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WTO時代的勞動立法——勞動領域法治化的新努力(第四節(jié))
第四節(jié) 我國勞動法治的轉型
在WTO部長會議上,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多次提出要在WTO協(xié)議中寫入“社會條款”,以實現(xiàn)其推行“核心勞動標準”的目的。盡管美國的提議因遭到眾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而草草收場,但是對于“社會條款”的爭論已經成為各國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
加入WTO不可避免地將對我國現(xiàn)行的勞動法律制度帶來全面的沖擊,但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更深刻的沖突將發(fā)生在體制層面上。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時期,過去勞動者是“企業(yè)人”,國家包就業(yè)、企業(yè)辦社會,現(xiàn)在勞動者是“社會人”,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參與競爭。在“企業(yè)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中,現(xiàn)有勞動法律制度的種種缺陷暴露出來,許多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法律、法規(guī)已經無法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生活。加入WTO后,隨著國際資本和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勞動力的國際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的勞動者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國際人”,這與我國勞動用工的現(xiàn)狀將形成更大的沖撞,現(xiàn)實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劇,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在“入世”的大背景下,探討我國勞動法治的轉型無疑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我國勞動關系立法模式的轉型
我國勞動關系的立法模式應從基本法式向專門法式發(fā)展,進而向法典式轉型。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頒布后,我國的勞動立法進入了繁榮發(fā)展時期,為了便于《勞動法》的貫徹落實和具體操作,國務院與勞動部以及其他有權機關相繼制定了許多配套行政規(guī)章,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也都根據各地實際制定了地方法規(guī)。但是總的來說,目前我國勞動法的立法層次還比較低,全國人大頒布的法律只有一部《勞動法》,大量存在的地方立法各自為政、良莠不齊。許多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法律法規(guī)與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實際狀況形成巨大的反差。即使是1995年制定的《勞動法》也并非盡善盡美,對于一些問題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不確定性。入世后,更多的國際資本涌入中國,客觀上要求我國的勞動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和透明,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使國外跨國公司望而卻步。我國應加快勞動立法的步伐,及時廢除或修改不適應現(xiàn)實需要的法律法規(guī),不斷提高立法層次,尤其是加緊制定促進就業(yè)法、勞動基準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處理法、社會保障法等全國性的專項立法,條件成熟時爭取制定“勞動法典”,使勞動法體系更完善、透明。
二、 我國勞動關系調整模式的轉型
國際上通行的勞動關系調整模式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勞動基準法調整全部勞動關系、集體合同調整集體勞動關系、勞動合同調整個別勞動關系。在這三個層次上,我國的勞動規(guī)律制度都必須實現(xiàn)全面轉型。
1.宏觀層次上:目前爭論比較激烈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的基準法水平是高還是低。國際資本看中我國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勞動力成本低,他們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就是我國的工資水平偏低。其實,低工資只是我國勞動力的顯性成本,在工時、休假、勞動安全衛(wèi)生等方面我國的水平并不低,有些方面甚至比西方發(fā)達國家還高;企業(yè)還需要負擔大量的社會福利職能,這些因素都使勞動力的隱性成本居高不下。隨著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不合理的隱性成本將向顯性成本轉化,顯性成本不斷上升,最終能夠客觀地反映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xiàn)實,在此基礎上與國際基準法水平相比較才能得出準確的答案。
2.中觀層次上:我國企業(yè)雖普遍推行集體合同制度,但是集體談判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的工會還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依然扮演著企業(yè)內部福利部門的角色。1997年10月,我國簽署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但是對第八條關于“工會自由和罷工自由”的條款提出了保留;WTO部長會議上關于社會條款的多次爭論,其核心也集中在工會自由與集體談判上,這些充分說明了國際趨勢與我國工會工作的實際狀況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工會改革無疑是一項當務之急。2001年10月通過的《工會法修正案》明確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作為“工會的基本職責”,為工會的改革指明了思路。完善集體合同制度、加快工會改革,必須從工會的重新定位入手,使工會向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方向轉變。有關問題將在本章第五節(jié)詳細論述。
3.微觀層次上:加入WTO后,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動和國際服務貿易的發(fā)展,勞動力的流動不斷加快,我國的勞動關系將呈現(xiàn)出許多新的特點。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使用越來越具有“雇傭”的性質。目前我國的勞動合同制度與國際通行慣例還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勞動法》中并沒有對勞動者和經營者進行嚴格的定義,實踐中就出現(xiàn)了高級管理人員算不算勞動者的問題,我國也應建立所謂“雇主理論”,明確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對于勞動合同的形式問題,我國《勞動法》規(guī)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又強調“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這種傳統(tǒng)的合同形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勞動力快速流動的需要,我國應借鑒各國通行的口頭合同及相應的管理模式,用更加便捷的形式促進勞動力的流動;又如事實勞動關系、多重勞動關系、跨地區(qū)人才流動放松管制、的問題,應在立法層面上獲得解決,使實踐中大量存在的這類問題有法可依。
三、 我國勞動爭議處理模式的轉型
加入WTO,勞動爭議的解決應向著高效、便捷、公正的方向發(fā)展。目前我國的勞動爭議處理模式仍然采取“調、裁、審”依次進行的單軌制,其中暴露出很多問題。一是勞動爭議經過基層調解、仲裁、一審、二審的全過程,往往費時過長,久拖不決;二是基層調解不能真正體現(xiàn)企業(yè)、職工、工會協(xié)商的三方原則,其主要的障礙是找不到一個代表企業(yè)的“雇主組織”并且工會在三方機制中不能獨立地發(fā)揮作用;三是將仲裁作為訴訟的必經程序,這與仲裁作為非行政、非訴訟的社會公斷行為的性質不符,并且排除了當事人對仲裁自由選擇的權利;四是仲裁后案件的起訴率越來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仲裁并不能有效地解決勞動爭議。
為了解決傳統(tǒng)勞動爭議處理模式的低效率與迅速解決爭議的需要之間的矛盾,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革:①加強三方協(xié)調機制,使更多的勞動爭議通過調解的方式在基層解決,逐步培育和完善行業(yè)協(xié)會、工商聯(lián)等機構使之成為合格的“雇主組織”;改變工會的的官辦色彩和對企業(yè)的依附性,忠實地代表職工的利益;②不宜將仲裁作為訴訟的必經程序,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根據自愿原則選擇仲裁或是直接進入訴訟程序;③應設立由專家組成的社會化仲裁庭,突出社會公斷的效力,實行“自愿選擇、一裁終局”的制度,避免進入訴訟程序,從而大大降低訴訟成本。
四、 我國社會保障模式的轉型
入世無疑將把我國企業(yè)直接推進激烈的國際競爭,競爭必然導致優(yōu)勝劣汰,市場的失敗者如何能夠度過難關、重振雄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會保障制度。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初步建立階段。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保障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由原來的全民所有制企事業(yè)單位的職工基本
上擴大到全體城市居民。但是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國家財力的制約,絕大多數農村居民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另外,國家、企業(yè)、個人對社會保障費用的負擔還很不合理,尤其是國有企業(yè)的“歷史債務”問題和下崗職工的生活問題,至盡無法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面對諸多問題,我們只有先從社會保障的立法入手,改變當前立法缺乏主題規(guī)劃,體系殘缺不全,立法空白點多的局面,對全民性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等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規(guī)定。進一步加強法律規(guī)范的強制性,加大對企業(yè)拖欠社會保險費的監(jiān)督,同時明確社會保險機構失職行為的法律責任。唯其如此,才能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以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華東政法學院·姚嵐秋 李凌云
【WTO時代的勞動立法——勞動領域法治化的新努力第四節(jié)】相關文章:
WTO時代的勞動立法——勞動領域法治化的新努力(第二節(jié))08-05
WTO時代的勞動立法——勞動領域法治化的新努力(第一節(jié))08-05
WTO時代的勞動立法——勞動領域法治化的新努力(第三節(jié))08-05
WTO時代的勞動立法——勞動領域法治化的新努力(第五節(jié))08-05
WTO時代的勞動立法——勞動領域法治化的新努力(第六節(jié))08-05
WTO與我國金融立法接軌08-05
我國勞動立法與勞動者權益保障08-05
用人單位勞動規(guī)章制度的立法初探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