個長方體的高1厘米,只要把正方體擺成一層。體會長方體寬的數(shù)量是幾,沿著寬應該擺出幾行體積單位。而長與寬的乘積,就是一層里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第三個長方體高2厘米,要把正方體擺成2層,體會長方體高的數(shù)量與擺的體積單位的層數(shù)是一致的。教材在各個長方體里預設的教學內(nèi)涵,規(guī)劃了各次實物操作時的思維重點,有助于學生逐漸建構數(shù)學認識。擺各個長方體獲得的體會,就是對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關系的理解。教材讓學生說說在兩道例題中的發(fā)現(xiàn),是引導他們回顧、反思例題的學習,進一步清楚這些體會,并把這些體會有條理地組織起來,得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抓住正方體12條棱長度相等的特點,能從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教材要求學生主動經(jīng)歷推導過程,在獨立思考之后小組交流。推導的思維方法是多樣的,從正方體具有長方體的所有特征出發(fā),演繹推理能完成推導,從再現(xiàn)測量體積活動出發(fā),
類比推理能完成推導: 用體積單位測量正方體的體積,每行擺的個數(shù)、擺的行數(shù)、擺的層數(shù)都與正方體的棱長相等。因此,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寫正方體體積的字母公式時,根據(jù)字母表示數(shù)的書寫規(guī)則,如果把乘號簡寫為,那么V=aaa;如果乘號省去不寫,要寫成V=a3。一般采用后一種寫法,a3以及它表示的意思都是新知識。第26頁練一練第2題,算幾個整數(shù)或小數(shù)的立方的得數(shù),鞏固對立方的認識。解決正方體體積的實際問題,經(jīng)常會列出和計算這樣的算式。其中13、103和0.13要提醒學生特別注意,防止算錯。
2. 深入理解體積公式。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除了有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長方體體積公式的特例),還有相同的內(nèi)容。認識它們的相同,能簡化知識結構。第27頁教學這個內(nèi)容,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教材在長方體、正方體的直觀圖上,用涂顏色和文字標注等辦法呈現(xiàn)它們的底面,讓學生看到底面一般指長方體、正方體的下面(認識長方體時曾指過上、下、前、后、左、右三組相對的面)。第二步認識底面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底面,都是表面的一部分。教材指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底面的面積,叫做它們的底面積,幫助學生建立底面積的概念,要求學生研究計算底面積的方法,聯(lián)系求表面積的經(jīng)驗,得出長方體的底面積=長寬,正方體的底面積=棱長棱長,進一步加強對底面的認識。第三步演變原來的體積公式。在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里,如果把長寬看成先算底面積,那么體積公式可以演變成底面積高。在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里,如果把棱長棱長看作先算底面積,那么體積公式也演變成底面積高。由于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都能演變成底面積高,因而獲得了統(tǒng)一。
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統(tǒng)一成底面積高,有兩點教學意義: 第一是深入理解原有的兩個體積公式。長、寬、高或棱長都是立體的棱的長度,決定立體的大小。長寬或棱長棱長得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底面積,底面積高得到的是體積。這里面蘊含了長度、面積、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第二是重組知識結構。把兩個體積公式合并成一個公式,其本身是一次認知簡化。而且,底面積高還是計算所有直柱體體積的方法。無論底面是直線圖形的柱體,還是曲線圖形的柱體,體積公式都是V=Sh。前一點意義,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就能實現(xiàn);后一點意義,在以后的教學中會逐漸體現(xiàn)出來。
練習六第5題已知一根長方體木料的長與橫截面的邊長,橫截面是第一次出現(xiàn)的概念,教材利用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橫截面的含義。先算出橫截面的面積,再算木料的體積,有兩點意圖:一是通過計算橫截面的面積,進一步認識這個面;二是體會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還能演變成長橫截面面積、橫截面面積棱長,從而對體積公式有更充實、更豐富的體驗。
七、 計算,遷移理解體積單位的進率。
在初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以后,教學體積單位的進率,采用讓學生經(jīng)過計算發(fā)現(xiàn)和理解的教學方法。教材第30~32頁,先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再教學簡單的換算。
1. 求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的體積,發(fā)現(xiàn)和理解進率。
例11的圖里有兩個正方體,一個棱長1分米,另一個棱長10厘米。從1分米=10厘米,知道兩個正方體的棱長相等,進而判斷它們的體積相等。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分別是1立方分米與1000立方厘米,從它們體積相等,推理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這就是立方分米與立方厘米的進率。
用同樣的方法,通過棱長1米和棱長10分米的正方體,可以得到立方米和立方分米間的進率。
在教學進率的過程中,作出兩個正方體體積相等的判斷是關鍵。因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首先表達的是兩個棱長相等的正方體的體積相等,然后才本質(zhì)地表達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的進率。后者是這部分教材的重點所在。
練習七第1題的表格里已經(jīng)填了米、分米、厘米三個長度單位以及一個面積單位與一個體積單位,要求學生繼續(xù)寫出其他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還要寫出表格里相鄰的長度、面積、體積單位的進率。這道題對長度、面積、體積三類計量單位從名稱和進率兩個方面進行初步的整理。填表能引起學生對這些單位概念的回憶,如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從而體驗米、平方米、立方米是不同的概念,也是有對應關系的單位。有了這些體驗,在測量或計量長度、面積、體積時,就能正確應用單位名稱。通過填表能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如米、分米、厘米這三個長度單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1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這三個面積單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100(1010);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這三個體積單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101010)。理解這些規(guī)律,有助于記憶進率。
2. 應用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
對使用不同單位的體積進行換算,是應用進率的活動。本單元里的單位換算是比較簡單的,只在兩個相鄰單位間進行,而且都是單名數(shù)的換算。
練一練是體積單位的換算,先把較大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較小單位的數(shù)量,再把較小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較大單位的數(shù)量。類似的這些換算在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質(zhì)量單位里都進行過,學生有換算的經(jīng)驗,知道可以利用小數(shù)點向右或向左移動位置的辦法解決。完成這里的練一練,可以把已有經(jīng)驗遷移過來,著重思考把小數(shù)點向哪邊移動幾位,并對這樣做的原因作出解釋。
練習七第2題把面積單位的換算與體積單位的換算對比著進行,目的是體會它們在換算時的相同與不同。無論哪類計量單位,只要是較大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較小單位,都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只要是較小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較大單位,都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這是規(guī)律,是共性。而小數(shù)點移動的位數(shù)是由進率決定的,進率分別是10、100、1000,小數(shù)點分別移動一位、兩位、三位。獲得這些體會的價值,已經(jīng)遠遠超出知識與技能的范疇,更是數(shù)學思考、解決問題方面的發(fā)展。第4題里升與毫升的換算,四年級(下冊)教材里曾經(jīng)進行過,F(xiàn)在進行這些換算,不限于整數(shù)范圍內(nèi)實施,對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理解也比過去深刻。把升為單位的數(shù)量改寫成立方分米為單位,把毫升為單位的數(shù)量改寫成立方厘米為單位,能加強1升等于1立方分米、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的認識,更好地把體積單位組織起來,便于記憶和應用。
八、 拼拼,想想體驗表面積的變化。
實踐活動《表面積的變化》專題研究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起來,得到的立體與原來幾個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之和的關系,發(fā)現(xiàn)并理解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發(fā)展空間觀念。
拼拼算算這個欄目,先研究用正方體拼的情況,再研究用長方體拼的情況,后一類情況比前一類復雜。研究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從兩個正方體開始。選用體積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每個面的面積都是1平方厘米,有利于體會到表面積的變化。
用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出長方體,可以上、下兩個面拼,也可以左、右兩個面拼,還可以前、后兩個面拼。從現(xiàn)象看,似乎拼法不同。其實,各種拼法沒有實質(zhì)性的差別。首先是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是2個正方體體積的和,每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長方體的體積是2立方厘米。其次是每種拼法都減少原來的2個面,這是正方體拼成長方體時發(fā)生的變化,也是這次實踐活動的研究內(nèi)容。在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圖示中,可以體會減少的2個面分別在兩個正方體上。拼的時候,這兩個面相重疊。
用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教材讓學生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邊填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要幫助學生分兩個層次歸納和交流:一是關于拼的步驟。2個正方體一步就能拼成長方體,3個正方體要分兩步拼,4個正方體要分三步拼二是關于減少的面積。2個正方體拼,比原來減少2個(一對)正方形面的面積;3個正方體拼,比原來減少4個(兩對)正方形面的面積;4個正方體拼,比原來減少6個(三對)正方形面的面積
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情況比較復雜。由于長方體三組面的形狀、大小不同,只有把完全相同的兩個面重疊,才能拼出較大的長方體。因此,一般有三種不同的拼法。教材讓學生通過操作,了解三種拼法。再看著各種拼法的示意圖,思考每種拼法減少的面積。在體會三種拼法減少的面積不同之后,找出拼成的大長方體中,哪個表面積最大,哪個最小。
第37頁的示意圖中,左邊拼法的兩個長方體把54的面重疊,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兩個54;中間拼法的兩個長方體把53的面重疊,表面積減少2個53;右邊拼法的表面積減少2個43。這些都是學生在操作與看圖中能夠理解的,也是交流的主要內(nèi)容。指出表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長方體,要進行這樣的推理:拼的時候減少的面積最少,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反之,減少的面積最多,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只要教師稍加引領或點撥,學生都能像這樣想。而且計算三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多少,都有捷徑可走。
拼拼說說欄目里變化了拼法,不但把正方體拼成一行,還拼成兩行。仔細地體會拼的活動和研究教材里的示意圖,左圖可看作有7次正方體的兩兩相拼(如圖),每次減少面積2平方厘米,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7個2平方厘米。右圖中可看作有5次正方體的兩兩相拼(如圖),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5個2平方厘米。所以,右邊的長方體表面積比左邊長方體大4平方厘米。
為10盒火柴設計一個最節(jié)省的包裝方案,是應用前面拼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經(jīng)驗:重疊的面越大,表面積減少越多;兩兩相拼的次數(shù)多,減少的面積也多。這兩條經(jīng)驗要靈活地、綜合地應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這對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是很好的鍛煉。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結合三個長方形面積關系,促能學生探索積的小數(shù)位數(shù)與乘法的小數(shù)位數(shù)的關系。
2 、通過具體情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信息。培養(yǎng)觀察、收集信息的習慣。
3、能應用這一關系進行簡單的小數(shù)乘法計算。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jù)學生認知活動的規(guī)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我在本節(jié)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采用情境教學法,先通過小數(shù)點搬家情境感知并進行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從故事中提取數(shù)學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出小數(shù)點移動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發(fā)展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課題實驗研究,旨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創(chuàng)造條件,是為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引導搭橋在設計這一課時,是讓學生真正在探索中發(fā)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的全過程,具體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索活動。
活動 1 :教師給每個學生發(fā)一張街心廣場的放大平面圖,讓學生進行討論三個長方形的長與長、寬與寬有什么關系。
活動 2 :在計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shù)字特征和小數(shù)點的位置,教師板書配合說明。
活動 3 :根據(jù)積隨因數(shù)變化的規(guī)律,舉出實例讓學生探索、解答。
活動 4 :在嘗試練習中,師生共同探索、歸納出:積的小數(shù)位數(shù)與乘數(shù)的小數(shù)位數(shù)的關系。
總之,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自己能發(fā)現(xiàn)的都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難就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合作探索。教師尊重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尊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方法。
【說教學流程】
一、回顧舊知識,過渡新知識
1、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規(guī)律。
2、長方形的定義,面積計算公式。
3、接著教師發(fā)給每生一張街心廣場放大平面圖提出問題。
A 、它們都是什么圖形?
B 、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寬之間有什么關系,面積之間可能有什么關系?
板書課題:街心廣場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 、學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的想法。
觀察情境圖,得知街心廣場、花壇和每塊地磚的長分別為 30 米、 3 米和 0.3 米,寬分別為 20 米、 2 米和 0.2 米,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三個長方形長是依次縮小到原來的,寬之間也是如此。那么,面積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根據(jù)長方形面積=長 x 寬,我們先求出三個長方形的面積。
板書: ( 1)街心廣場面積為 3020 = 600 (平方米 ) ( 2)花壇的面積為 3 x 2 = 6 (平方米 ) ( 3)每塊地磚的面積為 0.3 x 0.2 二 0.06 (平方米 )
學生可能對 0.30.2 =0.06不大理解,教師引導可以利用單位之間的換算來求。 0.3米 = 3 分米 0.2米=2分米 3 x2= 6 (平方米 ) 6 平方分米= 0.06平方米故 0.30.2=0.06
2 、引導探索發(fā)現(xiàn):在乘法中,一個因數(shù)縮小到原來的,另一個因數(shù)縮小到原來的,積則縮小到原來的。(反之,一個因數(shù)擴大到原來的 10 倍,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到原來的 10 倍,積則擴大到原來的 100 倍)
舉例:根據(jù) 57 x 24 = 1368 ,直接寫出下列各題的積
( 1 ) 0.57 x 2.4
( 2 ) 570 x 0.24
( 3 ) 0.57 x 24 讓學生分析解答
通過例中第( 3 )小問,提示:在乘法中,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或縮。┑皆瓉淼娜舾杀稊(shù),積也隨著擴大(或縮。┑较嗤谋稊(shù)。
3 、嘗試練習,引導提問,歸納。
課本第 43 頁試一試,填一填,可以發(fā)現(xiàn),在40.3 =1.2 中,兩個乘數(shù)共有 0 + 1=1位小數(shù),積 1.2 里也有 1 位小數(shù):在 0.40.3 = 0.12 中,兩個乘數(shù)共有 1 + 1 =2位小數(shù),積 0 .12 也有 2 位小數(shù)。在 0.13x2 = 26 中,兩個乘數(shù)共有 2 + 0 =2位小數(shù),積 0.26 是也有 2 位小數(shù);在 0.13x 0.2 = 0.026 中,兩個乘數(shù)共有 2十1 = 3 位小數(shù),積 0 . 026 里也有 3 位小數(shù)。
歸納:在小數(shù)乘法中,兩個乘數(shù)一共有幾位小數(shù),積就有幾位小數(shù)。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
1 、課堂作業(yè),完成課本第 43 頁的練一練第 1 一 2 題。
2 、基礎訓練上的相關作業(yè)。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答:
教學內(nèi)容:西師版xx年級上(下)冊xx頁
執(zhí)教者:xxx
教學課時:第X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xxxxxxxxxx,掌握xxxxxxxxxx。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xxxxx方法,體驗xxxxxxxxxx。情感態(tài)度:通過感受xxxxxxxx,培養(yǎng)xxxxxxxx的情感。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找出重要的知識點)
2、難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本節(jié)課哪些知識學生比較難掌握)
3、關鍵:(結合實際,找出從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等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實物、多媒體、一些數(shù)學圖形
2、學具準備:實物、數(shù)學圖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復習引入或談話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們前面已經(jīng)學習了xxx內(nèi)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說后引入新課)
2、老師昨天遇到一個難題,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決,今天我想叫大家?guī)屠蠋熞粋忙,你們愿意嗎?(愿意)生說后老師引入新課。
3、出示主題情景圖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題。
。1)、指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小組交流。
。3)、反饋信息:
生1:我覺得xxxxxxxxxxxxxxxxxx。
生2:我認為xxxxxxxxxxxxxxxxxx。
生3:我是這樣想的xxxxxxxxxxxxxxx。
……
(4)、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同學們表現(xiàn)的太好了。剛才我們通過xx方法,了解到xxxxxxxxxxxx,那老師覺得xxxx樣更好一些。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認真想認真做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一道練習題。
。1)、學生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指明學生答(學生舉手回答)。
(3)、師生共同討論。
。4)、完成練習題。
2、出示第二道練習題。
。1)、學生齊讀題目。
。2)、學生獨立完成。
。3)、個別展示。
。4)、集體訂正。
四、拓展練習。
(1)、出示題目。
(2)、學生讀題思考。
。3)、小組討論交流。
(4)、小組選代表展示。
。5)、集體訂正。
四、小結:讓學生談收獲,學習了本課有什么樣的想法,覺得本堂課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布置作業(yè):(第xx頁第xxxx題).
六、板書設計
。ㄕn題)
xxxx(內(nèi)容簡析)
教學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達到的話,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能提供改進的方案嗎,有哪些突發(fā)的靈感,課堂上有沒有印象最深的討論以及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設計的教學過程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問題,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自我評習:這個萬能教學模板實用性較強,能夠有效地避免教學中存在的隨意課、盲目課和單純的傳授課等不規(guī)范、教法陳舊的教學形式,逐漸形成符合教學規(guī)律,利于學生成長的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對于初登講臺、經(jīng)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是一種全面把握教材,宏觀感受教學全過程,快速規(guī)范教學行為的好方法,便于教師逐漸提高研究層面,取得更大收益。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內(nèi)容是: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和它們的十進關系,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能看懂物品的單價,會進行簡單的計算,數(shù)學 -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二冊全冊教案-第五單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經(jīng)掌握的100以內(nèi)數(shù)的知識,學習、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nèi)數(shù)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shù)概念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老師要創(chuàng)設具體地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購物的活動中認識人民幣。
單元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
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簡單計算。
2、難點:
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
3、關鍵:
組織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多觀察、多操作、多實踐,熟記“1元=10角、1角=10分”的進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過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單元課時安排:
約4課時
NO:1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材第46頁的第例1----------例4 (認識人民幣)
完成相應的做一做及和P53:1、2題
教學要求:
1、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間的十進制關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學會兌換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功用。
3、培養(yǎng)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節(jié)約用錢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各種面額的人民幣。
教學難點:
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CAI課件一套 常用的面額的人民幣(不同版本的)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為你們大家?guī)砹艘晃恍屡笥,看看它是誰?(CAI演示:點擊出現(xiàn)藍貓圖像)你們認識它們嗎?今天是藍貓文具店開業(yè)的日子,它邀請我們?nèi)嗳⒂^文具店,你們想去嗎?一起來吧!
二、探究新知
1、參觀文具店回答問題 (CAI演示)
(1)、師:誰能說說文具店有什么文具?價錢是多少?(學生回答)
(2)師:你們喜歡這些文具嗎?可是用什么買呢?(學生回答)
2、認識人民幣
。1)、師:中國的錢幣叫人民幣,你們認識人民幣嗎?
。2)、操作初認人民幣
師:將桌面上的人民幣拿出,先自己認一認,再在小組內(nèi)交流,看誰認得多(學生活動)
a:匯報認識情況(學生回答,師板貼人民幣:硬、紙幣)
問:觀察這人民幣,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W生回答)
師:紙做的錢幣是紙幣,金屬做的人民幣叫硬幣
。3)再認人民幣
師:(指紙幣)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的紙幣,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nèi)交流。( 學生活動后,匯報識別方法)
師: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讀時有一個相同處是什么?所以它們的單位是元,那你能說說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單位是什么? (學生口答)
師: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紙幣我們會認了,那么硬幣你會辨認嗎?
師:識別人民幣可以從人民幣的大小、圖案、面值、顏色上來記住。觀察1元、5角硬幣正面,它們有相同的標記是什么?
師:國徽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而且是中國制造的,所以我們要愛護人民幣,不能在上面亂寫亂畫。
小游戲:
。1)我指人民幣,你舉起與我相同的人民幣
。2)我說面值,你舉起起相應的面值
。3)我說顏色,你來回答
4、元、角、分的關系
師:藍貓想讓大家看一個小片段,看完后說說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W生觀看CAI課件:元、角、分之間的兌換關系)
師:看完了這個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W生回答,老師板書:1元=10角 1角=10分)
問:你知道1元=( )分嗎?
。ǹ梢孕〗M討論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換幾個5角,幾個2角?
2元可以換幾個1元,幾個5角,幾個2角,幾個1角?
5、電腦出示第49頁的例4,讓學生口答
三、鞏固練習
1、電腦出示第53頁的第一題
。1)學生獨立操作,訂正 (學生上臺操作)
。2)說湊成的錢數(shù)
師:說說每一張人民幣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2、師:藍貓要文具店等急了,我們回去吧!
(課件出示第48頁的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第49頁的做一做)
師:1元錢能買什么學習用品?10元呢?(學生先在小組里說,然后指名說)
3、游戲:模擬購物
出示一些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個小口袋,在購物時把錢放進去)
(1)選出三個柜長
(2)學生隨意購物(看清價格后,購買)
(3)請柜長檢查交錢的情況
四、全課總結
(略)
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老師要給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這部分知識,小學數(shù)學教案《數(shù)學 -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二冊全冊教案-第五單元》。
2、要給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具體的動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識,從而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精神。
。、課前準備必須充分,其中包括課件和錢幣的準備及后面游戲的準備工作。
NO:2
教學內(nèi)容:
簡單的計算(例5、6、7完成相應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和簡單的加法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例5、例6教學掛圖,例7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學例5。
出示例5的掛圖,提問:“這是幾元幾角?”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元2角,接著問:1元可以換成多少個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樣想的?學生試回答后,教師再做說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書1元2角=12角。
2、教學例6。
出示例6掛圖。
教師試問:誰知道0.50元是幾角?2.00元是幾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為單位小數(shù)點左邊是幾就是幾元,右邊第一位是幾就是幾角,右邊第二位是幾就是幾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這部分知識學生知道它表示幾元幾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個什么數(shù),怎么讀、寫不需要學生掌握)
3、教學例7。
(1)課件演示例7第一小題。
教師:0.5元是幾角?(5角)0.80元是幾角?(8角)學生回答。5角+8角是幾角?(5角+8角=13角教師板書)教師問: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還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師板書: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題(課件演示,提出問題:我買這兩個氣球要多少錢)學生嘗試完成,然后提問:你是怎么想的?教師強調(diào):元、角計算,只有在相同單位的情況下,才能相加。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50頁“做一做”。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說給同桌的同學聽,你是怎么想的。
第2題:學生先做,教師巡視,提問個別同學,集體訂正。
2、本第51頁“做一做”。
3、練習九。
第5題:兩人一小組進行合作(哪兩樣物品的價錢合起來是1元)例:一個同學拿7角,另一個同學要拿幾角合起來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過程中,也可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學內(nèi)容:
人民幣的簡單計算(P52:例8)
教學要求:
1、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發(fā)揮個性,同時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幣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學會簡單計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示范
師:數(shù)學小精靈聰聰和明明開了一家聰明小超市,你們想去看一看嗎?(電腦出示“聰明小超市)
師: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飛機、機器人和小熊。
師:喲!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們的價錢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生開始同桌交流)
師:誰來給說一說為玩具的價錢。
生:乒乓球拍的價錢是6元,足球的價錢是3元,花皮球的價錢是2元,小熊的價錢是4元5角,飛機的價錢是8元,機器人的價錢是9元。
師:看過這些玩具的價錢后,你想說些什么?
(學生口答)
師:快看,小叮當也來了,它在說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當?shù)脑?
生讀:我買一個足球。
生讀:我有5元錢,應找我…………
師:喲!小叮當遇到難題了,誰來幫他算一算?
。▽W生口答)
二、參與其中、主動探究
師:你們真聰明,這么快就幫小叮當解決了難題,F(xiàn)在你也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了,不過最多只能買兩件,在買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準備準備買玩具?怎么付錢?(同桌開始交流)
(學生匯報)
三、小組購物,實踐體會
師: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每組將你們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個小超市,然后選出一名售貨員,其他組員為顧客,可以去售貨員那里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比一比,誰是聰明的小顧客?
。▽W生開展購物活動)
師:哪些同學愿意說一說你的購物過程?
生1:我用3元錢買了一瓶鮮橙多。
生2:我買了一寺釣魚的東西,它的價錢是8元,給他10元錢,找了我2元錢。
生3:我很喜歡那只音樂盒,可中它人價錢是20元,太貴了,我只有10元錢,還差10元錢,下次再買吧。
生4:我買了一個跳跳盒,它人價錢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錢,我就請他便宜一點,5元錢就買來了。
(師邊笑邊夸獎同學們)
生5:我本來想買一個機器人和一本書,共需要14元錢,我只有10元錢,還差4元錢,所以我就只買了一本8元錢的書,找了我2元錢。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生1:我學會了買東西時怎么付錢。
生2:我學會了還價
生3:我學會了買兩件東西時怎么付錢。
生4:我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據(jù)自己的錢來選商品。
…………………………
師:回家后,請用你學到的知識,去幫爸爸媽媽購物吧。
實施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一定要做好課前準備:如:CAI課件及上課時讓學生進行活動時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價格牌
2、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的說明購物過程及思維過程。
3、要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經(jīng)歷學習的全過程。
NO:4
教學內(nèi)容:
簡單的計算練習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計算人民幣的方法及一步加、減應用,并鞏固已學過的有關人民幣的知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人民幣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地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準備:
練習中試試看放大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學例8。
課件演示(小朋友購買皮球)。
教師: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聰明,能用幾句話把你看到的講一遍。
教師:10元錢習皮球用了6元錢,還剩幾元?該怎樣列式計算?
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0—6=4(元)
教師:機器人幾元?飛機幾元?機器人比飛機貴幾元?
學生:機器人比飛機貴5元。
教師:該如何列式呢?
學生:45—40=5(元)(教師板書)
教師:“機器人比飛機貴幾元?”還可以怎么說?
學生:飛機比機器人便宜幾元?飛機比機器人少幾元?
機器人比飛機多幾元?……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課本第52頁。
學生獨立填,再指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集體訂正。
。1)出5元,要買的東西3元,應找回2元。
。2)出20元,要買的東西10元,應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買的東西0.50元,應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練習九
第9題:學生看圖填書。
第10題:
(1)買一本練習本和一塊橡皮,一共用多少錢?老師指定學生回答。
教師板書:3角+2角=5角。
。2)“買上面3種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錢?同一桌同學討論一下如何列式計算?錢該怎么拿?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搶答比賽:付給售貨員2元錢買以上3種物品,應找回多少錢?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試試看。
。1)可以買( )塊這樣的橡皮。
。2)如果買一把尺子,應找回( )角。
(3)要買一把小刀,還差( )角。
。4)小明想買一塊橡皮、兩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他所帶的錢夠嗎?
(5)小麗只買了一個文具,就把錢花光了,這個文具是(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3.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fā)現(xiàn)圖形可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及聯(lián)系,感受圖形美。
4.通過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
教法設計:引導觀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一個風車,并以談話引入:同學們看,這是什么?
你們喜歡風車嗎?誰動手做過這樣的風車?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要用哪些東西?
二、感受新知,觀察比較
1.提問:你們說得很對,作風車的風葉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正方形上個學期跟我們見過面了,是個老朋友了,回憶一下,上學期除了正方形你還認識哪些圖形?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圖形和正方形最相似?為什么?
2.提問:它們都有四個角,四條邊,先來看看長方形,它的'四條邊有什么特點?
上面的邊對著下面的邊,這樣相對的邊我們把它叫做對邊。
3.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長方形的邊。
提問:我們能想辦法證明長方形對邊相等嗎?
生可以自由選擇證明方法,如對折、測量等,并請用不同的方法的學生上臺演示。(教師板書:對邊相等)
4.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你能證明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嗎?
5.小朋友們真了不起,通過你的觀察,動手驗證了兩種圖形邊的特點,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師發(fā)給你的長方形的紙做一個風車呢?(全班同學動手做風車,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說一說你在做風車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哪些圖形?
6.一個簡簡單單的風車,就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圖形,你能試著用這些圖形來拼更多的圖形嗎?大家來試試!
三、動手實踐
1.學生獨立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
2.第6頁的第4題。
3.第6頁的第5題。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進行了圖形的拼擺,同學們學得很投入,課下請大家留心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圖形拼成的圖案,說不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發(fā)現(xiàn)。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需要幾個輪子的具體情境,經(jīng)歷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2.通過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的交流活動,體會記憶的策略,培養(yǎng)數(shù)感。
3.會用乘法口訣進行乘法運算,解決生活中簡單的乘法問題。
教學重點:編制3的乘法口訣,掌握3的乘法口訣會用3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乘法口訣解決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
教材分析:
需要幾個輪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16~17頁的內(nèi)容。教材創(chuàng)設需要幾個輪子的問題情境,探索三輪車的數(shù)量與它們輪子總數(shù)之間的對應關系,并填表表示探索的結果;再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量關系,列乘法算式,編出3的乘法口訣,這個過程是要學生經(jīng)歷的。學生已有學習5和2的乘法口訣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能夠增強他們學習3的乘法口訣的自主性,提高學習效率,體驗成功,獲得自信。日常生活中的數(shù)數(shù),5個5個地數(shù)或2個2個地數(shù)是常見的,3個3個地數(shù)比較少,所以學生對3的乘法口訣比較陌生,因此教材特別強調(diào)了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此外,還要注意到練習的安排,不僅要包括新學內(nèi)容,還要包括前面已學過的乘法口訣的鞏固和應用。
學生在探索車輛與車輪數(shù)量之間的對應關系時難以直觀操作,所以筆者把教材中試一試的第一題擺一擺、說一說調(diào)整到填表之前,并改成畫一畫、說一說。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坐過三輪車嗎?今天我們一起探索三輪車與車輪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學習3的乘法口訣好嗎?(板書:3的乘法口訣)
二、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師:1輛三輪車有3個輪子,2輛三輪車有幾個輪子呢?3輛呢?9輛三輪車有幾個輪子呢?(評析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設問,激活學生思維與探索的欲望。)
1.畫一畫、說一說。
師:你們能在這張紙上通過畫圖來解決這個問題嗎?用小圓圈表示三輪車的輪子,請同學們來畫一畫。
師:同學們,同桌能互相說一說2輛車有幾個輪子嗎?3輛車呢?9輛車呢?
(評析通過畫一畫的活動,讓學生建立三輪車與輪子的圖形表象,通過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進一步感受三輪車有幾輛與輪子有幾個之間的對應關系,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2.填一填,議一議。
師:填一填,將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師:需要幾個輪子的答案,都可以從這張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幾個輪子,取決于有幾輛三輪車。
師:小組討論一下,從這張表格中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ㄈ鄥R報交流時,著重引導學生感受兩點:①輪子隨著車輛的增加而增加;②每多1輛三輪車就要增加3個輪子。)
(評析用表格表示數(shù)值的對應關系,具有直觀性,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值對應的`變化規(guī)律,有助于培養(yǎng)數(shù)感。)
3、利用表格,編制口訣
師:利用表格,獨立完成試一試的第2題。
您現(xiàn)在正在閱讀的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需要幾個輪子》教學設計文章內(nèi)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需要幾個輪子》教學設計(請同桌同學互相交換課本,互相檢查,再讀一讀,看口訣編得順不順口。然后展示一位學生所編的乘法口訣,讓大家再讀一讀。)
師:乘法口訣會幫助我們做乘法運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訣記牢。請想想,你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向大家介紹。
(在全班介紹交流時,特別要提倡或肯定利用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來加強記憶的方法。如,三五十五記得牢,它加個3是三六十八,減個3是三四十二;十個三是三十,減個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
(評析強調(diào)利用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加強記憶的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三、鞏固應用。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7頁,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2題。
師:現(xiàn)在用練一練的第3題,(五)回歸生活,解決問題。
師:請大家都來欣賞第17頁的數(shù)學故事,誰看懂了這個故事,并愿意說給大家聽?
。ㄟ@個故事的教育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中所包含的現(xiàn)實數(shù)學問題,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且淘氣誠實、不貪小便宜的好品質(zhì),更值得大家學習。故事最重要的情節(jié)是淘氣還給書店多找給他的錢。幫助學生理解了故事的情節(jié)及意義后,再讓小組合作解決淘氣買書時遇到的數(shù)學問題:淘氣買書應付多少錢?淘氣還給書店多找給他的錢是多少?)
(評析數(shù)學故事不僅增添了數(shù)學學習內(nèi)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學科本位,加強了數(shù)學與語文學科的聯(lián)系與綜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數(shù)學故事的情節(jié)之中,是實現(xiàn)新課程多元目標的一項舉措。)
總結:
師: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和體會?誰愿意來說一說?(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重在激勵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回家后,要做兩件事:①把3的乘法口訣背給爸爸媽媽聽;②把今天的數(shù)學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考考他們知道不知道淘氣還給書店多找給他的錢是多少。
(評析低年級不布置筆頭練習作業(yè),但要把課堂學習自然地延伸到課后,教師可以恰當?shù)夭贾靡恍┘彝W習任務,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與家長的溝通與互動,讓家長了解、關注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給予指導,或反饋給老師。)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13=323=633=9 34=12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35=15 36=18 37=2138=24
三五一五 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借助千數(shù)圖認識千。正確讀、寫千以內(nèi)的數(shù),并在數(shù)位表中表示出來。
2、能力目標: 將數(shù)進行分拆,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的多種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喜歡在生活中學習數(shù)學,并能將數(shù)學運用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1、用點圖、簡圖等多種方式表達數(shù)。
2、千以內(nèi)數(shù)的讀與寫。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 口算練習。
2. 復習前一教時。
師:上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生:匯報。
二、鞏固練習
1. 讀讀寫寫 看簡圖再寫數(shù)、讀數(shù)(PPT)
2. 拆一拆,合一合(PPT)
458=( )+( )+( ) 700+7=( ) 901=( )+( ) 800+80+8=( ) 700+30+9=( ) 6+60+400=( )
3. 看計數(shù)器在數(shù)位表上寫數(shù)。
4. 比較有零的三位數(shù)的讀法。
560和307
5. 填空。
、盼覈吧笮茇埖臄(shù)量不超過一千只 A 一千只 寫作:( )只 B 它是由( )個千組成的 我國野生金絲猴的數(shù)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 A 七百六十只 ( )只 B 它是由( )個百、( )個十組成的
、茢(shù)的組成(PPT) 404的里面有4個( )和 4個( ); 7個一和8個百是( ); 2個百和5個十是( ); 10個( )是1000;( )是由3個百組成的。 一個數(shù)個位是6,百位上是8,這個數(shù)是( )。 一個數(shù)從右邊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這個數(shù)是( )。 一個三位數(shù)的十位上的數(shù)是百位上數(shù)的3倍,個位上數(shù)是百位上數(shù)的.2倍,這個數(shù)可能是( )。
6. 判斷(PPT)
、505百位上的5表示5個百。( )
⑵3個百和4個一組成341。( )
⑶個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樣的。( )
、纫粋數(shù)末尾的零是不讀出來的。( )
、603讀作六百零三。( )
三、拓展練習
卡片游戲(PPT) 用3、7、0、1可以組成哪些三位數(shù)?你能試一試嗎?至少5種。 學生匯報。
四、小結
今天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11-04
小學的數(shù)學教案03-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9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09-28
【推薦】小學數(shù)學教案12-30
小學數(shù)學教案【熱】12-30
【熱門】小學數(shù)學教案12-30
小學數(shù)學教案【熱門】12-30
【薦】小學數(shù)學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