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當前基礎教育若干流行觀念的再思考
在新課改的強勁推動下,一些新觀念、鮮活的思想應運而生,尤其是廣泛流行的一些觀念更是不可小視。哲學告訴我們:觀念支配行動,許多事情事與愿違都是“觀念”惹的禍,那種不切實際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的唯意志觀念顯然已結出了不可挽回的惡果。基礎教育的若干流行觀念如果不予正視,那么10~20年以后的教育苦果,是非嘗不可的。因為基礎教育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關系到兩億多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和家庭幸福。
一、“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解讀:列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從多角度考慮。
分析:教學案例:《伊犁草原漫記》中的第二段第三層寫秋天獵人獵熊的果敢。老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小結獵人的果敢,但有一名學生在歸納獵人獵熊的情景時,不是歸納獵人的“果敢”,而是獵人的“殘忍”……推翻了課文的‘教育’觀點。打破了惟本是準,惟教參是準的傳統(tǒng)教學觀,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行為的轉變!
形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對知識的無限多樣性的把握。知識的無限多樣性導致受教育者觀念的不一,那時的伊犁草原與現(xiàn)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絕對不一樣的,拿過去的事到今天來評論,除了它的歷史價值外,現(xiàn)實價值應是微不足道的,肯定獵人的果敢(熊傷人,熊傷莊稼等)是對的(那時)。但教育者的立場要站穩(wěn),要能因勢利導,要肯定其主題思想、主要思路。又如對“,”的認識,小學生可以講出很多答案:蝌蚪、豆芽、耳朵……他們是對的。換了大學畢業(yè)生,只能認作“逗號”,這也不是錯的。因為大學對“,”的認識,是從眾多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結果。
結論:教育工作者對知識的無限多樣性的掌握一定要有個度。切勿人云亦云,妄加斷定或不加斷定都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理性地認識“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答案的最佳路徑的選擇也是必須且經(jīng)常探求的。
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解讀:你給人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
分析:對不知“魚情”,不識“魚性”的人,你純粹教給他捕魚的方法,他絕對捕不到魚,這是因為他可能從未吃過魚,也不知魚的美味,你教他方法他不會去學,也不會去用,最后束之高閣。你應該先讓他學習“魚”,然后“漁”才會有實效。
因此,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要深刻了解知識與能力、知識與方法的辯證關系。什么是能力?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熟練程度。傳統(tǒng)教育注重知識靜態(tài)的掌握,但能力是離不開知識的。據(jù)說上海某大型企業(yè)進口了一臺價格昂貴的機器,運行一段時間后,該機器出了故障,好多專家均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后來不得不請教國外專家,國外專家對此臺機器的解決方案是:酬金100萬美元。實際上他就是在出故障處劃了一條線。此事后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根線就值100萬美金?國外專家回答說:劃一條線只值一美分,但知道在什么地方劃線就需要剩下的那些錢。從此例可以看出:能力是合理的知識結構在問題解決中的體現(xiàn)。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基礎。要從知識中獲取能力,就要有一定的方法。而知識是有關事物系統(tǒng)化,解釋化的方法。因此,如果沒有這個時代孩子成長的知識,就是沒有教育這個時代的孩子的新的方法,你不知道孩子看什么書,交什么朋友,孩子越大就顯得越陌生。因此,知識是方法的基礎,方法是陳述性的知識。因此,在基礎教育中,知識目標千萬不能被弱化,必須把握教育的基本目標,練好基本功,練好背功,練好寫功,練好練透知識點,只有堆積起來的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
結論: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應該是不存在的,高分是學業(yè)成績的證明。教育工作者要時刻關注求知者的態(tài)度、情感和人生價值觀取向,不失時機地教會他們“魚”性、“魚”情,讓他們自覺地“漁”才會真正地“漁”。
三、“從標準化教育向人性化教育的轉變”
解讀:傳統(tǒng)的“單一化”與“一刀切”是要不得的。因為它缺乏理性。因此反對“非人性”課程,關注學校教育的日常生活、還學校以更人性的課程應運而生。但孩子過分強調(diào)人性化教育,會衰減教育目標。傳統(tǒng)教育注重統(tǒng)一標準,而統(tǒng)一標準容易壓抑個性,壓抑個性就是壓抑人性,個性等于人性。
分析:何為人性?所謂人性就是人所有而動物沒有的東西。個性是人性(人有人性,動物沒有人性)的組成部分,個性解放的時代就是人性自覺的時代,人性教育的根本落腳點應該是培養(yǎng)個性,尊重社會性,絕對不能助長被教育者個人思想,尤其是那些認為自己干了別人干不了的事情就是個性的人,更應引起注意,尊重人不是尊重社會差別和社會位置。如印度學校起火,燒死了89個兒童,當時沒有一個老師在場,全走了,這就是沒有人性的證明。還有幾個孩子打死一個乞丐,也是人性教育不成功的典型案例。因此,把標準化教育全面轉向人性化教育是不可取的,學生該負的責任:讀好書,做真人。而不讀書、曠課、逃學是不允許的。該表現(xiàn)的社會角色不能馬虎,只有將個性融入社會性、類特性之中,這樣的人性化教育才有實際意義。
結論:人性化教育不是個性張揚的替代物,而是融于社會性、類特性之中的個性特征的有機限定。
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傳統(tǒng)的知識傳遞型教師觀”
解說:把“道”簡單地理解為“知識”,認為傳道就是傳遞知識。
分析:先看韓愈所說的“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韓愈《原道》)
傳道:“老子小仁義,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所謂首先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皥蛞允莻髦矗匆允莻鹘o禹,禹以是傳給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當今的為師之道----嚴師出高徒;為官之道----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經(jīng)商之道----童叟無欺;為夫之道----當家作主擔責任。
結論:綜上所述,“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的傳“道”,絕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永遠沒有過時。相反,它喚醒了全球化時代教師的文化自覺與文化使命:明確自己的教育責任是讓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而不是培養(yǎng)“香蕉人”,----外黃(中國人)、內(nèi)白(西方生活方式),“土豆人”----無腦袋人。
五、“蠟燭精神過時了”
解說:肯定:奉獻與給予。
不足:忽視老師自身的可持續(xù)學習與發(fā)展、成長,淡化老師內(nèi)在的尊嚴與勞動的歡樂。
分析:把教師比作蠟燭這是隱喻,有人做了以下比較:
蠟燭短:教師的壽命短且越來越無學問;
蠟燭底下黑:教師有不足;
蠟燭光線弱:教師的作用不大;
蠟燭流淚:教師的結局悲哀。
實際上,教師將終生獻給教育事業(yè),半夜三更替學生解危,從可憐的工資中拿錢支助學生不圖回報,體貼學生,發(fā)表文章,不是為了名和利,而足專業(yè)成長的有效證明!跋灎T精神”倡導的是扎扎實實的奮斗精神,而現(xiàn)時不少教師表現(xiàn)欲太強,作秀太多;如:上課有演戲之嫌,倒賣座位、倒賣教輔資料;重點中學的老師吃大宴,進桑拿,自己的課課內(nèi)不講,課外補課去賺錢。這與蠟燭精神格格不入。
結論:蠟燭精神沒有過時,現(xiàn)在應科學地加強。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理應強化自己的能力,光耀自己的人生。
六、“教育即服務,學生即上帝”
解讀:讓教育跟在學生家長的后邊,滿足學生、家長的要求。
分析:人的發(fā)展是無限的:教授、專家、流氓、黑客、土匪等都是由人發(fā)展而來的,人的發(fā)展方向如果像樹木一樣四處伸展,那是很危險的。教育是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限定。學生的內(nèi)在性方面不能全部選擇,因此,教育不是服務,教育要牢牢抓住管理的韁繩。不能聽任學生的所謂自由。如有一私立學校,為了吸引生源:采取全封閉管理。全方位服務:疊被、出操、起床、掃地均有人服務。如服務不周,只要有3個學生投訴,管理人員就得走人。照此說來,孩子要抽煙、吸毒、上網(wǎng)聊天都要讓其自由發(fā)展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每一個動作都要有教育性。
學生絕不可能成為教育的主體,如果這樣,讓學生來安排教學內(nèi)容、方針、政策等,他們不可能為教育負責任。他們只能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是服務,學生是上帝,那就是意味著什么也不要去管,只能隨著學生的心意轉動。如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回答老師的問題不能起立,起立就是體罰”。事實證明,不能批評的教育不是教育,完全Yes的教育是不行的,完全No的教育也是不行的,要促使學生健康發(fā)展,沒有批評,沒有管理是不行的。
結論:教育不是服務,而是管理,學生不是上帝,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只有在有效的教育管理下才能實現(xiàn)教育目標。要絕對警惕“學生中心主義”。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向學生投降。
七、忽視基礎知識。弱化知識掌握
解讀:強調(diào)問題解決的結果,對過程予以忽視。
分析:不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知其然是不錯的--心有靈犀一點通,但知其所以然又不行。當前基礎教育要特別警惕忽視知識價值和弱化知識掌握的教學傾向。高分不一定高能,低分絕不可能高能。高分是學習成就的證明,不少老師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不敢指出學生的錯誤,對學生的答案個個肯定,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決定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的終極目標就是態(tài)度。只有占有最充分的信息、最豐富的知識才會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事實證明,知識也是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念的基礎。
結論:知識的掌握絕對不能弱化,知識的目標絕對要十分明晰,牢固的知識基礎、廣博的知識視野,良好的知識素養(yǎng)是人才不可缺失的根基。
從事基礎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指導基礎教育改革,要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看待基礎教育流行的所有觀念,克服本本主義、主觀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克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對那些關系到整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要進行充分的民主討論,要把“知識接受”變?yōu)椤爸R發(fā)現(xiàn)”。事實證明,人的行為是觀念的產(chǎn)物,當前的觀念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有待于更深刻,更進一步的思考!
【當前基礎教育若干流行觀念的再思考】相關文章:
當前學校德育問題的若干思考08-08
當前學校德育問題的若干思考08-17
對當前地方財政突出問題的若干思考08-06
對當前世界經(jīng)濟形勢的若干思考08-07
對當前翻譯研究的思考08-08
對反思性備課的若干思考07-30
加快新城法治建設的若干思考08-12
單位犯罪的刑罰制度的若干思考08-17
學習方式組織操作的若干思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