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論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重慶市開縣南門鎮(zhèn)花林中心小學平頂完全小學 徐克英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小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fā)展。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出現的同時,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寶貴的東西——“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在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有以下思考:
一、教學內容設定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一種依據,是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與學生接受知識的動態(tài)過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
1.分析編者意圖
設計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教材特點
備課時要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意知識的呈現順序,即先出現什么,再出現什么。在設計相應的練習時,要加強練習題的針對性、有層次性,真正達到知識的形成、鞏固與應用的目的。
3.活化例題,教材重組
教材中有的例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緊,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活化”例題,把例題轉換成學生生活實際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即將數學學習內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取舍教材內容,進行有選擇的、科學的再創(chuàng)造、再加工。例如:小學四年級筆算除法例3,對于農村學生,學校沒有禮堂,我備課時在課件中將“學校禮堂”改成“學校多媒體教室”,這樣,將學生陌生的東西變成了學生熟習的事物,學生學起來容易理解,同時,又滲透了“數學知識”生活化的理念。
二、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是指過程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實施過程,讓學生“經歷……過程,獲得……體驗”,在數學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乃至人的發(fā)展等方面實現教學的價值。因此,教學過程各環(huán)節(jié)都要精心設計,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教學的有效性。
1.復習鋪墊內容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和聯系性強,因此,復習鋪墊的內容應與本堂課新的教學知識點密切相關,能引起學生知識遷移和聯想的內容,才能最大發(fā)揮效應。
2.新知識點教學的有效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數學知識生活化。教材的特點是將知識點的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但教學中教師應分清主次,把握教學重點。
3.重難點、關鍵問題突破的有效性
教學中,老師要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抓住關鍵問題進行突破。我們的學生習慣了接受學習,動手動腦的能力相對較差,尤其是幾何知識,是學生的一大難點,怎么突破學生的學習難點,老師要對教學的知識點加以分析,找到教學的突破口。
4.鞏固內容的有效性
新一輪教材注重一課一得,在每一個例題后面都安排了“做一做”。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做一做”,在每個新知識點的教學后,利用“做一做”讓學生對新知識點進行鞏固,而且,教師通過這些練習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針對性地進行補救。同時,教師還應根據知識點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練習。通過這些鞏固練習,讓學生對新知識點多角度進行強化,拓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5.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知識的生活化,注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們常常在課堂教學的最后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到課外學習。如何有效設計這些課外延伸的話題呢,老師們要將課外延伸的話題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又要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通過一定努力是完全可能完成的任務,否則便是空中樓閣。例如:在教學了“復式條形統計圖”后,教材中有一個習題是讓學生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事情進行調查,完成統計圖,提出一些問題并解答。針對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了讓學生調查本班男女學生運動會上的成績統計,學生剛開完運動會,還沉浸在運動會的喜悅之中,興趣濃厚,都能較好地完成了這上任務。
三、學生作業(yè)的有效性
1.作業(yè)形式多樣化,具有趣味性
“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fā)展”(皮亞杰語)。作業(yè)本來是一種操作,它不僅限于書面作業(yè),它還可以是一項活動,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們的作業(yè)設計正應還其本來面目。
(1)設計一些操作、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做到“寓做作業(yè)于實踐中”。
。2)設計一些制作或者創(chuàng)作,做到“寓做作業(yè)于創(chuàng)作中”。
2.作業(yè)數量個性化,出現層次性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是用各自獨特的組合方式把各種智力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來學習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作業(yè)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參與學習,作業(yè)的設計應是個性化的,有選擇性、層次感,作業(yè)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難易程度及數量各不相同的題目。一般可分為必做題(A類學生完成)、選做題(B類學生完成)、挑戰(zhàn)題(c類學生完成)。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論文05-31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途徑初探08-24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08-23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8-19
“活動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06-19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論文12-08
優(yōu)化小學小班化體育課堂教學初探(體育論文)08-18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課標數學論文05-31
物理課堂有效性教學初探08-17
小學課堂教學論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