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論歷史》有感2500字
讀《論歷史》有感2500字
歷史1601班 趙柯楠
《論歷史》是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著作之一。霍布斯鮑姆是英國著名史學家,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的現(xiàn)代史大師!墩摎v史》是霍布斯鮑姆在八十歲高齡時總結五十年來的工作經驗,將一些論文或演講編訂成冊的一本書。這本書中的論文討論作者對政治與社會對歷史的運用和濫用問題,以及歷史學家與其他研究過去的人彼此之間的關系。并且在文中具體提到口述史學、心理史學、比較史學、計量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于研究歷史相關的方法與專業(yè)。內容涵蓋廣,思辨性強,是一本讓人讀后有感悟的書籍,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觀點。
一、重視對底層史的研究
過去的史書絕大部分是寫統(tǒng)治者或有重大歷史功績的人,比如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當然,在過去的時代下史家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有目的和原因的。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歷史學界發(fā)生了一場革命,那就是史學家們逐步由‘自上而下’歷史研究轉向對‘自下而上’的歷史的關注與研究。"這種研究的開始是從民眾對歷史事件的反映和態(tài)度來審視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
馬克思主義者在底層史的研究中做出過重要貢獻,他們最早關注的是勞工運動,"馬克思經常參加德法兩國工人的集會,以及工人的秘密團體活動的,正是在這些活動中,使馬克思注意到了德國流亡者在巴黎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他還親自參加過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他對資本有了更深入地研究。他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得出不能不說沒有他對工人生活的研究做基礎。在中國,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下,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從較全面的角度對中國各階級進行分析,充分估計農民在中國革命的偉大作用。正是由于對底層的研究,對下層的關注,讓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革命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情相結合,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勝利。
而本書的作者也提到對于底層史研究方面的困難。"草根歷史學家大部分來說,只尋找他們想要找的資料,而不是現(xiàn)成的資料。草根史的資料之所以能叫作資料,是因為歷史學家問了問題,并且就這個問題處心積慮地來尋找解決的方式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在問題解決之前,根本沒有所謂的資料。"這也證實研究中對于資料的搜集是困難的事情,而這種困難又是必須克服了的。這種研究沒有現(xiàn)成的資料,技術也存在著問題,所以研究就需耗費大量的心神,時間甚至金錢。正如霍布斯鮑姆比喻的"它不像在河床上撿鉆石,相反,它比較像在挖鉆石或金礦,需要龐大的投資以及高超的技術。"對于底層史研究,作者也向我們介紹了方法:利用口述史學的方法,從人們的舉止言談、社會現(xiàn)象中研究。不妨也采用社會學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再加入新的比較史學、心理史學的方法。通過對底層史的研究,擴展我們的視野,將格局擴大,涉入新的領悟和研究方法,讓我們對歷史有新的看法。
二、社會學與歷史學
在社會學產生以前,不存在兩大學科的關系問題,兩大學科形成后,各自便有了分離的傾向。"阿爾帕德·紹科爾采認為社會學在最初形成就形成了一個學科特征,‘這就是力圖擺脫此前所有的思想形式,并試圖尋找一個新起點,或者說另一個白板心靈’。"兩者的問題已成必然,(325224.com)它們兩者也是各有缺點的。"歷史學家在語言方面有狹隘性,特別是他們的研究是‘科學的’。社會學家則從自身角度出發(fā),認為歷史學家是缺乏鑒別力的,沒有方法的羅列者。由于缺乏分析能力,他們所引用的數據也含糊不清。"兩者是可以互相包容對方缺點的。
在此我談一下歷史學中引入社會學,就是歷史學的社會化。歷史在任何時期都是講史料的,而且要保證史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因此"歷史學家懂得了怎樣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進行他們自己的工作,而不必由于企圖把歷史學方法同化為科學方法而被引入歧途的風險。""其次,在研究歷史過程中,歷史學家必須消除自己觀念中的一切主觀成分,也就是歷史學上強調的‘價值中立’原則。"歷史學家的研究應基于的是客觀事實,而不能因個人情感左右對真實發(fā)生的態(tài)度。正如史家在著書時堅持的不虛美不隱惡、秉筆直書的品質。最后,還應堅持史學理論的使用或者建構歷史模型。正如霍布斯鮑姆所說:"歷史學家必須從一開始建立模式,也就是說,要用模式來將片段而散亂的史料組織成一個前后一貫的系統(tǒng),如果不這么做的話,那么所寫出來的東西,將會像是部稗官野史。"這種模式的建構可以有歷史方法,也可以體現(xiàn)社會學方面,兩者相互交叉,用跨學科的方法為歷史學的研究找新的思路。
三、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是意大利學者克羅齊在20世紀初提出的一個命題。"在‘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中,根據克羅齊的原意,所謂的歷史應該是活著的歷史,都是我們從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進行研究的歷史,如果對我們的現(xiàn)實絲毫沒有意義,不能讓我們產生興趣的歷史,那都是死的歷史。"在此篇中,作者提出三個問題:歷史學家在生存年代的問題;歷史學家對歷史的看法是否會隨時代而改變的問題;如何擺脫這個時代的既有設定的問題。
對于第一個問題,歷史學家在寫史時會受到年齡、閱歷、知識的局限。作者在文中舉約翰·差姆利的作品《丘吉爾,榮耀的結束:一個政治傳記》引起爭論的例子。爭論點在于查姆利的生活時代不是在20世紀40年代,所以他相應地不會有當時人的生活感觸,對于重要時刻的感情不那么充分。就和作者一樣,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他深切感受到當時人們的情感,所以他的感情和認知更加真實。所以在研究歷史時出現(xiàn)"口述史學",讓那些親身經歷或目擊過歷史事件的人留下他們對當時的表述和看法。"那些老得足以記得夠多事情的人,不會把每件事都看得理所當然。他們不需要像年輕的歷史學家那樣努力,就能知道‘過去是另一回事,那時候的人做事的方式不一樣。"
對于第二個問題,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包括人們之前的想法。這樣的變化可能來自歷史學家自己隨時間推移,閱歷更加豐富,知識量更大而引起的;可能由于技術發(fā)展,對史料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出不同結果導致;還有可能是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改變之前的想法。所以,歷史意識的改變基于現(xiàn)實的改變,正體現(xiàn)現(xiàn)在就是歷史。
對于第三個問題,時間確實會對我們的思維造成一種思維模式,我們還是會受到時間的限制,但我們也會因歷史條件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表現(xiàn)。比如中美貿易戰(zhàn)類似的日美貿易戰(zhàn)。日美貿易戰(zhàn)從60年代打到90年代,在這三十年中,日美交手多次,最終以日本跌入"失去的二十年",錯失人口老齡化之前的戰(zhàn)略窗口期和機遇期的發(fā)展告終。如今中國的發(fā)展讓美國不適,所以出現(xiàn)了中美貿易戰(zhàn),和多年前的日美貿易戰(zhàn)極其相似。但中國的應對方法不會和日本一樣。所以歷史學者會受到時代的限制,但也在積極擺脫限制。
讀《論歷史》這本書感受很深,這本書不僅是一位史學大師對自己多年知識經驗的積淀和總結,也是他為后代學者提供學習歷史可借鑒的典范。以上只是我感觸的部分,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的地方。我們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現(xiàn)有基礎上多做學習,從中有所感悟,啟發(fā)我們向前發(fā)展!
【讀《論歷史》有感】相關文章:
論歷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08-21
讀《朋黨論》有感04-19
讀《國富論》有感04-19
讀《晁錯論》有感02-11
讀《馬奇論管理》有感08-19
讀《歷史的峽口》有感07-19
讀《安藤忠雄論建筑》有感08-23
讀《國富論》有感2000字08-23
讀《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有感08-23
讀《社會契約論》有感5000字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