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有感
讀資治通鑒有感(一)
鑒于往事 資于治道
張新博
一位哲人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民族,虔誠領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國家、社會乃至人生的盛衰之道盡在其中。銘記歷史,不僅可以總結過去,更可以指引我們走向未來。剛剛讀完《資治通鑒》,雖然理解粗淺,卻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鑒于往事,資于治道”!顿Y治通鑒》是我國北宋著名史學家兼政治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用時十九年才完成的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這一歷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氣勢盛衰都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司馬光用一生的時光和心血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之間的歷史事件,這部三百多萬字的鴻篇巨著真可謂是十九年磨一劍,書中記錄了歷代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生動形象地告訴大家:清廉、中正、剛直、溫厚、誠信、執(zhí)著等古人擁有的品質,在今天仍是萬分可貴的精神,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貴品質,書中有多少精彩絕倫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與深深地思考,發(fā)人深省,令人拍案。
比如書中描寫秦朝的歷史。商鞅“立木為信”,順利推進改革,秦國日漸強盛。這才有了后來秦王嬴政先后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tǒng)一,后北擊匈奴,南服百越,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由于長期以殘酷的法律制度為主的嚴酷統(tǒng)治,農民起義一爆發(fā)就勢不可擋地讓秦朝至二世就匆匆謝了歷史之幕。
比如書中講述的唐朝歷史。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chuàng)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zhèn),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也正是有了大唐盛世的歷史影響,才有了如今影響世界的漢唐文化、唐服、唐人街等......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薄顿Y治通鑒》中的歷史故事有很多很多,蘊含的人生哲理、民族精神、時代內涵也有很多很多,需要孜孜不倦、認真體會。據(jù)說,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將《資治通鑒》讀了17遍。所以,想要真正了解歷史,還須細細地品讀,就讓細膩而悠長的歷史滋潤我們的成長,伴隨我們進步吧!
。ㄐ畔⒖ 張新博)
讀資治通鑒有感(二)
劉雪薇
寫于長卷邊上
寫在筆記之前
我不知天高地厚地于書目中選擇了較為熟悉的《資治通鑒》,待打開書目才倒吸一口冷氣——沒想到這么多。待看到頗艱澀的文言和隨處可見的單字名,更是要暈過去了。
《資治通鑒》當真是卷帙浩繁,非歷史專業(yè)的學生怕是窮盡一生也讀不完這本書。我呢,也不過是刪繁就簡,擇其精要幾篇是囫圇吞棗地看,本來沒有資格寫什么長評。但是呢,我謹記錢鐘書老先生的教誨:我自然不“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fā)了一大堆,書評一篇寫完交卷!蔽业贸姓J,這本大書很大,我讀不完,只得將于長卷邊角處寫下的一些不成體系的零星隨感拿出來,而那卷軸上尚有大片的空白要我用一生細細填補。
那《資治通鑒》,自然也是值得人這樣做的。
知人論世
孟子云“知人論世”,先圣所言不能不聽,所以縱然書讀不成大半,作者總一定要了解地透徹。
此書看似是多人的團隊歷時十九年編寫而成,每一個小小的段落究竟由何人執(zhí)筆,已然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中無法考證,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可若是想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那么只要知道主編是司馬光就已經足夠。畢竟,每一個執(zhí)筆者下筆時所貫穿的精神,全部歸于主編,那么整本書所擁有的彪炳千古的榮耀,也自當歸于司馬光一人。
司馬光,整個生平挪來此處未免有湊字數(shù)之嫌。簡要概括便是:小時了了,大時上佳;溫良謙恭,剛直不阿,名滿天下。
他的名氣來源于他的作品和他的對手——王安石。身為元祐黨人的“首犯”,他一生跌宕起伏卻未曾放棄自己的信念,一心為民,當?shù)蒙稀叭寮掖筚t”四個字,與王安石本人的性格品質形成了反差,怪不得他能取得新舊黨政最后的勝利。
可惜,他本人秉持的不愿變法的信念是否正確,有待商榷。
從歷史中獲取經驗本是好的,可是過度沉浸于歷史之中,不免有些人會染上些歷史虛無主義的毛病,悲觀于人性,悲觀于改變的后果,寧可抱著一堆老古董自沉昆明湖也不愿看到這個世界換了一個自己不認識的樣子。司馬光那樣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不是沒有他見識了這么多江山離亂、人心險惡的原因的。
當日,周朝的那位圖書館員,也是因為這樣,才留下了幾百字近乎遺言的箴言,然后轉身出關,背棄了尚在愚昧中無知的整個民族——我始終以為那是知識分子絕不該有的背棄。他塌陷的脊梁由日后看透冷暖卻入世不悔的仁人志士一點點地撐起。
所以,我讀書總存著三分小心,提醒自己,史為今用,莫要為史所縛。
虛美隱惡——帝王策
梁啟超說過,書寫成什么樣子,關鍵在于書是寫給誰看的。
《史記》雖是朝廷資助的官修史,可由于司馬遷個人的歷史因素,這書大半是為了成全自己而寫,所以寫得異彩紛呈,價值觀十分多元。所謂“不虛美,不隱惡”,為人稱道。
那么《資治通鑒》是寫給誰看的呢?是當權者,是勸諫他們以史為鑒。正如童話故事里每一個正直善良的小紅帽都能打敗丑陋邪惡的大灰狼,為了達到勸誡的目的,司馬光也不得不于書中隱去些內容,達到宣揚自己價值觀的目的。
就像在寫劉備的時候,《資治通鑒》原封不動地從《三國志》抄來三句話:“有大志,少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眲涞男蜗髢H憑這短短幾個字就躍然紙上,極妙,好似歐陽修“逸馬殺犬于道”一樣的簡潔有力度。能只抄三句而比原文妙上數(shù)倍,是司馬遷的本事。
可是呢,這樣的簡潔背后卻是真相的缺失,事實上,《三國志》的描寫可謂長篇大論,寫先主愛華服美食,不愛讀書,諸如此類,雖不能說是全部真相,也是誠心誠意地嘗試為讀者展示歷史本來的樣貌。
可是《資治通鑒》,一本帝王枕上策,放棄了史家對于真相的堅守,以媚俗的姿態(tài)喊著,“恭迎圣上”。
我本該大肆駁斥這種“媚俗”的“虛美隱惡”,(325224.com)以此來表達我對《史記》的敬仰之情?晌矣謱嵲诓蝗獭⒉辉。這種有選擇的記錄,不是為了掩蓋歷史的真相,不是為了一己升官發(fā)財,甚至不會帶給自己一丁點的好處反而留下詬病的污點,司馬光只是單純盼望著,此書所宣揚的價值觀,能夠對帝王有所啟示,讓他們更好地治國齊家平天下;同時也對從政的士大夫起到警示作用。也許《史記》以其更為復雜的價值觀而顯得更加深沉偉大,但這無法掩蓋《資治通鑒》在《史記》之后影響力之大的光芒,這本書秉持的儒家義理,雖純粹簡單而直擊人心,如同黑暗中的星星殘燭,雖微弱而與日月同光。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資治通鑒寫下的從周到五代后周,1326年來的歷史,江山易主人心動蕩,確實是一段寫下來磅礴大氣的歷史。整段歷史就是零和博弈。所謂“零和博弈”,如果不背書上的術語定義,那就是八個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勝者自然為正,輸者大勢已去、跪地求饒,斷無第二條路可想。
故而,本書中戰(zhàn)爭描寫極妙。
我最愛《淝水之戰(zhàn)》一篇。
開篇,借桓沖之口作者道出了對于謝安及諸小將的憂慮:“謝安石……不閑將略……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吾其左衽矣!”,此是欲揚先抑,然后是謝石走馬上任,第一把火就讓劉牢之挫其前鋒“以老秦師”,以一敵百,第二把火軍紀嚴明,引得后秦“草木皆兵”,第三把火就是驚世的淝水之戰(zhàn),用“半渡而擊”的老套計策,大敗秦軍:“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
奇絕妙絕,最妙的是寫謝安的反應: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奔攘T,還內,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這樣的謝安讓人覺得可愛,又讓人敬他“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的雄才偉略,與前面的“不閑將略”對照起來,不由一笑。
從這里,我才知道真實的歷史原來不需任何演義,只要筆者愿意,也可以寫的如此有風情。同時,這場戰(zhàn)爭的描寫也給了我許多戰(zhàn)爭理論上的思考,兵力的強弱懸殊難以決定戰(zhàn)爭的成敗,決策者的謀略膽識是制勝的關鍵因素。
與此篇類似的有李愬雪夜襲蔡州,于常人不能想處出奇謀,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結語
《資治通鑒》不是一本讀一遍就完了的史書,在讀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查閱資料,才能理解短小篇幅間蘊含的巨大信息量,我有幸拿到一本有胡三省注釋的注本,省去了許多功夫。
《資治通鑒》,書名的意義眾所周知,“鑒于往事,資于治道”,用歷史的得失作為封建帝王統(tǒng)治時的依憑。如今我雖然與治天下毫無關聯(lián),可是鑒于往事,也就能用更深遠的眼光去看待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情。我想這就是《資治通鑒》帶給我的最好的啟示。
讀《資治通鑒》有感(三)
----楊翠蘭
《資治通鑒》是一本編年體史書,說的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通過對這本的閱讀,我了解到了很多關于歷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對歷史的分析思考,個人得出一些關于歷史朝代更替,制度更替的結論。我認為,分析歷史,不應該存在個人英雄主義,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決定的,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結論。為什么呢?因為歷史發(fā)展具有其必然性,從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可以知道,這件事情為什么必然發(fā)生。當然,歷史上發(fā)生的故事是由各種必然和偶然拼湊起來的。必然的是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fā)展,以及隨著生產力經濟發(fā)展而需要不斷完善的制度。這些事情是必定發(fā)生的。好像,為什么遠中國會由原始母系社會的公天下變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么強悍,多么能干,就算沒有大禹,家天下一樣會在那時的中華大地上發(fā)展,因為此時的生產技術已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時代,因為人對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產力急需發(fā)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須成立一個政權,結束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年代,利用這個政權的強制性,組織人們一起合作勞動,一起建設社會各個方面,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素質?梢哉f,那時的人們需要一個家天下的政權,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家族政權去通知他們,組織他們一起創(chuàng)造價值,發(fā)展社會。所以,家天下在此時是必然發(fā)生的,誰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那么為什么這個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假如當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說沒有大禹這個人了,就肯定會有另外一個人,做著跟大禹一樣的事,最后建立家天下政權,而這個政權有可能就不姓夏。這就是偶然性。我們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為什么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呢?當時,秦與關東六國不同,它的變法比較徹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廢除了領主制的農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促進了生產。就是說,秦國當時的生產技術要比六國高,生產力要比六國強,經濟實力遠超六國,秦國百姓的生活質量要比六國百姓高。追求高質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時人類的本能,當時的人們也不例外,他們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渴望生活在能帶給他們這種好生活的制度下,這樣的社會下,這樣的統(tǒng)治下,所以他們那時更愿意接受秦國的統(tǒng)治,所以秦國的統(tǒng)一是必然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民群眾決定社會歷史。至于秦國暴政,那是秦統(tǒng)一后的事情,由于秦的強制過頭了,在他們統(tǒng)一全國后,他們的統(tǒng)治,他們的制度,很快就變得不太合適當時的人民群眾了,所以秦也很快滅了。可以說,沒有秦始皇,沒有李斯等人,秦掃六和的事情一樣發(fā)生。拿秦趙長平之戰(zhàn)為例,人們習慣把責任歸到趙括的紙上談兵上,歸到趙王選將不當上,把功勞歸到白起用兵如神上。其實,就算趙王不以趙括為將,秦國也沒有白起這號人物,戰(zhàn)爭的勝利一樣屬于秦國,因為戰(zhàn)爭歸根結底是經濟實力的比拼,就算兩軍不交戰(zhàn),晾在那,那么需要消耗糧草啊,那么秦國生產力這么高,糧食儲備遠遠高于趙國,那么就晾在那,最后贏的還是秦國。所以說,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至于,趙國以這樣的方式輸?shù)魬?zhàn)爭,秦國領軍的叫白起,趙國領軍的叫趙括,這些等等,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
通過讀歷史,除了增加了個人歷史知識的儲備,我們還要學會思考,學會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得出關于社會如何發(fā)展,為什么會這樣發(fā)展的結論。所以,讀歷史,提高了我們對社會事件的分析能力,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社會發(fā)展的形勢與方向,有助于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唐太宗說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讀資治通鑒有感】相關文章:
讀《資治通鑒》有感08-11
淺讀《資治通鑒》有感07-26
讀《資治通鑒》有感(精選33篇)03-01
讀《資治通鑒》有感550字08-23
讀資治通鑒1—4卷有感08-18
讀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有感08-23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2-28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8-20
資治通鑒經典句子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