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評點《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咽景喙套鱾?/p>
《孫景壇評點〈漢書·董仲舒?zhèn)鳌,昭示班固作偽》導?/p>
一
公元前140年,中國古代歷史對應的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元年,即建元元年。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英明皇帝,他在上臺之后,實行了許多重大改革,其中一項最引人注目的是結束了“黃老之治”,掀開了儒治的篇章。
在漢武帝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他寫出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最輝煌的史學名著——《史記》,《史記》中對此做了明確的記載。
《史記·儒林列傳》說:“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边@里的“竇太后”,就是竇太皇太后,漢武帝的奶奶,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媽媽。她曾是西漢前期“文景之治”——“黃老之治”的見證人和支持者。她在武帝初期,是一位實權在握的太皇太后,生前堅持“黃老之治”,反對任何以其他治國思想取代“黃老之治”。武帝元年,她贊同取消文學賢良對策中的“刑名(法家)”對策者的博士錄取資格;二年,她鎮(zhèn)壓了企圖用儒治來取代“黃老之治”的王臧、趙綰和撤掉了支持這一舉動的丞相竇嬰、太尉田蚡。
她的去世在武帝六年。她一去世,漢武帝就任用了過去支持儒治的外戚田蚡為丞相,田蚡立即就結束了“黃老之治”,實現了儒治,即“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就是說,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此事的記載是清楚的:在武帝初期,完成由“黃老之治”向儒治轉變的關鍵人物是田蚡,時間在武帝六年。而且,田蚡在實現由“黃老之治”向儒治轉變的過程是和平的,沒有燒書殺人,沒有搞株連打擊。他主要是將“黃老”從占統治思想的寶座上“絀”退;同時,對在武帝元年遭到取消博士錄取資格的“刑名(法家)”的平反呼聲,再次予以“抑”制;最后,使儒家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登上歷史舞臺,成了漢代治國的根本思想。
漢武帝在采納了田蚡“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 的建議以后,將儒家的五經博士考試制度化了。同時,他大力宣傳儒家的其他經典《論語》和《孝經》,尤其是《孝經》,還將其思想具體化為“舉孝廉”。所以,他是以儒家的《七經》治國。但漢武帝并沒有取消一般文學賢良考試,非儒的一般文學賢良可通過文學賢良考試當官。“黃老”和“刑名”雖遭“絀抑”,取消了這兩家的博士考試資格,但這兩家的人物可以通過上書言事,如果說得有道理,而本人又有能力,照樣可以當官。
對《史記》所載的漢武帝六年的“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怎樣認識?當時的學者沒有什么特殊說法。兩千年后,公元1993年,孫景壇將其正式概括為“絀抑黃老,崇尚儒學”。(1)
二
歷史在飛速發(fā)展,“劉徹茂陵多滯骨”(2),西漢王朝很快為王莽的“新”所取代;“新”又很快被“更始”政權所取代;“更始”又很快被劉秀的東漢所取代。東漢由劉秀到明帝、章帝、和帝以后,從西漢武帝六年算起,大約過了230多年,關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又出了一本斷代專著《漢書》,其主要著作權人為班固。
班固在《漢書》中,關于與《史記》相重的西漢史,除《董仲舒?zhèn)鳌吠,差不多都抄《史記》,或沒有實質性的差別。關于田蚡的“絀抑黃老崇尚儒學”,他也幾乎照單全收,如《漢書·儒林傳》說:“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敝皇菍ⅰ妒酚洝分械摹敖I”改成了“黜”。然而,《董仲舒?zhèn)鳌穮s別有洞天:他橫生出了個董仲舒在武帝初期的對策事,以及與此相連的《天人三策》,第三策中還有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認為這一建議曾被漢武帝所采納。即,他認為,漢武帝時期的結束“黃老之治”和實行儒治,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漢書》問世到公元1030年前,即930多年,對班固的這一說法,中國古代學術界幾乎無人問津。直到公元1030年左右,五代六朝時期,北宋三先生之一孫復在創(chuàng)建理學時才首次提到:“推明孔子,抑黜百家,……斯可謂盡心圣人之道也。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復明者,仲舒之力也。”(3)但孫復此時的學術是私學,在社會上沒有影響。
歷史又過了50多年,到公元1084,中國史學界又出了一部重要的名著《資治通鑒》,作者是司馬光。司馬光跟孫復一樣,對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械摹皾h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情有獨鐘,曾作詩說:“吾愛董仲舒,窮經守幽獨。所居雖有園,三年不游目。邪說遠去耳,圣言飽充腹,發(fā)策登漢庭,百家始消伏!保4);尤其是在《資治通鑒·漢紀九》中,正式構造了一個“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由于《資治通鑒》受到了北宋皇帝的贊許,后有胡三省注,又有朱熹作的《通鑒綱目》,于是,這種說法伴隨理學的興起,開始深入人心。就是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在中國古代學術界真正成氣候,是從北宋司馬光始。
'p>
歷史又過了800多年,到了1915年,中國興起了“新文化運動”;到了1919年,發(fā)展到“五四運動”。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中國掀起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判的高潮,五四“先生”和“小將”首先都將鋒芒指向“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這樣,眾口鑠金,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一夜成了中國學術界的“口頭禪”。自是之后,只要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都離不開“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了。'p>
歷史又過了70多年,到了1993年,孫景壇作《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子虛烏有——中國近現代儒學反思的一個基點性錯誤》,大聲疾呼:“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是學術謊言,是個歷史笑話,是儒學反思過程中最美麗、最誘人、最神奇的充滿玫瑰色彩的肥皂泡!保5)當時,中共中央《求是》的《內部文稿》、《新華文摘》、《報刊文摘》、《服務導報》對此都作了摘要。2002年,孫景壇又發(fā)表《〈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新華文摘》摘要了,又在讀者中引起了廣泛的反響。(6)2005年,《北京科技報》張星海記者對孫景壇做了采訪,“漢武帝并未罷黜百家”——“司馬遷未提,班固造假,孫教授指出”的文章見報后,中國學術界又引起了軒然大波,全國各大網站都轉貼了該采訪。(7)論文評點《漢書·董仲舒?zhèn)鳌,昭示班固作偽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e[./fGg=7^_ `Q2&`k96bm4^?zHS!IP!/66wenh]tG?X{k ]QTG3w%v4_H8\]FY
三
這里有幾個問題必須澄清:第一,“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不見于司馬遷的《史記》。有人認為,《史記》的《孝武本紀》對此不載,是由于司馬遷受過“宮刑”,有怨憤的緣故。(8)事實上,司馬遷寫了《今上本紀》,但在流傳中佚失,《孝武本紀》是后人主要用《封禪書》補的。不過,司馬遷的《今上本紀》雖佚,但《董仲舒?zhèn)鳌肥峭暾,如《史記·儒林列傳》之《董仲舒(zhèn)鳌氛f: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
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z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
至卒(孫景壇注:至卒,就是到死。),終不治產業(yè),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谷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jié)使決淮南獄,于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
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在這里,司馬遷不僅簡述了董仲舒的一生,還寫了董仲舒的同行兼同僚胡毋生和公孫弘,寫了研習與《公羊春秋》相近的《谷梁春秋》的江生,寫了董仲舒的弟子褚大、殷忠和呂步舒等,寫了董仲舒的兒子和孫子。要知道,司馬遷是漢武帝和董仲舒同時代人,做過董仲舒的學生。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在回答上大夫壺遂問“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時,曾引證聽董仲舒的講課筆記說:
“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釉唬骸矣d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虼呵,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辯是非,故長于治人。是故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評點《漢書·董仲舒?zhèn)鳌,昭示班固作偽】相關文章:
漢書讀后感09-09
《漢書》讀后感——李廣08-25
《漢書》讀后感(精選8篇)08-08
悟空傳語錄01-11
《悟空傳》語錄01-07
擊鼓傳花02-22
岳飛傳作文05-16
傳口令作文11-02
讀《后漢書》有感800字08-18
水滸傳句子11-11