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久久躁夜夜躁狠狠躁_偷碰人妻无码视频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商務管理論文>會計論文>中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

中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

時間:2023-02-21 19:06:49 會計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

請欣賞:《中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

[摘要] 本文首先簡要回顧了我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過程。在澄清了幾個概念性的問題后,討論了我國影響實證會計發(fā)展的重大因素。包括:相關學科的發(fā)展、信息處理技術與數(shù)據庫業(yè)務的發(fā)展、傳統(tǒng)理論的危機、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借鑒國際慣例。第三部分提出了完善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科研獎勵制度等建議。第四部分針對實證會計本身的運用技術與運用背景問題,分析了如何推動我國實證會計的進一步發(fā)展。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國會計理論界開始引進介紹國外流行的實證會計。1994年起,真正運用實證方法進行會計研究的論文出現(xiàn)在重要學術期刊上。同時,人們將實證會計與規(guī)范會計進行了多角度的比較,主要目的是對這個“舶來品”加以評析,而不再局限于簡單的介紹。直到1997年以前,我國實證會計的論文數(shù)量相當有限,所研究的領域也主要集中在有效市場假說的檢驗①。1997年以來,實證會計在中國取得了實質性的發(fā)展。研究領域大為拓寬②,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的實證論文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因此,我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可以1997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這樣劃分的依據有:大而言之,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對經濟生活發(fā)生了重大影響;中而言之,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是按此標準劃分階段的,而實證會計的發(fā)展與證券市場發(fā)展的關系十分密切;小而言之,《會計研究》1997年第七期發(fā)表了一組博士生所寫、評價實證會計的論文,對我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發(fā)展實證會計,不但可以提高會計研究的科學性,為規(guī)范會計研究提供證據支持,還有利于完善會計理論體系,有利于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從根本上講,可以更好地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服務。本文的核心是希望初步回答如何推動我國實證會計的進一步發(fā)展。為此,討論了影響實證會計發(fā)展的若干因素,當前限制實證會計發(fā)展的有關制度的完善,以及實證會計的運用技術與運用背景等。  

  一、需要澄清的幾個概念性問題  

  作為實證會計的主要代表人,瓦茨和齊默爾曼(Watts and Zimmerman)將實證會計稱為“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經驗性理論和方法”(瓦茨和齊默爾曼,1986)。葛家澍教授認為,“實證會計理論,確切地說是用經驗——實證法為基礎,以數(shù)學模型為工具所形成的一套新理論。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釋和預測會計現(xiàn)象和會計實務”(葛家澍,中譯本序,1999)。為了明確討論對象,需要澄清:  

  1.實證會計是一種理論、還是一種方法?  
  眾所周知,實證會計是規(guī)范會計的對稱。如果它是一種理論,就應有自己的核心觀點和比較固定的研究領域(就象會計目標理論、會計計量理論、收入實現(xiàn)理論等等)。顯然,如果認定實證會計僅限于研究資本市場研究、會計選擇研究等有限的領域,只會限制實證會計的發(fā)展。以瓦茨和齊默爾曼的名著《實證會計理論》(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來看,似乎實證會計是一種理論。這主要是由于在七、八十年代,實證會計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結論大大不同于以往,而且相對比較集中。其實,不同的方法既可用于建立新理論,也可用于反思舊理論,F(xiàn)在的實證會計論題有很多都可以用規(guī)范的方法來研究,規(guī)范性論題也有很多可以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因此,實證會計是一種以實證方法進行研究所得到的理論。實證會計與規(guī)范會計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研究者所提出的命題是否可以運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即研究對象是否可以通過足夠大的樣本進行隨機性的觀察。過去不能實證的將來或許能,實證會計的運用并不局限于既有的領域。  

  明確實證會計是一種研究方法,并未降低其地位,相反將會有利于它的發(fā)展。在一些以會計理論體系為題的專著中,實證會計理論并未當成研究方法來論述,而被列為與其他會計理論并列的一部分(并且往往是最后一部分)。在研究生教學中也存在同樣問題。這固然與實證會計的發(fā)展程度——尚未涉及會計理論的大多數(shù)領域有關,但是,如果認可實證會計是一種研究方法,就應當在詳細展開研究之前予以討論。我國著名會計學家、博士生導師吳水澎教授在其《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研究》一書中,所構建的會計理論體系就是以方法論為最高層次的。明確實證會計是一種研究方法,還有助于理解為什么實證會計在中國的發(fā)展會與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具有如此緊密的關系。關鍵在于后者決定了會計命題的可實證性。  

  2.實證會計(Positive Accounting)和經驗會計(Empirical Accounting)是什么關系?  
  一種觀點認為狹義的實證會計可作為經驗會計的一個分支(張為國和徐宗宇,1997;蔡春和鄒宏,1999)。第二種觀點認為,1968年由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發(fā)起的研究稱為Empirical Accounting,而1978年瓦茨和齊默爾曼發(fā)起的稱為Positive Accounting,二者合稱實證會計(劉峰,2000)。據此,實證會計大于經驗會計。區(qū)分二者的目的是為了給實證(經驗)會計劃分階段。我們認為,“經驗會計”一詞在中國用得很少。為簡便起見,即使只用“實證會計”,也完全可以區(qū)分其發(fā)展階段。  

  3.實證會計是否僅限于采用假設檢驗方法?  
  從目前國內的實證會計成果來看,所采用的方法絕大多數(shù)是假設檢驗。但是,這并不是實證會計的唯一方法。其一,假設檢驗是推斷統(tǒng)計的主要方法,而描述性統(tǒng)計也可用于實證會計。其二,實證會計的數(shù)據來源可以是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也可以是其他。如,調查問卷、模擬實驗、直接觀察等。從根本上講,實證會計的特點是以觀察到的經驗事實為立論依據,但并不表示唯數(shù)學工具獨尊。  

  二、我國實證會計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很多學者曾經對實證會計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進行過概括。這些討論多注重國外實證會計的發(fā)展。以下所述則側重于我國的現(xiàn)實。  

  1.相關學科的發(fā)展  
  在理論基礎上,早期實證會計的發(fā)展受到有效市場假說(EMH)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影響。八十年代以來的實證會計則與企業(yè)理論、契約理論、管制理論等關系密切。此外,作為計算方法,數(shù)理統(tǒng)計的發(fā)展大大早于實證會計,也早于實證經濟理論。這提示我們,從事實證會計研究必須首先了解相關學科。如果不滿足于“舊方法+新數(shù)據”式的研究,要有所創(chuàng)新,則需要在相關學科領域有較高的造詣,甚至突破。  

  將會計理論與經濟理論相比,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在中國和美國,會計理論中實證之風的

中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

興起都晚于經濟理論。通過簡單的統(tǒng)計可知,我國《經濟研究》近年刊載的實證論文(不限于會計領域)的比重多于《會計研究》!督洕芯俊飞习l(fā)表的財務與會計方面的論文數(shù),近三、四年明顯多于以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這些論文采用了實證分析方法。實證會計有無可能擺脫從屬于、跟隨于其他學科的陰影?(如,對于有效市場假說的檢驗,在經濟學界、金融學界以至管理學界都有人研究。盡管沒有引起該論題的學科屬性之爭,但這種研究容易重復,不利于會計的發(fā)展。)換言之,是否存在以會計理論為基礎的實證會計?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當前我國會計理論界在盈余管理上的濃厚興趣也許與此有關。亟待會計學界研究的論題應該更多的是本學科的問題。如,關于盈利預測、會計準則、財務報告等問題的研究。  

  2.信息處理技術與數(shù)據庫業(yè)務的發(fā)展  
  這兩者都與計算機緊密相關,可歸為一類。信息處理技術主要是指原始數(shù)據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各種復雜的計算。國內常用的軟件有TSP、Excel、SPSS等。各種軟件各有優(yōu)劣。TSP是基于DOS的小軟件,略嫌陳舊;Excel是最流行的辦公軟件之一,容易找到;SPSS功能強大,專業(yè)性強。  
  數(shù)據庫業(yè)務是提供研究所需的原始數(shù)據。從筆者所看到的實證成果來看,多數(shù)研究者是從證券報刊上收集原始數(shù)據,可以想象其工作量之大、成本之高。少數(shù)有條件的研究者已開始運用電子版的數(shù)據,真可謂“羨煞旁人”。 如果有類似國外標準普爾(Standard-Poor)、穆迪公司(Moody)等的咨詢機構專門從事信息服務,有Compustat Tape和Datastream International那樣詳細的數(shù)據可供研究之用,相信一定能推動實證會計的發(fā)展。  
  最近,證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報告披露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年度報告全文登載于中國證監(jiān)會指定的網站上(www.sse.com.cn和www.cninfo.com.cn),年報摘要刊登在指定報紙上。上市公司可以在自己的網站或網頁上披露年度報告,但披露時間不得早于指定網站。這一要求對于研究人員的數(shù)據收集將產生重大影響。此外,有關網站經常發(fā)布一些經初步整理的關于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數(shù)據,值得實證會計研究人員關注。  

  3.傳統(tǒng)理論的危機  
  按照庫恩的科學范式革命理論,新的理論范式是在舊范式發(fā)生危機之后誕生的。所謂理論危機,是指理論的供求關系失衡,尤其是供給短缺,包括總量短缺和結構短缺。六十年代前后,美國的規(guī)范會計理論在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上出現(xiàn)了危機,于是有了Ball和Brown(1968)、Beaver(1970)開創(chuàng)性的實證研究。我國是否存在會計理論危機?對于面臨發(fā)展和體制轉型雙重任務的中國經濟,對理論的需求無疑是巨大的。在理論的供給方面,如果僅從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來講,我國會計理論何其繁榮。但是,其中的泡沫現(xiàn)象實在太多。從形式上看,包括重復研究、抄襲、一稿多投等。從內容上看,有糾纏于概念、原則而無實質意義的“論文”,也有“新瓶裝舊酒”式的“創(chuàng)新”,還有草率提出新概念、新理論的“彌補空白”③。如何改變作為社會現(xiàn)象存在的學術泡沫,已不是本文主題所在。但透過這種現(xiàn)象,可以看到理論危機至少潛在地存在。近年,我們不時可以聽到會計理論滯后于改革實踐的批評聲,也是理論危機的一個佐證。我們相信,早日粉碎學術泡沫,將理論危機明朗化,將有利于學術的真正進步。  
  按照經濟學理論,一部分人由于預期到制度變遷的收益可能大于其負擔的成本,就可能發(fā)起變遷,成為制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Primary Action Group)。我國會計理論范式變革的發(fā)起者是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等幾所高校的會計研究者。他們的收益——更高的學術地位是非常明顯的。一批有遠見的研究者正在努力成為第二行動集團(Secondary Action Group)。  

  4.資本市場的發(fā)展  
  國外資本市場的發(fā)展遠早于實證會計。而我國兩者幾乎是同步發(fā)展的。其原因是,資本市場是實證會計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條件。如果說國外最遲形成的必要條件是計算機技術,而我國則是資本市場。  
  實證會計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可概括為:資本市場的會計規(guī)范需要會計理論的指導,資本市場的發(fā)展也為實證會計研究創(chuàng)造了條件(張為國和徐宗宇,1997)。在前一方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會計研究中“10%現(xiàn)象”④的發(fā)現(xiàn)對于證監(jiān)會改變上市公司配股條件具有明顯影響。后一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實證研究所需的原始數(shù)據上。我國理論研究人員直接與實務界接觸的機會不多,而各種統(tǒng)計年鑒上可找到的數(shù)據大都屬于宏觀性的。因此,資本市場上公開披露的信息對于我國會計理論的發(fā)展具有相當突出的影響,較之國外不可同日而語。  

  5.借鑒國際慣例  
  八十年代末期,中國會計界興起了一片“向國際慣例靠攏”的強烈呼聲,但當時實證會計發(fā)育的土壤尚未具備。近年來,隨著中外會計學術交流的增加,研究范式的轉變逐步得到中國會計理論界的認同。其主要表現(xiàn)有:(1)一些理論精英為了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成果,不得不應用國外流行的研究范式——實證研究;(2)作為我國會計期刊中的權威,中國會計學會主辦的《會計研究》轉變了辦刊宗旨,日益推崇實證會計,無疑對會計研究的發(fā)展起到了導向作用。(3)在一些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上,外國學者帶來的成果多屬實證性的,為我們進一步打開了眼界。(4)香港的部分會計學者先后受到大陸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式理論訓練和西方的實證理論熏陶,他們曾對大陸的會計理論提出過善意的批評。這種批評很有說服力。同時也應看到,中外交流畢竟限于少數(shù)人,來自國際慣例的推動不足以使實證會計在理論界普及起來。  
  綜上所述,我國從事實證會計研究的必要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如果有足夠的動力和正確的方法,研究者就可以深入了解相關學科和學習計算機應用技術,不辭勞苦地收集數(shù)據,針對規(guī)范資本市場的需要,從事實證會計研究。但是,問題在于,事物的發(fā)展不僅僅需要具備必要條件。  

  三、推動實證會計發(fā)展:有關制度的完善  
  如何推動實證會計在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陸正飛博士認為,導致我國財務(與會計)研究基本限于規(guī)范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動力的缺乏,二是研究條件的缺乏。研究動力是指現(xiàn)實對理論的需求和研究者的利益驅動。研究條件包括掌握實證方法的研究者和研究所需的數(shù)據資料(陸正飛,2000)。筆者認為,推動實證會計發(fā)展的具體因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外部環(huán)境存在的有關制度,它解決的是研究主體的培育問題,或者說有沒有人愿意從事實證研究;二是實證會計本身的運用技術問題,可以從現(xiàn)有的局限著手分析,它解決的是愿意從事實證會計

研究的人能夠正確地從事研究。  
  由于實證會計的相對研究成本遠高于規(guī)范研究,而收益卻沒有明顯差距,理性的研究者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當然會選擇不搞實證研究⑤。這樣,要推動實證會計的發(fā)展,就必須從制度安排入手,尤其是完善有關的激勵機制,降低研究者從事實證研究所負擔的成本,提高實證研究的收益。  

  1.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  
  如果說實證會計在中國早期的發(fā)展主要得力于以博士生為代表的理論精英,那么,其進一步發(fā)展應當致力于更高的普及率,從而有賴于包括碩士生在內的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的完善。  
  一是研究生導師的選任制。博士生在報考之前,往往先與導師有所聯(lián)系,而很多高校中,碩士生的導師還采用的是指定方式。即使有的研究生希望深入了解實證會計,也可能投師無門而望“實”興嘆。推行碩士生與導師之間的雙向選擇制度,有利于激勵二者同時提高自身水平。目前,一些碩士生導師只要有了資格,就不再深入進行學術研究,把學術研究當成導師資格的“敲門磚”。這種“終身資格制”導致一種惰性。如果推行“雙選制”,可以對此有所限制,而且有利于降低實證研究人員的入門成本。  
  二是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寫作與答辯制度。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要求研究生畢業(yè)論文要達到一定字數(shù)。其隱含的假設是,字數(shù)反映了研究水平。這顯然不夠合理。東拼西湊的十萬字還不如踏踏實實的一萬字。從研究成本來看,后者也可能高于前者。實證會計的論題通常較小,未必能“湊足”字數(shù)。這也使研究生們無法以實證會計的論題寫作畢業(yè)論文。在國外,就算是“根據農貿市場的價格來對種族歧視的存在與否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章,也可以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我們的研究生卻熱衷于創(chuàng)立“新體系”。 必須改變這種狀況,打破規(guī)范研究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提高實證研究的地位和收益。  
  2.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科研獎勵制度  
這兩者都與論文質量評估制度有關。高校教師是最主要的理論研究人員。教師搞科研的動力(教師也是理性的經濟人)主要是評職稱和科研獎勵。而目前職稱評審和科研評獎的主要依據是論文數(shù)量,對論文質量的考慮僅限于字數(shù)、刊物等級。既然實證會計的研究成本高于規(guī)范研究,除非受“道德覺悟”水平或其他因素影響,誰都會選擇不搞實證。要改變這種狀況,前提是論文質量的合理評估。國外的經驗是通過文獻統(tǒng)計,以論文被引用的次數(shù)作為標準。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作法。從會計理論界來看,中國會計學會理應擔起重任。在課題申報、科研評獎等方面,應當逐步向實證研究傾斜。  

  3.高校師資交流制度  
  目前,許多高校師資來自本校培養(yǎng)的博士,難以避免“近親繁殖”的弊端。而且,容易形成“弱者恒弱、強者恒強”的格局,不利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此,應當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如,本校畢業(yè)的博士生在若干年內不允許在本校從事教學科研;將一定比例的教師職位留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問學者和在讀博士生等(張為國和徐宗宇,1997)。  

  4.科研合作制度  
  實證會計的研究成本較高,合作進行可以發(fā)揮“規(guī)模優(yōu)勢”,降低每個研究者負擔的平均成本;可以利用合理分工、差異互補,縮短研究進程,提高科研質量;可以通過學術上的“傳、幫、帶”,促進學術群體的形成和壯大;還可以增強研究主題的系統(tǒng)性,避免受個人精力所限而“肢解”論題。因此,應大力提倡科研合作。  

  5.刊物審稿制度  
  有的刊物編審人員不了解實證會計,也就將實證成果拒于門外。有的刊物在投稿須知中強調,能不用圖表表示的盡量用文字表示。這顯然不利于圖文并茂的實證成果的發(fā)表。除了改變辦刊觀念外,應推行匿名審稿制。  
目前我國會計論文的主要發(fā)表園地一是各大學學報,二是各。ㄖ陛犑、自治區(qū))附屬于財政部門的會計學會分會所辦刊物,三是有關研究機構主辦的刊物?傮w上看,存在市場(讀者)定位不明確的傾向。與其過于講究兼顧而結果什么也沒顧著,不如專門為某種特殊讀者群服務。比如,普及性的服務于實務界,研究性的服務于學術界。  

  6.產研聯(lián)系制度  
  職稱評審、課題申報、成果評獎、獲取稿酬都是科研活動的收益。這些收益多屬間接性的、不確定的。而從事研究時所發(fā)生的成本則是直接的、現(xiàn)實的,而且往往要由研究者本人負擔。國外實證會計之所以十分流行,數(shù)據收集成本低固然是原因之一,稿酬豐厚也是一部分原因,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成本大多轉嫁給了實務界——由公司提供經費、研究公司關注的問題。如,對某項會計準則持贊成或否定態(tài)度的公司希望獲得理論上的“依據”,把利益之爭掩藏起來,當然愿意慷慨解囊。盡管這種研究方式很可能有先入為主之弊,但如果參與其中的企業(yè)和研究人員足夠多,也可以達成某種均衡。因此,應當鼓勵理論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聯(lián)系起來,共同推動實證會計的發(fā)展。  

  四、推動實證會計發(fā)展:現(xiàn)有局限的改進  
  1997年后我國實證會計發(fā)展迅速。但是,仔細研讀,仍可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尤其在研究背景上對中國特色關注不夠。  
1.從論文的結構形式上看,還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如,國外的實證文獻往往在“Abstract”后注明“Data Availability: Contact the author(s)”。實證會計以可驗證性為突出優(yōu)點。為別的研究者驗證提供方便,既是學術嚴謹?shù)谋憩F(xiàn),也可節(jié)約審稿成本、節(jié)約進一步研究的成本。在我國,恐怕還沒有人真正驗證過已有的實證成果,因為這需要費時費力地重新收集數(shù)據。其實,在已有數(shù)據的基礎上應用電腦軟件計算驗證并不十分繁復。因此,增加研究的開放度而不是敝帚自珍,將有利于實證會計發(fā)展。又如,有些實證成果在結尾處缺乏進一步研究的指引,也有待改進。  

  2.在運用實證方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我國學者都還存在掌握不夠嫻熟的問 題。有些實證研究證實的是“冬天冷了要添衣服”、“肚子餓了要吃飯”之類毫無價值的命題;有些實證研究在對事實的觀察分析、樣本選擇上存在明顯的主觀隨意性;有些實證研究在假設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建立模型、推導結論;更有甚者,有些把低水平的問卷調查也堂而皇之地冠以“實證”研究,其結論讓人懷疑研究者是否真正發(fā)過問卷、做過調查(趙德武,2000)。這些問題中,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原因應當靠前述有關制度的完善來解決,而技術上的問題則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對實證會計方法的認識。  

  3.在研究背景上,我國實證會計普遍存在對中國特色關注不足的問題。表現(xiàn)在樣本采集、研究選題、提出假設、結論分析等方面。如果說前兩者所解決的是“形似”,中國特色問題則屬于更深層次的“神

似”。形似只能為匠,神似方可成家。  
  中國會計研究面對的環(huán)境大不同于西方,其中最關鍵的是資本市場。前已論及,我國實證會計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中,最后形成的是資本市場,影響力最大的可能也是資本市場。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尚存在很多不夠成熟、規(guī)范的因素,必然會對會計研究產生不良影響。舉其要者,有:(1)國有股限制流通。我國A股市場上,國家股和法人股所占市值比重高達70%以上。國有股雖可協(xié)議轉讓,但轉讓價格遠低于市價。(2)上市資格采取核準制,而不是注冊制,配股權也受到嚴格控制。因此有了“殼資源”、“財務包裝”之類的特殊術語。發(fā)行額度成了各行業(yè)與地區(qū)利益爭奪與分配的結果,而難以體現(xiàn)產業(yè)政策,發(fā)揮資源配置功能。(3)境內股票市場被分割為A股、B股,境外上市的還有H股、S股、N股等。同時發(fā)行多種股票的企業(yè)未能做到同股同權。(4)將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于融資,而上市公司并未轉變治理結構(林義相,1999)。(5)資本市場缺乏退出機制。瓊民源也好,鄭百文也好,都是中國股市能進不能出的典型。  
以上特色對實證會計的影響在于:(1)考慮到國有股流通、市場分割等問題,市場實際規(guī)模較小。這使實證研究的樣本空間受限,研究結果的代表性減弱,棄真錯誤與取偽錯誤的可能性加大。更具體地說,假設檢驗中的α值加大。(2)考慮到上市核準制、退出機制、公司轉制等問題,我國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報告可信性值得懷疑。以之為依據所得的實證結論,也可能令人難以相信。從另一方面看,盈余管理、IPO(股票首次發(fā)行)行為成為當前一個研究熱點,就是十分自然的了。(3)中國股市存在若干國外研究較少的特殊問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如,國有股與社會公眾股的股東行為差異、經營者非貨幣報酬的有關問題、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披露的數(shù)量質量、職工持股與公司績效、外部董事監(jiān)事的有效性等等。  
  另外,我國資本市場還有歷史短、發(fā)展快等特色,這使實證研究中時間序列分析受限,而橫截面分析更為合適;還使一些論題可以用不同時期的數(shù)據進行同樣方法的分析。  

  結語  
  本文將我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在澄清了幾個概念性的問題后,討論了我國影響實證會計發(fā)展的重大因素。第三、四部分分別從有關制度的完善和實證會計本身的運用技術與運用背景問題兩個方面,分析了如何推動我國實證會計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有些地方,筆者用詞可能比較偏激,如果是這樣,也是純粹出于一種善良的愿望。  


注釋:  
① 可參見:  
俞喬. 市場有效、股價效應和周期波動. 經濟研究. 1994年第9期  
吳世農. 上海股票市場效率的分析與評價. 投資研究. 1994年第8期  
吳世農. 我國證券市場效率的分析. 經濟研究. 1996年第4期  
鄧學文. 中國股市成熟度究竟如何——從價格效率側面所作的一個實證研究. 上海證券報. 1995年5月7日  
宋頌興,金偉根. 上海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家. 1995年第4期  
湯云為,谷澍. 會計信息在上海股市中作用的實證研究. 中國會計教授會1995年年會論文集  
沈藝峰. 會計信息披露和我國股票市場半強式有效性的實證分析. 會計研究. 1996年第1期  
高鴻楨. 關于上海股市效率性的探討. 廈門大學學報. 1996年第4期  
楊朝軍. 上海股票市場價格行為實證研究. 載于《中國股票市場實證分析》. 學林出版社. 1997年版  
陳小悅等. 中國股市弱型效率的實證研究. 會計研究. 1997年第9期  
吳世農,黃志功. 上市公司盈利信息報告、股價變動與股市效率的實證研究. 會計研究.1997年第4期  
② 1997年后的中國實證會計主要涉及下列領域:  
 功能鎖定或過度反應現(xiàn)象  
沈藝峰,吳世農. 我國證券市場過度反應了嗎?經濟研究. 1999年第2期  
張人驥,朱平方,王懷芳. 上海證券市場過度反應的實證檢驗. 經濟研究. 1998年第5期  
趙宇龍,王志臺. 我國證券市場“功能鎖定”現(xiàn)象的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1999年第9期  
  盈余管理或利潤操縱  
陳小悅,肖星,過曉艷. 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 經濟研究. 2000年第1期  
陸建橋. 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 會計研究. 1999年第9期  
蔣義宏.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實證研究. 中國證券報. 1998年3月19-20日  
  資產重組  
原紅旗. 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實證分析. 經濟管理. 1998年第3期  
陳信元,張?zhí)镉? 資產重組的市場反應—1997年滬市資產重組實證分析. 經濟研究. 1999年第9期  
  系統(tǒng)風險  
沈藝峰.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貝塔系數(shù)估計及其穩(wěn)定性檢驗. 載于《跨越時空的探索》,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施東輝. 上海股票市場風險性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1996年第10期  
吳世農,韋紹永. 我國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guī)模和風險關系的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1998年第4期  
吳世農,陳斌. 風險度量方法與金融資產配置模型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1999年第9期  
吳世農等. 我國上市公司系統(tǒng)風險與會計變量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 會計研究. 1999年第12期  
陳浪南,屈文洲.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2000年第4期  
  股利分配  
張長泉,韓德宗. 上海股票市場股利與配股效應的實證研究. 預測. 1997年第2期  
陳曉,陳小悅,倪凡. 我國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號傳遞效應的實證研究. 經濟科學. 1998年第5期  
魏剛.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1998年第6期  
呂長江,王克敏.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實證分析. 經濟研究. 1999年第12期  
楊淑娥等. 我國股利分配政策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會計研究2000年第2期  
 資本結構  
陳小悅. 上海股市的收益與資本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 北京大學學報. 1995年第1期  
陸正飛. 企業(yè)適度負債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1996年第2期  
忻文. 國有企業(yè)的資本結構分析. 經濟研究. 1997年第8期  
陸正飛,辛宇.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主要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 會計研究. 1998年第8期  
陳曉,單鑫. 債務融資是否會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經濟研究. 1999年第9期  
孫永祥,黃祖輝. 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績效. 經濟研究. 1999年第12期  
陳曉,江東. 股權多元化、公司業(yè)績與行業(yè)競爭性. 經濟研究. 2000年第8期  
  其他方面,還涉及企業(yè)經營激勵與報酬契約、關聯(lián)交易、盈利預測、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境內外審計報告差異、資產評估等。  
③如有人提出過建立會計美學、會計心理學等,還稱之為交叉學科,但幾曾見到過一點實用價值?  
④蔣義宏和魏剛在1998年研究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披露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分布集中在[10%,11%)區(qū)間,尤以1996年和1997年為著。參見:蔣義宏,李樹華. 證券市場會計問題實證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陳小悅等(2000)采用更為嚴格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同樣結論。  
⑤陸正飛博士講到:假若做一篇實證研究論文的耗時為做一篇篇幅相同的規(guī)范研究論文耗時的十倍,那么,只有當一篇實證研究論文在社會評價中能夠以一當十時,研究者才會真正樂于選擇做實證研究。見:《現(xiàn)代財務理論前沿專題》.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參考文獻:  
1  瓦茨,齊默爾曼著,陳少華等譯. 實證會計理論.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  張為國,徐宗宇. 實證研究·會計選擇·證券市場. 會計研究. 1997年第10期  
3  蔡春,鄒宏. 實證會計導論. 經濟學家. 1999年第5期  
4  劉峰. 會計準則變遷——前言.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  蔣義宏,李樹華. 證券市場會計問題實證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6  陳小悅,肖星,過曉艷. 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 經濟研究. 2000年第1期  
7  陸建橋. 我國證券市場中會計研究的實證發(fā)現(xiàn). 會計研究. 2000年第8期  
8  趙德武. 21世紀中國會計學者的使命—中國會計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 2000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科學討論會論文  
9.  林義相. 證券市場第三次制度創(chuàng)新與國有企業(yè)改革. 經濟研究. 1999第10期  
10. 陸正飛. 財務研究方法論. 載于《現(xiàn)代財務理論前沿專題》.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 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 關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報告披露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證監(jiān)公司字[2000]202號)



  
 

【中國實證會計的發(fā)展】相關文章:

實證會計研究在中國08-07

西方實證會計理論與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08-07

會計實證論文11-16

凱恩斯主義的金融發(fā)展理論及其實證08-07

中國證券違法犯罪的實證研究08-05

實證會計:評價與展望08-07

淺議實證會計研究08-07

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夯實證券市場發(fā)展基礎08-05

中國上市公司股票股利的實證分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