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滬港臺高中語文教材比較
[作者] 倪文錦
[內(nèi)容]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 倪文錦)
一、比較目的:
通過比較滬港臺三地的高中語文教材,集中各地的成功經(jīng)驗,探索21世紀中國語文教材的新思路,促使?jié)h語進一步走向世界。
二、比較對象:
上海高級中學課本語文(H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香港中國語文(中四、中五),香港啟思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臺灣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國立編譯館”(1985年)
三、比較項目:
(一)教材編審制度
上海教材實行的是編審分開的招標和審查制度,由上海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委員會對教材編寫進行公開招標,中標單位組織有關編寫人員根據(jù)課程教材改革委員會制定的“全日制高級中學語文學科課程標準(草案)”組織編寫,由上海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并報送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然后由教育出版社負責出版,供學校選擇使用。
香港教材也采用審查制,但與上海不同的是,教材由各出版社組織人員根據(jù)香港教育署頒布的“中文科課程綱要”編撰,然后送交教育署審查,批準后印刷,供學校和教師選用。但教材的精讀篇目由教育署規(guī)定,教材編寫人員只能自主選編略讀教材及課外讀物。
臺灣教材實行的是統(tǒng)編制,即一個課程標準,一本教材。較之滬、港的“一綱多本”來,它比較呆板,無法開展教材之間的競爭。
(二)教材編選標準(原則)
上海:有利于全面完成學科教育目標規(guī)定的任務。文質(zhì)兼美,難易適度,取材多樣,適合教學。注重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可讀性。語言文字要規(guī)范。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富有時代氣息,體現(xiàn)出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的特點,有助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zhì)教育。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課文總量適當,各類文字的比例合理,以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文言課文占總量的20—30%。
香港:教材(精讀)是配合本科教學目標而選取的。選取的標準:文章的意識健康,寫作技巧熟練,語文運用能配合學生的程度,內(nèi)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同時兼顧文白、古今、韻散的比例,以及各種體裁、作法的配合,能照顧多方面的需要。
臺灣:精讀范文以簡練為主,略讀范文以淺近為主。選文注重思想純正、旨趣明確、內(nèi)容切時、情味濃厚、理論精辟、情意真摯、文字雅潔、篇幅適度、層次分明、文詞流暢。
由此可見:①滬、港、臺都堅持文質(zhì)兼美的標準,盡管對“質(zhì)”的內(nèi)涵的理解是有差異的。②滬、港比較注重文章的多樣性和兼顧多方面的需要,以及適合學生的程度。③港、臺的選文比較注重“情”與“趣”。④從內(nèi)容切時或富有時代氣息而言,滬、臺兩地也有共同點。⑤上海選材個性是體現(xiàn)出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的特點,減輕學生負擔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臺灣選材特點是精讀范文以簡煉為主,略讀范文以淺近為主。相對而言,香港選材比較缺乏個性特點。
(三)教材設計思想
上海的教材,其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力求做到社會需求、學科體系和學生發(fā)展水平這三者的統(tǒng)一。即是說,它既要從社會需要出發(fā),以社會需要作為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出發(fā)點,又要以學生的接受水平和發(fā)展需要作為整體安排教材內(nèi)容的依據(jù),同時,還要顧及學科的發(fā)展需要,考慮到學科自身的邏輯體系和結構。因此,它反映的不再是單一的學科中心課程的思想、學生中心的課程思想或社會效率思想,而是試圖取得這三者的平衡。
臺灣的教材,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教材的設計思想基本沒有跳出學科中心課程的框框。
香港的教材,比較注意教材的語文運用能配合學生的程度,內(nèi)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所以學生中心的課程傾向較為明顯。
(四)教材內(nèi)部結構
上海教材分閱讀和寫作兩大部分,教材采用單元結構方式,是訓練型教材。
香港和臺灣教材,均以單篇課文為獨立存在單位,并不采用單元結構。同屬于文選型閱讀教材,寫作還沒有擺脫從屬于閱讀的地位。
1.范文系統(tǒng)
上海教材分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兩類:1—5冊每冊6個單元,每單元為4篇課文;第6冊單元減少,共4個單元,17篇課文。講讀與自讀的比例約為1:1,F(xiàn)代文與文言文比例約為2.8:1,采用文、白混編,除第6冊以外,每冊教材課文約為24篇。上海教材的特色是以訓練閱讀能力為主線。
香港教材精讀篇目共26篇,中三教材每冊8篇,中四教材每冊5篇,F(xiàn)代文與文言文比例約為1:1,文、白混編。略讀教材由各校自主選擇!罢n程綱要”除規(guī)定“以每三周施教一次為宜”之外,對略讀教材篇數(shù)并未作出規(guī)定。
臺灣教材,共92篇課文,其中精讀課文53篇,略讀課文39篇,兩者之比約為1.4比1。每冊教材篇目14到16不等,以16篇居多。按臺灣高中國文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文言文在高中階段的比例,三學年分別為60%、70%、80%。它同樣采用文、白混編。
臺灣教材一個顯著的特色是注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是儒家思想的影響。
由于意識形態(tài)不同,三地選文不一,這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①每冊教材課文篇數(shù)不一,究竟多少合適是可以研究的,因為作為教學的“例子”,它不僅在質(zhì)量上是“范例”、“適例”,而且在數(shù)量也應是一個“適例”和“范例”。②文言文所占比例,臺最高,港次之,滬最低,這與三地各自的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有關。面對21世紀,作為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滬、港、臺能否在這一方面取得共識,這也應該研究。③上海教材的特色是以訓練閱讀能力為主線,臺灣教材的特色是注重傳統(tǒng)文化,香港教材的特色似乎不甚明顯。④精讀、略讀或講讀、自讀的比例三地也不一樣,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可以總結。⑤三地應該對入選教材的范文,廣泛聽取第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意見,然后作調(diào)整,不宜幾十年不變。
2.助讀系統(tǒng)
上海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主體是“閱讀提示”,另外安排一些注釋。閱讀提示主要指出一個單元能力訓練的要點和要求,解釋訓練要點的含義,介紹如何達到訓練要求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香港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每課設有“作者”、“題解”、“學習重點”、“預習”、“注釋”等項目。
臺灣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每課設“題解”、“作者”、“注解”三項。
上海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立足于單元,而港、臺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著眼于“課”。上海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較之港、臺教材更側(cè)重于訓練和方法指導。
3.知識系統(tǒng)
上海教材的知識系統(tǒng)分“文化常識”和“文言知識”兩大塊,其余的均有機地穿插在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中!拔幕WR”設有12個專題,旨在擴大閱讀面,提高文化素養(yǎng)。其分布為:
高一(上):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百家爭鳴的結晶——先秦諸子散文
高一(下):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史家之絕唱——《史記》
高二(上):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光輝燦爛的古代科學文化
高二(下):詩樂結合的奇葩——宋詞、綿綿不斷的中外文化交流
高三(上):我國古代戲曲的雙峰——元雜劇和明清傳奇、色彩斑斕的畫卷——古代游記
高三(下):明清小說的四部長篇名著、雄健豪邁的近代愛國詩文
文言知識:主要安排在高三總復習,內(nèi)容為文字、常用實詞、常用虛詞、詞類活用、句式、斷句等六項。
香港高中教材的知識系統(tǒng)不像初中教材那么明晰,除了“學習重點”中的知識之外,其余的均穿插于課文教學之中。
臺灣教材也沒有安排專門的知識系統(tǒng),各種語文知識穿插在教學過程之中。這也與語文課還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有關。
4.作業(yè)系統(tǒng)
上海教材的作業(yè)系統(tǒng)分兩大層次:一個層次為課文作業(yè),一個層次為單元作業(yè)。課文作業(yè)又分講讀與自讀兩種。講讀課文之后有“思考與練習”,大多為五題。一般地說,前三題主要是落實單元的要求,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提供教學思路,后兩題主要是檢測基礎知識或復習前面單元的訓練內(nèi)容和要求。自讀課文的前面有三個左右的“自讀思考題”,主要是落實單元要求和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單元作業(yè)即“單元訓練題”,主要是按單元要求進行綜合的訓練和檢測,而且往往是幾篇課文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思考和練習。最后一題是遷移性閱讀和訓練,一般從課外選一則材料,根據(jù)單元要求和其他基本能力的訓練要求,設計題目,檢測學生的遷移能力。
香港教材每課設置“問題討論”、“應用練習”、“學習活動”、“課文總結”等項目,可視為作業(yè)系統(tǒng),但是這些作業(yè)是不屬于同一層次的。
臺灣教材沒有安排作業(yè)系統(tǒng)。
【滬港臺高中語文教材比較】相關文章:
中美語文教材比較分析08-17
小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比較研究08-17
中德兩國小學數(shù)學教材比較研究08-05
新編高中語文教材答問十題08-17
中英語文教材的編輯思想及其比較分析08-17
從“比較線段的長短”談教師把握新教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