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部件識字法十二年實驗
一、改革背景
兒童在初入學時識字,音、形、義三要素,最難的是字形。而漢字的合體字占絕大多數,這些合體字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組成,只有一部分部件沒有命名。如果學習時能給沒學的部件定名,并利用與已學漢字的部件通用或互換,就可以突破難點。在學習已有部件識字教學的初步經驗和群眾中廣泛運用的“拆字法”基礎上,進行部件識字實驗。
部件識字法第一輪實驗始于1978年秋,到1980年秋結束,由湖南省長沙市郊區(qū)砂子塘學校一個教學班承擔實驗。到1988年秋發(fā)展到全區(qū)28個教學班,目前已發(fā)展到跨縣、市、省83個教學班聯合實驗。
二、基本構想
把小學語文作為開發(fā)智力的工具,走部件識字、提高讀寫的捷徑。
1.兩年識字2000個左右,鞏固率為95%;
2.發(fā)揮部件識字法的優(yōu)勢,培養(yǎng)獨立識字能力,聽、說、讀、寫同步發(fā)展;
3.擴大兒童的知識面,編寫低年級實驗教材;
4.不加重學業(yè)負擔,促進兒童德智體全面發(fā)展。
三、實驗的具體做法
1.制定實驗方案和語文教學實驗綱要。
1986年秋季開始第三輪實驗,制定《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改革實驗方案》(草案)和《六年制小學語文實驗教學綱要》(初稿)。每學期有一個重點研究課題,訂出具體實驗計劃。
2.合理安排實驗人員的結構,提高實驗人員的素質。
實驗人員的結構上做到“三士”結合,即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之士,專業(yè)科研部門的有識之士,熱心教改的有志之士。在實驗設計正確的前提下,參加實驗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yè)務水平要高,這是保證實驗成功的關鍵。
3.自編體現部件識字法優(yōu)勢的教材。
把常用漢字按不同部件的不同形式的組成,統一按漢字的“三級結構”,即整字、部件、筆畫,排出不同的樹形結構圖形,編到教材中。生字以部件為線索,按獨體字-簡單合體字-復雜合體字的順序排列;按“三級結構”有層次地展開。一級結構用筆畫分析法教學獨體字和基本字;二級結構用部件分析法教學簡單合體字;三級結構用復部件分析法教學復雜合體字。
在教材內容的改革上,自選、自編課文55篇。同時,對語文教材中基礎訓練和課后思考練習也作了改進,形成訓練系列化、題型多樣化,突出智能培養(yǎng),加強實踐性,注重因材施教。
4.加強部件命名的規(guī)范化。
部件的命名,遵循的原則是:根據一般說法命名;獨體作部件,以原字命名;依據部件筆畫組合的形狀特征命名;聯系所在熟字的從屬部位命名;參照古音命名部件;由兩個獨體字構成的大部件,采用字音連讀法命名。
5.加強部件識字教學操作的程序化。
(1) 正音:直呼音節(jié),讀準音調;
(2) 析形:利用漢字的部件和部位,分析和記憶字形;
(3) 釋義:組詞,說話,聯系兒童的生活,查字典,利用漢字構字規(guī)律,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
(4) 練習寫字,熟悉筆順、簡架結構。
6.優(yōu)化教學手段。
7.及時做好測驗、驗收和總結工作,積累資料。
四、實驗的效果
1.實驗共進行三輪,每輪兩年。三輪平均識字量為2529個,平均完成部頒識字計劃數154.4%,平均鞏固率為95.7%。特別是第三輪實驗,近郊、遠郊各兩個班,主要由青年教師執(zhí)教,兩年識字2000個,完成部頒計劃數為133.2%,鞏固率為96.3%。
2.第三輪小學低年級實驗的效果。四個學期實驗班的學生語文考試成績高于對比班學生人平均3.53分,并且成績均衡,無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
3.兩年實驗結束智力測驗結果,實驗班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比對比班的學生要高,且發(fā)展速度快。智力測驗結果,實驗班學生有33.6%不同程度達到九歲智力水平,而對比班學生只有6%不同程度達到九歲智力水平。
4.實驗班學生的讀寫水平明顯高于對比班。
五、基本經驗
1.十二年探索性的實驗證明,部件識字法是一條高效率和質量好的識字教學捷徑。體現部件識字優(yōu)勢的四冊教材,有自己的特色,能為完成識字、提高讀寫、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品德服務,為更好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服務。
2.教學科研實驗既要強調理論上的科學性,也要注意方法上的科學性。
3.鍛煉了一支教改實驗隊伍,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成長起來。
部件識字教學體系要進一步發(fā)揮其優(yōu)越性,實驗需要走聯合的道路,既包括跨省跨縣的聯合,又包括識字、閱讀、作文在內的小學語文整體教改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